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高频脑电振荡:临床研究综述
现代脑电图(EEG)技术的进步增强了对经典伯杰频段外,包含重要信息的脑电信号的识别.在癫痫领域,近十年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发作间期>80 Hz的高频振荡(High frequency oscillations,HFOs).HFOs大型临床应用始于癫痫手术术前的评估,近来也开始用于评估癫痫严重程度和监测抗癫痫疗效.该综述总结了HFOs在癫痫临床应用的证据,重点介绍了新的进展.近期大量文献强调了HFOs与术后癫痫预后关系,一篇近期的Meta分析证实术后癫痫未发作患者HFOs切除率高于术后发作患者,利用术后EEG中的残留HFOs比术前HFOs率对癫痫手术预后预测更准确.文章深入讨论了区分生理性和癫痫性HFOs的尝试,这可能进一步加强HFOs的特异度.如睡眠结构分析表明,在痫灶内外对HFOs的偶联有差异.同时,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HFOs可用于对评估疾病活动度和利用非侵入性EEG和脑磁图(MEG)等检查中评估治疗效果.鉴于儿童EEG中HFOs比例高,这一技术在患儿中有良好的前景.在婴儿痉挛症中经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后HFOs比例下降.在Rolandic区棘波时出现HFOs与发作频率相关.耗时的人工评估是过去HFOs临床应用的障碍,目前这一问题可由可靠的计算机算法解决.过去十年,HFOs研究有了长足进展,利用非侵人性手段检测HFOs已在大量患者中得到应用.期待未来有多中心、大样本量研究获取长程监测资料,为这一领域提供更多信息.
-
颅内电极的临床应用和进展
在现代医学快速进展的背景下,仍然有20%~30%的癫痫患者呈现药物难治性.外科手术是治疗难治性癫痫的有力手段,而良好的手术效果基于全面的术前评估.在成熟的癫痫中心,通过细致评价临床发作症状学,结合包括头皮脑电图长程监测、结构性和功能影像学等非侵袭性检查,70%~80%的药物难治性患者可以获得满意的手术治疗效果.而其余的患者由于非侵袭性手段未能提供准确或者提供了矛盾的定位信息,颅内电极的应用为精确癫痫源以及脑功能定位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
头皮脑电图中高频振荡在癫痫性脑病伴睡眠中持续棘慢波患儿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头皮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phy,EEG)中高频振荡(high-frequency oscillations,HFOs)在癫痫性脑病伴睡眠中持续棘慢波(epileptic encephalopathy with continuous spike-and-wave during sleep,CSWS)患儿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收集2006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就诊的CSWS患儿21例,比较激素治疗前HFOs阳性组和HFOs阴性组以及激素冲击治疗后发作有效组和无效组间患儿的性别、特征年龄、癫痫发作频率及抗癫痫药等电临床资料,分析激素治疗前后EEG中发作间期HFOs和棘波出现情况.结果:激素治疗前,21例患儿中有12例(57%)EEG中记录到HFOs,每人平均43.17/60 s.HFOs阳性组较HFOs阴性组激素治疗前1个月负性肌阵挛/失张力/肌阵孪/不典型失神发作更频繁(P=0.004).激素治疗前,共检测到518个HFOs和22 592个棘波,441个(86%) HFOs复合于棘波,且HFOs和棘波的大波幅呈正相关性(r=0.279,P <0.001).激素治疗后,HFOs(P=0.002)和棘波(P =0.006)均显著减少,减少的百分比分别为91% (473/518)和39%(8 905/22 592).13例(62%)激素治疗后3个月内无发作(有效组),另8例仍有发作或复发(无效组).激素治疗后,有效组HFOs出现率减少100%,棘波减少47%;治疗无效组HFOs出现率减少79%,棘波增加14%.结论:HFOs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癫痫发作严重程度,且对激素治疗较棘波更加敏感,与癫痫发作控制密切相关,可用于评估癫痫严重程度和治疗疗效.
