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双标记示踪脂肪干细胞治疗下肢缺血的研究

    作者:袁福康;陆信武;秦金保;彭智猷;叶开创;杨心蕊;黄丽佳;蒋米尔

    目的 探讨超顺磁氧化纳米铁颗粒(SPIO)标记绿色荧光蛋白(GFP)转基因小鼠来源的脂肪干细胞(GFP-ADSCs)治疗C57小鼠下肢缺血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 取4周龄GFP转基因小鼠的脂肪组织,消化获取GFP-ADSCs,流式检测其表面的干细胞标记.建立C57BL/6左下肢肌肉缺血模型并随机分成3组,每组10只.一组缺血的肌肉组织内注射100μl第3代GFP-ADSCs 1×106个,另一组注射100μl SPIO标记的1×106个GFP-ADSCs,对照组同样部位注射100μl磷酸盐缓冲液(PBS).3周后通过磁共振成像(MRI)示踪SPIO标记GFP-ADSCs在缺血肌肉内的迁移及转归情况,普鲁士蓝染色检测缺血组织的中SHO标记GFP-ADSCs归巢情况,并通过免疫荧光染色(IF)和免疫组织化学(IHC)行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染色以观察缺血肌肉组织内血管新生情况.结果 (1)从GFP转基因小鼠的脂肪组织中可以获得大量GFP-ADSCs,并表达干细胞表面分子标记Sca-1[(80.80±0.23)%]和CD44[(77.50 ±0.16)%];(2)SPIO可以有效地标记GFP-ADSCs,在25 mg/L浓度范围内不影响GFP-ADSCs的增殖;(3)SPIO标记的GFP-ADSCs可以被MRI检测到;(4)3周后SPIO标记的GFP-ADSCs治疗组和GFP-ADSCs治疗组缺血的肌肉组织内可见较多的新生血管,平均血管密度分别为4.39±0.76和4.62 ±0.87,新生血管不仅表达内皮细胞的特异性标记vWF,同时表达GFP,且微血管密度数显著高于PBS组(2.15±0.53,P<0.05),但治疗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从GFP转基因小鼠的脂肪组织中可以获取大量的GFP-ADSCs,其能够促进小鼠下肢缺血肌肉组织内的血管新生,SPIO可以有效的标记GFP-ADSCs,且不影响其增殖,其自带的绿色荧光蛋白GFP和SPIO可以同时动态示踪ADSCs在缺血肌肉内的存活、迁移及归巢情况.

  • 重组人肝细胞生长因子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血管新生的影响

    作者:杨继武;周业庭;刘伟平;张立飞;姜志良;邢壮杰

    有研究表明,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和重组人肝细胞生长因子(rhG-HGF)均能诱导下肢缺血区域的血管生成[1].本实验旨在兔下肢缺血模型上观察rhG-CSF和rhG-HGF联合应用对缺血肢体侧枝血管新生的影响.

  • 线粒体靶向多肽SS-31对小鼠后肢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作者:姜榆;张猛;乔彤

    目的 观察线粒体靶向多肽SS-31对小鼠急性后肢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60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5组(n=8):对照组(C组)、生理盐水预防组(S+IR组)、SS-31预防组(SS-31+ IR组)、生理盐水治疗组(IR +S组)、SS-31治疗组(IR+ SS-31组).空白组小鼠仅麻醉处理,实验组小鼠进行左后肢缺血90 min以及再灌注8h,预防组在缺血前30 min给药,治疗组在再灌注前30 min给药,取小鼠左后肢肌肉测定腺嘌呤核苷三磷酸(ATP)、线粒体膜电位(MMP)、丙二醛(MDA)、细胞色素C(Cytochrome C)、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活化型半胱天冬酶3(Cleaved-Caspase 3)的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alase)活性和蛋白含量变化;观察小鼠左后肢肌肉组织的病理学变化.结果 再灌注8h后SS-31两组与生理盐水两组比较,线粒体功能相关指标如MMP等显著升高(0.80±0.03、0.64±0.03比0.19 ±0.01、0.17 ±0.01,P预防 =0.001,P治疗=0.003).抗氧化相关指标如SOD酶活等明显升高[(49.13±0.94)、(41.98±1.20) U/mg比(25.88±1.11)、(25.52±1.51) U/mg,P预防=0.000,P治疗=0.001],MDA含量明显下降[(0.81±0.04)、(1.08±0.05) nm/mg比(2.06±0.04)、(1.98±0.06) nm/mg,P预防=0.000,P治疗 =0.000],在Western blot结果中SS-31两组在TNF-α、IL-1β、胞质Cytochrome C及Cleaved-Caspase 3的蛋白表达量均小于生理盐水两组.结论 小鼠后肢缺血再灌注能引起肌肉的炎性反应、氧化应激及线粒体功能的损伤并诱导后肢骨骼肌细胞凋亡;线粒体靶向多肽SS-31的处理能够保护线粒体功能,抑制组织炎性反应及氧化应激,对小鼠后肢骨骼肌的缺血再灌注损伤有预防和治疗作用.

