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肝细胞脂肪变性与慢性乙型肝炎肝组织纤维化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肝细胞脂肪变性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纤维化的关系.方法:收治慢性乙型肝炎并接受肝穿刺活检患者281例.肝组织标本常规行HE、Masson三色及网状纤维染色,观察其病理改变特点,观察肝细胞脂肪变性与其相关性;同时检测ALT及ALB、BMI,经多变量偏相关分析与脂肪变性的相关性.结果:肝细胞脂肪变性在G0期为34.4%,S0期为23.65%;ALT、ALB与脂肪变性没有相关性(P>0.05),BMI与脂肪变性没有相关性.肝门静脉的大小与脂肪变性无相关性(P>0.05).结论:慢性乙肝脂肪变性率高发期是G0期及S0期,与肝纤维化早期改变密切相关.ALT、ALB、BMI的高低及肝门静脉的大小对脂肪变性的影响不大.
-
肝硬化在不同因素下的声像改变特点与血清肝功能检测结果的关系研究
目的:研究代偿与失代偿期肝硬化在不同因素下声像改变的特点,探讨超声检查和肝功能检测对肝硬化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21例疑为代偿与失代偿性肝硬化的乙型肝炎(乙肝)患者均经二维灰阶、彩色多普勒、血清肝功能检测后,以超声及肝功能检测结果对照分析,并定期复查.结果:(1)21例代偿与失代偿期肝硬化凶病变结构及程度不同、某些病变引起的声学改变、因治疗使用药物不同以及饮食结构失调等冈素而声像表现不一,造成对肝组织纤维化程度判断困难.代偿与失代偿期肝硬化在某些因素影响下也可能出现误、漏诊的发生.(2)肝纤维化血清检测结果:早期肝功能正常时纤维化标志物测定各项指标无明显增高而出现假阴性;两对半阳性者是肝纤维化的主要病因.结论:超声检查与肝功能的检测是诊断肝硬化的重要手段,但两者各有不足,临床上应将两者有机结合、互为补充.
-
网状纤维染色方法的质量控制
目前,免疫组织化学工作己在病理科普遍开展,但网状纤维染色的独特魅力使其依然在病理科工作中广泛使用.网状纤维染色常被应用于鉴别癌与肉瘤、识别坏死组织的结构和类型、判断肝脏网状支架的塌陷、破坏或增生情况等.我院是传染病专科医院,慢性肝病的患者较多,肝穿刺组织对慢性肝病的分级分期有着重要的意义,而网状纤维染色又是判断肝组织纤维化的一项重要技术.所以,在大量的工作实践中,我们对网状纤维染色方法的质量控制有了一些体会,现介绍如下.
-
铁剂诱发大鼠肝纤维化的组织学变化
目的:探讨饮食中铁过载诱导肝组织纤维化形成的组织学变化.方法:采用♂SD大鼠,在饮食中适量添加铁,共饲喂9wk,然后处死动物,收取肝组织,分别在石蜡切片和透射电镜下观察肝组织损害、肝窦毛细血管化和窦周纤维化形成以及Ⅰ、Ⅳ型胶原和Laminin的分布情况.结果:铁剂组大鼠可见肝细胞凝固坏死,星状细胞活化,肝窦毛细血管化和轻微窦周纤维化,Ⅰ型胶原和laminin含量增多,中央静脉基底膜增厚.结论:饮食中铁过载持续一定时间可损害肝细胞,激活肝星状细胞,减少窦内皮细胞的窗孔,导致肝窦毛细血管化和窦周肝纤维化,故酒精性肝病造模可考虑配合使用.
-
阿德福韦酯联合益肝康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疗效观察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体内乙肝病毒持续复制与免疫攻击造成肝细胞炎症破坏和肝组织纤维化,肝纤维化是慢性肝病向肝硬化发展的必经病理学过程,有效治疗肝纤维对于改善慢性肝病预后、降低病死率至关重要。有效抗肝炎病毒病因治疗下仍需重视抗肝纤维化治疗[1]。
-
102例慢性乙型肝炎肝细胞脂肪变患者肝纤维化进展的研究
目的 探讨肝细胞脂肪变对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肝纤维化进展的影响.方法 对2007年1月至8月未经治疗的562例CHB患者进行肝组织穿刺活检,同时记录人口学资料并留取空腹静脉血样,分析肝组织纤维化程度与炎性反应程度、脂肪变、人口学特征、HBV DNA以及生化学指标间关系.结果 在562例CHB患者中,男405名,女157名,平均年龄(31.3±9.6)岁,体质量指数(BMI)为(22.2±3.1)kg/m2.HBeAg(+)和HBV DNA(+)分别为394例和494例.组织病理显示肝细胞脂肪变发生率为18.15%(102/562),多元回归分析表明CHB患者肝细胞脂肪变的发生与BMI、TG、载脂蛋白(APO-B)、尿酸(UA)和空腹血糖(FSG)密切相关.炎性反应、肝细胞脂肪变、年龄、HBV DNA拷贝量、BMI、UA、谷氨酰转移酶(GGT)是CHB患者肝组织纤维化进展的相关因素.结论 代谢紊乱是CHB患者肝细胞脂肪变发生的主要原因,而肝细胞脂肪变是CHB患者肝组织纤维化进展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
-
药物干预慢性HBV感染肝组织纤维化的随访观察
目的 观察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应用恩替卡韦和拉米夫定治疗后的肝组织纤维化程度和炎症分级、肝功能的差异性.方法 110例慢性HBV感染患者随机分为恩替卡韦组和拉米夫定组,各55例.分别给予恩替卡韦、拉米夫定治疗.连续治疗30 d后行肝穿刺确诊肝组织纤维化程度和炎症分级.结果 两组肝组织炎症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恩替卡韦组以G1较多,拉米夫定组以G3较多.恩替卡韦组谷丙转氨酶(ALT)水平显著低于拉米夫定组,白蛋白水平显著高于拉米夫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肝组织纤维化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恩替卡韦组的免疫耐受期和清除期比例显著高于拉米夫定组,再活动期比例显著降低.结论 恩替卡韦缓解和逆转慢性HBV感染肝组织纤维化进程较拉米夫定效果更佳.
