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不同变异位点的HIV-1 vpr重组真核表达载体对转染细胞凋亡作用的观察祆

    作者:郑煜煌;张春迎;何艳;龚国忠;李慧;谌资;刘猛;周华英;李瑛;刘纯;李靖;周国强;尹伟;袁宏丽

    目的 观察不同的人免疫缺陷病毒1型(HIV-1)的vpr基因变异株致宿主细胞凋亡作用的区别,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14个带有不同变异位点的中国感染者HIV-1 vpr基因片断,其PCR产物纯化后经Hind Ⅲ和BamH Ⅰ双酶切,以pcDNA3.1(+)真核表达质粒连接转化实验,将重组质粒用脂质体瞬时转染至HeLa细胞,G418筛选后收获细胞.RT-PCR检测目的 基因mRNA水平的表达,荧光染色在显微镜下观察Hoeschst凋亡细胞并计算凋亡率,DNA琼脂糖电泳观察各转染细胞凋亡条带,膜联蛋白V-FITC流式细胞检测各株细胞凋亡率,并比较各株细胞的半胱酸蛋白水解酶3活性差别.结果 14个vpr基因片段转染HeLa细胞后,发现有第70、85、86或94位变异的vpr转染细胞Hoeschst染色凋亡率和半胱酸蛋白水解酶3活性检测(分别为0.1225,0.1675,0.1975,0.1575和11.356,8.021,14.6875,10.521)较无这些变异的保守序列vpr转染细胞(0.355和182.4875)为低,DNA琼脂糖电泳法和膜联蛋白细胞凋亡检测也提示同样的规律;第1~7号重组质粒(均为vprAE亚型)的致细胞凋亡能力也明显小于第8~14号重组质粒(vpr B,AB,C和C/BC亚型).结论 首次观察到有第70、85、86或94位变异的HIV-1 vpr序列,其致HeLa细胞凋亡的能力低于无这些位点变异的保守序列,AE亚型诱导宿主细胞凋亡能力低于其他亚型,其机制之一与半胱酸蛋白水解酶3途径激活降低有关.

  • 中国浙江人FCGR3B基因型及FCGR3基因变异的分析

    作者:童茵;金洁;吴俊峰;王云贵;王蕾;Juergen Neppert;Brigitte Flesch

    目的调查中国浙江人群中FCGR3B的基因频率及基因变异.方法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方法 (PCR-SSP) 检测FCGR3B基因型.DNA测序分析FCGR3基因变异.结果来自浙江的487名健康中国人中,FCGR3B*1与FCGR3B*2的基因频率分别是0.564及0.429,而FCGR3B*3的基因频率为0.000. FCGR3B基因缺失(FCGR3Bnull)的频率为0.62% (3/487).19名中国人中的7人存在FCGR3基因变异,表现为在第3个外显子的多态性位点141、147、227、266和277中发生1个或多个单核苷酸改变.结论在中国浙江人群中,FCGR3B*1基因频率高于FCGR3B*2,而FCGR3B*3可能缺失.单核苷酸改变所形成的新的基因变异在中国人群中也存在,但其原因仍不清楚.

  • 职业性接触抗肿瘤药物甲氨喋呤工人的遗传损伤

    作者:邓红平;章云涛;何继亮;张美辨;金力奋;郑伟;楼建林;王保红

    目的用3个遗传终点来研究接触甲氨喋呤(MTX)工人的遗传损伤.方法外周血分别来自21名生产MTX工人和21名对照组工人.用微核试验、彗星试验、hprt基因突变试验和TCR基因突变试验对两组人群进行检测.结果工人组平均微核率(MNR)、平均微核细胞率(MCR)分别为10.10‰±0.95‰和8.05‰±0.75‰,明显高于对照组(5.48‰±0.82‰和4.38‰±0.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工人组和对照组的平均尾长(MTL)分别为(1.30±0.06)、(0.07±0.01)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两组平均尾相(MTM)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工人组的hprt和TCR平均突变率分别为1.00‰±0.02‰和(6.87±0.52)×10-4,明显高于对照组[0.86‰±0.01‰和(1.67±0.14)×1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生产MTX工人某种程度上存在遗传损伤.

