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前路内固定矫正结核性脊柱畸形

    作者:施培华;张剑;范顺武;赵凯;万双林;黄悦;方向前;赵风东

    目的总结前路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和前路内固定手术治疗结核性脊柱畸形的临床疗效,探讨前路内固定植入在脊柱结核外科治疗中的安全性和价值. 方法 1997年6月~2001年5月,采用前路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和一期前路内固定手术治疗脊柱结核18例,其中颈椎1例,胸椎10例,胸腰段2例,腰椎5例.平均每例受累椎体2.8个.脊柱后凸畸形角度27.0°~75.5°,平均47.5°±11.4°.均采用髂骨植骨. 结果 18例病例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5个月.所有病例均未出现伤口深部感染或窦道形成,植骨均完全融合,平均融合时间为3.6个月.后凸畸形矫正度数为32.7°±8.3°,后期矫正度丢失3.2°±2.8°. 结论前路内固定手术在脊柱外科治疗中能有效地达到矫正后凸畸形、重建脊柱稳定性和促进椎体间植骨融合的目的,是一种安全和有效的治疗方法.

  • 创伤性枢椎滑脱的临床诊治分析

    作者:于泽生;刘忠军;党耕町

    目的探讨创伤性枢椎滑脱(Hangman 骨折)的损伤机制、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1988年6月~2001年3月收治的hangman 骨折患者10例,对其影像学表现、损伤机制及治疗方法进行分析. 结果 10例患者男9例,女1例,平均年龄40岁,致伤原因为车祸7例,原木砸伤颈部1例,高处坠落1例,另1例患强直性脊柱炎因摔跤致伤,其中Ⅰ型1例,Ⅱ型5例,Ⅱa型2例,Ⅲ型2例;4例保守治疗,6例手术治疗. 结论车祸和坠落为创伤性枢椎滑脱的主要致伤因素,其临床表现多为颈椎局部疼痛、拒动等症状,少有神经系统的损伤;影像学诊断依据颈椎侧位X光片和颈椎CT;创伤性枢椎滑脱Ⅰ型、Ⅱ型及Ⅱa型可保守治疗,Ⅲ型和伴有C2-3间盘突出损伤脊髓的患者应采取手术治疗.

  • 正确评价脊柱退变性疾病的非融合治疗技术

    作者:邱贵兴

    自从Hibbs和Albee 1911年首次提出脊柱融合术以来,脊柱融合术已成为脊柱外科医生治疗脊柱疾病不可或缺的方法.从长期随访资料来看,此项技术安全、有效,已成为治疗脊柱退变性疾病、脊柱不稳、脊柱畸形等脊柱疾病的金标准[1,2].

  • 严格掌握适应证慎重开展腰椎棘突间动态稳定技术

    作者:海涌

    脊柱融合技术作为治疗脊柱疾病尤其是腰椎退变性疾病的有效技术,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且疗效获得肯定,也成为所谓的“金标准”.但是近年来,腰椎融合术后带来的如腰椎运动功能的丧失和融合相邻节段退变的发生或加重等问题,也成为脊柱外科医师面临和重视的问题[1].在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时,如何在进行结构重建(稳定)的同时,保留或者恢复腰椎的运动功能,即腰椎的功能重建,成为了腰椎动态稳定的理念和技术产生的重要原因.

  • 峡部植骨修复拉力螺钉张力带固定治疗青少年下腰椎峡部裂

    作者:谭军;贾连顺;徐建伟;周许辉;吕宏;左金良;袁文

    目的探讨青少年下腰椎峡部裂的治疗中直接峡部植骨修复拉力螺钉张力带固定手术方法及其价值. 方法共12例,年龄范围12.0~26.0岁,平均18.4岁.术中暴露峡部并清理缺损区的纤维组织,分别切除两侧1.0~2.0 mm骨质,暴露新鲜骨界面,间隙内植入髂骨块,以椎板下缘中线旁开8 mm为进钉点,向头端和外侧各30°倾斜安装长度35.0~45.0 mm,直径3.5 mm钛质拉力螺钉,穿越峡部缺损和植骨块直至穿透椎弓根的外上缘皮质并紧固.峡部缺损表面植入条状植骨条,采用高强度尼龙线在螺钉尾部和横突基底部间形成张力带结构,关闭切口并留置负压引流.手术后石膏腰围固定2个月. 结果手术平均时间为(10±55) min,失血量为170 ml,术后随访12~36个月,平均17个月,所有修复的22个峡部均在术后3个月愈合. 结论峡部植骨修复拉力螺钉张力带固定治疗青少年下腰椎峡部裂是一种简单、安全、可靠的术式,结合了生物力学和生物学过程,具有创伤小和保留病变节段运动功能的优点.

