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一起褐鳞小伞毒蕈中毒事故分析

    作者:付延琨;戚凤友;韩同春

    2003年7月16日,山东省昌邑市一农村的5名居民食用野生蘑菇后,出现不同程度的中毒症状,经流行病学调查、临床分析、动物实验及蕈类生物学鉴定,确定为褐鳞小伞引起的食物中毒.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 五种可食用性天然植物的致突变及抗突变实验研究

    作者:赵泽贞;魏丽珍

    环境中的一些致癌致突变物常通过饮食进入人体,天然的抗癌抗突变物也可通过饮食摄入,发挥一定的拮抗作用。为发掘一些可食性天然植物的新用途,采用抗突变和致突变同步快速试验技术对新鲜月季花、黄菊花、茴香、山芋及蔓菁5种可食性天然植物的致突变及抗突变作用进行了初步研究。 试验中用大肠杆菌溶原性菌株GY5027和对特异性噬菌体敏感的指示菌GY4015,试验前对菌株进行生物学鉴定,符合原生物学特性。其反应原理是:当GY5027菌接触到致突变致癌物即发生SOS反应造成基因突变释放出噬菌体,导致对该噬菌体敏感的GY4015菌体溶解,出现肉眼可见的噬菌斑。在各种对照剂的控制下,通过多种不同的排列组合方式,同时显示出抗突变、致突变、阴性的实验效应。抗突变阳性对照剂为100 mg/ml维生素C;致突变阳性对照剂为0.05 mg/ml丝裂霉素C;既不致突变也不抗突变的阴性对照剂为0.85%生理盐水。菌种的活化处理、各种对照剂及检品的处理、加S9的试验及判断结果的标准均按抗突变和致突变同步快速试验常规进行。 经过加和不加S9的两种试验及重复试验,均在7 h后标准对照剂出现了判断标准的典型反应。结果5种被检物均未显示致突变毒性;山芋及蔓菁在加和不加S9的两种试验中显示对MMC的致突变毒性有拮抗作用;月季花、黄菊花、茴香未显示抗突变性。本试验结果提示山芋及蔓菁可能是有希望的防癌剂,值得进一步验证及研究。月季花、黄菊花及茴香虽未显示抗突变性,但也未显示致突变毒性,是较安全的,仍可按民间习惯食用。本课题采用GY5027和GY4015菌株以避免检品中组氨酸不同含量的干扰,增加了检验结果的可信度。 志谢河北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95级实习生肖树海参加了部分试验

  • 侵染广西罗汉果的小西葫芦黄花叶病毒的鉴定及抗血清制备

    作者:秦碧霞;郑红英;蔡健和;陈炯;刘志明;陈剑平

    在广西临桂罗汉果花叶畸形病株上获得了一个线状病毒分离物LGL-1,寄主范围、蚜传能力测定、病毒粒子形态和细胞病理特征研究表明,它是马铃薯Y病毒科成员.采用马铃薯Y病毒科特异性简并引物做PCR扩增,并测定了分离物LGL-1的基因组3′-末端序列,序列分析表明它是小西葫芦黄花叶病毒(ZYMV).系统进化树分析揭示,世界范围内的ZYMV分离物主要可分为3大群体,分离物LGL-1为中国特有群体Group Ⅲ成员.原核表达制备了分离物LGL-1的外壳蛋白抗血清,明确了ZYMV是引起广西罗汉果病害的主要病毒,并且比较了原核表达法和提纯病毒法制备的抗血清,在病样的间接ELISA法检测中结果的差异.

