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和治疗现状(上)

    作者:刘延青

    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是腰腿痛常见的病因,是脊柱疾病中研究多的课题,也是疼痛科常遇到的临床问题.自从Mixture和Barr于1934年首次描述LDH以来,临床对LDH的认识已有近70年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诊治经验.

  • 急性SCI与自由基及血管活性因子的关系

    作者:王慧敏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 SCI)为脊柱疾病和脊柱骨折的严重并发症.由于神经组织难以修复,可导致损伤平面以下感觉、运动功能的失调,甚至造成患者的终生痛苦.目前,除手术解除压迫外,急性SCI还没有理想的治疗手段.临床上尝试性应用的药物只有甲基强的松龙(methylprednisolone,MP).

  • 脊柱结核术后复治的原因分析和手术治疗策略

    作者:崔旭;马远征;陈兴;李力韬;王聪;罗展鹏;孟传龙

    目的 探讨脊柱结核术后复治的原因及手术治疗策略.方法 收集2010年5月至2014年5月共96例脊柱结核术后复治的患者资料,男51例,女45例;年龄21~59岁,平均39.7岁.根据上次手术入路、脊髓神经受压方向、窦道位置、死骨和脓肿的部位、范围等,采用不同的翻修手术方式进行治疗.收集同期收治的481例未复治脊柱结核患者资料,比较复治组和未复治组间性别、年龄、病程、病灶范围、营养状况、是否耐药结核、病灶清除是否彻底、内固定稳定性、术后是否正规化疗等指标,研究脊柱结核术后复治的危险因素.结果 96例的手术时间为160~280 min,平均210 min;出血量400~1 500 ml,平均600 ml.术前VAS评分平均为7.5分,末次随访平均1.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例伴有脊髓压迫症状的患者神经功能ASIA分级均得到改善;96例术前平均后凸角度18.4°±5.2°,术后平均后凸角度8.9°±2.7°,末次随访时平均矫正角度9.5°±3.6°,平均矫正角度丢失3.5°±1.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Kirkaldy&Willis功能评分优良率88%;35例结核菌培养及药敏试验提示耐药.切口延迟愈合7例;窦道形成24例,13例经换药后愈合,11例再次手术治疗,再手术率11.5%,再手术者中接受一次手术7例,两次手术3例,三次手术1例.结论 脊柱结核术后复治的危险因素包括术中病灶清除不彻底、耐药菌株的出现、术后未行正规化疗、营养状况差、内固定稳定性差,彻底的病灶清除、三面皮质自体髂骨支撑性植骨、坚强的内固定、基于药敏检测的个体化化疗,以及术后适当的灌洗引流是保证复治手术成功的关键.

  • 经骶2骶髂关节螺钉固定技术在腰骶段脊柱结核中的应用

    作者:王聪;崔旭;马远征;胡明;鲍达;康冠

    目的 通过比较经骶2骶髂关节(second sacral alar-iliac,S2AI)螺钉与髂骨螺钉(iliac screw,IS)固定技术在腰骶椎脊柱结核治疗中的应用,评价S2AI螺钉固定技术的临床效果及并发症情况.方法 收集2014年1月至2016年5月24例应用脊柱-骨盆固定系统(S2AI或IS)进行腰骶段结核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5例,女9例;年龄36~73岁,平均47.1岁.24例均有不同程度腰骶部疼痛及活动受限,其中伴有下肢放射痛9例,间歇性跛行7例,鞍区麻木2例.术前均应用抗结核药物治疗2~3周.比较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disability index,ODI)、腰背部疼痛视觉模拟(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步行状态等情况,记录初诊及随访时SF-36量表,并对两种固定方式的临床疗效及手术相关情况进行比较;对两种腰骶段结核固定方式的相关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23.4个月.S2AI组及IS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拔管天数、住院时间及融合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2AI组和IS组在术前、术后1周、末次随访的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ODI评分、腰背痛VAS评分及步行状态评分组间均无显著差别,组内比较显示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均较术前有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的组内比较术前与末次随访时SF-36量表的8个维度评分,显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S2AI组在术后复发、窦道及假关节形成方面略高于IS组,在内固定失败及再手术方面略低于IS组,但均无统计学差异,骶髂关节疼痛两组无差别,但S2AI组钉尾对软组织的骚扰明显低于IS组.结论 应用S2AI螺钉技术治疗腰骶段脊柱结核可获得坚强的固定及满意的临床效果,并可降低传统IS螺钉带来的相应并发症,是腰骶椎结核后路结构重建可供选择的方法之一.

