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超声微泡造影剂介导血管生成素-1基因治疗下肢缺血的实验观察

    作者:陶政;徐三荣;刘文新;陈保定

    目的:探讨用超声微泡造影剂介导血管生成素-1(Ang-1)基因治疗兔下肢缺血的可行性.方法:将15只大白兔左侧股动脉及其分支切断结扎后随机分成3组:介导组采用局部注射pEGFP/Ang-1质粒与超声微泡造影剂的混合物并用超声照射;非介导组局部直接注射pEGFP/Ang-1质粒;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治疗4周后进行血管造影,了解侧支循环和新生血管情况.结果:在侧支循环建立和新生血管方面,介导组较多,非介导组其次,对照组较少.结论:用超声微泡介导的Ang-1基因转染,可促进缺血骨骼肌的血管新生和侧支循环建立,为下肢缺血性疾病的基因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

  • 下肢远端动脉搭桥在严重下肢缺血中的应用

    作者:张雷杨;Hong Suk Sue;陈洪伟;陈鑫

    目的:探讨下肢远端动脉搭桥手术在治疗严重下肢缺血中的疗效.方法:70例患者共进行72例次下肢远端动脉搭桥手术,其中15例来源于血管腔内治疗失败.手术适应证为符合严重下肢缺血(静息痛、溃疡、坏疽)的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所有手术均应用自体静脉作为桥血管.6例同期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3例同期行心脏搭桥术.结果:出院时桥血管一期通畅率为95.8%(68/71),二期通畅率为98.6%(70/71).术后1年一期通畅率为91.5%(54/59),二期通畅率为98.3%(58/59);术后2年一期通畅率为85.7%(36/42),二期通畅率为97.6%(41/42);术后3年一期通畅率为76%(19/25),二期通畅率为96%(24/25).出院时救肢率为98.6%(70/71),术后1年救肢率为98.3%(58/59),术后2年救肢率为97.6%(41/42),术后3年救肢率为96%(24/25).下肢创面愈合率100%,愈合时间为术后15~65 d(平均42 d).结论:运用自体静脉的下肢动脉远端搭桥术能给绝大多数严重下肢缺血患者带来有效治疗,桥血管远期通畅性高使其成为“金标准”治疗.

  • 超声微泡造影剂介导血管生成素-1基因治疗下肢缺血

    作者:陶政;徐三荣;刘文新;陈保定

    目的:探讨用超声微泡造影剂介导血管生成素-1(Ang-1)基因治疗兔下肢缺血的可行性.方法:将15只新西兰大白兔左侧股动脉及其分支切断结扎后随机分成3组:A组采用局部注射pEGFP/Ang-1质粒与超声微泡造影剂的混合物并用超声照射;B组采用局部注射pEGFP/Ang-1质粒;C组注射生理盐水作为对照组.治疗4周后进行血管造影,了解新生血管情况,免疫组化方法检测Ang-1的蛋白表达.结果:在侧支循环建立、胞浆棕褐色程度、新生血管方面,A组较多,B组其次,C组较少.结论:用超声微泡介导的Ang-1基因转染,可促进缺血骨骼肌的血管新生和侧支循环建立,为下肢缺血性疾病的基因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

  • 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动脉腔内移植治疗下肢缺血

    作者:谷涌泉;沈振亚

    目的:观察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血管腔内移植治疗下肢严重缺血的疗效.方法:35例患者,男24例,女11例;平均年龄68.9岁;左、右下肢分别为22条和13条.病因:糖尿病足32例患者32条下肢,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2例2条下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1例1条下肢.采用下肢动脉腔内注射和下肢肌肉局部注射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12例12条患肢,采用了单纯下肢动脉腔内注射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23例23条患肢.结果:1例于术后2周因心功能衰竭死亡,病死率为2.9%.静息痛缓解总有效率为82.9%(29/35),患肢冷感缓解总有效率为90.6%(29/32).术后40%(14/35)肢体的踝肱指数(ankle/brachial index,ABI)增加,术后4周有82.4%(25/35)肢体的经皮氧分压测定(transcutaneous oxygen pressure,TcPO2)增加;18例患者接受下肢动脉造影,其中有10条下肢血管侧枝丰富.膝下截肢2条,救肢率为94.3%.随访31例,随访率为91.2%.随访时间平均为29.5个月.患肢疼痛缓解总有效率为67.7%(21/31),患肢冷感缓解总有效率为83.3%(25/30).ABI增加率为58.1%(18/31).5例截肢,包括1例膝上截肢和4例膝下截肢,总的救肢率为83.9%(26/31).结论:无论是近期或是远期的结果均表明:下肢动脉腔内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下肢缺血具有创伤小的优点,是一种简单、有效和安全的方法,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 动脉硬化闭塞症下肢缺血48例外科诊治分析