-
研究分析肝脏硬度测定仪FibroTouch与FibroScan与肝脏病理分期的相关性
目的:对肝脏硬度测定仪FibroTouch及FibroScan与肝脏病理分期的相关性进行研究分析,为今后的临床诊治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6年6月间,我院收治的,获得临床确诊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取FibroTouch及FibroScan两种仪器同时对肝纤维化程度进行测定,对比分析两种检测仪器的检测结果的一致性。部分患者接受肝脏穿刺病理检查,将病理结果与FibroTouch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统计发现,FibroTouch及FibroScan两种检测方法的检测结果存在显著相关性,两种仪器的检测结果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结果与FibroTouch结果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明显相关性。结论FibroTouch方法对肝脏纤维化程度进行评价的临床价值较高,并且与FibroScan以及肝组织纤维化分期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一致性良好,在今后的临床诊治工作中,应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
-
慢性肝炎患者血清Ⅲ型前胶原与其肝组织纤维化病理分期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慢性肝炎患者血清Ⅲ型前胶原(PCⅢ)与其肝组织纤维化病理分期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择在我院住院的慢性肝炎患者100例为实验组,抽取其静脉血检测血清PCⅢ含量,并行肝组织活检,病理检查.同时选择40例体检正常者作对照组.结果两组血清PCⅢ含量间的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1);不同期的肝组织纤维化患者其血清PCⅢ含量间的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肝组织纤维化分期与PCⅢ含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86,P<0.05).结论肝组织纤维化病理分期越高,血清PCⅢ含量亦越高,故血清PCⅢ可作为观察慢性肝炎肝组织纤维化分期的指标.
-
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肝组织病理与血清标志物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了解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肝组织病理和临床血清学指标的关系.方法 对187例HBeAg阴性CHB患者进行肝组织病理炎症活动度分级和纤维化分期与同期血清HBV DNA水平、血生化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187例HBeAg阴性CHB患者肝组织病理炎症活动度分级与血清HBV DNA水平相关(x2=30.26,P<0.01);肝组织纤维化程度分期与血清HBV DNA水平无明显相关性(x2 =10.94,P> 0.05).血清TBIL、ALT、AST、GGT水平与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呈正相关,ALB、PTA与之呈负相关.结论 HBeAg阴性CHB患者病毒复制活跃和血清TBIL、ALT、AST、GGT能反映肝组织炎症活动.
-
血清前白蛋白、胆碱酯酶和总胆汁酸指标在乙肝进展及原发性肝癌诊断及预后中的意义
乙型病毒性肝炎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我国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1],15-59岁人群 HBsAg表面抗原阳性率高达8.6%。乙肝病毒感染后易进展为慢性乙肝,若治疗不及时或方法不当,易造成肝组织纤维化,进而进展为肝硬化、原发性肝癌、肝衰竭,导致患者死亡,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2,3]。研究表明[4],乙肝感染者中25%-40%终将进展为肝硬化或原发性肝癌。目前,临床上对乙肝相关肝病诊断的酶学检查仅能够反映肝脏坏死性病变和炎性反应情况,而血清前白蛋白(PA)、胆碱酯酶(CHE)和总胆汁酸(TBA)均受肝脏分解和合成代谢影响,且受饮食和治疗等影响较小,能够反映肝脏代谢功能,有助于了解患者病情[5]。因此,本研究对乙肝各病程阶段及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中 PA、CHE 和 TBA 变化情况进行分析,探讨三项指标在乙肝相关肝病诊断及判断预后中的应用价值,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基础资料。
-
拉米夫定治疗33例活动性肝炎肝硬化1年的疗效观察
活动性肝炎肝硬化除陈旧的病变外,还不断有新的肝细胞发生变性、坏死和肝组织纤维化,长期发展下去,肝硬化的范围更加广泛,预后不佳.我们用拉米夫定治疗有乙肝病毒复制的活动性肝炎肝硬化33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
门静脉主干、脾静脉直径、脾脏大小以及周围血细胞计数与肝组织纤维化的关系
目的了解慢性肝炎病人门静脉主干(MPV)、脾静脉(SPV)直径、脾脏大小以及周围血细胞计数与肝纤维化程度的关系.方法对132例慢性肝炎病人做肝组织病理检查,按肝纤维化分级分为S1~S4组,B超测量MPV与SPV直径,以脾指数(SPI)表示脾脏大小,常规方法测量外周血的白细胞数(WBC)、红细胞数(RBC)和血小板计数(PLT),比较上述各组病人几种指标的差异.结果 S3组与S4组病人MPV与SPV直径大于S1组,S1组MPV和SPV直径分别为(11.86±1.36)mm和(5.76±1.31)mm,S4组为(13.06±1.24)mm和(8.0±1.8)mm,SPI从S1组(17.57±6.23)cm2升高到S4组的(28.96±11.62)cm2.从S1组到S4组,RBC、WBC和PLT逐渐减低,S1组分别为(4.64±0.63)×1012/L,(4.1±1.1)×109/L和(89.23±35.71)×109/L.其中,S3与S4组三项指标都显著低于S1组.结论随着肝组织纤维化程度逐渐加重,慢性肝炎病人门静脉主干、脾静脉直径逐渐扩张,脾脏逐渐增大,外周血WBC、RBC与PLT 数逐渐下降.
