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P120ctn及E-cad在宫颈鳞癌组织和细胞系中的表达及生物学意义
目的:探讨P120连环蛋白(P120catenin,P120ctn)及E-钙粘蛋白(E-cadherin,E-cad)在宫颈鳞癌组织和宫颈鳞癌细胞系(Caski、Siha)中的表达、分布及其生物学意义.方法: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细胞化学及RT-PCR检测正常宫颈组织、宫颈鳞癌组织、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ECV)、Caski、Siha细胞系中P120ctn及E-cad的表达与分布.结果:①正常宫颈组织中P120ctn及E-cad表达在胞膜,胞浆少见;宫颈鳞癌中P120ctn及E-cad胞膜表达降低,出现胞浆表达;②HECV细胞系中P120ctn大部分表达在胞膜,E-cad胞膜表达量较少;Caski、Siha细胞系中P120ctn胞膜表达量减少、胞浆表达量增加,E-cad胞膜胞浆表达都较少;③HECV及Caski、Siha细胞系中都有P120ctn与E-cad mRNA表达,P120ctnmRNA在HECV、Caski、Siha细胞系中无表达量差异,E-cad mRNA在Caski、Siha细胞系中表达量低于HECV.结论:P120ctn及 E-cad的异常表达与宫颈鳞癌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异常表达与肿瘤细胞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有关,与年龄、临床分期无关.
-
丹参酮ⅡA对高糖诱导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中Wnt/β-catenin信号途径的影响
目的 探究高糖诱导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过程中Wnt/β-catenin信号途径的表达及丹参酮ⅡA对其影响.方法 将人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HK-2),分为正常糖组(NG组)、高糖组(HG组)、高糖+丹参酮ⅡA干预组(HG+T组).采用免疫细胞化学观察β-catenin表达情况;Western印迹检测β-catenin、上皮细胞标志性蛋白E-钙粘蛋白(E-cadherin)、间充质细胞标志性蛋白α-SMA的表达;RT-PCR检测β-catenin、E-cadherinmRNA表达水平.结果 与NG组比较,HG组β-catenin蛋白及mRNA表达显著增强(P<0.01),E-cadherin表达显著降低(P<0.01),β-catenin蛋白在胞浆与胞核表达增强.终浓度为100μmol/L的丹参酮ⅡA可显著减少β-catenin的异位表达;在该浓度下,β-catenin在胞核蛋白及mRNA的表达量显著下降,而E-cadherin蛋白及mRNA的表达水平上升,同时间充质细胞标志性蛋白α-SMA的表达明显下降.结论 Wnt/β-catenin信号途径参与了高糖诱导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过程,丹参酮ⅡA可能通过下调Wnt/β-catenin信号途径的活性而抑制转分化过程,进而发挥保护肾脏的作用.
-
E-钙粘蛋白和MMP-9在肾间质纤维化大鼠肾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 观察E-钙粘蛋白、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在肾间质纤维化(RIF)大鼠肾组织中的表达,探讨E-钙粘蛋白、MMP-9在RIF中的作用.方法 选用 SD大鼠72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制备单侧输尿管梗阻 UUO 模型.采用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等方法 动态观察各组大鼠第1天、第3天、第7天、第14天肾脏组织学变化和E-钙粘蛋白、MMP在肾小管间质中表达情况.结果 UUO模型组大鼠肾小管间质损害明显,肾小管上皮细胞E-cadherin表达逐渐下调,于第14天达低值.肾小管上皮细胞MMP-9表达上调,第3、7、14天与同期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相比差异显著.肾小管上皮细胞E-钙粘蛋白表达量与肾小管间质损害程度呈负相关,MMP-9表达量与肾小管间质损害程度呈正相关.结论 E-钙粘蛋白表达下调、MMP-9表达上调、E-钙粘蛋白与MMP-9表达失衡可能是肾间质纤维化形成促进因素之一,并可能参与肾间质纤维化形成的全过程.