  •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联合肝素治疗下肢缺血的实验研究

    作者:曹喜才;范志斌;宋晓娜;王世鑫;王金胜;阎世鑫;姜付显;韩燕

    目的 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联合肝素治疗下肢慢性缺血的作用.材料与方法采用切除左侧后肢股动脉方法制作兔下肢慢性缺血模型.18只兔随机分为3组,A组为对照组,B、C为治疗组,分别经肌肉注射bFGF 10 μg+5 ml mM Tris缓冲液、bFGF 10 μg+5 ml mMTris缓冲液+肝素1000 U.处死前行血管造影、毛细血管密度检测及病理学检查.结果 治疗组血压显著高于对照组,C组高于B组.治疗组可见丰富的侧支血管形成,微血管密度和微血管/肌纤维束比值较对照组明显增高;C组明显高于B组.结论 肌肉注射bFGF能有效促进缺血肢体血管新生,是治疗下肢远端缺血性病变有效方法之一.肝素对bFGF具有协同促进作用,可显著增强其生物效应.

  • 人工支架腔内隔绝术联合下肢动脉取栓术治疗腹主动脉血栓

    作者:梅菲;党一平;杨超;李毅清

    1 病例资料患者,女,47岁,因"双下肢疼痛、冰冷1月余,疼痛加重1 d"入院.既往史:慢性食管炎、慢性浅表性胃炎并糜烂性出血病史5年,贫血病史5年,卵巢囊肿病史2年.查体发现左足部苍白冰凉,足背动脉搏动较弱,右下肢皮色、皮温尚可,足背动脉搏动较有力.血常规检查提示中度贫血,血小板波动在(324~645)×109/L.肿瘤标记物、免疫全套、蛋白S(C)、雌、孕激素检查均正常.彩超检查发现左侧股浅动脉、腘动脉、右侧腘动脉血栓形成,心脏彩超无异常.初步诊断为双下肢动脉血栓形成,考虑到患者下肢缺血1个月,手术取栓效果不明确且易破坏侧枝循环加重缺血,故行抗凝溶栓治疗.

  • PEP-1-CAT提高移植入大鼠下肢缺血部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存活率

    作者:张蕾;董小伟;杨建业;郑飞;孔霞;郭凌郧;唐俊明;黄永章;王家宁

    目的:研究转导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的PEP-1-CAT对MSC存活力的影响及其在大鼠缺血诱导的血管新生中的作用.方法:通过检测Y染色体性别决定区(Sex-determining region of Y-chromosome,SRY)基因的表达和红色细胞膜荧光探针(1,1'-dioctadecyl-3,3,3',3'-tetramethylindocarbocyanine perchlorate,DiI)标记的MSC的存留情况,以分析雄性大鼠MSC移植到雌性大鼠下肢缺血部位后的存活状况.MSC在下肢缺血部位的凋亡采用TUNEL法检测.下肢缺血部位血管新生的情况采用血管内皮细胞特异的表面分子CD31的表达进行分析.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下肢缺血部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表达.结果:PEP-1-CAT预处理的MSC移植到下肢缺血部位后,凋亡细胞减少,存活率比对照组提高了约4倍.PEP-1-CAT预处理组中,下肢缺血区域的CD31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VEGF表达约为对照组的2倍.结论:PEP-1-CAT预处理可增强移植到大鼠下肢缺血部位MSC的存活率,并可通过上调VEGF表达改善损伤部位的血管新生.

