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MRI、CT 及DR 在脊柱转移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李豪刚;郭学军;李兴荣;刘海辉;杨龙堂;曹火乃

    目的 探讨MRI、CT 及DR 在脊柱转移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 年6 月至 2011 年6 月经临床或病理诊断的脊柱转移瘤51 例,比较三种成像方法的诊断价值.结果 三种方法其显示 脊柱转移瘤的各种病变259 例次.MRI 显示各种病变259 次(100%),诊断脊柱转移瘤48 例(94%);CT 显 示各种病变138 次(53%),诊断脊柱转移瘤28 例(55%);DR 显示各种病变90 次(34%),诊断脊柱转移瘤 16 例(31%).三者比较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MRI 较CT 和DR 更敏感(P <0.001),CT 相对于DR 亦较敏 感(P <0.05).结论 三种影像学方法在脊柱转移瘤诊断中有重要作用,以MRI 优势明显.

  • 胸腔内佯似包裹性积液的巨大先天性脊膜膨出一例

    作者:杨燕;赵征;曹建霞

    患者女,44岁.右侧胸背部疼痛5月余.无明显诱因出现,为持续性,不向他处放射,右侧卧位时疼痛较轻,不伴发热、盗汗、咳嗽、咳痰等症状.曾到当地医院就诊,考虑为脊柱疾病,行腰椎正侧位X线片检查未见明显异常,未予特殊治疗.此后症状加重,为求进一步诊治来我院.门诊摄胸片示右侧胸腔可见一巨大类圆形囊状影,密度均匀,边缘光整,同时胸段脊柱局部右凸畸形(图1).门诊拟包裹性胸腔积液收入.

  • 脊柱退行性疾病需手术治疗患者骨代谢指标与骨密度关系的研究

    作者:王旭;张会英;娄路馨;吕艳伟;吴昕峰;吴俊

    目的:探讨脊柱退行性疾病需手术治疗患者骨质疏松的发生情况,并分析其骨代谢指标与骨密度( BMD)之间的关系以及合并2型糖尿病对骨代谢和BMD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选取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期间北京积水潭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脊柱退行性疾病需手术治疗患者139例。患者术前进行腰椎定量CT( QCT)骨密度测量,同时测定其血清中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延长肽(PINP)、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β-CTX)、N-端骨钙素(OC)、25-羟基维生素D[25(OH) D]、甲状旁腺激素( PTH)和血清钙、磷的水平。采用偏相关分析腰椎QCT骨密度与骨代谢指标的关系,方差、协方差分析BMD水平不同的3组间骨代谢指标的差异,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腰椎QCT骨密度的影响因素。 t检验比较BMD与骨代谢指标在2型糖尿病有无的两组间的差异。结果研究对象平均年龄(62.74±6.83)岁,腰椎BMD结果显示骨质疏松的发生率为40.2%(56/139),骨量减少的发生率为43.8%(61/139),骨量正常的比例仅有16.0%(22/139)。25(OH)D <30 nmol/L的比例为47%(66/139),30~50 nmol/L的比例为40%(55/139),50~125 nmol/L的比例仅为13%(18/139)。偏相关分析提示在控制性别、糖尿病的作用后,腰椎QCT骨密度与PINP、β-CTX、OC呈负相关(r=-0.352,P<0.01;r=-0.356, P<0.01;r=-0.276, P=0.001)。并且随着患者年龄的增大、BMD的下降,PINP、β-CTX、OC水平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1.575,P<0.01;F=11.550, P<0.01;F=9.738,P<0.01)。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年龄、PINP是决定脊柱退行性疾病需手术患者BMD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β=-1.863,t=-5.425,P<0.01;β=-0.393,t=-2.061, P=0.041)。根据有无血糖异常及2型糖尿病的诊断,将研究对象分为糖尿病组和无糖尿病组,两组间的PINP(36.56±14.56和49.51±16.68μg/L)、β-CTX(0.39±0.20和0.52±0.21μg/L)、OC (14.21±5.13和20.74±6.84μg/L)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3.648, P<0.01; t=2.754, P<0.01;t=4.573, P<0.01)。结论脊柱退行性疾病需手术治疗患者普遍存在骨质疏松、骨量减少和维生素D缺乏的状况。伴有PINP水平升高的老龄患者,更容易发生BMD的降低,增加骨质疏松症的发病风险。合并2型糖尿病的患者处于一种低骨转换状态,这可能是不依赖于BMD、增加骨折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6,39:267-271)

