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变形链球菌luxS基因缺失对生物膜早期形成的影响

    作者:黄正蔚;刘正;唐子圣;马瑞;朱彩莲

    目的 利用变形链球菌luxS基因敲除突变株,研究这一种属间密度感应系统对生物膜早期形成的影响.方法通过在生物膜培养悬液中加入与菌细胞直径相近的磁性小珠,利用这些小珠在磁场中受到生物膜的位移约束力的原理,采用生物膜定量分析仪,定量比较、分析变形链球菌luxS基因knockout突变株与野生株在生物膜形成上的差异.结果变形链球菌luxS基因突变株与野生株在生物膜形成模式上有显著差别,突变株生物膜自第6小时起开始形成,生物膜形成指数(biofilm index,BFI)差值ABFI=2.015,约第10小时突变株形成的生物膜可完全限制磁珠在磁场中的位移(ABFI=7.025);而野生株生物膜约第10小时开始形成(ABFI=1.875),明显晚于突变株.12h后两菌株生物膜形成未见明显差异(P>0.05).结论变形链球菌luxS基因的缺失可影响生物膜的早期形成.

  • 不同人群唾液中变形链球菌的定量检测及其意义

    作者:赵冬;王战勇;王建秋;肖白;周艳

    目的 建立定量检测唾液样本中变形链球菌和细菌总数的方法 ,比较变形链球菌和细胞总数的存在与不同人群中龋齿患病率的关系.方法 针对染色体DNA印迹法检测变形链球菌中出现的14 kb的HaeⅢ酶切片段,合成特异性引物(Sm~*),运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定量检测变形链球菌;对单纯随机抽样方法 抽取的99份唾液标本按照龋齿牙数是否为0分为龋齿组和无龋组,龋齿组72人,无龋组27人(包括从未患过龋齿者和曾患龋齿但已经过治疗和填充的无新鲜龋齿者),分别进行变形链球菌和细菌总量的检测及统计学分析.结果引物Sm~*仅对变形链球菌有特异性,定量PCR可检测的下限为0.1 μg/L;细菌总数在龋齿组和无龋组分别为51.4×10~8个/L和221.6×10~8个/L,变形链球菌占细菌总数比值分别为0.0193和0.0059,细菌总数和变形链球菌所占比值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2).结论 引物Sm~*可用于变形链球菌的定量检测;唾液中变形链球菌与总细菌数的比值与龋齿患病率相关.

  • 变形链球菌耐酸性相关基因的初步研究

    作者:卫华;樊明文;边专;张平;周颖

    目的寻找一个新的与变形链球菌耐酸性相关的基因.方法 Tn917随机诱变变形链球菌UA159,筛选在pH值为5.0不能生长的突变株,对比其与野生株在不同pH值时的生长、糖酵解耐酸性和致死性pH值.不对称PCR法获得Tn917插入位点附近的基因片段,测序并分析. 结果筛选出一株耐酸性缺陷株b23.b23在低pH值的生长及糖酵解耐酸性均低于UA159,致死性pH值高于UA159.Tn917插入位点在UA159的第996 123个碱基处.结论构建了一株变形链球菌耐酸性缺陷株b23,发现了一个新的与其耐酸性相关的基因.

  • 儿童口腔中变形链球菌传播方式的研究

    作者:邹静;尚冉;周学东

    目的通过对婴儿院儿童及其母亲之间、全托儿童之间口腔中变形链球菌(简称变链菌)传播方式的研究,为儿童龋病预防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选取四川省实验婴儿院3~4岁的20名非全托儿童及其母亲和24名全托儿童作为研究对象,无菌牙签收集其菌斑样本,MSB培养基中培养48 h,每种表型菌落挑取一个代表株在TPY平板上次代纯培养,经形态学和微量生化鉴定后对分离的变链菌株行AP-PCR扩增,对不同个体出现相似基因型的变链菌株进行分析.结果44名儿童中,65.9%的儿童口腔内检出变链菌,20对母子中有10对均检出变链菌,44名儿童及20名母亲口腔中共分离出98株变链菌;均有变链菌检出的10对母子口腔中分辨出32个不同的基因型,其中7对母子有相似基因型出现;24名全托儿童口腔中共分辨出29个不同的基因型,有2种基因型在13名全托儿童口腔中有重复检出.结论变链菌在婴儿院儿童中存在水平传播及垂直传播两种传播方式.

