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DiversiLab系统单增李斯特氏菌分子分型评估

    作者:许龙岩;袁慕云;黄华军;邹志飞;陈晓清;林文丽;焦红

    目的 用DiversiLab系统(DVL)对单增李斯特菌进行分子分型,评估其分型能力.方法 用DVL对食品中分离的24株单增李斯特菌进行分子分型,并与脉冲场凝胶电泳( PFGE)结果进行比较,探讨DVL的分群能力和分辨率.结果 DVL将24株单增李斯特菌分成9个群,菌株之间的相似度46.7%~99.7%,DVL的相似度明显高于PFGE;DVL将PFGE型别相同的单增李斯特菌分在同一个的群中,也将不同PFGE型别的单增李斯特菌分在不同的群,但同一群中的单增李斯特菌有不同的PFGE型.结论 DVL操作简便、快速,重复性好,但分辨率低于PFGE;对大量单增李斯特菌分型时,先用DVL筛选再用PFGE对分布在同一群中的单增李斯特菌进行分型,能快速明确单增李斯特菌之间的关系.

  • 2015-2016年淮安市售禽畜肉中沙门菌污染及其病原学特征

    作者:李兵兵;刘纯成;刘靓;李双姝;范乃来;侯海燕;金晶;邢亚东

    目的 了解市售禽畜肉中沙门菌的污染情况,并研究分离菌株的病原学特征.方法 2015-2016年以随机采样方式从淮安市8个县区的超市和农贸市场采集禽畜肉样品,按照GB 4789.4-20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沙门氏菌检验》方法检测沙门菌.对分离的沙门菌株进行血清分型,耐药特性分析,毒力基因携带情况分析以及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型研究.结果 368份畜禽肉中共有37份检出沙门菌,总检出率为10.05%,其中,鸡肉、鸭肉、猪肉和牛羊肉中沙门菌的检出率分别为14.14% (14/99)、11.11%(10/90)、10.34%(12/116)和1.59%(1/63).37株沙门菌共有8种血清型,优势血清型为肠炎沙门菌和鼠伤寒沙门菌.药敏试验说明本地禽畜源沙门菌对氨苄西林和萘啶酸的耐药率高(72.97%),对头孢西丁的耐药率低(8.11%),不同样本来源及不同血清型沙门菌的耐药表型存在差异.肠炎沙门菌中invH和sopE的携带率高,鼠伤寒沙门菌中invH、sopE、rhuM的携带率高.PFGE分型研究发现,所有肠炎沙门菌的带型相似度均在81.56%以上,相同样本来源的肠炎菌株之间的亲缘关系更近;鼠伤寒沙门菌的带型各不相同,分离株的基因型别呈现多样性.结论 淮安市售禽畜肉中沙门菌的污染率较高,优势血清型为肠炎沙门菌和鼠伤寒沙门菌.沙门菌分离株的耐药状况严重,毒力基因携带率高.

  • 克罗诺杆菌(阪崎肠杆菌)分子分型技术研究进展

    作者:田雪

    克罗诺杆菌(阪崎肠杆菌)是污染婴幼儿配方粉的主要致病菌.近年来克罗诺杆菌的分类地位已由早期的黄色阴沟肠杆菌被命名为肠杆菌科独立的新属——克罗诺杆菌属.对克罗诺杆菌进行分子分型研究,在监控、预警及预防克罗诺杆菌病的暴发和散发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克罗诺杆菌的分子分型技术主要有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型1多位点序列分型1多位点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分型等.本文综述了该菌的生物学特征及分子分型技术的研究进展.

  • 乳腺癌局部复发,可二次治愈

    作者:蔡诗诗

    药物治疗的进步,使复发率已降低了10%根据国外大众数据显示,20世纪,早期乳腺癌复发转移率在30% ~40%.进入21世纪后,随着乳腺癌诊疗水平的提高,特别是药物治疗的进步,使乳腺癌的复发转移率的绝对值降低了10个百分点,目前维持在20% ~30%.不要小看这10%的降低,对于全国的乳腺癌患者来说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以前,针对复发转移的患者,多根据复发风险的指标进行判断治疗.而目前,除了参考复发风险的7个指标外,会先考虑患者的分子分型情况,再做判断并制订相应治疗方案.

