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甲基汞的毒性作用

    作者:李春英;邱炳源

    随着汞的应用日益广泛,已在世界范围内引起水体甲基汞污染[1] .水体甲基汞的污染会导致水俣病的发生[2,3]. 甲基汞中毒是以神经系统为主的全身性损害[4].汞在自然界中,能被动植物富集,经生物转化作用而转变为毒性更大的有机汞(甲基汞、醋酸苯汞等),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后,对机体产生毒性作用[5].甲基汞是一种脂溶性化合物,易经消化道、呼吸道、皮肤黏膜吸收 ;进入血液后,除与血浆蛋白结合外,大部分与血红蛋白结合,由血液逐渐向器官分布;在体内代谢成汞离子而发挥毒性作用.由于甲基汞与巯基的高亲和性和有效的肠肝循环使甲基汞不易排出,而在体内蓄积[6].甲基汞中毒主要表现为精神和行为障碍,临床主要症状包括视觉、语言和听觉障碍、感觉异常、共济失调和四肢乏力等. 目前,甲基汞的毒作用机制大致有以下几种学说:

  • 胎黄汤和增加哺乳频率对新生儿早发型母乳性黄疸的影响

    作者:杨庆玲;邱学兰;史长宏

    新生儿早发型母乳性黄疸(BFJ)是新生儿期常见病,BFJ是由于母乳摄入不足,胎粪排出延迟,肠肝循环增加,胆红素自肠道重吸收,导致血清胆红素水平增高,黄疸加重.严重者可导致胆红素脑病的发生,影响新生儿的健康成长.为了促进胆红素从肠道中排泄,减少胆红素的肠肝循环,笔者采用增加哺乳频率及胎黄汤口服来观察对BFJ患儿胆红素水平的影响,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有机溶质转运体OSTα-OSTβ的研究进展

    作者:贾南南;门秀丽;吴静

    溶质载体家族的新成员,有机溶质转运体(organic solute transporter alpha-beta, OSTα-OSTβ),是由OSTα和OSTβ构成的异源二聚体,通过易化扩散在胆汁酸跨上皮细胞基底膜转运中起重要作用,是胆汁酸被肠道吸收、完成肠肝循环所必需的转运体.OSTα和OSTβ需形成异二聚体来维持转运体的稳定性、向细胞膜转位并维持转运活性. OSTα和OSTβ的表达受以法尼醇X受体( farnesoid X receptor, FXR)为主的多种核受体的转录调节. OSTα-OSTβ可在胆汁淤积时减少胆汁酸的毒性作用,影响血浆胆汁酸和甘油三酯水平.本文将就OSTα-OSTβ转运体的组织分布、亚细胞定位、转运机制、底物特异性、结构域划分和转录调控等进行综述.

  • 胆汁酸代谢与调节中的选择性剪接

    作者:李开济;田增有;门秀丽;吴静

    胆汁酸是胆固醇代谢的主要产物,胆汁的主要成分,影响着肝脏胆汁分泌和小肠对脂肪及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胆汁酸的代谢包括合成、摄取转运、加工、排泄和肠肝循环等过程,有多种酶和转运蛋白的参与,并被胆汁酸通过法尼酯衍生物X受体(farnesoid X receptor,FXR)介导的多条通路进行转录调节.近年来的研究发现选择性剪接广泛存在于真核细胞的转录后修饰过程,是增加真核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机制,影响着mRNA的转录调节与稳定性、蛋白质的细胞定位与功能.本文将就胆汁酸的合成与转运过程、FXR介导的转录调节、相关基因选择性剪接的形式与功能改变进行综述.

  • 机体胆汁酸肠-肝轴的研究进展

    作者:皮宇;高侃;朱伟云

    机体肠道与肝脏间的交互作用形成肠-肝轴,后者的紊乱是肝脏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而良好的肠道稳态和肝脏的保护对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起着重要作用.胆汁酸(胆盐)作为肠-肝轴循环中的重要组成成分,不仅参与了机体营养物质的消化代谢,还作为一种信号分子和代谢调节因子,能够激活核受体和G蛋白偶联受体(GPCR)信号通路参与调节肝脏脂质、葡萄糖和能量平衡,维持机体代谢平衡.本文将结合近年来有关胆汁酸的研究进展,从胆汁酸的来源、在肠-肝轴中的循环以及胆汁酸在机体中的作用等方面进行综述,以加深对肠-肝轴重要性的理解.

