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软药设计

    作者:陈燕;郝敬来;仇缀百

    为了提高药物的治疗指数,Bodor等[1-6]提出和发展了逆代谢药物设计的概念,它包含2种不同的设计策略:软药(soft drug)和化学药物给药系统.软药设计(soft drug design)是将化合物的构效关系(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SAR)与构代关系(structure-metabolism relationship,SMR)以及理化性质相结合,目的是设计出更安全的化合物.

  •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药物研发新模式

    作者:潘家祜

    分析10年来国际上新药研发失败率达30%的原因,反思近代此类生物医药研究的哲学理念与研究模式,介绍国际上向现代生物医药研究模式转化的新趋势,即侧重综合,从功能基因组学、蛋白组学、系统生物学、网络药理学等多维视角来研究复杂疾病的病理网络,提出新药研发的策略应针对这种病理网络的多种(而非个别)相关基因及其调节蛋白进行干预才能有效影响疾病.另外,介绍国际上在"疾病-基因-靶点-药物"网络研究上的概况和基于网络药理学的药物研发新模式,包括网络药理学的分析方法和多向药理学设计策略,并对这类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作了分析.

  • 药物设计缺陷的法律分析

    作者:张建平

    目的:探讨产品责任中药物设计缺陷的界定、表现形式以及判断标准.方法:根据产品责任法理论、药学理论,运用实证分析、比较分析、价值分析方法.结果:含有关木通的龙胆泻肝丸,存在明显的设计缺陷.结论:药物设计缺陷是指药品在设计上有"不合理的危险",一般表现在药品的生产工艺中;符合国家药品标准,不能作为药品生产者免除产品责任的抗辩事由.判断药品的设计缺陷,处方药可以采用"净收益判断"标准,非处方药实行"可供选择的更为安全的设计方案"标准.

  • 鼻用人参皂苷Rg3壳聚糖微球的制备

    作者:唐文燕;高静;丁雪鹰;高申

    目的:以壳聚糖为载体材料,人参皂苷Rg3为模型药物,制备鼻腔给药微球.方法:采用复乳化化学交联技术制备人参皂苷Rg3鼻用微球.利用Statistic软件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和二项式拟合,求得方程.以载药量,包封率及40~60 μm微球所占比例为指标,用星点设计-效应面优化法选取较佳工艺条件,扫描电镜观察微球表面形态.结果:据效应面优选的较佳处方范围为:投药比为0.4~0.5;有机相与水相之比为0.4~0.6;初乳与油相比为0.13~0.17.以此优选处方制备的三批微球形态良好,球形圆整,平均粒径为(44.99±12.59) μm,载药量为(10.25±0.08)%,包封率为(30.61±1.46)%.结论:所优化的制备工艺稳定,适于鼻用人参皂苷Rg3壳聚糖微球的制备.

  • 巴布剂透皮给药系统的基质设计

    作者:刘成;胡晋红;朱全刚

    巴布剂是指药材提取物、药物与适宜的亲水性基质混匀后,涂布于布上制成的外用制剂.巴布剂对皮肤粘着性好,从皮肤剥下时干净利落无残留物,在温度、湿度变化的贮藏条件下软硬度适宜,不变质,稳定性高.此外,巴布剂对皮肤生物相容性、亲和性、透气性、耐汗性,重复揭贴性均好,特别适用于各类中药浸膏制剂[1].基质的性能是决定巴布剂质量优劣的重要因素,本文以影响巴布剂质量的两个重要指标为出发点,制备了以药用高分子材料为基础的巴布剂基质.

  • 前列腺特异膜抗原的结构模型研究

    作者:叶传忠;林传捷;张芳林;张磬;叶敏;陈建华;黄云腾

    目的对前列腺特异膜抗原(PSMA)进行结构模建并尝试其小分子抑制物的设计.方法通过网络资源和分子设计软件SYBYL(R)进行PSMA的三维模建和小分子抑制物的设计.结果以气单胞菌氨肽酶(AMP)的晶体结构为模板使用Composer模块,获得PSMA胞外区三维结构模型.采用分子对接方法,以AMP和ρ-碘基-D-苯丙酸-氧肟酸(AIDPH)的复合物晶体结构1IGB为参照,将AIDPH对接到PSMA的结构上,相对应形成疏水作用一端的残基为Y279、Y294、Y298及Y301,与1IGB的晶体结构中的蛋白-抑制剂间的疏水作用非常相似,相对应于另一端形成氢键的4个残基中有3个相同,说明两个复合物氢键形成的方式大体一致.结论成功获得PSMA三维结构的理论模型.AIDPH有望作为设计PSMA靶向性药物的前导基团.

