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丙型病毒性肝炎的非输血途径传播
已证实输血和血制品为引起丙型病毒性肝炎(丙肝)的主要传播途径,但约有1/3的丙肝患者并无输血及血制品史,国内外学者均在探索HCV感染的其他途径.我们在CMB项目基金资助下,于1996~1997年对丙肝病毒非输血传播途径进行了研究,对接受血液透析的肾功能不全患者、梅毒患者及丙肝患者的配偶进行了HCV感染的调查,以探讨性接触及仪器介导传播丙肝的可能性,为丙肝的预防提供依据.
-
IL-28B基因多态性对干扰素治疗丙型病毒性肝炎应答的影响
目前针对丙型肝炎的标准治疗方案是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宿主IL-28B基因多态性对丙型病毒性肝炎干扰素治疗清除有影响,可以对治疗应答进行预测.本文将从IL-28B基因多态性与慢性丙型肝炎治疗应答的关系及其影响应答的可能机制两个方面,对宿主IL-28B基因在慢性丙型肝炎治疗实践中的意义进行探讨.
-
HCV/HIV共感染者T细胞表面CD38分子的表达水平
丙型肝炎病毒(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共感染对丙型病毒性肝炎的病情进展有影响[1-3],其机制尚不清楚。CD38分子是T细胞表面活化标志之一[4,5],在HCV/HIV共感染者中T细胞的活化是否发生变化尚无定论。我们于2012-2013年通过对比分析单独HCV感染组和HCV/HIV共感染组患者T细胞表面CD38分子的表达水平,了解HCV/HIV共感染者的T细胞活化的变化,报告如下。
-
PCR与ELISA技术在输血前HCV检测中的联合应用
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丙肝)由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所致,在我国一般人群抗HCV阳性率为3.2%[1,2].约80%的丙肝可发展成慢性肝炎,甚至肝硬化和肝癌,严重威胁人民的健康和生命[3].一般认为HCV的传播途径是通过血液和血制品.目前发现的HCV感染多见于非输血人群间经破损的皮肤和黏膜的传播,因此HCV的检测除针对供血者外,也应对所有受血者在输血前进行检测,以减少或避免医患矛盾的发生[4].我们于2004年1月至2005年12月收治735例需输血的患者,采用PCR与ELISA两种技术对受血者在输血前进行HCV检测,以探讨联合应用的价值,报告如下.
-
丙型肝炎治疗进展(一)直接抗病毒小分子化合物
自1989年丙型病毒性肝炎被正式确认以来,其治疗方法经历了普通干扰素治疗、普通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RBV)治疗和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联合RBV治疗等阶段,后者又被称为标准治疗方案(standard of care,SOC).丙型肝炎的疗效与丙肝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的基因型密切相关,HCV基因1/4型对SOC的持续病毒学应答(SVR)约为50%,基因2/3型约为85%.丙型肝炎的疗效还与宿主的基因有关,主要与IL-28B rs12979860的等位基因类型相关,其中CC型等位基因疗效好.而国人主要是CC型,因此,我国丙型肝炎患者采用SOC的疗效优于欧美白人和黑人.近几年丙型肝炎的治疗研究进展迅速,出现了一大批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的新型药物,其中部分已被批准上市,但大多数还处在临床研究阶段(Ⅱ期或Ⅲ期临床试验).