  • 腰椎滑脱症的再手术治疗

    作者:郭昭庆;陈仲强;党耕町;齐强

    目的探讨腰椎滑脱症手术失败的原因﹑再手术的术式选择及疗效.方法对20例腰椎滑脱症再手术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20例患者均因首次手术后症状复发或加重而再次入院,症状复发或加重的原因包括,滑脱节段仍不稳定6例,滑脱加重3例,内固定物松动或断裂10例,手术节段错误1例.再入院距首次手术的时间平均24.3个月.所有患者均做了再次手术治疗.结果再次手术后,对所有患者进行了平均34.1个月的随访,手术总优良率85%.18例横突间植骨及2例椎间植骨者均达到骨性融合.8例同时做椎间融合器植入者,其中6例椎间可见骨桥形成.未再见到内固定物松动或断裂.结论单纯椎板切除减压或间盘切除不适合于腰椎滑脱症患者,未植骨或植骨不融合是导致内固定失败或滑脱加重的主要原因.对于首次手术为前路椎间植骨或单纯间盘切除者,再次手术可行椎板切除减压,后外侧植骨及复位内固定;对于首次已行广泛椎板切除术者,可行前路椎体间融合加后路复位融合及内固定术.

    关键词: 脊柱疾病 再手术
  • 椎间孔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应用解剖和手术治疗

    作者:陈亮;唐天驷;杨惠林;翁文杰;朱亚文

    目的探讨后侧肌间隙入路治疗椎间孔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解剖基础及其疗效.方法在34具经甲醛固定的成人尸体上,观测椎间孔外区腰椎节段血管与横突、腰神经前支的相对位置关系,椎弓峡部侧缘距腰神经前支的深度以及腰神经前支的走行等.1993年10月~1999年10月,采用后侧肌间隙入路和外侧腹膜后入路治疗椎间孔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共11例. 结果 L1~L4节段动脉前支及伴行静脉90%以上位于相邻横突间隙上1/2的腹侧,血管与腰神经前支毗邻并位于腹前方,L1~L5椎弓峡部侧缘至腰神经前支的深度约为1.0~2.0 cm,腰神经前支与矢状面夹角约为7°~25°,越往尾侧,深度与角度逐渐增加.本组11例中10例随访1年11个月~8年2个月,按照LBOS标准进行疗效综合评定,优8例,良2例,比较而言,肌间隙入路的手术时间、失血量、康复时间等相对较少. 结论后侧肌间隙入路治疗椎间孔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 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技术在脊柱感染病变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华奇峰;郑建军;胡碧波;胡爱荣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在脊柱感染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2015年6月医院收治的在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技术诊断的脊柱病变72例患者临床资料,观察穿刺活检术的病理结果,对穿刺活检的准确性、安全性进行分析.结果 72例患者中71例获得满意标本,占98.6%;72例成功活检患者中均未发生大血管损伤、感染、截瘫神经损伤等并发症;72例均有手术病理结果,其中穿刺活检结果与手术结果相符的67例,穿刺活检的准确率为93.1%;各脊柱感染病变诊断准确率均较高,其中溶骨性感染病变诊断准确率为98.1%,较成骨性感染及混合型感染病变诊断准确率80.0%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技术具有安全、有效、微创、准确率高等优势,是确诊脊柱感染病变的有效方法,在脊柱感染病变诊断中具有非常高的应用价值.

