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

    作者:马虎升;李志伟;张俊;曹海云;卜保献;周献伟;张晓辉

    目的 探讨椎体间融合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椎弓根螺钉固定,一侧小关节、椎板切除椎体间、对侧小关节、椎板植骨融合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25例.结果 25例均获得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4个月,FDA推荐的Simmons法椎间融合率达100%.手术后腰背疼痛21例患者消失,3例患者明显缓解.结论 一侧小关节、椎板切除,椎体间、对侧小关节、椎板植骨融合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操作简单、费用低、临床疗效满意.

  • 单枚或双枚cage椎间融合联合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疗效的比较

    作者:侯海涛;王亚楠;邵诗泽;黄相鹏

    目的:比较单枚cage或双枚cage椎间融合联合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的疗效.方法:对2000年3月至2008年8月手术治疗的172例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172例患者均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椎间融合术.其中使用单枚cage融合89例(单枚组),男56例,女33例;年龄18~63岁,平均(41.60±8.20)岁;L4滑脱25例,L5滑脱64例;MeyerdingⅠ度滑脱32例,Ⅱ度46例,Ⅲ度11例.双枚cage融合83例(双枚组),男49例,女34例;年龄20~65岁,平均(43.30±6.39)岁;L4滑脱21例,L5滑脱62例;MeyerdingⅠ度滑脱25例,Ⅱ度45例,Ⅲ度13例.比较两种手术方式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植骨融合率、椎间隙高度以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8~83个月,平均4年3个月.单枚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少于双枚组(P<0.05).术后2周两组椎间隙高度均较术前明显增高,末次随访时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6个月,X线片示两组患者椎体间植骨均骨性融合.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JOA、ODI、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无椎弓根螺钉松动、断裂情况发生.结论:单枚cage椎间融合联合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与双枚cage椎间融合临床效果相同,且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等优点,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 单侧椎弓根固定椎体间融合加后外侧融合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短期疗效观察

    作者:徐宏光;陈学武;刘平;王弘;丁国正;宣华兵;王凌挺

    目的:探讨单侧经椎弓根螺钉固定椎体间融合和后外侧融合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的有效性.方法:将26例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患者随机均分为单侧固定组及双侧固定组;在椎体间融合和后外侧融合的基础上,单侧组仅行手术节段单侧椎弓根固定、双侧组行手术节段双侧固定.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医疗费用,以及术前和术后1个月视觉模拟(VAS)评分及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结果:单侧固定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和医疗费用均低于双侧固定组(P<0.05).两组手术后VAS评分及ODI评分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两组之间术前或术后VAS评分及O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侧椎弓螺钉固定椎体间融合和后外侧融合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的临床疗效与双侧固定临床疗效相似,但是单侧固定减少了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及医疗费用,减少了内植物置入时的风险.

  • 四种前路手术治疗颈椎病疗效比较

    作者:宫树一;付勤;邱闯;杨礼庆

    目的:比较四种颈椎前路融合术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41例颈椎病患者分为A、B、C、D四组.A组采用前路减压单纯髂骨植骨术治疗,其中单节段40例,双节段22例;B组采用前路减压界面固定术(CIFC)治疗,其中单节段40例,双节段21例;C组采用植骨融合并颈椎前路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其中单节段45例,双节段23例;D组采用CIFC并前路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其中单节段35例,双节段15例.术后定期随访及拍摄X线片,观察疗效、椎间高度、颈椎前弯曲度和融合情况.结果:平均随访时间3.2a.植骨融合率A组为82.1%,B组为96.3%,C组为95.6%,D组为95.4%.终访时,A组平均椎间高度和颈椎前弯曲度较术后2周之间有差异(P<0.05),B组、C组和D组之间无明显差(P>0.05).A组与B、C组和D组远期疗效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和D组远期疗效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单纯髂骨植骨方法简单,但并发症较多.CIFC、颈椎前路钢板植骨融合内固定和CIFC并前路钢板内固定,固定牢固,符合颈椎生物力学特性,并发症少,远期疗效好.

