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农作物外伤所致真菌性角膜溃疡28例的临床治疗及护理
农作物损伤角膜极易造成真菌感染,如治疗不及时或病程迁延就可能发展为真菌性角膜溃疡,增加治疗难度,治愈后角膜瘢痕形成也较严重,致盲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2007年6月~2010年10月收治真菌性角膜溃疡患者28例(眼),现将治疗和护理结果报告如下.
-
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后角膜和房水中微量元素分析
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photorefractive keratectomy, PRK)治疗近视眼是目前眼科界热门话题之一[1],研究证实PRK治疗近视眼比其它近视矫正方法安全、有效、预测性好[2].但PRK术后角膜和房水中微量元素的测定尚未见报道.我们通过在兔角膜上进行PRK手术,分析兔眼角膜和房水中微量元素锌、铁、铜和锰的变化,以探讨PRK术后角膜的生理和生化改变.
-
激光角膜光学切削术后伤口愈合的研究
由于准分子激光角膜光学切削术(Photorefractive keratectomy, PRK)切削精确,且对邻近组织无损伤,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世界各地,成为屈光性角膜手术的主流.PRK术后存在的屈光回退和上皮下雾状混浊(Haze)影响着PRK的预测性和稳定性.一般认为,PRK术后屈光回退和haze的出现与术后角膜伤口愈合过程密切相关.为提高PRK的预测性、稳定性和安全性,PRK术后伤口的愈合过程一直是当今激光角膜光学切削术的研究热点.现就激光角膜光学切削术后伤口愈合的研究进展作一介绍.
-
激光角膜光学切削术后伤口愈合的研究(续完)
(二)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tin, FN):正常人眼中,FN呈线状分布于基底膜区和间断分布于基质板层[15].在伤口愈合过程中,FN具有为移行细胞提供支撑面的作用[28].许多研究表明,PRK术后角膜FN含量增多[15,17,22,27].Anderson等[15]发现,PRK术后3周,FN广泛浓密分布于角膜切除区前基质内,且这种分布状况持续到术后8月.术后16月,仍见FN较浓密地分布于基底膜和切除区前基质内.PRK术后,FN持续增加,表明角膜结构正在重建.
-
LASIK后角膜的愈合反应及发生机制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后,角膜愈合反应十分复杂,是影响其手术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主要就LASIK术后相关角膜结构的愈合反应进行综述,并与PRK术后的角膜愈合反应作比较,以探讨可能的角膜愈合反应的发生机制.
-
贝复舒滴眼液对翼状胬肉术后角膜上皮作用的临床观察
贝复舒滴眼液是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可促进角膜等多种组织的修复与再生.我们用贝复舒滴眼液治疗观察翼状胬肉术后角膜上皮愈合情况,现报告如下:
-
鱼钩致角膜穿通伤一例
患者,男,30岁,因钓鱼时左眼被鱼钩扎伤半小时,于2000年11月1日收入院.眼部检查:右眼(-),左眼视力:数指/1m,球结膜充血(++),角膜自瞳孔缘上方约12点钟处至角膜缘1点钟处长约5 mm一横行板层裂伤,与前房相通.入院后在局部麻醉下行角膜伤口缝合术,术后卧床休息,静脉滴注0.9%NS250ml,青霉素800万u,丁胺卡那霉素0.2肌肉注射,应用维生素类营养药物治疗,局部用0.25%氯霉素地塞米松眼液滴眼,1日4次.病人一般情况好,6天后角膜创口愈合好,出院时视力1.0.
