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肥大细胞膜稳定剂色甘酸钠对大鼠肠缺血/再灌注致肺损伤的影响

    作者:黑子清;甘小亮;黎尚荣;罗刚健;陈立新;蔡珺

    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普遍存在于创伤救治过程中[1].肠缺血/再灌注过程中产生许多有毒的氧自由基造成细胞膜的损害[2],引起远隔器官的损害,其中以肺损伤引起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为突出.Kasacka等[3]通过大鼠实验性失血性休克/再灌注肺损伤模型,观察到肺泡渗出液中含有大量的肥大细胞,推测肠缺血/再灌后致肺损伤可能与肺内肥大细胞的增多有一定关系.色甘酸钠作为肥大细胞膜稳定剂,能够稳定肥大细胞,避免其活化脱颗粒;另有报道表明色甘酸钠能够减轻放射性肺损伤[4].本研究拟观察色甘酸钠对肠缺血/再灌注大鼠肺损伤的影响及其机制,为临床研究提供参考.

  • 抑肽酶应用的临床进展

    作者:邓硕曾

    抑肽酶是从牛肺中提取的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它主要抑制纤溶酶,广泛用于心肺转流(CPB)心脏手术中,以减少术中、术后出血,现也应用于非心脏大手术如骨科大手术和肝脏移植手术.因纤溶酶对血小板数量和功能有破坏作用,抑肽酶对血小板也具保护作用,抑肽酶能抑制中性白细胞激活和脱颗粒,减少补体激活,具有抗炎作用而进一步受到临床的重视[1].

  • 硫酸皮肤素衍生物对大鼠肥大细胞脱颗粒的影响

    作者:杜海燕;姬胜利;曹吉超

    目的研究不同来源不同分子量的低分子硫酸皮肤素(LMWDS)及多硫酸化硫酸皮肤素(PSDS)对大鼠肥大细胞(MC)脱颗粒的影响.方法通过大鼠腹腔被动MC脱颗粒实验,观察LMWDS及PSDS对卵清蛋白引起MC脱颗粒的影响.结果与Hank液组比较,硫酸皮肤素衍生物均能明显抑制MC脱颗粒;与色甘酸钠组比较,PSDS组、牛肺来源的BLMWDS-3组和猪肠来源的PLMWDS-3组有显著的抑制MC脱颗粒作用.PSDS、BLMWDS、PLMWDS抑制MC脱颗粒作用与剂量呈正相关.结论硫酸皮肤素衍生物具有抑制MC脱颗粒作用,该作用与其分子量大小及结构有关.

  • 幽门螺杆菌、一氧化氮、肥大细胞及其脱颗粒在FD发病中的作用

    作者:孙雄;龚镭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临床上常见的临床症侯群,患者常有严重的消化不良症状,生活质量低下,对FD发病的病因和病理生理的不清楚阻碍了开发出有效的治疗措施.我们通过联合检测FD与正常对照组的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率、一氧化氮(NO)含量和肥大细胞(MC)数及脱颗粒比,探讨它们在FD发病中的作用.