  • 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联合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腰椎滑脱症

    作者:葛武;程光齐;刘中远

    目的:观察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联合应用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联合椎弓根螺钉系统复位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36例.其中,退行性滑脱30例,椎弓根峡部不连滑脱6例;Ⅰ度滑脱29例,Ⅱ度滑脱7例.结果:经8~24个月的随访,所有患者症状均缓解,未发生神经系统并发症及感染,未发现断钉现象,椎体间融合好.结论:椎弓根螺钉系统复位联合椎体间融合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有效方法.

  • 自体骨粒椎体间植骨结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腰椎不稳症

    作者:廉凯;葛黎;晏雄伟;王健;覃巍

    目的:探讨自体骨粒椎体间植骨融合术结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腰椎不稳症的临床疗效.方法:33例42个节段,其中腰椎间盘突出合并节段性不稳定8例,不稳定型椎管狭窄11例,退变性腰椎滑脱14例.术中均采用椎弓根螺钉固定系统,辅以椎体间自体棘突和椎板骨粒嵌压植骨.结果:原有症状均获得不同程度改善.29例获随访,手术后平均随访14.2月.依照疗效评价标准,优14例,良12例,可3例,优良率87.8%.结论:自体骨粒椎体间植骨融合术具有操作简便、经济实用的优点,是一种较为可靠的椎体间融合方法.

  • 三种不同的植骨方法加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的疗效比较

    作者:董汝臣;郭立斌;房国军;曲志国

    目的 探讨不同植骨方法加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的疗效.方法 应用后路椎弓根螺钉加不同的植骨方法共治疗腰椎滑脱患者64例,按植骨方法不同,随机分为A(椎体间cage植骨组)、B(横突间植骨组)、C(关节突间植骨组)三组,比较术后疗效、植骨融合率及复位丢失率等.结果 术后随访1~3年,结果显示A组22例融合良好,1例未融合,1例椎弓根螺钉断裂,复位丢失率7.8%,邹德威临床疗效评分[1]优良率为91.3%.B组18融合良好,2例未融合,2例椎弓根螺钉断裂,复位丢失率11.2%,邹德威临床疗效评分优良率为80.0%.C组16例融合良好,5例未融合,4例椎弓根螺钉断裂,复位丢失率14.6%,邹德威临床疗效评分优良率为71.4%.结论 对于不同类型的腰椎滑脱可采用经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加不同类型的植骨方法,其中以椎间植骨及椎间cage植骨融合率较高,复位无丢失,是一种较好的治疗腰椎滑脱的方法.

  • 横突间入路下胸椎椎体间融合术基于3DCT重建的基础研究

    作者:孔鹏;李念虎;徐展望

    目的 基于CT增强三维重建技术,研究下胸椎横突间区域的解剖,为下胸椎横突间入路寻找安全的手术入路,明确在下胸椎通过横突间手术入路进行椎体间融合术的可能性、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 对20例无胸椎疼痛症状的患者进行T8-12的常规CT及增强扫描,后软件对检查节段行三维重建,观察并测量下胸椎的横突长度、下胸椎的横突远端间距、下胸椎的上下2个胸椎的横突间距、下胸椎椎间孔外椎间隙的高度以及下胸椎椎间隙斜径,观察并测量下胸椎横突间手术入路范围内的主要血管分布及内径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下胸椎每节横突的长度,在同一节段左右两侧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非同一节段相比较T8>T9>T10>T11>T12.下胸椎上下横突间距T8、9、T9、10<10、11<T11、12.下胸椎横突远端间距T8>T9>T10>T11>T12.下胸椎椎间孔外椎间隙高度T8、9、T9、10<T10、11<T11、12;其中T8、9节段与T9、10节段无显著差异.下胸椎椎间隙斜径T8、9<T9 、10<T10、11<T1 1、12.下胸椎横突间区域血供主要来源于肋间后动脉及其分支,肋间后动脉入肋间后走行多上下迂曲,并可见共干变异,于横突前、肋间后间隙多有CT可见背支发出,走行于椎间孔水平,位于横突间隙上份水平.下胸椎横突间区域血管内径测量情况T11、12<T10、11;T8、9节段与T11、12节段无显著差异;;T9、10节段与T10、11节段无显著差异.结论 CT增强三维重建在下胸椎横突间手术入路区域的骨性解剖结构及动脉特点的基础研究方面有很好的应用价值.下胸椎横突间区域血供很丰富,血管走行有一定规律,尤其是肋间后动脉及其分支,因此,熟悉并掌握下胸椎横突间区域骨性解剖结构及动脉特点可明显降低手术中的出血量.通过横突间手术入路进行下胸椎的椎体间融合术在T10、11和T11、12节段十分具有可行性.