  • 拷贝数变异在妇科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康雅芳;孙蓬明

    在许多疾病中,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 variations,CNVs)可作为有意义的疾病易感标志。从患者癌变和正常组织内获得的大量染色体拷贝数图谱不仅可以反映机体的变化,还能反映增加患癌风险的种系CNVs。测定CNVs的方法主要包括基因芯片技术、高通量测序、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荧光原位杂交等,其中基因芯片技术为突出。目前对妇科恶性肿瘤中CNVs变化的研究还较为有限。综述CNVs与一些妇科恶性肿瘤的密切关联,例如卵巢癌、宫颈癌、子宫内膜癌等,并对相关CNVs进行综合挖掘及生物信息学分析,从而更好地理解妇科恶性肿瘤的进展、恶化机制,为肿瘤的防治,诊断及治疗等方面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 微孔板固相杂交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YMDD变异

    作者:沈中阳;宋红丽;王建;张成德;郑虹

    目的:建立一种快速、准确、简便的检测乙型肝炎病毒(HBV)YMDD变异的方法.方法:对132份HBV DNA阳性血清标本进行基因测序检测,选取有YMDD变异和无YMDD变异血清标本各20份进行巢式聚合酶链反应,并采用微孔板固相杂交法检测,结果判定阴性和阳性,设直接测序方法为对照进行比较.结果:微孔板固相杂交法检测结果显示,入选的40份标本中19份有变异,21份无变异,其灵敏度为94.74%,特异度为90.48%.结论:微孔板固相杂交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快速、准确、简便,并且可同时检测野生株和变异株类型,尤其适用于大批量标本的检测,便于基层推广.

  • 儿童窦口鼻道复合体的解剖变异与鼻窦炎

    作者:沈蓓;陈英;李欣;崔艳;陈亚秋

    目的:研究儿童窦口鼻道复合体解剖结构变异与鼻窦炎的关系.方法:选取15岁以下患鼻窦炎的儿童153例(鼻窦炎组),与正常同龄儿童72例(对照组),分别进行鼻窦冠状CT扫描及鼻内窥镜检查.结果:正常对照组与鼻窦炎组解剖变异的比较及各年龄组的解剖变异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儿童窦口鼻道复合体已经发育,可以通过CT扫描予以观察.(2)儿童窦口鼻道复合体通气和引流障碍是导致鼻窦炎迁延不愈和反复发作的关键.(3)儿童窦口鼻道复合体解剖变异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变异率有上升趋势.

  • 乙型肝炎病毒YMDD变异株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作者:戴晨阳;梁树人;徐健;李秀梅;朱理珉

    目的:建立乙型肝炎病毒P区基因直接测序方法,进一步了解口服拉米夫定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 P区发生YMDD变异的情况,并探讨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HBVDNAP基因区,通过直接测序方法与Genebank标准序列对比,对107例慢性乙肝(CHB)患者血清进行P区测序.结果:107例慢性乙肝患者YMDD变异率为32.7%,其中YIDD变异17例,YVDD变异15例,混合变异3例.YMDD未变异组治疗前谷丙转氨酶(ALT)水平显著高于变异者;而YMDD变异组治疗前HBV DNA含量显著高于未变异组;YMDD未变异组与变异组之间治疗前的患者性别、年龄和HBeAg状态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HBV YMDD变异可能与患者治疗前ALT水平和HBV DNA含量有一定关系,而与患者的性别、年龄和血清HBeAg状态无关.

  • 微流芯片检测乙型肝炎病毒前核心区及基本核心启动子变异

    作者:胡操寒;肖扬;周岳进;张文静

    乙型肝炎病毒(HBV)可以变异,其基因组存在多个变异位点[1].HBV变异常出现在某些特定位点(热点变异),如前核心区(前C区,nt1896)及启动子(BCP, nt1762/1764)变异.同一患者可同时存在野生株和变异株,其比例可随时间而变迁.

  • 低剂量CT扫描检查青少年鼻窦解剖变异的研究

    作者:薛敏娜

    低剂量CT检查,即在其扫描参数不变的情况下,降低管电流成像也能达到诊断要求的一种检查方法[1].因鼻窦具有良好的自然对比度,使低剂量CT扫描成为可能[2].

