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支气管肺超鞭毛虫感染1例及文献复习
目的 提高临床医生对超鞭毛虫致支气管-肺部感染的认识.方法 报道1例超鞭毛虫肺部感染临床特点,对本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超鞭毛虫近年来在国内有散在发病,以温暖潮湿南方地域多见,北方则尚无报道;呼吸道分泌物涂片见虫体为诊断依据;抗原虫药物治疗有效.结论 1超鞭毛虫致呼吸道感染常伴有基础呼吸道疾病,单一抗原虫治疗效果欠佳,应同时加强基础疾病治疗.2对规范化抗菌素治疗效果不佳患者应注意是否存在原虫感染.3 应提高检验人员对原虫的识别能力.
-
CD4+CD25+T细胞在感染慢性化中的作用
早在1983年,liew等从进行性利什曼原虫感染的BALB/c小鼠中克隆出一种CD4+T细胞,它们能够抑制抗原特异性T细胞的增殖和迟发性超敏反应[1].
-
寄生原虫先天性传播的研究进展
一般认为,寄生原虫感染主要是通过饮食或昆虫媒介传播.但近年的研究表明还存在先天性传播途径,这对母体和胎儿造成严重危害.因此,了解原虫的先天性传播途径,不但可以大大提高优生优育水平,而且对其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有关寄生原虫先天性传播的研究,目前以弓形虫、疟原虫、新孢子虫报道的较多.因此,本文从实验动物、免疫学、以及流行病学等方面,对这三种原虫先天性传播的研究进展加以综述.
-
腹泻病人隐孢子虫及其他原虫感染粪样检测分析
目的 检测分析腹泻病人粪便中隐孢子虫及其他原虫感染情况,为该病的诊断、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用直接涂片法、碘液染色、改良抗酸染色法和金胺酚染色法作为病原学检测的金标准,同时联用ELISA、免疫试条法和FTA巢式PCR法,对临床109例腹泻病人隐孢子虫及其他原虫感染情况进行粪样检测分析.结果 109例腹泻病人中男性为65人,女性为44人,年龄在6~65岁,原虫检出率达到45%(49/109),感染对男女年龄无显著性差别(P>0.05).其中,用直接涂片法和碘液染色法检测阿米巴原虫感染的阳性率为2.8%(3/109),人芽囊原虫感染的阳性率为34.9%(38/109),没有查到蓝氏贾第鞭毛虫;改良抗酸染色法加金胺酚染色法,隐孢子虫感染的阳性率为8.3%(9/109),微孢子虫阳性率为1.8%(2/109);隐孢子虫ELISA试剂盒法检测隐孢子虫感染的阳性率为6.4%(7/109);隐孢子虫免疫试条法检测的隐孢子虫感染的阳性率为1.8%(2/109);巢式PCR法检测隐孢子虫感染的阳性率达到9.1%(10/109),经过测序后为微小隐孢子虫和猫隐孢子虫.结论 联合多种检测手段能提高肠道原虫的检出率,腹泻病人感染的原虫主要为隐孢子虫和人芽囊原虫.
-
大连地区棘阿米巴角膜炎2例及流行病学分析
棘阿米巴角膜炎(Acanthamoeba keratitis,Ak)是由棘阿米巴属原虫感染引起的人体角膜炎症、溃疡,甚至导致失明的一种严重眼部疾患.1974年Nagingtong等[1]第一次报道了人类感染本虫的病例报告,以后有关本病感染人数在世界各国逐渐增多.目前,全球已证实的病例数超过1350例,我国陆续有30余例人体感染的病例报告[2-5],2001年9月和2002年7月我室收诊了2例角膜炎患者,经病原学检查,确诊为棘阿米巴感染,现将2例感染的临床资料及其流行病学分析报告如下.
-
甲硝唑制剂在口腔疾病中的应用
甲硝唑(灭滴灵)为一低分子硝基咪唑类药物,主要用于治疗原虫感染,如滴虫病、阿米巴病等,60年代发现该药对厌氧菌具有强大的杀灭作用,现已广泛应用于抗厌氧菌感染的治疗,特别是甲硝唑的几种制剂已成为口腔科抗厌氧菌感染的重要药物之一.