  • 变形链球菌AI-2活性测定及luxS基因同源重组质粒的构建

    作者:于丹妮;韩育植;韩福胜;陈杰

    目的 构建用于转化变形链球菌的luxS基因缺失的同源重组克隆载体.方法 利用哈氏弧菌(Vibrio harveyi)BB170作为报告菌株,对变形链球菌在不同生长时期诱导生物发光的能力进行测定,然后分别PCR扩增变链菌luxS基因上下游片段及质粒PJT10的红霉素抗性基因片段,采用分子克隆技术将基因片段依次双酶切后连接入载体pUC19,构建luxS基因缺失的重组质粒,转化到大肠杆菌DH5α感受态细胞经筛选后,抽提重组质粒,进行酶切鉴定.结果 变链菌国际标准株可诱导哈氏弧菌BB170的生物发光现象,提示变链菌中存在AI-2数量感应通路.构建的重组质粒pUCluxKO经PstⅠ-BamHI双酶切,产物电泳在大约1000 bp和5000 bp处各见一条特异条带;经BamHI-KpnI双酶切,产物电泳在大约1500 bp和4500 bp处各见一条特异条带;经KpnI-EcoRI双酶切后,产物电泳在大约1000 bp和5000 bp处各见一条特异条带.结论 变链菌luxS基因同源重组质粒构建成功,为进一步通过同源重组法构建变链菌luxS基因缺陷株奠定基础.

  • 致龋菌、唾液缓冲能力与婴幼儿龋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周琼;白洁;秦满

    目的 探讨唾液中变形链球菌、乳酸杆菌和唾液pH值、缓冲能力与婴幼儿龋的关系.方法 将178名42~54个月的儿童分为患龋组(患龋牙数≥5)87例和无龋组91人.吐唾法采集非刺激性唾液和嚼蜡法采集刺激性唾液各2 ml,用选择性培养的方法检测刺激性唾液中变形链球菌、乳酸杆菌的检出率和计数水平;测定非刺激性及刺激性唾液的pH值和缓冲能力.结果 患龋组唾液变形链球菌和乳酸杆菌的检出率分别为96.6%和79.3%,显著高于无龋组的63.7%和27.5%(P<0.05);患龋组两种细菌的计数水平比无龋组高近10倍.患龋组和无龋组刺激性唾液的初始pH值和对酸的缓冲能力均显著高于非刺激性唾液(P<0.001);患龋组刺激性和非刺激性唾液的初始pH值和缓冲能力均显著低于无龋组(P<0.05);无龋组中变形链球菌、乳酸杆菌和唾液pH值、缓冲能力之间无明显的相关性;患龋组刺激性唾液的缓冲能力与变形链球菌的计数水平显著相关(r=0.249,P<0.05).结论 变形链球菌和乳酸杆菌是婴幼儿龋的重要致病菌;唾液的初始pH值和缓冲能力偏低可能是影响婴幼儿龋的重要因素.

