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麝香保心丸和辛伐他汀对兔股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影响
目的研究中成药麝香保心丸以及辛伐他汀的调脂治疗对于兔股动脉粥样硬化模型斑块的影响,并对其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30只新西兰兔以高脂饮食和股动脉球囊扩张建立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分为对照组(10只)、辛伐他汀组(10只)和麝香保心丸组(10只).测定药物干预前后血脂、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水平,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对斑块内血管内皮细胞抗体CD34、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MMP3、胶原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抗体染色阳性区域进行定量.结果麝香保心丸和辛伐他汀可以显著降低血清低密度脂蛋白(P<0.05,P<0.01),前者对血清MMP3水平无明显作用.麝香保心丸和辛伐他汀类似,能降低斑块内CD34(P<0.01)、VEGF(P<0.01)和MMP3(P<0.01)的阳性面积,并抑制斑块内胶原增生(P<0.01),而对α平滑肌肌动蛋白抗体阳性面积的影响不大.结论麝香保心丸与辛伐他汀的治疗,可以抑制斑块内新生血管生长,减少斑块内胞外基质的降解,因此可能具有稳定粥样硬化斑块作用.上述作用主要可能通过降低血清LDL来实现.
-
220 血管生成抑制剂治疗鼠种植人类胰腺癌细胞的结果
-
乳腺癌抗血管生成治疗的临床研究进展(文献综述)
乳腺癌的生长、转移与复发是血管生成依赖的,故以肿瘤血管生成的各个环节及其发生过程中的生化改变为靶点,研制血管生成抑制剂,可有效地抑制肿瘤生长、侵袭、转移和复发,将成为肿瘤防治的一条新途径.本文主要综述乳腺癌抗血管生成治疗的临床研究进展.
-
胆囊癌血管生成的研究进展
胆囊癌是常见的胆道系统恶性肿瘤之一。肿瘤血管生成在胆囊癌的发病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肿瘤血管生成机制复杂,包括内皮细胞的激活和增殖,细胞外基质的降解及重塑,血管通透性的改变,新生血管的生成及重塑等[1]。肿瘤血管生成可以作为胆囊癌患者预后的评估指标[2]。抗血管生成治疗是抑制肿瘤生长的一种有效策略,目前已有多种抗血管生成剂诞生,并在肿瘤的防治中取得了可喜的成效。然而,对抗血管生成剂在胆囊癌血管生成中应用的临床研究较少,治疗效果尚无明确定论[3]。本文结合既往文献报道,探讨肿瘤血管生成和促血管生成因子在胆囊癌侵袭转移过程中的作用,并对血管生成抑制剂在胆囊癌治疗中的应用进行初步阐述。
-
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在防止大鼠膀胱癌进展中的作用
肿瘤血管生成与肿瘤浸润、进展密切相关,我们利用膀胱癌动物模型观察血管生成抑制剂TNP-470处理后大鼠膀胱肿瘤血管密度(MVD)的变化,探讨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在防止大鼠膀胱癌进展中的作用.
-
血管生成抑制剂TNP-470对ACHN肾癌抑制作用的实验研究
TNP-470是半合成烟曲霉素类似物,具有较强的抗血管生成和广泛抗肿瘤活性.我们采用ACHN肾癌细胞株建立肾癌动物模型,观察血管生成抑制剂TNP-470的抗肿瘤生长和转移效应.