  • 人源弓形虫分离株的生物学鉴定及群体DNA含量分析

    作者:楼涤;张乐;林爱芬;陈睿;刘君伟;吕庆华;王长根;傅翠娥

    通过对不同分离株弓形虫抗原的分析,探讨弓形虫虫株间的差异性.取弓形虫CAg阳性血液标本进行小鼠接种,对分离株进行生物学特性鉴定;采用流式细胞仪(FCM)对分离株弓形虫速殖子进行群体DNA含量分析.结果在5份CAg阳性血液样本中分离到4株弓形虫,两者符合率达80%;经生物学鉴定结果显示,4个分离株的形态大小、毒力及抗原性均与RH株弓形虫相似.上述5株弓形虫速殖子DNA含量分析均呈明显规律性,即均有2个分布峰,但各虫株间的2个分布峰中所占速殖子数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表明检测弓形虫CAg可作为弓形虫早期、急性期感染的确诊指标;采用流式细胞术进行DNA群体分析,似可反映弓形虫虫株间的差异.

  • 人胎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类肝细胞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作者:何念海;赵文利;王宇明

    目的:对MMSCs来源类肝细胞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从人胎儿骨髓中分离MMSCs,在10 g/L Matrigel作基质,2.5 mmoL/L AZA预处理10-12 h,HGF 10 μg/L+FGF4 10μg/L+HGM培养基中培养和诱导.收集诱导培养4,7,14,21,28 d时的细胞爬片,SABC免疫组化法DAB显色检测肝细胞早期标志AFP,CK19及早期转录因子GATA4,成熟肝细胞标志ALB,CK18,GST-π,肝细胞转录因子HNF1α;提取诱导分化10 d和第28 d细胞RNA及蛋白质,设计AFP,CK19,ALB,CK18,CYP1B1,CYP2B6引物,进行RT-PCR,观察在mRNA水平肝细胞标志的表达,采用Western blot检测CK18,AFP,ALB的表达量.结果:未诱导培养的MMSCs中,有较少的细胞表达AFP,未见其他肝脏特有的转录因子或者胞质蛋白标志.免疫组化显示在诱导早期可见较多细胞呈GATA4,AFP和CK19阳性表达,至诱导后期表达下降,而ALB,CK18,GST-π和肝细胞转录因子HNF1α阳性细胞比例逐渐上升.RT-PCR显示,未诱导的MMSCs仅可表达微弱的AFP mRNA,诱导早期可见AFPmRNA和CK19mRNA表达,诱导后期未见扩增,而ALB,CK18,CYP1B1 mRNA早期和后期均可见表达,在诱导后期可见CYP2B6 mRNA表达,但很弱.Western blot检测显示诱导细胞中AFP,ALB和CK18蛋白的表达趋势同基因表达类似.在65 ku和68ku处诱导细胞组可见AFP和ALB目的条带,在45 ku处诱导细胞组可见CK18目的条带.未诱导的细胞和诱导早期细胞中AFP有表达,后期未见.诱导早期和后期CK18和ALB均有表达,且后期增强.结论:MMSCs向类肝细胞的横向分化是先分化为肝前体细胞,再分化为成熟肝细胞,在本实验诱导条件下可获得在复制及翻译各环节肝细胞标志阳性的类肝细胞.

  • 一例布鲁菌病的病原学诊断

    作者:宋江勤;徐湖波

    布鲁菌病是由布鲁菌属细菌所致的人畜共患变态反应性传染病,多见于内蒙古、东北和西北等牧区[1]。本院收治布鲁菌病患者1例,回顾该病例实验室诊断过程,总结该菌的微生物学及流行病学特点,以提醒本地区微生物实验室人员在布鲁菌病诊断时提高警惕,为临床提供及时、准确的病原微生物学鉴定,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治疗。

