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去白细胞输血在妇产科的应用
输血或输血液成分是妇产科临床非常重要的治疗手段.但输血的副反应也会对妊娠、胎儿和新生儿带来某些不良影响,尤其是由免疫和感染因素带来的不利影响不容忽视.近年来国内外去白细胞输血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表明去白细胞输血可减少同种异体输血的副反应,提高输血疗效和输血安全性.
-
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患者的输血疗效评估
目的 对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DAT)阳性患者的输血疗效及输血安全性进行评估,为该类患者寻求更加安全、有效的输血对策.方法 选取20例在本科输血且DAT阳性的患者作为实验组,再选取40例同时期在本科输血且DAT阴性的常规输血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输血前、后的Hb、RBC及Hct进行比对.结果 实验组患者输注红细胞后,Hb、RBC及Hct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输注红细胞后,Hb、RBC及Hct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的输血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DAT阳性患者输血时常常难以找到完全相合的红细胞,而该类患者有时又可能存在输血无效,因此只在紧急情况下输注少量红细胞,不应该盲目的由于配血不相合而坚持不给予输血,也不应该由于患者贫血而盲目输血.对于非抢救患者应首先查找病因,这样可以提高输血有效率,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的输血疗效和血型血清学特征分析
目的 对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的输血疗效和血型血清学特征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 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月期间本院收治的45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参与研究,分析患者的血型血清学特征,并查看患者出现输血不良反应的情况,并根据患者自身的抗体类型和接受的红细胞成分对患者的输血疗效进行分析.结果 经过分析,45例患者中,存在9例单独IgM类冷自身抗体,31例单独IgG类温自身抗体,另外5例为IgM冷自身抗体合并IgG温自身抗体,同时有12例患者为合并存在同种抗体.其中排除同种抗体干扰的28例患者进行了不相合的红细胞输注,次数共87次,其中总有效率为56.32%(49/87).将患者按照不同的输注红细胞成分分组,一组为ABO同型非洗涤红细胞组,输注有效率为55.73%(34/61);另一组为O型洗涤红细胞组,输注有效率为57.69%(15/26);两组输注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将患者根据自身抗体类型分组,其中IgM冷自身抗体组输注有效率为45.45%(5/11),IgG温自身抗体的56.16%(41/73),两组输注有效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输血病例均未发生溶血性输血反应.结论 对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较为严重的患者,若可排除同种抗体干扰,则可以采用O型洗涤红细胞或者同型非洗涤红细胞的输注方式,并且同型非洗涤红细胞输注方式更加便捷.
关键词: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输血疗效 自身抗体 血型血清学 特征 -
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疗效分析
据资料HLA配合和交叉配血相容性血小板可为输血小板无效的患者提高疗效.笔者在1995~1997年间应用交叉配血相容性血小板的输注进行研究分析如下:一、资料与方法:研究对象:患者均为输血小板无效,且连续两次升高血小板值(CCLS)<1000,共46例.方法:应用固相红细胞吸附法进行血小板交叉配血试验,并用CCT监测每次血小板的输血疗效.