-
戴OK镜致绿脓杆菌性角膜溃疡二例
例1 男,22岁。因双眼近视,配戴OK镜3个月后,右眼充血、疼痛、视力急骤下降2 d,于1999年8月24日急诊入院。眼部检查:右眼视力眼前20 cm手动,不能矫正;左眼视力0.3,矫正1.2。右眼结膜轻度水肿,球结膜混合性充血(+ +),角膜中央可见5 mm×5 mm黄白色溃疡,表面可见坏死组织,前房积脓2 mm。细菌培养:绿脓杆菌,对庆大霉素及环丙沙星敏感。诊断:右眼绿脓杆菌性角膜溃疡。 例2 男,16岁。因双眼近视,配戴OK镜2个月后,右眼充血、疼痛、视力急骤下降3 d,于1999年10月20日急诊入院。眼部检查:右眼视力眼前10 cm手动,不能矫正;左眼0.1,矫正1.2。右眼轻度水肿,球结膜混合性充血(++),角膜中央部可见6 mm×6 mm黄白色溃疡,稍隆起,表面可见坏死组织;前房可见淡黄色积脓3 mm。细菌培养:绿脓杆菌,对妥布霉素和环丙沙星敏感,庆大霉素中度敏感。诊断:右眼绿脓杆菌性角膜溃疡。 本文两例均于角膜溃疡即将穿孔时行扩大清创的板层角膜移植术。例1为新鲜的异体板层角膜,例2为氯化钙干燥保存的异体板层角膜,手术前后局部及全身应用敏感抗生素治疗,术后角膜急性化脓性炎症、前房积脓消失,2周后角膜植片透明,例1和例2裸眼视力分别为0.1及0.3。 讨论 本文2例角膜感染出现的时间均为戴OK镜后2~3个月,角膜溃疡位于角膜中央区,究其原因,可能是配戴OK镜一段时间后,镜片与角膜顶点部吻合,中央区接触,导致改区角膜上皮受损。OK镜配带,夜间戴镜发生角膜溃疡的危险性较白天高5~10倍,因为当夜眠时可引起角膜缺氧,OK镜干扰了角膜表面氧的正常传递。由于角膜上皮的完整性受到破坏,此时绿脓杆菌易侵袭角膜,它可使角膜组织大量迅速的融解,继而发生角膜溃疡。此外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1)OK镜和保存OK镜的容器及消毒液污染,可使病原菌直接进入创口。(2)OK镜戴取不规范,致使角膜损伤。(3)戴OK镜使角膜表面接触的泪液减少到低限度,使细胞屑及污染物质易黏附于受损的角膜表面,致使泪液对角膜的冲刷作用减少。因此,应严格掌握OK镜配戴的适应证,规范操作,注意OK镜的消毒,保护好镜片。并应强调随访的重要性,尤其对配戴OK镜半年内的患者应密切随访,及时发现治疗。
-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角膜后弹力层全脱离复位一例
患者男性,65岁.因"角膜内皮脱离"于2009年9月29日由外院转至山东省千佛山医院眼科治疗.2009年9月26日患者因左眼白内障在当地医院行左眼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IOL)植入术.
-
以虹膜炎误诊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青光眼睫状体炎综合征一例
随着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的广泛开展,术后角膜的正常结构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角膜厚度变薄,术后测得的眼压值不能反应真实眼压情况,某些疾病的病情易被术后眼压情况所掩盖,而导致误诊,现有1例以虹膜炎误诊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青光眼睫状体炎综合征报告如下.
-
小梁切除术后角膜上皮下植入性囊肿一例
患者男性,74岁,因右眼异物感、干涩感、不适1年余,且逐渐加重,于2005年2月来我院就诊,以"右眼抗青光眼术后巨大囊状滤过泡"收住院.既往史:患者曾于2000年7月因右眼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慢性期)收住我院,施行小梁切除术(制作以角膜缘为基底的高位结膜瓣),术后滤过泡形成且较局限,眼压14~17mm Hg(1 mm Hg=0.133 kPa),视力为手动/眼前(同术前).