  • 肥大细胞在糖尿病肾病患者肾组织中的分布及相关性研究

    作者:郑敬民;尹广;姚根宏;程震;王容;刘志红

    目的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慢性炎症性疾病.肥大细胞是多功能的免疫细胞,具有以多种方式参与DN发生发展的潜在能力.但目前尚未见有较全面的对肥大细胞与DN关系的分析和研究报道.文中研究在DN发生发展过程中肾组织中肥大细胞数量、活化水平的变化,及探讨肥大细胞与DN发生发展的相关性及可能病理作用.方法 选取DN病例80例,其中早期19例、中期32例,晚期29例.同时选取正常供肾16例作为正常对照.以类胰蛋白酶作为肥大细胞标记分子,利用免疫组化的方法分析肾穿刺组织标本中肥大细胞的数量.以CD3、CD20、CD68分别作为肾组织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的标记分子,利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分析肾穿刺组织标本中上述炎症细胞数量.根据肥大细胞周围的甲苯胺蓝异染颗粒及细胞内颗粒减少情况分析肥大细胞的脱颗粒反应,据以分析肾织织肥大细胞的活化水平.以此为基础分析肾组织中肥大细胞与DN临床病理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①在正常对照和DN患者的肾组织中肥大细胞主要分布于肾小管间质,肾小球中极少发现肥大细胞.DN患者的肾组织中,还可见肥大细胞侵入肾小管壁.②正常对照肾组织肥大细胞数量很少.在DN的肾组织中,肥大细胞数量随着病情发展而显著增加.③与正常对照相比,DN患者肾组织肥大细胞发生脱颗粒的比例显著增高,且表现为随DN进展而逐渐增加的趋势.④相关性分析显示,DN患者肾组织肥大细胞数量与肾功能损伤指标、小管间质损伤指标和炎症指标具有显著相关性.结论 肥大细胞参与DN的发生发展过程,可能主要通过脱颗粒作用,释放细胞内的生物活性物质.肥大细胞在DN的肾小管间质损伤中发挥重要作用.肥大细胞可望成为DN防治的新靶标.

  • 常年性变态反应性鼻炎的现代处理

    作者:王卫

      在复习变态反应性鼻炎病理机制的基础上总结和概述常年性变态反应性鼻炎(PAR)的现代处理方法。  参与PAR发病的细胞因子系一类非抗体蛋白质,由激活的淋巴细胞与抗原结合后释放。这种介质在变态反应中具有较大的促炎能量,其中包括白介素系列(IL)、γ-干扰素(γ-IFN)等。它们促成了IgE的产生与失控,嗜酸性粒细胞与肥大细胞等的募集与脱颗粒行为;并使炎症持久化(过敏体质者的肥大细胞表面具有IgE的受体,故亦可被特异性因子激活)近又发现某些免疫细胞亦可被冷、热等物理因素和一些化学物质等非特异性因素激活(由于细胞内cAMP水平下降而使肥大细胞释放介质)。在化学中介物之驱动引起的各种细胞的脱颗粒过程中释放了许多淋巴毒素,趋化因子如LTC4血小板凝集因子(PAF)等,继又轮番启动了一系列反应形成恶性循环。从而加重与延长了炎性过程和组织破坏。在这种“慢性化”反应的基础上使临床表现本属于速发型(I型)变态反应的PAR呈现为一种慢性的病理过程。在一些较晚期细胞因子的释放中继而引起促炎性神经肽NP的释放,从而伤害鼻的感觉神经(如三叉神经)、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通过乙酰胆碱作用),酿成“鼻炎”症状与鼻功能的破坏。同时感觉神经冲动亦传向神经中枢,引发喷嚏及其他各种保护性全身反射,下列图解表达了变态反应性鼻炎发病机制的效应态(仿石川哮:アレルギ—性鼻炎发症メカニズム 日耳鼻学会会报100卷1330页),见图1。

  • 干细胞因子在支气管哮喘研究中的进展

    作者:许锐;孙耕耘

    干细胞因子是一种在多种细胞分化成熟过程中重要的分化因子.它在肺组织细胞中有非常广泛的表达,能诱导肥大细胞增殖、分化、脱颗粒和趋化作用,还可促使嗜酸性粒细胞活化并释放大量的炎性介质,在哮喘的气道慢性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 鹅不食草对实验性变应性鼻炎血清组胺影响的观察

    作者:吉晓滨;邓家德;藏林泉;王霞;王磊;谢军

    组胺在变应性鼻炎(Allegic Rhinitis,AR)发病的多个环节起重要作用,又称β-咪唑乙胺,由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受刺激后脱颗粒释放组氨酸,组氨酸再经组氨酸脱羧酶脱羧后产生,作用于其受体引起效应.

