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脑膜炎奈瑟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1例
病历资料患儿,女,11个月,因"发热伴皮肤充血1天"于2011年10月13日入院.患儿于1天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39 1℃,伴颜面、躯干部皮肤充血发红,以耳后、颈部、腋下皮肤皱褶部位为甚.无畏寒、寒战;无流涕、咳嗽、咳痰;无意识障碍及抽搐;无恶心、呕吐等.病后患儿哭闹不安,精神差,进食较少,睡眠不安,大小便正常.既往无特殊病史.体检:T 39 4℃,HR 130次/分,R 34次/分,Wt 9 0kg,营养中等,神志清楚,颜面部、躯干部皮肤见弥漫充血,无皮疹,皮温较高,以耳后、颈部、腋下等皮肤皱褶部位为甚,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前囟平坦,咽充血,扁桃体Ⅰ度肿大,未见脓点,颈软,未见呼吸困难征,双肺呼吸音正常,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音有力,律齐,无杂音;腹软,肝脾不大,四肢关节无红肿,肌力、肌张力正常,病理反射未引出.门诊辅检:血分析:WBC 15 5G/L,N 63%、L 31%,RBC 4 78T/L,Hb 106g/L,PLT 130G/L;CRP 2 10mg/L;送咽拭子、血培养.初步诊断: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给予青霉素、头孢噻肟钠、喜炎平、静滴及对症支持治疗.入院第2天患儿体温仍达39℃,HR 145次/分,R 38次/分,BP 80/45mmHg,精神状况更差,萎靡不振,烦躁,面部、颈部皮肤多处松懈脱皮(烫伤样),心肺听诊无异常,四肢末梢循环稍差.入院后查ESR 3mm/小时,ASO阴性,肝肾功能、心肌酶谱正常;尿、便常规正常,胸片未见异常.遂考虑金葡菌感染,调整抗生素为夫西地酸钠、头孢曲松静滴,3天后患儿体温逐渐恢复正常,原充血处皮肤逐渐干燥、大片状脱皮,逐渐露出正常皮肤,10天后患儿全身皮肤恢复正常.复查血分析血象恢复正常.咽拭子培养见脑膜炎奈瑟球菌,血培养阴性.治愈出院.
-
广东省历年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病原体分子特征分析
目的 了解广东省历年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病原体的外膜蛋白编码基因porA和porB基因特征,并确定病原体的优势克隆型.方法 对1967-2007年从流脑患者分离的18株脑膜炎奈瑟球菌(Neisseria meningitidis)进行复苏培养和生化鉴定;通过DNA序列测定分析外膜蛋白编码基因porA、porB特征;对菌株进行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 MLST),采用PHYLIP软件制作进化树,并与脑膜炎余瑟球菌MIST全球数据库(PubMLST)中的菌株比较,确定优势克隆型菌株,探讨广东省历年流脑疫情分离株的看家基因序列多态性.结果 porA可变区(VR)1的型别以20型为主,VR2的型别在2004年前主要为9型,以后呈现多态性;porB可变区Ⅰ、Ⅳ、Ⅴ、Ⅵ主要分别为4、7、11、10型,2004年后可变区Ⅴ、Ⅵ型别增多;除2007年分离的1株W135菌株外,其余菌株的porB基因均无Ⅶ、Ⅷ可变区.在7个看家基因中,abcZ等位基因多态性低,pgm高.广东省历年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分离株2004年前的优势克隆为ST-5克隆系,自2004年开始出现高致病性ST-4821克隆系,2007年首次出现高致病性ST-11克降系.结论 广东省历年脑膜炎奈瑟球菌分离株的外膜蛋白编码基冈呈现多态性特征,分离株为多克隆系并存,近期以高致病性克隆系为主.