-
整合素-α5及其配体在大鼠角膜创伤愈合中的表达
整合素属细胞黏附分子,是由α和β亚单位通过非共价键形式结合成为跨膜糖蛋白,主要介导细胞与细胞和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的黏附,并在角膜创伤愈合中起重要作用[1,2].α5主要与β1结合.文献报道,配体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tin,FN)是以二聚体形式存在的大分子糖蛋白,经典受体为整合素-α5,大鼠角膜移植术后角膜创缘上皮细胞、迁移上皮细胞膜基底面及基质切口边缘α5及FN蛋白表达量明显增加;当创伤愈合后,其α5及FN蛋白表达消失[3,4].为此我们对大鼠角膜创伤愈合中整合素-α5及FN蛋白表达量进行检测,探讨其在角膜创伤愈合中的作用,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鼠角膜新生血管模型的表达
正常角膜透明无血管,而角膜局部和全身因素均可导致角膜新生血管(comeal neovascularization,CNV)增生.角膜致盲的主要原因为角膜新生血管性病变.CNV可促进组织的修复,但严重影响角膜的透明性,致使视力下降,增加了角膜移植术后排斥反应的发生率.目前的研究表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是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的多肽类因子,可增加毛细血管通透性,促进新生血管的形成[1-3].我们观察大鼠正常角膜及损伤后角膜中VEGF的表达,探讨其与CNV增生的关系.
-
第11例——右眼指甲划伤后角膜混浊三年
病历摘要患者男性,6岁.发现右眼发白3年,加重1年,于2007年4月28日来我院就诊.患者3年前右眼曾被指甲划伤,畏光流泪,经药物治疗后症状缓解,未发现角膜异常;半年后角膜出现白点,除视力下降外,无其他不适,曾长期滴用抗感染和促角膜修复眼液;近半年白点逐步变大.
-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中紧急状况处理三例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进步,人们生活的快节奏,更多患者愿意接受舒适且恢复较快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来治疗近视眼.因为LASIK术后角膜的愈合是相对较稳定的[1],所以术中制作带蒂板层角膜瓣的成功与否就显得尤为关键.我们对2005年11月至2007年11月在我院行LASIK手术制瓣过程中出现紧急状况的3例患者的处理予以介绍.
-
RK术后人工晶状体度数计算1例
放射状角膜切开术(radial keratotomy, RK)后患者行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时,按常规方法计算的度数植入人工晶状体,术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远视状态,主要原因是术后角膜中央光学区变平[1],仪器测得的角膜曲率值偏高 ,导致计算出的人工晶状体度数偏低,从而出现术后远视.
-
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带角膜缘干细胞的结膜游离瓣移植手术探讨
我们对136例翼状胬肉和复发性翼状胬肉患者的手术治疗进行追踪观察,采用显微镜下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带干细胞的结膜游离瓣移植手术治疗翼状胬肉,术后随访1年~3年,术后角膜创面愈合快、反应轻,是一种治疗初发性和复发性翼状胬肉的简单、安全、并发症少的新技术.
-
视网膜光凝术对角膜知觉影响的研究
视网膜光凝术是目前广泛应用于多种眼底病治疗的一种有效方法,病人在光凝后可出现睫状神经受损的一些表现[1].观察角膜知觉在光凝术前后的变化,有利于帮助和指导病人在光凝术后角膜的保护与护理,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现将临床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
透明角膜小切口白内障术后角膜散光稳定时间观察
现代白内障手术的目标不仅单单是视力的提高,还要有小的术后散光,好的裸眼视力和好的视功能恢复及阅读能力.目前临床上白内障手术的主要方法有白内障现代囊外摘除加人工晶体植入术(ECCE+IOL),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折叠人工晶体植入术,透明角膜切口因不需止血和缝合,用时较少,是目前主要的手术方式,该手术方式术后角膜散光需多长时间稳定也成了医生关注的首要问题.
-
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翼状胬肉的疗效观察
翼状胬肉是临床上较常见的眼表疾病,高原地区发病率突出,其发病机制不详.胬肉轻则影响美观,重则引起角膜散光,进入角膜瞳孔区者可严重影响视力.我科自2005年8月至2007年4月间采用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于细胞移植治疗原发及复发翼状胬肉52例56眼,术后角膜创面愈合快,复发率低,经观察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