  • 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脊柱骨质疏松性骨痛的疗效评价

    作者:张贵祥;王精兵;万智勇;王悍;陈元炯;王麟川;缪竟陶

    目的介绍经皮穿刺椎体成型术治疗脊柱骨质疏松性骨痛的临床价值.方法分析9例65~81岁女性胸椎骨质疏松性骨痛患者采用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 9例均以背痛、活动受限和运动障碍为主要症状,共有12个胸椎骨质疏松引起的压缩性骨折,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后,8例立即止痛,1例症状缓解,均恢复脊柱活动功能.随访6个月,患者病情稳定.结论椎体成型术方法简单、易行,止痛、防止椎体进一步压缩的效果可靠,是治疗脊柱骨质疏松性骨痛的有效方法之一,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 脊柱疾病 骨质疏松
  • 不同后路环状融合术治疗老年人腰椎不稳症的临床疗效

    作者:陈柏龄;黎艺强;刘少喻;李佛保;梁春祥

    目的 评价传统后路环状融合术和简化后路环状融合术治疗老年人腰椎不稳症的临床疗效。 方法 2005年开始使用椎弓根钉系统辅助后路环状融合术治疗60岁及以上单节段腰椎不稳症80例,58例进行2年以上随访,其中28例采用了横突间植骨的传统后路环状融合术(PLIF+PLF,A组),30例采用不进行横突间植骨的简化后路环状融合术(PLIF+FF,B组)。术前和术后1、3、6、12、24个月应用X线评价腰椎状态及植骨融合情况,并应用视觉疼痛评分(VAS)和()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患者腰腿疼痛程度及生活功能情况。 结果 A组手术时间(185.3±56.6)min,术中出血量(376.3±92.9)ml;B组手术时间(146.4±46.3)min,术中出血量(234.3±64.5)ml,两组比较手术时间和出血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12.37和37.49,均P<0.01)。A组28例中27例获骨性融合,融合率96.4%,B组30例中28例获骨性融合,融合率93.3%,两组骨融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04,P>0.05)。两组患者术后腰、腿痛VAS评分及ODI均较术前明显改善。术后1个月和3个月,B组腰痛VAS评分比A组显著降低(t=3.178和2.158,P<0.05),其余3个时间点两组之间腰痛VA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5个时间点A、B两组间腿痛VAS评分及ODI值均无统计学差别(均P>0.05)。 结论对于具有手术指征的老年腰椎不稳症患者,采用不进行横突间植骨融合的简化后路环状融合术与传统的后路环状融合术相比,可获得相似的融合率和满意的临床疗效,且创伤显著减少,是值得推荐的一种手术方式。

  • 关注骨水泥加强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在骨质疏松脊柱疾病患者中的应用

    作者:孙常太

    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在骨质疏松患者中应用对脊柱外科医师具有很大的挑战,特别是老年患者存在严重骨质疏松的情况下,有可能出现螺钉的松动、移位,甚至拔出而严重影响手术的效果.为此,骨水泥加强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在临床上应用越来越得到重视.虽然这种加强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临床应用效果报道并不是很多,但这种固定方式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均被公认是有效的.

  • 皮质骨通道技术用于椎弓根螺钉置入的研究进展

    作者:郑斌;吴腾飞;王文晔;谢孝枫

    近年来,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因其能够贯穿脊柱,起到三维矫形和内固定作用,在脊柱外科中广泛应用.但是对于一些严重骨质疏松症患者,固定效果不太理想.皮质骨通道技术因其创伤更小、增加骨-螺钉接触、降低神经与血管损伤等风险而被提倡.皮质骨通道技术为获得螺钉对椎体的有效固定强度、椎弓根螺钉在微创手术中的应用以及传统椎弓根螺钉置人失败后补救性置钉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方法.因此,本文根据现有文献报道,评估皮质骨通道的相对优势,对脊柱疾病患者使用皮质骨通道螺钉后的生物力学、形态测量及临床结果研究进行综述.