-
A、C群脑膜炎奈瑟球菌免疫原性及毒性和传代稳定性研究
目的 为保证疫苗质量的一致性和可控性,对A、C群脑膜炎奈瑟球菌结合疫苗生产用菌株CMCC(B)29201和CMCC(B)29205株进行毒性和抗原传代稳定性研究,并对30代次菌进行脑腔毒性、免疫原性和产糖质量分析.方法 将A、C群脑膜炎奈瑟球菌工作种子批菌种分别连续传代至30代次并收获3、5、10、15、20、25及30代次菌液,小鼠腹腔注射观察各代次毒性,试管凝集试验和间接ELISA测定各代次抗原性.其中30代次菌液进行小鼠脑腔攻击观察是否引起脑组织病理改变,小鼠皮下免疫观察免疫原性,同时进行发酵培养提取荚膜多糖的质量分析.结果CMCC(B)29201株和CMCC(B)29205株工作种子批菌种的半数致死量(LD50)均≥109个/ml,30代次内的LD50也均≥109个/ml,30代次菌液脑腔毒性测定显示均无病理改变;抗原性试管凝集效价均达1∶320,30代次内的试管凝集效价均达1∶320,ELISA几何平均滴度(GMT)分别为1∶4835和1∶3915,且30代次内的ELISA效价分别为1∶4315和1∶3752以上;30代次菌液的血清杀菌抗体均≥1∶32,用第30代次工作种子批菌种生产的A群和C群脑膜炎奈瑟球菌荚膜多糖各项检定指标均达到国家标准.结论 A、C群脑膜炎奈瑟球菌结合疫苗生产用菌株CMCC(B)29201和CMCC(B)29205株毒性低、抗原性和免疫原性良好,连续传代至30代次仍保持较低的毒性和较好的抗原性及免疫原性,纯化的A群和C群脑膜炎奈瑟球菌荚膜多糖质量符合质控要求.
-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患者脑脊液中脑膜炎奈瑟球菌的菌群分布与药物敏感性分析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菌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的致病血清群是A、B、C、Y和W135群.近几年发生了由A群向B群及W135群变迁的趋势,我们分析了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患者脑脊液中脑膜炎奈瑟氏球菌菌群分布及药物敏感性.
-
北京地区脑膜炎奈瑟菌耐药性监测
目的 对北京地区脑膜炎奈瑟菌进行耐药性监测.方法 采用临床及试验标准协会推荐的肉汤稀释法,测定12种抗菌药物的低抑菌浓度.结果 2004年11月至2006年3月收集的67株菌株对头孢曲松、阿奇霉素、头孢噻肟、美洛培南和利福平敏感,对甲氧苄啶/磺胺耐药.全部菌株对青霉素、氨苄西林和氯霉素均不耐药,但是分别有41、7和11株耐药性介于中介值;对环丙沙星有5株敏感,19株介于中介,43株耐药(占64.2%);对左氧氟沙星有8株敏感,3株介于中介,56株耐药(占83.6%);对四环素有19株敏感,3株介于中介,45株耐药(占67.2%).结论 青霉素、氨苄西林、头孢曲松、氯霉素、头孢噻肟和美洛培南仍是治疗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的有效抗生素,而利福平和阿奇霉素可作为密切接触者的预防性用药.
-
血液与脑脊液同时分离出脑膜炎奈瑟球菌1例报道
1病例患者,男,63岁,家属代诉患者发热(37.8℃)、呕吐、嗜睡、反应迟钝、少语1 d来我院就诊.入院时查体:体温39.4℃,周身及四肢皮肤有散在出血点;血常规:WBC6.5×109/L,Hb 139 g/L,PLT 68×109/L;随机血糖14.8 mmol/L,尿糖++++;头颅CT检查:右底节区腔梗;即按脑梗死和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收人神经内科住院部.
