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牙龈卟啉单胞菌诱导人白细胞脱颗粒的体外观察

    作者:申玉芹;孙新华;孟秀萍;郑义

    目的 研究牙龈卟啉单胞菌及其可溶性毒力因子对人多形核白细胞的影响,探讨其导致慢性牙周炎发生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集健康中老年人外周血,利用透射电镜观察多形核白细胞培养组(对照组)与牙龈卟啉单胞菌超声粉碎滤液共同培养组(实验组)多形核白细胞脱颗粒现象.结果 实验组多形核白细胞发生明显的形态学变化,而对照组细胞无明显变化;实验组脱颗粒白细胞百分数较对照组显著增多(P<0.001).结论 牙龈卟啉单胞菌可诱导多形核白细胞中颗粒向细胞周边移动并脱出,从而降低宿主的免疫能力,在慢性牙周炎发生中具有重要作用.

  • 草药复方Bresol(R)抵抗化合物48/80诱导的肥大细胞脱颗粒及组胺释放:促使肥大细胞稳定的一种非免疫机制

    作者:

    目的:研究一种草药复方制剂Bresol(R)对于肥大细胞脱颗粒以及组胺释放的保护作用.方法:使用大鼠腹膜内肥大细胞,在体外经化合物48/80诱导肥大细胞脱颗粒及组胺释放,评估Bresol(R)稳定肥大细胞的作用.结果:显微镜下正常对照组涂片显示较多完整的肥大细胞,有极少量的脱颗粒肥大细胞和微量的组胺释放.阳性对照组中用化合物48/80培养的肥大细胞出现了显著的肥大细胞脱颗粒现象以及高浓度的组胺释放.而100 mg/L浓度的Bresol(R)明显抑制了化合物48/80诱导的肥大细胞脱颗粒.此外,Bresol(R)可有效抑制化合物48/80诱导的组胺释放,且抑制效果与剂量有关.结论:Bresol(R)能够在体外抑制化合物48/80诱导的肥大细胞脱颗粒和组胺释放.本研究的发现可解释Bresol(R)对多种过敏疾病有效可能是通过一种非免疫机制.

  • 针刺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滑膜肥大细胞脱颗粒和类胰蛋白酶表达的影响

    作者:何天峰;张树辉;李连波;杨文佳;朱俊;陈云飞

    目的:观察针刺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滑膜组织病理改变、滑膜肥大细胞脱颗粒及类胰蛋白酶表达的影响,探讨肥大细胞功能与针刺治疗大鼠佐剂性关节炎的关系.方法:46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16)、模型组(n=15)和针刺组(n=15).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大鼠通过足垫部注射0.1 mL弗氏完全佐剂建立佐剂性关节炎模型.针刺组隔天针刺双侧足三里、悬钟、肾俞穴,每次15 min,共8次.治疗期间,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除不予针刺外,其余处理均同针刺组.设造模当天为实验第0天,之后每3天对大鼠的体质量和足跖体积进行测量并记录.治疗结束后,取所有大鼠右后踝关节滑膜组织,HE染色后根据滑膜病理5级评分法评价滑膜组织病理改变,甲苯胺蓝染色法观察滑膜肥大细胞数量及其脱颗粒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类胰蛋白酶在滑膜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大鼠治疗后体质量明显增加(P<0.05),足跖体积明显减小(P<0.01).HE染色显示,针刺可显著减轻佐剂性关节炎大鼠滑膜组织中的炎细胞浸润、滑膜细胞增生和滑膜纤维组织增生等病理表现(P<0.05);甲苯胺蓝染色显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滑膜肥大细胞数量和脱颗粒率均明显增加(P<0.01),而针刺组大鼠滑膜肥大细胞数量和脱颗粒率的上升得到有效抑制,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针刺可显著抑制佐剂性关节炎大鼠滑膜组织中上调的类胰蛋白酶表达(P<0.01).相关分析显示,滑膜肥大细胞数量及脱颗粒率均与滑膜组织病理改变总评分呈明显的正相关(P<0.01).结论:针刺具有治疗大鼠早期佐剂性关节炎和调节滑膜肥大细胞功能的作用,由于两者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性,因此针刺可能通过抑制滑膜肥大细胞功能,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起治疗作用.

