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盘内注射治疗伴终板Modic改变的退行性慢性盘源性腰痛

    作者:庄澄宇;曹鹏;郑涛;杨耀琦;张仲伟;陈纬

    目的 观察伴终板Modic改变的退行性慢性盘源性腰痛患者在使用不同类型注射液进行椎间盘内介入治疗的疗效差异,评判采用适当的注射液对伴不同类型终板Modic改变的退行性慢性盘源性腰痛进行盘内注射的潜在治疗价值.方法 将经椎间盘造影术后证实有单节段的退行性慢性盘源性腰痛患者按核磁共振图像上的终板Modic变化分为以Modic Ⅰ型变化为主者(包括ModicⅠ型及以Modic Ⅰ型为主的混和Ⅰ/Ⅱ型)和以Modic Ⅱ型变化为主者(包括ModicⅡ型及以ModicⅡ型为主的混和Ⅱ/Ⅰ型)两种情况,采用椎间盘内注射的方法 进行治疗,共分为3组:(1)A组(对照组):盘内注射液体为生理盐水3 ml;(2)B组(治疗组):盘内注射液体为得宝松(复方倍他米松)3ml;(3)C组(治疗组):盘内注射液体为得宝松(复方倍他米松)1 ml+松梅乐鹿瓜多肽注射液2 ml.采用疼痛视觉模拟法(VAS 10分法)和Oswestry伤残指数(2.0版)(ODI)进行疼痛和功能评分,使用t检验比较各组在盘内注射术前、术后3和6个月的疗效差异.结果 本组共60例,平均年龄41.6岁(26~58岁).A-Modic Ⅰ,A-Modic Ⅱ;B-Modic Ⅰ,B-Modic Ⅱ;C-Modic Ⅰ,C-Modic Ⅱ各小组均为10例.各小组术前的VAS及Oswestry评分在统计学上无明显差异;术后3、6个月时B组和C组的VAS及Oswestry评分均显著优于术前评分,也优于对照组(A组)的同时期评分,但B、C两组在各自的3与6个月评分做自身前后的相互比较时却无显著性差异;B、C两组间在各个时间点上的VAS及Oswestry评分也无差异,不同Modic变化的类型与各组在各个时间点上的VAS及Oswestry评分间无相关性.结论 椎间盘内介入治疗可在术后的3~6个月内减轻盘源性腰痛的程度并改善Oswestry伤残指数功能评分值;伴终板Modic Ⅰ型者的术后疗效与Ⅱ型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激素是盘内注射镇痛的主要因素,但协同应用松梅乐鹿瓜多肽注射液可在减少激素用量的情况下维持有效的镇痛效应和持续时间.

  • 计算机导航技术在脊柱椎弓根钉固定中的应用

    作者:李书纲;盛林;赵宏;仉建国;翟吉良;朱勇

    目的 探讨术前CT扫描三维虚拟图像导航技术在脊柱椎弓根螺钉固定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95例行脊柱椎弓根螺钉固定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在计算机导航技术辅助下植入椎弓根螺钉(导航组),一组采用传统的解剖标志法结合术中透视定位植入椎弓根螺钉(常规组).比较两组间的螺钉钉道准备时间、螺钉位置的优良率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导航组36例患者共植入椎弓根螺钉206枚,其中优169枚(82.0%)、良29枚(14.1%)、差8枚(3.9%),优良率96.1%.有9例患者因故未能行导航.常规组50例患者共植入椎弓根螺钉285枚,其中优257枚(90.2%)、良28枚(9.8%),无位置差的螺钉,优良率100.0%.两组螺钉优良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螺钉钉道准备时间导航组为(9360±22)s,常规组为(56±8)s,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患者术后均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术前CT扫描三维虚拟图像导航技术与传统解剖标志定位法植入椎弓根螺钉的精度无明显差异;且延长了手术时间,其在脊柱椎弓根螺钉固定中的应用价值有限.