-
AdVEGF-CDglyTK融合基因系统靶向治疗大肠癌的研究
目的 观察腺病毒介导的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启动子驱动的CDglyTK融合双自杀基因系统(以下简称为AdVEGF-CDglyTK)对大肠癌的治疗作用,并结合研究结果进行作用机制的分析.方法 采用培养细胞移植法,将人大肠癌细胞系Lovo细胞接种于裸鼠背部皮下,建立裸鼠人大肠癌移植瘤模型.将20只裸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5只.分组方法:Ⅰ组,注射重组腺病毒AdVEGF-CDglyTK与前药5氟胞嘧啶(5-FC)/丙氧鸟苷(GCV);Ⅱ组,仅注射前药5-FC/GCV;Ⅲ组:仅注射重组腺病毒AdVEGF-CDglyTK;Ⅳ组,空白对照,不施加任何处理.结果 RT-PCR结果显示:仅在Ⅰ组、Ⅲ组扩增出融合双自杀基因CDglyTK的片段.表型及各项病理指标的检测均显示第Ⅰ组裸鼠移植瘤的生长较其他3组显著受到抑制,而第Ⅱ、Ⅲ、Ⅳ组移植瘤的生长情况无明显差异;第Ⅰ组肿瘤细胞凋亡指数为38.65%±4.20%,较其他3组显著增加(F=397.530,P=0.000);第Ⅰ组肿瘤组织微血管密度计数为3.08±0.79,较其他3组显著减少(F=34.081,P=0.000).结论 AdVEGF-CDglyTK联合前药5-FC及GCV在体内可明显抑制大肠癌肿瘤的生长.其机制有二:首先该治疗系统可诱导裸鼠体内人大肠癌Lovo细胞的凋亡;其次该治疗系统在体内可明显抑制裸鼠体内大肠癌血管形成.
-
低分子肝素对肝癌生长和转移抑制作用的研究
目的研究低分子肝素对肝癌生长和转移的抑制作用.方法建立人肝癌裸鼠动物模型(LCI-D20).术后第一天起分别予腹腔内注射生理盐水(对照组)、顺铂+氟尿嘧啶(化疗组)、皮下注射法安明(低分子肝素组)、顺铂、氟尿嘧啶与法安明联合应用(联合组),连续5周.测量原位肿瘤大小、观察肿瘤腹壁、其他脏器转移及腹水情况;肿瘤组织中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平滑肌肌动蛋白(smooth muscle actin,SMA);测定血清AFP、CEA、CA199.结果低分子肝素组肿瘤体积、MVD、SMA、肝、肺、腹壁转移率及腹水形成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抑瘤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对肝癌的生长与转移具有抑制作用,该作用与抑制肿瘤血管形成有关.
-
重组腺病毒携带人血管抑素基因抑制胰腺癌血管生成的研究
目的 研究重组腺病毒介导的人血管抑素基因(Ad-hAG)对胰腺癌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方法 通过病毒重组技术将人血管抑素K5基因克隆入增殖缺陷型腺病毒基因组中,获得腺病毒滴度达5.5×1010 pfu/ml.转染人胰腺癌细胞,Western印迹和ELISA法检测人血管抑素基因的蛋白表达情况,并通过建立荷人胰腺癌的裸鼠动物模型(每组15例),微血管密度计数分析血管抑素对胰腺癌血管形成的影响.结果 成功构建了携带血管抑素K5基因的腺病毒Ad-hAG;检测到重组腺病毒载体介导的血管抑素基因在胰腺癌细胞内高表达,微血管密度计数(MVD)治疗组为8.75±2.12,对照组MVD分别为20.52±1.25、18.52±1.36(t=6.165,P<0.05).结论 重组腺病毒介导的血管抑素基因在体内、外均获得高效表达,可明显抑制裸鼠胰腺癌血管形成和肿瘤生长.
-
重组腺相关病毒介导caveolin-1基因表达抑制肝癌新生血管形成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caveolin-1参与肝细胞癌血管生成及影响血管通透性的作用机制.方法 构建肝癌细胞系HepG2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局部注射编码重组可溶性caveolin-1蛋白的重组腺相关病毒载体rAAV-PEG-caveolin-1,观察其对肝癌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通过肿瘤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检测肿瘤新生血管的生成;Western blot检测脉管标志蛋白PECAM-1表达改变;FITC标记右旋糖苷测定肿瘤微血管通透性;放射强度测定法检测肝癌组织中eNOS活性,TUNEL法检测caveolin-1对肿瘤细胞的诱导凋亡效应.结果 rAAV-PEG-caveolin-1转染组治疗第14天后,移植瘤的瘤重较对照组和空载体转染组有不同程度的减小(P<O.05);免疫组化分析及Western blot结果显示rAAV-PEG-caveolin-1转染组较对照组及空载体组MVD及PECAM-1表达显著减少(P<0.05);FITC-右旋糖苷测定表明rAAV-PEG-caveolin-1可有效降低肿瘤微血管通透性;rAAV-PEG-caveolin-1转染组较对照组及空载体组eNOS活性明显下降(P<0.05);TUNEL分析显示rAAV-PEG-caveolin-1可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结论 Caveolin-1是血管生成调节的关键分子,能显著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成,并能有效降低肿瘤微血管的通透性.