  • 腰椎动脉瘤样骨囊肿外科治疗8例分析

    作者:王凯

    目的:探讨腰椎动脉瘤样骨囊肿(aneurysmal bone cyst,ABC)的诊断及外科治疗方法.方法:术前常规辅以选择性动脉栓塞.涉及后段结构2例,经后路行后段结构切除+后路椎弓根系统内固定;涉及前段结构2例,经前路行前段结构切除+钛网及侧方钛板内固定;4例同时涉及前后段患者则行一期联合前后路手术.结果:随访时间2~4年,平均3.1年.临床和影响学显示,患者无复发或任何不适.8例患者中优7例,良1例.结论:病灶经选择性动脉栓塞,彻底切除及腰椎固定融合术联合治疗.治疗方案应该首选手术治疗,并争取对原发灶达到彻底切除,以防止局部复发.

  • 椎体成形术在脊柱神经外科中的应用

    作者:朱林;励宁;祝剑虹;赵鑫;周渊;林毅兴;成惠林

    目的 探讨椎体成形术在脊柱神经外科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5年5月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40例应用椎体成形术(包括35例经皮手术和5例开放式脊柱手术中联合应用两种方式)治疗脊柱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和评价椎体成形术在脊柱神经外科中的应用效果.结果 本组40例患者共58个椎体注入骨水泥,5例患者的5个椎体联合应用开放式脊柱手术,均效果良好;35例患者的53个椎体采用经皮手术,其中有7例患者的7个椎体发生骨水泥渗漏,除1例放弃进一步治疗外,其余患者经治疗后均有好转.38例随访6~36个月(平均15.4个月),26例血管瘤和骨质疏松的患者效果良好,1例多发性骨髓瘤、6例转移癌疼痛缓解,3例转移癌、1例脊柱原发性肿瘤和1例多发性骨髓瘤1年后死于原发疾病的进展.结论 椎体成形术具有操作简单、学习曲线短、疗效肯定等优点,非常适合于高龄、体质较弱等无法实施全麻手术的患者,在脊柱开放式手术中联合应用,能同时解决多个脊柱疾病.

  • 微创后路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初步研究

    作者:刘振磊;段婉茹;菅凤增;吴浩;王兴文;王凯;陈赞

    目的 初步探讨微创后路椎间融合术(Mis-P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6年12月至2017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25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对所有患者采用通过导丝置入皮质骨钉道(CBT)螺钉改进后路椎间融合术(PLIF)的方法进行治疗.术后对所有患者行门诊随访,随访内容为复查CT和MRI,以评估患者椎管面积和椎间高度的改善情况;同时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ODI)和腰椎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OA),以评估患者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 25例患者的手术时间为174~341 min,平均(168±73) min;术中出血量为50~600 ml,平均(242±153) ml;单节段手术切口长度为2.5~4.0 cm,平均(3.0 ±1.3)cm.住院时间为5~12d,平均(7.8±3.9)d.术后1例患者出现术区感染,经治疗后痊愈;1例CBT螺钉致峡部骨折并压迫神经根,行二次手术去除压迫.25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6~12个月,平均(7.7±2.7)个月.术后椎管面积[(1.21 ±0.50)cm2]和椎间高度[(1.06 ±0.15)cm]均较术前[分别为(0.58 ±0.28)cm2、(0.86 ±0.20)cm]增加(均p<0.01).术后6个月,VAS评分[(2.7±1.8)分]、ODI评分[(9.3±4.7)分]和JOA评分[(21.3±4.9)分]均较术前[分别为(5.7±2.0)分、(21.2±5.6)分、(15.2±3.2)分]明显改善(均P<0.01).结论 MisPLIF是一种有效、安全、微创的手术方式.对于腰椎退行性疾病需行融合手术的患者,可考虑行CBT螺钉内固定结合PLIF的手术治疗.

  • 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对腰椎退行性疾病的间接减压效果

    作者:王凯;菅凤增;孙澎;吴浩

    目的 探讨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OLIF)对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影像学间接减压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17年4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30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行OLIF且未行后路减压.测量术前及末次随访的MRI T2WI轴位椎管面积(CSA)以及矢状位CT椎间高度(DH)、椎间孔高度(CSH)、椎间孔面积(CSAF).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36项简易健康状况调查问卷评分(SF-36)评估临床疗效.结果 30例患者共行OLIF融合62个节段.术后随访9~15个月,平均(12.5±2.3)个月.术前至末次随访时,CSA由(0.82±0.34) cm2增加至(1.38±0.37) cm2,DH由(0.68±0.24) cm增加至(1.13 ±0.29)cm,CSH由(1.53±0.25) cm增加至(2.05±0.32)cm,CSAF由(1.12 ±0.28)cm2增加至(1.80±0.37) cm2,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O.01).末次随访30例患者的VAS、ODI及SF-36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均P<0.05).仅1例出现腰大肌受损症状.无一例出现脊神经、大血管、腹腔脏器或输尿管损伤.结论 OLIF可改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CSA、DH、CSH、CSAF,获得良好的影像学和临床间接减压效果.

