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布洛芬缓释滴丸的处方工艺优化及体外释药行为评价

    作者:孟戎茜;邵圣娟;朱雪莲

    目的:优化布洛芬缓释滴丸的处方工艺并评价其体外释药特征.方法:以硬脂酸为缓释基质、聚乙二醇6000为速释基质,采用熔融法制备布洛芬缓释滴丸.以圆整度、丸重差异、载药率、体外释药时间的综合评分为指标,以药物与基质质量比、药液温度、冷凝温度、滴距为因素,通过正交试验优化处方工艺并验证.在去离子水、盐酸溶液(pH 1.2)、磷酸盐缓冲液(pH 4.5、6.8)4种介质中,比较自制缓释滴丸与市售布洛芬缓释胶囊的体外释药行为,并对前者的释药行为进行拟合.结果:优处方工艺为布洛芬-聚乙二醇6000-硬脂酸的质量比为4.0:15.3:0.7,药液温度为83℃,冷凝温度为8℃,滴距为11 cm;所制3批布洛芬缓释滴丸的丸重差异为2.067%、圆整度为96.73%、载药率为96.31%、12 h的累积释放度为93.05%,RSD分别为1.19%、0.28%、0.19%、0.81%.自制缓释滴丸与市售布洛芬缓释胶囊体外释药行为的相似因子f2均大于50,前者释药更符合Higuchi方程(r为0.9881~0.9972).结论:成功优化布洛芬缓释滴丸的处方工艺,所制缓释滴丸的体外释药行为与市售布洛芬缓释胶囊相似.

  • 复方山莨菪碱新斯的明缓释片的制备及体外释药行为研究

    作者:李雨霏;周小莉;金拓

    目的:制备复方山莨菪碱新斯的明缓释片,研究其体外释药行为.方法:以消旋山莨菪碱和甲硫酸新斯的明为主药,羟丙基甲基纤维素K4M为缓释骨架材料,硬脂酸镁为润滑剂,聚乙烯吡咯烷酮为黏合剂,预胶化淀粉为稀释剂,微晶纤维素为崩解剂和填充剂,采用湿法制粒和直接压片法制备复方山莨菪碱新斯的明缓释片,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2个主药12 h内的体外累积释放度.结果:成功制得复方山莨菪碱新斯的明缓释片,其在12 h内体外释放基本完成,山莨菪碱累积释放度为91.3%,新斯的明累积释放度为96.5%.结论:成功制得可累积释药12 h的复方山莨菪碱新斯的明缓释片.

  • 黄芩苷单层渗透泵片的制备工艺及体外释药行为研究

    作者:王汝兴;于海龙;薛禾菲;刘喜纲;刘翠哲

    目的:制备黄芩苷单层渗透泵片并考察其体外释药行为.方法:以体外累积释放度为评价指标,在将黄芩苷制备成固体分散体以提高其溶解度的基础上,通过单因素及正交试验优化以黄芩苷固体分散体为中间体制备单层渗透泵片的处方制备工艺条件(促渗剂、致孔剂用量及包衣膜增质量);另考察优化工艺所制样品在3种不同释放介质(水、0.1 mol/L盐酸溶液、人工胃液)中的释放速率及释放机制.结果:优处方制备工艺为促渗剂氯化钠的用量为30 mg、致孔剂聚乙二醇400的用量为辅料醋酸纤维素质量的20%、包衣膜增质量为2%;优化工艺所制3批黄芩苷单层渗透泵片在12 h时的累积释放度的RSD为1.06%(n=3).其在3种介质中12 h内的累积释放度相似,均达80%以上;释药方程符合零级释药模型(r=0.9985).结论:经优化后的工艺制备的黄芩苷单层渗透泵片可在12 h内恒速释药.