-
溶血性贫血自身免疫性输血治疗效果及临床意义
目的:评估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的输血疗效和血型血清学特征。方法选取80例于本院就诊的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经不规则抗体筛查评估其血型血清学特征,并按照红细胞成分、自身抗体类型进行输血效果的分层分析。结果对80例患者共进行不相合红细胞输注138次,ABO同型非洗涤红细胞组102次,有效率61.76%,部分有效率15.69%,无效率22.55%;O型洗涤红细胞组36次,有效率50.00%,部分有效率22.22%,无效率27.78%,两组输注疗效差异无显著性(Z=-1.121,P=0.262)。根据自身抗体的类型可分为免疫球蛋白M( immunoglobulin M,IgM)组和免疫球蛋白G( immunoglobulin G,IgG)组,IgM组共输注26次,有效率53.85%,部分有效率26.92%,无效率19.23%;IgG组共输注112次,有效率59.82%,部分有效率15.18%,无效率25.00%,两组疗效差异无显著性(Z=-0.683,P=0.494)。结论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采用ABO同型非洗涤红细胞输注具有快捷、安全的特点,与O型洗涤红细胞输注具有相同的疗效。
关键词: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血型 血清学 输血疗效 -
输注去除白细胞血液的临床价值
目前,对血液成份的质量、输血安全和输血疗效的要求标准越来越高,特别是对血液成份中含有一定数量白细胞所导致输血发热反应,同种异体免疫反应和某些病毒的传播所造成的危害以及有效预防等,我国已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
直接抗人球蛋白阳性患者输血疗效分析
目的:研究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对临床输血效果的影响.方法:对2016年1月—2017年6月在我院输血的80例患者进行输血前后胆红素对比研究,所有患者均满足不规则抗体筛查阴性、直接抗人球蛋白阳性、交叉配血主测相合次测凝集.其中无出血症状的有54例,对无出血患者进行输血前后血红蛋白测定,观察血红蛋白升高情况,判断能否达到临床完全有效输血.结果:80例患者输血均遵循主测相合,次测凝集强度不高于直接抗人球蛋白凝集强度的原则进行输血,输血过程中患者未见明显不适症状,输血前后胆红素变化不明显,54例患者输血后血红蛋白增长与正常人有明显差别.结论:在抢救用血情况,直接抗人球蛋白阳性的患者输血遵循主测相合,次测凝集强度不高于直接抗人球蛋白实验凝集强度的原则,输注普通红细胞悬液或者去白红细胞是合理并且相对安全的.
-
去白悬浮红细胞临床应用更安全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临床成分输血治疗日益扩大,人们对血液质量、输血疗效和输血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自2005年2月17日起,我市中心血站开展的"去除白细胞"技术,临床用血全部去除白细胞,特别是去除白细胞后制备的悬浮红细胞(简称去白红细胞),广泛应用于临床,大大提高了临床用血的安全性.
-
血型不规则抗体筛查53614例结果分析
血型不规则抗体是指除ABO血型系统以外的其他血型系统抗体。据文献资料,我国由血型抗原抗体免疫因素引起的输血反应占12.6%,其中,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率为2.56%[1]。所以为了保证输血的安全,提高输血疗效,应尽量减少溶血性输血反应。本文对我院2012年-2013年共53614例不规则抗体筛查进行了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采供血机构在提高输血疗效中的作用
血液作为特殊的药品.在临床治疗和危重患者抢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还没有完全替代血液疗效的药品,而且血液在临床治疗中作用越来越备受关注和重视.
-
江苏省仪征市人民医院临床输血现状调查
为了解临床输血现状,发现临床输血存在的问题,以制定相应的方案,进一步强化输血安全观念,正确地运用输血技术,趋利避害,大限度地发挥输血疗效,减少输血不良反应,保证输血安全,提高临床合理用血水平,我们对我院371份血液及血液成分制品在临床应用的科学性、合理性作了调查分析,结果如下。
-
血液病输血的几个问题
输血医学随着血型学、血液免疫学和输血相关病毒学的发展,已日趋安全;从输全血向成分输血的过渡,显著提高了输血疗效,同时进一步减少了输血的副作用;各项新技术的渗入,使替补性输血向治疗性输血迈进;血液代用品和细胞因子的出现,使输天然血难以根除的免疫问题和严重传染病的困扰从根本上得以缓解.输血医学与血液病发展紧密相关,血液病输血取得了重大进展.
-
重视输血在围手术期的合理应用
近年来随着血液传播疾病风险的增加和输血新技术的开展,输血观念正在逐渐转变.围手术期正确地运用输血技术,趋利避害,大限度地发挥输血疗效,减少输血不良反应、并发症和血液传播疾病,是外科医师面临的课题.输血不当,不但给受血者带来伤害,甚至危及生命,医师还可能陷入医疗纠纷之中.
