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MIS-TLIF与PLIF治疗单节段退行性腰椎疾病的肌肉损伤比较

    作者:周亮;刘郑生;毛克亚;刘建恒;肖波;徐教;王义国

    目的 比较传统开放性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LIF)与扩张通道管(X-Tube)辅助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MIS-TLIF)治疗单节段退行性腰椎疾病的肌肉损伤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2011年9月,采用X-Tube辅助MIS-TLIF手术治疗的单节段退行性腰椎病变患者52例(男28例,女24例,年龄54.3±7.8岁),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卧床时间,术前1d及术后1、3、5d血清肌酸激酶(CK)水平,并与同期行传统开放PLIF手术的38例患者(男20例,女18例,年龄51.6±8.6岁)进行比较.所有患者均于术前、术后及随访时进行腰背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ODI)和影像学检查.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临床诊断、病变节段、术前CK水平、术前腰背痛VAS评分和ODI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MIS-TLIF组手术时间长于PLIF组(P<0.05),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卧床时间及术后1、3、5d血清CK水平均明显低于PLIF组(P<0.01),术后3d、5d、3个月时腰背痛VAS评分低于PLIF组(P<0.05),而术后6、12个月时VAS评分与PLIF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不同时间(3、6、12个月)ODI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影像学随访显示所有患者手术节段均在术后半年内获得良好的节段融合.结论 与传统开放PLIF术式相比,MIS-TLIF治疗退行性腰椎疾病具有出血少、肌肉损伤少、腰背疼痛轻等优点.

  • 人工椎间盘髓核假体后路置换术治疗腰椎间盘病变

    作者:尹庆水;吴增晖;夏虹;潘刚明;昌耘冰;章凯;权日

    目的总结和探讨椎间盘人工髓核置换术治疗腰椎间盘病变的临床效果和价值.方法采用Raymedica公司提供的椎间盘髓核假体(PDN),对2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后路PDN置换术.男20例,女2例,平均年龄38岁.L4~5间隙18例,L5S1间隙4例.结果平均随访12个月.22例腰腿痛消失,直腿抬高试验(-),术后1个月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前期10例中有2例假体移位,后期12例中未发生移位等并发症.结论后路PDN置换术保留了椎间盘的结构和功能,有着传统手术不能替代的功能性外科干预的优势,其近期效果良好,远期疗效尚待进一步观察.

  • 析冯天有教授有关损伤性脊柱疾病的学术研究

    作者:冯伟

    目的学习、研究、继承冯天有教授的学术思想.方法通过三年国家级师承制教学,学习、继承冯天有教授有关损伤性脊柱疾病的理论及临床实践,总结其学术思想.结果冯天有教授在国内首次揭示了损伤性脊柱疾病的本质,开创了中西医结合临床诊治的新领域.首次提出脊柱内外平衡失调是损伤性脊柱疾病的理论基础;单(多)个椎体位移是发病的主要病理改变;治疗上创用了"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环枢椎半脱位、峡部裂等一系列疾病建立了新诊治方法,取得突破性进展,居国内外领先水平.结论"新医正骨疗法"具有科学性和前瞻性,是"中西医结合的典型".

  • 作者:

    关键词:
  •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颈椎转移瘤的初步研究

    作者:孙钢;金鹏;易玉海;谢宗贵;谢志勇;张绪平;张殿星

    目的应用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颈椎转移瘤,观察其疗效,探讨椎体成形术治疗颈椎病变的操作技术.方法对11例颈椎单椎体转移瘤病变椎体行PVP治疗,均应用国产器械与骨水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其中C2 1例,C3 2例,C4 4例,C5 3例,C6 1例.在X线透视监测下经前外侧入路途径操作10例,在CT和X线透视联合监测下经后外侧入路途径行C2椎体成形术1例.PMMA在牙膏期向椎体内注射.于手术前后行CT检查对照.对患者随访7~12个月,观察临床疗效.结果11例穿刺全部成功,术后CT检查显示PMMA填充病灶均在50%以上.术后7d11内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疼痛缓解:疼痛完全缓解(CR)6例,部分缓解(PR)5例.止痛效果在6个月内为7(7/10)例,在1年内为5(5/9)例.未发生由于穿刺途径出血或PMMA外溢出现临床症状的并发症.结论椎体成形术治疗颈椎转移瘤效果良好.

