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肝郁型黄褐斑小鼠模型的建立及其与现有模型的比较研究

    作者:汪南玥;陈家旭;吴晓丹

    目的:建立并验证肝郁型黄褐斑小鼠模型,并与现有其他模型进行比较.方法:注射黄体酮同时,进行慢性束缚和紫外线局部照射.结果:黄体酮+紫外线+束缚复合法造模较其他方法更能导致皮肤丙二醛(MDA)升高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降低以及皮肤黑色素细胞的增加,并且具有肝郁证的行动学表现.结论:黄体酮+紫外线+束缚法建立的肝郁型黄褐斑小鼠多因素模型获得成功.

  • "肝郁证"大鼠模型的建立及代谢组学的初步砌究

    作者:徐舒;陈合兵;李洪;张琪;蔡红兵;颜贤忠;吕志平

    目的:建立并验证"肝郁证"大鼠模型,在此基础上运用代谢组学的方法研究"肝郁证"代谢组学特征及生物标志物,探讨代谢组学用于证候研究的可行性.方法:12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与对照组(每组6只).模型组采用慢性束缚的方法造成"肝郁证"大鼠模型,通过行为学观察、糖水偏好实验、血浆皮质酮、胃黏膜、肾上腺病理观察评价模型.运用<'1>H NMR技术对两组大鼠血清进行代谢组学分析.结果:模型组大鼠行为异常,主要表现为躲避、活动减少、大便松散、皮色失去光泽.造模第2周开始生长较对照组缓慢(P<0.05);糖水偏好实验显示造模过程中模型组对糖水的偏好摄入少于对照组(P<0.05);造模结束后模型组大鼠血浆皮质酮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造模后模型组胃黏膜、肾上腺未见明显病理改变,但模型组肾上腺体重指数高于对照组(P<0.05).代谢组学分析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血浆中葡萄糖(Glucose)和肌酸(Creatine)的含量明显偏高,而3-羟基丁酸(3-HB)、谷氨酰胺(Gin)、磷脂酰胆碱(PtdCho)、磷酸胆碱(PCho)和不饱和脂肪酸(UFA)的含量明显偏低.结论:从病因学、行为学和病理表现上慢性束缚的方法成功构建了肝郁证大鼠模型.代谢组学得出肝郁证模型与对照组大鼠血清代谢组分存在明显差异,这些差异小分子物质构成"肝郁证"的代谢标志物群,成为肝郁证代谢水平的物质基础,有助于阐释肝郁证的本质.代谢组学用于证候研究具有可行性和实用性.

  • 醋柴胡不同部位对肝郁模型大鼠肝脏Na+-K+ATP酶、Ca2+-Mg2+ATP酶活性及P-糖蛋白mRNA表达的影响

    作者:陈振兴;赵瑞芝

    目的:探讨醋柴胡不同提取部位治疗肝郁证的效果及可能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出空白组,其余夹尾制备肝郁模型.造模成功后给予醋柴胡不同部位提取液治疗3d,测定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酸(TBA),肝脏组织的Na+-K+ATP酶、Ca2+-Mg2+ATP酶活性,RT-PCR法检测P-gp mRNA含量.结果:造模后,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各肝功检测指标均升高(P<0.05,P<0.01),而醋柴胡多个部位均能降低肝郁模型大鼠的ALT、AST和TBA水平;增强ATP酶活力,其中水提液部位(WE)、正丁醇部位(BE)的Na+-K+、Ca2+-Mg2+ATP酶活力明显提高(P<0.05);RT-PCR实验显示醋柴胡各部位均能降低P-gp基因表达(P<0.05,P<0.01).结论:醋柴胡各部位能够改善肝郁证导致的肝损伤,其机制与Na+-K+ATP酶、Ca2+-Mg2+ATP酶、P-gp调控有关.

  • 柴胡疏肝散对围绝经期综合征肝郁证大鼠模型海马ERK1/2的影响

    作者:李生强;李亚婵;梁文娜;陈妍;李灿东

    目的:研究柴胡疏肝散对围绝经期综合征(PMS)肝郁证大鼠行为学的影响及对海马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1/2) mRNA表达水平的作用机制.方法:选择13月龄雌性大鼠,采用慢性束缚法制备围绝经期综合征肝郁证模型,以3月龄成年大鼠为正常对照组,经过3周的柴胡疏肝散干预后,对大鼠进行Open-field test行为学评分;采用定量PCR法检测大鼠海马中ERK1/2的表达变化.结果:PMS肝郁证治疗组大鼠Open-field水平运动得分、垂直运动得分均高于模型组(P<0.05);ERK1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治疗组ERK2表达高于模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柴胡疏肝散能够改善PMS肝郁证大鼠行为,其作用的部分机制可能与提高海马中ERK2的表达相关.