    作者:钱爱民;李晓强;段鹏飞;朱礼炜;桑宏飞;戎建杰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诊治经验.方法对48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进行治疗,其中药物保守治疗3例,解剖外血管重建4例,腔内治疗或合并开放性血管重建6例,单纯开放性手术35例.结果除2例患者术后住院期间死亡外,其余患者症状得到明显改善,提高了生存质量.平均随访时间2.8年(3月~5年).随访期间移植血管通畅率为73%.结论患者的全身状况、血管病变的范围和程度是外科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主要依据.血管重建术仍然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较好方法.

  • 下肢缺血动脉重建后再灌注损伤

    作者:刘绪舜;景在平;赵志青;包俊敏

    目的探讨下肢缺血动脉重建后再灌注损伤的原因和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总结了78例(92条下肢)急、慢性缺血病例的治疗经验.结果动脉重建术79条下肢,PTA4条下肢,动脉切开取栓术9条下肢,小腿中段增粗0.8~3.7cm,平均1.8cm;大腿中段增粗1.9~5.6cm,平均增粗3.3cm.超过4cm有7例,其中5例作筋膜室切开.死亡3例,1例死于急性肾功能衰竭,2例死于急性心肌梗塞.结论下肢缺血再灌注损伤可导致累及多器官的综合征,其损伤程度与术前缺血程度呈正相关性;氧自由基清除剂在再灌注损伤的预防和治疗上有重要作用;全身动脉硬化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

  • 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促进缺血下肢血管新生的实验研究

    作者:黄蓉;梁瑜祯;卢炳丰

    目的:干细胞移植是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的新方向。文中探讨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BM-MSCs)移植对下肢缺血的治疗作用。方法12只新西兰兔被构建成左下肢缺血模型并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于缺血局部肌内注射DMEM培养基,治疗组注射体外扩增的自体BM-MSCs悬液。移植4周后,行双下肢CT动脉造影( CT angiography, CTA)、血流灌注( CT perfusion imaging, CTPI)及患肢石蜡切片HE染色。结果①肢体缺血后的动态观察显示对照组2例出现不同程度表皮坏死、趾甲脱落,治疗组则未见坏死,且肌肉萎缩较轻。②CTA示治疗组侧支血管生成较对照组明显增多,且与已有的血管相互连接形成侧支血管网。③CTPI示治疗组血流灌注比对照组明显增加。④HE染色示治疗组毛细血管密度及毛细血管数/肌纤维数的比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6.500±1.049)个/HP vs (3.670±0.816)个/HP,(9.68±0.56)%vs (5.87±0.86)%, P<0.01]。2组均未见微小坏死灶,治疗组也未见血肿、骨样组织或纤维瘤形成。结论自体BM-MSCs移植可促进缺血下肢血管新生,可作为效治肢体缺血性疾病的一种有疗手段。

  • 心血管病的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一)

    作者:黄元伟

    据1990年全球各地区统计,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病占死亡原因的首位。包括心肌梗塞、脑梗塞及其他血管疾病的死亡。这些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病的预防和治疗,主要在于应用抗血小板和抗凝药物。动脉粥样硬化可累及全身许多动脉,如冠状动脉、脑动脉、肾动脉、颈动脉、胸及腹主动脉,以及下腹的大动脉等,造成这些动脉的狭窄、急性或亚急性堵塞。危险的血栓性事件为急性冠脉综合征、心肌梗塞、脑梗塞及危急的下肢缺血。粥样斑块的破裂或裂隙是血小板的血栓事件的基础。