  • 术中三维导航引导的腰椎弓根螺钉植入效果分析

    作者:俞兴;徐林;毕连涌;李鹏洋

    目的 探讨术中三维影像脊柱导航引导下植人腰椎弓根螺钉的效果.方法 2003年9月至2006年12月收治各类腰椎需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患者401例,分别采用术中三维影像脊柱导航(A组)和传统X线透视法(B组)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同时采用术中三维影像系统评估螺钉位置的精确性;分析比较两组螺钉位置、平均每枚螺钉植入时间、手术时间、出血量和近期并发症.结果 A组(95.3%)螺钉位置优良率明显高于B组(84.1%),平均螺钉植入时间、手术时间、出血量低于B组;A、B两组分别为(3.7±0.6)min和(7.8±2.3)min、(134±48)min和(179±62)min、(272±153)ml和(455±289)ml.A组未发现螺钉植入相关的并发症.结论 术中三维影像脊柱导航使腰椎弓根螺钉植入更精确、快速和安全,减少螺钉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降低患者和医生X线被动辐射.为腰椎脊柱手术精确化、微创化、安全化发展提供了一种可靠的选择.

  • 短时间使用预防性抗生素对颈椎术后伤口感染的影响

    作者:肖斌;田伟;刘波;吕艳伟;靳培浩;阎凯;赵经纬;王含

    目的 探讨短时间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对颈椎术后伤口感染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至2011年行择期颈椎手术的患者965例,根据使用抗生素的种类及时间分为短时间使用预防性抗生素组(A组234例)和经验性使用预防性抗生素组(B组731例).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内科合并疾病病史、手术相关信息、患者围手术期体温及相关检验数据、抗生素使用情况,并收集伤口感染患者资料.结果 A组使用二代头孢菌素153例、克林霉素81例,抗生素使用时间(1.2±0.4)d.B组使用青霉素类41例、二代头孢菌素375例、三代头孢菌素2例、克林霉素128例、头霉素类42例、喹诺酮类128例、其他1例、联合用药14例,抗生素使用时间(5.7±1.6)d.抗生素使用时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A、B两组在手术前后白细胞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中性类细胞分类A组70.7%±9.7%,B组67.1%±9.8%,P =0.0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均在正常参考范围之内,无临床意义.术后伤口感染共7例(0.7%),A组4例(1.7%),B组3例(0.4%),均为颈后路椎管扩大成型术患者,Fisher精确概率法P=0.06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于颈椎手术患者,短时间合理使用预防性抗生素并未增加术后伤口感染的机会.

  • 成人脊柱畸形矢状面平衡与生存质量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王太平;郑召民;刘辉;张奎渤;王华

    目的 探讨成人脊柱畸形患者脊柱矢状面平衡参数对SF-36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 自2008年10月至2010年7月,收集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脊柱外科就诊的成人脊柱畸形患者资料48例,其中男12例,女36例;年龄47~81岁,平均66.2岁.退变性脊柱畸形40例,继发性脊柱矢状面失平衡患者8例.均行站立位脊柱全长正侧位X线检查,测量矢状面平衡相关参数:矢状面躯干偏移(C7铅垂线至S1终板后上角的垂直距离,C7PL)、胸椎后凸角(TK,T4~T12 Cobb角)、胸腰后凸角(TLK,T11~L1 Cobb角)、腰椎前凸角(LL,L1 ~ S1 Cobb角)、骨盆倾斜角(PT)、骨盆投射角(PI)、骶骨倾斜角(SS).采用SF-36健康调查量表评分进行问卷调查.Pearman相关性分析矢状面平衡各相关参数与SF-36各条目的相互关系.结果 平均矢状面躯干偏移(44.7±22.5)mm,胸椎后凸角为(26.1±13.1)°;胸腰后凸角为(11.9±1 0.3)°;腰椎前凸角为(23.5±18.2)°;骨盆倾斜角(32.1±13.4)°;骨盆投射角(57.4±10.9)°;骶骨倾斜角(22.5±11.5)°.矢状面平衡各参数与SF-36各条目相关性分析显示:矢状面正平衡与生理职能(r=-0.428,P<0.01)和总体健康(r=-0.428,P<0.01)功能维度呈负相关关系;骨盆投射角与躯体疼痛(r=-0.374,P<0.01)、活力(r=-0.303,P<0.01)、社会功能(r=-0.309,P<0.01)和情感职能(r=-0.429,P<0.05)功能维度呈负相关关系;胸椎后凸角与生理机能(r=-0.292,P<0.05)、总体健康(r=-0.389,P<0.01)呈负相关关系;腰椎前凸角与生理职能(r=0.428,P<0.01)、总体健康(r=0.340,P<0.05),活力(r=0.373,P<0.01)呈正相关关系;骨盆倾斜角与活力(r=-0.385,P<0.01)、社会功能(r=-0.417,P<0.05)维度呈负相关关系.胸腰后凸角和骶骨倾斜角与SF-36各条目之间无明显相关性.结论脊柱失状面平衡参数中骨盆投射角的改变是影响躯体疼痛的主要因素,骨盆投射角和倾斜角、腰椎前凸角是影响活力的主要因素.胸椎后凸角、腰椎前凸角和矢状面正平衡是影响总体健康的主要因素.纠正此参数的治疗对改善矫形术后生存质量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严重颈胸段后凸畸形的外科治疗策略