-
拉米夫定优化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临床观察
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是临床常见病,常规的保肝、利尿及对症支持治疗疗效差,如果乙型肝炎病毒(HBV)复制活跃,肝细胞炎症及肝组织纤维化、肝硬化呈进行性发展,疾病进展发展为肝衰竭、肝肾综合征及上消化道出血,极少数患者发展为肝癌,抑制或清除病毒复制可使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病情得到改善[1].拉米夫定具有毒性低、起效快、疗效好的优点,长期应用产生耐药变异的可能性增加,不及时调整抗病毒治疗方案,病情可能恶化.
-
中药肝复康对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介导的肝星状细胞信号转导的影响及意义
中药肝复康是本研究室多年来通过反复实验总结出的抗纤维化经验方,既往的动物实验已多次成功证实其对肝组织纤维化具有预防及治疗作用[1,2],临床实践也充分表明了该方具有明显的阻断病毒性乙型肝炎慢性化、减轻肝纤维化及保护肝功能的作用.本研究从分子水平观察该方抗纤维化的药理作用.从而进一步揭示中药肝复康对肝星状细胞(HSC)在肝纤维化中的分子调节机制.
-
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TGFβ1与肝组织纤维化的相关性
转化生长因子(TGFβ1)是一种组织生长、炎症修复的重要细胞转化生长因子.我们通过检测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TGFβ1水平,以便与肝功能损害程度,肝脏病理纤维化的分级相比较,探讨TGFβ1是否可作为丙型肝炎患者肝纤维化诊断的一个重要血清学指标.
-
慢性肝炎患者血清、肝组织中Ⅳ型胶原检测与肝组织纤维化病理分期的相关性研究
Ⅳ型胶原(Ⅳ-C)是基底膜网状结构的主要成分,肝脏发生纤维化时,早期即见其增生.为探讨慢性肝炎患者静脉血Ⅳ-C与其肝组织中Ⅳ-C(Ⅳ-C ILT)表达和肝组织纤维化病理分期(S)的相关性,我们进行了如下研究.
-
肝硬化腹水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肝硬化腹水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肝脏细胞进行性广泛性损害与坏死,形成再生结节并且有肝组织纤维化,导致肝脏的正常结构遭到破坏、形成肝脏假小叶,从而引起门脉高压和腹水[1]。肝硬化腹水属于祖国医学“膨胀”,由腹水使腹部膨大而得此名,是晚期肝脏疾病的重要标志[2]。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64例肝硬化,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
恩替卡韦联合扶正化瘀胶囊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21例
乙型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是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常规的保肝、利尿及对症支持治疗疗效较差,如果乙肝病毒(HBV)复制活跃,肝细胞炎症及肝组织纤维化、肝硬化呈进行性发展[1,2],后发展为肝功能衰竭、肝肾综合征及上消化道出血,少数患者甚至发展为肝癌.抗病毒治疗能延缓肝硬化进程,延缓肝细胞癌的发生;抗纤维化治疗则能恢复肝细胞的代偿功能,增加肝脏的血流量,维持其有效的生理功能.笔者在临床上应用恩替卡韦联合扶正化瘀胶囊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
苦参素联合促肝细胞生长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106例
现代病理解剖学研究表明,慢性病毒性肝炎均有不同程度的肝细胞炎症、坏死、肝组织纤维化.因此,稳定细胞膜、保护肝细胞、促进肝细胞修复、抗肝组织纤维化、改善肝组织学仍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的关键性措施.目前治疗CHB的药物较多,但如何提高中药治疗CHB的疗效已成为我国医学研究的热点.我们于2004年1月-2005年12月采用苦参素联合保肝细胞生长素(pHGF)治疗CHB 106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