  • 法尼酯X受体在肝胆、胃肠道疾病中的作用

    作者:徐祎骏;赵丛;尹艳茹

    法尼酯X受体(FXR)是一种胆汁酸受体,属于核受体超家族成员,它精密地调控着新胆汁形成与胆汁酸的肠肝循环.新近研究表明,FXR与肝脏胆汁淤积与炎性病变、肝细胞癌、肠道细菌移位等疾病的发生有关.本文对FXR和胆汁酸对肝胆、胃肠道等诸多疾病的病理生理作用及相关机制作一综述.

  • 胆汁酸肠肝循环对消化间期移行性复合运动的作用

    作者:张珍妮;董蕾;刘欣;李毅

    目的:探讨胆汁酸肠肝循环对消化间期胃肠移行性复合运动(MMC)的影响.方法:建立狗胆汁酸体外循环模型(n=12),观察在胆汁酸肠肝循环完整、胆汁体外引流及自体胆汁回输时MMC及血浆胃动素(MTL)浓度的变化.结果:正常狗小肠MMC有3个不同的时相;Ⅲ相时MTL水平较Ⅰ相明显增高(433.8±46.3ng/Lvs112.6±21.7ng/L,P=0.000<0.01).胆汁体外引流时,MMC周期明显延长(110.2±13.6 min vs 99.1±14.4 min,P=0.001<0.01),无Ⅲ相活动,Ⅰ相缩短(31.0±6.6min vs 53.2±9.2min,P=0.002<0.01),Ⅱ相延长(79.2±11.8 min vs 41.3±9.9 min,P=0.001<0.01),Ⅱ相末30 min的动力指数较正常时降低(41.3±6.8 mV/s vs 69.1±9.2 mV/s vs,P=0.001<0.01);而MTL在各监测点间无明显变化.自体胆汁回输后,仍无明显的MMCⅢ相活动,与灌输前比较,MMC周期缩短(101.9±14.0 min vs 110.2±13.6 min,P=0.03<0.05),Ⅰ相延长(44.1±6.3 min vs 31.0±6.6 min,P=0.002<0.01),Ⅱ相缩短(57.9±10.7 min vs79.2±11.8 min,P=0.002<0.01),Ⅱ相末30 min的动力指数较引流前明显增高(59.4±7.6mV/s vs41.3±6.8mV/s,P=0.002<0.01),接近正常的MMC特征;而血浆MTL水平仍无明显变化.结论:胆汁酸肠肝循环对维持MMC有重要意义,MTL可能发挥着重要的中介作用.

  • 胆石病人肠肝循环途径脂质代谢异常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作者:韩天权;蒋兆彦;张圣道

    胆固醇结石病的发病机制由于多因素参与而复杂.上世纪对胆石病发病机制研究的贡献是,阐明了胆汁成分改变、成核异常以及胆囊功能障碍在胆石形成中的作用;同时表明这些异常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虽然当前胆石病研究处于低谷,但研究技术的提高以及相关领域取得的进展,已经对胆石病发病分子生物学机制的研究显示出重要的推进作用.

  • 酸性多糖治疗高胆固醇血症的研究

    作者:司予北;邱培勇;薛迎春

    目的探讨酸性多糖降低血胆固醇的机理.方法40只兔子随机分成A、B两组,A组兔子服用基础饲料加酸性多糖,B组兔子做空白对照,只服用基础饲料.2周后处死兔子,取胆汁,查胆汁中的TC.结果服酸性多糖组兔子胆汁中TC明显降低,两组差异极显著P<0.01).结论酸性多糖吸附胃肠道胆固醇,阻断胆固醇的肠肝循环.

  • 甘草酸药动学研究进展

    作者:张明发;张军

    本文主要综述人体甘草酸药动学参数,为了帮助医生深入了解甘草酸,也介绍了甘草酸在动物中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方面的研究进展.甘草酸因分子量大、极性大,口服后很难以原形状态被吸收,需经胃肠道细菌水解成相应的甘草次酸后吸收入血.甘草酸注射给药后,迅速从胆汁排入肠道,血浆甘草酸水平迅速下降,排入肠道的甘草酸被肠道细菌水解成甘草次酸后进入肠肝循环.所以甘草酸无论注射还是口服给药,血中持续大量存在的主要是甘草次酸,而不是甘草酸.