-
巨噬细胞在肝纤维化中的调控作用
肝纤维化是指由于肝细胞发生坏死及炎症刺激时,肝脏中胶原蛋白等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 ECM)的增生和降解失去平衡,导致肝脏内纤维结缔组织异常沉积的病理过程。严重者可进一步使肝小叶结构改建,形成假小叶及结节,发展为肝硬化[1]。肝纤维化的主要原因包括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病、药物或毒物等。炎症反应是肝纤维化形成和发展的必经过程[2]。巨噬细胞是炎症反应过程中的关键免疫细胞,在炎症反应不同阶段,巨噬细胞发挥着不同甚至相反的作用。研究显示,巨噬细胞是肝纤维化的关键调控细胞,在整个纤维化的启动、持续和消融阶段发挥着独特的功能[3,4]。
-
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应用索非布韦治疗的 疗效及预后分析
目的 探究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应用索非布韦治疗的疗效及预后分析.方法 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2月本院接诊的65例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患者30例,对照组患者35例.其中对照组选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利巴韦林治疗,治疗组采用索非布韦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治疗12周后对比分析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患者HCV-RNA阴转数24例(占85.00%),对照组患者HCV-RNA阴转数20例(57.14%),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ALT复常25例(83.33%),对照组患者ALT复常21例(60.00%),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低于对照组,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索非布韦联合利巴韦林治疗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护理干预对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依从性的影响探讨
目的 探究对接受抗病毒治疗的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予以护理干预后,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变化.方法 择取48例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各24例.对所有患者均予以抗病毒治疗,治疗时间为6~12个月,参照组患者以常规方式进行护理,实验组则施行全面护理干预,将患者治疗的完成率进行对比.结果 实验组治疗的完成率显著高于参照组(P<0.05),实验组的治疗依从率为95.83%,显著高于参照组的70.8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5.40,P<0.05).实验组各生活质量指标均显著优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当对接受抗病毒治疗的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予以全面护理干预,以提升治疗效果.
-
86例丙肝患者HCV-RNA载量及抗-HCV与肝功能指标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丙型肝炎患者其血清HCV-RNA载量以及抗-HCV与肝功能指标(ALT、AST)的关系.方法 方便选取该院于2015年1月—2016年1月期间所收治的行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的86例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另选取同期前来该院体检的健康人群35名,对其血清HCV-RNA进行测定,并采用ELISA法对抗-HCV法进行测定,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ALT以及AST指标进行测定.结果 在HCV-RNA载量大于1×105 copy/mL时,其抗-HCV阳性概率可达到100.0%.在对低载量、中载量、高载量以及健康体检组的指标对比中,ALT指标中,上述组别数据分别为(56.80±40.81)、(100.43±62.56)、(155.30±47.86)、(20.26±12.56)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对肝功能指标进行测定的过程中,行HCV-RNA或者是抗-HCV测定,各有优势,也各有缺陷,将这三者相互联合,对其早期诊断以及测定疗效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
多烯磷脂酰胆碱治疗丙型病毒性肝炎疗效分析
目的:观察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多烯磷脂酰胆碱针治疗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常规予维生素C、维生素B6、甘草酸二铵针等药物治疗,干扰素针肌注.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多烯磷脂酰胆碱,连续观察3周,观察两组患者症状缓解程度及肝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治疗组临床症状缓解总有效率为88%,肝功能恢复总有效率为90%.结论:治疗组加用多烯磷脂酰胆碱能明显改善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症状及促进肝功能恢复.
-
基因芯片技术检测乙、丙型肝炎病毒临床研究
探讨基因芯片技术在乙、丙型病毒检测的作用.方法用迈科锐HBV、HCV联合基因芯片检测血清HBV-DNA和HCV-RNA.结果基因芯片检测42例HBV-DNA的检出率为86%(26/30),符合率为88%(37/42),假阳性为8%(1/12).检测HCV-RNA检出率为71%(5/7).符合率为92%(39/42),假阳性为2%(1/35).结论HBV、HCV联合基因芯片检测HBV-DNA和HCV-RNA有较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关键词: HBV、HCV联合基因芯片 乙型病毒性肝炎 丙型病毒性肝炎 -
丙型肝炎病毒致癌机制及其防治研究进展
丙型肝炎病毒( HCV)感染引起的丙型肝炎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终导致持续性肝组织损伤及肝硬化、肝细胞癌发生。干扰素抑制HCV复制及调节免疫的作用,不仅能够稳定病情、延缓肝硬化、肝衰竭和肝癌等并发症的发生,还能预防HCV所致肝癌发生和提高肝癌术后患者的生存率。该文将针对HCV的流行趋势、及干扰素对HCV所致肝癌的防治这些问题进行综述。
-
肝炎后肝硬化研究进展
肝炎后肝硬化常常是由病毒性肝炎慢性化发展而来,其中较常见的为乙型病毒性肝炎.近来研究表明,丙型病毒性肝炎的慢性化率为50%,在肝炎后肝硬化上同样起着重要作用.新的研究发现,慢性丁型病毒性肝炎更易导致肝硬化;而慢性HBV/HDV重叠感染者,不仅肝硬化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无重叠感染者,而且病变发展快,常在2年内就已形成肝硬化.然而,迄今为止,HBV、HCV和HBV/HDV感染人体后导致肝硬化的机制还远没有阐明,根据目前的研究,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
浅析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治疗方法
目的 探讨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 选取2015年4月—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丙型肝炎患者27例,对其临床治疗方法进行总结及分析.结果 经过我院积极的临床治疗后,27例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中显效15例,占55.56%,有效11例,占40.74%,无效1例,占3.70%.结论 经过临床治疗发现,抗病毒治疗对丙型肝炎患者的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患者预后效果较好.