-
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与HLA抗体的相关性研究
输血、妊娠、器官移植等同种免疫均可产生HLA抗体,HLA抗体可导致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1].为了探讨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与HLA抗体的关系,提高输血疗效,我们对232例受血者中的106例受血者血清进行了HLA检测,报告如下.
-
不规则抗体阳性患者的红细胞输血疗效研究
目的 研究不规则抗体阳性的患者进行“盲配”后的红细胞输血疗效.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6年12月广东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37例不规则抗体阳性患者红细胞输注的实验室和临床相关资料,评价不规则抗体阳性的输血患者“盲配”后红细胞输血疗效.结景 不规则抗体阳性的输血患者“盲配”后红细胞输血疗效首次的有效率83.3%,与2次及以上红细胞输血疗效有效率48.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P=0.017).结论 不规则抗体阳性是引起患者红细胞无效输注的重要原因,输血患者“盲配”后红细胞输注效果随输血次数增多而下降,临床输血过程中应给予足够重视.
-
肿瘤患者化疗期间红细胞悬液输注疗效分析
目的 分析肿瘤患者化疗期间红细胞悬液输注的疗效,为临床化疗方案决策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华西医院2012~2013年住院肿瘤患者化疗期间红细胞悬液输注情况.结果 未化疗组肿瘤患者输注红细胞悬液的有效率77.3%(58/75)略高于化疗组75.8%(141/186),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含铂方案化疗的肿瘤患者输注红细胞悬液有效率27.8%(22/79)明显低于非含铂方案化疗组41.1%(44/107),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化疗会降低红细胞悬液输注疗效,含铂化疗药物对骨髓有抑制反应,大大降低肿瘤患者红细胞悬液的输注疗效.
-
ABO交叉配血不合的血小板输血临床回顾性分析
目的 研究ABO主侧、次侧配血不合的血小板在特殊紧急情况抢救用血时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特殊紧急情况抢救用血患者295例,依照ABO主侧、次侧配血是否相合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析两组数据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及临床止血效果与交叉配血相合的关系.结果 特殊紧急情况抢救用血时ABO主侧、次侧配血不合和配血相合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27%和2.45%,输血有效率分别为63.63%和68.10%,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及输血有效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特殊情况紧急抢救可输ABO血型不合的血小板,但疗效低于ABO同型输注.
-
1例自身抗体致主侧配血不合G6PD缺乏症严重贫血患儿疗效观察
目的 为1例自身抗体阳性的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G6PD)贫血患儿筛选合适红细胞血液制剂,纠正其低血红蛋白血症.方法 采用微柱凝胶法进行血型鉴定,抗人球蛋白法进行抗体筛查和交叉配血.结果 患儿存在自身抗体干扰交叉配血主侧试验,经“盲配”多个供者,为患儿选择了2单位主侧凝集强度小于或者接近自身对照的红细胞进行临床输注.结论 自身抗体致主侧配血不合非临床输血的绝对禁忌,输注1.5 U红细胞悬浮液后,患儿血红蛋白得到有效提升.
-
铜仁地区医院2762例滤除白细胞血临床应用现状初探
安全、及时、有效是临床输血的原则.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加重视血液质量,输血疗效和输血安全.血液及其成分滤除白细胞对输血安全和临床治疗具有重要作用.因此笔者就铜仁地区医院2762例滤白细胞红悬液在临床应用现状进行统计分析.
-
去除白细胞输血降低输血反应204例效果观察
据统计由同种免疫反应引起的发热性非溶血性输血反应临床发生率高达10.20%~41.00%,其发生率高低与输入的白细胞含量相关[1].为减少以上输血反应,我国已逐渐推广应用去除白细胞技术,滤除血液成分中白细胞的方法,保证了输血疗效和输血安全[2].因此,我站比较少白细胞红细胞悬液和普通红细胞悬液引起的非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以达减少输血反应、降低非溶血性发生率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