-
内科疾病处方用药解析(86)
10神经内科疾病
10.12细菌性脑膜炎
细菌性脑膜炎是以各种化脓菌感染引起的脑膜炎症。常见的致病菌是脑膜炎奈瑟球菌、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鉴于细菌性脑膜炎致残率和病死率高,应尽快用抗菌药物治疗。一旦疑诊急性脑膜炎应先行腰椎穿刺检查,如有昏迷、视盘水肿和局灶性神经体征可先作头颅CT,如未发现头颅CT 未发现颅内占位性病变,可先做血培养,并开始抗菌药物经验治疗,然后再行腰椎穿刺。穿刺前1~2h抗菌药物治疗不会影响药敏效果。抗菌药物应用应遵循“早期、全程、足量、安全、有效”原则。①给药前必须进行脑脊液涂片革兰染色检查、脑脊液培养以及血培养。阳性者做药敏试验。②尽早开始抗菌药物经验治疗。获得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后调整用药。③选用易透过血脑屏障的抗菌药物。④选用杀菌剂。⑤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使脑脊液中的药物浓度保持较高水平。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为主,间断或持续给予,病情好转时不要随意减量。⑥疗程因病原菌不同而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一般为5~7d;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在体温恢复正常后继续用药10~14d;革兰阴性杆菌脑膜炎疗程至少4周;继发于心内膜炎的链球菌属和肠球菌属脑膜炎疗程需4~6周。 -
穿心莲内酯对经抗生素治疗引发内毒素血症奈瑟球菌感染脑膜炎大鼠存活率影响及作用机制
目的 观察穿心莲内酯对经氨苄西林钠治疗奈瑟球菌感染脑膜炎大鼠存活率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将48只出生2周的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氨苄西林钠组、氨苄西林钠+穿心莲内酯组,每组12只.除正常组外,其余组均通过大鼠小延髓池进针注射脑膜炎奈瑟球菌悬液制备脑膜炎模型.模型制备成功后,正常组和模型组大鼠给予生理盐水灌胃,氨苄西林钠组给予200 mg/L氨苄西林钠皮下注射,氨苄西林钠+穿心莲内酯组在氨苄西林钠组基础上灌胃50 mg/L穿心莲内酯,每12 h 1次,共5次.统计各组小鼠存活率及平均高体温增量,采用脂多糖检测试剂盒测定血浆脂多糖水平,采用ELISA法测定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脑膜中p65、IκBα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氨苄西林钠+穿心莲内酯组大鼠存活率高于氨苄西林钠组(P<0.05);氨苄西林钠组和氨苄西林钠+穿心莲内酯组大鼠体温增高平均值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均<0.05),且氨苄西林钠+穿心莲内酯组明显低于氨苄西林组(P<0.05);氨苄西林钠+穿心莲内酯组血浆脂多糖、TNF-α、IL-6水平和脑膜中p65蛋白表达量均明显低于氨苄西林钠组(P均<0.05),脑膜中IκBα蛋白表达量明显高于氨苄西林钠组(P<0.05).结论 穿心莲内酯可明显提高氨苄西林钠治疗内毒素血症奈瑟球菌感染脑膜炎大鼠存活率,可能与抑制Nk-κB炎症通路相关.
-
应用巢式PCR方法对低模板量DNA的流脑病例标本进行MLST分型检测
目的 应用巢式PCR方法对低模板量DNA的流脑样本进行MLST分型检测.方法 根据脑膜炎奈瑟菌MLST分型检测所选择的管家基因序列选择巢式PCR所需要的引物,对低模板量DNA的流脑样本进行MLST分型检测.结果 对6份血清、脑脊液标本进行MLST分型检测,其中3份标本检测成功.结论 巢式PCR方法提高了低模板量DNA的流脑样本的MLST分型检测的敏感性.
-
小儿化脓性脑膜炎主要病原菌及其耐药与对策
化脓性脑膜炎为小儿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其发病率在发展中国家高于发达国家,而且尤多见于1岁以下小儿.细菌性脑膜炎病死率在发达国家为4.5%,发展中国家为15%~50%.经治疗后生存者中15%~20%残留有神经系统后遗症.流感嗜血杆菌、脑膜炎奈瑟球菌和肺炎链球菌为常见的病原菌.化脓性脑膜炎的病原菌与年龄有密切关系.在新生儿中以B组链球菌、肠道革兰阴性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等)和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为常见;在5岁以下小儿中流感嗜血杆菌B型、脑膜炎奈瑟球菌和肺炎链球菌至少占75%;流感嗜血杆菌为1个月至4岁小儿常见的病原菌;在年长儿则主要以肺炎链球菌和脑膜炎奈瑟球菌为主[1].
