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浅论酸性药物在慢性肝炎中的应用
慢性肝炎多由急性肝炎迁延发展而致,病机是邪郁日久,湿热之毒久留不退,以至肝脾肾三脏俱损,出现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症.由于酸性药大多性收敛固涩,对于邪毒留恋者,临床上一般避而不用,唯恐酸敛收涩,本人认为肝病宜酸,贵在配伍,故在临床上常用酸味药配伍其他药治疗肝病,收到较好疗效,现举例如下.
-
盐酸罂粟碱注射液与氟氯西林钠存在配伍禁忌
在临床工作中,笔者发现盐酸罂粟碱注射液与氟氯西林钠注射液存在配伍禁忌.在输液过程中发现,当滴完氟氯西林钠注射液更换盐酸罂粟碱注射液时,输液管内立刻出现浑浊及絮状物,再次试验仍出现以上反应.分析其原因:盐酸罂粟碱为强酸弱碱性药物,氟氯西林钠注射液为强碱弱酸性药物,两者相互作用后,由于pH的改变其溶解度降低而析出沉淀.建议临床尽量避免两者合用,如要合用时应间隔用药或由不同的静脉通路注入,以免发生不良反应,提高用药的安全性.
-
一些酸性药物在正相硅胶/反相洗脱色谱中保留机理研究
用液相色谱法中"溶质计量置换保留模型"(SDM-R)的两个线性公式,分析了正相硅胶/反相洗脱色谱体系中酸性药物分子与固定相和流动相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机理,研究了流动相pH值、离子强度、温度和强溶剂浓度改变对溶质保留的影响.从而阐明了酸性药物的保留机理为一种以反相色谱为主的与正相色谱共存的混合保留机理.此方法可以作为药物制剂和中药材中酸性药物成分的分离测定方法.
-
非水滴定在药品标准中的合理应用问题
非水滴定作为常用的药品分析方法,具有灵敏准确、精密度高等特点,已被各国药典所采用,<中国药典>2000年版及卫生部部颁<药品标准>约有15.6%的收载品种采用此法分析.非水滴定主要用于弱碱性或弱酸性药物的含量测定,以原料药为主,制剂较少.
-
药物体内相互作用和合理应用
为了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我们从药代动力学方面总结药物在体内的相互作用,目的是为了提高临床的联合用药水平,做到合理应用.药物进入机体后,作用于机体而影响某些器官组织功能,另一方面,药物在机体影响下,可以发生一系列改变,即药代动力学过程所包括的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四个环节,四个环节均可能发生药物相互作用,从而改变其作用强度(加强或减弱)[1].一、吸收药物的吸收是它从用药部位转至血液的过程,胃肠道是药物吸收的主要部位.1.pH的影响:pH对药物的解离浓度有重要影响,酸性药物在酸性环境以及碱性药物在碱性环境的解离程度低,脂溶性高,较易扩散通过膜被吸收,反之酸性药物在碱性环境或碱性药物在酸性环境的解离程度高,因而脂溶性较低,扩散通过膜的能力差,吸收较少.例如:弱酸性药物如阿司匹林等,在胃内酸性环境中吸收较好,不宜与碳酸氢钠等碱性药物同服.
-
维生素C不可与哪些药同用
维生素C属酸性药物,与下列几种药物不宜同时服用.维生素C与安茶碱片.安茶碱为碱性药物,维生素C可使其解离度增大,排泄增加,吸收减少,作用降低.
-
介绍一种鼻肠管完全堵塞的处理方法
鼻肠管适用于需要通过鼻饲将营养物质注入十二指肠或空肠的病人,提供人体所需的营养素.现已在临床工作中广泛使用.鼻肠管由于其具有细、长的结构特点,容易出现堵塞,导管堵塞是肠内营养常见的并发症,有报道发生率为10%[1],常见原因是药物或营养液黏附管壁,酸性药物使营养液中的蛋白质凝固所致,引起鼻肠管完全堵塞,常规给予可口可乐或碳酸氢钠进行正压冲洗、浸泡,但管道完全堵塞,液体难以进入,效果不理想,采用三通管和鼻肠管连接,先抽吸鼻肠管管道内为负压,再将可口可乐或碳酸氢钠经三通管对鼻肠管进行负压冲洗、浸泡,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
G·S作为药物载体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长期以来,G@S被作为其他药物的载体广泛应用于临床,用于滴注或静注.G@S系一种弱酸性药物,用药过程中配伍不当,可致药效下降或无效.更严重的是,有的药物还会产生沉淀或析出结晶等现象,致患者血管栓塞而死亡;而有的因其配伍变化极其缓慢和微小,不易觉查,未能引起临床上的重视.现将G@S在配伍中易产生的几个问题综述如下,供医疗同仁参考.