  • 药用注射辅料聚山梨酯80诱发类过敏反应的细胞研究

    作者:李钦;赵吟;郑晓亮;张信岳

    目的:观察聚山梨酯80诱导大鼠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株RBL 2H3细胞脱颗粒现象,探讨其诱发类过敏反应的可能机制.方法:聚山梨酯80与RBL-2H3细胞共同孵育60 min后,透射电镜观察细胞发生脱颗粒反应的形态学变化,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细胞膜磷脂酰丝氨酸与Annexin V结合变化,分光光度法测定细胞上清液β-氨基己糖苷酶释放百分率,并通过阿利新蓝染色试验进行定性观察.结果:不同浓度聚山梨酯80可诱导细胞发生典型的脱颗粒反应形态学变化,与阴性对照组相比脱颗粒率及组胺释放率显著升高,且具有浓度依赖性.结论:聚山梨酯80单次、首次给药即可诱导RBL-2H3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诱发类过敏反应,这可能是其临床首次用药即引起严重不良反应的机制之一.

  • 地塞米松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及其机制初探

    作者:袁栎;郭薇;刘水平

    目的:研究糖皮质激素对Ⅰ型超敏反应中的肥大细胞脱颗粒反应是否有直接作用.方法:利用流式细胞仪技术观察地塞米松对 RBL-2H3细胞(大鼠嗜碱粒细胞)脱颗粒程度的影响,利用western blot分析ERK1/ERK2信号的改变.结果:地塞米松预先作用于RBL-2H3细胞,使Annexin V标记的细胞阳性率较致敏原活化组明显下降,MAPK活性明显降低.结论:地塞米松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反应,其机制与MAPK活性有关.

  • 非免疫性过敏反应细胞模型的建立

    作者:赵吟;李钦;郑晓亮;张信岳

    目的:通过非免疫性刺激物C48/80诱导大鼠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株RBL-2H3细胞脱颗粒反应正交试验,优化非免疫性过敏反应细胞模型建立条件.方法:在不同的孵育时间下,C48/80与不同浓度的RBL-2H3细胞共孵育,通过测定β-氨基己糖苷酶的释放率确定建立非免疫型过敏反应细胞模型的优实验条件,并且分析不同检测方法间的差异.结果:不同浓度、不同孵育时间下的RBL-2H3细胞均可受C48/80诱导发生典型的脱颗粒反应,但不同条件下的脱颗粒程度和β-氨基己糖苷酶释放率都有显著差异.结论:当RBL-2H3细胞浓度为2×105 mL、孵育时间60 min时,细胞的感受性较好,其脱颗粒程度与药物浓度呈正相关.

  • 牛膝多糖对抗原诱导的肥大细胞活化的影响

    作者:黄丰;童晓云;张荣华;蔡宇

    目的 观察牛膝多糖(achyranthes bidentata polysaccharides,ABPS)对肥大细胞活化脱颗粒的影响.方法 运用大鼠被动皮肤过敏反应(PCA)实验,用比色测定法检测ABPS在体内对肥大细胞(MC)影响;体外实验将ABPS分为高、中、低3个剂量组,然后分别将其加入抗原致敏的RBL-2H3细胞中(大鼠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国际公认的MC研究模型细胞),观察ABPS对RBL-2H3细胞脱颗粒的影响.结果 ABPS能明显抑制大鼠PCA、RBL-2H3细胞脱颗粒,并能抑制RBL-2H3细胞释放组胺、肿瘤坏死因子α及白细胞介素4;抑制RBL-2H3细胞中Akt和p38的磷酸化.结论 ABPS的抗过敏作用与抑制肥大细胞的脱颗粒及炎性物质释放有关;ABPS抑制肥大细胞的活化与抑制Akt和p38的活性相关.