关键词: 高频振荡 癫痫性脑病伴睡眠中持续棘慢波 头皮脑电图 时频分析 -
低频脑波的临床应用
常规心电图记录到的是PQRST复合波,正常人为0.6~l.0Hz,而计算机定量分析尚可见到0.04~0.15Hz低频电活动和0.15~0.5Hz高频电活动脑电图亦然,计算机定量分析可以见到比头皮脑电图更多信息,见下图:
-
脑电图的检测结果及评价
在人的头部表面安放探查电极,借助专用设备(脑电图仪)进行百万倍放大,乃至获得大脑自发性生物电活动的记录图谱,称为脑电图(electro encephalo gram).从脑电图学来看,探查电极的位置选择在头皮表面进行记录所获得的脑电活动,称为头皮脑电图(一般意义上即称脑电图):如果探查电极直接安放在大脑皮质表面、或将电极插入皮质内(例如在癫癎外科需要准确定位致癎灶),由此获得的脑电活动记录,称为皮质脑电图;若将探查电极埋藏在脑实质内所获得的脑电活动记录,则称为深部脑电图[1].
-
癫痫患者致痫灶切除前后头皮脑电图的比较
目的本研究主要就癫痫患者致痫灶切除前后头皮脑电图之间的关系展开分析讨论。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10月---2012年10月所收治的80例癫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的皮质脑电图进行适当的监测,并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本研究的所有患者中,有50例继发性癫痫患者的病因较为明显,30例患者的病因较为模糊,所有患者中,有40例患者存在癫痫家族史,但其病因不明显。结论在对癫痫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时,皮脑电图检测对患者的手术方案制定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同时它在评价患者的手术疗效方面也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目前,头皮脑电图结果已经成为了癫痫诊断、分型、外科手术以及治疗过程中的主要依据。
-
癫(癎)诊疗中应用头皮脑电图偶极子定位的体会
目的 总结癫(癎)诊疗中应用头皮脑电图偶极子定位在术前、术中、术后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9例行偶极子源成像定位癫疒间灶、17例进行手术治疗,术中与皮层脑电图、深部电极记录对比,参考手术治疗效果.结果 术后随访无癫(癎)发作或偶有先兆发作12例,发作形式改变(术前大发作变为小发作)和发作次数减少75%以上3例,发作次数减少不到50% 1例,无变化1例,手术总有效率为94%.结论 头皮EEG偶极子的术前定位方法无创、准确,可避免创伤性检查用于癫(癎)病人的术前定位.
-
头皮脑电图偶极子定位在癫癎外科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 研究头皮脑电图(EEG)偶极子定位方法在癫癎手术病人中的应用价值及其准确性.方法 在84例难治性癫癎手术病人中,术前在发作间期头皮EEG上用偶极子定位方法定出癎源发放(epileptogenic discharges)位置,术中以ECoG(皮层脑电图)及深电极记录确定致癎区,对比偶极子定位的准确性,按EcoG定出的位置直接对致癎区进行手术处理,术后随访手术效果.结果 在颞叶癫癎,偶极子定位与EcoG及深电极定位完全一致;在额、顶、枕叶癫癎,偶极子位置误差为10~15 mm.随访6~24个月(平均13个月),80例中71%的病人无癫癎发作,25%的病人发作减少75%以上,手术有效率96%.结论 头皮EEG的偶极子定位方法无创、准确,相当于脑磁图,可避免创伤性检查用于癫癎病人的术前定位.
-
表面及毫针蝶骨电极在脑电图痫样波检出的比较
颞叶癫痫是常见的症状性癫痫,脑电图对癫痫的诊断和治疗有着重要意义,但常规脑电图对颞叶癫痫的检出率较低.蝶骨电极联合普通头皮脑电图被认为是记录颞叶癫痫放电的佳方法之一,目前我国门诊通常使用毫针蝶骨电极,尽管比较安全,但仍是一项有创操作.国外有学者认为表面蝶骨电极与深部蝶骨电极记录检出痫样波的差异不大[1-2],但我国少见类似的研究.现对表面蝶骨电极与毫针蝶骨电极在脑电图痫样波检出的差异进行比较,为临床脑电图检查项目选择提供更多的依据.
