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糖尿病患者应警惕抑郁与焦虑
2017年10月10日“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为:心理健康,社会和谐.自2014年以来,连续4年都沿用了这个主题,足见心理健康和社会和谐是密不可分的.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民小康;没有心理健康,就没有健康.在11月14日联合国糖尿病日之际,专家更是强调了心理因素影响着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
-
慢性酒中毒对社会功能影响的流行病学调查
我国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酒的消耗不断增加,饮酒给人们带来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社会问题和医学问题.本研究通过对慢性酒中毒患者的社会、心理因素影响的测试调查,分析了慢性酒中毒对社会功能的影响.
-
住院患者外出协议书设计及管理流程探讨
住院患者外出受到伤害而引发的医疗纠纷屡有发生[1].对于患者住院期间外出发生人身损害的,医疗机构有承担责任的风险.现就住院患者外出协议书的设计和住院患者外出的管理流程进行探讨.一、住院患者外出管理现状(一)住院患者外出原因分析:患者住院期间外出是临床非常普遍的现象.有关研究表明,除了外出检查以外,常见的原因有:个人工作或学习需要、环境因素影响生活质量、家庭角色无法代替、医院设施条件不能满足患者要求、心理因素影响、社会因素影响等[2-3].无论出于何种原因,住院患者外出的需求和现状是客观存在的.
-
青光眼与心理社会因素的关系及相关研究
青光眼是一种公认的重要的眼科心身疾病.大多数学者认为,青光眼是具有病理性高眼压或正常眼压合并视乳头、视网膜神经纤维层损害及青光眼性视野改变的一种复杂而又顽固的常见眼病,为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可分为原发性、继发性、混合型和先天性四种[1].原发性青光眼是眼心身疾病的主要研究对象,又分为开角型和闭角型二类,低压性青光眼也属于它的范畴[2].根据DSM-Ⅲ的定义,可将原发性青光眼归为"心理因素影响的躯体情况"或"心理生理疾病"或"心身疾病".近年来,青光眼的发病率、致盲率在逐年增高,因此全面了解青光眼患者的心理特征、社会环境因素在疾病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青光眼与心理社会因素的关系及国内外研究概况作一综述.
-
自残性手指离断再植术后的安全护理
自残性手指离断,是指患者在社会、心理因素影响下的自伤性行为所致手指离断.自残所用器械,主要是菜刀、斧头、匕首等锐器.
-
产妇母乳喂养中常见问题分析及护理对策
我院自1994年3月创建爱婴医院,实行24小时母婴同室,实施早吸吮,按需哺乳的纯母乳喂养.从1994年3月~1999年2月,对6 250例母婴同室母乳喂养的产妇护理工作实践中,认为部分产妇由于母乳喂养的知识缺乏或不全面,在产后的初几天因各种不良的心理因素影响,未能尽早掌握哺乳的技巧,因而出现了影响母乳喂养的实际问题.现将其母乳喂养中较常见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所采取的护理对策介绍如下.
-
手术患者的心理护理
为了保证整体护理模式在手术室广泛应用,我院手术室护理人员加强了心理护理方面教育,护理人员参与术前访视、术中护理和术后随访,对手术室的建设及护理人员素质有了较大的提升.1 心理护理对术前访视的价值心理护理也称精神护理,它是指医务人员给患者诊疗和相互交往的过程中通过语言、态度、表情和行为影响患者,以改变患者的认知情绪和行为等,从而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减少或者消除患者各种紧张因素、消极情绪和异常行为,由此引起的各种躯体症状也将获得缓解.通过心理护理使患者的精神状态获得改善而达到治疗目的.心理因素影响手术的失败.术前访视发现,一些成年患者得知自己患病需要手术时几乎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或忧郁情绪,儿童变得忧愁或退缩,甚至哭闹;老年人常产生心理障碍,表现出自卑、烦恼、失望和沮丧、焦虑不安,迫切希望得到医务人员的帮助.
-
写给糖友的家人
一、积极开展家庭心理治疗大家都知道心理社会因素会使糖友病情加重,情绪应激可引起血糖的大幅波动.由于糖尿病尚不能完全根治,病情容易反复,广大糖友们不得不坚持长期的治疗,有的要改变自己多年的生活习惯,使糖友承受着巨大的心理负担,他们的精神和心理状态都十分复杂,均不同程度地存在恐惧、疑虑、焦虑不安甚至绝望.同时,血糖常因某些心理因素影响而发生较大波动,以致影响糖友对疾病后果的认识和对未来的担忧.在这种情况下,单靠药物治疗是不行的,还需要心理治疗.
-
社会心理因素与冠心病相关研究的进展
冠心病,即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包括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血管腔狭窄或闭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变,及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冠心病原因复杂,从遗传、生理、生化、病毒和免疫等角度研究其病因,均不能完全解释20世纪以来冠心病发病率的提高,由此引起学者对社会心理因素影响的关注与研究.需要指出的是,虽然现在医学模式发生了转变,但由于大多数医生刘于相关知识掌握不够和(或)认识不足,往往对社会心理因素缺乏足够的重视.因此,在疾病的治疗及预防方面就存在理论与实际操作的不符.本文针对社会心理因素对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及其致病机理的研究现状进行阐述.
