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McKenzie疗法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疗效观察

    作者:龚泽辉;龙宝珠;夏樱丹;周小琴;王义亮

    脊柱疾病是一种常见病,其中颈椎病和腰椎间盘突出症尤为多发,据统计80%以上成年人有过腰痛的经历,而在某些职业,如伏案工作者或长期从事某一特定姿势的劳动者,其颈、腰椎疾病的发病率甚至高达90%以上[1-2].从2009年起,我科开始把此项技术运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康复中,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 循证护理在脊柱疾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现状

    作者:贾芳

    目的::对循证护理在脊柱疾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现状进行探讨,为临床提供护理方案的选择和参考依据。方法:将178例脊柱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采用循证护理,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护理,统计其疗效和并发症发生情况,回顾性分析循证护理的应用现状和前景。结果: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78.7%,并发症发生率为39.3%;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92.1%,并发症发生率16.8%;两组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循证护理在脊柱疾病患者的疗效和护理中有显著优势,值得推广。

  • 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和治疗现状

    作者:刘延青

    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是腰腿痛常见的原因,是脊柱疾病中研究多的课题,也是疼痛科常遇到的临床问题.自从Mix-ter和Barr于1934年首次描述LDH以来,临床对LDH的认识已有70年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诊治经验.特别是近20年来,由于神经生物学、脊柱外科学、影像学、疼痛学和材料学的发展,内窥镜技术和微创介入治疗的应用等,使我们诊治LDH有了更多的选择.与此同时也给我们带来许多困惑,如对传统疗法如何评价?如何客观看待和应用新技术?临床医生如何选择治疗方法?如何提高治疗效果以满足病人的需求,仍是医学界必须面对的挑战.当前我们必须以客观科学的态度认识LDH的诊断和治疗现状,以努力提高LDH的诊治水平.

  • 幼年脊柱关节病18例分析

    作者:孙广涛;王佳学;王素平

    幼年脊柱关节病(JSPA)系指16岁以前发病的一组与HLA-B27相关的关节滑膜、肌腱端、腱鞘和滑囊临床状况、综合征和疾病[1].目前国内缺乏统一的诊断标准,使本病的早期诊断非常困难.对我们所遇18例回顾性分析如下.

    关键词: 脊柱疾病 关节疾病
  • 骨科脊柱患者出院随访表的设计与应用

    作者:陈楚玲;黄楚君

    随访就是医院或医疗保健机构对曾在医院就诊的患者通过电话、信函、电子邮件、登门造访等方式,定期进行了解患者病情变化和指导患者康复的一种观察方法和工作手段.随着医疗技术的日新月异,随访工作的开展已成为衡量一家医院医疗管理是否先进的重要指标之一[1].我科2008-01至今使用自行设计的<骨科脊柱患者出院随访表>开展对脊柱患者出院后定期登门造访进行随访资料记录、对比,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 经皮椎体成形术的临床应用及进展

    作者:何瑜;明兵

    近年来,经皮椎体成形术已逐步应用于治疗椎体的多种良恶性病变,取得了很好的临床效果,本文就其技术要点及与传统治疗方法相比较的优越性等作一综述.

  •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椎体良恶性病变

    作者:陈珑;倪才方;刘一之;杨惠林;唐天驷;金泳海;朱晓黎;邹建伟;丁乙

    目的研究经皮椎体成形术的关键技术及临床疗效.方法应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44例57个椎体,其中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12例13个椎体,肿瘤性病变32例44个椎体.注射骨水泥前先行椎体内静脉造影,然后于透视监控下注入骨水泥.记录患者术前、术后24 h、术后1周、术后1个月的疼痛视觉模拟划线得分(VAS).观察止痛效果和并发症.结果 57个椎体成功行经皮椎体成形术.骨折患者每个椎体平均注入骨水泥(5.2±1.3) ml,而肿瘤患者为(5.1±1.2) ml,两者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1个月后患者疼痛缓解的总有效率为93.2%(41/44).患者术前与术后24 h、术后1周、术后1个月的VAS的得分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骨折患者术后1个月的VAS得分(1.7±0.7)小于肿瘤患者(2.6±1.4)(P<0.05).所有病例术后无1例椎体塌陷加重或发生新的骨折.除10个椎体发生无症状的骨水泥渗漏外,无1例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经皮椎体成形术能有效加固病变椎体,止痛效果满意.手术疗效与骨水泥的用量无关而与病变性质有关:对骨折患者的止痛效果优于肿瘤患者.合理使用穿刺技术,注射骨水泥前行椎体内静脉造影、掌握骨水泥的注射时机并于透视监控下注射骨水泥是预防并发症及提高手术成功率的关键.

