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螺旋CT对胃底贲门癌的影像学表现及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螺旋CT对胃底贲门癌的影像学表现及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7年2月我方医院收治的的经手术检查以及病理证实的44例胃底贲门癌患者.44例胃底贲门癌患者先给予上消化道钡餐造影检查.然后再给予螺旋CT检查,对两种诊断方式对胃底贲门癌患者的具体检查数据进行统计对比.结果:采用螺旋CT检查方法胃壁增厚检出率、软组织肿块、恶性龛影等检出率明显高于上消化道钡餐造影检查,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螺旋CT诊断价值明显优于上消化道钡餐造影检查,在胃底贲门癌的诊断中发挥了显著优势.值得临养推广和广泛应用.
-
化瘀生肌法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病88例
一、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全部病例均为门诊病人.其中男57例,女31例;年龄小18岁,大60岁,平均年龄41岁;病程短8个月,长10年.治疗前均做上消化道钡餐造影或胃镜检查,确诊为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或复合性溃疡,其中胃溃疡21例,十二指肠溃疡62例,复合溃疡5例.中医辨证属瘀阻胃络型胃脘痛.
-
导丝引导下内镜诊断十二指肠癌一例
患者女,40岁.因"反酸、胃灼热、腹痛20年,加重伴呕吐2个月"于2010年11月16日人院.近20年多于进食不当出现腹痛、反酸、胃灼热,偶有反食、胸闷、憋气,自服"消食片、山莨菪碱"等缓解.人院前2个月症状加重,并呕吐,当地医院行上消化道钡餐造影(2010-09-16):食管未见明显异常;胃未见隆起及凹陷性病变;十二指肠球扩张良好,余段未见异常;胃镜(2010-11-01):食管裂孔疝;反流性食管炎;慢性浅表性胃炎;十二指肠球炎.给予奥美拉唑、吗丁啉片(多潘立酮)等稍好转.入院前10 d症状急性加重,少量进食水即反酸、胃灼热、腹痛、呕吐.
-
食管海绵状血管瘤一例
患者女,55岁.既往体健,近2个月进食偶感轻微阻挡感,无反酸、胃灼热、恶心、呕吐、呕血及黑便.上消化道钡餐造影显示食管下段(距贲门约8 cm处)右后壁管壁局部增厚,管腔变窄,见小弧形充盈缺损影,累及范围约2.5 cm,病变处黏膜皱襞完整无破坏,但黏膜皱襞间距增宽、展平,管壁柔软,钡剂通过仍较顺畅(图1).
-
胰腺假性囊肿并囊肿十二指肠内瘘自愈一例
患者男,45岁.因上腹部疼痛6 h入院.体检:全腹弥漫性压痛、反跳痛,以脐周为甚,肠鸣音弱.血淀粉酶高于正常,CT示急性胰腺炎.入院后给予抑制胰腺分泌,抑酸、预防感染治疗.入院后3周CT示胰腺假性囊肿形成.入院后4周,患者进食有轻度腹胀,口服得每通等胰酶制剂后症状缓解.入院8周时,患者自觉轻度腹痛,CT检查示,囊肿明显变小,囊肿内可见气液平面,疑有囊肿消化道内瘘.行上消化道钡餐造影及胃镜均证实为囊肿十二指肠内瘘.10周后CT复查,囊肿自愈,以后无复发.讨论本例患者自胰腺假性囊肿向十二指肠腔破溃后自愈,虽为偶然,但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治疗的可能.
-
成人十二指肠隔膜型狭窄致不全性肠梗阻一例
患者,女,22岁.既往有进食后腹部饱胀不适感,15 d前进食后出现上腹部持续性绞痛,伴腰背部放射痛及恶心、呕吐.呕吐为胃内容物,吐后腹痛稍减轻.曾在市内某医院住院治疗,上消化道钡餐造影提示十二指肠水平段钡剂通过受阻,CT和MBI检查无法确定病变性质,疑诊为十二指肠占位性病变.给予对症支持治疗,梗阻症状时可缓解.查体:腹平软,上腹部可扪及5 cm×5 cm包块,质韧,光滑,轻压痛,可随体位活动,有时自行消失.
-
左侧十二指肠旁疝误诊为十二指肠肿瘤一例
患者女,68岁,因上腹饱胀不适伴恶心、呕吐半个月,于2003年10月26日入院.患者上腹饱胀不适呈持续性,躯干前屈或过伸症状加重,呕吐物为隔夜宿食和胆汁,排气排便减少,无发热及皮肤巩膜黄染等.体格检查:慢性病容,心、肺未见异常.腹平坦,剑突下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活跃.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正常.上消化道钡餐造影:十二指肠黏膜充盈缺损,提示十二指肠升部占位(图1,2).