  • 青年乳腺癌临床病理特点分子分型及预后分析

    作者:张杰

    目的:研究我国医院中青年乳腺癌这一疾病的患者特点、临床病理特点分子分型和初步治愈后的保护和保健.方法:通过对比三组不同年龄段的人群的病理特点分型,探讨青年乳腺癌人群病理特点分子分型和预后治疗方案.三个年龄段为小于33岁,33岁到36岁,36岁以上.结果:年龄低于33岁的组相比33岁到36岁的患者组和36岁以上的患者组更容易发生HER-2阳性和三阴性乳腺癌.三个组患者在病理类型对比中无明显差异,但在肿瘤直径有着非常明显的差异.结论:青年乳腺癌是我国高发疾病,尤其是年轻人在早期筛查与预防方面需注重,医院应该给予科学的指导和教育.

  • 内蒙古自治区结核分枝杆菌Spoligotyping分型及北京家族分析

    作者:余琴;苏云开;吕冰;马岩;连璐璐;杨晓敏;董海燕;刘耀;赵秀芹

    目的 了解内蒙古自治区结核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的基因型构成,及该地区北京家族菌株的分布特征.方法 从内蒙古自治区结核病防治研究所收集2011年全年临床分离的372株结核分枝杆菌菌株及其372例来源患者的背景资料,采用间隔区寡核苷酸分型(Spoligotyping)方法和BioNumerics 5.0软件进行基因分型分析,将372株临床菌株Spoligotyping分型结果与SpolDB 4.0数据库进行比对.另外,采用NTF及LSP对北京家族菌株进行分析.来源患者中汉族和蒙古族分别为282例及84例,其他为回族4例,维吾尔族和满族各1例,例数过少,因此仅分析主要民族与北京家族的易感性.以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x2检验分析不同民族与北京家族易感性.结果 372株临床菌株共分为48种基因型,其中24种基因型为新的型别.85.48%(318/372)为北京家族,同时存在T家族(仅次于北京家族的主要流行基因型)占4.84% (18/372)、H家族(Haarlem)0.81%(3/372)、MANU家族(2004年先于印度Delhi发现)0.27%(1/372)和LAM家族(Latin American and Mediterranean,拉丁美洲和地中海家族)0.27%(1/372).汉族北京家族菌株占87.94%(248/282),非北京家族菌株占12.06% (34/282),蒙古族北京家族菌株79.76%(67/84),非北京家族菌株20.24% (17/8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3.612,P=0.057).结论 内蒙古自治区结核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基因具有多态性,且北京基因型为该地区主要流行株,而北京家族菌株与民族易感性间无关联.

  • ERIC-PCR用于珠海口岸霍乱弧菌的分子分型研究

    作者:莫秋华;滕勇勇;王琪;赵俊华;唐明慧;谭华;林继灿;杨泽

    目的 针对珠海口岸分离的霍乱弧菌进行分子分型研究.方法 选择46株菌株(包括45株霍乱弧菌和1株弧菌属细菌),采用肠杆菌基因间重复一致序列—聚合酶链反应技术(Enterobacteial Repetitive Intergenic Consensus-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ERIC-PCR)扩增细菌的基因组DNA,对产生的指纹图谱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ERIC-PCR绘制的基因组指纹图条带清晰可辨且有一定的多态性,聚类分析结果显示ERIC-PCR将46株菌株分为22个聚类群,其中从珠海口岸供澳水产品中分离的30株O1群霍乱弧菌非流行株被细分成12个聚类群.ERIC-PCR能有效区分O1群、O139群和非O1/非O139群霍乱弧菌血清群,也能完全区分霍乱弧菌流行株与非流行株.结论 ERIC-PCR是一种有效的、具有高识别力的霍乱弧菌分型方法.本研究获得的霍乱弧菌分子分型数据为珠海口岸霍乱的防控提供了有价值的基础资料.