  • 变形链球菌UA159上葡聚糖结合蛋白C的定位探讨

    作者:胡萍;边专;樊明文;聂敏

    目的 探索C端结构变异为亮氨酸-脯氨酸-任意氨基酸-丙氨酸-甘氨酸(LPXAG)的葡聚糖结合蛋白C(glucan binding protein C,GbpC)是否在变形链球菌UA159的细胞壁上.方法 用PCR法扩增变形链球菌UA159 GbpC C端的编码基因片段,推测和分析C端氨基酸序列组成;分别提取上清蛋白、胞内蛋白和胞壁蛋白,用Western blot法在变形链球菌UA159各成分中检测GbpC;用免疫金标直接观察GbpC的表达位置;应激条件下进行多聚糖依赖黏附实验.结果 变形链球菌UA159GbpC C端亮氨酸-脯氨酸-任意氨基酸-苏氨酸-甘氨酸(LPXTG)的结构变异为LPXAG;免疫印迹可以在细菌的壁蛋白中检测到GbpC;电镜下可以观察到金颗粒围绕细菌细胞壁聚集;变形链球菌UA159在应激条件下表现为多糖依赖黏附实验阳性.结论 C端为LPXAG的GbpC仍然锚定在细菌的细胞壁上.

  • 高发龋和无龋儿童菌斑中变形链球菌及远缘链球菌的任意引物PCR检测

    作者:支清蕙;林焕彩;张蓉;廖义东;涂家珍

    目的 采用任意引物聚合酶链反应(arbitrarily primed-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AP-PCR)法探讨高发龋和无龋儿童牙菌斑致龋菌的检出情况,分析变形链球菌及远缘链球菌与乳牙龋齿发生的关系.方法 从20例高发龋患儿和20名无龋儿童的牙菌斑中分离、鉴定变形链球菌和远缘链球菌,以Shiroza的DNA提取方法提取细菌基因组DNA,以形态学、生化和AP-PCR的方法鉴定变形链球菌和远缘链球菌.结果 AP-PCR法检测发现高发龋患儿变形链球菌和远缘链球菌的检出率分别为100%和40%,而无龋儿童两种细菌的检出率分别为75%和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用AP-PCR法检测发现高发龋患儿变形链球菌和远缘链球菌的检出率均明显高于无龋儿童,口腔中定植的变形链球菌和远缘链球菌是乳牙龋高发的危险因素.

  • 寡发酵链球菌分子标识鉴定方法的建立

    作者:张杰;佟卉春;东秀珠;岳林;高学军

    目的 建立快速、有效鉴定寡发酵链球菌的方法,并验证其准确性.方法 以9种口腔链球菌11株标准菌株的DNA为模板,用寡发酵链球菌16S rDNA的特异引物和乳酸氧化酶基因的引物通过PCR分别扩增这两个基因的部分片段,建立用分子标识鉴定该菌的方法.并从9个无龋的志愿者口腔中取得集合牙菌斑,在加红霉素的轻唾琼脂平板中进行培养,分离到疑似寡发酵链球菌的菌落后,用已建立的方法进行鉴定.并对初步鉴定为寡发酵链球菌的分离株进行16S rDNA序列同源性分析,以确定鉴定的准确性.结果 用建立的分子标识鉴定方法,发现在11株标准菌株中只有3株寡发酵链球菌有扩增产物;用该方法鉴定为寡发酵链球菌的来自无龋志愿者牙菌斑的分离株,经16S rDNA序列同源性分析证实确实为寡发酵链球菌.结论 用寡发酵链球菌16S rDNA特异性引物和乳酸氧化酶基因引物进行两步PCR来鉴定寡发酵链球菌是准确、可靠的.

  • 变形链球菌中Sec分泌系统的免疫金标记定位

    作者:胡萍;边专;樊明文

    目的 通过定位SecA和SecY蛋白来定位Sec分泌系统在变形链球菌上的分布形态.方法 用Western blot法检测抗SecA多克隆抗体和SecY多克隆抗体的特异性;胶体金标记免疫电镜观察SecA蛋白和SecY蛋白在变形链球菌GS-5上的分布模式.结果 免疫印迹结果表明,抗SecA蛋白的多克隆抗体和抗SecY蛋白的多克隆抗体可分别特异性地识别相对分子质量为95 000和47 800的抗原.电镜下可见金标记颗粒聚集在变形链球菌GS-5细胞膜上一个微小的区域.结论 蛋白SecA和SecY不对称地聚集在变形链球菌细胞膜上一个微小区域,提示Sec分泌系统在变形链球菌细胞膜上呈现单一位点的分布趋势.