  • VSD技术在脊柱内固定术后早期深部感染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朱庭标;张勇;赵爱彬;刘峰;张金鹏;吕晓峰;朱明雨;顾浩;范永红

    目的 观察积极使用抗生素、及时彻底清创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治疗脊柱内固定术后早期深部感染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0-04-2014-02诊治的脊柱内固定术后早期深部感染29例,经积极使用抗生素、及时彻底清创联合VSD技术治疗.结果 所有患者从使用VSD至切口愈合时间平均18.8 d,住院时间平均16.5 d.感染指标均于术后6周恢复正常,所有患者切口愈合良好.29例获得平均32(10~56)个月随访,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感染无复发,感染指标正常,内固定物得以保留,终达到骨性愈合.结论 积极使用抗生素、及时彻底清创并联合VSD技术治疗脊柱内固定术后深部感染能减少住院时间、减轻患者痛苦、减少再次清创的次数,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颈胸段脊柱疾病的手术治疗策略

    作者:闫亮;贺宝荣;刘团江;贺园;郝定均

    目的 探讨颈胸段脊柱疾病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7-01-2014-12采用前路、后路或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的83例颈胸段脊柱疾病.19例骨折、11例椎间盘病变、6例肿瘤、5例结核采用下颈椎低位前方入路手术;11例骨折、6例椎间盘病变、5例肿瘤、3例结核经颈前胸骨柄联合入路手术;6例骨折、3例后凸畸形采用颈胸段后方入路手术;6例骨折、2例结核采用前后联合入路手术.结果 本组手术时间80~260 min,平均145 min;术中出血量100~3 100 ml,平均780 ml.75例术后获得随访9~62个月,平均26个月.所有患者术后植骨部位均达到骨性融合,骨性融合时间6~12个月,平均8.5个月.所有患者颈胸段脊柱生理力线恢复,无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颈胸段脊柱疾病发生率低,但手术风险大,手术入路的选择应根据病变的位置、患者的耐受能力以及手术医师的熟悉程度而定,以减少创伤和并发症的发生.

  • 胸腰椎前路Ventro Fix内固定技术的应用

    作者:夏长所;邹云雯;叶发刚

    胸腰椎后路内固定如Harrington系统、Luque系统及各种椎弓根系统已在临床广泛应用,在许多脊柱疾病的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对于某些疾患如椎体严重爆裂性骨折累及脊柱中柱,造成脊髓前方压迫,经后路手术常难以有效解除脊髓压迫.此种情况下,通过前方入路去除骨块并同时采用内固定技术保持脊柱稳定性具有一定的意义[1].作者总结本科1997年7月至今共进行15例侧前方减压Ventro Fix内固定,报告如下:

  • 下腰椎Cage应用用适应证探讨(附39例报告)

    作者:戴加平;徐荣明

    随着对脊柱疾病的进一步认识、Cage作用原理的了解,椎体间融合逐渐被广大骨科工作者所赏识并且在各种腰椎疾病手术中尝试,我院从1999年4月引进美国Sofamor Danek 公司生产的椎间融合器Cage应用临床39例,得到了满意的疗效,本文就Cage植入适应证问题进行探讨.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39例,男27例,女12例,年龄27~62岁,平均42岁,根据临床症状X线、MRI诊断:原发性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29例(腰4.5间隙16例,腰5骶1间隙13例);其中椎间隙狭窄合并一侧或双侧下肢痛26例;腰椎退行性变动力位X线片椎体间位移大于3 rmm 15例;30%以内轻度椎体滑脱4例;腰椎失败综合症再手术3例.

