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雌激素对骨重建过程的影响
骨重建(Remodeling)是一个复杂而有序的代谢过程.骨的重建活动通常发生在骨的4个表面即4个包被(皮质骨内、外表面,哈氏系统表面及小梁骨表面).雌激素对骨重建的过程有直接和间接的调节作用.雌激素缺乏会导致骨重建过程中骨表面骨吸收和形成发生一系列特征性的改变,其终结果导致骨质疏松的形态学改变.
-
运动对骨密度的影响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减少,骨组织显微结构退化(松质骨小梁变细、断裂、数量减少;皮质骨多孔、变薄)为特征,骨的脆性增高及骨折危险性增加的一种全身性骨病,其发生机制有两点,其一骨峰值低,其二骨质丢失速度快,许多患者同时具备这两个因素[1].近年来,运动对骨密度(BMD)的影响及对骨质疏松的防治已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现将有关运动对骨密度的影响的研究结果综述如下.
-
骨质疏松性骨折机理研究进展
骨质疏松是以骨量减少、骨组织显微结构退化(松质骨骨小梁变细、断裂、数量减少;皮质骨多孔、变薄)为特征,以致骨的脆性增高及骨折危险性增加的一种全身性骨病.骨质疏松症的大危害在于骨折,20%的骨质疏松症患者有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可能[1].
-
骨强度在骨质疏松诊断中的作用
骨骼不仅有生命力而且具有一定的韧性和弹性,是体内坚硬的器官,可作为人体的支架,载荷重量以及作为运动的杠杆.同时可保护内脏器官、维持血管的正常形态和避免部分神经受压迫.骨也是人体大的钙库和磷库,完成造血和免疫功能.遵照Wolff'原则,皮质骨的几何形状和松质骨的结构类型,以及骨的分子、细胞和代谢活动均是适应正常生理载荷的结果,如果不能适应则导致病理性骨折、代谢性骨病和疼痛[1].
-
脆性股骨颈骨折的皮质骨变化
目的 研究脆性股骨颈骨折的股骨颈皮质骨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59例病人行股骨近端CT扫描,骨折组28例,年龄:74.4±9.3岁;男9例,女19例;非骨折组31例,年龄:64.1 ±9.2岁;男11例,女20例.取对侧(正常侧)股骨小转子顶点上方20 mm(T20)平面CT横截面影像,计算T20长径和股骨颈宽径皮质比率,计算公式为:T20长径皮质比率=T20长径-T20髓腔长径/T20长径×100%;股骨颈宽径皮质比率=股骨颈宽径-股骨颈髓腔宽径/股骨颈宽径×100%.结果 T20长径皮质比率:骨折组:18.02%±4.62%;非骨折组:23.38%±5.19%(P=0.000);T20股骨颈宽径皮质比率:骨折组:26.78%±4.90%;非骨折组:33.08%±5.93%(P=0.000).提示脆性股骨颈骨折病人股骨颈皮质明显变薄.结论 股骨颈皮质变薄是导致脆性股骨颈骨折重要因素,T20长径皮质比率和T20股骨颈宽径皮质比率是观察股骨颈皮质骨变化的有效指标.
-
补肾中药复方延缓老年雄性大鼠股骨皮质骨、松质骨骨量增龄性丢失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补肾中药复方延缓老年大鼠股骨皮质骨、松质骨骨量增龄性丢失的作用.方法36只24月龄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24月龄本底对照组、30月龄增龄对照组、补肾中药复方低剂量组、补肾中药复方高剂量组,每组各9只.低剂量组、高剂量组均自24月龄给药至30月龄.各组相应处理以后分别测定各组大鼠左侧股骨以松质骨为主的近段、远段以及以皮质骨为主的中段的骨密度. 结果补肾中药复方低剂量组大鼠股骨各段骨密度增龄性减少率出现延缓的趋势;高剂量的补肾中药复方则能明显延缓股骨各段骨密度增龄性减少率. 结论补肾中药复方具有量效依赖性地延缓大鼠皮质骨、松质骨增龄性骨丢失的作用.