  • 组胺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作者:张素美;赵龙凤;李红;韩德五

    HBV感染易慢性化,部分患者逐渐发展成肝硬化,甚至是肝细胞癌.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在HBV感染的慢性化进程中,辅助性T淋巴细胞(Th)1/Th2细胞因子分泌紊乱,特别是Th1型细胞因子的减少,造成针对HBV的细胞毒T淋巴细胞(CTL)和B细胞功能低下,导致HBV持续感染.刘近春等[1]研究发现,肝病患者常伴有高组胺血症,推测可能与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有关.本研究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组胺对Th1/Th2细胞因子的影响.进而探讨其对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

  • 气道炎症时肥大细胞脱颗粒的神经调控机制

    作者:赵长青;索利敏;祁雪萍

    在气道炎症,特别是变应性炎症的发生机制研究中,免疫学机制历来受到重视.但除此机制之外,是否还存在其他作用机制呢?如果存在的话,这些机制对临床治疗有何指导意义?本文以神经肽调控肥大细胞脱颗粒为例,就近年来这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简要概述.

  • 荨麻疹的病理生理与临床

    作者:钟华;郝飞

    一直以来,荨麻疹的发生被认为是肥大细胞膜表面高亲和力IgE受体(FcεRI)发生交联,引发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等介质所致.然而,新近研究提示,Ⅰ-Ⅳ型变态反应及非免疫机制均可介导肥大细胞活化.肥大细胞活化后发生脱颗粒、合成炎症因子和脂类代谢物等3个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的事件,共同决定荨麻疹的发生、发展.正确认识荨麻疹的病理生理,有助于深入理解荨麻疹临床表现的多样性,指导临床规范有序地开展过敏原检测,并为治疗提供新的理念.

  • 肥大细胞在雌激素介导的子宫内膜异位症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作者:林开清;朱丽波;张信美;林俊

    目的:探讨肥大细胞在雌激素介导的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取健康雌性未孕SD大鼠24只,采用自体子宫内膜移植法建立大鼠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按每天肌肉注射不同剂量雌激素将大鼠随机分成3组(每组8只):大剂量组(雌激素200μg/kg+双卵巢切除)、小剂量组(雌激素100μg/kg+双卵巢切除)、模型对照组(仅作子宫内膜移植)。分别于造模后2周及4周后处死各组4只大鼠,采集血液和病灶组织标本,测量各组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的大小,并对病灶组织进行苏木素—伊红( HE)染色观察组织形态及角蛋白和波形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以鉴定造模是否成功。用甲苯胺蓝染色法检测各组大鼠病灶组织肥大细胞总数及脱颗粒肥大细胞数,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酶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清雌二醇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组织类胰蛋白酶、神经生长因子的表达水平。结果:两雌激素组2周和4周时血清雌二醇水平均大于模型对照组(均P<0.05),4周时大剂量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浓度大于模型对照组( P<0.05);两雌激素组2周和4周病灶体积均大于模型对照组(均P<0.05);无论是2周还是4周,小剂量组甲苯胺蓝染色脱颗粒/肥大细胞总数比值均高于模型对照组(均P<0.05);4周时大剂量组神经生长因子的表达大于模型对照组( P<0.05)。结论:雌激素可促进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的生长,其机制可能与激活肥大细胞脱颗粒相关,而后者可能与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大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神经生长因子水平升高有关。

  • 色甘酸钠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大鼠肥大细胞功能的调节作用

    作者:朱丽波;林开清;张信美;林俊

    目的:探讨色甘酸钠干预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大鼠肥大细胞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取健康雌性未孕SD大鼠36只,采用自体子宫内膜移植法建立大鼠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2周后根据每天腹腔注射不同剂量色甘酸钠将大鼠分为4组:大剂量组(色甘酸钠20 mg/kg )、小剂量组(色甘酸钠10 mg/kg )、阴性对照组(仅注射生理盐水)、空白对照组(模型不作任何处理)。两周后处死大鼠,并收集血液和病灶组织标本,测量各组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的大小,并对病灶组织进行苏木素—伊红( HE)染色观察组织形态及角蛋白和波形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以鉴定造模是否成功。用甲苯胺蓝染色法检测各组病灶肥大细胞总数及其脱颗粒肥大细胞数、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水平、酶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清雌二醇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肥大细胞中类胰蛋白酶、神经生长因子的表达水平。结果:大剂量组活化的肥大细胞数少于阴性对照组( P<0.05),脱颗粒肥大细胞数/肥大细胞总数比值大剂量组小于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均P<0.05)。同时,该组血清TNF-α水平、病灶类胰蛋白酶表达均小于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均P<0.05);但经色甘酸钠治疗后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神经生长因子表达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色甘酸钠可能通过稳定肥大细胞抑制其脱颗粒,减少TNF-α、类胰蛋白酶的释放,改善子宫内膜异位症。