  • 海港口岸输入性创伤弧菌分离鉴定与分子分型研究

    作者:胡群;韩辉;雷磊;邹春颖;马研

    目的 对海港口岸输入性创伤弧菌DXV1108进行鉴定和分子分型研究.方法 从一艘越南入境船舶的压舱水中分离获得1株病原菌,采用Vitek 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进行分类鉴定和抗生素耐药性分析,并采用多位点序列分析(MLST)方法进行分子分型.结果 该菌株99%的概率为创伤弧菌,对抗革兰氏阴性菌的抗生素敏感,MLST分析显示为一新发现的序列型.结论 本研究对海港口岸防控输入性致病弧菌引发的传染病有重要意义.

  • 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子分型方法用于霍乱弧菌相关性分析

    作者:于晓婕;麻丽丹;杨帆;刁保卫

    目的 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子分型方法,分析辽宁丹东和广东珠海两地区从水体和水产品中分离的霍乱弧菌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对39株霍乱弧菌用内切酶Not I酶切DNA后进行PFGE分子分型,并在0.5×TBE电泳缓冲液中加入终浓度为3.8 mg/L的硫脲溶液电泳.结果 所有39株霍乱弧菌的基因组DNA显示出良好的分型结果,从朝鲜排污口、丹东鸭绿江水体中的鲫鱼、河蟹以及丹东排污口分离出的霍乱弧菌之间的相似度达到100%,说明这些产品之间应为同一个污染源;珠海的大头鱼和鳙鱼之间的相似度达到100%,说明这两者之间应为同一个污染源;珠海鲫鱼中检出的霍乱弧菌和鸭绿江水体中检出的霍乱弧菌之间的相似度达到88.4%,说明这两者之间可能为同一个污染源.结论 PFGE技术适用于霍乱弧菌环境样品分离菌株的相关性分析和传染源的追踪.

  • 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荧光标记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分型方法的建立

    作者:王岗;郭云昌;杜春明;付萍;李薇薇;赵悦;刘秀梅;杨大进;裴晓燕

    目的 建立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荧光标记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FAFLP)分型方法,并对4株模式菌株和19株分离菌株进行分型.方法 选用4种低频限制性内切酶(ApaⅠ、EcoR Ⅰ、HindⅢ和PstⅠ)和2种高频限制性内切酶(Mse Ⅰ和Taq Ⅰ)进行组合,对FAFLP预扩增和选择性扩增体系进行优化,用BioNumerics软件对分离株的指纹图谱进行聚类分析,并与VITEK 2 GN生化结果和16S rDNA序列分析进行比较.结果 Apa Ⅰ-G/Taq Ⅰ-G组合将19株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分为7个群,菌株间低相似度为80.85%,高相似度为98.77%.PstⅠ-T/Taq Ⅰ-G组合将19株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分为10个群,菌株间低相似度为48.68%,高相似度为99.67%.两种FAFLP组合均能将菌株进行完全区分,而VITEK 2 GN和16S rDNA序列分析无法将菌株进行完全区分.结论 ApaⅠ-G/Taq Ⅰ-G组合与PstⅠ-T/Taq Ⅰ-G组合FAFLP对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具有足够的分辨率,本研究建立的FAFLP分型方法可应用于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的分子分型和溯源.

  • 北京市食源性非伤寒沙门菌的分子分型和耐药性研究

    作者:张晓嫒;王迪;陈倩

    目的 了解北京市食源性非伤寒沙门菌的分子特征及耐药情况.方法 对2004-2010年北京市食源性致病菌监测网收集的100株沙门菌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型和抗生素敏感性检测.结果 100株非伤寒沙门菌通过PFGE分型分为62个不同的带型,每个带型包含1~11株菌.抗生素敏感性结果显示,100株菌中有55株菌表现为对至少1种抗生素耐药,其中多重耐药菌株15株.菌株对各抗生素的耐药率为萘啶酸40%、四环素30%、氯霉素15%、庆大霉素10%、甲氧苄啶/磺胺甲恶唑10%、环丙沙星9%、头孢西丁1%、头孢噻肟0%.结论 沙门菌PFGE带型和耐药谱均与血清型存在很高的一致性.提示北京市食源性非伤寒沙门菌的耐药情况比较严重,开展对该菌分子分型与耐药特征分析的联合监测意义重大.