-
E-钙粘蛋白在胃癌演进过程中的改变及意义
目的 了解E-钙粘蛋白在基因产物水平异质化表达对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以35例新鲜胃癌标本和10例癌旁组织标本中提取的DNA为模板,采用PCR-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法对E-钙粘蛋白的exon8和exon9的基因突变进行筛选,对筛选阳性标本行DNA序列测定进行确证;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以上标本的E-钙粘蛋白表达情况;采用SPSS 1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35例胃癌标本中有3例检出E-钙粘蛋白exon8突变,突变阳性率为8.6%(3/35),exon9未发现基因突变,检测出的突变全部位于分化不良型胃癌标本中.6例分化型胃癌和10例癌旁组织中未检出基因突变.E-钙粘蛋白在癌与癌周黏膜、肿瘤分化程度及Lauren不同分型中的表达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结论 E-钙粘蛋白是参与胃癌发生、发展的重要分子,其表达与胃癌的分化程度、浸润性生长、组织结构完整性和破坏程度等生物学行为具有较显著相关性,其发生基因突变是导致胃癌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
-
胃癌中E-钙粘蛋白的表达意义
0引言胃癌是我国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1-6],其死亡率居各种恶性肿瘤之首[7-11].胃癌术后死亡的主要原因是肿瘤的复发和转移,淋巴转移和腹腔种植是主要的转移方式[12-15].随着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深入,已证实粘附分子在肿瘤细胞浸润转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16-20].E-钙粘蛋白(E-cadherin,E-CD)是介导上皮细胞间粘附的跨膜糖蛋白,在上皮细胞中均有表达,在细胞外钙离子参与下介导同种亲和性细胞间的粘附.E-CD的表达下调或缺失可导致癌细胞间粘附性减弱,易发生脱落和转移[21-26].我们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胃癌组织E-CD的表达,分析E-CD与肿瘤分化程度、淋巴转移及腹腔游离癌细胞的关系,以探讨E-CD在胃癌分化转移中的作用.
-
E-cad-β-cat复合体表达及临床病理特征与食管癌预后的关系
目的:探讨食管癌患者E-钙粘蛋白(E-cadherin,E-cad)和β-连环素(β-catenint,β-cat)复合体表达及临床病理特征与食管癌患者术后生存的关系.方法:收集1998-2001年本院行食管癌根治术后的标本67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进行E-cad和β-cat复合体测定,结合病理学特征与患者生存期进行Kaplan-Meier单因素分析和Cox回归多因素模型分析.结果:食管癌患者的年龄、肿瘤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以及E-cad和β-cat表达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浸润深度、病理分级和淋巴结转移可作为独立的预后预测因子(P=0.039,0.006,0.020),风险度分别为2.675,3.077,2.958.而E-cad和β-cat不可作为独立的因子.结论:食管癌患者E-cad和β-cat复合体异常表达和食管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且后者是独立的预后预测因素,其中分化程度为重要.
-
MITF在破骨细胞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MITF( microphthalmia-associ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 ,MITF)是小眼畸形相关转录因子,它在破骨细胞中的作用成为近几年骨科领域的研究热点。不断有研究证实,MITF调节破骨细胞中众多功能相关基因的转录,包括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 tartrate-resistant acid phosphatase,TRAP),组织蛋白酶K(Cathepsin K),破骨细胞相关受体(osteoclast-associated receptor,OSCAR),氯离子通道-7(chloride channel-7,Clcn7),骨硬化相关跨膜蛋白-1(osteopetrosis-associated transmembrane protein 1,Ostm1)和E-钙粘蛋白(E-cadherin)等。无论在MITFmi/mi突变的小鼠模型还是来源于MITFmi/mi突变的小鼠体外培养的破骨样细胞中,我们都能检测到上述与破骨细胞众多功能相关基因的表达都会受到明显抑制,导致破骨细胞功能异常,小鼠患有严重的骨硬化病。因为小鼠和人类的MITF基因序列具有很高的同源性,所以理解MITF调控系统对小鼠破骨细胞的作用也将有助于我们阐明妇女绝经后的骨质疏松症、骨硬化病或者发生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身上的溶骨性骨质破坏和高钙血症等人类疾病的分子作用机制。现就MITF在破骨细胞中的作用做一综述。
-
HIF-1α沉默对鼻咽癌CNE-1细胞移植瘤生长和转移的影响