  • 西洛他唑治疗62例下肢缺血患者的疗效

    作者:李德桥

    目的:讨论西洛他唑治疗下肢缺血患者的临床效果以及相关性分析.方法:将我院2007年4月-2010年6月收治的62例由于各种病因导致下肢缺血患者,给予口服西洛他唑药物治疗,其用量为每次100mg,1天2次,分别观察患者4周与8周的下肢疼痛症状以及异常感觉的变化.结果:本组观察下肢缺血患者,治疗4用后检查提示:4(6.4%)的患者的疼痛症状完全消失,56例(90.3%)患者的疼痛症状有明显的减轻,而只有2例(3.3%)患者的疼痛症状未缓解.治疗8周后检查提示:29例(46.7%)的患者疼痛症状完全消失,33例(53.3%)的疼痛症状明显缓解.治疗8周的症状缓解明显好于治疗4周,有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下肢缺血患者,采用口服西洛他唑治疗,取得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推广.

  • 肝细胞生长因子在缺血性疾病的研究及进展

    作者:吴文皋(综述);邓礼明;李林鹏;熊国祚(审校)

    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 growth factor,HGF)是一类具有多功能生物活性的生长因子,参与机体多种组织器官及细胞的生长、再生、重塑、促血管新生等过程。因其具有生物活性的多样性,被广泛用于基础实验及临床研究,然而其对血管内皮细胞的增生及维护内皮细胞功能从而促进血管新生加速其侧枝循环作用,被广泛用于缺血性疾病的研究,本文就近年来HGF在缺血性疾病等方面进行综述。

  • 静脉注射携带缺氧诱导因子的内皮祖细胞对裸鼠缺血下肢血管新生的作用

    作者:姜萌;王彬尧;王长谦;何奔;范华骅;邵琴;黄定九

    目的 探讨静脉注射携带缺氧诱导因子1α的内皮祖细胞对裸鼠缺血下肢血管新生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在体外将腺病毒介导人缺氧诱导因子1α基因入人外周血内皮祖细胞,观察转染后的内皮祖细胞在裸鼠缺血下肢局部的促血管新生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结果 转染腺病毒-缺氧诱导因子1α后的内皮祖细胞在细胞内有效并持续表达;移植异种腺病毒-缺氧诱导因子1α内皮祖细胞至Balb/c鼠缺血下肢后可见外源性内皮祖细胞定向作用于缺血部位;移植腺病毒-缺氧诱导因子1α内皮祖细胞组较对照组明显促进体内毛细血管数目增加(P<0.05);mRNA检测提示过表达缺氧诱导因子1α基因可上调其下游的基质细胞衍生因子、CXCR4因子(P<0.05),增加内皮祖细胞招募,同时促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上调(P<0.05).结论 在体内,转染腺病毒-缺氧诱导因子1α的内皮祖细胞可促进缺血下肢的局部血管新生,这种内皮祖细胞数量的增加可能与基质细胞衍生因子、CXCR4的招募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分泌增加有关.

  • 应用微球囊介入治疗膝以远动脉闭塞性疾病临床研究

    作者:王海波;赵堂海;于永山;张杰;魏巍

    目的 探讨膝下动脉闭塞性疾病治疗中的Deep球囊的应用.方法 对40例膝下动脉闭塞症患者47条肢体,应用Deep球囊进行介入治疗,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Fontaine分期:Ⅲ期29条患肢(60.0%),Ⅳ期18条患肢(40.0%).术前踝/肱指数(anlde/brachial index,ABI)(0.22±0.19).结果 手术成功44条肢体,成功率93.6%.术后静息痛消失30条肢体(68.2%),症状明显缓解15条肢体(34.1%).足部溃疡愈合6条肢体,膝下截肢1条肢体,半足切除3条肢体.术后ABI:(0.73±0.21),较术前有显著提高(P<0.01).手术成功的44条肢体均行术后随访,随访时间1~29个月,平均13.6个月.结论 应用Deep球囊治疗膝下动脉闭塞性疾病可明显降低截肢率,具有创伤小、可重复性等优点.

  • 下肢缺血性疾病经介入手术治疗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干预

    作者:刘瑞洁

    目的 探讨下肢缺血性疾病经介入手术干预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干预.方法 回顾性分析56例经介入手术后下肢再次缺血及56例介入手术后未引起复发的临床资料,分析年龄、性别、吸烟、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心脏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动脉斑块等因素与其复发的关系.结果 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心脏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动脉粥样斑块是下肢缺血复发的危险因素.结论 有效的干预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心脏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动脉粥样斑块是预防下肢缺血复发,提高治愈率,控制截肢率,降低截肢高度的关键.

