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35岁以下临床护士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心理干预措施研究
目的 探究35岁以下临床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心理干预的具体措施.方法 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来对我院的140名35岁以下后临床护士进行心理健康调查,通过评分来判断主要的问题.结果 140名护士的年龄范围在21-34岁,平均年龄(23.9±2.2)岁,工作年限1-11年,其中50名护士护龄≤5年,58名护士的护龄在6-10年,32名护士的护龄在10年以上.职称方面,护士人数61人,护师72人,主管护师7人.另外,从35岁以下护士出现的症状因子与常模对比结果也可以得出结论,她们的心理健康问题更加严重,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5岁以下的护士在工作压力方面较大,容易出现各种不良情绪,护理管理者应该对她们给予更多的关心,让她们具备抵御外界不良影响的能力,在后续的工作中保持高水准.心理辅导是缓解心理压力的好途径,临床护士正因为承受着各个方面的压力,所以才需要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来教授应对压力的技巧与方式,在交流中钻研更优的业务方法,用实际行动来展示护理工作的意义和价值.
-
女性乳腺癌患者主要照顾者抑郁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且越来越年轻化[1]。女性乳腺癌患者的主要照顾者多为其丈夫、子女、父母等直系亲属,由于其对患者病情及预后的担忧、长期陪护、巨额经济负担等原因,主要照顾者面临的精神压力较大,其心理疾病发生率等于或大于患者[2]。国内有研究者将癌症患者的主要照顾者称之为“被隐藏的患者”[3],他们是疾病的共同受累者。在整体护理模式下,护理服务的对象不能仅局限于患者本身,还应包括其照顾者。帮助乳腺癌患者照顾者,能提高其照顾效率,也是对乳腺癌患者的间接照顾。我们拟通过研究乳腺癌患者主要照顾者的心理抑郁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针对乳腺癌患者主要照顾者的心理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
对无偿献血者实施心理干预的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对无偿献血者进行心理干预的效果.方法:将2010年1月到2011年2月200例无偿献血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10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取血,实验组给予相应的心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献血者的静脉穿刺疼痛程度以及献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静脉穿刺疼痛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P<0.05);且实验组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无偿献血者进行心理干预措施,能够明显减轻献血者的穿刺疼痛程度以及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
-
汶川地震灾害心理危机干预案例报告
例1 部队战士完成应激任务的集体心理干预训练某部消防战士在危楼内执行抢运国家绝密文件的任务.东汽档案馆4层楼房的上边两层已经倒塌了,部分墙体支零破碎,1层有严重的裂缝,在余震不断的条件下,随时都有倒塌的危险.由于此任务是在高度紧张的条件下完成的,士兵会消耗大量的身体能量,也会发生过度的反应,影响任务的有效完成.为此.在争得部队首长的同意下,采取了以下心理干预措施.
-
影响冠状动脉造影术患者焦虑的因素分析
心脏介入诊断治疗前后相关心理问题的研究报告介入术前焦虑者约为60%左右[1].本文就导致冠状动脉造影术前后焦虑产生的因素进行调查分析以期为进一步的心理干预措施提供参考.
-
创伤后心理应激的研究现状
近年交通事故、雪灾、地震等灾害及创伤事故增多,人们对创伤后心理应激的关注与研究不断增加,在急性创伤后产生心理应激的危险影响因素、心理学效应、心理干预措施上都有了更深入的研究,现对目前的研究状况进行综述.