  • 29例老年糖尿病足截肢术后的康复护理

    作者:胡静迩

    糖尿病(DM)足部病变(又称DM足)是令DM患者痛苦的常见慢性并发症之一,也是患者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DM足的基本病理变化是DM患者由于合并神经病变使足部感觉障碍,合并周围血管病变,使下肢缺血失去活力.在此基础上,足部外伤合并感染导致溃疡、坏疽甚至截肢[1];因此而被截肢者占了非外伤性截肢患者的50%[2].为此笔者对2000年1月至2003年10月,在本院因DM足行截肢术的29例老年患者术后进行系统的康复护理,效果较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 股深动脉开通与股浅动脉支架植入治疗严重下肢缺血的临床比较

    作者:于志海;涂灿;陆彬;王海涛

    目的 比较股深动脉开通与股浅动脉支架植入治疗严重下肢缺血的近远期疗效.方法 选取严重下肢缺血患者8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各40例,分别采用股深动脉开通术与股浅动脉支架植入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随访首次、再次通畅率,手术前后跛行距离,踝肱指数(ABI)及随访截肢率等.结果 两组患者随访首次、再次通畅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术后跛行距离和ABI水平均优于术前(P<0.05),两组患者术后跛行距离和ABI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随访截肢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股深动脉开通与股浅动脉支架植入治疗严重下肢缺血近远期疗效接近,但股深动脉开通术操作更为简便,且治疗费用低.

  • 高血胆固醇兔下肢缺血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形成机制探讨

    作者:陈素秀;杜玉清;尤捷;庄小萍

    目的 探讨建立高血胆固醇兔下肢缺血模型的方法及其形成机制,观察缺血肢体血运重建情况.方法 将34只日本大耳兔随机分成对照组11只,喂以普通饲料;实验组23只,喂以高胆固醇饲料并静脉注射牛血清蛋白:6周后结扎离断股动脉,建立下肢缺血模型,观察血脂水平、颈总动脉斑块形成情况和测定股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比值(I/M);10周后血管造影观察血管形成情况.结果 6周后实验组兔均出现高胆固醇血症,其中12只见颈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动脉粥样硬化组),9只未见粥样硬化斑块(高血胆固醇组),TC、TG、LDL-C、I/M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动脉粥样硬化组TC、TG、LDL-C、I/M亦明显高于高血胆固醇组(均P<0.05).血管造影示实验组兔新生血管明显少于对照组,镜下可见动脉内皮细胞损害、平滑肌细胞增生.结论 高胆固醇饲料喂养结合免疫反应损伤法可成功建立高血胆固醇兔下肢缺血模型,该方法简便易行、可靠,可引起内皮结构和功能损害、内膜增厚,其病理改变与人类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过程相似,这为内皮祖细胞移植治疗老年下肢缺血提供了可靠的实验依据.

  • 踝臂血压指数与外周动脉阻塞性疾病关系研究进展

    作者:刘成国;阮连生

    踝臂血压指数(AAI)又称为踝肘血压指数(ABPI或ABI),即踝部动脉收缩压与肱动脉收缩压的比值,因其操作简单、检查无创、信息可靠、重复性好而被作为诊断下肢缺血的依据之一[1].本文拟就AAI分布特点、与外周动脉阻塞性疾病(PAD)的关系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肝细胞生长因子治疗兔下肢缺血的实验研究

    作者:杨继武;周业庭;刘伟平;张立飞;姜志良

    目的 探讨重组人肝细胞生长因子(rhG-HGF)对兔下肢缺血模型血管新生的影响.方法 制作兔左下肢缺血模型,术后随机分为rhG-HGF治疗实验组(n=20)和对照组(n=20),应用流式细胞学技术、动脉造影、CD34染色检查,比较两组外周血CD34+细胞的含量、缺血下肢侧枝血管计数及肌肉毛细血管密度.结果 rhG-HGF治疗后3天实验组CD34+含量(%)为(0.7156±0.0842)明显高于对照组(0.3849±0.0816),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实验组在第15、30天时侧枝血管计数均高于对照组(P<0.01),第40天实验组内收肌毛细血管密度平均为(8.52±0.16)/HPF,明显高于对照组(4.18±0.65)/HPF(P<0.01).结论 rhG-HGF可以增加兔缺血下肢的毛细血管数量,有促进血管新生的作用.