  • 组织块法分离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

    作者:李铎;石钏;洪敬欣;孟恒星;韩俊领;张宇光

    目的:应用组织块法分离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同时探讨在不同储存条件下的脐带是否对组织块法的分离成功率产生影响.方法:无菌条件下采集足月儿的脐带,应用组织块法分离hUC-MSCs,通过流式细胞术观察其免疫学、生长特性.脐带在常温条件和冷冻条件下储存后进行组织块法分离,观察细胞生长情况.结果:应用组织块法能获得贴壁生长的hUC-MSCs,流式细胞仪分析结果显示细胞高表达常见MSC表面分子CD105、CD73及HLA-ABC;低表达造血细胞表面标记CD34、CD45及HLA-DR.常温储存条件下,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获得原代细胞数量下降;组织冷冻后可以获得hUC-MSCs.结论:组织块分离法可以获得贴壁生长的hUC-MSCs,并成功传代扩增;脐带采集后24 h内处理,hUC-MSCs获得数量及分离成功率高;随着处理时间延长,hUC-MSCs获得数量减少,分离成功率降低.

  • 应重视非结核分枝杆菌病的诊治

    作者:初乃惠

    非结核分枝杆菌(non-tuberculosis mycobacteria, NTM)系指除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结核、牛、非洲和田鼠分枝杆菌)和麻风分枝杆菌以外的分枝杆菌。随着细菌学诊断的进步和分子生物学鉴定、鉴别技术的提高,AIDS的流行,医源性感染机会增多,各种免疫抑制剂的使用,人口老龄化等各种机会增多,NTM病较前明显增加,但临床医生对此了解较少,经常将痰涂片抗酸菌阳性并有呼吸系统症状及X线胸片异常阴影者诊断为肺结核,造成误诊,甚至误诊为耐药结核病而给予耐药结核病的治疗方案,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损失。由于NTM种类较多,根据生长快慢分为快生长分枝杆菌和慢生长分枝杆菌,根据分枝杆菌是否产色,将NTM分为4组,分别为Ⅰ组光产色菌、Ⅱ组暗产色菌、Ⅲ组不产色菌、Ⅳ组快速生长分枝杆菌。这些分类对NTM的诊断和治疗没有太大的影响。

  • 部分地区蜱传斑点热自然疫源地调查

    作者:吴益民;刘国平;魏安明;胡玲美;张志强;蔡增林;李红兵;鲁志新

    1984年,我们在自然疫源性疾病的调查中从黑龙江省东宁县蜱类分离到多株立克次体,经免疫学与分子生物学鉴定确认为斑点热群(Spotted fever group,SFG)立克次体新种,命名为黑龙江立克次体[1~5].为此,多年来我们对黑龙江省和吉林省东部的东宁县与珲春县进行了蜱传斑点热的自然疫源地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褐家鼠肺组织HFRS病毒株GB-235的分离、鉴定

    作者:熊远;梁彩云;邱季春;狄彪;陈化新;罗成旺;姚智慧

    1983年广州市发现首例HFRS患者[1],迄今,每年都有HFRS病例发生,主要带毒鼠种为褐家鼠.在广州曾分离出毒株G9[2],但未做动物回接和分子水平的鉴定.我们从广州市区捕获的褐家鼠分离到HFRS病毒株GB-235,对其进行了血清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鉴定.现报告如下.

  • C型肉毒梭菌的鉴定及其神经毒素基因全序列测定

    作者:高建军;张超;毛晓燕;曹馨匀

    目的 对3株C型肉毒梭菌进行鉴定,并选择其中1株进行基因全序列测定.方法 对3株C型肉毒梭菌(C6514、C314/91和CAxA)进行生化鉴定、检出试验、确证试验、毒力测定、毒素定型试验,并对C6514株进行神经毒素基因全序列测序.结果 3株菌均能发酵葡萄糖,不能发酵乳糖,不能发酵牛奶和形成吲哚;3株菌均为产毒株;C6514株毒力较高,为2×104 LD50/ml;加C型或混合型肉毒诊断血清或加明胶磷酸盐缓冲液(GPB)煮沸均可中和或灭活C型肉毒梭菌产生的毒素;BoNT/C测得的序列拼接后与C-enBank中序列号为D90210的基因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均为99%.结论 3株肉毒梭菌均为典型的C型肉毒梭菌.