  • 腰骶椎前路融合笼的设计及临床应用

    作者:马兆龙;许立;杨惠林;杨同其;唐天驷;陈国强

    目的研制出腰骶椎前路融合笼(Anterior Fusing Cage-AFC)并选定相应的放置方式用于下腰痛患者的治疗.方法 1、通过在人尸椎骨及牛椎骨标本上的生物力学试验,人尸椎骨的解剖学测量,结合手术要求,设计了AFC及相应辅助器械,并筛选出相应的放置方式.2、将该技术用于14例下腰痛患者的治疗.结果 1、AFC直径≈1/2(a+p)+12~16(mm),AFC长度≈S-6-S×滑脱百分比.2、放置方式为在L5S1间隙取正中1枚AFC放置法及L4.5间隙取左前外斜向1枚AFC放置法.3、随访24~45个月,初步结果满意.结论 AFC有助于施术节段的融合与稳定,增加椎间隙高度,不需术后长时间石膏外固定,该技术较国外同类方法简便安全.

  • 后路椎体间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对腰椎生理前凸的影响

    作者:喻任;张玉发;杜亮;刘汉伟

    目的探讨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加椎体间BAK融合手术治疗低度(Ⅰ~Ⅱ度)腰椎滑脱症的临床与放射学结果的变化.方法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加椎体间融合器BAK融合者共26例.峡部不连性18例,退变性8例.L4滑脱14例、L5滑脱12例.测量所有患者的术前、术后、后一次随访的站立位侧位x线片,测量项目包括腰椎曲线指数(index of 1umbarspinal curvature,LCI)、L4、5、L5S1节段前凸角、全腰椎前凸角.结果排除1例未融合数据,术后融合节段的节段前凸角明显改善,且经随访后无明显丢失.术前、术后、随访时全腰椎前凸角与LCI的差别无显著性意义.结论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加椎体间BAK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可以有效改善并维持腰椎的正常生理曲线.

  • 腰椎退行性侧凸畸形的手术治疗策略

    作者:张锐;彭文琦;李青梅;付存磊;林峰;高杰;赵汉平

    目的 探讨腰椎退行性侧凸畸形的手术策略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9-02-2014-02采用责任节段减压、选择性固定融合治疗的93例腰椎退行性侧凸畸形.比较术前及末次随访时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ODI指数、JOA评分、侧凸Cobb角、前凸Cobb角.结果 本组手术时间115~189(147.87±24.51)min,术中出血量210~730(357.33±27.44)ml,术后引流量230~550(441.39±31.39)ml.4例因椎管狭窄及粘连严重术后出现脑脊液漏,经头低足高位治疗,切口均一期愈合.3例切口积血,延期3~5 d愈合.93例均获得随访16~63个月,平均54.1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者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ODI指数、JOA评分、侧凸Cobb角、前凸Cobb角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责任节段减压、选择性固定融合治疗腰椎退行性侧凸畸形效果良好,但手术既要达到治疗目的,又要减少脊柱结构单元的破坏,更要兼顾术后是否会并发邻近节段退变、侧凸畸形进一步加重等问题.

  • 应用Zero-p颈椎融合器cage治疗颈椎外伤合并脊髓型颈椎病

    作者:刘上楼;顾德毅;徐饶;荆鑫

    脊髓型颈椎病(CSM)指颈椎间盘向后突出、椎体后缘骨赘、甚至黄韧带钙化压迫脊髓而产生的一系列神经症状.笔者自2009年12月~2010年12月应用AO公司Zero-p颈椎cage手术治疗颈椎外伤伴脊髓型颈椎病20例,术后神经功能均恢复良好,临床效果满意.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20例,男12例,女8例;年龄28 ~75岁,平均42岁.本组20例中共有24个颈椎间隙,C3.4 4例,C4.5 6例,C5.6 10例,C6.7 4例.术前均行颈椎X线片、CT及MRI检查,手术节段与病患节段符合.术前Frankel神经功能分级A级1例,B级2例,C级6例,D级11例.