  •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椎体良恶性病变的临床技术应用探讨

    作者:滕皋军;何仕成;郭金和;邓钢;方文;李国昭;丁惠娟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在治疗椎体良恶性病变中的技术操作问题.方法对29例的41个椎体病变共行46侧PVP治疗,包括椎体转移瘤16例,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7例,椎体血管瘤3例,骨髓瘤1例,外伤性压缩性骨折1例及不明原因骨破坏1例.PVP在C形臂X线机或C形臂X线机+CT组合机监视下进行,骨水泥(PMMA)的粉、液比例为3∶2,按椎体计算骨水泥用量为2~8 ml.结果 46侧PVP成功45侧(97.8%).本组疼痛完全缓解(CR)者19例(19/29),部分缓解(PR)者9例(9/29),无效(NR)者1例(1/29).随访2~11个月无复发.PVP术后无一例椎体塌陷加重或发生新的压缩,无一例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 PVP技术安全可行,对腰椎等多数椎体行PVP只要在C形臂X线机监视下即可,熟练地掌握PMMA使用方法是PVP技术成功的关键因素.

  • 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张贵祥;陆军;潘纪青;张悦萍;周根泉;缪竟陶;何之彦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57例共79个椎体行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其中血管瘤6例6个椎体、骨质疏松9例16个椎体、椎体恶性肿瘤42例57个椎体.经CT扫描定位,将不透X线骨水泥(主要成分为粉剂甲基丙烯酸树脂多聚体和液态甲基丙烯酸树脂单体)按粉剂与液体为4∶1比例混合调制成糊状,用1 ml注射器匀速缓慢注入病变椎体.结果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后,骨水泥在CT表现为点状分布3个,斑片状分布6个,团状分布42个,弥散分布28个.CT和平片随访观察骨水泥密度、形态与术后所见无变化,未见椎体进一步压缩.15例良性病变全部达到止痛效果(15/15),恶性肿瘤止痛效果达90.5%(38/42).止痛从注入骨水泥开始到7 d显效,持续6个月.本组没有发生并发症.结论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适用于椎体血管瘤、骨质疏松、转移瘤等溶骨性病变.

  • 急性白血病椎体骨髓浸润的扩散加权成像研究

    作者:牛金亮;梁聪聪;李俊峰;王峻;李文晋;郑英;郑洁;宋志珍;李晓君;胥毅;甄俊平

    目的:探讨椎体骨髓单方向扩散屏气DWI方法,分析急性白血病(AL)患者椎体骨髓浸润DWI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42例确诊AL患者和15名健康志愿者行胸腰椎矢状面单次激发回波平面DWI (SS-EPI-DWI)序列扫描(b值为0、650 s/mm2),扩散方向为头-足(S/I)、前-后(A/P)和左-右(R/L)方向,每个方向DWI采集时间均为12s,闭气采集。分别在3个方向的ADC图上测量多个椎体骨髓的ADC值,比较3个扩散方向的ADC值的差别。AL患者分为初发未治疗组13例和治疗组29例[初发治疗未缓解(NR)组7例。初发治疗完全缓解(CR)组8例、治疗巩固组14例]。比较不同治疗阶段AL患者ADC值的差异用方差分析、t检验,ADC值与骨髓原始细胞比例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分析。结果 57例受试者362个椎体S/I、A/P和R/L方向的ADC值分别为(0.758±0.009)、(0.732 ±0.009)、(0.758±0.009)×10-3 mm2/s,三者之间ADC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958,P>0.05)。15名健康志愿者94个椎体ADC值为(0.697 ±0.122)×10-3mm2/s,13例初发未治疗组85个椎体ADC值为(0.592±0.071)×10-3mm2/s,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568,P<0.05);29例治疗组AL患者183个椎体ADC值为(0.796±0.225)×10-3mm2/s,与初发未治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1.332,P<0.05);初发治疗CR组±巩同治疗组共140个椎体ADC值为(0.786±0.184)×10 -3mm2/s,初发治疗NR组43个椎体ADC值为(0.804±0.327)×10-3mm2/s,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0.160,P>0.05)。初发未治疗组的S/I ADC值与骨髓象原始细胞比例(中位数26.4%,范围7.9% ~48.2%)呈线性负相关(r= -0.524,P<0.05)。结论 椎体骨髓DWI为各向同性,单方向屏气DWI能提高图像质量。初发AL患者ADC值降低,化疗后ADC值增加,初发组ADC值与骨髓象原始细胞比例呈线性负相关。