  • 多学科疼痛护理在脊柱疾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作者:毕然

    目的:探讨多学科疼痛护理在脊柱疾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并评价其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8年4月我方医院收治的76例脊柱疾病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达均分为2组.观察组38例患者采取多学科疼痛护理.对照组38例患者采取常规护理.对比2组76例患者护理满意度和疼痛程度.结果: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低于观察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38例患者疼痛模拟评分(VAS)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学科疼痛护理应用于脊柱疾病患者中可取得显著成效,有利于降低患者疼痛度,提高护理质量以及促进患者病情康复、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 脊柱外科临床护理的要点

    作者:王磊;高佃华

    脊柱疾病和脊柱创伤是顾客常见病之一,各种原因引起的脊柱损伤均可造成不同程度的脊柱结构和功能上的改变,一旦合并脊髓损伤可引起诸多并发症,轻者使病人致残,重者危及病人的生命.由于脊柱外科病人的特殊性,临床上应加强观察和护理,及时配合医疗大限度的恢复病人的功能,减轻病人的痛苦和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防止并发症的发生是脊柱外科临床护理工作的重要方面之一.

  • 经后路全脊椎切除术治疗严重僵硬性脊柱畸形的手术策略

    作者:解京明;王迎松;施志约;赵智;李韬;张颖;毕尼

    背景:严重僵硬性脊柱畸形曾被认为是外科治疗的禁区,其手术治疗充满挑战与风险。目的:分析总结本中心经后路全脊椎切除术(posterior vertebral column resection,PVCR)治疗严重僵硬性脊柱畸形的手术策略。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10月至2013年12月来自单中心连续的105例采用PVCR治疗的严重僵硬性脊柱畸形患者的病例资料。男47例,女58例,年龄10~45岁,平均年龄18.9岁。所有患者主弯柔韧度<10%。12例冠状面和(或)矢状面畸形>150°,术前接受4周持续颅-股骨牵引治疗。对患者的一般资料及手术相关信息,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的影像学资料,围手术期并发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平均手术时间(602±132)min,术中失血量(4694±1794)ml。主弯侧凸:术前站立位108.9°±25.5°,术后36.6°±15.7°。节段性后凸:术前88.8°±31.1°,术后29.9°±14.1°。12例冠状面和(或)矢状面畸形>150°患者,术前站立位主弯侧凸为152.5°±14.3°,牵引术前仰卧位141.8°±16.3°,牵引4周时仰卧位93.4°±14.0°,牵引4周时较牵引前仰卧位主弯侧凸有明显改善(P<0.05),术后为47.2°±7.2°。节段性后凸:术前站立位109.3°±42.3°,牵引术前仰卧位98.9°±40.0°,牵引满4周仰卧位67.3°±22.2°,牵引满4周较牵引前仰卧位有明显改善(P<0.05),术后站立位32.2°±9.5°。7例患者发生暂时性神经并发症,及时处理后均恢复正常,无永久性神经功能损害病例。24例患者发生了31项主要非神经并发症事件。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5年以上随访49例,患者满意度高,生活质量显著提高。结论:PVCR术是治疗严重僵硬脊柱畸形有效手段之一,但因其应用过程面临着诸多风险,不应作为大多数脊柱畸形治疗的首选。PVCR是对术者手术技巧的全面考验和患者生命安全的严重挑战,有赖于有效的围手术期处理、严密的手术策略及紧密协作的团队。