  • 麦考酚酸肠肝循环药动学模型的建立

    作者:焦正;沈杰;仲珑瑾;郁韵秋;钟明康

    目的建立麦考酚酸肠肝循环的药动学模型.方法20名健康志愿者单剂量口服吗替麦考酚酯500mg,在服药前及服药后48 h内的不同时间点取血.HPLC法测定血药浓度.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进行模型拟合和参数计算.结果麦考酚酸肠肝循环模型包括一肠道室、一胆囊室和一中央室.模型对于血药浓度的经时过程和主要药动学参数AUCo-lCmax和Tmax预测效果良好.结论模型具有代表性,可为进一步的临床研究奠定基础.

  • 大鼠灌胃给予不同双黄连剂型后黄芩苷的群体药物动力学研究

    作者:张关敏;陈文倩;李良;胡渝慧;张彦青;易红;杨华;卢炜

    研究大鼠灌胃给予不同双黄连剂型后黄芩苷的药物动力学.大鼠灌胃给予不同的双黄连剂型,HPLC测定血浆中黄芩苷浓度,用WinNonlin和NONMEM分别计算非隔室模型药物动力学参数和群体药物动力学参数值.除微乳处方2外,其他各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均有双峰现象.终的群体药物动力学模型包含了剂型对CL/F、V/F,体重对Ka,性别对V/F的影响.数字1到6分别代表双黄连汤剂、口服液、胶体、微乳处方1、微乳处方2和颗粒剂.药物动力学参数可表示如下:当剂型代号为2或6时,CUF=(0.432+0.529).euclL/h,其它剂型时CL/F=0.432·euclL/h;当剂型代号为5时,V/F=(11.3-4-03-3.87.GEND)·euvL,其它剂型时;V/F=(11.3-3.87.GEND)·euvL;Ka=0.475·[1-0.0223·(BW-195.1)]·eulh-1.双黄连剂型显著影响黄芩苷的药物动力学参数,其中微乳制剂给药后的Cmax与AUC的值较大.

  • 阻断肠肝循环原理的临床意义及其研究进展

    作者:魏科达;肖平;方平飞;赵绪元

    目的 介绍阻断肠肝循环原理的临床意义及其研究进展.方法 以近几年国内外有代表性的论文为依据,就阻断肠肝循环原理在药物相互作用、毒性物质祛除和高胆固醇血症治疗的运用进行分析和评述.结果 不少药物、毒物和内源性物质均存在肠肝循环过程,阻断物质的肠肝循环过程可使其重吸收量减少,粪便排泄率增加,因而具有一定临床意义,包括:药物过量解救、毒性物质祛除和高胆固醇血脂治疗等.结论 合理利用阻断肠肝循环原理,对于临床合理用药和新药开发意义重大.

  • 天麻素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研究

    作者:程刚;郝秀华;刘国良;邹梅娟;崔福德

    目的研究天麻素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探讨其在大鼠体内的动力学特征.方法采用胆管结扎术和颈静脉插管术,同时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浆中天麻素浓度的变化,应用3P87药动学程序对血药浓度数据进行拟合.结果天麻素在25~800 μg*mL-1浓度范围内样品峰面积与内标峰面积比呈良好线性关系,其相关系数r=0.995.提取平均回收率83.6%,日内、日间RSD<15%.大鼠静脉注射天麻素后体内药动学符合开放性双隔室模型,而灌胃给药符合开放性单隔室一级吸收模型,其绝对生物利用度为86.1%.大鼠结扎胆管前后AUC0~180分别为(18±9),(15±13) mg*min*mL-1,经方差分析无显著性意义.结论天麻素在大鼠体内不存在肠肝循环.

  • 药物相互作用对环孢素A血药浓度的影响

    作者:尹玉琴;刘勇;徐贵丽;张云玲

    环孢素A( Cyclosporine A,CsA)是由真菌的代谢产物中提取得到的含11个氨基酸的环状多肽,为肝药酶代谢的底物.其口服吸收慢而不完全,有明显的肠肝循环及个体差异,在体内主要经肝脏的CYP3A酶系(CYP3A酶系是存在于肝细胞内质网上的一组同工酶,是人肝脏中含量丰富的P450亚簇.)代谢,自胆汁排除.