-
3TSR对胰腺癌的抑制作用及机制探讨
目的 研究血管形成抑制剂3TSR在体内外对胰腺癌的抑制作用,并初步探讨其机制.方法 分别在体外培养条件下比较对照组、3TSR、键择(Gem)和3TSR+Gem组对胰腺癌MIAPaCa-2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以及对裸鼠原位移植瘤肿瘤体积、细胞增殖指数及凋亡的影响.结果 体外培养时3TSR对胰腺癌细胞无增殖抑制及诱导凋亡的作用,而Gem对胰腺癌细胞具有明显的抑制增殖及诱导凋亡的作用,但3TSR与Gem在体外无协同作用.体内实验时3TSR组、Gem组和3TSR+Gem组肿瘤体积较对照组分别缩小70.1%,79.3%和84.9%;3TSR组、Gem组和3TSR+Gem组胰腺癌细胞增殖指数分别为(19.7±3.1)%,(8.1±1.9)%和(13.2±4.2)%,其中3TSR组增殖指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Gem组和3TSR+Gem组细胞增殖指数明显小于对照组和3TSR组(P<0.05);3TSR组、Gem组和3TSR+Gem组胰腺癌细胞凋亡率分别为(5.0±2.2)%,(21.1±4.2)%和(22.8±4.2)%,其中3TSR组胰腺癌细胞凋亡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Gem组和3TSR+Gem组细胞凋亡率显著大于对照组和3TSR组(P<0.05);3TSR组及3TSR+Gem组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率又高于对照组和Gem组(P<0.05).结论 3TSR体内外对胰腺癌细胞无直接增殖抑制及诱导凋亡作用,但能显著减少肿瘤体积,其机制可能与诱导内皮细胞凋亡有关;3TSR与化疗药物Gem合用未明显提高胰腺癌的治疗效果.
-
SU6668抑制结肠癌生长和转移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血管生成抑制剂SU6668对结肠癌生长和转移的抑制作用. 方法建立人结肠癌裸鼠原位种植转移模型.将荷瘤鼠48只随机分为四组,每组12只.种植1周后开始,分别自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对照组)、5-氟脲嘧啶(5-Fu组)、SU6668制剂(SU6668组)、5-Fu与SU6668联合应用(5-Fu+SU6668组),每天1次,共用5周.种植后第6周末处死动物,测量原位肿瘤瘤重、抑瘤率、肿瘤微血管密度(MVD)、结肠癌细胞凋亡指数(AI),观察癌细胞转移及腹水出现情况. 结果对照组、5-Fu组、SU6668组、5-Fu+SU6668组抑瘤率分别为0、42.6%、80.9%、87.2%;MVD分别为(13.8±5.2)、(12.3±4.5)、(2.4±1.5)、(0.9±0.5) ;AI分别为(3.6±2.4)%、(7.1±5.7)%、(11.9±3.9)%、(19.9±8.6)%;腹膜转移率分别为100%、45.5%、16.7%、0;肝转移率分别为75.0%、36.4%、16.7%、0.故SU6668组、5-Fu+SU6668组结肠癌生长和转移受到明显抑制(P<0.05),尤以5-Fu+SU6668组明显(P<0.05). 结论 SU6668对结肠癌生长和转移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与传统腹腔化疗药物联用可起协同抑制作用.