  • 下腰椎Cage应用用适应证探讨(附39例报告)

    作者:戴加平;徐荣明

    随着对脊柱疾病的进一步认识、Cage作用原理的了解,椎体间融合逐渐被广大骨科工作者所赏识并且在各种腰椎疾病手术中尝试,我院从1999年4月引进美国Sofamor Danek 公司生产的椎间融合器Cage应用临床39例,得到了满意的疗效,本文就Cage植入适应证问题进行探讨.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39例,男27例,女12例,年龄27~62岁,平均42岁,根据临床症状X线、MRI诊断:原发性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29例(腰4.5间隙16例,腰5骶1间隙13例);其中椎间隙狭窄合并一侧或双侧下肢痛26例;腰椎退行性变动力位X线片椎体间位移大于3 rmm 15例;30%以内轻度椎体滑脱4例;腰椎失败综合症再手术3例.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兔腰椎椎体间融合的实验研究

    作者:杨文成

    目的:评价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 , BMSCs)诱导兔腰椎椎体间融合的有效性。方法:将获取的兔第3代BMSCs种植于胶原蛋白海绵支架,在成骨细胞诱导液中培养3周,制备细胞-支架复合体。30只、体重为3.5~4.0 kg新西兰大耳白兔随机平分为3组,制备L4/L5椎体间融合动物模型,Ⅰ组椎间隙处植入细胞-支架复合体,Ⅱ组植入胶原蛋白海绵支架,Ⅲ组植入自体髂骨松质骨,术后12周手法触诊、X线摄片、Micro-CT和组织学评价成骨情况及脊柱融合情况。结果:成骨诱导培养3周后细胞-支架复合体中的BMSCs向成骨细胞分化,手法触诊和X线摄片Ⅰ、Ⅱ和Ⅲ组中脊柱融合率分别为40%、0%和70%,Ⅰ组和Ⅲ组的融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icro-CT和组织学显示融合节段有成熟骨髓腔和骨小梁生成,新生骨与上下椎体融为一体,Ⅲ组中骨小梁比Ⅰ组中的骨小梁粗大,Ⅱ组手术节段为疤痕组织,未发现胶原蛋白海绵残留。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促进兔腰椎椎体间的骨性融合。

  • 微创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椎体间融合治疗腰椎疾患所致腰痛的临床观察

    作者:董锡亮;杨子斌;赵伟;王正祥;吕乔

    目的:分析腰椎疾患所致腰痛的临床治疗方法和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0月~2015年11月收治的腰椎疾患所致腰痛患者96例,通过微创手术进行椎体间融合,并采用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观察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前后的症状评分变化。结果:96例患者疗效优良率为91.7%,出现硬膜撕裂1例、感染1例、切口液化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4.2%,对症处理后好转。经治疗后患者的VAS评分、ODI评分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腰椎疾患所致腰痛患者,微创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椎体间融合治疗具有良好的效果,能够改善临床症状、且并发症较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同种异体骨笼在颈椎前路融合的应用观察

    作者:曾明;赵新建;廖绪强;林玉英;谭健韶;关宏业

    目的:探讨应用同种异体骨笼行颈椎前路融合的效果.方法:对287例颈椎疾患采用颈椎前路减压、同种异体骨笼植入椎体间融合术,随访观察神经功能恢复、植骨融合情况、椎间隙高度和颈椎生理曲度变化及内置物并发症等.结果:全组手术历时平均50min,术中出血量平均11Oml.228例获平均14个月随访.骨融合时间为3~5个月,平均4个月;单节段骨融合率为98.3%,双节段为94.4%,三节段为86.9%,平均93.3%.椎体间高度术后即时略有增高,术后3~5个月内有丢失,之后稳定.颈椎生理曲度恢复并维持,仅1例向后成角畸形;3例出现骨笼崩裂.无植骨排斥反应.结论:用同种异体骨笼行颈椎体间融合的融合率达90%以上;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并发症,能替代自体髂骨移植.