  • 琥珀酸去甲文拉法辛缓释微丸胶囊的制备及微丸体外释药研究

    作者:陈才;何芳;龙锐

    目的:制备琥珀酸去甲文拉法辛(DVS)缓释微丸胶囊,并对微丸体外释药特性进行研究。方法:采用醇溶上药法制备DVS微丸,并进行微丸质量评价及粉体学性质研究。用乙基纤维素和羟丙甲基纤维素作为包衣材料,流化床包衣制备DVS缓释微丸,干燥后装入肠溶空心胶囊中,制得缓释微丸胶囊。考察缓释微丸的体外释药特性、不同干燥时间(1~24 h)和人工胃液对其释药的影响。结果:DVS微丸和DVS缓释微丸的膜表面均光洁、有散在分布的小孔。DVS微丸中DVS的含量为19.56%(RSD=0.53%,n=10),上药率为94%,堆密度为0.7921 g/ml,圆整度为7.84°,休止角为21.3°。DVS缓释微丸经不同时间干燥后的释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人工胃液处理3 h后累积释放度降低;DVS缓释微丸释药规律符合一级动力学过程。结论:本方法成功制成具有缓释作用的DVS缓释胶囊,且制备过程中可不进行干燥。

  • 万古霉素壳聚糖缓释微球的制备及其体外释药特性和抑菌作用研究

    作者:刘炜;刘菊;黄义新

    目的:制备万古霉素壳聚糖缓释微球,考察其体外释药特性和抑菌作用。方法:采用乳化交联法制备万古霉素壳聚糖缓释微球,观察微球的粒径分布及形态;应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微球药物含量,计算载药量及包封率;通过体外释放试验,比较其与盐酸万古霉素24 h内的体外释药情况,考察其7 d内的累积释放度(Q);通过体外抑菌试验观察其作用20 d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抑菌圈直径的影响。结果:所制万古霉素壳聚糖缓释微球呈圆球形,表面圆整,无明显凹凸和孔隙,平均粒径为(165.6±19.7)μm,平均载药量为(32.6±3.2)%,平均包封率为(53.8±6.3)%,Q7 d为82.7%;其与盐酸万古霉素的Q2 h分别为18.6%、91.3%;其作用1 d时的抑菌圈直径>3 cm,随其作用时间的延长,抑菌圈直径逐渐缩小。结论:成功制得万古霉素壳聚糖缓释微球,其体外缓释效果明显,且具有良好的体外抑菌作用。

  • 恩替卡韦-PLGA缓释微球的处方优化及体外释药研究Δ

    作者:林凤云;罗易;何雄伟

    目的:优化恩替卡韦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缓释微球的处方,并考察其体外释药特性。方法: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恩替卡韦-PLGA缓释微球;以微球的包封率、载药量的综合评分为评价指标,设计正交试验优化投药量、药物-PLGA质量比、PLGA质量浓度、油相-水相体积比、聚乙烯醇(PVA)浓度,并进行验证试验;考察所制微球形态、粒径及体外释药情况(Q)。结果:优处方为恩替卡韦20 mg、恩替卡韦-PLGA质量比1∶10、PLGA质量浓度200 mg/ml、油相-水相体积比1∶10、PVA浓度2%。所制恩替卡韦-PLGA缓释微球的包封率为(86.52±3.25)%,载药量为(18.36±1.37)%,RSD均小于5.0%(n=3);其表面光滑圆整,平均粒径为58.35μm;Q10 h、Q96 h、Q360 h分别为9.6%、42.9%、89.6%,体外释药符合Higuchi模型(r2=0.9658)。结论:优化处方所制恩替卡韦-PLGA缓释微球的缓释性能良好。

  • 尼可地尔骨架型缓释片的处方优化及体外释药研究

    作者:金桂兰;罗平;杜娟;林宁;谭建玲;邢翔飞

    目的:优化尼可地尔骨架型缓释片的处方,评价其体外释药特性。方法:采用粉末直接压片法,在单因素考察的基础上,以1、4、8、12 h尼可地尔的累积释放度(Q)为评价指标,用星点设计-响应面法优化制剂辅料中羟丙甲基纤维素(HPMC)、乙基纤维素(EC)的用量;比较所制缓释片在不同pH(1.0、5.0、6.8、7.4)介质中12 h内的Q值。结果:优处方(每片量)为尼可地尔10 mg、HPMC 150 mg、EC 90 mg、微晶纤维素80 mg、乳糖60 mg、硬脂酸镁2%;所制缓释片的Q1 h、Q4 h、Q8 h、Q12 h分别为23.6%、51.3%、83.7%、96.9%,与预测值的偏差分别为2.1%、1.6%、1.0%、0.2%;缓释片在pH 1.0~7.4的介质中各时间点的Q值相近。结论:优化处方所制的尼可地尔骨架型缓释片具有缓释作用,pH在1.0~7.4范围内变化对其主药的释放无干扰。