  • 肠道药物转运体对药物吸收的研究进展

    作者:匡健;黄鑫;江振洲;张陆勇

    药物与体内各种转运体的相互作用是药物体内药动学性质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本文从肠道转运体出发,介绍了它们在药物吸收过程中的作用,旨在利用肠道转运体的作用增加药物向组织器官的靶向分布;利用转运体的作用改变药物的消除途径,从而减轻其毒副作用;利用转运体的作用进行新药设计从而避免药物间有害相互作用的产生;后通过构建转运体的高通量筛选系统模型,进行新化合物筛选和候选药物的药动学机制研究,为新药的开发和临床合理化给药提供新的策略和思路。

  • 基因工程改造生物合成肽类抗生素

    作者:高向阳;陈念;林壁润

    许多微生物是以非核糖体方式合成生物活性肽.生物活性肽的合成以及它们的序列专一性是由一定数目按顺序排列的蛋白质模板所决定的.因此可以构建一种编码肽合成酶系的杂交基因,从而改变肽合成酶系对底物专一性.这里介绍一种两步重组法(two-stepmethod)在基因水平取代相应的蛋白质模板中的一个氨基酸激活功能域.这种技术显示了将基因工程方法用于肽类抗生素生物合成的潜力.

  • SARS冠状病毒基因组序列分析与抗SARS药物设计

    作者:李谦;王友同;郑珩;吴文俊;吴梧桐

    SARS冠状病毒是诱发SARS的主要病原体,文章综述了SARS冠状病毒基因组序列分析的新进展,SARS冠状病毒编码的蛋白酶在病毒繁殖过程中具有重要功能,可以其作为靶点进行抗SARS冠状病毒药物的筛选.

  • 在物理化学课程中引入量子化学内容

    作者:吴洪

    探讨药学专业在物理化学课程中引入量子化学内容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从学习量子化学知识的现实意义及所增加的内容进行详细的论述,指出此举对药学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 药剂学教学改进

    作者:张纪兴;金描真;陈岳

    药剂学是药学类专业重要的专业课.根据国家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编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目录和专业介绍>中的有关条款,从药学类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及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等方面的要求,可以看出,在药品生产、检验、流通、使用以及研发领域的药物鉴定、药物设计、质量控制、药物与生物体的相互作用、药效学和药物安全性评价等方面,药剂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都是不可或缺的,其在药学各学科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 β-Arrestin偏爱性配体的研究进展

    作者:季婧立;季晖;高向东

    综述β-arrestin偏爱性配体的研究进展,着重论述各种G蛋白偶联受体及其β-arrestin偏爱性配体的生物学效应与相关药物设计以及配体的β-arrestin偏爱性鉴定,并探讨β-arrestin偏爱性配体研究的发展方向.G蛋白偶联受体是当今药物研发的重要靶点,而β-arrestin可精密调控G蛋白偶联受体功能,既能抑制经典的G蛋白信号,又能激动β-arrestin信号,故其偏爱性配体可产生特异性生物学效应,为靶向药物设计提供了新思路.

  • 抗阿尔茨海默病的胆碱酯酶抑制剂研究进展

    作者:方立;陈瑶;张奕华

    目前抗阿尔茨海默病的新策略之一是设计具有多靶向的药物.综述抗阿尔茨海默病的胆碱酯酶抑制剂研究的新进展,分类介绍乙酰胆碱酯酶和丁酰胆碱酯酶双重抑制剂、可抑制β-淀粉样蛋白聚集的胆碱酯酶抑制剂、具有抗氧化作用的胆碱酯酶抑制剂、可拮抗H3受体的胆碱酯酶抑制剂以及NO供体型胆碱酯酶抑制剂等多靶向药物,并讨论了各类药物的设计和优化.

  • 药物设计和研发中的定量构动关系研究进展

    作者:李婷婷;赵鸿萍;郑超湳;季晖;陈西敬

    概述定量构动关系研究的内容和方法.综述定量构动关系研究中对药动学特性的预测,包括对药物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特征的预测,以及定量构动关系研究对药物设计和研发的指导意义.

  • 基于结构的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方法学与应用研究

    作者:宋云龙;陆倍倍;张万年

    基于受体结构的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方法始见于20世纪80年代早期,是多学科交叉、综合的新兴产物,虽还不很成熟,但发展迅速.本文结合近年来若干成功应用实例,综述活性位点分析、数据库搜寻、全新药物设计、配体打分函数等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技术的研究新进展.