目的 低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alpha,HIF-1α)在鼻咽癌组织中存在高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偏晚密切相关,是鼻咽癌患者独立的不良预后因子.前期研究显示,沉默HIF-1α可有效降低鼻咽癌CNE-1细胞的黏附和侵袭能力.本研究通过探讨沉默HIF-1α对鼻咽癌CNE-1细胞移植瘤生长和转移能力的影响,进一步为临床提供参考和实验依据.方法 采用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技术沉默鼻咽癌CNE-1细胞中HIF-1α表达,RT-PCR检测其沉默效果;15只雄性裸鼠随机分为未转染组、阴性对照组和RNAi组,每组5只.将CNE-1细胞分别接种于裸鼠右大腿外侧皮下,建立鼻咽癌CNE-1细胞裸鼠移植瘤模型,观察各组成瘤时间并记录其生长情况,待分别形成肉眼可见的肿瘤后再培养20 d.收集移植瘤组织及裸鼠两侧腹股沟淋巴结.测量移植瘤大小并计算其体积.采用HE染色,计算各组淋巴结转移率及阳性率;蛋白质印迹法检测3组移植瘤中HIF-1α、E-钙粘蛋白(E-cadherin)及CX-CR4蛋白的表达.结果 RNAi可有效沉默鼻咽癌CNE-1细胞中HIF-1α表达;成功构建了裸鼠移植瘤模型;未转染组、阴性对照组和RNAi组裸鼠成瘤时间分别为(8.3±1.2)、(7.8±1.5)和(15.6±2.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1.181,P=0.002;终成瘤体积分别为(1184.4±145.8)、(1254.0±130.5)和(322.7±118.2) mm3,F=82.081,P<0.001.淋巴结转移率及阳性率均明显降低;与未转染组及阴性对照组比较,HIF-1α(P<0.001)和CXCR4 (P=0.001)蛋白在RNAi组中表达明显降低,而E-cadherin则明显增强,P=0.003.结论 RNAi沉默HIF-1α可有效抑制鼻咽癌CNE-1细胞移植瘤的生长和转移,其机制可能与上调E-cadherin、下调CXCR4蛋白表达有关.
-
胃癌E-钙粘蛋白表达与腹腔游离癌细胞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E-钙粘蛋白的表达与腹腔游离癌细胞的关系.方法应用细胞学和免疫组化方法(SABC法)分别检测64例胃癌病人腹腔游离癌细胞和胃癌组织E-CD的表达.结果E-CD在胃癌组织中表达下调,已侵透浆膜的胃癌组织E-CD为阴性表达、低表达及阳性表达时,其腹腔游离癌细胞检出率分别为52.63%,23.08%和10%,(P<0.05).结论胃癌浸透浆膜后E-CD的无表达或表达下调是癌细胞脱落的一个重要原因.
-
低蛋白饮食加α-酮酸抑制CRF大鼠肾小管上皮间充质转化的作用及机制探讨
目的 观察低蛋白饮食(low protein diet,LPD)以及LPD+α-酮酸(α-ketoacid,α-KA)对腺嘌呤致慢性肾功能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CRF)大鼠模型肾小管上皮间充质转化(Epithelial-mesenehyrreal transition,EMT)及相关细胞因子表达变化的影响.方法 46只雄性Wistar大鼠分为对照组(n=10),CRF模型组(n=36).CRF模型组予150mg/(kg·day)腺嘌呤灌胃,造模成功后随机分入NPD组(n=12)、LPD组(n=12)和LPD+α-KA组(n=12),分别于第10、14周末留取肾组织.免疫组化方法测定肾组织中E-钙粘蛋白(E-cadherin)、转化生长因子β1(TGF-131)、血小板反应蛋白-1(TSP-1)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Western blot方法测定VEGF的表达,RT-PCR方法测定TSP-1及VEGF mRNA表达.结果 10周、14周时LPD、LPD+α-KA组E-cadherin表达比NPD组显著增强,LPD+α-KA这一作用更显著.10周时,LPD+α-KA组TGF-β1、TSP-1表达显著低于NPD组,LPD+α-KA组VEGF表达水平比NPD组及LPD组显著增强.结论 在本实验条件下,LPD+α-KA及LPD均显示减缓腺嘌呤CRF大鼠肾间质EMT的作用,LPD+α-KA的作用更强.两种限蛋白饮食对CRF模型肾组织EMT的抑制作用可能与其下调TGF-β1、TSP-1的表达及上调VEGF的表达相关,但确切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
HIF-1α与E-cad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相关性
目的 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与E-钙粘蛋白(E-cadherin,E-cad)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TM plus法检测133例NSCLC和20例正常肺组织中HIF-1α和E-cad的表达情况.结果 在正常肺组织中HIF-1α和E-cad的表达率分别为0%和100%,在NSCLC组织中分别为50.4%和41.4%,两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HIF-1α和E-cad的表达水平与NSCLC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有关(全部P<0.01),与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大小、大体类型及组织学类型无关(P>0.05);且HIF-1α的表达水平与E-cad的表达水平呈负相关.结论 HIF-1α和E-cad蛋白可能参与了NSCLC的发生,且参与的NSCLC的侵袭及转移,联合检测HIF-1α和E-cad的表达可作为临床早期判断NSCLC侵袭、转移的指标之一.