    作者:马君;贾连顺;邵将;宋佳;周许辉

    目的 探讨严重颈胸段后凸畸形的外科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6月至2009年10月收治的7例严重颈胸段后凸畸形,男4例,女3例,年龄13 ~42岁,平均年龄23岁;其中先天畸形5例,颈胸段结核2例,平均后凸Cobb角89.3°(72 ~103°),JOA评分(11.2±1.2)分.术前行头盆环缓慢支撑牵引(25~40)d,部分纠正后凸,再在头盆环牵引下行颈胸段后路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结果 术后JOA评分(15.4±1.6)分,平均后凸Cobb角53.4° (45~67°),平均矫正率40.2%.本组患者随访10~24个月(平均18个月),植骨均达到骨性融合,后随访时平均矫正丢失2.5°.牵引过程中2例患者出现上肢放射性疼痛,后逐渐减轻.所有患者术中、术后未发生脊髓损伤及其他神经系统并发症.结论 头盆环缓慢支撑牵引后通过椎弓根螺钉系统完成后路原位固定及融合手术是治疗严重颈胸段后凸畸形的较为理想的选择.

  • 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脊柱矢状位曲度的研究

    作者:程立明;陈仲强;李子荣

    目的 了解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相应脊柱曲度状况,探讨胸腰段椎间盘突出与脊柱矢状曲度的关系.方法 拍摄、收集27例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卧位脊柱胸腰段正侧位X线片,测量其矢状位胸腰段(T10-L2)、上胸腰段(T10-L12)及下胸腰段(T12-L2)Cobb角.用同样方法拍摄37名健康人的卧位脊柱胸腰段正侧位X线片并测量其T10-L2、T10-L12及T12-L2Cobb角,以作为对照组,用SPSS统计软件将两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和对照组人群的年龄比较,t=-1.190,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胸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T10-L2,T10-L12,T12-L2Cobb角均大于对照组人群,Wilcoxon W统计值分别为812.500,916.500及t=-8.545,P<0.0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胸腰段椎间盘突出患者胸腰段后凸角度比正常人群的胸腰段后凸角度更大.胸腰段后凸角度的增大可能导致相应节段椎间盘应力分布发生改变,这可能是胸椎间盘退变、受损及突出的原因之一.

  • 后路一期全椎体切除加重建治疗脊柱肿瘤

    作者:赵宏;朱勇;邱贵兴;仉建国;田野;李书纲

    目的 探讨脊柱肿瘤行后路一期全椎体切除加重建手术的可行性和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后路一期全椎体切除加重建治疗26例脊柱肿瘤患者,其中巨细胞瘤5例,乳腺癌转移6例,肺癌转移8例,浆细胞瘤2例,肾癌转移3例,淋巴瘤2例.手术采用脊柱后正中切口,经椎弓根骨膜下切除椎体,用椎间融合器做前方重建,后方节段性固定,后外侧植骨融合.结果 患者全部完整随访,随访时间10~48个月.手术时间平均5.6 h,平均出血量2550 ml,4例患者术前局部后凸得到矫正.术前Frankel分级:D级11例,E级15例.术后Frankel分级全部为E级.局部疼痛7例减轻,19例消失.结论 后路一期全椎体切除加重建术是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可使神经充分减压,矫正后凸畸形,早期恢复负重,可提高脊柱肿瘤患者生活质量.