-
替硝唑葡萄糖注射液中5-HMF的限度检查
替硝唑(tinidazloe)是一种强抗厌氧菌及抗原虫感染的药物,是继甲硝唑后研制成功的硝基咪唑类衍生物,其制剂替硝唑葡萄糖注射液在生产过程中易产生对人体有毒害作用的5-羟甲基糠醛(简写成5-HMF).为保证用药安全,必须对5-HMF进行限度检查.通过试验,我们采用双波长分光光度法测定替硝唑葡萄糖注射液中5-HMF的限度,操作简便、快速,经济,结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
幼儿阿米巴病继发肝脓肿误诊1例报告
阿米巴病系由溶组织内阿米巴原虫感染所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主要累及结肠而引起阿米巴痢疾,亦可累及肝、肺、脑、皮肤等而引起继发性肠外阿米巴病.本病在世界各地均可发生,但主要流行于热带、亚热带地区.在我国南方地区较北方多见,近期我科遇到一例,现总结分析如下:
-
替硝唑阴道泡腾片的制备
替硝唑(tinidazole)为硝基咪唑类衍生物,用于治疗厌氧菌及原虫感染.对滴虫性阴道炎及厌氧菌性阴道炎的治疗,口服用药存在剂量大、毒副作用大、病发部位血药浓度低、疗效差等缺点,阴道外用栓剂,易导致药物流失及污染衣裤.
-
艾滋病与机会性原虫感染
自1981年6月美国报告首例艾滋病(AIDS)病例以来,20年间,全世界已经有2200万人死于艾滋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总数已达6000万.艾滋病正在全球范围迅速蔓延,尤其以非洲地区为严重,人口占全世界十分之一的非洲,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却占全球的63%以上[1].由于亚洲拥有世界上多的人口,艾滋病病流行形势不容乐观,其中印度艾滋病病毒感染数已逾500万,泰国80~85万,中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已超过50万人[2,3].感染人群已不再局限在吸毒人群,而扩散到整个高危险人群,即吸毒人群、卖淫妇女、性乱人群、职业献血及流动人口等[4].艾滋病病人随着病程的进展,约80%的艾滋病人因免疫缺陷死于各种感染,特别是当CD4+T细胞计数<200/mm3时,常可以感染多种机会致病寄生虫,由此引起的寄生虫病往往成为AIDS病人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结合近年来有关的文献资料,对艾滋病与机会性原虫感染作简要叙述.
-
恶性肿瘤患者肠道原虫感染情况及防治措施
目的:分析恶性肿瘤患者的肠道原虫感染情况以及有效防治措施.方法:将赣州市章贡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从2014年2月至2016年9月收治的189例恶性肿瘤患者选取为本研究对象,对患者进行肠道原虫病原学检查,结合检测结果对恶性肿瘤患者的感染情况进行分析,提出有效的防治措施.结果:统计病原学检出结果:人芽囊原虫感染12例,占比6.3%,溶组织内阿米巴感染5例,占比2.6%,蓝氏贾弟鞭毛虫感染2例,占比1.1%,19例感染患者中男性10例,女性9例,男女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恶性肿瘤患者存在肠道原虫感染几率,在临床治疗中应当重视恶性肿瘤患者发生肠道原虫感染,及时采取有效治疗措施,避免感染情况促使病情进一步恶化,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
肠道原虫感染3例误诊分析
1 病例资料患者1,女,51岁,退休教师.山东滕洲人.2003年9月11日来本所门诊就诊.询问病史:近几年经常发生间歇性腹泻、腹痛,腹泻3~5次/d,2~3周不等.曾在济宁、滕洲多家医院就诊,均按肠炎给予痢特灵、氟哌酸、黄连素等抗炎和对症治疗,每次治疗后病情均有好转,但一段时间后,又出现类似的腹痛、腹泻、恶心、厌食等症状.该病人呈明显病痛面容,症状有失眠、头痛、乏力、眼圈发黑、面黄,牙龈红肿退缩、齿根外露,牙齿松动.体检:T : 36.8℃,心肺(-),肝脾(-).大便黄稀,有粘液,奇臭;生理盐水直接涂片镜检,高倍镜(10×40)下查见蓝氏贾第鞭毛虫滋养体及其包囊,wbc少许.治疗:口服复方甲硝唑0.4g/次、核黄素10mg/次、维生素C 0.2g/次,均3次/d.用药3d后,胃肠症状改善,5d后症状明显改善,共服药7d,胃肠症状消失.2周后复查,未查见贾第虫滋养体和包囊,嘱按上述剂量重服1疗程.3个月后,电话随访患者,未再出现腹泻、腹痛等症状,其消瘦、面黄等全身症状均有明显改善.