  • SARS病毒蛋白保守性分析

    作者:张大鹏;王进;华子春

    目的:寻找和确定SARS病毒中高保守的蛋白,以指导针对这些高保守蛋白为药物靶的药物分子设计.方法:采用比较基因组的方法和PSI-Blast搜索方法分别探讨SARS病毒不同蛋白在冠状病毒属内部及在正链RNA病毒内的保守情况.结果:确定了SARS非结构蛋白,特别是RdRp、Hel、nsP12、nsP13等蛋白在冠状病毒属内部表现很高的序列相似性,同时它们在正链RNA病毒范围内呈现不同程度的保守性.结论:主要参与病毒的复制、转录及后处理过程的非结构蛋白RdRp、Hel、nsP12、nsP13的高保守性,表明与病毒扩增相关的基因调控机制的保守是病毒进化的重要特征;同时这些非结构蛋白的高保守性及功能重要性表明它们更适合作为有效的药物靶分子.

  • 药物设计中的生物核磁共振技术

    作者:林克江;尤启冬;林东海;吴梧桐;叶波平

    核磁共振技术在方法学和硬件上的迅速发展,使其成为化学和结构生物学中重要的波谱技术.特别是生物核磁共振技术在药物研发过程中,提供从药物设计结构信息到基于NMR技术进行配体的筛选的广泛应用,使得生物核磁共振技术在药物研究领域地位不断加强,成为药物研究的基础工具.本文综述了生物核磁共振技术在药物设计中的方法与应用.

  • 肿瘤基因与药物治疗

    作者:沈汉澄

    随着人类基因组草图绘制的完成,基因功能和基因突变的研究已成为新世纪肿瘤学前沿的热点课题.业已明确,癌症的预测、预防、发病、证候演变、药物疗效和预后判断,都直接、间接与基因相关.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的飞速发展,对传统药物设计、研究、制药、临床应用提出了新的挑战.

  • 美国科学家发现心脏病和中风药物的关键受体

    作者:

    据路透社医学新闻报道,美国科学家已经确定并克隆出了一种特异的血小板受体基因,这一发现将为高危患者心脏病发作和中风预防药物的研制带来帮助。这种被称作P2Y12的受体存在于血小板上。一些有动脉疾病的患者为了预防心脏病或中风发作而应用抗血小板药物。但直到目前为止,研究者还没有成功地找到一个允许两种抗血小板药物——氯吡格雷(clopidogrel)和噻氯匹定(ticlopidine)共同作用的关键性受体。 加州南旧金山COR治疗公司的资深科学家、Pamela B.Conley博士称,发现P2Y12有助于研究者开发出更好的抗血小板药物。氯吡格雷和噻氯匹定可导致一些病人出血,而现在的目标就是开发出新型的药物来减少这种危险。这两种药物可阻滞ADP(一种激活血小板的物质)受体。科学家们早就知道这个受体的存在,目前他们正在进行一些具体的研究。Conley说:“既然我们已经知道这一基因的受体,我们就有希望开发出更有效的药物。” 目前应用的这两种药物存在的问题是它们抑制血小板活性的时间较长,这也可以解释一些病人的出血现象。研究人员希望开发出对血小板作用时间较短的药物。 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的Skip Brass博士在相关评论中写道,目前开发抗血小板药物的步伐很慢,“这项研究将有助于改善这一情况,因为它为药物设计提供了明确的目标。”(海农摘自 www,MEDcyber.com)

  • 用改进的理论溶剂化方程预测药物的经皮渗透性

    作者:傅旭春;戴宇文

    目的:预测药物经过人体表皮的渗透系数.方法:用半经验自洽场分子轨道AM1法计算量子化学参数,用改进的理论溶剂化方程模型建立药物透过人体表皮的渗透系数的回归方程式.结果:36个非电解质化合物透过人体表皮的渗透系数(P)和分子体积(V)、氢键酸度(Σα2H)、氢键碱度(Σβ2H)和极化率指数(πI)等理论参数之间具有良好的线性相关性,回归方程式为:logP=-6.790+1.571 V+0.1550 πI-1.295Σα2H-2.485Σβ2H(n=36,r=0.9777).结论:可以用改进的理论溶剂化方程预测药物的经皮渗透性.

199 条记录 7/10 页 « 12345678910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