  • 四川省德格县2株疑似喜马拉雅旱獭鼠疫菌株的鉴定

    作者:祁芝珍;罗志丹巴;段勇军;李敏;崔百忠;戴瑞霞;冯建萍;李存香;于守鸿;王祖郧;王虎;金星;赵海红;辛有全;任玲玲;张青雯;魏荣杰;金丽霞;金泳;熊浩明;罗孝林;泽仁桑珠;王洪;张珊瑚;郭文涛;王雪;丹巴泽里;翁丹;王代礼

    目的 通过对四川省德格县自毙喜马拉雅旱獭体内分离出的2株疑似鼠疫菌株进行生化特征、毒力鉴定,确定四川省是否存在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方法 菌株鉴定采用细菌形态染色、培养特性、鼠疫噬菌体裂解试验、生化及糖醇类酵解试验、毒力因子、毒力、营养需求、质粒、基因检测及基因分型方法进行.结果 光镜下,2株被检菌株均为革兰染色阴性,呈球杆状,两极浓染、两端钝圆;在赫氏普通琼脂上24-48 h,被检菌株形态呈中心发暗,有黄褐色粗糙颗粒,边缘不整呈锯齿状、薄而透明的花边;在赫氏血琼脂上,菌落隆起,色泽深,花边消失或残留锯齿状痕迹.2株被检菌株均能酵解阿胶糖、麦芽糖、甘油,不酵解鼠李糖、密二糖,脱氮阳性;毒力因子均为F1+、VW+、Pgm+,Pst I+;携带鼠疫菌常见的质粒,相对分子质量(Mr)为6.0×106、45.0×106、65.0×106,具有鼠疫菌的毒力相关质粒基因Pla、calfl、LcrG;对小鼠的毒力试验,绝对致死量(LD100)均为50个菌;营养需求上,对苯丙氨酸、甲硫氨酸依赖;基因型是Genomovar 5;与假结核菌(PTB)在鉴别培养基尿素、奥腾、枸橼酸盐上有明显区别,含鼠疫菌特有的Pst I和F1抗原,22℃下能被鼠疫噬菌体完全裂解.含有鼠疫菌特有的3a片段.结论 四川省德格县喜马拉雅早獭体内分离的2株疑似菌株均为鼠疫耶尔森菌,具有青藏高原喜马拉雅旱獭型鼠疫菌株的特性,四川省存在喜马拉雅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

  • 以血培养为基础的布鲁菌快速鉴定方法研究

    作者:郭素芳;王俊瑞;范文兵;王艳艳;崔步云;韩艳秋

    目的 探讨快速、简便的以血培养为基础的布鲁菌鉴定方法,为布鲁菌病的及时诊治提供依据.方法 应用培养仪进行血培养,通过观察阳性报警瓶生长曲线特征,对可疑布鲁菌生长的培养物通过革兰染色和生化反应进行快速鉴定.验证采用传统的阳性血清、单相特异性血清(A、M和R)凝集试验,布鲁菌噬菌体裂解试验(Tb、BK2)对布鲁菌可疑菌株进行种/型鉴定.对鉴定为布鲁菌的菌株采用PCR方法[布鲁菌表面蛋白-31(BCSP31)-PCR和牛种、羊种、绵羊附睾和猪种布鲁菌(AMOS)-PCR]鉴定分型.结果 61份培养物细菌生长曲线特征:迟缓期曲线较平坦,生长期曲线短,稳定期曲线平坦;在血培养仪上,72 h左右出现阳性报警.64株(其中3人培养2次)菌株尿素水解试验、革兰染色、柯氏染色鉴定为布鲁菌.选取27株菌株经细菌学鉴定为羊种布鲁菌,其中,21株为羊种Ⅲ型,6株为羊种Ⅰ型;经BCSP31-PCR鉴定均为布鲁菌,经AMOS-PCR方法鉴定均为羊种布鲁菌.结论 布鲁菌的快速鉴定可以缩短培养和鉴定时间,通过经典细菌学和PCR方法验证,此方法鉴定布鲁菌结果快速、可靠.