  • 酶促终点自动法测定血清胆汁酸

    作者:徐国宾;朱立华;杨宏云;曹轶;夏铁安

    胆汁酸(bile acides)是胆固醇在肝内分解及其在肠肝循环中的一组代谢物,血浆胆汁酸测定是判定肝病尤其是慢性肝病肝损伤程度的良好指征.本文报告了以NADH-黄递酶-NTB为指示系统的血清总胆汁酸(TBA)酶学测定法,其测定原理为:

  • 乙肝患者甘胆酸含量与其临床意义

    作者:李红;王瑾瑜

    甘胆酸(glycocholic acid,GA)是由肝细胞合成等分泌的,贮存于胆,经肠肝循环后,由肝细胞重新摄取.当肝细胞受损时就不能有效地重新摄取GA,而致血中GA含量升高[1].

  • 肠道内微生态环境对中草药体内代谢的影响

    作者:罗玲;吴凯南

    天然中草药的有效成分及其在人体内的代谢过程机制是中药研究的热点,但一直都处于探索阶段。简介了肠道内微生态环境的性质和意义,并以苷类为重点分析了中草药在人体内的代谢过程和药效之间的紧密联系。

  • 西沙必利混悬液和思密达联合治疗母乳性黄疸32例临床报道

    作者:石宣;魏金铠;王欣

    目的 观察西沙必利混悬液及思密达联合应用对母乳性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早发型母乳性黄疸患儿(总胆红素<256.5 μmol/L),分别给予西沙必利混悬液及思密达喂服.结果 服药后黄疸即未再加重,服药3天后皮肤黄疸减轻,胆红素平均降低37.5 μmol/L,服药7天后部分患儿黄疸消褪,胆红素值均降至安全范围内,有效率100%.结论 西沙必利混悬液及思密达联合应用治疗母乳性黄疸是一种安全、方便、利于推广,有利于母、婴身心健康,并不影响母乳喂养的有效手段.

  • 植物雌激素与雌激素相关性疾病

    作者:陈慧;倪安民

    植物雌激素(Phytoestrogens)是存在于植物中,结构与雌激素相似、并具有雌激素效能的天然化合物。人类可从植物获取该类化合物并将其活化以发挥雌激素效应。更年期妇女使用该类化合物可改善因内源性雌激素不足所致激素相关性疾病,如更年期综合征、骨质疏松症、冠心病、高血脂及部分肿瘤的发病状况,从而发挥潜在的预防保健作用,现就此作如下概述。1 一般回顾1.1 膳食来源 植物雌激素包括异黄酮(isoflavones)和木质素(lignans)两大类,它们都以无活性的前体形式存在于植物中。异黄酮主要存在于豆类作物(大豆和豌豆中含量丰富)和齿状植物(如苜蓿、三叶草),人类从各类豆制品获得异黄酮。木质素前体物质--罗汉松质素和司可落叶松质素以植物细胞壁的构成成分分布于富含纤维的种籽植物如油籽、干海藻、全豆、谷糠、豆类壳蔬菜和水果中,亚麻籽中木质素含量丰富,约百倍于其他植物。1.2 体内代谢膳食中异黄酮和木质素前体进入低位小肠和结肠后,经肠丛中细菌糖苷酶发挥裂解作用转化为具有生物活性并易于吸收的异黄酮分子如金雀黄素(60%)、葛根黄豆素(25%)、黄豆黄素(15%)和木质素分子enterodi-ol、enterolactone,并被肠粘膜吸收入血,经血循环和淋巴途径到达肝脏。部分被摄取、结合,其余部分随胆汁排入肠腔,并再次被吸收入血。经过反复肠肝循环(一般5~10次肠肝循环)后,大部分异黄酮在肝内与葡萄糖醛酸结合转化为水溶性物质,其余以硫酸酯或硫酸葡萄糖酐形式排入尿液和粪便,也有少量异黄酮在肠内直接分解为无雌激素活性的对苯乙酚排出体外。已从人类血清、尿液、胆汁、精液以及牛的奶中检测到多种异黄酮、木质素分子及其代谢产物,所有这些证明哺乳动物能够自膳食中摄取植物雌激素的前体,并且体内存在相应的代谢转化途径。 血循环中大部分异黄酮以弱键与血清白蛋白结合,小部分呈游离状态溶于脂蛋白中。异黄酮经血流被靶细胞摄取后,与胞质中的雌激素受体(α或β受体,ER)结合,异黄酮-ER复合物移入细胞核并激活雌激素基因反应片段(ERE),遂产生生物效应。

75 条记录 1/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