  • 甲氨蝶呤温敏凝胶的处方优化与体外释药特性研究

    作者:季可非;刘宏;郭敏;熊康萍;周萌萌;郭偲

    目的:优化甲氨蝶呤温敏凝胶的处方,并研究其体外释药特性。方法:以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聚乙二醇/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PEG-PLGA)为基质,以甘露醇为黏度调节剂,制备甲氨蝶呤温敏凝胶。以胶凝温度与35℃偏差的绝对值为指标,以PLGA-PEG-PLGA、甲氨蝶呤及甘露醇的浓度为因素,通过正交试验优化其处方。采用透析袋法考察甲氨蝶呤温敏凝胶和甲氨蝶呤溶液的体外累积释放度。结果:优处方为PLGA-PEG-PLGA浓度20%、甲氨蝶呤0.10%、甘露醇0.10%。所制备的3批甲氨蝶呤温敏凝胶的胶凝温度分别为35.1、35.0、35.0℃,平均载药率均达90%以上,12 d的累积释放度达90%以上(r=3),而甲氨蝶呤溶液240 h时已基本释放完全。结论:成功制得具有缓释作用的甲氨蝶呤温敏凝胶,且工艺简单可行。

  • 星点设计-响应面法优化积雪草苷阳离子脂质体的处方Δ

    作者:任翔;刘琨;张莉

    目的:优化积雪草苷阳离子脂质体的处方,并对其体外释药特性进行考察。方法: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脂质体;以包封率、载药量为指标,以积雪草苷与磷脂质量比(药脂比,X1)、胆固醇与磷脂质量比(X2)、D-甘露糖质量浓度(X3)为因素,采用星点设计-响应面法优化处方;以十二烷基硫酸钠为介质,采用透析袋法考察加入1%十八胺所制阳离子脂质体的体外释药特性,并与积雪草苷的溶液及普通脂质体进行比较。结果:优处方为X10.07、X20.17、X30.03 g/ml,所得积雪草苷脂质体的包封率为(75.529±1.071)%、载药量为(2.539±0.029)%(n=3),与预测值的偏差分别为-0.217%与0.205%;脂质体加入1%十八胺后其电位由-5.6 mV变为20.8 mV,证实形成阳离子脂质体。积雪草苷溶液、普通脂质体、阳离子脂质体的体外累积释药率分别为89.13%(12 h)、87.58%(72 h)、94.46%(72 h),后者释药符合Weibull模型。结论:所得积雪草苷阳离子脂质体包封率较高,可持续72 h释药。

  • 右旋布洛芬缓释微丸的制备及其释药行为分析

    作者:李海刚;陈香;郭绍芬;葛朝晖

    目的:制备右旋布洛芬缓释微丸,并对其体外释药行为进行分析.方法:以3%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为黏合剂,采用离心造粒粉末层积-丙烯酸树脂水分散体包衣法制备右旋布洛芬缓释微丸;以1、4、10 h的累积释放度(Q)的综合评分为指标,以蔗糖-药物的质量比、HPMC-丙烯酸树脂NE30D的质量比、包衣增质量为因素,用正交试验设计优化处方,验证并分析其体外释药情况.结果:优处方为蔗糖-药物的质量比1:10、HPMC-丙烯酸树脂NE30D质量比1.5:1、包衣增质量8%;所制缓释微丸的Q1 h、Q4 h、Q10 h分别为21%、57%、89%(n=3),其零级、一级、Higuchi方程释药模型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56 6、0.989 9、0.996 5.结论:成功制得具有体外缓释作用的右旋布洛芬缓释微丸,其体外释药更符合Higuchi方程.