  • 双歧杆菌QJ 405和乳酸杆菌QJ 405的生物学特征及鉴定

    作者:梁冰;吴力克;姜峰;潘桦;孙英姿;钟方虎

    目的:观察从健康核潜艇艇员正常粪便中分离出的双歧杆菌QJ405和乳酸杆菌QJ405的生物学特征,判定其是否符合益生菌要求.方法:分析细菌的形态学和生理生化特征.采用数值分类法(API20A)和化学分类法(气相色谱分析)进行种属鉴定.抗生素敏感试验采用ATB法.结果:两株菌分别鉴定为长双歧杆菌和唾液乳酸杆菌唾液亚种,两菌代谢发酵碳水化合物均可产生大量乙酸、乳酸,对多种抗生素表现敏感.结论:双歧杆菌QJ405和乳酸杆菌QJ405的来源和部分生物活性符合益生菌的要求.

  • 聚(左旋乳酸-己内酯)/明胶静电纺丝支架对大鼠骨髓来源内皮祖细胞成血管分化的影响

    作者:张夏;郑雷蕾;刘艳;明叶;何昊珏;胡赟

    目的·探讨聚(左旋乳酸-己内酯)[poly (L-lactic acid caprolactone),PLCL]/明胶静电纺丝支架对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成血管分化的影响.方法·分离大鼠EPCs后进行培养、鉴定.制作PLCL/明胶静电纺丝支架,进行扫描电子显微镜及水接触角测试.EPCs种植于PLCL/明胶静电纺丝支架上,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采用RT-PCR检测成血管相关基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激酶插入区受体(kinases insert region receptor,Kdr)表达,Western blotting技术检测VEGF蛋白表达.结果·密度梯度离心配合差速贴壁法可有效分离EPCs,PLCL/明胶静电纺丝纳米纤维高密度多孔,亲水性能有利于细胞黏附,EPCs在支架上生长良好.PLCL/明胶组Vegf及Kdr基因的表达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00),VEGF蛋白表达也显著增强(P=0.000).结论·PLCL/明胶是组织工程理想支架,且对EPCs成血管分化有促进作用.

  • 贵阳地区慢性呼吸道感染125株病原性真菌的生物学与基因分析

    作者:王和;罗振华;王丹霓;康颖倩

    目的 探讨贵阳地区引起慢性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原性真菌种类及其分布.方法 采集104例慢性支气管炎与慢性肺炎患者的下呼吸道分泌物标本,接种CHROM培养基25℃培养48~72 h.对分离的真菌进行常规形态或/和生化反应以及ITS序列和25S rDNA Ⅰ型内含子序列的检测与鉴定.结果 共分离真菌125株,含酵母菌99株(79.2%)和霉菌26株(20.8%),其中白色念珠菌60株.取42株酵母菌和霉菌作ITS鉴定,与生物学鉴定的符合率为81%.19株白色念珠菌经25S rDNAⅠ型内含子鉴定,分别为基因A型9株(47.4%)、B型6株(31.6%)、C型4株(21.0%).结论 贵阳地区慢性呼吸道感染常见真菌为酵母菌,主要是白色念珠菌基因A型.检测ITS序列和25S rDNA Ⅰ型内含子序列,有助于真菌感染的快速基因诊断和提高菌种鉴定的准确率.