  • COPD和白介素-8

    作者:李伟;顾玉海

    COPD在全球患病率及死亡率旱明显上升趋势,严重的影响患者的劳动能力、生活质量和寿命,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居当前死亡原因的第四位.到2020年将成为死亡原因的第三位[1]世界疾病经济负担的第五位.2006年GOLD指出COPD是可预防、可治疗的疾病.白介素-8(IL-8):是研究早的细胞因子,在COPD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IL-8为重要的趋化和激活中性粒细胞(PMN)的细胞因子,可诱导其形态变化,使细胞内钙离子-过性升高,促进细胞脱颗粒、溶酶体释放,生物活性物质形成和呼吸爆发形成超氧化物,从而促进炎症反应的发生.本文就COPD与IL-8的关系作一综述.

  • 白细胞介素13在哮喘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作者:王君;林挺岩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严重威胁健康的慢性呼吸道疾病,是由于Th2型细胞过度释放的细胞因子诱导IgE产生,导致肥大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脱颗粒,引起气道速发型过敏反应和以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主的慢性炎症.白细胞介素13(IL-13)是一个重要的介导变态反应的Th2型细胞因子,与哮喘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1].本文就IL-13的生物学功能、近年来与哮喘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麻黄汤对体外肥大细胞脱颗粒影响的实验研究

    作者:姚良忠;阮岩;孙奋勇

    目的 检测麻黄汤对体外肥大细胞脱颗粒的影响.方法 将体外肥大细胞(RBL-2H3细胞株)分别加入高、中、低三种浓度的麻黄汤培养组作为实验组、加地塞米松培养组为阳性对照组,未加药物组为空白对照组;用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各组的肥大细胞脱颗粒的百分比.结果 麻黄汤对体外肥大细胞脱颗粒过程有抑制作用,高、中、低三种不同浓度的麻黄汤实验结果有差异,随浓度的增高,抑制作用增强,各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结论 麻黄汤对体外培养的肥大细胞脱颗粒过程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 毛冬青注射液细胞毒性及类过敏反应的评价

    作者:范能全;杨柳;詹宇杰;张璞

    目的:研究毛冬青注射液的安全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通过L-929细胞毒性实验和RBL-2H3细胞脱颗粒实验,考察毛冬青注射液的临床毒性大小以及是否存在类过敏的不良反应.结果:毛冬青注射液在高浓度时(333 μl·ml-1)抑制细胞增殖,低浓度时(111 μl· ml-1)促进细胞增殖,并有浓度依赖性,同时会引起部分RBL-2H3细胞脱颗粒.结论:细胞毒性实验可用于评价药物的毒性大小;细胞脱颗粒实验可用于评价药物的类过敏反应.

  • 肥大细胞脱颗粒信号的自我放大机制

    作者:何韶衡;谢华;陈韩秋;林珏龙

    目的:变态反应性疾病包括支气管哮喘、变应性鼻炎、变应性皮炎、食物及药物过敏等,发病率约占全球人口的40%,对人类危害极大.目前已经证实此类疾病的发生是一种炎症过程,而肥大细胞被认为在这种炎症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被称为初级效应细胞(primary effector cells),是连接变态反应诱导阶段和效应阶段的纽带.但是,迄今为止微量过敏原引起机体大量肥大细胞激活的机制尚不清楚,因而很有必要给以深入研究.