  • 下肢缺血模型中微循环功能研究方法的建立

    作者:蔡文杰;王铭洁;朱依纯

    目的 通过建立大鼠下肢缺血模型,探索在整体动物中评价微循环功能的标准,为缺血后微循环功能研究提供实验方法.方法 结扎大鼠一侧股动脉及其分支,建立下肢缺血模型,4 wk后用荧光微球法检查肌肉内血液灌注,血管造影检查侧支循环形成,CD34免疫组化检查毛细血管密度.结果 缺血侧肌肉血流量明显下降,形成部分造影可见的螺丝钻样侧枝血管,毛细血管密度降低.结论 在下肢缺血模型中建立了定量研究微循环功能的方法.

  • 下肢急性缺血的治疗体会与分析

    作者:姚寒晖;胡何节;邓福生;王晓天

    目的 探讨下肢急性缺血的病因、治疗及如何减少并发症发生.方法 分析61例下肢急性缺血的治疗.结果 9例保守治疗;8例行截肢术;44例行动脉切开Fogarty导管取栓术,术后出现死亡4例,截肢10例.结论 及早的诊断及治疗直接关系着此病的愈后,正确的术中、术后的处理及用药对并发症的预防至关重要.

  • 应用长球囊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近期疗效观察

    作者:秦汉林;高斌

    目的 探讨应用小口径长球囊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糖尿病足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的近期临床价值.方法 对25例患者36条糖尿病足下肢病变血管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并对狭窄处实施PTA.结果 术后即刻16例22条患肢疼痛明显缓解.术后24 h,患肢皮温及踝肱指数(ABI)均较术前显著升高;术后跛行距离是持续改善的,而且改善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月随访较术后24 h、术后7 d数值改变更明显.长期不愈的溃疡于治疗后1~3个月逐渐愈合.1例由于感染不能控制于治疗后6周行截趾术,明显降低了截趾平面.结论 经皮血管球囊成型术微创、安全、有效,对糖尿病足下肢缺血动脉介入治疗近期疗效满意.

  • 腘动脉支架治疗下肢缺血性坏死3例

    作者:陈群;尚晋;张世袍;朱德晓

    下肢闭塞性动脉硬化症是外周动脉粥样硬化常见的部位,当下肢动脉管腔狭窄或阻塞时可引起下肢缺血,严重者可导致缺血性坏死,患者被迫截肢而致残.

  • 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慢性下肢缺血的研究进展

    作者:曾昭凡;唐新华;谷涌泉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的不断改变,以及社会人口老年化趋势等因素,糖尿病足、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慢性下肢缺血性疾病的发病率也与日俱增.

  • 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伴下肢缺血10例围术期护理

    作者:侯芳;张琪芳

    目的:探讨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伴下肢缺血患者的围术期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伴下肢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总结护理方法,观察临床效果.结果:本组9例患者康复出院,随访3个月~4年,随访期间无其他不良事件,术后6、12个月复查患者肌力均恢复至4级以上;1例因多器官功能衰竭自动出院.结论:加强围术期护理可促进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伴下肢缺血患者康复,提高其生活质量.

  • 介入治疗糖尿病性下肢缺血患者的护理

    作者:董泗芹;李艳花;张红;李艳萍

    目的:探讨糖尿病性下肢缺血介入治疗(经皮血管内球囊扩张成形术)临床护理特点.方法:将11例2型糖尿病性下肢缺血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术前做好心理护理,取得患者配合;术后重点做好患肢、患足的观察与护理,同时注意饮食指导、血糖监测,警惕并发症的发生.结果:11例患者介入治疗后均获得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痊愈3例(27.2%),显效7例(63.6%),有效1例(9.11%),总有效率达100%,经精心护理,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糖尿病下肢缺血血管内介入治疗创伤小,安全有效,临床症状改善明显.通过对患者术前准备及护理、术中配合、术后护理及观察,是提高手术成功率,预防手术后并发症的关键.

227 条记录 8/12 页 « 12...4567891011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