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低位腹腔干并多分支变异1例

    作者:朱夏媛;马建军;段嘉;王逸鹤;周晓丹;曹学辉;王小芳;何巍

    解剖1具老年男尸时,发现其腹腔干较正常位置偏下并伴多分支变异.查阅文献未见相关报道,为积累国人解剖学资料,现报道如下:该男尸长159 cm,腹腔干在胰后方平第2腰椎上缘水平由腹主动脉前壁发出.该干依次发出膈下动脉干、胃左动脉、脾动脉、肝总动脉及中结肠动脉干5条分支(图1).腹腔干起始部外径7.22 mm,走行0.65 cm后发出膈下动脉干,该干在腹主动脉前方上行0.52 cm后分为左、右2支.左支沿左肾上腺内侧缘上行1.0 cm后发出分支至胃底部,本干继续上行入膈.右支贴腹后壁向右上走行入膈.胃左动脉由腹腔干走行1.60 cm后发出,外径为1.76 mm,该动脉在网膜囊后行向左上方达胃小弯并下行.腹腔干在距其起点2.23 cm处依次发出脾动脉、肝总动脉、中结肠动脉干,其外径分别为4.22、2.90、3.24 mm.脾动脉沿胰腺上缘向左行于网膜囊的后方入脾;肝总动脉在网膜囊的后方沿胰头上缘向右上方走行;中结肠动脉干在距其起始点0.8 cm处,发出胰背动脉,外径为1.68 mm,该动脉行经胰腺后方于胰腺下缘入胰,中结肠动脉干下行于胃结肠韧带内,走行1.18 cm后在结肠左曲处分为左、右2支,与左、右结肠动脉相吻合.

  • 腹腔干及分支特殊变异1例

    作者:安思训;何欣;王鹏;陈晓丽

    在解剖一具50岁老年男尸时,观察发现腹腔干及其分支有特殊变异,为积累资料及为临床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变异腹腔干在第12胸椎前方由腹主动脉前壁发出向左行,外径9.9 mm,长1.70 cm,分为脾动脉和两支胃左动脉(图1A).

  • 胆囊动脉起自胃左动脉及其分支变异1例

    作者:孟镔;朱传军;杨志欣;蔡明志;崔英健;陶伟

    作者在解剖1具成年男尸时,发现其胆囊动脉起源与分支变异,现报道如下:经防腐固定成年男尸解剖后发现,腹腔干在主动脉裂孔处稍下方起自腹主动脉前壁并发出胃左动脉、脾动脉和肝总动脉,肝总动脉右行距起始处3.2 cm分为肝固有动脉和胃十二指动脉,但肝固有动脉没有发出分支至胆囊.

  • 肝动脉分支分布变异1例

    作者:任铭新;张小路;王省

    作者在解剖一老年男性尸体时,发现其肝动脉的分支分布变异,现报道如下:腹腔干发出3大分支,即脾动脉、肝总动脉和副左肝动脉.肝总动脉正常,距腹腔干1.85 cm处发出肝固有动脉和胃右动脉,肝固有动脉又发出肝左、右动脉.①副肝右动脉:起自胃右动脉,在距肝总动脉分支处0.24 cm处发出,总长为4.6 cm,跨过门静脉的前方,走行于胆总管的后方,随后分为两支进入肝右叶.

  • 肝动脉变异伴副胆囊管1例

    作者:陈红浩;杨建华;刘雪亚;胡威利;王俊魁;潘子涵;周传坤;张佩佩;马建军

    在解剖一具成年男尸过程中见其营养肝的动脉变异伴副胆囊管异常,查相关文献未见报道,为积累国人资料,现报道如下:该男尸年龄不详,身长174 cm.打开腹腔后,见其腹主动脉于第12胸椎体水平发出腹腔干.走行1.73 cm后分为肝总动脉和脾动脉2支.胃左动脉在腹腔干上方0.57 cm处由腹主动脉发出.肝总动脉外径为5.76mm,向右走行2.47 cm后,发出肝左动脉、肝中动脉、胃右动脉及胃十二指肠动脉4个分支.肝左动脉起始处外径为3.42mm,向右上走行3.74 cm经肝门入肝左叶,沿途无分支,其与肝中动脉夹角为32.5°.

  • 脾动脉栓塞若干问题的探讨

    作者:张晓;巩曰红;李洪福;宋振龙;刘少恒

    目的探讨脾动脉栓塞量的控制、部位选择及并发症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总结选择性脾动脉栓塞治疗各类原因的脾脏肿大并功能亢进、原发性血小反减少性紫癜(ITP)36例的体会.结果脾动脉栓塞时,致胰尾动脉误栓1例,出现较重胸部不良反应3例.结论脾动脉栓塞应超选择性插管,并选择中、下级动脉为佳,栓塞24h后即可跟踪影像学复查.

