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骨髓刺激后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缺血的研究进展

    作者:佟铸;谷涌泉;李建新;张建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缺血的研究是近年来令人关注的领域,取得一定的进展,但疗效有待进一步提高.骨髓刺激后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肢体缺血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同时它具有抽取骨髓血少、获得细胞量多且安全性高的优点.但其具体作用机理尚不十分明确.内皮祖细胞数量的增加与质量的提高、局部微环境的改变可能是骨髓刺激后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促进肢体缺血改善的机制.

  • 脂肪干细胞治疗下肢缺血的研究进展

    作者:袁福康;秦金保;叶开创;彭智猷;杨心蕊;黄丽佳;陆信武

    下肢缺血性疾病是临床常见的严重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的疾病之一.目前,临床针对下肢缺血性疾病的治疗方法多样,但远期疗效欠佳,对于肢体严重缺血的患者往往需要进行截肢处理.脂肪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DSCs)作为再生医学用于治疗下肢缺血的种子细胞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将对ADSCs治疗下肢缺血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无水乙醇腰交感神经毁损治疗下肢缺血性疼痛的疗效观察

    作者:姜长林;毕纯龙;孙永锋

    目的 观察CT引导下腰交感神经阻滞对下肢缺血性疾病的疗效.方法 全部病例均在CT引导下操作,在第二腰椎椎体下三分之一的前外侧各注射5ml显影剂,未见异常后各注射等量的无水乙醇.结果 所有患者于4周后随访,优显效10例,有效16例,显效率27%,有效率70.3%.结论 CT引导下腰交感神经阻滞操作简单、时间短、损伤小、副作用少、费用合理、易于被患者所接受,值得推广.

  • CT引导下化学性腰交感神经阻滞治疗下肢缺血性疼痛的疗效观察

    作者:姜长林;毕纯龙;杨立国;毛仲霞;孟锐

    目的 观察CT引导下腰交感神经阻滞对下肢缺血性疾病的疗效.方法 全部病例均在CT引导下操作,在L2椎体下1/3的前外侧各注射5.0 mL显影剂,未见异常后,各注射等量的无水乙醇.结果 所有患者于4周后随访,优显效10例,有效16例,显效率27%,有效率70.3%.结论 CT引导下腰交感神经阻滞操作简单、时间短、损伤小、副作用少、费用合理、易于被患者所接受,值得推广.

  • TurboHawk斑块旋切系统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应用

    作者:杨婷;金松;薛金枝;程明勋;邹仁亮;徐桂超;韦利

    目的:探讨TurboHawk斑块旋切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6-05 ~ 2017-03在我院血管外科应用Turbo-Hawk斑块旋切系统治疗的8例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下肢缺血施行TurboHawk斑块旋切,球囊扩张联合斑块旋切1例,斑块旋切联合支架植入2例,只使用斑块旋切系统切除者5例.进行患侧股动脉穿刺者6例,从对侧股动脉翻山者2例.术中均放置保护伞拦截可能脱落的斑块.结果:此8例患者至出院时均未发生再次堵塞,静息痛3例全部缓解,5例间歇性跛行均有改善.术后5例患者ABI值0.7 ~0.8,3例0.81 ~0.9,通过下肢动脉彩超及ABI随访这8例患者第1个月、第3个月,第6个月,其中有1例于术后20天再次狭窄入我院治疗,其余7例均无复发.结论:TurboHawk斑块切除技术是一种实用的介入治疗方法,其近期效果良好并值得推广.

  • 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联合益气活血中药治疗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23例

    作者:杨博华;秦建辉;朱龄群;陈蕾;路红;刘凤桐;李友山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与中药合用对下肢缺血的治疗作用.方法:治疗对象为23例严重下肢缺血患者.术前用集落细胞刺激因子使患者骨髓处于增生活跃状态,抽取骨髓液后分离单个核细胞,细胞总量达到1×109以上.移植采用缺血肢体多点注射.移植后1 d起服益气活血中药.观察患者手术前后肢体疼痛、冷感评分、踝/肱指数(ankle/brachial index,ABI)以及溃疡创面情况.结果:治疗后患肢疼痛及冷感评分逐渐降低,治疗1个月后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ABI在治疗后逐渐升高,治疗后1个月平均升高了0.15.而足部溃疡面积改善不明显.结论: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结合中药治疗可以迅速改善下肢缺血患者的疼痛及冷感,能有效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

  • 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缺血的现状与未来走向

    作者:张建;谷涌泉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的老龄化,下肢缺血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已经成为临床常见疾病.特别是糖尿病发病率的提高,导致糖尿病下肢缺血的发生率急剧增加,目前全国糖尿病患者已经超过4000万人,而且每年以120万的速度增加.大约10%~50%的糖尿病患者终身要发生糖尿病下肢缺血.