-
脑膜炎奈瑟球菌免疫组合物的制备及其免疫效果的检测
目的 利用不同的载体对脑膜炎奈瑟球菌(Neisseria meningitidis,Nm)A群、B群、C群、W135群和Y群进行偶联,比较不同的免疫组合物的免疫效果.方法 将Nm A群、W135群和Y群多糖与CRM197偶联;将B群Nm菌种进行传代、培养、提取并纯化外膜蛋白,将外膜蛋白与C群多糖偶联.采用冻干水化法将蛋白质-多糖偶联物与脂质体(以明矾作为对照)混合后,免疫豚鼠,对不同Nm免疫组合物的杀菌滴度进行检测.结果 各免疫组合物针对相应的Nm血清群具有不同的免疫作用,与C群多糖和B群外膜蛋白直接混合后免疫相比,C群多糖与B群外膜蛋白以共价键偶联后形成的免疫复合物免疫豚鼠,可引发更高滴度的杀菌抗体;而与以明矾作为佐剂相比,以脂质体作为佐剂均具有更好的免疫促进作用,其中以A群和Y群的免疫增强效果明显(P<0.05).结论 以不同抗原共价键偶联的方式较抗原直接混合后制备的Nm免疫组合物具有更高的杀菌滴度,同时以脂质体作为佐剂有利于增强脑膜炎疫苗的免疫效果.
-
肺炎链球菌结合疫苗能降低细菌性脑膜炎发病率
在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细菌性脑膜炎是引起严重疾病和死亡的常见病因,病死率在10%~50%,即使在医疗水平较高的国家,后遗症发生率仍然超过30%.同时细菌耐药性的增加使脑膜炎的治疗更加困难.在美国及其他已使用流感嗜血杆菌b型菌苗的国家,肺炎链球菌成为仅次于脑膜炎奈瑟球菌的细菌性脑膜炎的常见病原体.老人、儿童和患有慢性疾病的患者(包括免疫缺陷患者)是感染肺炎链球菌脑膜炎的高危人群.
-
暴发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并急性胰腺炎一例
患者男,17岁。2岁时曾患癫痫,2年前由河南商丘来山东威海市打工。因发热、头痛、头昏、恶心、呕吐1 d,神志恍惚2 h 于2014年10月29日入院。1 d 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头痛、头晕、恶心、非喷射性呕吐,自以为感冒,未治疗。2 h前上述症状加重,出现精神恍惚,四肢无力,难以站立,急症就诊。血压未测到,给予补液及多巴胺升压治疗。门诊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28.66×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0.957,血小板计数138×109/L,超敏 C 反应蛋白90.0 mg/L,乳酸5.4 mmol/L。以感染性休克收住院。入院体格检查:体温35.7℃,脉搏100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98/56 mmHg(1 mmHg=0.133 kPa)。体格检查:体型偏瘦,神清,精神不振,四肢皮肤散在分布暗红色瘀点、瘀斑,颈部稍有抵抗感,双肺呼吸音清;心率100次/min,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腹软,无压痛、反跳痛,肝、脾未触及,肝肾区无叩痛,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正常。神经系统检查: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膝反射正常,巴氏征、布氏征、克氏征阴性。入院诊断:感染性休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给予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曲松、奥美拉唑、多巴胺、地塞米松、消旋山莨菪碱、低分子肝素钠、低分子右旋糖酐、氨基酸、白蛋白、血浆等抗感染、对症支持治疗,血压逐渐稳定。实验室检查:降钙素原83.48 mg/L,凝血酶原时间20.9 s,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54.7 s,D-二聚体10.20 mg/L;血氧分压61 mmHg,乳酸1.7 mmol/L;超敏 C反应蛋白188.3 mg/L。脑脊液压力300 mmH2 O(1 mmH2 O=0.0098 kPa),无色清亮,白细胞计数22×106/L,蛋白阴性。