  • 中国神经外科学界应重视脊髓脊柱疾病的研究

    作者:徐启武

    脊髓脊柱疾病是一组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常见神经外科疾病.随着神经影像技术的飞速发展,介入神经放射技术与显微手术技术的不断进步,微创观念的引入,基础研究的逐步开展,以及磨钻、各类手术器械和固定材料的不断面世,神经外科界对各类脊髓脊柱疾病的认识与诊疗水平有了较大提高,特别是在椎管内肿瘤、脊髓脊柱血管畸形和脊髓脊柱先天性畸形的诊断与治疗方面,积累了不少有益的经验;对脊柱疾病的手术治疗、术中内固定、内窥镜、计算机导航辅助手术、术中电生理监护和疼痛治疗等,也在一些神经外科单位开展了起来,迈开了可喜的步伐.然而,由于这类疾病的复杂性与特殊性,仍给正确诊断与进一步提高疗效带来一定困难,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更新观念,加强基础与临床研究,学习、推广与探索新技术、新经验,不断加深与拓宽实践领域,进一步理解脊髓脊柱疾病,提高显微手术技巧,规范我们的医疗措施,以减少治疗伤残率和提高疾病治愈率.为此,下面一些观念希望引起神经外科医师的注意.

  • 中国脊柱神经外科的春天

    作者:菅凤增

    几乎所有的脊柱疾病终都表现为脊髓及神经受压的症状,因此,从神经外科的角度处理这些疾病,更有利于脊髓及神经功能的恢复和保护.在神经外科众多专业中,脊柱神经外科专业正是由于这一需求而出现的,它不仅包括传统的脊髓手术,还包含脊柱的手术,如脊柱各种退行性疾病、脊柱外伤、肿瘤及各种畸形等.

  • 小视野扩散加权成像技术在脊柱及脊髓病变中的应用

    作者:赵强;周广金;和清源;冯立敏;袁慧书

    目的 探讨小视野(rFOV)扩散加权成像(DWI)对脊柱及脊髓病变的临床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对20名正常志愿者和33例脊柱及脊髓病变患者,行矢状面rFOV和常规FOV扩散加权成像,并邀请6名影像诊断医师对rFOV和常规FOV DWI序列信噪比和图像变形程度进行评估.结果 6名医师分别对53名受试者常规DWI和rFOV DWI图像信噪比及图像变形程度进行评价,显示所有受试者rFOV DWI信噪比及图像变形程度均优于常规DWI序列.结论 与常规FOV扩散加权成像相比,rFOV扩散加权成像简便易行,具有高空间分辨率、高信噪比和变形小等优点,有助于脊柱及脊髓病变的诊断.

  • 中轴型脊柱关节病活动性骶髂关节炎1H-MRS初探

    作者:庄儒耀;郭仕涛;黄钟杰;黄瑞滨;肖征宇;刘源

    目的:探讨中轴型脊柱关节病活动性骶髂关节炎1H-MRS频谱特征及意义。材料与方法对10例经临床和常规MRI确诊为中轴型脊柱关节病活动性骶髂关节炎患者(病例组,含活动组和非活动组)及同期11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行双侧骶髂关节斜冠状面FSE序列T1WI、STIR序列T2WI,1H-MRS检查。常规MRI图像由2名MR诊断医师在工作站盲法分别进行阅片。应用LCModel软件对MRS资料进行后处理,观察水峰、脂质峰位置,记录水脂比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研究对象均获得满意的骶髂关节频谱图,可观察到多个代谢物波峰:位于0.9 ppm的甲基峰,位于1.3 ppm、1.6 ppm、2.0 ppm的亚甲基峰,位于5.3 ppm的乙烯基峰及位于4.7 ppm的水峰。活动组、非活动组和对照组水脂比分别为(1.71±1.14)、(0.43±0.08)、(0.42±0.23);活动组水脂比高于对照组及非活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46、-2.92,均P<0.05),对照组与非活动组之间水脂比相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87,P>0.05)。结论1H-MRS可以在常规MRI基础上量化骶髂关节炎的水肿程度,有望成为评价骶髂关节炎症活动性的一种无创性的新手段。