  • 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间孔狭窄症的临床疗效

    作者:刘新民;李悦;管波清;刘书茂

    目的 探讨单纯退变性腰椎间孔狭窄症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评价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治疗单纯退变性腰椎间孔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0年5月至2014年5月,我院采用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治疗29例单纯退变性腰椎间孔狭窄患者,其中男13例,女16例,平均年龄57.4(45 ~ 73)岁,在术前及末次随访时分别进行腰痛和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腰椎正侧位及动力位X线、腰椎CT和腰椎MRI检查,测量术前及末次随访时侧位X线片上责任节段的椎间隙高度.在三维重建的矢状位CT和矢状位MRI上分别测量责任节段两侧椎间孔的面积,将所有单侧症状患者的健侧与症状侧的椎间孔面积进行对比,评价症状侧椎间孔狭窄的程度;对比在CT及MRI上测量的椎间孔面积.结果 29例获24.2(8~41)个月的随访,其中单侧症状患者22例,双侧症状患者7例.术前所有患者责任节段的椎间隙高度平均为(9.38±3.49)mm,末次随访时椎间隙高度增加至(13.19±2.36)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单侧症状患者术前CT及MRI上症状侧(SCT1=135.69±6.82,SMRI1=123.04±5.63)的椎间孔面积(单位:mm2)均明显小于健侧的(SCT2=139.65±6.24,SMRI2=136.00±5.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所有患者术前CT上(S健侧=139.65±6.24,S患侧=131.46±8.97)测量的健侧及症状侧椎间孔面积(单位:mm2)分别与MRI上(S健侧=136.00±5.33,S患侧=120.28±6.27)的测量结果进行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VAS腰痛=4.90±1.38,VAS腿痛=8.11±1.83,ODI=41.22±5.37)相比,末次随访时(VAS腰痛=1.24±0.87,VAS腿痛=2.11±1.07,ODI=14.10±6.29)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及ODI评分的改善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9例中,19例为优,6例为良,4例为可,优良率为86.2%.1例出现健侧下肢麻木,术后3个月基本恢复;末次随访时,6例术前存在下肢肌力减退的患者中,4例(66.7%)较术前下肢肌力有1~2级的改善,另外2例肌力无明显变化.1例术后出现脑脊液漏.结论 MRI在诊断退变性腰椎间孔狭窄症时较CT更为敏感,尽管目前尚无定量评价椎间孔的狭窄程度的统一标准,但椎间孔面积的测量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椎间孔狭窄的程度,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可以很好的改善患者症状.

  • 腰椎退行性变的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微创腰椎间融合术治疗

    作者:何二兴;郭倞;崔基浩;郭志勇;尹知训;李创;唐程;何贻骞;刘成伟

    目的:研究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微创腰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变、不稳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取2012年11月至2014年8月收治的腰椎退变、不稳患者127例,其中男86例,女41例,年龄18~79岁,平均58.4岁;腰椎滑脱1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35例,腰椎管狭窄症76例。根据不同病理特点,分别采用结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的椎板间开窗减压入路( minimally invasive 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ni-plif )(44例)、关节突切除减压入路( 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mini-tlif )(49例)和扩大减压融合术(34例) 治疗,术后随访3个月以上。术前均行腰椎正侧位、过屈过伸位 X 线和 MRI 检查。统计平均每颗椎弓根螺钉的置入时间、X 线曝光次数,平均每个减压节段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记录住院时间,螺钉位置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术前及术后3天、2周、3个月视觉模拟评分( visual analogue scale,VAS )和 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 )评分。结果每颗椎弓根螺钉的平均置入时间为(12.6±6.3) min,每颗椎弓根螺钉的 X 线平均曝光次数为(4.2±2.3) 次,每个减压节段的术中平均出血量为(67.9±16.7) ml,术后引流量为(52.6±13.8) ml,平均住院时间为(9.0±2.4)天。术后三组患者的 VAS 和 ODI 评分均有显著改善,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共置入椎弓根钉635枚,其中椎弓根钉位置良好546枚(86.0%),位置一般71枚(11.2%),位置不良18枚(2.8%)。术中神经损伤 6例 ( 4.7%),无脑脊液漏、术后血肿、伤口感染等并发症。结论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微创腰椎间融合术是一种安全、有效、可行的脊柱微创手术,值得临床推广。

  • 颈椎前路术后吞咽困难的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刘景伟;海涌;康南;杨林;陈小龙;张硕;韩渤

    Anterior cervical spine surgery ( ACSS ) is commonly used in the treatment of numerous cervical disorders, such as traumatic, degenerative, inflammatory or neoplastic diseases. Dysphagia 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complications after ACSS with reported incidence 1.7% - 79.0%. Some patients got persistent dysphagia or severe dysphagia in the early postoperative stage. It has been reported that the risk factors of dysphagia after ACSS included patients' factors ( age, gender, BMI, duration of preexisting pain, preoperative comorbidities, smoking, psychological problem ), operation-related factors ( operating time, blood loss, overenlargement of C2-7 angle ), surgical type ( multilevel surgery, revision surgery, surgical level at C4-5 or C5-6, fusion surgery ), applications during surgery [ use of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 BMP ), traditional cervical retractor, endotracheal tube cuff pressure ( ETCP ) over 20 mm Hg, and thick plate ], prevertebral soft tissue swelling etc.