-
康复护理干预对脊髓损伤患者心理状态和生存质量的影响
脊髓损伤导致截瘫是一种常见的严重创伤,是严重致残的原因之一,预后较差[1].脊髓损伤患者需要终身进行康复训练,而康复训练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心理健康和生存质量,甚至直接影响到患者的生存时间.因此,如何应用康复护理干预和心理干预措施正确引导患者积极康复,充分发挥残存功能的代偿功能对脊髓损伤患者来说非常重要.本文将我院今年4月收治的因“5·12”汶川特大地震致脊髓损伤患者3周年后的心理状况和生存质量等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并实施护理干预措施,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
综合放松训练对患者心理应激水平及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
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不断发展,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中扮演着不容忽视的角色.在我国现行的整体护理实践中,针对患者的心理健康问题,提供有效的心理干预措施一直是研究的热点.综合放松训练作为一种非药物性的护理干预方法,在近一个世纪不断地被医学、心理学和护理学研究者应用于各种情形下的临床研究,并且不断证明其在减轻患者因疾病、手术和应激等引起的负性情绪、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改善自我效能和促进康复等方面的作用显著且有效.
-
骨髓移植成年白血病病人的心理状态及心理干预研究进展
近20 年来,骨髓移植(BMT)治疗应用日趋增多.目前,由于医疗水平和技术的进步以及经济的发展,高剂量化疗合并BMT逐渐成为白血病的根治性治疗手段,并为病人所接受.预处理后,因病人骨髓空虚,免疫力低下,BMT必须在无菌层流隔离房内进行.特殊的病房环境,高额的医疗费用以及治疗引起的不良反应,势必引起病人的一系列心理社会反应,而病人的心理健康状态可能对白血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起重要作用[1].因此研究BMT成年白血病病人的心理状态,相应地采取心理干预措施对病人身心康复是十分重要的.本文就近年来对此问题的认识作一综述.
-
心理干预对冠状动脉造影术后首选旁路移植术患者焦虑程度的影响
目的:随着冠心病的发病率逐渐上升,人们的身心健康受到威胁。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可改善心肌血液供应,缓解心绞痛症状,降低猝死风险。但这一重大的负性事件,使患者心理负担过重,焦虑指数飙升,影响手术效果,通过研究冠状动脉术后首选旁路移植术患者的焦虑因素,对其实施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措施,可帮助他们尽快度过正常的悲哀焦虑过程,建立正视疾病的信心,顺利接受手术前期及围手术期的治疗,确保手术的治疗效果及术后恢复。
-
舌癌患者的心理状况调查及手术前后实施心理干预的效果分析
舌癌是口腔科常见的恶性肿瘤,以鳞癌为多,易发部位多集中于舌前2/3处,腺癌较少见,病灶常易发于舌根部,未分化癌及淋巴上皮癌也多有发生。舌癌还可发生远处转移,一般多转移至肺部。神经免疫学的发展证明: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具有相互调节作用,其中负性生活事件、患者个性特质,及其在社会中的行为方式与癌症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当强烈的精神紧张刺激,使人丧失应对能力而表现出抑郁、沮丧的情绪时会促使皮质类固醇激素分泌过度,从而抑制了免疫系统的功能[1]。积极地调查患者的心理状况,分析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有针对性的实施心理干预不仅可以显著改善癌症患者的心理行为状态,还能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和疾病的预后。本文试图通过对舌癌患者心理状况的调查及手术前后心理干预研究,以及对舌癌患者的手术前后心理问题给予心理干预措施,指导癌症患者的康复治疗。
-
老年癫痫患者抑郁症多因素分析
由于抑郁可使癫痫发作频率增加,癫痫的反复发作加重抑郁,二者互为因果.老年癫痫患者抑郁症发生有其特殊性,对癫痫伴发抑郁相关因素的研究,可为老年癫痫患者采取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
重度烧伤后患者焦虑和抑郁状况及心理护理干预
目的:探讨重度烧伤后患者焦虑和抑郁状况及心理护理干预有效方法。方法:选取2009年9月~2013年9月来我院治疗的重度烧伤后患者98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9例采取常规的护理方法,观察组49例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针对性的心理干预。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SAS,SDS评分差异。结果: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的SAS评分(31.67±4.28)分,SDS评分(32.67±6.19)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SAS评分(40.39±4.75)分,SDS评分(47.13±6.46)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效的心理干预能对重度烧伤后患者焦虑和抑郁状况产生明显的影响,显著提高治疗依从性,值得临床推广。
-
心理护理干预对老年冠心病心绞痛合并抑郁症患者的影响
目的:通过对冠心病患者采取个性化的护理措施,研究对其所取得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146例老年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均分为两组,即对照组与实验组,前者采取常规的护理措施,后者在其基础上加强个性化的心理护理,研究两组所取得临床效果。结果:因两组患者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使得经治疗后实验组的抑郁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统计学意义明显,具有临床研究价值。结论针对老年冠心病患者采取个性化的心理护理,可有效的减轻其不良情绪,提高治疗的效果及生活质量,使其能够早日康复。
-
5~14岁少儿围手术期心理干预临床观察
为了减少或避免少儿围手术期出现心理创伤,为以后其人格健全发展奠定基础,而在围手术期采取心理干预措施,对其心理活动给予调节,采用心理测查、评估.研究组与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观察干预措施所起作用,用此来探索临床上对小儿围手术期解除心理恐惧、焦虑等心理损伤的方法.结果显示,心理干预措施的实施,确实能起到良好作用,两组有显著差异.