  • Bioflex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研究

    作者:陈政;彭宝淦;李永超;朱嘉俊

    目的 评估Bioflex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1年6月至2013年4月北京武警总医院应用Bioflex动态固定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病变患者29例,其中男16例,女13例,平均年龄52.3(38 ~62)岁.其中腰椎管狭窄症患者15例,腰椎滑脱患者4例,腰椎盘突出症患者10例.单节段14例,双节段10例,三节段3例,四节段2例.通过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术后的临床疗效,同时通过术后中立位侧位X线片评估上位相邻节段的椎间盘高度(DH)和动力位X线片评估置入节段的和上位相邻节段的术前和术后的活动度(ROM).结果 术后随访8—32(22.6 ±2.1)个月.与术前相比,ODI评分[(40.0±2.6)分比(4.0±1.3)分,P<0.05]、腰痛VAS评分[(7.3±0.8)分比(0.9±0.3)分,P<0.05]及下肢痛VAS评分[(8.6±1.0)分比(0.58±0.65)分,P<0.05]均有下降.末次随访时置入节段保留一定的ROM(P<0.05).上位相邻节段DH和ROM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 Bioflex动态固定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满意,能够保留置入节段一定的活动度,同时能够避免上位相邻节段活动度增加,可以作为腰椎退行性疾病的非融合术治疗的选择.

    关键词: 腰椎 脊柱疾病 Bioflex
  • 棘突间固定系统治疗腰椎退变性疾患的短期临床随访

    作者:李淳德;孙浩林;刘宪义;林景荣;邑晓东;刘洪;卢海霖

    目的 探讨腰椎棘突间固定系统临床应用的适应征选择及临床效果.方法 2007年9月至2008年9月期间68例腰椎退变性疾患病例应用棘突间固定系统,采用腰痛VAS评分,下肢痛VAS评分,腰椎JOA评分(29分法)评定临床症状改善情况;采用Prelo腰椎功能评定标准评定术后功能改善情况;术后拍摄腰椎正侧位X线判定内固定物的位置、有无棘突骨折;测量术前和末次随访标准侧位片手术节段前凸角;末次随访拍摄腰椎过伸过屈位x线,测定手术节段活动度为过伸位前凸角-过屈位前凸角.结果 64例病例获得完整随访,平均随访11.4个月,末次随访腰痛VAS评分(1.7±1.5)、下肢痛VAS评分(1.3±1.0)、腰椎JOA评分(23.5±3.1)和Prolo功能评分(8.6±1.4);较术前腰痛VAS评分(4.94-3.3)、下肢痛VAS评分(7.2 4-2.8)、腰椎JOA评分(13.4 4-4.9)和Prolo功能评分(4.2±2.8)均有显著性改善(P<0.01),末次随访手术节段前凸角(15.4±4.2).较术前前凸角为(19.6±4.7).明显降低(P<0.01);末次随访手术节段椎间活动度为(10.3±4.5)°;2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术后半年内复发行二次手术.结论 治疗腰椎退变性疾患应用棘突间固定系统仍然处于起步阶段,临床适应征的选择非常重要,短期的临床随访显示了其临床效果、安全性,也预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

  • 下肢关节病变对腰椎手术效果的影响

    作者:刘海鹰;缪克难;崔维

    目的 探讨下肢关节病变对腰椎手术疗效的影响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37例存在下肢关节病变并行腰椎手术的病例的术后疗效,并采取不同的治疗手段干预.取术前有下肢关节疼痛、但查体及影像学检查除外下肢关节退变的病例160例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在入院时与出院前针对膝、髋关节疼痛行0~100疼痛视觉模拟量表评分.计算术后下肢关节疼痛改善率.结果 本组行腰椎手术的病例中伴有膝关节退变的153例,占64.56%,髋关节退变的84例,占35.44%.实验组膝关节退行性变疼痛症状平均改善率55.20%.髋关节退变疼痛症状平均改善率46.88%.对照组下肢关节疼痛术后平均改善率90.54%.结论 下肢关节病变影响腰椎手术的疗效,重要的是在术前完善检查,明确下肢关节疼痛的原因,术后采取相应措施治疗.