  • 滋水清肝饮在男科中的应用

    作者:邓永诚

    滋水清肝饮出自<医宗己任篇>,由地黄、山茱萸、山药、茯苓、丹皮、泽泻、当归、白芍、柴胡、山栀、大枣组成,具有滋阴养血、疏肝清热的功效,用于治疗阴虚肝郁证.笔者将其用于治疗男科疾病,效果良好.

  • 基于肝郁证研究对中医证候现代内涵探查的思考

    作者:杨宗纯;谢鸣

    “证”是中医辨证论治的中心环节,证候内涵一直是中医现代研究的核心问题.文章以肝郁证为切入点,通过系统追溯肝郁证的研究及进展,在探讨其现代内涵的基础上,对中医证候的概念内涵、特性、研究方法等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指出中医证候研究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建立中医证候“外观表征-系统病理生理-分子生物学”整体系统框架,运用多种方法技术从不同维度进行探查,及在此基础上通过对结果的系统整合以获得中医证候的现代内涵的基本思路.

  • 电针对胃溃疡肝郁证模型大鼠镇痛作用研究

    作者:孙剑端;任路;李静;邓雪;傅沈康

    目的:探讨电针对胃溃疡肝郁证的镇痛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经旷场试验选择合格的SPF级雄性SD大鼠45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和电针组,每组15只.模型组和电针组通过慢性不可预见性刺激合并醋酸烧灼法建立胃溃疡肝郁证大鼠模型.空白组不干预;模型组给予抓取固定刺激,共13 d;电针组穴取“梁丘”和“肝俞”电针治疗,电压2V,疏密波型,疏波4Hz,密波15Hz,强度以局部皮肤肌肉轻微颤动为度,留针20 min,每日1次,连续6d,休息1天,共治疗2周.观察各组大鼠一般情况变化、旷场试验及胃溃疡指数,运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下丘脑、胃窦黏膜组织中辣椒素受体亚型1(vanilloid receptor subtype 1,VR1)的表达,ELISA法检测海马组织中海马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的表达.结果:造模结束后,模型组一般行为状态较空白组差,经电针干预后改善明显;模型组活动度较空白组减少(P<0.01),电针组较模型组增加(P<0.01);电针组溃疡抑制率为54.95%,溃疡指数较模型组低(P<0.01);模型组下丘脑及胃窦黏膜组织VR1表达较空白组升高(P<0.05),电针组较模型组降低(P<0.05);模型组海马5-HT、NE含量较空白组均明显减少(均P<0.01),电针组较模型组增加(P<0.01).结论:电针“梁丘”“肝俞”对胃溃疡肝郁证大鼠有一定的镇痛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降低下丘脑、胃窦黏膜组织中VR1和升高海马组织5-HT、NE的含量有关.

  • 几种肝郁动物造模方法比较及鼠笼加报纸固定束缚法的效果观察

    作者:黄聪;倪祥惠;曹峰;赵博;张小容;叶金竹;吴大梅;吴菁

    通过具体实验操作,探讨几种常用的肝郁证造模方法的特点.通过实验比较研究鼠笼加报纸固定束缚法与慢性轻度不可预见性应激(CUMS)造模法,发现2种造模方法都能达到造模效果,且鼠茏加报纸固定束缚法没有导致动物体质量偏低的问题.

  • 肝郁证与神经内分泌网络和血管舒缩平衡紊乱的相关性实验研究

    作者:刘建鸿;姚凝;王昕;王淳

    目的:探讨肝郁证与神经内分泌网络中大鼠下丘脑-腺垂体-肾上腺皮质轴(HPA)的关系和血管舒缩平衡紊乱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颈部带枷单笼喂养法"复制大鼠肝郁证模型.用放射免疫法检测模型2周组、4周组下丘脑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血浆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皮质酮(CORT)、血浆内皮素(ET)含量,用比色法检测血清一氧化氮(NO)含量以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活性.结果:实验显示应激大鼠呈现急性应激躁狂,2周和4周应激大鼠呈现慢性应激肝郁证时的抑郁状态;肝郁证模型大鼠下丘脑CRH、血浆ACTH、CORT和ET浓度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血清NO含量降低;而且肝脏组织有明显损伤,血清ALT活性增加.结论:肝郁证与HPA轴有相关性,并且出现血管舒缩功能的紊乱,肝脏细胞的损伤.

