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元气亏了怎么办——练八段微提养气法
元气调养好,也就容易把五脏六腑的大多数功能修复好,对多数慢性疾病都有很好的调理作用。而八段微提养气法就是生元气的大法,元气一旺,人的精气神就会“一荣俱荣”。
-
整形外科在创伤急诊中的作用
我科自1949年起开展急诊工作至今已50年.初整形外科急诊的内容定位在头面部创伤有软组织缺损不能直接缝合的创面闭合范围内.随着整形外科急诊工作的开展,其急诊的内容也由表及里、由头面部扩展到全身各个部位的创伤,所涉及疾病不仅有软组织还包括骨骼、肌肉、血管、神经的损伤等.整形外科急诊创伤修复的特点是强调组织和器官的形态与功能修复.我们在此对1997~1999年的整形外科急诊病例作系统的回顾,为临床和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
胶原或明胶吸附施万细胞移植促进全横断脊髓损伤修复的研究
目的探讨胶原或明胶吸附施万细胞移植对全横断脊髓结构和功能修复的影响.方法将胶原或明胶吸附施万细胞移植到成年大鼠全横断脊髓的损伤处,术后3个月用爬网格方式测试动物后肢自主运动功能恢复情况;用荧光金逆行标记法观察大脑感觉运动区和脑干红核的神经元神经纤维再生;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脊髓CGRP和5-HT能神经纤维再生.结果移植施万细胞的大鼠后肢自主运动功能有显著的恢复.大脑感觉运动区和脑干红核均有被荧光金标记的神经元胞体,提示两个区域的神经元轴突能在脊髓再生并穿越损伤区到达尾侧脊髓.脊髓损伤处有CGRP和5-HT阳性神经纤维,以及损伤处尾侧有5-HT阳性神经纤维.对照组大鼠以上结果均为阴性.结论施万细胞移植可促进大鼠全横断脊髓结构和功能的恢复.胶原或明胶可作为移植细胞的网架用于细胞治疗.
-
督脉电针与神经干细胞移植联合应用促进全横断脊髓损伤组织产生内源性神经生长活性物质的研究
我们先前的研究发现,督脉电针与神经干细胞(NSCs)移植联合应用能够促进全横断损伤脊髓的结构和部分功能修复.但不清楚这是否通过督脉电针促进受损伤脊髓组织产生一些内源性神经生长活性物质,参与全横断损伤脊髓的结构和部分功能修复.
-
神经干细胞与NT-3基因修饰雪旺细胞联合移植促进全横断脊髓损伤大鼠功能修复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神经干细胞(NSCs)与神经营养素-3(NT-3)基因修饰雪旺细胞(SCs)联合移植对全横断脊髓损伤大鼠的后肢运动及神经传导功能修复的作用.方法:将NSCs与NT-3基因修饰SCs或未基因修饰SCs联合移植,或NSCs单独移植到大鼠全横断性脊髓损伤处,60d后进行爬网格测验和BBB评分检测运动功能.第67d,进行皮质运动诱发电位(CMEP)和皮质感觉诱发电位(CSEP)检测脊髓的神经传导功能.结果:脊髓损伤大鼠后肢的运动功能及CMEP和CSEP的修复程度依次为NSCs与NT-3基因修饰SCs联合移植组,NSCs与未基因修饰SCs联合移植组,NSCs单独移植组和实验对照组.结论:NSCs与NT-3基因修饰SCs联合移植能够促进脊髓损伤后大鼠的后肢运动及神经传导功能的修复.
-
脑梗死与内源性神经干细胞
目前研究表明脑梗死后,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大量增殖、迁移和分化,参与神经再生和脑组织功能的恢复,这改变了长期以来人们认为人脑神经元缺乏再生能力的错误观念.近年来,有研究者试用体外培养神经干细胞(neuralstem cell,NSC)移植至缺血区治疗脑梗死,该方法存在着外源性NSC移植成活率较低,分化具有不可控性、致瘤性、缺血灶神经损伤功能修复不理想等问题,因此对内源性NSC的研究仍是近年来的热点.
-
血缘性活体部分肝移植术后营养支持一例
我院于1997年6月30日成功地施行了国内首例血缘性活体部分肝移植术,现已存活1年,患儿长高4cm,体重增加1kg.肝移植术后的营养支持,对于渡过排异反应期,肺部感染期,移植肝脏的功能修复及提高疗效起到了促进作用.病例报告 女,9岁,体重24kg,身高121cm.出生7周后持续9年来每月2~3次屡发高热、寒颤,不时伴轻度黄疸,确诊为先天弥漫性肝内胆管囊性扩张症,复发性胆管炎,肝硬变.在全麻下行活体部分移植术,历时10小时.因肝断面渗血,分别在术后24小时和48小时两次入腹止血,术后进入隔离病房监护治疗.