-
重复胃一例
患者女性,32岁。无明显诱因渐出现进食后上腹部憋胀不适,伴有胸骨后烧灼感及呃逆1年余。在当地医院就诊,上消化道钡餐造影显示:胃体部大弯侧有一约5 cm×4 cm大小、边缘完整光滑的局限性充盈缺损,局部粘膜无明显破坏,胃窦部粘膜粗大但尚规则。患者于2001年1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行胃镜及病理检查显示胃底充血水肿,散在点状出血,胃体光滑,充血水肿,胃角光滑规整,未见肿物。患者于2001年1月13日在全麻下施行剖腹探查术,术中可见胃大弯侧后壁有一约8 cm×5 cm×4 cm大小肿物,囊性,其表面胃浆膜层完整延续,颜色未见特殊改变,与周围组织无粘连。沿囊肿基底部切开胃浆膜层,可见囊肿位于浆膜与肌层间,完整切除之,系一完整独立、密闭囊肿,残余浆肌层间断缝合后再加强浆肌层包埋缝合一层。切开离体囊肿可见腔内为蛋黄色粘稠样液体,送常规镜检提示外观血样、不透明、有凝块,李凡他试验(+),细胞因凝固无法计数,可见大量脂肪滴类物质,未见特殊改变。其囊壁未见明显水肿等炎性改变,内衬一层粘膜。术后病理检查可见囊肿壁结构与胃壁一样,有完整粘膜层、肌层及浆膜层。病理诊断重复胃。
-
胃代食管术后再发癌保留残存血管的胃部分切除术一例
患者男性,64岁,5年前因食管中段鳞癌,行食管部分切除、胃-食管主动脉弓上吻合术,术后恢复顺利,5年中生活质量良好.2001年5月患者因上腹部不适来院复查,经上消化道钡餐造影显示:胃窦部有直径2 cm龛影,胃食管吻合口光滑,钡剂通过好;胃镜检查发现:胃部有一溃疡,活检为腺癌.于2001年6月13日对患者采用上腹左旁正中切口手术.
-
贲门透明细胞腺癌1例
病人男,67岁.左上腹不适1年余.上消化道钡餐造影示贲门胃底部可见5 cm×5 cm大小软组织块影,钡剂通过缓慢,轻度分流,充盈缺损明显.胃镜检查示贲门前壁连小弯侧见结节样肿物向腔内隆起,表面充血、糜烂及浅溃疡形成,质僵硬,组织脆,触之易出血,咬检病理报告为鳞状上皮增生.CT片示贲门胃底部黏膜增厚,可见一软组织肿块突向胃腔,呈不均匀强化.
-
先天性短食管合并多发畸形1例
病儿 女,8岁.反复上呼吸道感染,发现心脏杂音.心脏彩色超声心动图诊断先天性房间隔缺损.病儿出生后即有进食后不能平卧、易呕吐;近半年出现进行性吞咽困难伴胸骨后疼痛,呕吐频繁.上消化道钡餐造影显示部分胃在胸腔内,食管胃连接处有2cm长狭窄段,诊断先天性短食管并食管狭窄.腹部B超及CT发现腹部多发肿物.实验室检查示血红蛋白70g/L,大便潜血试验阳性.
-
33例远端胃部分切除术后食管癌的外科治疗
1991年2月至2008年9月,我们为33例远端胃部分切除术后食管癌病人行手术治疗,效果满意,总结报道如下.资料和方法本组中男30例、女3例;年龄47~71岁;首次病变为胃溃疡20例,十二指肠溃疡9例,复合型溃疡2例,早期胃癌2例.原手术均行远端胃部分切除,其中Billroth Ⅰ式13例,BillrothⅡ式20例.33例食管癌均经上消化道钡餐造影发现,其中20例经内窥镜检查病理证实.食管癌确诊时间距离首次胃部分切除6~40年,平均19.6年;其中Billroth Ⅰ式(18.3±7.8)年,Billroth Ⅱ式(20.0±8.6)年.食管上段癌1例,食管中段癌22例,食管下段癌10例;术后病理学均诊断为鳞癌.
-
食管类癌2例
例1 女,52岁.进食梗噎3月余,体重下降6kg,伴胸骨后疼痛,现仅能进半流饮食.查体未见明显阳性体征.上消化道钡餐造影显示食管中段约有5cm长黏膜破坏,可见不规则钡剂充盈缺损.2000年1月在全麻下行食管肿瘤切除.术中见肿瘤位于主动脉弓下1cm,约5cm×4cm×3cm大小,肿瘤已侵及食管外膜,与纵隔胸膜粘连.切除肿瘤,行食管胃左颈部吻合术.术后病理镜下见瘤细胞呈明显一致性、实体巢状排列,核呈圆形或椭圆 ,大小相似,核分裂相偶见(图1).免疫组化检测NSE++(图2),EMA+,Ker+.病理诊断为食管类癌(髓质型),淋巴结未见转移.出院后口服金克槐尔化疗,随访至今无复发.例2 男,63岁.进行性吞咽困难1月余,体重减轻5kg,仅能进流质饮食.查体未见明显阳性体征.