-
三叉神经痛患者半月节射频热凝术面部电刺激疼痛阈值的观察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computed tomography,CT)引导下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热凝术( percutaneous ganglion radiofrequency thermocoagulation, PGRT )治疗三叉神经痛安全有效,术后疼痛缓解迅速、创伤小、有效性高,尤其适用于年老体弱的患者,目前应用的比较广泛[1]。但对于术后疗效的判断,主要依靠疼痛视觉模拟评分( visual analogue score,VAS)进行评估,受心理因素影响较大,有一定的局限性[2]。痛阈是人体对体内外伤害刺激感受能力的直接反应。为揭示疼痛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变化机制,许多学者应用多种手段对疼痛患者的痛阈进行研究,得出的结果不尽相同[35],本研究拟对PGRT三叉神经痛患者行表面电刺激痛阈检查,观察治疗前后的变化。
-
非药物减痛分娩护理新进展
女性分娩整个过程心理因素影响较多。临床中如何确保产妇分娩期间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并积极地参与整个分娩,减轻分娩中的疼痛,缩短产程,改善母婴结局是产科护理中比较重要的工作,传统的无痛分娩多以药物或精神疗法减轻产妇分娩过程中的疼痛。
-
慢性疼痛的药物治疗
1979年,国际疼痛研究协会(IASP)为疼痛所下的定义是"疼痛是组织损伤或潜在组织损伤所引起的不愉快感觉和情绪体验".1994年,根据疼痛内涵的进一步理解,疼痛的定义又有了更多的注释.IASP认为,对于大多数人群,组织损伤是疼痛定义的"金标准".但人们也认识到,没有组织损伤或组织损伤愈合后,疼痛仍然可能存在,疼痛有时还受情绪等心理因素影响.因此在对疼痛概念的进一步论述中认识到,疼痛与神经系统内组织损伤信号的传导并不等同,所以心理因素也不能完全从客观的疼痛指标中剔除.疼痛分为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
-
保持心理健康系列谈(二十九)心理因素影响药物疗效
临床中,药物是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合理恰当地使用药物,会起到"药到病除"、"起死回生"的作用.但是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药物除了它的生理效应外,还具有心理效应,即心理因素影响药物的疗效.良好的心理效应会明显增加药物的疗效,有时甚至会超过药物本身的生物学效果.
-
保持心理健康系列谈(二十二)心理因素影响疼痛感受
在临床各科病人中,疼痛是常见的症状,它不仅是躯体疾病的表现之一,也是某些心理障碍患者的确实感受.而且,同样的损伤,不同的人所感受的疼痛体验不同,就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候疼痛体验也不一样.还有一些疼痛感受发生在已被切除的器官中,如被截肢的患者感觉到已截除肢体的疼痛(幻肢痛),提示疼痛感受既会受躯体生物学因素影响,也与心理因素有关.
-
谈消除"负性情绪"
医学专家把焦虑、抑郁、愤怒、恐惧、沮丧、悲伤、痛苦、紧张等不良情绪叫作"负性情绪".负性情绪若超过人体生理活动所能调节的范围,就可能与其它内外因交织在一起,引起多种疾病的发生.医学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约有80%的老年性疾病与各种精神因素的刺激有关,究其机理,系由于不良心理因素影响机体的生化代谢,使免疫功能降低所致.
-
中药足浴促进剖宫产术后康复的护理观察
产褥期是产妇分娩后身体各器官复原后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新生儿健康成长的关键时期.剖宫产产妇由于生理和心理因素影响,如腹部切口疼痛、活动受限、胃肠功能恢复较慢、子宫切口影响子宫复旧等原因常使产妇舒适感降低,精神紧张,睡眠质量差,影响进食,致使产褥期恢复较慢.近年来,我院采用中药足浴疗法促进剖宫产产妇的康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方法报道如下.
-
青年肺结核患者的心理分析及护理
肺结病是常见病、多发病,心理因素影响其治疗、转归,正确分析肺结核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了解其心理状态,并针对心理情况予以正确的心理疏导,对康复有重要作用.笔者应用问卷形式调查300例青年肺结核患者的心理状况,分析其心理类型,并提出心理护理措施,报告如下.
-
50例神经衰弱病人的心理特征及护理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工作、学习负担过重,睡眠不足,负性情绪如亲人死亡、事业挫折、人际关系紧张等心理因素影响,使神经衰弱病人临床上逐年增多,笔者对50例神经衰弱病人进行了心理观察及心理护理,浅谈一点体会.临床资料:50例中女35例占70%,男15例占30%,发病年龄多数在17~45岁之间,以脑力劳动者占多数,病程迁延,症状时轻时重,病情波动常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
-
无偿献血与献血反应
无偿献血是指健康适龄公民自愿无任何报酬地献出少量的血液,献血反应是指献血过程中由于生理和心理因素影响,使血容量下降,大脑广泛供血不足引起的综合征,少数献血者在献血过程中或献血后,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反应,为减少献血反应,促进无偿献血开展.笔者自1997年~2000年观察了23560名献血员中224人献血反应情况,报告如下.
-
心理因素影响急性心肌梗死的预后临床观察
心理因素与各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关系很密切,早就为心血管临床医生所认识.我们在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部分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在发病前有情绪过度兴奋等诱因,易发生突然死亡,观察结果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