  • 硫酸钡为助显剂行经皮椎体成形术实验与初步临床应用

    作者:陈珑;倪才方;刘一之;杨惠林;唐天驷;金泳海;邹建伟;丁乙;王以进

    目的探索利用硫酸钡为助显剂行经皮椎体成形术术中所用骨水泥的合适配置比例.方法将骨水泥按粉液比(g/ml)为3:2,粉剂中BaSO4的百分比含量为0、10%、20%、30%,分成4个组,每组8个样本,测定其CT值、强度、刚度.收集2例老年女性的腰椎共10个椎体,将其制成椎体压缩性骨折模型,并测定椎体的刚度及强度.然后利用粉液比(g/ml)为3:2,粉剂中BaSO4的百分比含量为20%的骨水泥对其行椎体成形术,术后再次测量其刚度和强度.利用上述配置比例的骨水泥对31例患者的36个病变椎体行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记录患者术前、术后24h、术后1周、1个月的疼痛视觉模拟划线法(VAS)得分及并发症情况.结果粉剂中BaSO4的百分比含量增加,骨水泥的CT值随之增加,刚度和强度随之降低(P<0.05).粉液比(g/ml)为3:2,粉剂中BaSO4的百分比含量为20%的骨水泥能有效恢复骨折椎体的刚度及强度,手术前后椎体生物力学性能有差别(P<0.05);将此种配置比例的骨水泥用于临床椎体成形术,患者手术前后的疼痛得分(VAS)改善(P<0.05),除8例发生无症状的骨水泥渗漏外,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粉液比(g/ml)为3:2,粉剂中BaSO4的百分比含量为20%的骨水泥具有满意的X线显影能力,能够有效增强病变椎体的生物力学性能,临床使用疗效稳定.

  • 病理证实的130例脊柱疾病核素骨显像研究

    作者:尚玉琨;李舰南;蔡良;白晶

    目的:比较核素全身骨平面显像和MRI、CT及X线诊断脊柱转移瘤及其他脊柱疾病的价值.材料和方法:130例经病理证实的脊柱疾病患者行99mTc-MDP全身骨显像,其中104例同期行MRI、61例行CT、107例行X线片检查.结果:骨显像的诊断灵敏度为:转移瘤91.7%,原发骨恶性肿瘤73.3%,良性肿瘤54.2%,瘤样病损81.8%,炎性病变100%,压缩性骨折100%.61.1%的转移瘤患者伴有其他部位骨骼的异常浓聚或稀疏灶.结论:核素骨显像诊断骨转移瘤有效;其他脊柱疾病,几种影像技术各有其优势,骨显像对判断病灶范围及伴发其他骨病变有较大价值.

  • 肝脏弥漫性血管肉瘤并脊柱多发转移1例

    作者:程鹏;宋承汝

    1病例简介
      女,59岁。主诉:右腰部疼痛1个月余,右上腹痛2 d。临床表现:纳差、乏力、腹胀等,无发热、体重减轻。既往无肝炎病史及有毒物质接触史。实验室检查:HBsAg(-), ;谷草转氨酶50 U/L,谷氨酰转肽酶161 U/L,碱性磷酸酶166 U/L。影像学表现:CT 检查(图1A~C)提示恶性病变,考虑转移瘤可能;上腹部 MRI 图像(图1D~K)提示肝脏多发实性占位性病变并椎体多发病灶,考虑肝细胞癌或转移瘤。患者行 CT 引导下肝脏穿刺活检术。病理结果提示肿瘤细胞呈圆形或短梭形,围绕血管腔隙紧密排列(图1L)。免疫组化检查:CK(-)、CK8/18(-)、CD34(+)、CD31(+)、波形蛋白(+)。病理诊断为肝血管肉瘤。

  • 3.0T MR扩散张量成像在脊髓型颈椎病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刘秀香;高思佳;袁逍;戚喜勋;程钢