  • 自发性脊柱硬膜外血肿的非典型MRI表现与鉴别诊断

    作者:肖立志;李德泰;贺忠;刘辉;彭德红;李亚军

    目的 提高对自发性脊柱硬膜外血肿非典型MRI表现的认识.方法 对2000年至2008年来院的10例自发性脊柱硬膜外血肿非典型MRI表现进行分析,男7例,女3例;年龄12--64岁,平均32.1岁.所有病例均无明显的外伤史.常规行矢状位T1WI、T2WI,横轴位TwI,8例行增强扫描.结果 血肿呈梭形、椭圆形,位于脊髓的侧后方或后方的硬膜外腔.血肿发生于颈段5例,胸段3例,胸腰段2例.病灶与脊髓之间有一低信号线状影相隔,尤以T2WI显示佳.血肿范围多在2~4个椎体,总量约5~10 ml,均值为(6.9±1.8)ml.在T1WI图像上,6例表现为等信号,4例表现为高信号;在T2WI图像上,6例表现为混杂高信号,4例表现为混杂低信号.5例血肿壁边缘轻度强化.6例血肿MRI信号比较典型.4例血肿MRI信号不典型.活动性出血以及血肿因时间而演变是血肿征象不典型的原因.本组4例误诊的原因:(1)活动性出血所致血肿征象不典型;(2)血肿位于狭窄的腔隙内;(3)临床上无外伤史.结论 根据血肿演变的规律,结合起病时间及可能存在活动性出血对血肿MRI信号进行分析,有利于对非典型血肿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 微创脊柱外科技术与脊柱退行性疾病

    作者:陈赞;菅凤增

    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7%作为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1].按照此标准,我国2000年即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截至2014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达137.55×106人,占总人口的10.1%[2].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增龄性疾病日益受到重视.颈椎病、腰椎管狭窄等脊柱退行性疾病在老年人群中发病率较高,以颈椎病为例,50%~75%的50岁以上人群颈椎X线检查可见明显颈椎退行性变或骨质增生,65岁以上人群这一比例高达90%[3].此类疾病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其治疗亦日益受到关注.本文拟就脊柱退行性疾病的微创脊柱外科技术进行评述.

  • 微创脊柱内固定技术新进展

    作者:刘进平;冯海龙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脊柱退行性变发病率逐年上升.近年来,脊柱外科迅速发展,成为神经外科的重要组成部分,脊柱外科不仅专注于病变椎体切除和神经减压,而且重视脊柱稳定性的保护和重建.微创脊柱外科技术是脊柱外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微创减压技术和微创内固定技术.本文拟对近年来常用的微创脊柱内固定技术进行简要概述.

  • 脊柱脊髓疾病临床研究十年进展

    作者:聂庆彬;菅凤增

    近10年来,脊柱外科迅速发展.随着材料学、生物力学等基础研究的不断深入,各种新材料、新方法及新技术得到不断发展,脊柱外科领域取得了令人欣喜的研究成果.本文主要从脊髓损伤、脊柱疾病的基础研究和手术技术,以及生物力学及相关生物制品等方面的研究现状与发展前景简要综述.

  • 我国神经外科脊柱亚专科住院医师培训现状与思考

    作者:陈赞;赵兴华;夏之远

    脊柱神经外科在许多欧美国家得到全面发展,许多神经外科中心脊柱外科手术量达神经外科全部手术量的一半,由此可见脊柱神经外科的巨大发展潜力.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神经外科较少涉及脊柱脊髓疾病的治疗,相关领域诊断与治疗技术相对落后.发展我国脊柱神经外科技术刻不容缓,人才培养和储备是大瓶颈,本文提出的神经外科脊柱亚专科住院医师培训方案旨在解决这一难题.

  • 经皮椎体成形术的并发症及防治

    作者:陈珑;倪才方

    经皮椎体成形术是在影像设备的引导下经皮穿刺到病变椎体后,向其内注射骨水泥即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以达到止痛及加固椎体目的的一项微创技术.该技术主要用于治疗椎体溶骨性骨转移瘤、骨髓瘤、侵袭性血管瘤以及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主要讨论经皮椎体成形术的并发症及防治.

  • PLIF技术应用与进展

    作者:李危石;陈仲强

    脊柱植骨融合术一直是在治疗脊柱疾病中广为应用的重要手段,自十九世纪早期发明Hibbs脊柱植骨融合术以来,人们不断进取,研究发明了经后路横突间植骨、后路椎体间隙植骨融合、前路椎体间隙植骨融合以及360°融合术等各种各样的植骨融合技术并取得了很好的临床效果.其中,经后路椎体间隙植骨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是应用为广泛的融合技术之一.