皮肤瘀斑细菌、脑脊液隐球菌、脑脊液细菌涂片均阴性。胸部、上腹部 CT 检查示,双肺炎、双侧胸腔积液,胆囊炎并胆囊窝积液。心脏彩超示,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右心增大,三尖瓣轻度返流。肝、胆、胰、脾、肾彩超检查示,双肾体积增大,腹腔积液。住院第3天血培养革兰阴性球菌。因患者双侧肺炎、氧分压低,为防止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改为万古霉素+美罗培南抗感染治疗。患者反复恶心、呕吐、明显上腹部疼痛,血淀粉酶391 U/L,脂肪酶4125μmol/L,尿淀粉酶1242 U/L。消化内科会诊,诊断胰腺炎,给予禁食,抑酸,奥曲肽0.2 mg 2次/d,静脉滴注抑制胰酶分泌。住院第5天血培养示脑膜炎奈瑟球菌,对氯霉素、美罗培南、头孢曲松敏感,对环丙沙星、复方磺胺甲唑耐药,停万古霉素。复查血淀粉酶267 U/L,脂肪酶1280μmol/L;尿淀粉酶正常。住院第13天复查脑脊液,压力100 mmH2 O,白细胞计数2×106/L,微量总蛋白649 mg/L,微量白蛋白484 mg/L,培养无需氧菌生长;血常规正常;降钙素原0.142 mg/L;超敏 C反应蛋白3.6 mg/L。山东省 CDC 细菌学鉴定为 W135群Nm。确诊为暴发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并胰腺炎。
-
2014~2016年龙岩市健康人群流脑监测
目的 了解龙岩市健康人群流脑抗体免疫水平,为制定流脑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4~2016年采集不同年龄组健康人群咽拭标本共600份和血清577份,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中A群和C群流脑IgG抗体水平.结果 2014~2016年咽拭子标本中均未检出脑膜炎奈瑟球菌,3年流脑A群抗体水平(阳性率87.18%),显著高于C群(阳性率63.26%%)(P<0.01),且A群和C群阳性率均有上升趋势;A群男性和女性阳性率分别为85.61%和88.70%,C群男性和女性阳性率分别为64.21%和62.33%,男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年龄组A群和C群流脑抗体阳性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A群流脑抗体水平总体较高,以<1岁组为低(阳性率50.oo%),5~岁组为高(阳性率98.53%),C群流脑抗体水平以<1岁组为低(阳性率48.00%),3~岁组为高(阳性率85.56%).结论 龙岩市健康人群流脑带菌率处于低水平,流脑A群抗体水平维持在较高水平,C群抗体水平较低.
-
汶川大地震后绵竹灾民安置点灾民脑膜炎奈瑟菌带菌率调查
目的:了解汶川地震绵竹灾区灾民流行性脑膜炎奈瑟菌(Neisseria meaingitides,Nm)的带菌现状,提高防治水平.方法:于2008年6月份采集咽拭标本321份,现场接种于巧克力双抗平板分离培养,通过生化鉴定、染色镜检、血清学鉴定、PCR鉴定分群.结果:调查的321名灾民中,分离到Nm2株,均为B群,阳性率为0.62%.结论:绵竹灾区灾民流脑带菌状况以B群为主,带菌率相对较低.卫生防疫、卫生监督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
肺炎球菌—脑膜炎奈瑟球菌联合疫苗研究进展
肺炎球菌和脑膜炎球菌感染是引起婴幼儿肺炎、化脓性脑膜炎及爆发性败血症的主要致病菌[1].目前接种疫苗是预防肺炎球菌和脑膜炎球菌感染为有效的方法.1938年研究人员首次进行了1型和2型肺炎球菌荚膜多糖双价疫苗大规模接种临床试验;1978年14价肺炎球菌荚膜多糖疫苗在美国正式上市;我国从1966年开始研制流脑疫苗,1980年卫生部正式批准生产流脑多糖疫苗[2-4].研究证明,肺炎球菌和脑膜炎球菌疫苗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其中很重要的一个问题是接种次数多.如肺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标准接种程序是出生后第2,3,4月龄各接种一针,一周岁后加强免疫一针.