  • 乙型肝炎病毒YMDD变异与基因型的相关性

    作者:李顺天;戴晨阳;李秀梅;徐健;梁树人

    乙型肝炎病毒(HBV)具有高复制、高变异的特征.在慢性HBV感染的过程中,病毒变异可自发或治疗后发生,以YMDD变异尤为突出,并使得HBV感染后的临床表现与临床过程呈现多样华、复杂化.

  • 治肝灵联合拉米夫定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标志物及病毒变异株(YMDD)变异的影响

    作者:孙建新;孙方军;李陈莉

    目的 探讨治肝灵联合拉米夫定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标志物及病毒变异株(YMDD)变异的影响.方法 将9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5例采用拉米夫定100 mg,每日1次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治肝灵汤剂,水煎,每日2次,早晚分服.分别于治疗后6、12、24个月检测2组患者HBV-DNA、HBV标志物及YMDD耐药变异株,每2个月检测1次肝功能,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治疗组HBV-DNA、HBeAg转阴率、HBeAg和HBV-DNA同时转阴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YMDD变异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治肝灵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可增强抗病毒疗效,并可减少HBV YMDD变异的发生率.

  • MutYh变异与结直肠癌易感性的关系

    作者:许锁保;杨柳;朱明;陈森清

    目的:探讨MYH(MutY homologue)基因杂合性变异与结直肠癌遗传易感性之间的相关性.方法:用测序技术、变性高效液相色谱(denaturing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DHPLC)技术对120例大肠癌患者及230名正常对照者的MutYh基因3个外显子(第1、7、11外显子)区域进行变异筛查,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Exon 1区域的变异位点为Exon1-316 G>A、Exon1-292 G>A、Intron1+11 C>T和Exon1-163 C>T,病例组变异危险性是对照组的8.94倍(OR=8.94,95%CI为1.75-45.80);Exon 11变异位于Intron11-7C>T区域,病例组变异频率比对照组高(P<0.01);Exon 7区域的变异未检测到.结论:MYH变异可能是结直肠癌发生的危险因素;未筛查到高加索人群中常见的Exon 7区域的变异,提示MutYh变异存在种族间差异.

  • 用序列特异性引物多聚酶链反应的方法进行大样本、多基因的多态性鉴定

    作者:杨瑞;王淑秀;秦川;杨献军

    目的:建立多个基因同时进行多态性分析的序列特异性引物多聚酶链反应的方法,以满足其在临床检验中进行基因多态性鉴定时的应用. 方法:实验于2005-10/2006-05于河南省新乡医学院分子生物研究室完成.进行临床普通血液常规检测的患者血样200份(由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提供),采用临床血样,提取DNA后采用多聚酶链反应扩增,并以扩增后的样品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以是否出现相应的扩增条带作为基因分型的标准.应用优化后的序列特异性引物多聚酶链反应的方法分析以下基因的多态性:肿瘤坏死因子α-308A/G和-238G/A变异、白细胞介素6-174G/C变异、细胞色素P4502D6(CYP2D6)*10B外显子第188位的C/T变异.并由此优化序列特异性引物多聚酶链反应的方法,以达到应用同一个多聚酶链反应扩增程序,可同时对多个基因、多个临床样本的基因多态性同时进行分析,且基因型清晰,分型快速、准确.结果:①用20 g/L的琼脂糖凝胶电泳可看到每泳道内可有2条或1条扩增产物,其中阳性对照β珠蛋白基因的扩增片段长268 bp,此条带可以出现、减弱或者不出现.②其中肿瘤坏死因子α-308A/G存在G/G和A/G两种基因型;肿瘤坏死因子α-238G/A位点可检测到的基因型有G/A、G/G和A/A 3型;白细胞介素6-174G/C变异位点可检测到的基因型均为G/G纯合子;细胞色素P4502D6*10B外显子第188位的C/T位点可检测到的基因型为C/C、C/T、T/T 3型.结论:优化后的序列特异性引物多聚酶链反应适合对大样本,多个基因的单核苷酸位点变异进行多态性分析,快速、准确、成本低.