  • 新型胸腰椎后路椎弓根钉板系统的研制及临床应用

    作者:金大地;陈建庭;瞿东滨;江建明;王吉兴;朱青安

    目的研制新型胸腰椎后路椎弓根钉板系统,观察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该系统采用医用钛合金材料(TC4)制成,包括长条形钢板及椎弓根固定螺栓。自1999年12月至2000年7月间,我院骨科应用该系统治疗胸腰段及腰椎伤患者63例,其中骨折/脱位33例,腰椎椎弓峡部裂并滑脱16例,腰椎椎弓峡部裂并椎间盘突出症6例,退变性腰椎不稳4例,强直性脊柱炎伴脊柱后凸畸形2例,脊柱结核2例。结果 33例骨折/脱位患者中,术后复位固定均满意,椎体高度恢复。术后1个月复查,除6例术前Frankel A级患者无恢复外,其他有神经损害者均有1~3级的恢复。腰椎滑脱、双侧峡部裂合并椎间盘突出症、退变性腰椎不稳26例中,术后神经根性症状均消失,其中Ⅰ度滑脱7例完全复位,Ⅱ度滑脱9例有7例完全复位,2例残留Ⅰ度滑脱。63例患者中有40例获得≥5个月的门诊随访,无钢板断裂,螺钉松动、断裂、脱落等并发症。结论该新型胸腰椎后路内固定系统具有良好的生物稳定性,复位固定效果满意,操作简便,临床应用效果肯定。

  • 特发性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凸的手术治疗

    作者:邱贵兴;李其一;王以朋;仉建国;沈健雄;翁习生;王亭

    目的探讨特发性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凸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6月至2003年6月手术治疗的特发性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凸.男9例,女15例,平均年龄17岁(12~20岁).术前站立位主侧凸冠状面Cobb角平均98°(80°~117°),仰卧位反向弯曲相上柔韧性平均20.8%(5%~29.5%).合并有矢状面畸形者15例.全部病例以北京协和医院分型原则进行手术融合.19例行前后路联合矫形术,5例行一期单纯后路矫形术.结果全部病例获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8个月(12 ~30个月).术后主侧凸冠状面角58°(32°~100°),主侧凸矫正率平均为41.0%(10.9%~61.0%).术后1例脱钩而行翻修术.1例钢丝断裂而无神经症状,给予严密观察.后一次随访主侧凸冠状面角平均63°(31°~104°),矫正平均丢失5°(0°~10°).无假关节形成及失代偿发生.结论与椎体截骨术相比,前路松解加后路矫形内固定术及单纯后路矫形内固定术具有危险性小、出血少、感染率低等优点,对特发性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凸来说,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适当矫形及恢复冠状面和矢状面平衡是手术治疗的关键.

  • 复合杂合性CCN6基因突变致晚发型脊柱骨骺发育不良伴进行性骨关节病的关节软骨病理和分子病因研究

    作者:彭依群;廖二元;顾慧敏;魏启幼;周厚德;李剑;谢辉;翟木绪;谭利华;罗湘杭;伍贤平;胡平安;倪江东;苏欣;蒋谊;戴如春;郭丽娟;袁凌青;王敏;王平芳;刘石平;杨雅;王成;隋国良;方团育