-
定量CT骨密度测量(QCT)在骨质疏松症诊治中的临床应用2007国际临床骨密度学会(ISCD)共识摘录
引言定量CT骨密度测量(QCT)约在1980被用于临床,它是一种真正三维的体积骨密度测量技术,与其它密度测量技术相比具有许多优越性:首先,皮质骨和松质骨能够被分离出来,松质骨感兴趣容积(VOI)很大程度上不受脊柱退行性变的影响;其次,可以应用3D几何测量参数.QCT主要用于脊柱、股骨近端、前臂和胫骨的骨密度测量.大约在同一时代,双能X线骨密度仪(DXA)由于具有精密度高,电离辐射剂量小,实用,操作简单,费用低的特点,成为了BMD测量的标准.在过去的二十年里,用DXA测量得到的脊柱和髋部的面积BMD成了骨质疏松诊断和药物开发的主要评价手段.
-
齿状突游离小骨研究新进展
齿状突游离小骨是齿状突畸形常见的类型,是指周边为皮质骨的小骨取代了正常的齿状突,与枢椎椎体之间无骨性连接.由于齿状突游离小骨的临床症候多样,且该处解剖结构复杂,在影像学上相互重叠遮挡,临床上容易漏诊或误诊.
-
什么叫"蛋壳"技术
20世纪40年代,Michele和Krueger从脊柱后方通过椎弓根进行椎体病变的活检和椎体感染的引流.70年代开始,Heinig利用这项技术进行脊柱骨折的前方减压,即通过椎弓根将椎体挖空后,再将后凸的骨折块夯入挖空后的椎体内,并于80年代发表论文时命名为"蛋壳"技术(eggshell procedure)[1].因其以椎弓根为向导,将椎体的松质骨完全去除后只剩下一薄层皮质骨外壳,与蛋壳相似,故用"蛋壳"一词来形容.
-
非细胞型组织工程化骨加自体红骨髓复合植骨修复兔尺骨长段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组织工程化骨可根据其种子细胞的来源分为细胞型和非细胞型.我们将猪长骨干骺端松质骨制成改良Kiel′s骨作为支架材料,从皮质骨提取骨形态发生蛋白(BMP)作为生物活性因子,两者按一定比例混合制成非细胞型组织工程化骨,对单独植入和加自体红骨髓复合植入修复骨缺损的能力进行了实验观察.
-
病毒灭活对皮质骨生物力学特性的影响
目的探讨既能保证异体骨移植的安全性,又能大限度地保留其生物力学特性的γ射线灭菌剂量.方法取新鲜猪股骨干,去除骨膜、软组织及骨髓,从股骨干中间横行截成两段,其中一段不予处理,作为对照组骨环的来源,另一段用来模拟HBV感染的异体骨,将装有1 ml HBV悬液的玻璃管加盖软木塞后放入骨段的髓腔中,两端用铅封闭,做成了HBV感染的骨模型,行不同梯度剂量的γ射线辐照,然后取HBV悬液行病毒标志物(HBsAg,HBV-DNA)的检测,了解病毒破坏程度;从对照骨段和处理骨段截取相邻骨环行3点弯曲试验,测量弹性模量、大载荷,了解γ射线辐照对骨生物力学特性的影响. 结果 >25 kGy的γ射线能完全破坏HBV-DNA,完全破坏HBsAg需要50 kGy;γ射线对骨环的大载荷的影响有剂量依赖性,剂量越大,大载荷下降越多,<25 kGy的γ射线辐照引起的大载荷下降无统计学意义(P>0.05),>30 kGy的γ射线辐照使骨环的大载荷显著下降(P<0.05). 结论γ射线辐照对骨生物力学特性的影响有剂量依赖性,25 KGy的剂量不影响骨的生物力学特性,且能灭活HBV.
-
运动对妇女绝经后骨质疏松影响的研究进展
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是以骨量减少、骨组织显微结构退化(松质骨骨小梁变细、断裂、数量减少;皮质骨多孔、变薄)为特征,导致骨的脆性增加及骨折危险性增加的一种全身性骨病[1].