-
表皮干细胞:实现创面由解剖修复到功能修复飞跃的新策略
创面愈合是一个既古老又新近的课题.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伤病员(尤其是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已不仅仅满足于目前临床上常用消灭创面的治疗手段,而是要求修复后的创面在外观和功能等方面与正常皮肤相近,甚至含有各种皮肤附件(汗腺、毛囊、皮脂腺等).因此,在基本完成加速受创皮肤解剖修复之后,如何实现和恢复受创皮肤的功能已成为组织修复领域急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皮肤组织工程学概念的引入,使得实现由继往的解剖修复到今后的功能修复飞跃的现代创面修复模式成为可能.近来研究表明,皮肤组织特异性干细胞-表皮干细胞是皮肤及其附属器发生、修复、改建的关键性源泉.故深入开展以表皮干细胞为核心的修复细胞的增殖、迁移过程,胞外基质的合成与分泌,生长因子与基质信号的传递等相关基础理论研究,对于促进皮肤功能和结构的生理性修复意义重大,已成为当前为活跃的研究热点.
-
阴茎海绵体神经修复过程中的因素分析
腹膜后入路手术,诸如前列腺癌根治术和直肠癌根治术,往往会引起阴茎海绵体神经(cavern-ous nerve,CN)的损伤,从而导致男性勃起功能障碍(erectile dysfunction,ED)的发生。Walsh等人[1]改进了前列腺癌根治术的手术技术,通过保护血管神经束使得勃起功能得以保留。然而,他们通过对250例前列腺癌根治术病人的研究,发现在行双侧神经保留的手术后仍然有约37%的病人性功能受损。尽管磷酸二酯酶-5抑制剂的使用大大改善了ED的治疗效果,但对术后患者效果欠佳。目前许多泌尿外科医生正致力于减少术后ED发生率的工作,并且寻找促进 CN损伤修复的新方法。外周神经损伤后几乎不可修复再生或修复速度极慢,所以基于神经保护因子或神经营养因子的治疗被认为是促进CN功能修复的新突破点。
-
表皮干细胞的研究近况
近来研究表明,皮肤组织特异性干细胞--表皮干细胞是皮肤及其附属器发生、修复、改建的关键性源泉.皮肤组织工程学概念的引入,使得创面由解剖修复到功能修复成为可能[1],激发了人们的研究兴趣.1999年12月,干细胞研究进展被美国<科学>杂志评为年度世界十大科学之首,并认为干细胞的研究将成为疾病治疗的突破口;目前利用干细胞进行组织重建和转基因研究成为生物医学领域的重要方向[2].表皮干细胞在创面愈合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研究表皮干细胞增殖、分化及调控机制,对于促进皮肤结构和功能的生理性修复具有重义.
-
我国腹腔镜外科进展
1987年法国Mouret完成世界上首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开辟了外科发展史上的新里程--微创外科.与国际上的发展情况一样,我国的腹腔镜外科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也经历了3个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了以LC为主的病变脏器的切除,90年代中后期开展了消化道良性病变的切除与功能修复,90年代末及21世纪初开始进入了肿瘤微创外科时代.我国各地均已开展了腹腔镜手术,但发展不平衡.一般来说,沿海发达地区开展的手术种类与数量都高于内地地区,大型教学医院已全面开展了腹腔镜手术,并已在微创肿瘤手术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展,所以在我国上述3个阶段的发展同时存在.本文就我国腹腔镜外科的现状作一评价.
-
口腔修复患者审美心理的调查分析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均收入的提高,人们对自身形象和生活质量的要求也逐渐提高,对面部口腔及牙齿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大.牙齿的缺损和缺失会影响到人的咀嚼功能及美观,口腔修复可以完善人体的咀嚼器官,恢复人体的咀嚼功能,预防其发生连续性病变,同时也解决了美观上的问题.口腔修复是维护和塑造人体美感的一种实践,它不仅是功能修复的过程,也是追求美和创造美的过程.因此,认识和了解患者对口腔修复的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的"心理比重"[1],对医务人员在临床上的治疗工作有着指导意义.