  •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脾动脉瘤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蔡崧;崔兴宇;王国祥;孟祥鸿;宋杰;蒋兆贯;顾光官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在脾动脉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分析12例脾动脉瘤患者的MSCTA影像资料,结合原始图像和重组图像做出诊断;图像后处理方法包括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再现(VR)等.结果 12例脾动脉瘤瘤体直径平均27 mm,MSCTA清晰的显示了脾动脉瘤的部位、大小、形态,在立体的显示脾动脉瘤及与邻近血管的关系优于传统血管造影.本组行包括胰尾、脾的脾动脉瘤切除术2例,脾动脉瘤切除加脾动脉重建术2例,介入治疗4例.结论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是一种有效的无创性检查手段,有利于合理的治疗方案的制定,可作为脾动脉瘤诊断的首选检查方法.

  • 两步法栓塞脾脏治疗胰源性门脉高压的初步研究

    作者:熊斌;王奇;郑传胜;梁惠民;冯敢生

    目的:首次提出两步法脾动脉栓塞治疗胰源性门脉高压的治疗方法,并评价其可行性及治疗效果。方法9例胰源性门脉高压患者,其中5例合并间断黑便,分两次行介入脾脏栓塞。第一次,经脾动脉用PVA颗粒栓塞脾脏约60%~70%;间隔4~6周,再用PVA栓塞全部脾脏,并以弹簧钢圈栓塞脾动脉远端及近端。术后CT平扫及增强评价栓塞效果,临床随访患者情况。结果9例均成功行2次介入栓塞,未出现脾脓肿等严重并发症,CT复查见脾脏85%~100%梗死,曲张静脉减少或消失。随访20~35个月,患者未再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症状。结论两步法栓塞脾脏可作为胰腺炎导致的胰源性门脉高压的有效手段,患者反应较轻并无严重并发症,尤其适用于不能耐受外科手术者。

  • 部分脾动脉栓塞术后护理的探讨

    作者:唐碧英;龙腾;肖介入;刘幼芳;吕玉娥;曾讯

    目的 探讨部分脾动脉栓塞术后患者的护理.方法 52例脾大、脾功能亢进患者,采用部分脾动脉栓塞(PSE)的介入治疗.结果 52例患者术后发生2例穿刺部位出血,52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腹痛;1例脾脓肿;1例门静脉血栓形成.结论 掌握部分脾动脉栓寨介入治疗患者术后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及其护理,可以减少或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减少患者的痛苦,促进患者的康复.

  • MSCT一键去骨法对脾动脉瘤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陈加源;王建明;彭秀斌;陈海东;毛俊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一键去骨后处理血管成像技术对脾动脉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 6例脾动脉瘤患者MSCT常规腹部增强扫描,按是否行一键去骨后处理血管成像分成两组:A组为常规轴位图像;B组为常规轴位图像加一键去骨后处理图像.通过盲法采用?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两组动脉瘤的检出情况.测量所有动脉瘤瘤体横径及瘤颈宽度,分析其相关性.结果 16例脾动脉瘤患者中单发10例,多发6例(共23个瘤体),18个呈囊袋状,5个呈梭形,其中6个瘤壁钙化,1个合并血栓形成.脾动脉瘤体横径与瘤颈宽度相关(r=0.7 31,P<0.001).A组检出率为(34.78%,8/23),B组为(91.30%,21/23),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MSCT辅以一键去骨血管成像能显著提高脾动脉瘤的检出,对其筛查、治疗及随访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16层螺旋CT在脾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杨桂芬

    目的评价l6层螺旋CT在脾动脉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脾动脉瘤患者的CT影像资料.结果 20例患者进行了16层螺旋CT增强扫描,动脉期数据被用于影像后处理,包括大密度投影及容积再现法.20例患者中共检出32个动脉瘤,发生于脾动脉主干者5个,脾门处15外,脾内分支者12个;单发脾动脉瘤14例,多发6例;大者大径约8.1 cm,小者大径约1.2 cm;30个为囊形动脉瘤,2个为梭形动脉瘤;1个动脉瘤可见附壁栓子形成,1个动脉瘤可见瘤壁环形钙化;本组20例中术中发现8例,其余12例24个动脉瘤均为CT血管成像诊断.VR影像上均可清晰显示动脉瘤形态、大小、位置,包括发生于脾内分支的小动脉瘤.结论 16层螺旋CT在脾动脉瘤诊断及筛查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 肝移植中使用受体脾动脉行肝动脉重建

    作者:刘超;林浩铭;万云乐;刘建平;陈涛;区庆嘉;王捷

    目的 探讨在肝移植中受体肝动脉存在病变的情况下肝动脉重建的方法.方法 在二例肝移植病人中,选用受体脾动脉与供体肝动脉端端吻合以重建肝动脉.结果 术后分别随访5个月和2年,肝动脉通畅,肝功能正常,无胆管并发症,无脾梗塞和脾功能异常.结论 肝移植中受体的脾动脉可以用来行肝动脉重建.