-
耳科手术电钻钻孔对骨质产热影响的试验研究
目的 比较采用不同电钻类型、钻速、进给速度下进行钻孔操作时,骨质局部温度的变化.方法 以新鲜猪肋骨块为试验材料,在连续的两块肋骨块中央自上而下固定热敏电阻3枚.固定肋骨块,旁开中线两侧1.8 mm对称钻孔,分别用耳科手术电钻进行麻花钻-切削钻,麻花钻相同进给速度下不同钻速及麻花钻相同钻速下不同进给速度的钻孔试验.记录钻孔时温度的变化及骨质厚度.采用配对f检验分析每组试验中两种钻孔方法在升温中的差异,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相同钻孔条件下,麻花钻平均升温(31.35±19.88)℃,明显低于切削钻(53.37±20.26)℃,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 0.05).使用麻花钻在0.1 mm/s进给速度下,钻速在7000 rpm与31 500 rpm条件下钻孔,其升温的差异无显著性(P=0.074< 0.05);在0.56 mm/s进给速度下,7000~31500 rpm,10500~17500 rpm,10500~24500 rpm,10500~31500 rpm四组条件下钻孔,升温差异无显著性;在10500 rpm转速下,0.35~0.56 mm/s、0.56~0.90 mm/s条件下钻孔,升温均无统计学差异.电钻通过皮质骨时升温较快,其升温与上方皮质骨厚度呈线性关系.结论 麻花钻头在钻孔操作中产热较切削钻低,受现有试验条件限制,钻孔中升温与电钻的钴速与进给速度无明显相关性.
-
人体下颌骨强度研究
目的:研究取件角度对人体下颌骨皮质骨拉压强度的影响.方法:将人体下颌骨看作是各向异性生物复合材料,采用复合材料力学方法测试其不同方向、不同角度的拉压强度.结果:确定了人体下颌骨皮质骨在应力应变空间的正轴、偏轴强度参数.结论:骨的强度分析不能简单地套用复合材料力学强度理论,而要根据试验结果修正后加以应用.
-
聚乳酸-脱钙冻干胚胎骨修复下颌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胚胎骨移植免疫原性低,爬行替代快,兼备骨诱导活性;聚乳酸(polylactic acid,PLA)膜可体内降解,骨引导活性可靠,但单独应用均存在一定不足。我们将PLA膜和脱钙冻干胚胎骨(demineralized freeze-dried fetal bone,DFDFB)复合修复兔下颌骨缺损,探讨PLA-DFDFB的骨修复效果。 1.材料和方法: (1)PLA膜:分子量19 000,厚200 μm,孔径<5 μm。 (2)DFDFB制备:取孕28 d胎兔四肢骨,剪成1~2 mm骨粒。25 ℃下1∶1氯仿-甲醇脱脂,浸入2 ℃ 2 mol/L CaCl2、0.05 mol/L EDTA各1 h,0.6 mol/L HCl彻底脱钙,漂洗,冻干,环氧乙烷消毒。 (3)实验方法:在16只成年大耳白兔双侧下颌骨下缘形成1.0 cm×0.6 cm方形骨缺损。右侧植入DFDFB,左侧植DFDFB后表面覆盖PLA膜。术后4、8、12 周分批处死动物,取下颌骨标本行大体观察和X线观察。10%中性甲醛固定后常规制取6 μm厚脱钙石蜡切片,HE染色光镜观察。 2.结果:术后4周两侧缺损内见新骨充填。8周新骨外观似皮质骨,PLA-DFDFB侧外形较好。12周新骨与宿主骨无异。X线检查术后4 周两侧缺损区呈均匀骨痂影,8周骨密度增高,此二期DFDFB侧骨密度稍高。12周缺损区骨密度与宿主骨相近,PLA-DFDFB侧稍高。 组织学观察4周时少见DFDFB残片。PLA-DFDFB侧骨小梁平行骨长轴排列,DFDFB侧骨小梁呈网状。