  • 牛膝多糖对幼年哮喘大鼠气道壁嗜酸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的影响

    作者:张海燕;方军;胡小光;黄爱民

    目的观察幼年哮喘大鼠气道壁嗜酸性粒细胞(EOS)及肥大细胞(MC)的变化并探讨牛膝多糖(ABPS)对其的影响.方法清洁级♂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5组:哮喘组(A)、正常对照组(C)、牛膝多糖(ABPS)治疗组(T1、T2、T3),每组10只.采用鸡卵清蛋白(OVA)复制幼年大鼠哮喘模型.将动物处死后取肺组织,石蜡切片,HE及甲苯氨蓝染色,镜下观察EOS及MC数量、MC脱颗粒等情况,TUNEL法检测气道壁EOS的凋亡情况.结果①哮喘组(A)气道壁炎症细胞总数和EOS数为多(EOS的百分率达73.4%±8.5%),ABPS治疗组T1、T3明显减少(EOS的百分率为56.1%±19.3%、57.3%±18.2%),与A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T2组亦有减少,但与A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② A组EOS凋亡率为5.3%±2.2%,而C组为15.9%±2.4%(P<0.01).用药T1、T3组EOS凋亡率分别为8.7%±2.9%、9.8%±2.2%,与A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③ABPS治疗组T1、T3的MC数量,脱颗粒百分率均低于哮喘组,与A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药物(ABPS)抑制率(T1、T2、T3)分别是26.7%、11.8%和35.3%.结论哮喘大鼠气道壁EOS和MC明显增多,牛膝多糖能减少哮喘大鼠气道EOS和MC的数量,促进EOS的凋亡,抑制MC颗粒的释放,从而达到治疗哮喘作用.

  • 脱硫酸化与多硫酸化肝素衍生物对肥大细胞脱颗粒的影响

    作者:范学强;姬胜利;迟延青;曹吉超

    目的研究脱硫酸化与多硫酸化肝素对大鼠肥大细胞(MC)脱颗粒的影响.方法采用不同方法制得不同程度硫酸化肝素:2-O-脱硫酸化肝素(2DeSH)、N-脱硫酸化-重乙酰化肝素(NDeSAcH)、6-O-脱硫酸化肝素(6DeSH)、多硫酸化肝素(PSH),通过大鼠腹腔被动MC脱颗粒实验,观察肝素及不同程度硫酸化肝素对卵清蛋白引起MC脱颗粒的影响.结果与Hank液组比较,各样品组均有显著抑制MC脱颗粒的作用(P<0.01),但6DeSH组与色苷酸钠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显示较弱的抑制活性.结论肝素抑制MC脱颗粒的活性与肝素结构上的硫酸基位置和多少有关,其中6-O-硫酸基对肝素的抑制MC脱颗粒的活性影响较大.

  • 肥大细胞的酪氨酸激酶与抗过敏药物的分子靶向

    作者:钱菲;祝甜甜;凌霜;李医明;许锦文

    肥大细胞脱颗粒为过敏反应中的重要环节,其中 Src家族激酶(Src family kinase,SFKs)参与激活肥大细胞脱颗粒的起始信号。SFKs 中的 Lyn、Fyn、Syk 等在肥大细胞脱颗粒过程中发挥重要调节作用。调节 SFKs 可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过程,并抑制过敏反应的发生。因此,SFKs 抑制剂可以作为过敏性疾病的潜在药物。针对于 SFKs 的靶向药物的研发将是抗过敏药物发展的新方向之一。

  • 基于实时细胞分析的化合物48/80诱导肥大细胞脱颗粒评价研究

    作者:王曼;庄朋伟;周会芳;王诗羽;崔广智;张艳军

    药物引起的过敏/类过敏反应是临床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传统的过敏/类过敏反应评价方法多选用豚鼠,通过考察给药后豚鼠出现的喷嚏、抓鼻、呼吸困难、抽搐昏倒或死亡等现象,以判断药物是否可以引起过敏/类过敏反应[1],存在实验周期性长、灵敏度低、误差大等缺点.大量研究表明[2],药物作用于肥大细胞,激活并释放活性介质是引发过敏/类过敏反应的直接原因.因此,体外检测肥大细胞脱颗粒可以反映药物是否可以引起过敏/类过敏反应.