-
Alphastatin体外抑制血管内皮细胞血管生成的实验研究
血管新生(angiogenesis)是肿瘤生长和转移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研究表明,当肿瘤大小超过1~2 mm3时,其继续生长和转移则依赖于新血管的形成[1].抗肿瘤血管生成制剂可以阻断瘤体血供,有效地抑制肿瘤生长、转移和复发.目前,多种血管生成抑制剂相继被发现,研究证实具有良好的效果.2004年Staton等[1]首次研究发现人纤维蛋白原α链末端的24个氨基酸片段具有抑制体外血管生成和鼠源性肿瘤血管生成的作用,他们将其命名为alphastatin [2].本研究中,我们在体外模拟血管生成,探讨了alphastatin对人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为进一步抗人源性肿瘤实验提供了依据.
-
arresten对人胃癌细胞SGC-7901裸鼠移植瘤生长的抑制作用的研究
目的探讨arresten抑制人胃癌细胞SGC-7901裸鼠移植瘤生长的作用.方法构建包含arresten cDNA的分泌型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ss-arresten,并以脂质体法将重组质粒转染至SGC-7901细胞.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SGC-7901是否分泌表达arresten,同时,通过生长曲线绘制及生长周期测定的方法了解上述转基因措施本身对SGC-7901细胞的体外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将转基因的SGC-7901细胞株接种至裸鼠皮下,使其在接种局部表达arresten,观察肿瘤生长情况.结果成功构建了分泌型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ss-arresten,并获得了可分泌表达arresten的人胃癌SGC-7901细胞株.质粒转染对SGC-7901细胞增殖特性无影响.转基因SGC-7901细胞的裸鼠移植瘤生长缓慢.结论 arresten抑制人胃癌SGC-7901移植瘤的生长,其途径可能是通过抑制其滋养血管的生长而实现.
-
血管生成抑制剂联合顺铂对小鼠子宫颈癌生长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宫颈癌是妇科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有明显的年轻化趋势.手术及放疗是其主要的治疗方法,药物治疗对于术前辅助治疗及术后减少肿瘤复发和转移有着重要价值.因此,探索新的治疗宫颈癌的有效药物和治疗方案,对于需保留卵巢功能的年轻患者尤为重要.
-
血管形成抑制剂TNP-470对人卵巢癌裸鼠皮下移植瘤生长的影响
目的观察血管形成抑制剂TNP-470(简称TNP)对人卵巢癌裸鼠皮下移植瘤生长的影响.方法对30只裸鼠建立人卵巢癌皮下移植瘤模型,共分为5组:对照组(皮内及腹腔注射无菌生理盐水)、溶剂组(皮内注射1%乙醇及5%阿拉伯糖混合液)、TNP组(皮内注射TNP)、环磷酰胺(CTX)组(腹腔注射CTX)、TNP+CTX组(皮内注射TNP,同时腹腔注射CTX).观察各组裸鼠皮下移植瘤生长情况、裸鼠体重的变化,计算抑瘤率,并进行病理学检查.结果溶剂组抑瘤率为7.9%,对照组为0%,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TNP组抑瘤率为26.1%,CTX组为33.9%,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TNP+CTX组抑瘤率高达70.5%,有极明显的抑瘤效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05).TNP+CTX组移植瘤镜下可见肿瘤细胞核浆比例明显小于对照组,核异形性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 TNP对卵巢癌有一定的治疗作用;TNP与化学药物联合应用,抑瘤作用增强.