  • 变形链球菌LuxS调控功能的甲基代谢机制研究

    作者:王玉霞;高丽;江文欣;朱彩莲;何智妍;黄正蔚

    目的 研究甲基代谢通路在变形链球菌LuxS相关调控功能中的作用,为探讨变形链球菌LuxS调控机制及临床生物膜防龋策略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 以构建的变形链球菌代谢SmUA159野生株(WT)及LuxS缺陷株(KO)、甲基代谢恢复株(KO-S)、空质粒对照株(KO-P)为研究模型,实时PCR观察生物膜及耐酸相关基因转录水平;甲基噻唑基四唑(methyl thiazolyl tetrazolium,MTT)比色法和共聚焦显微镜分别观察生物膜数量和结构;以不同pH环境下变形链球菌生物膜量的变化为指标,观察不同生物膜状态下各菌株的耐酸能力.结果 实时PCR结果发现,4种被检测基因smu.44、smu.46、smu.238及gtfD在野生株WT的表达水平分别为1.289±0.051、1.694±0.140、1.565±0.107及1.667±0.196,在缺陷株KO中的表达水平分别为1.001±0.045、1.007±0.151、1.000±0.021及1.012±0.196,4种基因在KO中的表达均显著下调(P<0.05);4种基因在KO-S中的表达水平分别为4.662±0.091、5.019±0.258、3.462± 0.029及3.071 ±0.136,均显著高于KO及WT中的表达水平(P<0.05).4种菌株形成的生物膜数量(A值)分别为WT:1.592±0.213、KO:0.939±0.029、KO-S:2.177±0.226、KO-P:1.020±0.093,KO及KO-P的生物膜数量均显著小于WT (P<0.05),KO-S的生物膜数量显著高于其他3种菌株(P<0.05).WT生物膜结构均匀致密,KO、KO-S的生物膜可见大量较大团块及宽而长的沟裂,KO-S生物膜中大团块消失,代之以致密小颗粒,沟裂数量变少且较窄而短.耐酸实验显示,pH=4.3时KO及KO-P的生物膜减少量大于WT及KO-S.结论 与野生株相比,变形链球菌LuxS缺陷株生物膜形成及耐酸能力在基因及生理水平均存在异常;甲基代谢循环恢复后,被检测基因变化恢复,生物膜数量完全恢复,生物结构部分恢复,耐酸能力得到恢复;甲基代谢循环通路在LuxS对变形链球菌生物膜及耐酸能力的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

  • 细菌素免疫蛋白调控变形链球菌抗菌敏感性及生物膜形成的实验研究

    作者:霍永标;麦俊妮;凌均棨;霍丽珺

    目的 观察细菌素免疫蛋白相关基因对变形链球菌抗菌敏感性及生物膜形成的影响,探讨细菌素免疫蛋白与细菌抗菌剂耐受性的关系,为生物膜抗菌敏感性的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方法筛选培养细菌素免疫蛋白基因突变株,绘制生长曲线.酶标仪检测不同质量浓度氨苄青霉素(0.04、0.05、0.06、0.07及0.08 mg/L)、氟化钠(50、100、150、200及250 mg/L)及不同质量分数的次氯酸钠(0.078%、0.156%、0.313%、0.625%及1.250%)作用下变形链球菌标准株、△immA-和△immB-突变株菌液的吸光度值.应用小生物膜清除浓度(minimal biofilm eradicatin concentration,MBEC)桩钉96孔板以连续稀释法检测醋酸氯己定对3种菌株生物膜的MBEC.应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confocal laser scanning microscope,CLSM)定量分析标准株和突变株生物膜结构.结果 △immA-和△immB-突变株的迟缓期和稳定生长期均比标准株延时1 h.氨苄青霉素为0.06 mg/L时,标准株、△immA-突变株和△immB-突变株菌液吸光度值分别为0.334±0.016、0.027±0.016及0.047±0.018;氟化钠质量浓度为150 mg/L时,3种菌株菌液吸光度值分别为0.254±0.018、0.129±0.011及0.167±0.01;当次氯酸钠质量分数为0.313%时,3种菌株菌液吸光度值分别为0.467±0.008、0.017±0.006及0.050±0.006,以上各组抗菌剂中,标准株与突变株吸光度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醋酸氯己定对3种菌株的MBEC分别为6.25、1.57及3.13 mg/L.标准株生物膜厚度显著高于△immA-和△immB-突变株(P<0.01);标准株各层活菌比例均高于△immA-突变株(P<0.05);标准株中、外层活菌比例高于△immB-突变株(P<0.01),但内层活菌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91).结论细菌素免疫蛋白参与调控浮游细菌生长,尤其在生长初期;细菌素免疫蛋白相关基因缺陷使浮游态变形链球菌抗菌敏感性提高、抗菌剂MBEC降低及生物膜结构不成熟.