  • 肝泡型包虫病骨转移的影像特征

    作者:李天云;樊海宁;鲍海华

    目的 探讨肝泡型包虫病骨转移影像特点,以提高影像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青海大学附属医院2013年1月至2017年5月,经临床及影像诊断的14例肝泡型包虫病骨转移的CT、MRI影像特点.其中男8例,女6例;年龄15~72岁,中位年龄41岁;6例行CT平扫及三维重建,1例行MRI常规平扫;7例同时行CT、MRI扫描(CT增强2例、MRI增强3例、DWI扫描1例).结果 14例中脊柱转移10例,其中连续3个椎体受累6例、2个椎体受累2例、1个椎体受累2例,相应附件受累且病灶周围形成不规则软组织包块9例,邻近胸肋关节受累6例;CT检查显示椎体呈地图样、溶骨性骨质破坏、硬化;附件呈膨胀性骨质破坏,其中7例软组织包块内见囊状水样密度影、囊壁弧形钙化或不规则钙化,2例增强扫描软组织包块未见强化;MRI主要表现为病变椎体及周围软组织包块呈高低混杂信号,6例病灶T1WI、T2WI均可见低信号的骨质硬化影和不规则或弧形钙化影;6例相应附件及邻近肋骨受累;4例病灶内见散在"小囊泡"状T2WI高信号影.右侧肩峰、肋骨、肋软骨及骨盆转移各1例,CT表现同脊柱病灶,破坏区或周围见囊样密度影,其内见斑点状钙化;MRI显示肋骨、骨盆均为溶骨性、膨胀性骨质破坏,邻近髓腔内见T1WI、T2WI低信号影,周围见囊状T2WI高信号影.合并肺转移5例,合并腹膜后转移6例.结论 肝泡型包虫病骨转移病灶影像上呈地图样、溶骨性骨质破坏,破坏区周围骨质增生硬化,或形成软组织包块.软组织包块内可见囊状或"小囊泡"状水样密度影及弧线状钙化.这些特征有助于肝泡型包虫病骨转移的诊断.

  • 腰椎静脉丛三维增强MR静脉成像初步研究

    作者:鞠蓉晖;李松柏;孙文阁;戚喜勋;李延亮;李春魁;徐娅莎;徐克

    目的探讨正常人腰椎静脉系统在三维增强MR静脉造影(MRV)的显示率,初步确定正常人腰椎椎管内前静脉(AIVV)的宽度范围.观察腰椎静脉系统在各种疾病情况下的表现.方法89例MR增强扫描受检者行MRV检查,其中62例为正常志愿者.分别观察不同年龄组各个腰椎节段的椎管内、外静脉显示情况.测量AIVV的宽度.观察各种疾病时椎管内、外静脉的表现.结果除L1和L2水平的左右吻合静脉外,其他各个节段41岁以上组的静脉显示率均低于40岁以下组(P<0.05).AIVV平均宽度从L1~5逐渐增粗;年龄、性别、左右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IVV全部显示的42例正常志愿者中,AIVV的平均宽度L1~L5逐渐增粗,范围在(3.9±0.6)mm~(7.9±1.2)mm;各种疾病时,AIVV可表现为正常、受压、移位或扩张.结论三维增强MR静脉造影能满意地显示AIVV各分支及椎管外静脉的全貌,能够显示各种病变时椎静脉相应改变,对于指导临床治疗、研究椎静脉的临床意义具有潜在价值.

  • Cobb综合征的影像学表现 (2例报告结合文献复习)

    作者:王光彬;王洪波;唐军;杨贞振;史浩;于台飞;陈立光

    目的分析Cobb综合征的影像学表现.方法 2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 22和13岁.临床症状为下肢无力,查体见皮肤血管瘤、下肢肌力下降.均行MRI、CT、DSA检查并经手术治疗.结果 MRI显示2例椎体多发血管瘤,T1WI呈高或略高信号,T2WI呈高信号,压脂像(STIR)呈低信号;相应节段椎管及肌肉内见不规则长T1、长T2信号,有流空现象;增强扫描椎管内病灶呈明显强化.CT平扫仅显示椎体血管瘤,表现为局部骨小梁增粗,呈网眼状,冠、矢状面重建可见栅栏征.DSA示肋间动脉、肋下动脉增粗、紊乱,周围静脉提前显影并增粗迂曲,多个椎体内可见紊乱血管团.结论 MRI能明确显示Cobb综合征椎体、椎管、脊髓、肌肉等组织的病变及其范围,结合皮肤表现对该病有诊断价值.