  • 西洛他唑治疗下肢缺血的疗效与安全性观察

    作者:董智慧;符伟国;王玉琦

    目的:观察西洛他唑(培达)治疗下肢缺血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口服培达100 mg,bid治疗多种原因引起的下肢缺血,观察4周和8周时下肢疼痛、冷觉、麻感的变化,以及相关的不良反应或者不良事件.结果:全国共有208家医院参加,录入2 689例患者,其中终完成疗效评价1636例.治疗至4周:3.0%的患者(49例)疼痛消失,96.9%的患者(1 586例)疼痛有不同程度的减轻,仅0.1%的患者(1例)疼痛无缓解;治疗至8周40.0%的患者(654例)疼痛消失,其余60%的患者(982例)疼痛有不同程度的减轻.6.0%的患者(98例)在治疗4周后冷觉即消失,其余94.0% 的患者(1 538例)冷觉有不同程度减轻,继续治疗4周后冷觉消失的患者增至52.6%(847例).主要的不良反应是头痛和心悸,分别占9.2%和4.7%.无不良事件发生. 结论: 口服培达100 mg,bid,4~8周可以显著缓解多种原因导致的下肢缺血.

    关键词: 下肢缺血 西洛他唑
  • 生长分化因子11对糖尿病下肢缺血大鼠血管新生的作用研究

    作者:张佳佳;向光大;李欢;朱彪;刘敏;向林;董靖

    目的 探讨生长分化因子11(GDF11)对糖尿病大鼠下肢缺血部位中血流恢复及血管新生的作用,以及对缺血肌肉中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60只200~220 g SD大鼠,通过注射链脲佐菌素建立糖尿病模型,筛选空腹血糖≥16.7 mmol/L大鼠40只,饲养12周后建立下肢缺血模型,随机分为4组:糖尿病下肢缺血模型+磷酸缓冲液组(PBS组)、糖尿病下肢缺血模型+GDF11重组蛋白治疗组(GDF11组)、糖尿病下肢缺血模型+IgG Ab组(IgG Ab组)、糖尿病下肢缺血模型+GDF11抗体组(GDF11 Ab组).其中GDF11组在建模后连续14d给予腹腔注射GDF11重组蛋白(0.1 mg/kg),PBS组注射等量PBS溶液;GDF11 Ab组通过腹腔注射GDF11抗体100 μg,IgG Ab组则注射等量IgG Ab,1周2次连续2周.分别在建模后0、7、14天,采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检测各组下肢血流灌注情况,免疫荧光染色测定CD31,判断缺血部位肌肉毛细血管数量,免疫印迹检测各组HIF1α、VEGF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GDF11组缺血下肢血流量第7、14天较PBS组明显升高,而GDF11 Ab组第14天缺血下肢血流量较IgG Ab组降低.与之一致,GDF11干预后缺血下肢周围微血管增多,而GDF11 Ab组较对照组微血管减少,同时,免疫印迹法发现GDF11干预后HIF1α、VEGF表达升高,而GDF11 Ab干预后其表达降低.结论 GDF11治疗可促进糖尿病大鼠下肢缺血恢复,其作用可能与提高缺血状态下促血管生成因子HIF1α及VEGF蛋白的表达,增加微血管数量有关.

  • 股深动脉开通与股浅动脉支架植入治疗下肢缺血的对照研究

    作者:钟红珊;孟令岩;徐克;杨庆;王颖;李陇超

    目的 对照研究经皮股深动脉成形术和(或)支架植入术与股浅动脉支架植入术治疗伴有股深动脉狭窄的慢性长节段股浅动脉狭窄/闭塞所致严重下肢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8月至2012年8月,68例伴有股深动脉狭窄的股浅动脉长节段性闭塞(TASCⅡ分级C级)患者接受了股浅动脉支架植入术或股深动脉成形术和(或)支架植入术.对两组36例(18对)符合配对标准的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种疗法的疗效.研究终点为严重下肢缺血症状复发,需外科旁路手术、截肢或死亡.平均随访28个月.结果 介入治疗后28个月时,两组在即刻及中远期临床疗效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股深动脉成形和(或)支架植入组所需手术费用明显低于股浅动脉支架植入组.多变量分析证实膝下动脉流出道的通畅情况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 对于伴有股深动脉严重狭窄的慢性长节段股浅动脉狭窄/闭塞所致严重下肢缺血患者,股深动脉成形和(或)支架植入术可获得与股浅动脉开通及支架植入术相似的临床疗效.