  • 中老年慢性骨病患者围手术期心理治疗的应用进展

    作者:何明;仲霄鹏;朱锦宇;朱庆生

    手术作为一种应激事件严重地影响着患者的精神状态.长期饱受骨病(如髋、膝退行性骨关节病或脊柱疾病)的中老年患者在面临手术时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抑郁、焦虑、恐惧、失眠等症状.同时患者的人格特征以及慢性疾病对患者心理的影响,使得患者术前的心理问题更为突出,进而影响到术前准备和术后康复.本文就心理学在骨病外科治疗中的研究和应用做一综述.

  • 颈胸段脊柱原发恶性肿瘤的手术治疗现状及进展

    作者:李冬月;刘晓光;刘忠军

    颈胸段脊柱( cervicothoracic junction,CTJ )向上连接颈椎,向下延续胸椎,是脊柱的一个特殊部位,多指 C7~ T4[1-3]。CTJ 周围有复杂、重要的组织结构,如大动静脉(主动脉、腔静脉等)、重要器官(肺脏、气管、食管、胸导管等)、神经结构(神经根、喉返神经等)、骨性结构(胸骨、锁骨等);在生物力学上,由前凸的颈椎过渡到后凸的胸椎,造成此处应力集中[4]。CTJ 恶性肿瘤相对少见[5],当肿瘤对脊椎的骨性结构造成破坏时,容易出现脊柱不稳定和后凸畸形,损伤神经和脊髓,出现严重疼痛、不全截瘫甚至全瘫。CTJ 前方有胸腔,部位较深,显露困难,是外科手术技术的难点。笔者就 CTJ 原发恶性肿瘤的外科手术治疗、脊柱重建方面进行综述。

  • 经皮内镜辅助椎间融合治疗腰椎不稳的生物力学评价

    作者:丁宇;朱腾月;阮狄克;张静;徐成;张建军;朱凯;杜薇;董妍含

    目的 观察经皮内镜辅助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改良TLIF)不同内固定方式治疗腰椎不稳症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 获取新鲜小牛脊柱标本6具,制备节段不稳模型,继而重建脊柱稳定性,分别测定不稳节段在各状态下(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及左/右旋转)三维运动(range of motion,ROM)值.生物力学测试顺序依次为:A组(完整脊柱)、B组(模拟节段不稳)、C组(模拟内镜辅助改良TLIF椎间单枚cage置入)、D组(单枚cage置入联合双侧关节突关节螺钉固定)、E组(单枚cage置入联合单侧椎弓根钉棒固定)、F组(单枚cage置入联合双侧椎弓根钉棒固定).结果与A组比较,B组三维运动ROM值均有明显增加(P<0.05),C组后伸时ROM值明显减小(P<0.05)、前屈时ROM值明显增加(P<0.05),D、E、F组三维运动ROM值均明显减小(P<0.05).与F组比较,A、B、C组三维运动ROM值均明显增加(P<0.05),D组在前屈及左/右旋转运动时ROM值明显增加(P<0.05),其它运动时ROM值没有明显改变(P>0.05),E组在前屈及右侧弯运动时ROM值明显增加(P<0.05),其它运动时ROM值没有明显改变(P>0.05).结论 内镜辅助改良 TLIF 术式可有效重建失稳脊椎的稳定性,可用于单节段不稳的治疗.单枚斜向 cage 联合双侧关节突关节螺钉或单侧椎弓根钉棒固定均可达到融合所需生物力学要求,且具有较为理想的力学性能.

496 条记录 3/25 页 « 12345678...242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