-
原虫感染与细胞因子
胞因子是由致敏或活化的淋巴细胞及某些组织细胞合成与释放的一类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的小分子多肽,对多种重要的生物过程都有调节作用,能调节细胞的生长分化、调节免疫功能、参与炎症发生和创伤愈合等.细胞因子主要包括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 IL)、干扰素(interferon ,IFN)、集落刺激因子(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CSF)、转化生长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TGF)、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及趋化因子家族(chemokine family)等.这些细胞因子交互作用构成一种免疫网络, 参与多种免疫过程的调节. 1968年Jahiel经实验证实细胞因子参与寄生虫免疫[1]以来, 人们越来越多地观察到寄生虫感染过程中宿主体内存在多种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现已明确, 细胞因子参与了寄生虫感染状态下宿主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并在其中发挥着复杂而重要的功能, 宿主的免疫防御反应和病理损害过程都受细胞因子的调控.
-
海口市齿龈内阿米巴及口腔毛滴虫感染427人的调查分析
目的:探讨齿龈内阿米巴及口腔毛滴虫的感染情况与口腔疾患的关系.方法:采用齿垢物作新鲜涂片标本.结果:在427人中齿龈内阿米巴及口腔毛滴虫的感染率分别为31.15%和3.04%,牙周炎患者的齿龈内阿米巴感染率高达71.43%,而正常人的感染率仅为25.00%,两组有非常显著性差异.结论:2种原虫感染与口腔疾病关系密切.
-
2例杜氏利什曼原虫感染骨髓象分析
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黑热病是由白蛉传播的慢性地方性传染病,曾在中国多个省份广泛传播,现在虽基本消灭黑热病,但在新疆、四川、甘肃、陕西、山西、内蒙古等省、自治区仍有新的散发病例出现[1].黑热病潜伏期较长,据报道可长达4年[2],临床表现可与许多疾病类似,如淋巴瘤、脾功能亢进、自身免疫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白血病等,易误诊、漏诊,因此及时做骨髓穿刺找到利杜小体对该病的诊断很重要.
-
内脏利什曼病诊断技术研究进展
内脏利什曼病即黑热病,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感染所致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本病分布很广,亚、欧、非、拉丁美州均有本病流行.在我国,该病目前仍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寄生虫病之一.尤其是在山丘疫区,且以儿童为主.因此,快速而准确的诊断成为防治该病的关键.
-
治疗非疟疾性原虫感染药物的研究现状
在美国旧金山召开的第46届抗微生物和化疗跨学科会议(ICAAC)上,专门从事药物研发商业情报分析的著名公司Pharmaprojects披露,全世界针对治疗非疟疾型原虫感染的药物研究项目馈乏(见Pharmaprojects网页2006-9-27新闻).
-
小儿黑热病11例误诊分析
目的 为了加深对儿童黑热病的认识,避免误诊误治.方法 回顾分析我科2005年7月~2010年8月收治的11例黑热病患儿诊治经过.结果 11例小儿黑热病初诊时均误诊.结论 小儿黑热病受累脏器多,临床表现不典型,特别是非疫区的输入病例,极易误诊误治.
-
人粪便中常与人体寄生虫相混淆的动植物成分
目的:为粪检时对寄生虫与其它动植物成分的鉴别提供一些依据.方法:采用生理盐水直接涂片对200份正常大学生粪便标本进行检查.结果:除常见的人体寄生虫卵外,发现了一些易与人体寄生虫相混淆的动植物成分,包括植物花粉粒、植物导管、植物细胞、菌类孢子及植物寄生线虫虫卵等.结论:认识粪便标本中的动植物成分并与人体寄生虫卵相鉴别是十分重要的.
-
潘生丁治疗秋季腹泻疗效观察
小儿腹泻系由不同原因引起并以腹泻为主的胃肠道紊乱综合征,是婴幼儿常见的消化道疾病,发病率高,对儿童生长发育和健康影响极大.根据病因可分感染性和非感染性,而感染性又可分病毒、细菌、真菌及原虫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