  • 颈椎前路椎间融合植入材料和方法的研究进展

    作者:吴广森;靳安民

    前路颈椎的显露方法早可追溯到1895年神经外科专家Chipault未曾发表的专题论文中.1954年矫形外科专家Smith和Robinson首先报道了颈椎前路椎体间自体髂骨移植,通过植骨块撑开变窄的椎体间隙和神经根孔,解除神经压迫,并使椎体间融合,消除因椎骨运动造成的神经根刺激症状.在无任何交流和沟通的情况下,神经外科专家Cloward也于1956年独立报道了颈椎前路椎体间自体髂骨移植植骨融合的手术方法.二者的不同在于后者侧重于切除产生脊髓和神经压迫的骨赘和退变的间盘组织,在解除神经受压症状的同时作椎体间植骨融合.它们均被现代矫形外科和神经外科公认为颈椎前路椎间植骨融合的经典手术方法,并一直沿用至今.以后国内外学者虽然对前路颈椎椎体间植骨融合的方法有所改进,但他们更多地致力于植骨融合佳材料的研究,如自体骨移植、冻干异体骨、异种骨移植到自然和人工合成骨替代材料移植的研究,同时探讨提高融合率和保证以及增进融合的方法,如改进植入材料的结构和形状、附加内固定系统的应用以及重组骨形成蛋白因子的复合应用等,现就其研究情况作一综述.

  • 不同方式的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颈椎病

    作者:曾明;林庆光;赵新建;廖绪强

    目的:探讨三种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的优缺点及其适应证.方法:分析收治并经随访的前路减压不同方式融合的颈椎病患者111例(其中单纯髂骨植骨61例,骨笼加自体骨植骨30例,自体骨髂骨植骨加钢板固定20例)的骨融合时间、疗效及并发症等.结果:平均随访时间9个月,三组骨融合时间分别为3.0、4.0、2.5个月;优良率分别为86.9%、93.3%、95.0%;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5.0%、0.0%、20.0%.结论:不同方式的颈椎前路融合术各有其优缺点和适应证,单纯髂骨植骨简单可行,但并发症多;骨笼加自体骨植骨不需取自体骨,并发症少;自体髂骨植骨加钢板固定牢固,并发症居中.

  • 微创腰椎椎间融合术的研究进展

    作者:陆声;丁自海;钟世镇

    腰椎椎体间融合作为治疗需要稳定的腰椎疾病的方法,已经被广泛用于腰椎体创伤、椎间盘退变、腰椎滑脱及腰椎间隙感染等.传统的腰椎椎体间融合手术需要广泛的肌肉剥离及长时间的牵引,易致软组织损伤.椎旁肌肉的病理改变是腰椎手术后腰部力量减弱及慢性腰痛发生的原因[1].微创下的腰椎椎间融合手术可避免椎旁软组织的损伤,术中出血少,可减少术后疼痛、缩短住院时间,易于被患者接受.目前微创腰椎椎间融合无论从观念还是技术上均有了很大的发展,现综述如下.

  • 内窥镜下颈椎间盘切除及椎体间植骨融合术

    作者:刘忠军;党耕町;马庆军;刘晓光;于泽生;姜亮

    目的:探讨内窥镜下颈椎间盘切除及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治疗颈椎疾患的疗效.方法:经内窥镜颈椎间盘切除及植骨术治疗颈椎疾病25例,包括脊髓型颈椎病17例,神经根型颈椎病3例,交感型颈椎病2例及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症3例.结果:本组患者颈部手术出血平均80ml,18例获10~46个月(平均27个月)随访,植骨全部融合,脊髓和神经根压迫症状改善满意,除1例出现术后植骨块移位外,未见其它合并症.结论:经内窥镜下颈椎间盘切除及植骨融合术是一种创伤小、安全、可靠的手术技术,适合于颈椎间盘突出症及部分颈椎病的治疗.

123 条记录 1/7 页 « 123456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