8周时PLA-DFDFB侧骨小梁粗大,骨髓丰富,DFDFB侧骨小梁细小,骨髓组织少。8周前DFDFB侧见骨膜成骨与胚胎骨替代和诱导成骨间有蓝染的生长结合线,部分切片骨膜成骨达新骨全厚1/4。12周时缺损区新骨与自体骨融合,PLA-DFDFB侧皮质骨连贯致密,DFDFB侧皮质骨有较多骨腔。 3.讨论:DFDFB植入后各观察期内均未见炎性细胞浸润,说明DFDFB免疫原性极低。DFDFB结构疏松,易于吸收改建,植入4周即可基本吸收。DFDFB的疏松结构还对骨诱导因子释放有利。但DFDFB机械强度低、赋形困难、容易造成颗粒外泄。本实验用PLA膜将DFDFB固定在缺损内,并以DFDFB支持PLA膜下骨再生空间,可避免因膜塌陷而影响骨再生。 早期X线检查发现DFDFB侧骨密度较高可能与下述因素有关:DFDFB植入后不仅在缺损内发挥引导和诱导成骨作用,还释放骨诱导因子刺激骨膜成骨,其厚度可达新骨全厚的1/4。PLA-DFDFB侧因PLA阻隔,骨膜成骨不明显,因此早期DFDFB侧骨密度较高。但这并不反映新骨的结构,组织学证据表明PLA/DFDFB侧新骨结构更有利于颌骨功能的早期恢复。而且PLA膜可延缓DFDFB的改建后吸收,12周时PLA/DFDFB侧骨密度即高于DFDFB侧,且外形恢复佳,说明PLA/DFDFB骨修复效果更理想。
-
制作高质量带牙颌骨组织病理切片方法探讨
目的:针对带牙颌骨等含皮质骨较多的骨组织,如何制作高质量骨组织石蜡切片,并就需注意的问题予以探讨。方法:比较二甲苯、氯仿、环保处理液以及正丁醇等4种脱水、透明剂,以及浸蜡处理流程,探讨制作含皮质骨较多的骨组织病理切片的佳流程与方法。结果:对于带牙颌骨、无牙下颌骨、胫骨等含皮质骨较多的骨组织,经比较后发现,采用正丁醇作为组织脱水、透明剂,并通过适当的组合,可以获得高质量的病理切片。结论:对于4种组织处理方法的比较研究,我们认为正丁醇处理法是制作高质量颌骨等皮质骨含量较多的骨组织病理切片处理手段,值得推广。
-
不同频率给予地塞米松对大鼠胫骨皮质骨和松质骨的影响
目的 研究不同频率给予地塞米松(Dex)对大鼠胫骨皮质骨和松质骨骨质疏松的影响.方法 3月龄雌性SD大鼠肌注给予Dex 1 mg·kg-1,给药频率分别为每周2次、4次和6次,共计给药30 d.取胫骨上段和中段进行石蜡包埋,HE染色观察骨结构变化,结合骨形态计量学检测松质骨的骨小梁面积百分数(%Tb.Ar)、骨小梁宽度(Tb.Wi)、骨小梁数量(Tb.N)和骨小梁分离度(Tb.Sp),以及皮质骨的骨组织总面积(T.Ar)、皮质骨厚度(Ct.Th)、皮质骨面积(Ct.Ar)、骨髓腔面积(Ma.Ar),以及骨外膜面周长(P-Pm)和骨内膜面周长(E-Pm).结果 ①胫骨上段松质骨:HE染色结果显示,正常对照组骨小梁排列密集,小梁较宽;每周2次组与之相比无明显变化,4次和6次组Tb.Wi变窄(P<0.05).骨形态计量学进一步确认,与正常组相比,2次组无明显变化;4次及6次组% Tb.Ar和Tb.Wi均明显减少(P<0.05),而Tb.N和Tb.Sp无显著变化.②胫骨中段皮质骨:HE染色结果发现,正常对照组皮质骨切片呈现淡红色、中空环状结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2次和4次组未见明显差异;6次组Ct.Th和Ct.Ar百分比相对减少(P<0.05).骨形态计量学确认,与正常对照组相比,6次组T.Ar,P-Pm,Ct.Th和Ct.Ar均明显减少(P<0.05),Ma.Ar,E-Pm无变化,Ma.Ar明显变大(P<0.05).2次组T.Ar和Ct.Th显著减少(P<0.05),4次组仅T.Ar减少(P<0.05),其他指标均无显著差异.结论 Dex的给药频率影响骨质疏松,增加糖皮质激素给药的频率,可以缩短骨质疏松形成时间.