    目的 探讨3.0T MR扩散张量成像(DTI)作为定量分析方法在脊髓型颈椎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资料与方法 对10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和6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颈椎病组)行颈髓DTI研究,根据临床症状将颈椎病组分为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和严重组,每组分别为18例、18例、12例、12例;另根据T1WI和T2WI颈髓信号类型,将颈椎病组分为N/N组(T1WI、T2WI均无信号异常)、N/H组(T1WI无信号异常,T2WI高信号)、L/H组(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分析颈髓表观弥散系数(ADC)、分数各向异性(FA)、纵向弥散系数(λ<,1>)、横向平均弥散系数(λ<,⊥>)及平均弥散系数(MD)的特征.结果 颈椎病组中的轻度、中度、重度及严重组FA值较对照组低(F=64.565,P=0.0001),λ<,1>值、λ<,⊥>值、MD值较对照组高(F=3.176,P=0.016;F=5.754,P=0.0001;F=4.366,P=0.003),ADC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580,P=0.678):颈椎病组中的N/N组、N/H组、L/H组ADC值、λ<,⊥>值较对照组高(F=2.768,P=0.049:F=3.96,P=0.012),FA值较对照组低(F=10.387,P=0.0001),λ<,1>值、MD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322,P=0.083;F=2.286,P=0.087).结论 FA、λ<,⊥>值是检测脊髓型颈椎病微结构变化的较敏感指标.

  • 256层螺旋CT一站式重建诊断颈椎病的临床应用

    作者:田树平;王占宇;王守海;林井副;张燕群;郭勇

    目的 探讨256层螺旋CT一站式重建诊断颈椎病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对500例临床拟诊为颈椎病的患者进行颈椎容积扫描后在EBW4.0工作站进行模拟常规椎问盘扫描重建及一站式重建[包括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组(MPR)及曲而重组(CMPR)],分别观察并比较两种扣描模式对颈椎曲度、颈椎序列、颈椎椎体骨质增生、椎小关节异常、钩椎关节增生、骨性椎管狭窄、横突孔异常、椎间隙变窄、侧隐窝狭窄、椎体许氏结节、椎间盘异常、椎旁软组织异常、神经根受压、前后纵韧带骨化、项切带骨化等颈椎病相关的15项征象的显示能力.结果 两种重建模式下,椎旁软组织异常(P=0.500)、颈椎序列异常(P=0.499)、横突孔异常(P=0.685)、侧隐窝狭窄(P=0.447)、项韧带骨化(P=0.34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余观察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56层螺旋CT颈椎一站式重建能够准确地显示更多的颈椎病相关征象,为临床准确诊断提供更多有效的影像信息.

  • MRI检测椎间盘退变的研究进展

    作者:崔运能;李绍林;赵银霞

    椎间盘退变是一种生理退化现象,也是诸多引起患者不适疾病的基础,尤其与腰痛密切相关。早期、准确判断椎间盘退变不仅能提供实用性临床信息,还具有较高的科研价值。目前多利用MRI检测椎间盘退变,可无创性地评估椎间盘退变程度,不影响人体的生理状态,无电离辐射,可进行多参数、多平面成像,软组织对比度高,不仅可以观察椎间盘的组织结构,显示椎间盘本身及周围神经根、椎管的病变,还可以评估椎间盘的生理生化改变。近年来,由于主磁场强度的提高、射频线圈及梯度磁场技术的发展,较多的新序列、尤其是功能成像序列开发,陆续应用于椎间盘退变的检测。这些序列主要包括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MR波谱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T2 mapping、自旋锁定成像技术(T1ρ成像)、钠谱成像、关节软骨的延时增强扫描序列(delayed Gadolinium-enhanced MRI of cartilage, dGEMRIC)、超短回波序列(ultrashort time-to-echo,UTE)及化学交换饱和转移(chemical exchange saturation transfer, CEST)等。本文对MRI检测椎间盘退变的现状和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