  • 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和治疗现状

    作者:刘延青

    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是腰腿痛常见的原因,是脊柱疾病中研究多的课题,也是疼痛科常遇到的临床问题.自从Mixter和Barr于1934年首次描述LDH以来,临床对LDH的认识已有70年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诊治经验.

  • 自我药疗(13)腰痛

    作者:陶炳蔚

    腰痛,是指腰部一侧或两侧疼痛而言.也包括腰酸、腰重、腰冷等临床反应,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证候.常见于肾脏、腰肌、脊柱疾病以及妇女盆腔炎等.

  • 老年人腰椎疾患病种分布及其临床治疗特点

    作者:倪东馗;张亮;朱福良

    随着人类社会进入老龄化,患有腰椎疾患的老年患者逐渐增多,这些患者常合并有其他疾患,彼此相互影响,笔者回顾分析我科因腰椎疾患住院治疗的316例老年患者的病种特点、治疗方法以及治疗效果,报告如下.

  • 腰椎椎体后缘骨软骨病

    作者:苏兰海;田夫;张义修

  • CT引导下脊椎病变穿刺活检的临床价值

    作者:徐宝山;夏群;胡永成;苗军;张继东;李建光;韩岳;白剑强;周静

    脊椎部位的病变位置深在、结构复杂,有时仅根据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诊断较困难,而明确诊断对制定治疗方案、决定手术方式至关重要.为了明确诊断,有作者行切开活检术[1,2],损伤较大.笔者采用骨科活检针在CT引导下行病灶穿刺活检,操作简便、损伤小、准确率高.

  • FSC/CD3PE设门双色流式细胞术检测HLA-B27及临床应用

    作者:江雁;彭林;唐志琴;韩锋

    HLA-B27基因属于Ⅰ型MHC基因,与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seronegative spondyloarthropathies,SpA)高度相关.流式细胞术具有快速、高流通和大信息量检测等特点,在检测方面具有更客观的优势,因此笔者建立了FSC/CD3PE设门双色流式细胞术检测HLA-B27技术.

  • 多层螺旋CT的MPR及CPR技术在腰椎弓峡部裂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贾福艳;张伯生;王宝仁;林家声;孙志美

    腰椎弓峡部裂是椎体滑脱症的主要病因之一,此部位解剖结构特殊,常规x线片及常规横断面CT常难全面反映病变的形态.

  • 后路腰椎全椎板减压术后腰椎失稳对预后的影响

    作者:刘钢;李爽;邓树才;郝永宏;荆峰

    目的:探讨腰椎全椎板减压术后患者腰椎失稳对其症状改善的影响。方法获得4年以上随访的全椎板减压患者76例。通过末次随访的影像学资料将患者分为失稳组27例以及无失稳组49例。比较2组术前、术后3个月以及末次随访的视觉模拟(VAS)评分、日本骨科学会下腰痛评分标准(JOA)评分及改善率(改善率≥50%为改善)的差异。结果2组性别、年龄及平均随访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间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VAS和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依随访时间延长,各组术后VAS评分均降低,JOA评分增加(P<0.05)。失稳组、无失稳组改善率[(80.0±8.8)%vs(83.6±11.7)%]和改善比例[81.48%(22/27)vs 61.22%(30/4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全椎板减压术后部分患者存在影像学上失稳甚至滑脱表现,但其与患者症状改善无关。在严格把握适应证的前提下,后路全椎板减压术操作简单,同时保护了患者脊柱运动功能。

  • 站桩导引整脊功防治颈腰椎疾病

    作者:张志高

    站桩导引用于调整脊柱平衡,防治颈腰椎疾病,在中国医学史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素问·上古天真论》提出:"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三国志·华佗传》记载:"是以古之仙者为导引之事,熊颈鸟伸,引挽腰体,动诸关节,以求难老".晋代医学家葛洪所著《抱朴子·别旨》中说:"或伸屈、或俯仰、或行卧、或倚立、或踯躅、或徐步、或吟或息、皆导引也".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导引图》中所列的"龙登、鹞背、熊颈、仰呼、猿伸"等等,均形象地表现了古人通过站桩和导引防止颈腰椎疾病的生动事例,为今天人们研究站桩导引防治脊柱疾病提供了有力的佐证和启示.

496 条记录 9/25 页 « 12...6789101112...242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