-
贲门癌术前造影及 CT 检查40例分析
1997年10月-2004年12月,我们对贲门癌行术前腹部 CT 及上消化道造影检查40例,观察胃的形态和黏膜变化,了解癌肿的大小和对周围脏器的侵犯程度,并结合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分析,现报告如下.
-
肥厚性幽门狭窄的X线分析
目的 通过X线检查分析婴幼儿反复呕吐,探讨上消化道钡餐造影对婴幼儿肥厚性幽门狭窄的诊断.方法 收集郸城县人民医院放射科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5年间临床表现为反复呕吐,怀疑为肥厚性幽门狭窄的病例共40例,均手术病理证实或临床保守治疗痊愈.结果 40例中,男28例,女12例,均为肥厚性幽门狭窄.结论 传统X线上消化道钡餐造影诊断肥厚性幽门狭窄,是一种简单方便,快捷的方法,能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关键词: 肥厚性幽门狭窄 婴幼儿 呕吐呈喷射状 右上腹包块 上消化道钡餐造影 -
消化道造影减少滑动性食管裂孔疝漏诊体会
目的:探讨滑动性食管裂孔疝在上消化道钡餐造影的X线表现.方法:采用钡餐造影特殊体位检查方法,选择有滑疝易发倾向患者作为莺点检查对象.结果:发现滑动性食管裂孔疝50例.结论:滑动性食管裂孔疝在常规立位钡餐检查时,容易漏诊,提高对本病X线表现的认识,采用特殊体位检查,可以降低漏诊率.
-
48例食管裂孔疝的手术治疗
我院自1985-2006年共手术治疗食管裂孔疝48例患者,现报道如下.一、资料与方法1.临床资料:本组48例患者,男28例,女20例.年龄28~78岁,平均58.7岁.临床表现为反酸30例,胸骨后和(或)上腹部剑突后疼痛4例,恶心反酸10例,进食梗噎感8例,呕血或黑便5例.症状持续2~23年,体检无明显阳性体征,经上消化道钡餐造影响和内窥镜检查诊断为食管裂孔疝,其中滑动型疝41例,食管旁型疝3例,混合型4例.
-
上消化道钡餐造影对十二指肠球部病变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针对十二指肠球部病变患者采用上消化道钡餐造影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上消化道钡餐造影检查的51例十二指肠球部病变患者作为观察组,并以同期仅采用症状与查体进行诊断的5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胃镜检查结果作为评定标准,分别统计两组患者诊断准确率,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对照组患者的临床诊断总准确率为80.0%,观察组患者诊断总准确率为98.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在局部炎症、溃疡以及占位性病变等不同疾病类型中,观察组患者的诊断准确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十二指肠球部病变患者采用上消化道钡餐造影检查能够良好表现具体病变状况,且临床操作较为方便,可充分保证临床诊断价值,确保对后期治疗的有效指导。
-
硫酸钡用于上消化道钡餐造影诊断十二指肠球部病变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析硫酸钡用于上消化道钡餐造影诊断十二指肠球部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7月~2018年1月期间就诊的120例十二指肠球部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依照随机抽签法分为两组,即对照组与试验组,各组患者6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症状表现及查体诊断,试验组患者给予上消化道钡餐造影诊断,以病理诊断为参照,统计比较两组患者的诊断准确率.结果:试验组患者炎症、溃疡、占位性病变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5.00%、97.06%、100.00%,总符合率为98.33%,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59.38%、71.43%、50.00%、78.33%,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硫酸钡用于上消化道钡餐造影诊断十二指肠球部病变的临床价值十分显著,能够有效提高诊断准确率,值得在临床中应用与推广.
-
食管柿石症误诊1例
1病例摘要患儿,男,10岁,因吞咽困难2月余入院.患儿父母发现2月来,进食馒头、面条类不能下咽,仅能饮用奶粉、米粥,并进行性加重,时出现呛咳,并胸骨后烧灼样疼痛,体重明显减轻.查体:消瘦面容,体质差,贫血貌,心肺无异常.上消化道钡餐造影示:食管下段有半圆形充盈缺损约2cm×3cm×3.5cm,钡剂通过可见分流征象,上段明显扩张,粘膜显示不清.诊断:①食管占位性病变.②食管平滑肌瘤.在静脉复合麻醉下,行开胸探查术,术中见食管下段距贲门约4cm处有一肿物,质硬,表面欠光滑,固定,食管旁有一枚约0.4cm×0.5cm×0.6cm肿大淋巴结,疑食管肿瘤(下段)遂行食管肿瘤切除术,术后剖开标本见食管腔内有一2.4cm×2.8cm×3cm结石,呈深褐色,质硬,追问其病史,才知有喜食黑枣史.术后患者恢复顺利,住院20天痊愈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