-
软式内镜活检钳与异物钳的功能修复
进行内镜及其附件的保养与维护、延长其使用寿命,已成为值得关注的话题.但由于使用方法的不正确以及所使用产品的质量或清洗消毒的意识不强等原因,造成了医院在内镜及附件的清洗与保养工作存在问题,不但增加了患者感染的风险,也增加了医院的医疗成本.
-
腺病毒及腺相关病毒在神经细胞损伤及修复中的作用
近年来,由于神经科学的不断发展,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发生机制的不断阐述,转基因疗法的深入研究,使转基因疗法在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应用前景备受关注.腺病毒载体和腺相关病毒载体是目前在基因治疗中研究和应用为广泛的两种载体系统,本文主要就它们的特性和在治疗神经细胞损伤和功能修复中的应用进行阐述.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机制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cells,BMSCs)是间充质来源的多潜能干细胞,可以促进损伤、衰老器官的结构及功能修复,是当前再生医学有潜力的种子细胞.BMSCs在体外具有分化为肌肉、骨骼、脂肪及神经等多种组织前体细胞的潜能,近年来国内外对BMSCs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较多[1-3].
-
脐带源与骨髓源干细胞移植治疗大鼠脊髓损伤的疗效比较
目的 观察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与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治疗大鼠脊髓损伤后的功能恢复和急慢性排斥反应.方法 选取SD大鼠40只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成3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16只、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16只和PBS组8只.采用脊髓半切手术制作大鼠脊髓损伤模型,损伤后对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进行HUCMSCs移植,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行大鼠BMSCs移植,对PBS组移植同等剂量的PBS.通过BBB评分对各组动物的术后恢复进行评估比较.用ELISA法测定移植后3组动物不同时间点(移植后1周、1个月、2个月及3个月)血中IL-2及IL-10的水平,并通过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移植局部病理切片CD3+细胞浸润的情况.结果 在移植后1周、1个月、2个月及3个月时,检测到干细胞移植组各个时间点大鼠静脉血中IL-2水平较PBS组明显升高,而IL-10水平较PBS组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在移植后1周、1个月、2个月及3个月时大鼠静脉血中IL-2水平较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明显升高,IL-10水平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在急性期(细胞移植后l周)移植局部均有大量CD3+细胞浸润.而移植的慢性期(细胞移植后3个月)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仍存在大量CD3+细胞浸润,与其他两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异体干细胞细胞移植后可发生急、慢性免疫排斥反应.HUCMSCs较大鼠BMSCs有更低的免疫源性,更利于脊髓损伤的功能恢复.
-
种植体即刻负重的临床修复设计
目前,口腔种植被认为是牙列缺损及牙列缺失患者佳的修复选择~([1]).经典的方法要求,种植体植入后必须经过3~6个月的无负荷愈合期,再行咬合功能修复,才能形成骨结合(osseointegration),获得具有较高强度的应力传导结构~([2]).
-
牙外伤致残根的多学科联合修复一例
牙外伤是口腔临床常见病,其修复治疗关乎美学重建和功能恢复以及牙体、牙周组织的健康和长期稳定,并与口腔医学多个学科密切相关。本文对1例因牙外伤致残根的患者,采用牙冠延长术、显微精密修复、微创修复和学等多学科理念实现粉白美学和功能修复,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
前牙瓷贴面与全瓷冠的选择:计划与变化
前牙美容修复的原则是经过修复将前牙颜色调整到正常范围、牙体形态协调对称、排列整齐、牙列完整,同时选择的修复方法较少破坏牙体正常结构.与功能修复不同的是,前牙美容修复往往面对患者的高期望值,因此要求医生具有立体的美学知识,包括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及针对患者的个性分析,比如不同职业的要求、场景的设想等.另外医、技、护团队的密切配合也是修复成功的可靠保证.
-
骨骼肌特异性microRNA-206在骨骼肌卫星细胞再生过程中的表达
尽管运动性骨骼肌损伤(Exercise-induced Skeletal Muscle Injury)和修复一直是运动医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但是骨骼肌损伤后再生修复过程中的许多机制性问题并未解决.卫星细胞的发现推动了骨骼肌再生研究的飞速发展.现已证实,所有哺乳动物的骨骼肌都具有再生能力,卫星细胞是肌肉损伤后功能修复的唯一来源.卫星细胞位于肌细胞膜与基膜之间,正常生理状态下处于静息状态,肌肉损伤时被激活进入分裂期,不断增殖、融合为肌管,随后收缩蛋白和调节蛋白开始表达,胞质中出现肌原纤维,核移位于细胞边缘,分化成为成熟的肌纤维.近年来的研究表明,microRNA可能在卫星细胞的增殖分化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