  • 雷公藤红素对致敏肥大细胞的抑制作用及其中PI3K/AKT/GSK3-β信号通路的影响

    作者:姚赐玉;王滔;蒋云林;郑鑫;林平慧

    目的 研究雷公藤红素对P物质诱导P815肥大细胞致敏脱颗粒的抑制作用和对PI3K/AKT/GSK3-β通路的影响,探讨雷公藤红素对脱颗粒细胞模型抑制作用的机制.方法 P815细胞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雷公藤红素各浓度组.CCK8法测定细胞增殖抑制率,RT-PCR检测雷公藤红素干预前后PI3K/AKT通路Pik3r3、Akt2、Gsk3b mRNA表达水平.结果 雷公藤红素浓度在0~2.0 μm,对P815细胞的增殖抑制率随着浓度升高而升高(P<0.05),当雷公藤红素浓度>2.0μm,浓度与细胞增殖抑制率并无明显关系(P>0.05).雷公藤红素组的Pik3r3、Akt2的mRNA平均光密度值比分别为(0.753±0.637)和(0.378±0.277),与模型组相比,表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雷公藤红素组的Gsk3b的mRNA平均光密度值比为(3.969±3.403),与模型组相比,表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雷公藤红素对P815肥大细胞致敏脱颗粒反应的抑制功能,是通过减弱PI3K/AKT/GSK3-β信号通路的主要靶基因Pik3r3、Akt2的信号介导作用,增加下游促凋亡基因Gsk3β的表达,从而抑制P815细胞的致敏脱颗粒反应.

  • 肥大细胞脱颗粒肽调控肥大细胞脱颗粒的实验研究

    作者:徐南辉;王滔;张伟玉;陈俊杨

    目的 研究肥大细胞脱颗粒肽(Mast cell degranulating peptide,MCDP)对小鼠肥大细胞Pik3r、Akt2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MCDP调控肥大细胞脱颗粒的机制.方法 采用小鼠肥大细胞瘤细胞(P815),随机分为正常组、MCDP(高、中、低)剂量组.CCK8法检测MCDP对细胞的毒性作用,ELISA法检测MCDP刺激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的变化,RT-PCR法检测MCDP干预前后PI3K/Akt信号通路上相关基因Pik3r3、Akt2的表达量变化.结果 1)MCDP对P815细胞的毒性作用随着干预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在0.25~2.00 h与时间呈正相关性,(P<0.05);2)MCDP高剂量组(1 μM)可使P815细胞组胺释放率达56.73%,与对照组相比组胺释放率显著增加(P<0.05);3)MCDP高、低剂量组Pik3r3的mRNA平均吸光度值比分别为(5.16±0.25)和(2.06±0.54);Akt2的mRNA平均吸光度值比分别为(3.87±0.21)和(1.57±0.35),与对照组相比表达量均有增加(P<0.05);MCDP高剂量组的Pik3r3与Akt2 mRNA表达量较低剂量组均明显升高(P<0.05).结论 MCDP调控肥大细胞脱颗粒可能与激活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有关.

  • 复方中药抑制大鼠肥大细胞脱颗粒的作用及其机制

    作者:何伟逸;杨成彬;刘晓宇;黄海珍;杨平常;刘志刚

    目的:探讨复方中药(Formula-3)抑制大鼠肥大细胞脱颗粒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通过 DNP-BSA-IgE激发建立致敏的 RBL-2H3细胞模型。采用 MTT 实验检测 Formula-3(中药组成:人参9 g,干姜9 g,黄连9 g,当归9 g,乌梅30 g,灵芝30 g)对细胞活性的影响;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研究 Formula-3对致敏肥大细胞β-氨基己糖苷酶及细胞因子的影响;共聚焦激光扫描荧光显微镜观察检测 SOC 通道的变化。结果成功建立致敏的细胞模型。Formula-3不会对细胞活性造成影响。Formula-3可减少致敏肥大细胞β-氨基己糖苷酶的释放,Th2型细胞因子和Th1型细胞因子的水平亦有显著变化(P <0.05);能够抑制肥大细胞膜上 SOC 通道的开放,Ca2+瞬变从1.83降至1.18(P <0.05)。结论Formula-3通过抑制 SOC 通道的开放达到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的目的。

  • 曲尼司特与心血管疾病

    作者:秦辉;刘厂辉

    曲尼司特-N(3,4-二甲氧基肉桂酰)邻氨基苯甲酸是一种抗变态反应药物,它通过稳定肥大细胞膜和噬碱性粒细胞膜,阻止其脱颗粒释放组胺、5-羟色胺、白三烯、SRS-A等过敏介质发挥作用.近年来发现曲尼司特对于某些心血管疾病,尤其是对伴随细胞增殖、胶原沉积、纤维化及炎症反应等病理生理改变的心血管疾病有效,现将其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01 条记录 4/6 页 « 12345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