  • 我国食品中大肠埃希菌O157耐药及PFGE分子分型特征分析

    作者:白莉;郭云昌;董银苹;王伟;杜春明;徐进;李凤琴

    目的 了解我国食品中分离的110株大肠埃希菌O157的耐药及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子分型特征,完善我国食品中大肠埃希菌O157菌株特征的基础信息,为该菌的风险评估提供依据.方法 使用琼脂稀释法对确认的110株大肠埃希菌O157进行药敏试验,完成耐药特征的分析.参照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PulseNet试验方法,对110株大肠埃希菌O157,运用XbaⅠ酶进行酶切并完成PFGE分析,利用BioNumerics软件对分离株的指纹图谱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①110株菌中,43株菌至少对一种抗生素有抗性.耐药率多的前三种抗生素依次是四环素(30.0%,33/110),磺胺甲恶唑(29.1%,32/110),萘啶酸(26.4%,29/110);②一共有24个耐药谱,耐两种以上抗生素的菌株有34株,耐3种以上抗生素的多重耐药菌株有32株.常见的三种耐药谱依次是SMX(6),AMP-NAL-SMX-SXT-TET(6),AMP-CHL-NAL-SMX-SXT-TET(4)/AMP-SMX-SXT-TET(4)/TET(4);③大肠埃希菌O157非H7(O157∶ hund)对所测试的抗生素的耐药率明显高于大肠埃希菌O157∶ H7(x2 =72.010 P <0.05).其中37株携带了志贺毒素基因的大肠埃希菌O157∶H7仅对磺胺甲恶唑(2.7%,1/37)、萘碇酸(2.7%,1/37)有耐药,没有多重耐药菌株;④通过不同种类食品中大肠埃希菌O157菌株耐药率比较发现,从生猪肉、生禽肉中分离的菌株耐药率相对高于其他食品种类;⑤PFGE分子分型研究显示菌株具有基因多态性,且可以很好将大肠埃希菌O157非H7和大肠埃希菌O157∶H7菌株区分开.结论 我国食品中分离的大肠埃希菌O157耐药现象严重.我们应加强养殖环节和零售环节食源性致病菌,特别是大肠埃希菌O157(包括产志贺毒素大肠埃希菌O157)菌株药敏特征的监测,探明食品与养殖环节菌株耐药的传播关系,并为国家制定科学的养殖业抗生素用药提供依据.

  • 2007-2016年四川省德尔卑沙门菌耐药与分子分型分析

    作者:吕虹;雷高鹏;黄伟峰;黄玉兰;杨小蓉

    目的 研究2007-2016年四川省德尔卑沙门菌分子分型和耐药趋势,掌握四川省德尔卑沙门菌污染状况,为暴发预警、溯源调查及抗生素使用策略提供参考数据.方法 运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和微量肉汤稀释法对2007-2016年四川省自临床病例、食品从业人员、食物中毒样品、养殖动物及零售食品中分离的106株德尔卑沙门菌进行分子分型及14种抗生素的敏感性测试.结果 106株德尔卑沙门菌对8类14种抗生素均有不同程度耐药,人源性和动物源性菌株对四环素、萘啶酸、氯霉素、复方磺胺的耐药率均大于20%.其中人源性菌株对头孢噻肟、环丙沙星、氨苄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唑啉的耐药率均明显高于动物源性菌株;动物源性菌株对四环素、萘啶酸、氯霉素耐药率均明显高于人源性菌株.经XbaI酶切后106株菌共分为67个PFGE带型,不同年份的临床病例、食品从业人员及零售食品生猪肉分离株具有相同PFGE带型.结论 四川省德尔卑沙门菌分离株耐药率较高,并有逐年上升趋势.PFGE型别呈多样性,部分临床病例、食品从业人员分离株与生猪肉分离株PFGE具有相同带型.