  • 三突变型低氧诱导因子-1α基因对老年小鼠缺血下肢血管的新生效应

    作者:谢佳佳;李瑜辉;唐其东;吴平生;宾建平

    目的探讨三突变型低氧诱导因子-1α( HIF-1α)基因对老年鼠缺血下肢的血管新生效应。方法24只老年小鼠结扎一侧下肢股动脉制备下肢缺血模型并随机等分为3组,分别经肌肉注射生理盐水( NS)、腺病毒包裹的β-半乳糖苷酶基因( Ad-LacZ)、腺病毒包裹的Pro402、Pro564、Asn803三位点突变型HIF-1α基因( Ad-TM)。术前、术后0、7、14、21、28 d分别对小鼠双侧下肢骨骼肌行对比超声灌注成像评价缺血下肢骨骼肌的血流情况(用缺血下肢血流量/对侧非缺血下肢血流量表示)。术后28 d处死小鼠取下肢骨骼肌行免疫荧光染色标记Bandeira simplificifolia-1凝集素( BS-1 lectin)评价微血管密度(用微血管/骨骼肌纤维表示)。结果对比超声灌注成像显示:术前双下肢血流量基本相等,术后0 d 3组的血流量均下降至15%左右,3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随着时间的推移,3组的血流均有所恢复,其中,Ad-TM组的血流恢复快于其他两组,术后28 d,Ad-TM组中缺血下肢的血流量达到对侧非缺血下肢血流量的(66.6±8.9)%,较NS组的(34.2±6.3)%和Ad-LacZ组的(35.7±5.4)%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免疫荧光染色显示:Ad-TM组的微血管密度1.06±0.10显著高于NS组0.36±0.04和Ad-LacZ组0.35±0.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三突变型HIF-1α基因可有效促进老年鼠缺血下肢血管新生。

  • 白藜芦醇对糖尿病下肢缺血大鼠微血管新生的影响

    作者:陆冬晓;韩敦正;陆东风

    目的 探讨白藜芦醇对糖尿病下肢缺血大鼠缺血下肢骨骼肌中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水平的影响,以及刺激侧支微血管新生的作用.方法 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组、下肢缺血组、糖尿病组、糖尿病下肢缺血组及白藜芦醇治疗组.假手术组仅行假手术,不建立模型;下肢缺血组仅建立下肢缺血模型;糖尿病组仅建立糖尿病模型;糖尿病下肢缺血组先建立糖尿病模型,再建立下肢缺血模型;白藜芦醇治疗组按糖尿病下肢缺血组方法建立糖尿病下肢缺血模型后,以白藜芦醇按20 mg/(kg·d)剂量连续腹腔注射14 d.HE染色测定左下肢骨骼肌中毛细血管密度(MVD),Western blot检测各组HIF-1α蛋白表达量,免疫组化检测各组VEGF蛋白表达量.结果 下肢缺血组MVD及HIF-1α、VEGF蛋白表达量均较假手术组明显升高(P<0.01),糖尿病下肢缺血组MVD及HIF-1α、VEGF蛋白表达量均较下肢缺血组明显降低(P<0.01),而白藜芦醇治疗组MVD及HIF-1α、VEGF蛋白表达量均较糖尿病下肢缺血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 白藜芦醇治疗可提高糖尿病下肢缺血状态下HIF-1α及VEGF蛋白等促血管生成因子的表达量,有利于微血管新生,改善局部循环.

  • 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介入治疗的护理

    作者:胡瑞贞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是指由于下肢动脉内膜或中层发生的退行性变和增生过程的复杂的病理变化,临床表现以间歇性跛行、静息痛、难治性溃疡及下肢缺血、坏死等症状为特点.本病好发于45岁以上男性,因其显著增高心脑血管病死亡风险,是目前世界上死亡率、致残率高的疾病.

  • 干细胞移植治疗2型糖尿病并下肢周围动脉病前后内皮微粒的变化及意义

    作者:丁胜;赵湜;王中京;张旭艳

    糖尿病周围动脉病(PAD)是糖尿病严重并发症之一,对于干细胞治疗性血管新生的研究为PAD 的治疗提供了干细胞移植的新疗法。2型糖尿病并下肢 PAD 患者有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内皮细胞在激活或凋亡过程中能释放内皮微粒(EMP),增多的 EMP 能独立预测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的受损情况[1]。既往研究多观察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PAD 疗效,但移植治疗带来的下肢缺血改善是否可以降低EMP 水平, EMP 计数与 PAD 程度相关性如何,是否具有评价PAD 程度的临床价值,国内外尚未见相关研究。本研究旨在尝试探讨这些问题。

  •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缺血的实验研究

    作者:虞希祥;朱国庆;郝伟远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缺血的可行性和意义.方法:以18只新西兰大白兔建立36条下肢动脉狭窄的动物模型,并记录DSA影像,左肢为对照组,右肢为治疗组.将取于自体的骨髓干细胞制成悬液经导管注射于患肢股动脉,2周后再行股动脉造影,测定小血管生成情况.结果:股动脉造影显示治疗组缺血肢体小动脉明显增多,毛细血管期造影剂染色加深.结论: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可增加小血管的生成,是治疗下肢缺血的有效手段.