  • 脊柱感染的MRI表现及鉴别诊断研究现状

    作者:张宁;曾献军;何来昌;刘志礼;刘家明;张志宏;陈宣银;舒勇

    脊柱感染的发病率和诊断率逐年增高,但由于起病隐匿、表现无特异性,临床确诊前常常存在很长的延迟期,导致该病致残致死率较高.磁共振成像在脊柱感染的诊断中起重要作用,该文的目的是通过介绍脊柱感染的临床病理生理过程,提高对其MRI表现的理解并进行鉴别诊断,以期实现早期诊断、改善长期预后及预防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

  • 皮层体感诱发电位在脊柱脊髓疾患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丁宇;阮狄克;陈波;冀桂珍

    目的了解皮层体感诱发电位在脊柱脊髓疾患诊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120例患者用Frankel分级判断脊髓功能,行皮层体感诱发电位术前检查、术中监护以及术后疗效评估,并分析应用不同标准的监测结果.结果 (1)皮层体感诱发电位Ⅰ型表现者全部为Franke A级;Ⅱ型主要为B、C级;Ⅲ型主要为C、D级;Ⅳ型主要为D、E级.(2)Ⅰ~Ⅳ型皮层体感诱发电位表现者临床疗效分别为0、54.2%、82.8%、84.2%.(3)行椎体肿瘤切除、椎管内肿瘤切除、脊柱侧凸凹侧撑开及颈椎后路"单开门"时易引发皮层体感诱发电位变化.(4)应用不同标准行术中监测灵敏度均为100%,特异度分别为85.6%、93.3%,误诊率分别为14.4%、6.7%,漏诊率均为0.结论皮层体感诱发电位与Frankel分级、临床疗效有良好的相关性;皮层体感诱发电位灵敏度高,可及时反映出脊髓功能的变化,提高了脊髓手术的安全性;皮层体感诱发电位术中监测标准具有一定弹性,常因病情、部位及操作不同而变化.

  • 脊柱复位固定系统治疗脊柱滑脱

    作者:李静东;张伯勋;肖嵩华

    42例腰椎滑脱患者,术后随访5年。旨在探讨腰椎滑脱的类型并观察脊柱内固定器的复位作用和效果。结果发现,脊柱复位固定系统复位率高,能恢复椎间隙高度和腰骶部生理弧度,症状缓解明显。治疗效果满意,操作简便。

    关键词: 内固定器 脊柱疾病
  • 进行性假性类风湿发育不良症的临床分析

    作者:邓小虎;黄烽;张江林;刘湘源

    目的提高对进行性假性类风湿发育不良症的认识.方法对2例进行性假性类风湿发育不良症进行分析,并通过文献复习对本病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改变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2例患者均为幼年起病,以双手近端指间关节肿胀为突出表现,逐渐出现外周大小关节进行性受累,并伴有脊柱的异常.结合文献报道的51例分析发现,本病男女患病率相仿,发病年龄多为1~10岁,其中77%为3~5岁.外周大小关节均可受累,依次累及双手小关节、髋、膝、踝、腕、肩等,早发骨关节炎改变是致残的主要原因,38%的患者脊柱受累可出现短躯干畸形.影像学特点均表现为普遍性扁平椎并椎体终板不规则、骨骺增大、继发性退行性变和关节周围骨质疏松.本病临床症状与类风湿关节炎相似,但不同的是无滑膜炎和其他炎性改变、X线无破坏性改变.目前无特异的治疗方法.结论进行性假性类风湿发育不良症是一种少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临床特点及典型的影像学表现有助于诊断.

496 条记录 5/25 页 « 12345678...242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