  • 脊柱病变动态对比增强MRI药物代谢动力学分析血流曲线选择的初步研究

    作者:郎宁;苏敏英;Hon J.Yu;袁慧书

    目的 研究脊柱病变动态对比增强MRI (DCE-MRI)药物代谢动力学分析中不同动脉输入函数的应用,并探讨其选择方案.资料与方法 对2008年6月-2013年12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放射科行DCE-MRI检查的62例脊柱病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包括骨髓瘤(n=9)、转移瘤(n=22)、淋巴瘤(n=7)及结核(n=24).分别计算MR T1WI动态增强扫描信号强度-时间曲线的信号强度增幅、大上升线性斜率和曲线下降期斜率.使用Tofts双室药物代谢动力学分析方法对曲线进行拟合,拟合过程中分别使用慢速、中速、快速血流曲线,获得血管通透性常数(Ktrans)和转运常数(kep).将3种流速药物代谢动力学获得的Ktrans、kep和动态增强曲线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Ktrans(fast)与造影剂流入相关,Ktrans (fast)与Ktrans (medium)的相关系数>与Ktrans(slow)的相关系数(0.94比0.85,P<0.05);kep(fast)与造影剂洗脱相关,与曲线下降期斜率具有较强的相关性(r=0.94),kep (fast)与kep (medium)的相关系数>与kep (slow)的相关系数(0.94比0.64,P<0.05).结论 对于4 min左右的脊柱病变动态增强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分析,快速和中速曲线拟合所得Ktrans和kep相对于慢速血流曲线具有更强的相关性,提示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可根据不同临床要求选择适宜的曲线.

  • 早期中轴型脊柱关节病下肢肌腱端病变的超声评估

    作者:王婧玲;陈莉;周翠翠;吴锐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下肢肌腱端病变的评估在早期中轴型脊柱关节病(axSpA)中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收集2014年3月-2015年2月于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44例早期axSpA患者(病例组)及健康志愿者30例(对照组).以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结果为标准,将病例组分为活动组[Bath强直性脊柱炎疾病活动指数(BASDAI)≥6,n=19]和非活动组(BASDAI≤ 4.0,n=25).运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每个研究对象的双侧下肢10个肌腱端(包括股四头肌腱止点、髌腱起点、髌腱止点、跟腱止点和跖底筋膜止点).回顾性分析早期axSpA患者常见的肌腱端病变类型和易累及部位,比较3组间肌腱端的超声检查阳性率、易累及部位、病变类型所占比例的差异.结果 ①早期axSpA患者肌腱端病变以滑囊炎(32.0%、56/175)和肌腱增厚(17.1%、30/175)常见,跟腱(33.7%、55/163)是下肢易受累部位;②早期axSpA患者肌腱端异常检出率活动组(44.7%)高于非活动组(31.2%)及对照组(6.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能量多普勒血流信号所占比例在病情活动组(20.2%)与非活动组(8.6%)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附着点易累及部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二维超声联合能量多普勒超声可显示早期axSpA患者下肢附着点病变类型及其易累及部位,可为临床早期诊断axSpA及评估炎症活动度提供一定依据.

  • 磁共振T1ρ技术定量检测椎间盘早期退变的初步研究

    作者:王伟;梁文;陈玲;杨建明;全显跃

    目的探讨3.0T磁共振T1ρ定量技术检测在体椎间盘早期退变的价值。资料与方法35名健康志愿者(男16名,女19名)在3.0T MRI上采集常规T2WI及T1ρ图像,对椎间盘进行Pfirrmann分级及髓核T1ρ值测定,分析T1ρ值与Pfirrmann分级、节段、性别的关系。结果 T1ρ值与Pfirrmann分级呈显著负相关(r=-0.542, P<0.001);L5/S1节段T1ρ值为(94.80±26.60)ms,显著低于L2/L3的(117.18±25.64) ms和L3/L4的(115.52±28.53)ms(P<0.01),其余节段无显著差异(P>0.05);各节段T1ρ值无性别差异(t=0.006、0.042、0.797、1.022、0.038, P>0.05)。结论 T1ρ弛豫时间与椎间盘退变程度密切相关,T1ρ成像可以作为客观、敏感地检测椎间盘早期退变的有效手段。