  • 大鼠羊水与RBL-2H3肥大细胞共培养后脱颗粒的检测

    作者:安峰;陈玉川;郭薇

    [目的] 探讨大鼠羊水与RBL-2H3肥大细胞共培养后是否有脱颗粒现象发生.[方法] 取大鼠不同稀释度的羊水与大鼠来源的RBL-2H3肥大细胞系共培养,用酶联免疫法测定不同时间样品上清的组胺、自发释放的组胺和总组胺,计算组胺释放率.对细胞用阿利新蓝染色,计算脱颗粒指数.用流式细胞仪测定RBL-2H3细胞Annexin V标记后的阳性细胞率.[结果] 与不同稀释度的羊水共培养后,细胞的组胺释放率有显著差异,组胺的释放和羊水浓度正相关.阿利新蓝染色后计算的脱颗粒指数与组胺释放率测定结果一致.细胞Annexin V标记后的阳性率在羊水刺激后明显上升,进一步证明了脱颗粒的发生.[结论] 羊水中的物质可以通过直接作用导致RBL-2H3肥大细胞脱颗粒,为羊水栓塞时肥大细胞脱颗粒机制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实验依据.

  • 射干甙抑制嗜酸性粒细胞脱颗粒实验研究

    作者:陈功;邝军;郭光云;张立波;杨力;王家宁

    目的:探索射干甙是否具有抑制嗜酸性粒细胞(EOS)脱颗粒作用.方法:采集哮喘病人外周血,裂解红细胞后,用Percoll液密度梯度离心分离收集EOS,无血清DMEM初步培养后,以ELISA试剂盒及酶标仪检测射干甙作用前后EOS释放EOS主碱蛋白(MBP)及EOS阳离子蛋白(ECP)的情况.结果:经过检测射干甙作用后EOS释放MBP和ECP减少.结论:射干甙具有抑制嗜酸性粒细胞脱颗粒作用.

  • 哮喘的基因治疗

    作者:徐军

    近年来研究已经表明,哮喘是一种具有复杂性状的,具多基因遗传倾向的疾病,并已发现了多个与哮喘发病相关的候选基因,如位于5q31-33区域内的所谓“细胞因子基因簇”的一些基因,在IgE调节以及在哮喘的炎症发生发展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1]。任何疾病的发生都是建立在基因表达、基因调控异常基础上的。基因治疗就是对缺陷基因进行补充或对表达异常的基因进行纠正,因而是能从根本上治疗疾病的方法。狭义上的基因治疗仅适用于那些确定的某一基因缺陷或突变以致基因表达产物异常引起的遗传病,通常是指正常基因的添加补充或对突变基因的定点修复来达到治疗目的。然而,尽管支气管哮喘也是一种与遗传有关的疾病,但由于其具有如下遗传特征:(1)外显不全,(2)遗传异质化,(3)多基因遗传,(4)协同作用,因此导致在一个群体中发现的遗传连锁或相关,而在另一个不同的群体中则不能发现。除此以外,不同的环境因素与多遗传基因的相互作用是本病发生机制的重要特点。因此,狭义上的基因治疗方法并不适用于哮喘。广义上的基因治疗还包括基因外围的治疗(epigene therapy),如对基因表达的调节,反义技术便是一个好的例子。再者,免疫调节DNA或称之为DNA疫苗亦是基因外围治疗的方法。不仅如此,运用基因重组技术在体外生产拮抗某种重要炎性细胞因子的重组生物蛋白或多肽药物,则在更广阔的领域里,通过体外基因的构建及操作表达出治疗用蛋白,再送入体内,以达到阻断体内蛋白生物活性的方法,达到了与基因治疗殊途同归的治疗目的。如重组抗人IgE鼠/人嵌和单克隆抗体,通过基因的改造,使之主要结合循环血IgE和表达在B细胞表面的IgE分子,不结合肥大细胞及嗜碱性细胞上的IgE,无需担忧由此而诱发这些炎症效应细胞脱颗粒的危险,达到了传统抗体所不能达到的治疗哮喘等变态反应性疾病的目的[2]。

  • 肥大细胞脱颗粒机制研究进展

    作者:刘东方;张春光;吴健民

    肥大细胞是一种高度特异的分泌细胞,能释放多种细胞因子、细胞毒素、趋化因子及蛋白酶等一系列具有细胞毒的活性物质,使平滑肌收缩和微血管通透性升高,并募集炎症细胞,引起组织损伤和变态反应.其脱颗粒的分子机制是一个由多种蛋白质分子介导的,各个环节受到精确调控的复杂过程.肥大细胞的这种脱颗粒反应,既是机体的一种防御反应,也是速发型变态反应和炎症等病理反应的基础.