    目的观察晚发型脊柱骨骺发育不良伴进行性骨关节病(SEDT-PA)患者的X线及磁共振成像特点、关节软骨病理特点, 筛查CCN6基因突变位点,探讨SEDT-PA的发病机制.方法应用放射学、磁共振成像方法分析汉族家系中两例SEDT-PA患者骨骼及软骨等结构特点;应用HE和甲苯胺蓝染色法对关节软骨进行组织病理学特点观察;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关节软骨组织和细胞的超微结构;设计引物对CCN6基因外显子进行扩增和测序分析;应用突变CCN6蛋白质三维结构预测等方法研究SEDT-PA的发病机制.结果病理检查发现汉族家系中一例SEDT-PA关节软骨细胞增生活跃伴成熟障碍,而基质胶原纤维大小和密度明显下降.突变筛查提示两患者在CCN6基因8号外显子存在两种突变类型,其中的替换突变(1000T→C,Ser334Pro)来自父方;而缺失突变(840delT)来自母方,导致其编码的氨基酸序列移码突变,在下游31个氨基酸残基后提前出现终止密码子,导致蛋白质被截短43个氨基酸残基.蛋白质三维结构预测结果显示840delT截短突变蛋白质与野生型蛋白质相比,从信号肽至第一个结构域(IGFBP)起始的24个氨基酸残基区域由一个单一环变成两个小的交叉环,而且伴C末端明显缩短,而Ser334Pro蛋白质仅有C末端的延伸方向与野生型蛋白质相反,其余结构无明显改变;家系研究发现还有4个成员携带有1000 T→C突变位点.结论 SEDT-PA患者关节软骨细胞和细胞外基质的结构和功能明显异常.CCN6基因的840delT突变是导致SEDT-PA发病的关键性分子病因,而携带有1000 T→C对该疾病的发生可能起着诱因的作用.

  • 术前数字化设计辅助的改良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作者:费琦;赵凡;孟海;苏楠;王炳强;李东;李锦军;杨雍

    目的 探讨术前CT数据的数字化设计辅助的改良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的可行性.方法 2015年5至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骨科在Mimics软件中导入单节段OVCF患者的术前连续薄层CT扫描的Dicom格式图像,制作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经伤椎双侧椎弓根穿刺路径,结合体表显影定位标记确定病椎PVP手术的穿刺点、穿刺方向,记录PVP现实手术的手术时间、放射透视次数、骨水泥充盈情况、手术并发症和手术前后的视觉模拟(VAS)评分,评价手术效果.结果 7例OVCF患者平均年龄78 (61~87)岁,PVP现实手术实施效果与术前数字化设计高度相似,手术时间(16.6±2.1)min;术中放射透视暴露次数(7.9±1.7)次,手术椎体内骨水泥充盈好,无渗漏等手术并发症;患者术前VAS评分(8.6±0.5)分,术后(1.4±0.5)分(P =0.000).结论 术前数字化设计辅助PVP可减少手术时间和术中X线透视次数,增加穿刺的准确性和减少相关并发症,临床结果满意.

  • 脊柱畸形矫形术后严重并发症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赵会;胡辰甫;海涌

    目的 探讨脊柱畸形矫形手术后严重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 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骨科行脊柱畸形矫形手术的患者254例,其中男68例,女186例,平均年龄22.1(3 ~73)岁.按照是否发生术后严重并发症分为两组:组Ⅰ 29例,术后发生严重并发症;组Ⅱ225例,未发生严重并发症.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29例患者术后发生严重并发症的组Ⅰ中,患病时间、矫形手术史、术前神经损伤、主弯累及的椎体数目、主弯角度、存在重度后凸、术中截骨、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均大于或长于Ⅱ组;术前肺大肺活量(MVC)、术后矫形率低于或差于Ⅱ组[(63.5%±23.9%)比(76.7%±21.9%),(53%±23%)比(68%±21%),P<0.05].经多因素分析发现,术前神经损伤史(OR=5.976)、病史较长(>10年,OR=4.095)、MVC实际值/预测值%<50(OR =7.405)、手术时间>5 h(OR =3.510)、术中截骨(OR=3.472)为脊柱矫形手术术后发生严重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论 临床上可预测术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对具有危险因素的患者采取更多的防治措施,以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 第12届亚太骨科学会脊柱手术演示和脊柱疾病研讨会暨国内首次脊柱互动式手术演示及脊柱疾病研讨会在京召开

    作者:翁习生;王以朋;仉建国;于斌

    第12届亚太骨科学会脊柱手术演示和脊柱疾病研讨会(12th Asia Pacific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pine Operative Course)暨国内首次脊柱互动式手术演示及脊柱疾病研讨会于2005年4月7~10日在北京召开.