  • CT灌注成像及CT动脉造影对下肢缺血模型侧支循环状况的检测分析

    作者:覃明安;卢炳丰;黄蓉

    目的:探讨采用CT灌注成像(CTP)及CT动脉造影(CTA)评估检查下肢缺血模型侧支循环状况的可行性.方法:将12只雄性新西兰兔制成左下肢缺血模型,随后进行骨髓抽取及BM MSCs的分离与培养,当细胞数量达106时,于缺血局部肌肉注射体外扩增的自体BM-MSCs悬液,第一次移植后2周采用GE Light speed Ultra 8层螺旋CT进行双下肢CTP及CTA检查.移植4周后同样进行双下肢CTP及CTA检查.扫描结束后再进行重建,将图像传输到工作站,再进行血流灌注重建及下肢血管三维重建,以检测下肢血管血流灌注及血管生成,比较两次缺血改善情况.结果:①CTP重建后结果示移植4周后血流灌注比移植2周后明显增加.②CTA重建后结果示移植4周后侧支血管生成较移植2周后明显增多.结论:CTP及CTA可以作为评估下肢缺血模型侧支循环生成状况的新方法.

  • 下肢静脉曲张无创检查技术的现状与进展

    作者:苏芬莲

    下肢静脉曲张症(LEVE)是血管外科的常见病,是多种下肢静脉疾病所共有的临床症状[1].因此,寻找LEVE的病因,对指导临床治疗、降低术后复发率显得尤其重要.下肢静脉造影被认为是诊断下肢静脉疾病的金标准[2],但是一种有创伤性的检查方法,可伴有穿刺部位血肿、远端血管栓塞、下肢缺血加重等并发症,对碘过敏试验阳性患者、孕妇、肾功能损害及行动不便者无法进行.

  • 下肢缺血"晚时间窗"的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超声分子成像

    作者:谢佳佳;杨莉;吴爵非;胡广全;蔡晶晶;纪丽景;宾建国;刘莹;宾建平

    目的 探讨应用携带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分子探针的超声分子成像,评价下肢缺血"晚时间窗"炎症反应的可行性.方法 12只实验小鼠结扎一侧下肢股动脉制备缺血模型,另一侧股动脉为对照.术后第3天随机先后(间隔30 min)经尾静脉注入携抗小鼠VCAM-1单抗的靶向微泡(MBV)和携同型抗体的对照微泡(MBC),并于8 min后行对比超声检查,测量双侧下肢的显影强度(VI);后进行双下肢病理学检查.结果 对比超声图像显示:缺血下肢MBV组可见明显的超声显影,VI值高达(18.4±2.9)U;而在缺血下肢MBC组仅见轻度的超声显影,VI值为(6.9±1.2)U,两微泡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微泡在非缺血下肢的VI值未见明显差异(P>0.05).但无论MBV还是MBC微泡,其在缺血下肢的VI值均明显高于非缺血下肢相应的VI值.免疫组化显示:缺血下肢血管有大量的VCAM-1表达,而非缺血下肢未见VCAM-1表达.结论 应用VCAM-1分子探针的超声分子成像可有效评价下肢缺血"晚时间窗"的炎症反应.

  • 富血小板血浆对小鼠下肢缺血血管生成的作用研究

    作者:袁园;张潇;邵菊;孙芳;李蓉

    目的 探究富血小板血浆(PRP)促进下肢缺血血管新生的作用与机制.方法 12只C57BL/6J小鼠在下肢缺血术后,将其分为两组,用多普勒血流扫描仪在不同时间节点扫描记录下肢的血流灌注情况;术后14 d收集小鼠腓肠肌来评价肌肉中血管新生,同时检测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A)、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BB)的表达.结果 研究发现,PRP组小鼠下肢缺血部位血流恢复明显,缺血侧肌肉中CD31和α-SMA表达存在差异,且VEGF-A、PDGF-BB的表达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PRP能促进缺血下肢的血管形成,促进其血流恢复.

227 条记录 10/12 页 « 12...4567891011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