  • 白益母草总生物碱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微球的制备

    作者:陈晓北

    目的:优化蒙药白益母草总生物碱的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微球的处方工艺,制备微球并对其进行质量考察.方法:采用复乳-液中干燥法制备白益母草总生物碱PLGA微球,以处方中PLGA质量浓度、聚乙烯醇(PVA)浓度及内水相/油相体积比为因素,以微球的载药量、包封率、收率的综合评分为指标,采用L9(34)正交试验优化制备微球的处方工艺,并考察微球形态、粒径及体外释药情况.结果:优工艺为PLGA 200 mg/ml、PVA 2%、内水相/油相的体积比为1:5;验证试验中平均包封率为(83.2±2.4)%,平均载药量为(4.16±0.17)%,平均收率为(86.7±3.6)%,综合评分结果为(95.7±4.4)%,RSD均小于5.0%(n=3);制备的微球形态圆整,表面光滑,粒径分布均匀,平均粒径为(22.3±2.4)μm;微球24 h体外累积释放度为(82.3±3.5)%,符合一级释放模型(r=0.972 4).结论:优选工艺稳定;制备的微球具有良好的缓释性能,质量符合要求.

  • PLGA微球的制备及其用于脉冲给药的初步研究

    作者:钦富华;胡英;高建青;夏晓静;郑弟

    目的:制备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微球,并考察其用于脉冲式释药系统的可行性.方法:以牛血清白蛋白(BSA)为模型药物,用S/O/W (Solid-in-oil-in-water)法和S/O/O (Solid-in-oil-in-oil)法制备PLGA(75:25)和PLGA(50:50)微球,比较2种方法制备的微球的表面形态、包封率及载药量等,并考察2种微球的体外释放行为.结果:S/O/W法和S/O/O法制备的微球均圆整、无粘连、形态良好,但S/O/W法制备的微球表面较为平整,而S/O/O法表面均匀分布有较大的凹陷.S/O/W法制备的PLGA(75:25)和PLGA(50:50)微球包封率分别为(60.15±5.95)%、(49.50±3.69)%,载药量分别为(2.56±0.25)%、(2.10±0.16)%,10h内药物释放均为10%左右,而后随着聚合物的降解药物的释放量突然增加;S/O/O法所制微球包封率分别为(84.36±1.11)%、(77.94±1.42)%,载药量分别为(3.58±0.05)%、(3.31±0.06)%,24 h内药物释放均可达50%左右,而后呈现较为平稳的释放行为.S/O/O法制备的微球包封率及载药量均较S/O/W法高;S/O/W法制备的PLGA微球药物释放呈现一定的脉冲行为,其中PLGA(75:25)微球体外释放行为受微球粒径的影响较大.结论:S/O/W法制备的PLGA微球具有一定的脉冲式释药效果,微球的粒径好控制在120 μm以下.

  • 对乙酰氨基酚鼻用温敏凝胶的制备及其体外释药机制研究

    作者:赵亮;苏畅

    目的:制备对乙酰氨基酚鼻用温敏凝胶,并对其体外释药机制进行研究.方法:以单用15%、16%、18%、20%、25%泊洛沙姆407(P407),及5%、10%P407与1%、1.5%、2%、2.5%、3%、4%聚乙烯醇(PVA)混合为凝胶基质制备对乙酰氨基酚鼻用温敏凝胶,根据胶凝温度筛选P407和PVA的佳处方浓度,考察该凝胶的体外累积溶蚀量和体外释药行为并进行释放模型零级动力学、一级动力学、Higuchi方程、Riguchi-Peppas方程拟合.结果:单独使用P407作为凝胶基质,佳处方浓度为16%~20%,凝胶的溶蚀和体外释药行为均符合零级动力学方程特征;选择混合基质,佳处方浓度P407为10%,PVA为3%、4%,凝胶的溶蚀符合零级动力学方程特征,而体外释药遵从Higuchi方程,为骨架扩散释放机制.结论:PVA可显著降低P407的用量.单独使用P407作为凝胶基质,药物体外释药受凝胶溶蚀控制;而对于混合基质凝胶,溶蚀对体外释药并非决定性影响因素.