  • 长球囊治疗重症下肢动脉缺血性病变的近期疗效观察

    作者:秦永林;邓钢;郭金和;何仕诚;方文;朱光宇;滕皋军

    目的 观察长球囊治疗重症下肢动脉缺血性病变的可行性和近期效果.方法 对2007年1至6月收治的21例重症下肢缺血患者,根据病变范围,选择合适长度的球囊对狭窄或闭塞性病变进行球囊扩张成形,相临近多处短段病变也尽可能采用长球囊一次成形;观察术中及术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技术成功率和临床疗效;通过随访,判断治疗的初始通畅率、再次通畅率、救肢率和生存率.结果 21例患者早期技术性的并发症2例(9.5%),均为穿刺点假性动脉瘤.狭窄性病变的技术成功率100%;股、胭动脉闭塞性病变再通的总的成功率为88.9%,其中采用内膜下成形(5例)技术成功4例;胫前动脉、胫后动脉和腓动脉闭塞性病变的技术成功率分别为55.6%、28.6%和25.0%.未出现影响血流的夹层.临床成功率为90.5%.术后平均住院时间6 d.术后6个月的初始通畅率为95.2%;再次通畅率和救肢率均为100%.结论 对于重症下肢动脉缺血性病变患者,长球囊PTA后无影响血流的夹层瘤出现,初始技术和临床成功率都很高,是安全、有效的治疗重症下肢动脉缺血性病变的方法.

  • CT引导下乙醇注射加椎旁置管腰交感神经节毁损术疗效评估

    作者:许华;邵成伟;左长京;生晶;田建明;熊源长

    目的 评估CT引导下单次乙醇注射加椎旁置管行腰交感神经毁损术对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的疗效.方法 L2交感神经节单次乙醇注射25例(B组);L2交感神经节单次乙醇注射加L3椎旁留置导管毁损治疗23例(BT组).全部病例均在CT引导下操作,术后3 d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法评估患者疼痛程度.BT组患者如第3天VAS仍然≥4分,则在患者俯卧位下首先经留置导管注入1%利多卡因3 ml,如5 min后VAS≤3,则再次经导管注入无水乙醇5 ml.1周后再次进行疼痛程度评估.结果 B组显效率32%,有效率80%.BT组显效率60.9%,有效率95.7%,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CT引导下乙醇注射加椎旁置管腰交感神经节毁损术明显优于单次乙醇注射毁损法,该方法 使治疗更加个体化,疗效更高,更易被医患接受.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治疗兔下肢缺血的实验研究

    作者:顾洪;陈少萍;张电波;王官将;毛积芳

    目的:了解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因治疗兔下肢缺血模型后新生血管和侧支循环形成状况.方法:构建hVEGF165的真核表达载体,通过直接肌肉注射将hVEGF165基因转染缺血部位肌细胞,经颈总动脉插管行下肢血管造影.结果:VEGF治疗组在质粒转染后2和4周动脉血管造影显示,新生血管数目和侧枝血管形成较对照组明显增加.结论:肌细胞能够吸收裸露的VEGF cDNA质粒并获得局部高效表达,产生刺激体内新生血管生成和侧枝血管形成的效果.

  • 经皮腔内球囊成形术治疗急性下肢缺血二例报告

    作者:秦永文;胡建强;徐荣良;边长勇;陈少萍

    1 临床资料例1,男性,75岁.因甲状腺机能亢进,快速房颤,心衰Ⅲ度于1998年4月4日入院.4月7日晚突感右下肢麻木.查体:右膝关节以下皮肤苍白,皮肤冷,、足背动脉搏动消失,拟诊为右股动脉血栓栓塞.给予尿激酶10万U静滴,症状无改善,次日经皮穿刺左侧股动脉,插入导管至右髂动脉,造影示右股动脉近端充盈缺损.