-
湖南省C群及W135群脑膜炎奈瑟菌的流行病学及病原学特征分型
目的 了解湖南省C群和W135群脑膜炎奈瑟菌的流行病学及病原学特征.方法 收集2006-2016年湖南省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患者的血液或脑脊液、患者密切接触者以及健康人群的咽拭子标本中分离到的脑膜炎奈瑟菌菌株,进行生化检测、血清学分群.选取其中的C群和W135群部分菌株进行药敏试验,并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型以及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方法对菌株进行分子分型,分析其流行病学特征.结果 经生化和血清学确认后,选取22株C群脑膜炎奈瑟菌和9株W135群脑膜炎奈瑟菌进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对大部分检测抗菌药物全部敏感,但对复方磺胺甲噁唑C群菌株全部耐药,而W135群菌株的耐药率为55.56%,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61,P =0.006).经PFGE分型后,22株C群脑膜炎奈瑟菌共分为5种PFGE带型,其中5株HNC-01带型和13株HNC-02带型属同一亚型;2006年湖南省第1例C群患者分离菌株的PFGE带型为HNC-02,与2012、2013年患者以及患者密切接触者分离菌株的图谱完全一致,与带型为HNC-01的2008、2010、2013年的患者分离菌株仅有一个带型的差异,均属于优势带型.9株W135群脑膜炎奈瑟菌PFGE分型后共分为2个带型,其中首例患者与2013、2016年患者分离菌株的带型一致,均为HNW-01型.选取其中优势带型菌株经MLST后,结果 C群脑膜炎奈瑟菌为ST4821型,W135群脑膜炎奈瑟菌为ST11型,均属于脑膜炎奈瑟菌的高致病性克隆群.结论 湖南省C群流脑和W135群流脑自首例病例出现后,各自都成为了该群病例的优势流行克隆群,C群流脑近年有减少态势,但出现了新的流行型别;W135群自2012年起成为我省新的流脑流行株,其优势菌株与国际上侵袭性的W群分型一致,可能引起新的大流行,应及时制定相应的防控政策.
-
泸州市农村健康中小学生流脑带菌状况的调查
[目的]了解泸州市农村健康中小学生脑膜炎奈瑟菌的带菌状况,为分析泸州市流脑病的发展趋势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按整群抽样的方法,在泸州市某地农村小学和中学采集230份咽拭子标本,常规分离培养鉴定及PCR鉴定和分型.[结果]230份咽拭子标本中,分离出13株脑膜炎奈瑟菌,带菌率为5.65%,A群1株,8群10株,C群2株.中、小学生带菌率无统计学差异(x2=0.467, P>0.05),性别带菌率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x2=0.530, P>0.05).[结论]泸州市农村健康中小学生流脑带茵以B群为主(10/13),其次为C群(2/13),A群低(1/13).
-
穿心莲内酯对脑膜炎奈瑟球菌感染大鼠继发内毒素血症的影响
目的:观察穿心莲内酯对脑膜炎奈瑟球菌感染大鼠经抗生素治疗后的内毒素血症的治疗效果及其作用机制.方法:新生11天大鼠,经小脑延髓池进针,注射浓度为3×1o8 cfu/ml的脑膜炎奈瑟球菌混悬液,复制脑膜炎模型.实验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抗生素治疗组(氨苄青霉素钠200 m/kg)、穿心莲内酯组(50 mg/kg)、激素组(地塞米松1 mg/kg).连续给药6天后观察各组的存活率、平均高体温增量、血浆脂多糖水平、血清TNF-α、IL-6水平,Western印迹法测定脑膜组织p65和IκBα表达水平.结果:50 mg/kg穿心莲内酯和激素治疗组存活率明显高于抗生素组,平均高体温增量、血浆脂多糖水平、血清TNF-α和IL-6水平显著低于抗生素组;p65表达水平低于模型和单用抗生素组,而IκBα的表达水平高于模型和单用抗生素组.结论:穿心莲内酯对脑膜炎奈瑟球菌感染大鼠经抗生素治疗后的内毒素血症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NF-B炎症通路,进而抑制炎症反应有关.
-
流行性脑膜炎球菌疫苗研究进展
流行脑膜炎疫苗已列入国家计划免疫.为获悉国际流脑疫苗研究和产业化动态以利于国内疫苗研制及产业化,本文就流脑疫苗领域中新发现的新型抗原、单价、多价流脑疫苗,尤其是B群疫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加以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