  • 3种香豆素6纳米微粒的制备及其体外释药特性研究

    作者:王智勇;张金录;陈岩;杨春艳

    目的:制备不同结构的纳米微粒并考察其体外释药特性.方法:以香豆素6为模型药物,分别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脂质体,采用机械法制备乳剂和纳米微泡;测定3种制剂的粒径,采用透析法进行体外释放试验(0、30、60、90、120、150、180、240、300min).结果:3种制剂的粒径均一,粒径分别为218.5、76.0、264.6 nm;300 min时累积释放率分别为(4.26±0.40)%、(1.96±1.41)%和0.结论:制备的3种纳米微粒在考察期内未见药物大量释放,尤其以纳米微泡稳定性更好.

  • 对乙酰氨基酚/阿拉伯胶-壳聚糖多层微囊的制备及其体外释药研究

    作者:赵亮;苏畅;崔腾

    目的:制备对乙酰氨基酚多层微囊并考察其体外释药性能和机制.方法:以阿拉伯胶和壳聚糖为囊材,以戊二醛为交联剂,使用溶液干燥法(复合乳液法)制备载药(对乙酰氨基酚)多层(阿拉伯胶-壳聚糖-阿拉伯胶-壳聚糖)微囊.通过正交试验,以阿拉伯胶溶液-二氯甲烷体积比(A)、壳聚糖用量(B)、戊二醛-成壳材料总量比例(C)为因素,包封率为指标,优选制备工艺.通过测定其在盐酸溶液中的体外累积释药率并进行释放动力学模型拟合分析其释药机制.结果:佳工艺条件为A4:3、B0.6 g、C1:3.所制备的多层微囊球形完整、光滑,囊壁较厚;突释效果不明显,药物在12h内全部释放,其体外释药机制符合Ritger-Peppas模型.结论:所制载药多层微囊突释效应小、缓释效果较好.

  • 尼莫地平三次脉冲释药系统的研制

    作者:唐波;吴怡;邹梅娟;梁瑜;曾燕群;程刚

    目的:制备尼莫地平三次脉冲释药系统并考察其体外释药性.方法:利用固体分散体技术制备尼莫地平的速释小片,采用干包衣法制备时滞4 h和8 h的脉冲小片,将此3种小片装入胶囊制成尼莫地平三次脉冲释药系统,并对小片和脉冲释药系统均进行体外释药研究.差示扫描量热(DSC)分析鉴别药物在固体分散体载体中的状态.结果:速释小片在30min内释药95%以上,脉冲小片在4h或8 h的时滞期内释药<10%,时滞期过后的3h内释药完全;脉冲释药系统分别在5min、4h、8 h时实现三次脉冲释药.药物均匀分散于载体中,并以无定型状态存在.结论:成功制备了尼莫地平三次脉冲释药系统.

  • 丹皮酚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的制备及体外释药考察

    作者:张海龙

    目的:制备丹皮酚聚乳酸羟基乙酸(PLGA)微球,考察其体外释药过程.方法:以丹皮酚为芯材,以PLGA为载体,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丹皮酚PLGA微球;以聚乙烯醇质量分数、PLGA质量浓度、药物与PLGA质量比及水油相体积比为考察因素,以包封率和载药量的综合评分为评价指标,采用正交试验优选制备工艺;扫描电镜和光学显微镜观察微球的外观和粒径,并测定其体外释药过程.结果:优选的工艺为聚乙烯醇质量分数0.9%、PLGA质量浓度60g/L、药物与PLGA质量比1∶3、水油相体积比1∶10.制得的微球球型规则,表面平滑,平均粒径为(31.75±0.13) μm.微球的载药量为(21.16±0.51)%,包封率为(66.91±1.62)%,8h体外累积释药量为37%.结论:所选工艺可用于制备丹皮酚PLGA微球,可为缓释药物传递系统的开发提供参考.