  • 腰椎多层螺旋CT容积扫描的临床应用

    作者:王玲;葛英辉;朱绍成;张明;程天明;雷志丹;吕传剑;孙晓平;武明辉;郭溁;马千里;温泽迎

    目的 探讨腰椎多层螺旋CT容积(VH)扫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按就诊顺序抽取1000例腰腿痛患者,腰椎VH模式扫描患者模拟重建常规单层(SS)L3~4、L4~5、15~S1椎间盘层面.VH扫描模式参数为120 kV,210 wAs,螺距1.5,平均扫描范围97.5 mm.SS扫描模式参数为120 kV、240 mAs、扫描范围为45.0 mm.比较2种扫描模式对腰椎疾病征象显示的差异及辐射剂量的不同.对所获数据进行配对资料x2检验和一致性检验分析.结果 VH扫描模式比ss扫描模式显示更多的征象,骨性椎管狭窄、椎间隙变窄、椎间盘脱出、侧隐窝狭窄、椎体病变、L5横突肥大、椎小关节方向异常、椎小关节退行性变、椎弓峡部裂、椎旁软组织异常的检出率,VH分别为11.8%(118例)、38.5%(385例)、9.3%(93例)、46.8%(468例)、31.4%(314例)、5.7%(57例)、25.4%(254例)、49.7%(497例)、9.9%(99例)、0.6%(6例),SS分别为5.6%(56例)、0、0.6%(6例)、27.9%(279例)、22.4%(224例)、1.2%(12例)、16.7%(167例)、37.2%(372例)、0.5%(5例)、0.2%(2例),2种模式下对每一种测量指标比较除椎旁软组织异常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测量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与SS扫描模式相比,VH扫描模式下的骨性椎管狭窄、椎间隙变窄、椎间盘脱出和椎弓峡部裂的检出率分别提高6.2%(62例)、38.5%(385例)、8.7%(87例)和9.4%(94例),只能部分显示椎小关节面及方向、侧隐窝狭窄、L5横突肥大和椎旁软组织异常.46.7%(467例)(腰骶角>35°)的患者SS扫描模式下的定位线不能与椎间盘层面一致.VH扫描模式(164.9 mGy/cm)比SS扫描模式(147.0 mGy/cm)辐射剂量稍有增加.结论 腰椎多层螺旋CT VH扫描模式比SS扫描模式可以显示更多腰椎病变征象,且不受扫描架限制,辐射剂量增加不多.

  • MR扩散加权像诊断骶髂关节早期急性炎性病变的价值

    作者:黄振国;张雪哲;王国春;章璐;徐妍妍;王武

    目的 探讨MR DWI在检测脊柱关节病患者骶髂关节面下早期急性炎性病变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临床诊断为炎性背痛、行骶髂关节X线和(或)CT检查未发现异常、扫描序列包含DWI的59例患者骶髂关节MR资料.59例均行双侧骶髂关节短时反转恢复(STIR)、DWI序列MR平扫,28例同时行增强脂肪抑制T1WI (FST1WI)序列扫描.7例患者生物制剂治疗2~6个月后行MRI平扫复查.STIR和(或)增强FST1W序列见关节面下异常高信号定义为存在急性炎症,并依此将患者分为炎症组和非炎症组.采用x2检验比较同时行STIR、增强后FST1WI及DWI序列检查的患者中,3个序列对关节面下急性炎性病变的检出率差异.应用t检验比较炎症组病变区、病变外区与非炎症组骶髂关节面下骨髓ADC值的差异,及治疗前、后病变区ADC值的差异.结果 非炎症组患者21例,炎症组38例中72侧骶髂关节关节面下有急性炎症.DWI序列图像上,35例(67侧骶髂关节)关节面下急性炎症区呈明显异常高信号.在同时行STIR、增强后FST1WI和DWI的28例患者中,20例(38侧骶髂关节)存在关节面下急性炎症.STIR、增强后FST1WI和DWI分别检出37、38和36侧关节面下急性炎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6,P=0.923).炎症组38例(72侧骶髂关节炎),病变区和病变外区的ADC值分别为(1.087±0.207)×10-3、(0.537±0.091)×10-3mm2/s,21例非炎症组患者42侧骶髂关节面下骨髓ADC值为(0.487±0.112)×10-3mm2/s.炎症组病变区ADC值高于病变外区及非炎症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4.971和12.289,P均<0.01);炎症组病变外区骨髓ADC值与非炎症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74,P=0.066).治疗前、后病变区ADC值分别为(1.018±0.266)×10-3和(0.706±0.164)×10-3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12,P<0.01).结论 DWI是显示骶髂关节早期急性炎症病变的敏感方法,通过计算ADC值可对炎性病变程度进行量化,在急性炎性病变的早期诊断和疗效评估中具有价值.