  • 重组人附睾特异表达蛋白ESC42及其生物学鉴定

    作者:沈肖方;李建远;王海燕;薛江南;曹奇志;连培文;陈辉;解美娜

    目的: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合成出人附睾特异表达基因ESC42重组蛋白,为其功能研究提供材料.方法:从人附睾cDNA文库扩增出ESC42基因片段,构建原核表达载体,进行克隆、表达、蛋白质纯化及单克隆抗体制备;Western印迹鉴定纯化产物及其单克隆抗体的特异性;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鉴定ESC42蛋白相对分子质量(Mr)和肽质量指纹,用MS-Fit软件查询NCBI数据库.结果:获得rhESC42融合蛋白纯度为99%;Mr为11978.12,制备出抗rhESC42单克隆抗体;质谱分析的数据覆盖了所预测氨基酸序列的48%,且符合率为100%.在Expasy数据库中进行结构域扫描,发现ESC42属于β-defensin家族,具有抗菌活性.结论:获得了高纯度且具有生物效应的rhESC42重组蛋白质,并从蛋白质水平对预测氨基酸序列进行了证实,为以后的功能研究奠定基础.

  • O139群霍乱弧生物学性状与毒力研究

    作者:王长奇;陈燕萍;朱金萍;文海萍;巫文勋;程利

    2001年9月,我市发生了霍乱散发,共发病4例,为全面掌握病原学特征,我们对分离菌株进行了生物学鉴定和毒力测定,现报告如下:

  • 网滤和免疫实验技术分离人表皮干细胞群体的比较

    作者:王黎;李红文;吴景兰;王一菱;郑乃刚

    目的:比较网滤法和免疫实验技术分离人表皮干细胞群体(SCP)的效果,并鉴定SCP的生物学特性.方法:对消化分离的人表皮单细胞悬液进行不同目数(240目、300目、350目)筛网过滤和ELISA及琼脂糖-4B(Sepharose-4B)柱层析的免疫实验技术分离SCP;以形态学、P63-免疫反应性(IR)/K19-IR生物标志和生物学特性进行SCP鉴定.结果:经300目/350目筛网过滤可分离出约50%的P63-IR细胞群体,应用2项免疫实验技术皆可分离出约90%的P63-IR/K19-IR的细胞群体;应用ELISA法分离出表皮细胞的接种数虽然低于仅经240目筛网过滤法,但表皮细胞融合时间却提前了5 d(P均<0.05);而且融合后分化的表皮切片呈现复层,一些基层细胞呈现P63-IR阳性反应.结论:筛网过滤法分离效率虽较低,但操作简单;免疫实验技术分离效率较高,ELISA技术操作较方便,而Sepharose-4B柱层析技术较复杂.

  •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与鉴定

    作者:王忠;高毅;汪艳;潘明新

    目的 建立一种简便可行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BMSCs)的体外培养扩增方法,并就hBMSCs的表型、细胞周期、生长曲线、超微结构、核型等方面进行初步鉴定.方法 应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hBMSCs,条件培养基培养.相差显微镜下观察hBMSCs形态学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hBMSCs的表面标记以及细胞周期;绘制hBMSCs的生长曲线,计算细胞倍增时间;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hBMSCs的超微结构;Giemsa染色检测hBMSCs的细胞核型.结果 密度梯度离心法能分离出纯度较高的hBMSCs.hBMSCs贴壁生长,以长梭形为主.细胞存活率均大于95%.流式细胞仪检测hBMSCsCD29、CD34、CD44、CD45、CD71、CD105、CD166、HLA-ABC、HLA-DR、UEA-1阳性表达细胞比率分别为95.3%、1.8%、94.7%、0.8%、96.2%、96.6%、92.7%、96.3%、1.1%、98.7%.hBMSCs的生长曲线呈S形,在传代7代之前具有较好的生长特性.超微结构显示hBMSCs表面较多突起,孔隙较多,胞质丰富,粗面内质网发达,囊腔扩张,可见大量蛋白分泌物.核型分析显示第3、6代hBMSCs的染色体数量和形态均未发生变化.结论 应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可得到纯度较高的hBMSCs,能表达hBMSCs的表型特征.hBMSCs能在体外较长期培养,细胞染色体数目未发生改变.

24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