  • 石杉碱甲双层缓释片的研制及体外释药研究

    作者:周红祖;刘湘丹;余惠雯

    目的:研制石杉碱甲双层缓释片并考察其体外释药特征.方法:缓释层以HPMC K4M为缓释骨架材料,乳糖为稀释剂;速释层以淀粉-碳酸钙为稀释剂,羧甲基淀粉钠为崩解剂,压制双层片,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释放度.结果:制备的石杉碱甲双层片速释层在1~2 min崩解,呈粉末状,符合要求;缓释层的释药曲线用Higuehi方程拟合,可维持12 h释药.结论:该处方下研制的石杉碱甲双层缓释片可达到既速效又长效的目的.

  • 尼氟酸结肠靶向小球的制备与体外释药评价

    作者:鄢雪梨;黄仁杰;肖健

    目的:制备尼氟酸结肠靶向小球,并进行体外释药评价.方法:将尼氟酸包载于D-α-维生素E聚乙二醇1000琥珀酸酯(TPGS1000)中形成纳米胶束,考察尼氟酸纳米胶束的包封率、载药量、粒径、Zeta电位和多分散系数(PDI).再采用锐孔-凝固法将纳米胶束包裹于低酯果胶中形成尼氟酸结肠靶向小球,观察尼氟酸结肠靶向小球的外观形态,计算其粒径和跨距.比较尼氟酸纳米胶束和尼氟酸结肠靶向小球依次在人工胃液(2h)、人工小肠液(3h)和人工结肠液(3h)中的释药情况.结果:尼氟酸纳米胶束包封率为(93.42±2.33)%、载药量为(8.54±0.36)%(n=3),粒径为(25.8±0.6)nm、Zeta电位为(-18.73±0.23)mV(n=20),PDI为0.25.尼氟酸结肠靶向小球外形圆整,表面纹理粗糙,其粒径为(1.33±0.14)mm(n=3),跨距为0.26.尼氟酸纳米胶束在前5 h内的累积释放度已超过60%,而尼氟酸结肠靶向小球在前5 h内的累积释放度<30%,二者8 h内的累积释放度均>80%.结论:该制备方法简单可行,成功制得具有良好的结肠靶向性能的尼氟酸小球.

  • 高乌甲素脂质体凝胶的制备及体外释药特性研究

    作者:肖卫红;徐宏峰;张耕;成薇婷

    目的:优化高乌甲素脂质体的处方与工艺,制备高乌甲素脂质体凝胶并考察其体外释药特性.方法: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高乌甲素脂质体,以包封率为评价指标,卵磷脂-胆固醇质量比、药脂质量比、水化温度为考察因素设计L9(34)正交试验,优化高乌甲素脂质体的处方工艺并验证.以优处方工艺制备高乌甲素脂质体,观察其形态并测其粒径分布和Zeta电位;以1.0%卡波姆940为凝胶基质,制备高乌甲素脂质体凝胶并采用透析袋扩散法考察其体外释药特性,并与高乌甲素凝胶比较.结果:高乌甲素脂质体优处方工艺为卵磷脂-胆固醇质量比8:1,药脂质量比1:10,水化温度55℃.优处方所制乌甲素脂质体外观呈球状,结构完整,平均粒径为(379.6±0.71)nm(RSD=0.18%,n=3);多分散系数为(0.171±0.003)(RSD=1.58%,n=3);Zeta电位为(-23.1±0.02)mV(RSD=0.85%,n=3);包封率为(63.84±0.36)%(RSD=0.57%,n=3).所制高乌甲素脂质体凝胶呈黏稠状乳白色半固体;体外释放试验结果显示,高乌甲素凝胶与高乌甲素脂质体凝胶分别在9、15 h左右药物释放达到平衡,其累积释放率分别为70.2%、63.9%,两者释药均符合Higuchi方程.结论:采用优化后的高乌甲素脂质体的处方及工艺所制高乌甲素脂质体凝胶质量较好,可有效延缓药物的释放.

254 条记录 11/13 页 « 12...567891011121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