  • 脊柱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CT和MRI特征

    作者:袁源;张艳;袁慧书

    目的 探讨脊柱骨纤维异常增殖症(FD)的CT和MRI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19例经病理证实的脊柱FD患者的CT和MRI资料,其中19例均行CT检查(5例行增强扫描),11例行MR检查(6例行增强扫描).观察肿瘤在椎骨的位置、骨质破坏类型、病变边界、内部密度或信号、病变强化方式,及有无压缩骨折和脊柱畸形.结果 单发病变9例,脊柱多发病变10例.19例FD患者共有49个病灶,其中位于颈椎13个、胸椎23个、腰椎11个、骶骨2个.33个病灶椎体及附件均累及.CT扫描26个病灶为纯溶骨性骨质破坏,23个病灶基质内见斑片状磨玻璃样改变.44个病灶边界清晰,其中41个病灶周围有完整或部分硬化边包绕.32个呈不同程度膨胀性改变.28个病灶内部有残留骨嵴.19个出现椎体高度不同程度的减低.5例合并脊柱畸形.行CT增强扫描的5例患者共16个病灶,4个均匀明显强化,12个明显不均匀强化.行MR扫描的11例24个病灶中,14个病灶在T1WI上为等或低信号,10个为混杂信号.在T2WI上,6个为低信号,4个为高信号,14个为混杂信号.14个病灶周围可见薄层T1WI或T2WI低信号环包绕.行MR增强扫描的6例患者共15个病灶,7个均匀明显强化,8个不均匀明显强化.结论 脊柱FD的膨胀性溶骨性骨质破坏、磨玻璃样改变、周围硬化边以及增强扫描明显强化等特点有助于疾病的诊断.

  • 急性硬脊膜外血肿的MRI研究

    作者:徐文坚;徐爱德;Sebastian Lange

    目的探讨急性硬脊膜外血肿(ASEH)的发病机制、MRI表现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15例ASEH病人,男8例,女7例,平均37.8岁.5例有脊柱损伤史,1例有脊柱手术史,1例有腰硬脊膜穿刺史,其余8例无特殊病史.11例经手术证实,2例经CT引导穿刺抽吸治疗并证实,2例经临床相应检查及随访证实.所有病人均行矢状面SE T1WI和快速SE(FSE)或SE T2WI.12例行横轴面FSE T2WI,8例行SE T1WI.4例行SE T1WI增强扫描.结果 15例血肿共发生于18个脊柱节段,其中6例次(6/18)位于颈段、9例次(9/18)位于胸段、3例次(3/18)位于腰段.7例次(7/18)血肿位于硬膜囊前方,11例次(11/18)位于硬膜囊后方.血肿累及1~13个椎体高度,平均4.87个椎体高度.T1WI上,所有血肿与脊髓之间均显示有线样低信号区.T2WI矢状面和横轴面上,分别有4例(4/15)和8例(8/12)在血肿与蛛网膜下腔之间显示有低信号线.矢状面上13例(13/15)血肿呈长梭形,横轴面上均呈双凸镜形或半圆形.SE T1WI上,5例呈等T1信号,6例呈短T1信号,4例呈等、短T1混杂信号;T2WI上,5例呈短T2信号,10例呈短、长T2混杂信号.4例增强扫描无特异性.结论 ASEH的MRI表现具有特征性,可为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依据.

  • 招飞体检脊柱X线拍片必要性的探讨

    作者:谭学仕;朱克顺;尚申堂;滕树春;于化湖;张卫兵

    在招飞外科体检中,骨关节,特别是脊柱问题是直接决定飞行学员能否胜任未来飞行任务的关键.