-
儿童龋齿治疗中牙科焦虑症特殊心理干预措施效果分析
儿童是牙科焦虑症(dental anxiety,DA)的高发人群,其诱发因素较多,疼痛、过往痛苦经历、治疗环境、器械、医务人员及其自身控制力等均可导致患儿紧张、焦虑、恐惧,进而拒绝配合治疗[1].一直以来,临床多采用心理疏导结合无痛或少痛治疗法降低患儿DA的发生,但实践中仍对部分儿童无效或效果不佳.目前,国际牙科界出于对儿童生理、心理发育的关注,普遍不赞成使用药物行为管理和侵袭性手段而提倡心理疏导[2].
-
分析预防性心理干预措施在突发事件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分析预防性心理干预措施在突发事件中的应用。方法:针对几起突发事件进行分析研究,受害人数为45例,分析人们的心理状态给予预防性心理护理干预措施。结果:此组患者经过预防性的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后患者的焦虑程度、紧张程度明显的低于干预前,经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于突发事件会给人们带来除身体上的伤害,心理也要承受一定的压力,实施预防性的心理干预措施后能够降低患者紧张、焦虑程度,提高患者舒适度,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基础。
-
ICU患者心理状态分析及护理对策
ICU患者病情危重,神志清楚的患者体验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侵入性操作、不良医疗环境、对死亡的担忧等常可导致患者产生负性情绪,从而延误康复,甚至终止治疗[1].既往相关心理需求调查也说明,对不良情绪反应的心理干预是必要的.笔者通过对2009年1月~2011年1月期间我院ICU入住的神志清楚的患者运用观察、访谈、问卷等方法,了解ICU患者在住院期间心理状态及演变过程,探讨个性化的心理干预措施,以更好地指导临床护理,现报道如下.
-
心理社会因素对术前焦虑影响的研究现状
焦虑是手术前患者常见的心理反应,据报道术前患者焦虑发生率为23.33%~88.64%[1].作为一种多成分、多维度、多种类及多水平整合的复杂心理过程,术前焦虑的相关因素很多,其中影响术前焦虑的一般因素,各学者所持观点基本一致,如对病情的了解程度、对疾病和手术的恐惧感、手术治疗效果、医疗氛围、家庭经济状况、婚姻关系、疼痛程度、睡眠质量、担心事业受影响、担心医护不精心等[2];而患者人格、社会支持、应对方式等心理社会方面因素对术前焦虑的影响,各文献观点不同,颇有争议.本文就术前焦虑的心理社会影响因素中存在争议的问题作一综述,旨在为今后降低术前焦虑探讨更系统、有效的心理干预措施.
-
心理干预对围绝经期妇女的影响
围绝经期保健愈来愈受到重视,对围绝经期妇女的身心保健护理是非常重要的.现针对围绝经期妇女的心理反应进行分析,并施以相应的心理干预措施,报告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