关键词: 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 胫骨 松质骨 皮质骨 骨组织形态计量学 -
同种异体皮质骨锚钉修复肩袖损伤的动物实验
目的 探讨使用同种异体皮质骨锚钉修复肩袖损伤在不同时间段锚钉和骨道壁之间的愈合情况.方法 使用深低温冷冻(-80℃)的成年羊胫骨皮质骨制成肩袖缝合锚钉,试验动物选用6只山羊.术中直接取肩关节正中切口,解剖分离出冈上肌腱,于止点处锐性切断,使用锉刀在肌腱止点原附着点进行磨挫直至出现新鲜骨面.将皮质骨锚钉缓慢植入预钻孔内,使用锚钉所带缝线将离断的冈上肌腱组织缝合至新鲜骨面.分别在术后第4、8、12周三个时间点取材,进行放射学、大体形态和组织切片检查,观察冈上肌腱的腱-骨愈合情况及骨锚钉的组织学转归.结果 术后第12周固定处冈上肌腱与骨面形成牢固的腱骨愈合,放射学显示骨锚钉在各个时间点逐步与周围骨质融合.HE染色检查显示在第12周时骨锚钉与周围骨质完全融合.结论 使用同种异体皮质骨锚钉固定修复肩袖损伤可达到牢固的腱-骨愈合目的 ,术后皮质骨锚钉与周围骨质融合,没有出现锚钉脱出、骨缺损等并发症.
-
骨缺损区不同移植物对胫骨平台生物力学性能的影响
目的 比较胫骨平台骨缺损区植入自体带双层皮质骨的松质骨条或自体松质骨颗粒对兔胫骨平台生物力学性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健康中国白兔24只,12~13月龄.将24只实验动物制成右膝胫骨平台负重区骨缺损模型后,随机分成A、B两组,每组12只,A组骨缺损区植入自体带双层皮质骨的松质骨条,周围再植入少量松质骨,B组植入自体松质骨颗粒.12周后处死所有动物,取材后进行大体观察,并进行生物力学测试. 结果 A组术后胫骨关节面均无塌陷,B组术后2例发生胫骨平台塌陷.生物力学测试A组胫骨平台生物力学性能显著高于B组.结论 自体带双层皮质骨的松质骨条植骨修复兔胫骨平台骨缺损区,术后抗塌陷性明显高于自体松质骨颗粒.
-
肱骨近端内侧柱的解剖测量研究
目的 测量健康人群肱骨近端内侧柱的三维解剖数据,分析年龄、性别差异和不同年龄段皮质骨的分布特点.方法 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纳入103名健康人在天津医院进行肩部CT扫描,按照年龄分为3组:A组(20~39岁)31名,B组(40~59岁)35名,C组(>60岁)37名.应用皮质骨测量软件Stradwin 5.2读取CT原始影像数据,生成骨皮质的彩色分布图.在不同横断面1~3,建立肱骨近端骺端内、外侧柱的感兴趣区(ROI 1 ~6).测量骨皮质厚度(CTh)、骨皮质密度(CMSD)和皮质下骨小梁密度(ECTD).对比分析内外侧柱皮质骨属性差异,以及内侧柱皮质骨的性别差异和随年龄变化的特点.内外侧柱皮质骨参数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在内侧柱ROI 2、3,骨皮质参数的测量值在男性高于女性,其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是ROI 2的CMSD、ECTD和ROI 3的ECTD值(t=2.100、2.238、2.530,均P<0.05).直线回归分析发现,在ROI 1~3的CTh、CMSD和ECTD值随着年龄的增加而有不同程度的降低(r2=0.042 ~0.248,均P<0.05).在A、B、C组,内侧壁ROI 1的CTh和CMSD值高于相应外侧壁ROI 4的相应值,仅在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3.696、3.749,均P<0.05).在A组,内侧壁ROI 1的CTh、CMSD和ECTD值高,ROI 2其次,ROI 3低(F=5.867、6.776、19.062,均P<0.05).在B、C组,内侧壁ROI 1~3的CTh和CMSD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肱骨近端内侧柱皮质骨区域分布差异明显,其属性变化受到性别、年龄等因素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