  • 变形链球菌luxS基因高表达对生物膜形成的影响

    作者:何智妍;王玉霞;黄正蔚

    目的 通过构建变形链球菌luxS基因高表达株,研究该菌的密度感应luxS基因对生物膜形成的影响.方法 PCR扩增变形链球菌luxS基因片段与双酶切的大肠杆菌-链球菌穿梭表达载体pIB169连接,构建pIB-luxS质粒;将其电击转化入变形链球菌,筛选出高表达株,经电泳、蛋白质印迹法鉴定构建成功.观察野生株和高表达株的生长曲线(A600值);通过甲基噻唑基四唑法比较两种菌株在不同时间点及培养基中含不同质量分数(0、0.125%、0.25%、0.5%)蔗糖时的生物膜形成量(A590值),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生物膜结构,实时PCR检测相关基因的表达(以野生株为对照组),实验均重复3次.结果 luxS片段插入正确,目的蛋白表达,高表达株成功构建,且体外稳定传代.变形链球菌野生株及高表达株在浮游模式的生长曲线无差异,但高表达株细菌在14和24 h时生物膜A590值分别为0.400±0.009和0.609±0.041,均显著高于相同时间点野生株(A590值分别为0.352±0.028和0.533±0.014)(P<0.05).当加入0.125%蔗糖时,变形链球菌高表达株A590值为1.041±0.038,显著高于野生株(0.831±0.020)(P<0.05);随着蔗糖质量分数增加,两菌株的生物膜量均增加,但两菌株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表达株在结构上集聚程度增加,形成团块,且其相关基因gtfB、ftf、gbpB、relA、brpA、smu630、comDE及vicR的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变形链球菌密度感应luxS基因促进细菌生物膜的形成.

  • 唾液变形链球菌浓度与年轻恒牙患龋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洪潇;胡德渝

    目的 探讨唾液变形链球菌浓度在11至12岁小学生中的分布情况及其与患龋状况间的相关性.方法检查365名11至12岁小学生年轻恒牙的患龋情况并收集唾液标本,用单克隆抗体法测量唾液中变形链球菌的浓度.结果随着唾液中变形链球菌浓度的升高,所对应的人数不断减少.患龋儿童的唾液变形链球菌浓度[5.53(1.50,18.00)×107个/L]显著高于无龋儿童[3.42(1.60,8.10)×107个/L](P=0.1302).唾液变形链球菌浓度与龋、失、补指数的Spearman相关系数为0.136(P=0.010).当唾液变形链球菌的浓度达到8.64 ×107个/L时,受检儿童中龋齿检出率会出现成倍的增长.结论唾液变形链球菌浓度在受检儿童中呈偏态分布,其与患龋状况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在龋风险评价中有积极的意义.