-
头皮脑电图记录高频振荡成分在伴中央颞区棘波的儿童良性癫(癎)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索头皮脑电图记录高频振荡成分(HFOs)的方法,研究HFOs与伴中央颞区棘波的儿童良性癫(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收集62例伴中央颞区棘波的儿童良性癫(癎)病例,随访2年,定期通过高采样率的头皮脑电图捕捉脑电活动中的快波(80 ~ 500 Hz,又叫HFOs),同时进行智力测试,根据患者用药后的癫(癎)发作控制情况,将其分为2组(良性组和不良组),比较2组的智商水平以及脑电图情况,分析HFOs的出现与患者预后的关系,同时观察HFOs的临床特征.结果 在62例伴中央颞区棘波的儿童良性癫(癎)病例中良性组52例,不良组10例.入组时2组智商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1年及2年后,2组的智商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例患儿中记录到HFOs,其频率为83.3~ 172.4 Hz,波幅为5~25 μV,持续时间为80 ~ 200 ms,这种特殊成分与常规脑电图中的棘波成分重叠出现,但二者性质完全不同.同时通过常规视频脑电图先后在12例患儿中记录到睡眠中癫(癎)电持续状态.通过统计学分析,HFOs以及睡眠中癫(癎)电持续状态都与患儿预后有关,但HFOs出现更早,特异性更高,与预后的关系更密切.结论 通过提高头皮脑电图的采样率,可以清晰记录到HFOs,其与患者的预后有密切的关系,可以作为预测伴中央颞区棘波的儿童良性癫(癎)患儿预后的新的特异性强的生物标志物之一.
-
局灶性皮质发育不良的新分类
近几年,随着医学影像学、神经电生理学及癫痫外科学的迅猛发展使通过外科手术切除致痫灶、治疗并控制癫痫成为现实.在接受手术的难治性癫痫患者中50%以上病理诊断为局灶性皮质发育不不良(focal cortical dysplasias,FCD)[1],FCD 不仅是儿童癫痫手术常见的组织病理类型,亦是成人癫痫手术的第二大常见病因,其中33%~50%头皮脑电图不能定位,同时MRI亦无异常发现[2].FCD明确、合理的分类对于癫痫外科术前评估、手术计划的制定及术后疗效判断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自Taylor等(1971年)首次命名FCD以来,FCD的分类被不断更新,以下就FCD分类进展予以论述.
-
315例复杂型热性惊厥患儿的临床与脑电图分析
目的 探讨头皮脑电图(EEG)记录高频振荡成分(HFOs)在复杂型热性惊厥(CFS)患儿预后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315例CFS患儿为研究对象,随访三年,定期通过头皮脑电图对怠儿脑电活动中的快波进行捕捉,并对患者进行智力测试.根据患儿癫痫的控制情况将患儿分为良性组(305例)与不良组(10例),观测对比两组患儿的智力水平与脑电图情况,分析高频振荡成分的出现与患儿预后的关系.结果 本研究病例中仅在不良组患儿中观察到HFOs的存在,观察到的HFOs均在80 Hz以上,这些HFOs的频率为83.3 ~ 172.4 Hz,波幅为5~25μV,持续时间为80 ~ 200 ms.两组患儿初诊时的言语智商、操作智商及总智商比较无明显差异(P >0.05),而随访三年后,不良组患儿的言语智商、操作智商及总智商较良性组明显降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头皮脑电图记录高频振荡成分能准确判断CFS患儿的预后情况,可将其作为预测CSF患儿预后的新的特异性较强的生物指标在临床推广应用.
-
难治性癫痫三级脑电监测及显微手术干预30例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难治性癫痫三级脑电监测及显微手术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30例难治性癫痫患者进行常规头皮脑电图(EEG)和动态视频脑电图(VEEG)监测,结合CT、MRI、ECT影像表现,进行综合性评估,确定致痫灶;术中皮层脑电图(ECoG)及深部电极脑电图(DEEG)监测癫痫放电区域,麻醉唤醒后,皮层及深部电刺激验证,对孤立性癫痫病灶行显微手术切除,对多灶性或双侧独立的癫痫灶行胼胝体切开术,对位于皮质功能区癫痫灶行软脑膜下横切(MST).结果 30例难治性癫痫患者术后Engel分级:Ⅰ级19例,Ⅱ级10例,Ⅲ级1例,无Ⅳ级病例.所有患者术后无永久性神经功能缺失,无语言记忆功能障碍.结论 VEEG+MRI+ECT+ECoG或DEEG组合评估,对难治性癫痫致痫灶定位准确,显微手术后疗效良好.