  • 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腔内治疗进展

    作者:郭相江;张纪蔚

    糖尿病是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的高危发病因素,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主要累及膝下动脉,为多节段弥漫性病变,病情严重,重症下肢缺血的发病率和截肢率均较高[1].膝下动脉的再通对糖尿病性重症肢体缺血具有非常关键的治疗作用.现就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腔内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 主动脉球囊反搏术后下肢缺血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

    作者:范羽飞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是目前针对心血管疾病临床应用比较广泛而有效的机械性循环辅助装置[1]。随着技术的不断完善与更新,IABP已逐渐成为救治重症心脏病患者的“必备武器”[2]。但是在临床应用过程中,相关并发症也不容忽视,其中下肢缺血是常见的并发症[3]。国内外文献报道下肢缺血的发生率为3.5%~10%[4-7],轻者影响 IABP 使用,重者可导致肢体感染、功能障碍、骨筋膜切开、截肢甚至死亡。现就 IABP 术后下肢缺血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做如下综述。

  • 主动脉腔内修复术中ProGlide封堵器临床应用分析

    作者:徐国雄;张志轩;黄献琛;沈利明;金一琦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主动脉夹层(AD)腔内修复术中应用ProGlide封堵器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2月—2015年6月行主动脉腔内修复(EVAR)术的AD患者56例,穿刺组与对照组各28例。穿刺组均经皮股动脉穿刺行EVAR,Proglide封堵穿刺口;对照组均股动脉切开行EVAR,术后缝合股动脉以及切口。结果穿刺组使用ProGlide一次成功率92.9%(26/28),28条下肢使用59把封堵器,26例用2把,1例3把,1例4把。穿刺组与对照组手术时间分别为(60.1±12.1)min、(95.1±15.6)min;其中建立手术入路的时间分别为(6.3±1.2)min、(25.1±1.3)min;退鞘后伤口处理时间分别为(4.2±0.8)min、(23.5±2.6)min;术后制动时间分别为(5.5±1.5)h、(24.0±4.0)h;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4.3±1.7)d 、(9.5±2.5)d,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穿刺组局部血肿1例(3.6%),下肢缺血1例(3.6%),对照组伤口感染1例(3.6%),淋巴漏2例(7.1%),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7.1%、10.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穿刺组伤口不适为3例(10.7%),对照组16例(5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EVAR术中应用ProGlide封堵止血可缩短手术时间、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且并发症少,安全可靠。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从血管形成到神经元保护

    作者:顾卫东;薛庆生;于布为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jelial growth factor,VEGF)是一类多功能的生长因子.它具有促进内皮细胞增殖、诱导血管形成的作用,因而被应用于缺血性血管疾病(如缺血性心肌病和下肢缺血)的治疗,并成为近年来心血管病研究的热点之一.新近研究发现,VEGF及其受体在中枢神经组织中也有广泛分布,这引发了人们对VEGF神经元保护作用的研究兴趣.本文就VEGF在这两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以坐骨神经痛为首发症状的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1例报告

    作者:郭大志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很少单独累及腹主动脉,孤立性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十分少见,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早期易误诊。绝大多数患者表现为夹层相关症状,包括腹痛,内脏缺血,肾衰,截瘫,下肢缺血,休克等,其中腹痛为常见表现。以坐骨神经痛为首发症状的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尚未见报道,现报道1例以坐骨神经痛为首发症状的病例如下。

  • 以脊髓损害为首发症状的急性腹主动脉闭塞1例报告

    作者:王磊;陶涛;金炜;费世早;祝腊香;李俊;庞洪波;陈观保

    急性腹主动脉闭塞(AOAA)常表现为两下肢缺血和肾脏缺血,以脊髓病变首发症状临床少见.现报告1例如下.1病例男,53岁.因"突发双下肢无力19 h"于2010年12月16日人院.患者于19 h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双下肢无力,伴疼痛、麻木及腰部酸胀感,小便费力;次日晨起不能行走,遂来我院就诊.患者3年前曾出现双下肢无力伴疼痛,后自行好转.有活动后胸闷、心悸病史,自诉曾行心脏血管造影检查未见异常.查体:BP 180/80 mmHg(1 mmHg=0.133 kPa).

227 条记录 7/12 页 « 12...4567891011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