  • 江西省食源性沙门菌血清分型及脉冲场凝胶电泳指纹图谱研究

    作者:游兴勇;刘成伟;朱应飞;周厚德

    目的 研究江西省食源性沙门菌的血清型,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方法对优势血清型进行分子分型,建立江西省食源性沙门菌PFGE指纹图谱资料库,为食源性疾病溯源提供数据.方法 对136株食源性沙门菌进行血清分型,对其中优势血清型德尔卑沙门菌菌株进行PFGE分型,获得分子分型指纹图谱,运用Bionumerics v6.6软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136株沙门菌分离株血清群以B群为主,优势血清型主要是德尔卑沙门菌(49.26%),67株德尔卑沙门菌可分为41个型别的PFGE指纹图谱(相似值100%的为同一PFGE型别),主要集中在3个型别中.结论 江西省食源性沙门菌血清型分布呈多样性,优势血清型是德尔卑沙门菌,生肉制品是其主要的来源,同种血清型别的PFGE指纹图谱无相关性.

  • 进出境食品中单核增生李斯特菌的血清分型与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型分析

    作者:张惠媛;汪琦;张昕;张捷;陈广全;李秋阳;马师良;吕雨莎;韩玥

    目的 研究进出境食品中的单核增生李斯特菌(LMO)的血清分型与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型的特性及其关系.方法 采用标准方法对39株分离的LMO进行PFGE分型,分别用ApaⅠ和Asc Ⅰ酶切,电泳图谱进行聚类分析,以上菌株同时进行血清分型检测.结果 39株LMO分成6个血清型;经ApaⅠ酶切后,分成29种带型,相似度在57.4%~100%;Asc Ⅰ酶切后,分成34种带型,相似度在48.6%~100%.讨论 AscⅠ酶切的PFGE分离效果优于ApaⅠ酶切,与血清分型的一致性低于ApaⅠ酶切;PFGE分型效果优于血清分型.

  • 我国4省肉鸡屠宰场沙门氏菌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子分型

    作者:白莉;李薇薇;王岗;赵悦;张秀丽;乔昕;杨小蓉;陈玉贞;蒋原

    目的 了解我国四省肉鸡屠宰场沙门氏菌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子分型情况.方法 参照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PulseNet实验方法,对2010年监测4省肉鸡屠宰场分离到的167株沙门氏菌,运用Xba Ⅰ酶进行酶切并完成PFGE分析,利用BioNumerics软件对分离株的指纹图谱进行聚类分析并建立数据库.结果 167株沙门氏菌共分为18个群,包括了75个不同的带型.相同血清型具有相似带型,基本归于同一群.65株印地安纳沙门氏菌有38个带型,54株肠炎沙门氏菌有16个带型,16株奥尔巴尼沙门氏菌仅有1个带型.结论 各省沙门氏菌的带型具有地区性差异,又具有优势型别的交叉.屠宰场存在严重的交叉污染,加强加工环节中的关键控制点—沙门氏菌的监测和干预,从而降低肉鸡及其产品中沙门氏菌的污染,这是从源头控制污染的根本措施.

  • 北京市食源性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及分子分型研究

    作者:王迪;张晓嫒;陈倩;陆峥;王丽丽

    目的 分析北京市食源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情况及其分子分型特征,预防和控制由该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0-2012年北京地区食源性致病菌监测网分离到的金黄色葡萄球菌187株,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对8种常用抗生素的敏感性.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进行分子分型.结果 116株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现出对抗生素耐药,耐药率为62.03%,对抗生素的耐药率为红霉素(ERY) 45.45%、苯唑西林(OXA) 27.81%、克林霉素(CLI) 20.86%、四环素(TET) 13.90%、氯霉素(CHL) 11.76%、环丙沙星(CIP) 6.42%、甲氧苄啶/磺胺甲恶唑(TPM/SMZ) 5.88%.其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52株、对甲氧西林敏感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 135株.分离到的MRSA中34株菌表现出多重耐药.全部菌株共分为129种PFGE带型,优势带型不明显.结论 食源性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和多重耐药普遍存在,PFGE带型分布分散与耐药谱的关联性较差.