-
骨化三醇对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的影响
目的 骨化三醇在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诱导的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NRK52E)表型转化中的作用.方法 体外传代培养NRK52E后按以下分组加入不同干预因素,骨化三醇终浓度为10-6mmol/L,AngⅡ终浓度为10-6mmol/L,①对照组:NRK52E培养液中不加入干预因素;②AngⅡ组:NRK52E培养液中加入AngⅡ;③骨化三醇组:NRK52E培养液中加入骨化三醇;④AngⅡ+骨化三醇组:NRK52E培养液中加入AngⅡ和骨化三醇.经AngⅡ和骨化三醇干预12、24、48h后,应用细胞免疫化学染色法检测E-钙粘蛋白(E-cadherin)和α-肌动蛋白(α-SMA)的表达,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Ⅰ型胶原(ColⅠ)和纤维粘连蛋白(FN)的表达.结果 ①与对照组比较,AngⅡ作用48h后,E-cadherin的表达减弱(P<0.05),α-SMA的表达显著增强(P<0.05),同时加入AngⅡ和骨化三醇后,与AngⅡ组比较,E-cadherin的表达增强(P<0.05),α-SMA的表达减弱(P<0.05);②AngⅡ作用48h后,细胞上清液细胞外基质成分FN、ColⅠ含量在Ang Ⅱ组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同时加入骨化三醇和AngⅡ后,与AngⅡ组比较,FN、ColⅠ分泌有明显减少(P<0.05).结论 ①骨化三醇能抑制AngⅡ诱导的NRK52E细胞的表型的转化;②骨化三醇能减少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NRK52E细胞外基质FN、ColⅠ的分泌.
-
大蒜素对胃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的影响
目的:探讨大蒜素对胃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的影响。方法 IL-6刺激细胞发生上皮间质转化;大蒜素处理胃癌细胞HGC-27;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学改变;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大蒜素干预前后EMT相关标志分子E-cadherin及Vimentin的表达情况。结果 IL-6刺激后HGC-27细胞向间质细胞形态转化,细胞由聚集状态变为分散状态,多数细胞表现为类似纤维状,部分细胞呈明显的梭形;加入大蒜素培养后细胞由聚集状态变为分散状态,细胞向上皮细胞样形态转化;大蒜素干预后E-cadherin的表达明显升高而Vimentin的表达明显降低(P均<0.05)。结论大蒜素可抑制胃癌细胞发生EMT,进而可能在抑制肿瘤浸润与转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
Cripto-1介导的上皮间质转化在卵巢浆液性腺癌形成中的作用
目的:检测Cripto-1、E-钙粘蛋白(E-cadherin)、波形蛋白(Vimentin)在卵巢肿瘤中的表达,探讨卵巢浆液性腺癌的发生发展机制,以及Cripto-1介导的上皮间质转化(EMT)在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Cripto-1、E-cadherin、Vimentin在60例卵巢浆液性腺癌、30例卵巢交界性浆液性肿瘤、20例卵巢浆液性腺瘤中的表达,并探讨其表达程度的相关性及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 Cripto-1在卵巢浆液性腺瘤中的表达20.0%低于浆液性腺癌76.7%和交界性浆液性肿瘤5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E-cadherin在卵巢浆液性腺瘤中的表达90.0%高于浆液性腺癌35.0%和交界性浆液性肿瘤5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ripto-1、Vimentin在卵巢浆液性腺癌中的表达与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E-cadherin的表达与组织学分级有关(P<0.05),与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在卵巢浆液性腺癌中Cripto-1与E-cadherin的表达呈负相关(r=-0.81, P<0.05), Cripto-1与Vimentin的表达呈正相关(r=0.42,P<0.05)。结论在卵巢浆液性腺癌中Cripto-1、Vimentin表达上调, E-cadherin表达下调,提示Cripto-1介导的EMT可能在卵巢浆液性腺癌侵袭转移过程中起作用。