-
头皮脑电图波型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继发癫痫的预测价值
目的 分析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头皮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EEG)的特点,比较EEG不同波形特征与aSAH继发癫痫的关系,探讨头皮脑电图波型对aSAH后癫痫发生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神经外科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312例aSAH患者脑电图资料,出院后平均随访半年以上.按照有无癫痫发作分为:发作组和非发作组.按癫痫发生时间分为早期癫痫组和晚期癫痫组.将头皮脑电图波形分为:Ⅰ型(正常脑电图)、Ⅱ型(慢波类型)、Ⅲ型(爆发性慢波类型)、Ⅳ型(典型棘尖波类型)和V型(电发作类型),分别比较各组的头皮脑电图波形特征.结果 ①312例aSAH患者中有44例诊断为癫痫,其癫痫发生率为14.1%,其中早期癫痫24例(7.7%),晚期癫痫20例(6.4%).②发作组和非发作组患者脑电图类型构成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发作组中脑电图类型以Ⅲ型和Ⅳ型为主(84.1%),非发作组以Ⅱ型为主(79.5%).发作组中,Ⅲ型、Ⅳ型和V型的比例(95.5%)显著高于非发作组(19.0%).③早期癫痫组和晚期癫痫组患者脑电图类型构成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早期癫痫组以Ⅲ型多(70.8%),晚期癫痫组以Ⅳ型多(80.0%).结论 头皮脑电图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继发癫痫有一定的预测价值,Ⅲ型、Ⅳ型和V型为aSAH继发癫痫的高危波型;Ⅲ型、Ⅳ型可能分别与早、晚期癫痫有关.
关键词: 头皮脑电图 癫痫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
癫(癎)性痉挛发作的头皮及颅内脑电图特点
目的:研究难治性癫(癎)性痉挛发作患者的头皮及颅内脑电图(EEG)特点,探讨与痉挛发作相关的EEG变化及其与发作间期放电、神经影像学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外科手术治疗的1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头皮同步视频脑电图(V-EEG).此11例患者均行术中皮层EEG监测30-60min,其中4例术前行颅内电极长程EEG监测.结果:8例患者表现为双侧基本对称的痉挛发作,发作期头皮EEG为全导高波幅慢波、尖波伴低波幅快波活动或广泛低波幅快波活动发放;另3例患者表现为一侧肢体的痉挛发作,EEG为局灶性棘慢波发放.术中皮层监测5例患者为反复的、暴发出现的多棘波活动,2例患者见持续性的棘波、尖波活动,4例未见明显的癫(癎)样电活动.4例行颅内电极监侧者发作期EEG表现,2例为"前导性"的高波幅棘波伴随20Hz左右的低波幅快波发放;另2例为局灶性低波幅快波活动并迅速扩散,无"前导性棘波".手术切除"前导性棘波"或反复性、节律性(癎)样放电的皮层可消除发作.结论:在一部分癫(癎)性痉挛发作患者,其痉挛发作可能因新皮层局灶的电发放点燃,颅内EEG如果存在前导性的棘波,这个棘波部位可能是促发痉挛发作的点燃灶.完整切除术中监测呈现反复性、节律性(癎)样放电的皮层可取得较好的手术效果.
-
头皮EEG偶极子定位在癫癎外科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研究头皮EEG偶极子定位方法在癫癎手术病人中的应用价值及其准确性.方法:在80例难治性癫癎手术病人中,术前在发作间期头皮EEG上用偶极子定位方法定出致癎源放电位置,术中以皮质电图(ECoG)及脑深部电极记录确定致癎区,对比偶极子定位的准确性,按ECoG定出的位置直接对致癎区进行手术处理,术后随访手术效果.结果:在颞叶癫癎,偶极子定位与ECoG及脑深部电极定位完全一致;在额、顶、枕叶癫癎,偶极子位置误差为10~15 mm.随访6~24个月(平均13个月),80例中71%的病人无癫癎发作,25%的病人发作减少75%以上,手术有效率96%.结论:头皮EEG的偶极子定位方法无创、准确,相当于脑磁图,可避免创伤性检查而用于癫癎病人的术前定位.
-
脑电图定位在34例癫痫手术中的应用
我科自1997年9月~2000年9月采用外科手术治疗的34例癫痫病例,采用常规脑电图(EEG),硫喷妥钠激发试验脑电图(Thiopental study EEG),皮层脑电图(ECoG)等对癫痫源灶进行定位。 资料及方法 本组34例,其中男性19例,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