  • 飞行员腰椎椎弓根峡部裂的医学鉴定

    作者:陈名智;伍骥;朱克顺;初冬;徐先荣

    目的 总结飞行员腰椎椎弓根峡部裂的医学鉴定经验.方法 对62名腰椎椎弓根峡部裂飞行员的资料进行分析,对其中14名高性能歼击机飞行员进行了1~4年的随访.结果 62例中:27例改装合格,21例原机种合格,10例暂不合格,4例停飞.其中10例暂不合格中,有6例因腰椎峡部裂或伴滑脱,并有长期腰腿痛症状暂不合格,4例因其他疾病而暂不合格.停飞4例中:有2例因腰椎峡部滑脱合并长期腰腿痛症状或伴有腰椎间盘突出停飞,2例因其他疾病而停飞.结论 在飞行员腰椎椎弓根峡部裂的医学鉴定时应考虑身体状况、飞行任务等各种因素的影响.

  • 歼击机飞行员改装体检脊柱病症的医学鉴定

    作者:朱克顺;徐先荣;潘庆联;伍骥;黄明;肖晓光

    目的对近几年来我院改装体检歼击机飞行员脊柱病症健康鉴定进行归纳总结.方法收集分析了261例歼击机飞行员体检和X线、CT的影像诊断资料,并对因脊柱病症体检不合格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歼击机飞行员体检中,脊柱影像诊断中以腰椎间盘突出(49例)多,但多数没有相应的临床症状,有20例因脊柱病症不合格,其中腰椎双侧峡部裂伴Ⅰ°滑脱9例,占不合格总数的45%,是不合格的主要原因.结论外科体检中应该重点加强对脊柱的检查,影像诊断应结合症状和脊柱功能作出鉴定,必要时应作随访观察.

  • 176名高性能战斗机飞行员健康状况和用药情况调查

    作者:杨国庆;周万里;王小成;陈涛;王永春;何恩鹏;严伟明;张磊;薛军辉;张作明

    飞行员由于职业的特殊性,其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具有一定的特点,分析飞行员的疾病谱和疾病特征,掌握当前飞行员存在的医学问题,对改进和提高航空医学保障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由于高性能战斗机的飞行特点,如高载荷,高载荷值变换率,高认知负荷等,对飞行员身体影响远高于一般性能的战斗机,为进一步掌握飞行员的身体情况,笔者对176名高性能战斗机飞行员常见健康问题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现报告如下.

  • 老年脊柱术后胸腰段近端交界性后凸的矢状位参数分析

    作者:赵耀;李淳德;刘宪义;和邑晓东;刘宏;卢海霖;李宏;于峥嵘;孙浩林;王诗军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行腰椎长节段融合术后,发生胸腰段近端交界性后凸(proximal junctional kyphosis,PJK)的危险因素.方法:PJK组选取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间、年龄≥60岁、行腰椎长节段(≥4节)后路融合手术、上端固定椎位于L1或L2、随访出现近端交界性后凸的患者共9例.对照组选取满足相同条件、随访时间达2年、无PJK的患者10例.于脊柱全长侧位片测量颈7椎体偏移距离(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胸椎后凸(thoracic kyphosis,TK)、腰椎前凸(lumbar lordosis,LL)、上端固定椎体倾斜角(upper instrumented vertebral angle,UIVA)、骨盆投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骨盆倾斜度(pelvic tilt,PT)及腰椎骨盆前凸角(pelvic radius-T12,PR-T12)等矢状位参数.记录两组末次随访时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the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结果:PJK现象出现的平均时间为术后7.9个月.胸腰段出现PJK,患者腰椎前凸显著减小,并出现明显的骨盆后倾代偿.与对照组相比,PJK组术后重建的腰椎前凸、PR-T12较小,上端固定椎体后仰度数小,腰椎骨盆失衡较重.PJK组与对照组的ODI评分分别为40.6±15.9和21.5±1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老年患者行腰椎长节段后路融合术后出现PJK现象会加重整体矢状位的失平衡,并明显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为了减少胸腰段PJK的发生率,手术时应重视对脊柱-骨盆平衡的纠正,构建协调的脊柱曲线.

496 条记录 6/25 页 « 12345678...242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