  • 重度腰椎滑脱患者脊柱-骨盆参数改变与症状的关系

    作者:吕国华;王正光;王冰;尹邦良;马泽民;刘伟东;李磊;邝磊;杨帆

    目的 探讨重度腰椎滑脱脊柱-骨盆参数改变与临床症状的关系.方法 回顾分析2006至2012年45例L5重度峡部裂滑脱患者全脊柱正侧位片资料,测量以下骨盆-脊柱参数值:滑脱百分比、PI、PT、SS、LL、TK、SFHD、SFVD、SC7D、T9倾斜角.对患者进行系统的腰痛评分,根据Oswestry评分的差异,将患者分成重度腰痛组和轻度腰痛组.组间T-检验比较两组患者各参数的差异;多因数相关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各参数与Oswestry评分的联系.结果 重度腰痛组比轻度腰痛组:滑脱百分比、PT、LL、T9 t angle、SFHD、SC7D显著增大(均P<0.05),SS和SFVD显著减小(均P<0.05),PI、TK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7 ±0.1)比(1.8±0.4)](P>0.05).PT/SS、SFHD/SFVD、LL/TK 3对参数比值均显著增大(P<0.05).线性回归及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滑脱百分比、LL、SC7D、PT、SFHD与Oswestry显著正相关,正相关程度:滑脱百分比>SC7D>PT> LL>SFHD; SS、SFVD与Oswestry显著负相关,负相关程度:SS> SFVD;PI、TK、T9偏移角与Oswestry无显著相关;PT/SS、SFHD/SFVD、LL/TK与Oswestry显著正相关;正相关程度:PT/SS> SFHD/SFVD> LL/TK.结论 重度腰椎滑脱临床症状与滑脱百分比,LL、SC7D、PT、SFHD的大小呈显著正相关,与SS、SFVD显著负相关,与TK、PI、T9倾斜角大小无显著相关,与PT/SS、SFHD/SFVD、LL/TK3组参数的比值呈显著正相关.

  • 椎间孔区病变微创手术的临床研究

    作者:刘藏;侯瑞光;陈旭;王德江

    目的 探讨微创手术治疗椎间孔区病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08年3月因椎间孔区病变行手术治疗的56例患者.对其术前情况、手术方法、手术时间、临床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共有56例患者因椎间孔区病变实施了手术,其中采用传统手术治疗病例25例(传统组),病变全切23例(92%),大部切除2例(8%),采用微创手术治疗者31例(微创组),病变全切28例(90.32%),大部切除2例(6.45%),1例(3.23%)硬脊膜下残留,未再次手术,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传统组平均为(188 35)min,微创组为(140 26)min,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访3~48个月,两组患者均恢复正常生活工作,无复发者.结论 椎问孔区微创手术创伤小,操作方便,对脊柱稳定性影响小,且费用低,但需定位准确,并熟悉其解剖关系.

  • 青少年胸腰段半脊椎单纯后路切除的安全有效性分析

    作者:张永刚;王岩;张雪松;毛克亚;王征

    目的探讨避免手术并发症评价单纯后路切除胸腰段半椎体治疗青少年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单纯后路胸腰段半脊椎切除治疗28例青少年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其中12例半脊椎位于T12,10例半脊椎位于L1,6例半脊椎位于T11.Cobb角测量后凸角度平均75°,侧凸角度平均48°.病人平均年龄14岁,其中男性19例,女性9例.所有病例均采用单纯后路半脊椎切除、椎弓根内固定系统矫形固定.分析本组资料术中操作的可行性、手术时间、出血量、术中术后并发症和畸形的矫正.结果平均手术时间3.7 h,失血量平均900ml.2例术中出现血气胸,其中1例经伤口引流愈合,另1例术后置胸腔管引流1周愈合.1例病人术中出现脑脊液漏,术后自然愈合.1例术后出现一过性单侧肋间神经痛,未经任何治疗1周后消失;并发症发生率为14%.所有病例未出现早期或晚期脊髓损伤症状和伤口感染.平均随访3.5年,所有病例均获得骨性融合.在后随访时,Cobb角测量后凸角度平均19°,侧凸角度平均14°,所有病例躯干平衡.结论单纯后路切除胸腰段半脊椎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操作性强,同前后路联合手术比较,缩短了手术时间,明显减轻了手术创伤,矫形效果好,无严重神经损伤或其他严重并发症.

496 条记录 8/25 页 « 12...567891011...242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