  • 肝郁证免疫学变化及丹栀逍遥散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作者:丰胜利;张学智;刘庚信

    肝郁证是由于情志不遂致肝疏泄不及、肝气郁结所致的证候.随着生活节奏加快,生活压力加大,肝郁致病越来越引起医学界的关注.近年来,为探讨肝郁证的实质,人们从生理病理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本研究从亚细胞水平探讨了肝郁小鼠免疫学改变及丹栀逍遥散免疫调节作用,从而为研究肝郁证实质及临床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 从李东垣用药思想论风药在肝郁证中的应用

    作者:贾星星;李浩

    风药以其升生、疏散之性而具有疏肝的作用.历代均有将风药用于疏解肝郁的记载,尤其在金元时期,李东垣更是将风药的应用推向成熟,故正确领悟"郁"的内涵,对于灵活运用风药疏达肝郁有重要的意义.风药虽在疏解肝郁方面较单纯的理气药有明显优势,但由于后世对风药理解的局限性,风药大多仅限于外感疾病的应用.借鉴李东垣的用药思想,灵活掌握风药的剂量且进行合理配伍,可以在充分发挥风药解郁的基础上,减少风药的辛燥耗气之蔽,使风药得到更合理而广泛的应用.

  • 基于数据挖掘肝郁证证候及用药特点文献研究

    作者:薛飞飞;梁媛;陈家旭

    目的:探讨数据挖掘技术在中医证候研究中的应用,为规范化肝郁证证候特点及其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中医大型电子图书<中华医典>,从民国以前中国历代医学古籍720余部进行检索,规范化后得到频数在5%以上的肝郁证症状18个及药物22味进行因子分析.结果:特征根等于1的情况下提取8个公因子,其累计贡献率分别为62.08%及61.57%.大方差旋转后,得出在古代文献中肝郁证共包含肝气不舒、胃肠不适、脾气虚、热象4组症状,以及理气、化痰、清热、活血4组药物.结论:古代文献中记载的肝郁证证候及用药特点与现代所用标准相吻合,提示数据挖掘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肝郁证证候和用药的主要特点,在中医证候研究中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 中医意疗治疗肝郁证乳癖50例

    作者:关艳

    目的 观察中医意疗法对乳腺增生病肝郁证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00例乳腺增生病患者辨证为肝郁证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逍遥丸口服,试验组在口服逍遥丸同时辅助中医意疗,治疗2月,观察疾病疗效,比较组间差异.结果 试验组疾病痊愈率24%,有效率98%,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对肝郁证乳腺增生病应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辅助中医意疗.

  • 肝气郁结证与虹膜形态变化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黄艳

    目的 对中医肝郁证与虹膜形态变化的相关性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症状积分量表"收集肝郁证114例作为受试者,分为气滞组、阴虚组、阳虚组,另设对照组.利用虹膜检测仪拍摄受试者的虹膜图像.结果 气滞组和阴虚组在30岁以上各阶段症候积分显著高于30岁以前,中年组和老年组无差异;而阳虚组症候积分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肝郁气滞证与卷缩轮紧缩、肠环狭窄和裂纹,肝郁阴虚证与过大瞳孔、裂纹,肝郁阳虚症与色素斑、钠环分别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虹膜形态变化与中医肝证密切相关,肝气郁结证证型变化会引起虹膜的形态变化.

  • 肝郁证实验研究概览

    作者:杨文明;陈彪;鲍远程;杨兴涛;汪美霞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核心内容和基本特征,而证候则是中医对疾病本质的认识和客观把握,是论治的前提条件和依据,是中医诊查疾病的关键所在,也是中医发展的关键战略问题.临床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在五脏病证中,中医肝脏病证占总体病证的40%,而肝郁证是肝脏病证的基本病理变化,是肝病证候的核心,是为常见的中医脏腑证候之一.肝郁证即肝气郁结证,乃因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胁闷胀或易怒善哭为特征的一类临床病证.由于本证涉及许多疾病,且常常衍变转化为其他证候,影响面大,危害甚广,已成为中医学病证研究领域的重点脏腑证候.近几年来,国内许多研究机构对本证开展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在肝郁证动物模型及实质研究方面取得了有益的成果.