  • 广西香港海鸥菌分离菌株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子分型研究

    作者:孙贵娟;黄彦;唐振柱;卢桂宁;苏伟东;甘永新

    目的 探讨香港海鸥菌分子分型方法,了解广西水产品监测所分离的香港海鸥菌的相关性.方法 以NotⅠ限制性内切酶对2005年分离的香港海鸥菌酶切后进行脉冲电泳,用BioNumerics 5.1聚类分析获得电泳图谱.结果 7株香港海鸥菌分为6个分子型,其中从南宁分离的与从河池分离的2株香港海鸥菌高度同源,相似度达100%.结论 PFGE可应用于香港海鸥菌分子分型,有助于发现香港海鸥菌流行规律和传播途径,水鸟可能是香港海鸥菌传播环节的一种重要媒介.

  • 2016年上海市市售肉制品中沙门菌耐药谱与分型研究

    作者:刘玥;顾其芳;刘诚;朱颖莹;刘弘;陈敏;许学斌;张红芝

    目的 研究上海市市售内制品中沙门菌血清型、耐药谱和分子分型特征.方法 2016年1~8月在上海市所辖16个行政区,随机选择1个密集型社区,抽取1家超市或市场作为哨点,定期采集畜、禽类肉制品,按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CFSA)食源性疾病监测方案进行沙门菌分离、血清分型、抗生素定量检测与剂量评估、优势菌的分子分型.结果 606份样品包括猪、鸡、鸭、牛、羊、鹅肉制品,共分离沙门菌158株,总阳性率为26.1%,畜肉和禽肉来源分别占52.5% (83/158)和47.5% (75/158).前5位沙门菌血清型依次为肠炎沙门菌、鼠伤寒沙门菌、德尔卑沙门菌、罗森沙门菌和印第安纳沙门菌,畜肉和禽肉来源优势菌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菌株对磺胺异噁唑耐药率高(79.7%,126/158),对链霉素、萘啶酸、氨苄西林、四环素和氯霉素耐药率在38.0% ~77.8%,多重耐药(MDR)菌株(≥3类)占77.8% (123/158),猪肉来源沙门菌对庆大霉素、链霉素、磺胺异噁唑、复方新诺明、氯霉素、四环素耐药率均高于鸡肉来源沙门菌,鸡肉来源沙门菌对头孢噻呋、头孢曲松、萘啶酸耐药率均高于猪肉来源沙门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2.9% (52/158)的菌株对至少6种抗生素超检测限值;肠炎沙门菌有15个分型,以1型和3型为优势型;鼠伤寒沙门菌有23个分型,具有遗传多样性特征.结论 上海市市售肉制品沙门菌暴露以猪肉和鸡肉来源为主,肉制品中多重耐药沙门菌污染严重.猪肉来源的罗森沙门菌和鸡肉来源的吉韦沙门菌是新输入性的血清型.

  • 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型的研究

    作者:郭云昌;王岗;杜春明;付萍;裴晓燕

    目的 建立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的脉冲场凝胶电泳(pulsed-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PFGE)分型方法,并对29株分离株进行PFGE分型研究.方法 分别选择5种限制性内切酶(Xba I、Spe I、Not I、Sma I、Asc I)酶切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染色体DNA以进行PFGE分析,并利用BioNumeries软件对分离株的指纹图谱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Not I、Sma I和Asc I的酶切片段过小,而Xba I酶切片段的大小适中但数量过多,不能获得清晰可辨的图谱,均不适于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的PFGE分型.Spe I酶切的PFGE条带数量和大小适中、指纹图谱清晰可辨,对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具有足够的分辨率.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PFGE分型方法可应用于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的分子分型和溯源.

875 条记录 3/44 页 « 12345678...43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