-
基层医院临床护士工作中针刺伤现状调查
在临床上,各种注射、输液、配药、采血是基本、常见的护理技术操作,由此引起的针刺伤是导致临床护士感染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重要途径,其中常见且威胁大的疾病是乙型病毒性肝炎、丙型病毒性肝炎和艾滋病.为此,我院对56名临床护士进行回顾性问卷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提出相应的对策,以保证护士的职业安全.
-
病毒性肝炎的病原学分型及诊断依据
1病原学分型目前病毒性肝炎的病原学分型至少可分为六型,即甲型病毒性肝炎(HAV)、乙型病毒性肝炎(HBV)、丙型病毒性肝炎(HCV)、丁型病毒性肝炎(HDV)、戊型病毒性肝炎(HEV)和庚型病毒性肝炎(HGV).
-
丙型病毒性肝炎抗病毒治疗的体会
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流行非常广泛,呈全球性分布.目前全世界丙肝病毒(hepatitisc virus,HCV)感染者大约有1.7亿,我国丙肝病毒感染率约为3.2%,估计有4000万以上患者.
-
脚踏实地的工作连点成线的人生——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主任委员贾继东访谈
您担任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主任委员至今,请介绍分会在诊治规范化与学术交流贾继东;在乙型、丙型病毒性肝炎防治指南的推广、更新,卫生部“十五”传染病科技重大专项课题的申报、实施及“十二五”科技重大专项的申报,国际学术交流等方面,肝病学分会做了许多工作.为规范慢性乙型肝炎的预防、诊断和治疗,肝病学分会与感染病学分会对2005年《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在全国30多个城市开展了大规模推广活动,对提高我国慢性乙型肝炎的诊治水平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结合近5年来国内外有关慢性乙型肝炎新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进展,肝病学分会于2010年正式发布了《慢性乙型肝炎指南》更新版;《丙型肝炎防治指南》的更新工作也在积极推进中.
-
降低应用干扰素注射液药液损失的方法
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治疗的首选药物为干扰素,与利巴韦林联合应用是目前治疗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好的方法.干扰素分为粉剂与水剂两种,粉剂干扰素需用生理盐水或灭菌注射用水溶解.按正规排除注射器内空气的方法进行皮下注射干扰素后,注射器内留有0.06ml药液,既浪费药液,又不能注入准确剂量,影响治疗效果.
-
东兴区2003-2011年丙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及趋势分析
目的总结东兴区9年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丙肝)的发病趋势及其流行病学特征,为今后制定防控策略和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2003-2011年东兴区丙型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特点,数据分析采用X2检测。结果2003-2011年东兴区丙肝发病率在0.24/10万~8.17/10万之间,年均病发率为3.24/10万,2003年低为2例,随后上升;东兴区绝大部分乡镇均有病例报告,少数乡镇发病率较高,但乡镇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X2=1.087,P=0.297,P>0.05);丙肝发病在30-49岁的青壮年人居多,占总病例的47.48%;男性与女性发病率无统计学差别(P>0.05);病例以农民居多,占总病例的44.96%。结论东兴区的丙肝发病率2003年较低,但呈现上升趋势。今后要加强病情控制工作,以切断传播途径的方式为主,逐步建立起综合防范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