-
血管内皮抑素与卵巢癌发生、发展关系的研究进展
卵巢癌是严重威胁妇女健康的主要恶性肿瘤之一,死亡率居于妇科恶性肿瘤之首.研究表明,卵巢癌组织的发生、发展依赖于肿瘤血管的形成,肿瘤微血管密度与其恶性程度和生物学特性密切相关,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生成对肿瘤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已发现几种血管生成抑制剂具很强抑制血管生成的作用,O′Reilly等[1]继1994年分离出相对分子质量为38 000的血管生长抑素(angiostatin)后,1997年从小鼠血管内皮瘤细胞培养液中分离出血管内皮抑素(endostatin),其强大的抑制血管生成及抑制肿瘤生长、侵袭和转移的作用引起广泛关注.现就血管内皮抑素与卵巢癌发生、发展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含hTERT基因核心启动子和canstatin基因重组腺病毒载体的构建及其对卵巢上皮性癌的抑制作用
目的 构建含hTERT基因核心启动子和canstatin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载体AdhTERT-Can,探讨其对卵巢上皮性癌(卵巢癌)的抑制作用.方法 应用分子克隆技术构建重组腺病毒载体AdhTERT-Can,并采用酶切、电泳、测序方法进行鉴定.体外实验:卵巢癌细胞株HO8910PM细胞经脂质体介导转染AdhTERT-Can后,荧光显微镜观察HO8910PM细胞的转染情况,RT-PCR技术检测HO8910PM细胞中eanstatin mRNA的表达.体内实验:建立卵巢癌裸鼠异体移植瘤动物模型,随机分为3组,AdhTERT-Can组(尾静脉注射含canstatin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载体AdhTERT-Can上清液)、Ad-Can组(尾静脉注射Ad-Can上清液)和空白对照组(尾静脉注射磷酸盐缓冲液),比较各组裸鼠治疗后的肿瘤体积.结果成功构建重组腺病毒载体AdhTERT-Can,并经相关鉴定证实.体外实验显示,AdhTERT-Can质粒转染HO8910PM细胞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可见约60%卵巢癌细胞发出绿色荧光;RT-PCR技术检测显示,HO8910PM细胞中有canstatin mRNA的表达.体内实验显示,自治疗后8 d开始,各组肿瘤生长出现明显筹异,AdhTERT-Can组肿瘤体积明显小于Ad-Can、空白对照组(P<0.01),且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差异越来越明显;而Ad-Can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0 d后,各组均可见肿瘤破溃和囊性变,但以AdhTERT-Can组为明显,Ad-Can组次之;病理检查可见,各组肿瘤细胞均可见液化和坏死,尤其以AdhTERT-Can组为明显.结论本研究成功构建了重组腺病毒载体AdhTERT-Can,且其转染卵巢癌细胞的能力较强;AdhTERT-Can质粒通过尾静脉注射能明显抑制裸鼠体内卵巢癌的生长,显示r肿瘤基因治疗的靶向性.
-
色素上皮衍生因子与眼血管增生性疾病
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igment epithelium derived factor, PEDF)是一类分子量为50 000的糖蛋白,1989年在胎儿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 RPE)细胞的条件培养基中首次发现并以此命名,以后逐渐被发现具有非常重要的神经营养和保护作用.新生血管生成是眼部疾病的常见并发症,近年来发现PEDF是眼组织中有效的内源性血管生成抑制剂,成为治疗眼部血管增生性疾病研究的热点.
-
血管内皮抑素研究进展
血管内皮抑素(ES)为内源性血管生成抑制剂,通过特异性抑制微血管内皮细胞迁移及诱导其凋亡,发挥抗血管生成和抑制肿瘤生长作用.临床前研究表明ES在肿瘤模型中能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无宿主毒性,也未产生抗药性.Ⅰ期临床试验结果显示ES剂量达到600mg/(m2·d)时,仍未发现大耐受剂量(MTD).ES药代动力学符合二室开放模型.ES的血浆药物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大稳态血药浓度(CmaxSS)与给药剂量呈线性关系.ES的清除不随给药剂量、体表面积的变化而变化.Ⅱ期临床开放性研究表明,ES对于转移性神经内分泌肿瘤可能有效.ES皮下给药剂量为60mg/(m2·d)或90mg/(m2·d)时,2例(2/37,5%)患者达微效(MR),23例(23/37,62%)病灶稳定(SD).ES的中位治疗时间为24周,中位随访时间是35周,肿瘤进展中位时间(TTP)是39周.目前尚未见有关ESⅢ期临床报道.ES是非常有前途的肿瘤靶向治疗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