  •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发病与线粒体DNA控制区基因变异的关系

    作者:刘玲玲;谭端军;刘鹏;赵玉生;王士雯;Ozgul Apler;Lee-Jun C Wong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线粒体DNA控制区基因变异,并评估其在高血压发病中的作用.方法:提取符合WHO高血压诊断标准的2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和20例正常血压者的DNA.用3对交叉重叠引物扩增全部线粒体控制区D环基因,进行直接基因测序和对比分析.结果: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线粒体D环控制区的变异频率及密度[13.95个/例,0.19/(100个碱基·例)]均高于正常血压组[10.7个/例,0.14/(100个碱基·例)](x2=11.84,P<0.01).线粒体转录因子结合位点1区域呈高变异状态,而且存在部分微卫星区的不稳定,np152C及np16189C的多态性变化可能为高血压的高风险位点.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D环区基因高变异率,线粒体DNA控制区变异可能与高血压的发病存在密切的关联.

  • 肥胖症患者瘦素受体基因外显子4变异特征

    作者:侯英;丁久立;段滨红;冯琨;王亦薇;李贤厚;朱巍;杨玉芝

    目的:探讨瘦素受体基因外显子4变异情况及是否与肥胖症相关.方法:选择肥胖症患者[体质量指数(BMI)≥28 kg/m2]和正常人(18.5≤BMI<23 kg/m2)各50例,运用PCR-SSCP方法,检测瘦素受体基因外显子4的变异情况.结果:50例肥胖症患者瘦素受体基因外显子4未发现碱基改变.结论:瘦素受体基因外显子4中519位点变异不是肥胖症的遗传因素.

  • 肥胖与胰岛素抵抗的遗传学研究:LMNA1908C/T基因多态性与体脂测量指数的相关性

    作者:张晓青;苏本利;赵蔚;张霞;张萍;王颖;孙崴;高政南;纪晓鹏;吕申

    目的:研究中国大连地区人群 LMNA1908C/T基因多态性与体脂测量参数和胰岛素抵抗的关系. 方法: 126例非糖尿病者,平均年龄( 60.5± 9.3)岁.测量体脂测量参数.测定空腹血糖、胰岛素和 C肽等.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内切酶长度多态性( PCR-RFLP)技术进行 LMNA1098C/T基因型分析. 结果:此人群 LMNA1908 C/C基因型占 70.6%( 89/126), C/T占 9.5%( 12/126), T/T占 19.8%( 25/126). BMI≥ 25 kg/m2者 T等位基因频率为 56.7%,而 BMI< 25 kg/m2者只为 6.8%. T等位基因频率在男性腹围 >90 cm和女性腹围 >80 cm腹型体脂分布者为 33.7%,在体脂均匀分布体型者为 5%. LMNA各基因型( C/C03T/C03T/T)所对应的 BMI,腰围,臀围,大腿围,空腹血胰岛素,血糖,胰岛素抵抗指数等参数均有增加趋势,但只有 T/T与 C/C之间均差异显著. 结论 :LMNA1908C/T多态性与个体的体脂分布,体脂测量参数以及胰岛素抵抗 (IR) 密切相关.

  • 646个人类线粒体rRNA基因序列的多态频率和变异特征对糖尿病、痴呆、心肌病发生风险评估的意义

    作者:文毅;谭端军;刘玲玲;王士雯;徐斌;Lee-Jun C Wong

    目的:探讨人类线粒体tRNA基因序列的多态频率和变异类型.方法:搜集基因文库记录的646个人类线粒体tRNA基因序列,并与修正的剑桥序列进行比对分析.结果:在22个线粒体tRNA基因序列中共发现107个位点共具有513个碱基变异,平均变异密度约为每人每100碱基0.052个变异.可变碱基的主要变异形式为碱基转换(94.17%),其次为颠换(2.53%),常见的碱基转换类型为A→G和T→C.位于np15 888~15 953的tRNA苏氨酸基因变异位点数多,在该基因中66个核苷酸中有15个位点具有多态性碱基替换变异,约占该基因22.72%,明显高于其他21个tR-NA基因.结论:线粒体tRNA基因具有高频多态变异,其变异频率的确定可为针对线粒体基因多态性与糖尿病、痴呆、心肌病相关疾病发生风险评估的其他研究提供参考.