  • 肥大细胞脱颗粒对子宫肿瘤恶性程度的影响

    作者:陈蓉

    子宫平滑肌肿瘤的组织起源与间充质细胞和血管平滑肌有关,而间质和血管都受肥大细胞的影响.笔者通过探讨子宫平滑肌肿瘤性质或血管内皮成熟状态与肥大细胞释放颗粒的关系,为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提供依据.

  • 肥大细胞数量及脱颗粒变化在小鼠妊娠早期子宫中的观察

    作者:吕丹瑜;杨京京;刘斌

    为了观察小鼠妊娠早期子宫中肥大细胞的变化,我们采用改良的甲苯胺蓝染色法对肥大细胞进行特殊染色:1.昆明小鼠,体重25~30g,雌雄1:1合笼,次日晨检见阴栓者定位妊娠第1d(D1),分别取未妊娠、D3、D4、D7、D8小鼠子宫,10%甲醛PBS(pH7.3)固定24hs,石蜡切片.2.甲苯胺蓝染30sec,双蒸水洗去浮色,30%酒精PBS分色1min,蒸馏水终止反应.3.光镜下对妊娠不同天数的小鼠子宫中的肥大细胞进行计数,同时比较肥大细胞脱颗粒的百分率.结果显示:肥大细胞多散布于小鼠子宫的浆膜、浆膜下层以及系膜内,肌层中很少见,不存在于内膜.细胞较大 ,呈圆形或椭圆形;核小,圆形,浅绿色;异染性颗粒紫红色,紧密围绕在细胞核周围.脱颗粒的肥大细胞形态不规则,颗粒排列松散.比较每张未妊娠、D3、D4、D7、D8的小鼠子宫切片,把大细胞平均数目分别为:19个、16个、12个、41个、32个;肥大细胞脱颗粒率分别为:42.71%、45.07%、52.63%、61.93%、6 6.74%.以上数字表明把大细胞数目以及脱颗粒率在胚胎植入后明显增多.应用显微镜测微尺测量妊娠前后肥大细胞的细胞直径,发现妊娠小鼠子宫内的肥大细胞体积略有增加.我们的体会是:1.改变固定液的种类显著影响肥大细胞的染色反应:比较10%甲醛PB S(pH7.3)、4%多聚甲醛、Carnoy以及Bouin等几种常用固定液,以1 0%甲醛PBS的固定效果为佳;2.不同染液的染色效果有差异:甲苯胺蓝法与阿尔辛蓝-藏花红(AB-S)法比较,甲苯胺蓝能清晰地显示肥大细胞的紫红色颗粒,使在浅绿色的组织背景下的肥大细胞容易辨认.AB-S虽然能区分成熟(红色)、未成熟(蓝色)和混合型(红蓝两色)的肥大细胞,但着色的肥大细胞数目明显减少;3.分色剂的选择:30% 酒精PBS分色,肥大细胞颗粒呈紫红色,颜色鲜艳明亮,不易褪色;而90%酒精分色, 颗粒多呈蓝紫色,易褪色.4.植入期间肥大细胞数量变化尤其是脱颗粒率升高,引起局部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这可能有利于胚胎植入.

  • 锌对支气管哮喘儿童白三烯水平的影响

    作者:黄敬之;林甦;黄娴;毛文珍

    支气管哮喘是儿童时期常见的慢性疾病,是一种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这种慢性气道炎症,终导致气道高反应,促使哮喘发作。但是,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相当复杂,有许多炎性介质、细胞因子、化学因子和相关细胞组分都参与到发病过程中[1]。目前已经明确白三烯是哮喘发病过程中主要的炎性介质,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在支气管哮喘发生发展中扮演着相当重要角色。近年有研究表明发现支气管哮喘患儿各年龄组血锌(Zn)含量均值均显著低于健康组[2],经过补充锌在体内的含量,可能使cAMP/cGMP比值趋于正常[3],细胞内cAMP浓度增加,可松弛平滑肌,阻止哮喘的发作[4]。另外,研究结果表明锌有稳定细胞膜的作用,阻断肥大细胞膜受体,阻止肥大细胞脱颗粒,抑制组胺等的释放,从而抑制变态反应的作用[5]。本研究旨在对缺锌的支气管哮喘儿童进行补锌治疗,通过监测分析治疗前后尿白三烯E4(LTE4)水平变化,探讨锌对支气管哮喘儿童白三烯水平的影响。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62 条记录 3/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