    关键词: 肝郁证 综述
  • 芍药内酯苷和芍药苷对慢性束缚应激大鼠神经营养因子以及一氧化氮影响的研究

    作者:朱映黎;王林元;王成龙;赵丹萍;王莎;费文婷;张建军

    研究芍药内酯苷、芍药苷对慢性束缚应激肝郁大鼠的作用及机制.以氟西汀及逍遥丸为对照,检测体重,糖水消耗量,并进行旷场行为学实验;格瑞斯比色法检测海马一氧化氮(NO)的含量;酶免法(ELISA)检测海马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含量;RT-qPCR法检测海马神经元一氧化氮合酶(nNOS) mRNA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海马中nNOS以及BDNF的蛋白表达.与模型组相比,30 mg·kg-1芍药苷、30 mg·kg-1芍药内酯苷明显升高穿行次数(P<0.05;P<0.01);芍药苷、芍药内酯苷明显降低NO水平(P<0.05,P<0.01;P<0.05,P<0.05);30 mg· kg-1芍药苷与30 mg·kg-1芍药内酯苷明显升高BDNF水平(P<0.05).与模型组相比,芍药苷、芍药内酯苷明显降低nNOS mRNA表达(P <0.01;P <0.05);30 mg·kg-1芍药苷、30 mg·kg-芍药内酯苷明显升高BDNF蛋白表达(P<0.05).芍药内酯苷、芍药苷为白芍柔肝解郁功效的有效成分,其作用机制与调节海马NO含量以及BDNF的表达有关.

  • 肝郁证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血浆胃动素水平的研究

    作者:凌江红;黄李平;陈业强;秦荔荣;韦宗平;吴波

    本研究采用放免法检测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 FD)中医辨证肝郁为主患者血浆胃动素(Motilin, MTL)含量,并设同病异证、异病同证及健康对照组,以探讨肝郁证功能性消化不良与MTL的关系.

  • 从抑郁症前额叶皮层-伏隔核-腹侧被盖区神经环路进行中医肝郁证研究的思路分析

    作者:刘松林;陈雨;许乐思;岳滢滢;明浩;王梦莎;周贤

    为深入研究中医学肝郁证的发生机制,提出从抑郁症前额叶皮层-伏隔核-腹侧被盖区(PFC-NAc-VTA)神经环路进行肝郁证研究的思路.采用文献分析法,分析抑郁症与中医学肝郁证在病因、临床表现及治疗方面的相关性,以及神经环路与抑郁症、中医学肝郁证的关系.分析得出抑郁症与中医学肝郁证在发病原因、临床表现及治疗方面具有相似性,且神经环路功能结构的异常改变与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为中医学肝郁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因此认为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基于抑郁症与中医学肝郁的相似性,可以从抑郁症PFC-NAc-VTA神经环路的角度,深入研究中医学肝郁证的发生机制.

  • 窄带成像内镜技术下Barrett食管病变与中医肝郁证的关系

    作者:彭卓嵛;卢杰夫;陈婧;郑超伟;王伟;张晶晶;郭桂伶;邓晓枫

    目的 探讨窄带成像内镜(NBI)技术下的Barrett食管病变患者肝郁证及其亚型的分布特点及与柱状上皮化生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经过内镜及病理确诊的Barrett食管病变患者230例,经中医辨证分为肝郁证105例、非肝郁证125例,肝郁证又分为6个亚型包括肝胃不和证、肝胃郁热证、肝郁痰凝证、肝郁血瘀证、肝郁阴伤证、肝郁脾虚证.采用NBI内镜分别在普通模式和放大模式下观察各证型患者腺口分型、柱状上皮化生长度,采用对应相关分析方法分析肝郁证各亚型与柱状上皮化生长度的相关性.结果 105例肝郁证患者中,NBI普通模式下岛型占84.76%,舌型占12.38%,全周型占2.85%;放大模式下以pit-1、pit-2型腺管开口为主.肝郁证与非肝郁证的岛型、舌型、全周型分布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肝郁证与非肝郁证的腺管开口分型分布情况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郁证各亚型分布以肝胃不和证(36例)、肝胃郁热证(29例)及肝郁脾虚证(27例)为主.柱状上皮化生短段者以肝胃不和证居首位(相关系数:0.1186),长段者以肝郁痰凝证居首位(相关系数:0.1427).结论 Barrett食管病变肝郁证患者NBI技术下以岛型为主,pit-1型腺管开口以肝胃不和证及肝胃郁热证为主,pit-2型腺管开口以肝郁脾虚证、肝胃不和证为主.柱状上皮化生短段者与肝胃不和证具有相关性,长段者与肝郁痰凝证具有相关性.

  • 肝郁虚实辨

    作者:陈荣;赵文研

    肝郁多由怒气伤肝,情志不遂所致.历代医家对肝郁的治疗,多以疏肝理气为常法.但多年的临床实践观察到,有些肝郁证,屡用疏肝理气之品,初则小效,继则无效,甚或加重病情.细究清代王旭高<西溪书屋夜话录>治肝三十法及<内经>整体观念学术思想,乃总结出肝郁并非皆是实证,治法亦非尽用疏泄,应辨证求因,分清虚实,补泄参用.

137 条记录 2/7 页 « 123456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