-
SRF、Slug和E-cadherin在非小细胞肺癌中表达的临床意义
1.河北省唐山市工人医院,河北唐山063000;2.河北联合大学基础医学院,河北唐山063000)
:目的:探讨研究血清反应因子( SRF)、锌指转录因子Slug和E-钙粘蛋白( E-cadherin)在非小细胞肺癌( NSCLC)中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47例NSCLC组织中SRF、Slug和E-cadherin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SRF、Slug的阳性表达和E-cadherin的异位或缺失表达在NSCLC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7.45%(27/47)、68.09%(37/47)和78.72%(37/47),显著高于癌旁组织的10.64%、23.40%和25.53%,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其中SRF蛋白表达与NSCLC分化程度、临床分期密切相关(P<0.05);Slug蛋白表达与NSCLC分化程度、临床分期和有无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有74.07%(20/27)SRF阳性表达同时伴有E-cadherin的异位表达(P<0.05);而有96.88%(31/32)Slug阳性表达同时伴有E-cadherin的异位表达,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SRF、Slug的阳性表达和E-cadherin的异位或缺失表达对促进NSCLC发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可能是NSCLC发生上皮-间质转化的重要机制之一。关键词: 肺肿瘤 血清反应因子 锌指转录因子Slug E-钙粘蛋白 免疫组织化学 -
E-cad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在子宫内膜异位症中的异常表达
目的:探讨E-cad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随机选取于本院2013年1月-2015年1月行手术治疗的异位内膜病灶49例,其中45例术后病理诊断为子宫内膜异位症(卵巢)作为内异症组,对照组患者20例为同期住院因诊断性刮宫、行全宫切除术获取的子宫内膜组织。通过甲基化特异性PCR检测两组的E-cad启动子甲基化,比较各分期间甲基化表达的差异。结果:内异症组异位内膜中E-cad启动子甲基化26例,甲基化率为57.8%,对照组中E-cad启动子甲基化例数为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异症组中Ⅰ~Ⅱ期E-cad启动子甲基化率为23.1%,Ⅲ期甲基化率为58.8%,Ⅳ期甲基化率为86.7%,内异症组不同分期甲基化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存在E-cad基因启动子甲基化表达,且随分期进展甲基化率升高,其可能在内异症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作用。
-
胃泌素及其受体拮抗剂作用下胃癌细胞DNMT-1与MMP-2\E-Cadherin甲基化相关性研究
目的:通过检测胃泌素及丙谷胺干预下胃癌MKN45细胞DNMT-1基因表达与E-Cadherin和MMP-2基因甲基化变化的相关性。方法:胃癌细胞株分别在胃泌素和丙谷胺干预下分为空白组、胃泌素组、丙谷胺组和混合组,应用SYBR Green I Q-PCR检测各组DNMT-1基因表达水平;运用RQ-MSP法检测用亚硫酸氢盐修饰后的基因组DNA为模板的各组基因甲基化状态。结果:胃泌素组与空白组相比, DNMT-1表达明显增高,而丙谷胺组则表达明显减低(P<0.05);DNMT-1表达量与E-Cadherin甲基化变化存在明显相关性,而与MMP-2甲基化并无明显相关性。结论:胃泌素可促进DNMT-1表达,DNMT-1可能直接影响E-Cadherin甲基化,而其可能间接影响MMP-2表达模式。
-