  • 脊柱细胞性神经鞘瘤9例影像学诊断

    作者:张恩龙;张家慧;郎宁;袁慧书

    目的 探讨脊柱细胞性神经鞘瘤的CT和MRI表现,提高其影像学诊断的准确性.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9例经病理证实的脊柱细胞性神经鞘瘤的CT和MRI征象,分析病变部位、形态、大小、密度/信号、边界、病变内部、邻近骨质破坏及强化特点等.结果 9例患者中,7例为单发病灶,表现为跨椎间孔生长的哑铃形软组织肿块,2例为多发病灶位于椎管内或椎管外,呈结节状;6例出现骨质压迫性改变,1例呈溶骨性改变,2例无明显骨质破坏.5例行CT扫描,肿瘤呈等/混杂密度.8例行MRI扫描,肿瘤实质部分T1WI均呈等信号;5例T2WI呈等高信号,3例呈稍高信号,其中5例病灶内部可见多发大小不等的高信号囊变区.7例行MRI增强扫描,其中3例表现为中等至明显不均匀强化,4例表现为明显均匀强化.结论 发生于脊柱区域的边界清晰的哑铃形软组织肿块,可伴有局部骨质压迫性改变,MRI信号多呈等T1、等/稍长T2信号,并且瘤内具有多发囊变征象时,应考虑脊柱细胞性神经鞘瘤的可能.

  • DWI在鉴别脊椎良恶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吴斌;金彪;殷胜利

    目的:探讨DWI在鉴别脊椎良恶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经病理和/(或)临床随访证实的脊柱压缩性骨折患者共50例82个病变椎体,其中良性组20例,34个椎体;恶性组30例,48个椎体.选取50例中的正常椎体35例共35节椎体作为对照组.均行MRI常规序列及DWI扫描;分析良恶性病变的DWI信号特点,并定量测定3组椎体的ADC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良性及恶性组病灶DWI序列均可表现为高、等、低或混杂信号,且2组信号表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良性组、恶性组、对照组ADC值分别为(2.23±0.25)×10-3mm2/s,(1.62±0.27)×10-3mm2/s及(0.43±0.34)×10-3mm2/s,经t检验,各组间ADC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WI信号改变不能用于鉴别椎体良恶性病变,而ADC值具有重要的鉴别诊断价值.

  • 极外侧椎体间融合术联合后路经皮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病变的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董胜利;冯延平;刘帅;张豪伟

    目的:探讨极外侧椎体间融合术(XLIF)联合后路经皮椎弓根内固定(PP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0年2月至2014年2月在我院收治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28例,其中男12例,女16例,平均年龄63.4岁;腰椎失稳症15例,腰椎管狭窄症13例。所有患者实施XLIF联合PPIF手术治疗,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随访,随访截止时间2015年3月,通过影像学检查观察椎间植骨融合情况;疗效观察指标包括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腰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日本骨科协会(JOA)腰椎评分。采用JOA评分改善率评价临床疗效,指标观察时间节点为术前、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及末次随访。结果 XLIF 平均手术时间(82.76±23.24)min,平均术中出血量(124.31±32.54)ml, L4~L5间隙融合术后有3例患者出现一过性大腿前方麻木疼痛;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3~61个月,平均24.7个月,术后12个月时影像学检查显示完全融合22例,部分融合5例,未融合1例,融合率96.4%;末次随访腰腿痛VAS评分、腰椎ODI、腰椎JOA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疗效:治愈19例,显效1例,有效6例,无效2例,有效率92.9%。结论在严格掌握适应证的前提下,XLIF联合PPDIF手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可明显缓解患者腰腿疼痛,改善腰椎功能,疗效可靠、安全性高且创伤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Dynesys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近期疗效观察

    作者:刘军;项良碧;陈语;于海龙;任伟剑;郭明明;朴美慧;毕岩;王琪

    目的评价Dynesys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共纳入2010年8月至2011年8月采用Dynesys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71例,通过VAS、ODI评分,以及对术前、术后的腰椎正侧位、过伸过屈位片测量椎间角度,计算椎间角度位移(ROM),进而评价其疗效。结果术后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和ODI评分均较术前显著降低( P<0.05),末次随访时手术节段的ROM显著减少( P<0.05),但手术相邻节段的术前ROM与末次随访时的ROM比较却无统计学差异( P>0.05)。结论 Dyne-sys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疗效明显,不但可以保留腰椎被固定节段的稳定性、解剖结构的完整性,还可以保持腰椎被固定节段的活动性,且对邻近节段无显著影响。

496 条记录 2/25 页 « 12345678...242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