  • 进展期胃癌的切除范围

    作者:张一楚

    进展期胃癌指肿瘤病变超过胃黏膜下层,又称中、晚期胃癌,常有远处转移或邻近器官的播散.按新 TNM分期,进展期胃癌包括Ⅰ B期( T2N0M0)、Ⅱ期( T2N1M0, T3N0M0)、Ⅲ A期( T2N2M0, T3N1M0, T4N0M0)、Ⅲ B期( T3N2M0, T4N1M0)和Ⅳ期( T4N2M0).进展期胃癌可达 T4,说明病变已超越浆膜层侵及邻近结构或脏器;腔内则扩展至食管或十二指肠.淋巴结可达 N2、距原发灶边缘 3 cm以外的胃周淋巴结,或区域性淋巴结转移数为 7~ 15枚,包括脾动脉周围淋巴结群、脾门淋巴结等.一旦有远处转移 (M1),已不属于根治切除范围.

  • 脾部分栓塞术后的护理

    作者:庞振雄

    脾部分栓塞术(PSE)是通过股动脉插管选择性向脾动脉或其末梢分支注入一定量的栓塞物,使脾部分区域梗死和机化,产生脾切除效应,用于治疗各类型脾亢、部分血液病和脾破裂出血.我科对32例患者进行PSE,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 地中海贫血患儿输血后神经系统并发症1例

    作者:张传仓;朱为国;封志纯

    患者,男,9岁,因确诊重型β地中海贫血9年,为行脾动脉部分栓塞术于2003年2月12日入院.入院前,约每20天输浓缩红细胞200 ml.体查:典型地贫面容,心肺未见异常.腹膨隆,肝右锁骨中线肋缘下约10 cm,质稍韧,无压痛,脾Ⅲ度肿大,甲乙线22cm,甲丙线27 cm,丁戊线+7.5 cm,质韧,无触痛.入院后查外周血白细胞总数3.11×109/L,血红蛋白27.8g/L,血小板148×109/L.自2月13日至2月27日先后输浓缩红细胞7次,共1000 ml,血红蛋白达90.6g/L.于2月27日中午患儿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剧烈压榨性头痛,伴有烦躁、恶心、呕吐等表现.

  • 胰腺体尾Ca继发脾梗塞及脓肿的CT表现的研究

    作者:文康彦;谢品超;梁权海;陈忠

    目的 探讨胰腺体尾癌累及脾动、静脉导致的脾梗塞、脾脓肿等螺旋CT表现及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胰腺体尾癌继发脾梗塞及脓肿患者的螺旋CT表现.结果 16例均累及脾动、静脉脉,表现为脾动脉、静脉被推压、包绕,管径变细或粗细不均、边缘毛糙、血管强化程度降低及胃脾间出现迂曲、增粗血管影等征象,8例直接浸润脾脏,表现为胰尾、脾脏脂肪间隙模糊、密度增高,14例出现脾梗塞,表现为脾脏外围楔形低密度无强化灶,4例出现脾脓肿,表现为类圆形或蜂窝状低密度无强化灶.结论 胰腺体尾Ca累及脾脏的螺旋CT表现多种多样,加深对其的认识能提高胰腺体尾Ca诊断正确率、全面性,减少误诊,为临床采取适当的治疗提供依据.

  • 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17例

    作者:温小凤;刘惕生;陈念;杨宁涛

    我院于1994~2002年采用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17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 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治疗血小板减少症27例

    作者:温小凤;江仁燕;刘惕生;陈念

    我院于1994年1月~2002年8月采用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治疗血小板减少症27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 小儿血液病部分脾栓塞治疗的临床研究

    作者:孙一兵;王宁玲;汪世存;黄胜友;张行明;徐有和

    目的探讨部分脾栓塞治疗小儿血液病的临床疗效、免疫功能及并发症.方法采用Seldinger′s法,行部分脾栓塞(Partial Splenic Embolization,PSE)治疗小儿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先天性红细胞丙酮酸激酶缺陷症及脾功能亢进共13例,选用明胶海绵颗粒作为栓塞剂,栓塞范围控制在60%~80%之间.结果患儿在术后2周血小板升至正常,临床症状改善,栓塞前后免疫球蛋白无明显变化,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PSE治疗部分小儿血液病例可保留小儿的免疫功能,取得满意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 脾动脉栓塞术在外伤性脾破裂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刘林;李毅;黄文

    目的 探讨脾动脉栓塞术在外伤性脾破裂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63例外伤性脾破裂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30例行开腹脾切除术治疗(开腹手术组),33例行脾动脉栓塞术治疗(脾动脉栓塞组).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开腹手术组30例患者均痊愈;脾动脉栓塞组1次栓塞成功31例,1例再次行选择性出血血管栓塞,无继发出血;1例栓塞过程中发现脾动脉主干受损,中转开腹脾切除术,均痊愈出院.结论 脾动脉栓塞是治疗脾损伤的一种有效、微创的方法,而且保留了脾脏功能.

    关键词: 脾破裂 脾动脉 栓塞
303 条记录 13/16 页 « 12...891011121314151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