  • 鼻咽癌染色体1p末端结构异常及其临床意义的初步研究

    作者:黄铁军;黄必军;张林杰;黄楚文;梁启万;方嬿

    背景:鼻咽癌染色体 1p末端结构异常与鼻咽癌发生发展及预后的相关性目前仍然不清楚.目的: 探讨鼻咽癌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NPC)染色体 1p末端 (1pter)结构异常与鼻咽癌发生发展及患者部分临床特征的相关性.设计:以诊断为依据,设立对照组的回顾性研究.地点和对象: 实验由中山医科大学肿瘤防治实验研究部收集完成,研究对象为中山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就诊或住院的未经治疗的 65例鼻咽癌患者鼻咽活检组织标本.干预:采用组织中淋巴细胞分离法获取较纯的肿瘤细胞,应用 1号染色体短臂端粒相关探针 (TelVysion 1p)及端粒连锁微卫星位点 D1S243分别对 65例 NPC活检组织进行间期荧光原位杂交 (fluorescent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 )及杂合性缺失 (loss of heterozygosity, LOH)和微卫星体不稳定 (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I)分析.主要观察指标: 观察鼻咽癌染色体 1p末端的缺失、扩增及微卫星体不稳定等结构异常情况及其与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 65例 NPC活检组织中,间期 FISH显示 1pter结构异常的有 20例,其中扩增 7例,缺失 8例,扩增缺失共有 5例,其中 44例有临床分期资料的标本中,临床早期的异常频率为 50.0% (2/4),而中晚期则为 30.0% (12/40),两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χ 2=0.0655,P >0.05); 31例 NPC活检组织端粒连锁微卫星位点 D1S243的 PCR-LOH/MI分析显示鼻咽癌染色体 1pter结构异常的有 16例 , 其中 MI13例,纯合性缺失 (homogeneous deletion,HD)2例, LOH1例.两种方法在检查 1pter结构异常方面呈正相关 (χ 2=4.775,P< 0.05),相关系数 r=0.392.结论: 鼻咽癌染色体 1pter结构存在异常 , 表现为扩增、缺失与微卫星体不稳定,其涉及的基因可能在临床早期参与了 NPC的发生发展过程.鉴定其中的目的基因对 NPC的早期预防、诊断及治疗有一定临床意义.

  • 兰州地区丙型肝炎病毒基因变异与干扰素α应答关系的探讨

    作者:张文杰;杜绍财;饶慧瑛;李朝霞;田淑菊;毛维武;龚晏萱;屈延

    目的 探讨兰州地区丙型肝炎病毒(HCV)Ib基因型5'非编码区(5'NCR)基因变异株的感染状态,及其与干扰素α疗效的关系.方法 应用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分析检测40例HCV 1b型中5'-NCR基因变异及9例干扰素α治疗患者中的5'-NCR基因变异.结果 在40例HCV 1b型中存在5种感染状态:(1)有Mbo I切点24/40(60.0%);(2)无Mbo I切点变异株5/40(12.5%);(3)有Mbo I和无Mbo I切点混合感染株7/40(17.5%);(4)有BamH I切点变异株2/40(5%);(5)有Mbo I双切点变异株2/40(5%).对9例干扰素a治疗的丙型肝炎患者血清进行5'-NCR变异株检测.5例干扰素α应答病例中,2例为2a型,3例为无Mbo I切点的1b型.4例抗干扰素α病例中.1例为2a型,但在某节段存在着1b与2a混合状态,另3例为无Mbo I.结论 在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存在单一的Mbo I切点的样品,24/40(60.0%)可能是HCV野生株感染的状态.

  • p53基因变异在F344大鼠肝癌发生过程中的作用

    作者:付艳;邓伟国;李玉林;杉山俊博

    目的:研究p53基因在肝癌发生过程中的作用.方法:纯系F344大鼠经0.06%3'-甲基-4-二甲胺基偶氮苯饲喂6、12和24周致癌.激光显微切取肝脏癌前病变和癌灶(LCM样品),进行p53基因的PCR-SSCP分析和直接测序.结果:25%癌前病变LCM样品及45.8%癌LCM样品分别在外显子6/7或(和)8呈现PCR-SSCP电泳带移动率改变(P>0.05).20.5%癌前病变LCM样品在外显子6/7或(和)8发生了错义突变,显著低于癌灶样品(62.5%,P<0.01).在较晚的癌前病变和癌灶细胞核中发现变异的p53蛋白.结论:p53基因突变始发于肝脏化学性癌发生早期的癌前病变,提示突变导致p53基因的失活是肝癌发生的重要原因.

205 条记录 5/11 页 « 1234567891011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