KL-6粘蛋白和E-钙粘蛋白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研究KL-6粘蛋白和E-钙粘蛋白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和其对应的临床病理之间相互关系及KL-6粘蛋白作用机制.方法 于手术中收集大肠癌组织与癌旁组织各60例(所有手术患者在术前均未进行全身化疗、放疗及其他治疗),采用逆转录酶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大肠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KL-6粘蛋白与E-钙粘蛋白的RNA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 ①RT-PCR法检测结果显示,大肠癌组织中KL-6粘蛋白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而E-钙粘蛋白表达明显低于癌旁正常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KL-6粘蛋白和E-钙粘蛋白RNA的表达与性别、年龄、临床TNM分期无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不同肿瘤的分化程度以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有关,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相关性分析显示,KL-6粘蛋白和E-钙粘蛋白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 ①KL-6粘蛋白和E-钙粘蛋白的表达异常在大肠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KL-6粘蛋白和E-钙粘蛋白的表达与大肠癌的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情况有相关性;联合检测两者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可能有助于恶性程度的评估与预后判断.②KL-6粘蛋白其发挥作用的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抗粘附作用以及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激活密切相关.
-
LMO2调控E-cadherin启动子的活性对前列腺癌恶化转移的影响
目的:研究原癌基因LMO2异常表达对前列腺癌恶化转移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采用分子克隆技术构建了一系列不同长度和点突变的E-cadherin基因启动子区序列至pGL-3 basic荧光素酶表达载体,然后将这些重组质粒与LMO2表达质粒共转染Lncap细胞并在24h后检测其荧光素酶活性.结果:过表达LMO2可以显著的抑制E-cadherin启动子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的活性,使荧光素酶活性下降50%左右.通过截短和点突变研究发现其作用机制主要通过结合在启动子区-204/-198处的E-box位点发挥作用.结论:原癌基因LMO2可通过对E-cadherin发挥转录抑制作用来影响前列腺癌的恶化与转移.
-
柳叶亚菊中酚类化合物的抗氧化和抗肿瘤活性及凋亡机制
目的:从柳叶亚菊植物中提取的两种具有显著生物活性的天然苯酚类化合物4-羟基-3,5-二甲氧基-4-(2-丙酮基)环己烷-2.5-二烯-1-酮和6-甲氧基-5,7-二羟基香豆素(分别命名为Ⅰ号和Ⅱ号),分析测定其抗氧化活性和抗肿瘤活性及其促凋亡机制.方法:采用DPPH和ABTS自由基法以及MTT法分别测定两种化合物抗氧化和体外抗肿瘤活性,利用RT-PCR测定两种化合物对人血癌细胞株K562细胞核转录因子NF-κB P65 mRNA的表达以及Western blot测定其对核转录因子NF-κB P65、Fas、β-catenin和E-cadherin四种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①抗氧化实验分析得出Ⅰ号化合物具有强烈的抗氧化活性而Ⅱ号化合物无抗氧化活性;②抗肿瘤(MTT)实验分析数据可知Ⅰ号化合物无抗肿瘤活性而Ⅱ号化合物具有强烈的抗肿瘤活性;③利用实时定量q-PCR测得加入Ⅱ号化合物组与空白组相比,NF-κB P65 mRNA的表达明显上调(P<0.05);④通过Western blot实验得出Ⅱ号化合物组核转录因子NF-κBP65、Fas、β-catenin和E-cadherin四种蛋白的表达明显上调(P<O.05),并且蛋白表达量与药物浓度呈现明显剂量效应关系.结论:两种酚类化合物分别具有抗氧化和抗肿瘤活性,Ⅱ号化合物的抑癌作用机理可能一方面通过上调NF-κB P65、Fas表达,进入经典的Fas凋亡信号通路;另一方面,通过诱导β-catenin连环蛋白以及E-cadherin钙粘蛋白的表达上调,二者参与细胞间的粘连,对防止癌细胞的扩散和肿瘤的转移具有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