-
药物在孕妇体内的代谢及对胎儿的影响
1 妊娠期药物代谢的特点妊娠期由于孕激素浓度升高,胃肠道蠕动减慢,胃排空速度减慢30%~50%,因而药物吸收慢,通过小肠时间亦延长,部分药物可能再被吸收。药物在体内的分布与药物和组织及血浆蛋白的结合情况有关。一般酸性药物与白蛋白结合;碱性药物与糖蛋白及脂蛋白结合;维生素及金属离子主要与球蛋白结合。孕期药物与蛋白结合能力降低,游离药物量增多,而游离药物的活性强,容易扩散进入胎盘[1]。
-
第四节酸碱平衡紊乱的诊疗
酸碱平衡紊乱有4种基本类型:代谢性酸中毒、代谢性碱中毒、呼吸性酸中毒和呼吸性碱中毒,或是与[HCO3]有关,或是与PCO2有关(附表).这4种酸碱平衡紊乱可以单独出现,也可以两种或三种并存,增加了临床诊疗的难度.1.代谢性酸中毒(1)病因:①摄入或代谢产生氢离子过多:进食酸性食物或输入酸性药物,如盐酸等;无氧酵解产生过多酸性物质,如乳酸、酮酸等.②氢离子排出减少:醛固酮缺乏、肾功能不全或应用肾毒性药物.③碱丢失过多:腹泻、肠瘘或肾小管上皮不能保存碱等.
-
吃药别用饮料送服
碳酸饮料碳酸饮料如可乐、雪碧、美年达等,其中含有的二氧化碳与胃酸中和后,会减少弱酸性药物(如异戊巴比妥等)的吸收,同时增加弱碱性药物(如红霉素等)的吸收。前者可能达不到应有的药效,后者可能间接导致过量,容易出现不良反应。此外,碳酸还会影响某些药物的稳定性。
-
磺胺类药与酸性药物同服引起血小板减少、贫血的不良药物反应研究
磺胺类药是指人工合成的抗菌药物,广泛应用于人类疾病的临床治疗中[1].长期的临床研究[2-3]发现,磺胺类药的不良反应较多,长期服用可对患者造血系统功能产生影响,尤其是与酸性药物同时服用时,可引起血小板减少、贫血等不良反应.本研究对磺胺类药与酸性药物同服引起血小板减少、贫血的作用机制进行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红酶素配伍维生素C临床的讨论
临床常用的红霉素片剂系红霉素酸酯的十二烷基硫酸盐,为肠溶衣片,口服后很容易从肠道崩解吸收,维生素C则在胃中崩解,易溶于水,口服后可通过被动扩散和主动吸收过程迅速吸收,因此两药在体内崩解的部位和时间不同,虽同服,两药在未被吸收进入体液前,无接触机会,互相影响不大.两药分别吸收后,在体液虽有接触机会,但此时由于体液的稀释和代谢转化,维生素C的血药浓度已很低,不足以影响体液的pH值.如果从维生素C是酸性药物,而红霉素在酸性环境中极不稳定,易被破坏的角度考虑,两者是不能合用的.所以单从pH值变化的角度考虑,认为维生素C影响红霉素的稳定性是欠妥的.常用量的维生素C与红霉素合用是合理的.
-
酸味药在慢性肝炎中的配伍应用
酸味药是指味酸性敛一类的药物,具有收敛、固涩、生津之功,临床常用其滋养肝肾、强阳摄阴、益气生津、涩肠止泻.慢性肝炎多由急性肝炎迁延发展而来,病机责之于邪郁日久,湿热羁留不解,以致肝脾肾三脏功能受损,呈现本虚标实、虚实夹杂的证候.由于酸味药大多性收敛而固涩,对邪毒留恋者,临床一般多避而不用,唯恐酸收敛邪.笔者认为,肝病宜酸,贵在配伍,故在临床上常用酸味药配伍其他药治疗肝病,现举例如下.
-
浅析临床不宜联合应用的中西药
中西药并存,是我国临床用药的优势和特色。但两类不同属性药品的广泛使用,也增加了应用上的复杂性。本文根据搜集到的有关资料,从理化性、药理性、诱发药源性疾病三方面浅析中西药的配伍禁忌。1 联合使用后直接产生理化性配伍禁忌1.1 酸性较强的中药如乌梅、山楂、五味子、酢浆草、胎盘等以及中成药五味子糖浆、山楂冲剂等不可与磺胺类抗菌药、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等碱性抗生素配伍。中药中有机酸成分经体内代谢后酸化尿液,降低上述抗菌药的作用,而有机酸所致酸性环境,使乙酰化磺胺类药物溶解度降低,在肾小管中析出,形成结晶,引起肾损害;也不能与一些碱性药物如碳酸氢钠、氨茶碱、乳酸钠或抗酸药(氢氧化铝、三硅酸镁、胃舒平、胃泌镁、胃得乐等)合用,因发生中和反应,使碱性药物疗效降低[1,2,3]。 同样碱性较强的中药,如瓦楞子、煅龙骨、海螵蛸、石膏等也不宜与一些酸性药物(如胃蛋白酶合剂、阿司匹林等)合用。
-
阿司匹林胃漂浮微球的制备
阿司匹林是具有百年历史的传统药物,近年来在临床研究中不断发现其新用途,小剂量(75~160 mg/d)的阿司匹林具有较好的抗血栓作用,临床表现为防治心肌梗死和缺血性脑血管疾病。阿司匹林为弱酸性药物,在胃及小肠上段易吸收,但对胃肠道黏膜刺激性较大,长期服用易诱发胃肠道溃疡。本实验以阿司匹林为模型药物研制多单元型胃内滞留漂浮型给药系统(HBS),采用乳化-溶剂扩散法制得阿司匹林乙基纤维素胃漂浮型微球。药物分散于微球内,可避免HBS漂浮制剂在胃排空中的“全或无”效应和胃肠道转运个体差异的缺点,减少对胃黏膜的刺激性,延长药物在胃内的滞留时间,达到减少给药次数,提高病人顺应性与疗效,降低毒副作用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