  • 环境氧条件影响寡发酵链球菌抑制变形链球菌作用的研究

    作者:吴菲;刘颖;夏可可;王瑛慧;吴丽更

    目的 探讨外界环境氧气条件的改变对寡发酵链球菌(Streptococcus oligofermentans,So)与变形链球菌(Streptococcus mutans,Sm)之间抑制作用的影响,以及对So产过氧化氢能力的影响,以期探讨这两种细菌在不同口腔环境条件下的共存模式.方法 通过二氧化碳培养法建立细菌培养的有氧和厌氧环境;运用平板培养法观察So与Sm之间的抑制作用;运用4-氨基安替吡啉-辣根过氧化物酶法测定有氧和厌氧环境下So对数生长期各时间段过氧化氢的产量和So生长周期过氧化氢初始产生速率.结果 同时接种So和Sm,厌氧环境下未见So抑制Sm,有氧环境下So轻度抑制Sm,受抑制区面积约为菌膜面积的1/5;先接种So再接种Sm,两种环境下均可见So抑制Sm,厌氧环境下受抑制区面积约为菌膜面积的1/5,有氧环境下约为4/5;先接种Sm再接种So,两种环境下均未见So生长;有氧环境下So对数生长期各时间段过氧化氢产量明显高于厌氧环境(P<0.05);厌氧环境下So生长周期过氧化氢初始产生速率为每分钟(11.84±3.97) μmol/L,仅为有氧环境时[(24.13±4.46) μmol/L]的49%(P<0.05).结论 环境氧条件影响So对Sm的抑制作用,有氧环境下抑制作用更强;有氧环境下So产过氧化氢的能力强于厌氧环境.

  • 变形链球菌UA159Pfs蛋白原核表达纯化及对自诱导分子2合成的影响

    作者:黄英;肖刚;李芝香;赵东方;郭青玉

    目的 合成有活性的变形链球菌自诱导分子2(autoinducer-2,AI-2),探讨AI-2在牙面生物膜形成中的作用,以期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方法 构建表达载体pET21a(+)-pfs;诱导表达S-腺苷高半胱氨酸核苷酶(S-adenosylhomocysteine nucleosidase,Pfs)蛋白,蛋白质印迹法鉴定;镍柱纯化;Pfs与S-核糖基高半胱氨酸酶(S-ribosylhomocysteinase,LuxS)催化S-腺苷L高半胱氨酸[S-(5’-adenosyl)-L-homocysteine,SAH]合成AI-2,以哈氏弧菌BB170检测其生物活性,并观察Pfs蛋白浓度对AI-2合成的影响.结果 成功构建了表达载体pET21a(+)-pfs;1 mmol/L异丙基硫代-β-D-半乳糖苷诱导目的蛋白表达4h蛋白表达量高,纯化得蛋白质量浓度为0.8 g/L;蛋白质印迹法证实表达产物为Pfs融合蛋白.合成了有生物活性的AI-2,其诱导哈氏弧菌BB170发光的强度在5h时强[(815 522 ±73 912) cd].Pfs质量浓度与AI-2相对活性呈浓度依赖关系(P<0.05),且随着Pfs蛋白质量浓度的升高(0 ~0.38 g/L) AI-2的相对活性逐渐增大(0 ~ 29.14 ±1.35),二者呈正相关(r =0.819,P=0.000).结论 Pfs融合蛋白具备相应的生物功能,可在体外合成有活性的AI-2;线性相关分析表明Pfs蛋白浓度与合成的AI-2相对活性呈正相关.

    关键词: 链球菌 变异 Pfs AI-2
  • 变形链球菌recA基因启动子荧光蛋白表达载体的构建

    作者:黄文明;徐仰龙;杨德琴

    目的 构建由recA基因启动子启动的红色荧光蛋白穿梭表达载体,研究变形链球菌recA基因表达的特点,以期为不同致龋环境中变形链球菌致龋毒力因子基因的表达提供参照.方法 以变形链球菌(UA159)基因组DNA为模板,扩增recA基因启动子,采用双酶切反应连接入载体pDsRed2-N1,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Rred;通过酶切重组人穿梭载体pDL276,构建红色荧光蛋白表达载体pLRred.结果 经酶切鉴定目的质粒片段插入无误,同时重组载体pLRred转化菌荧光观测结果提示,重组载体pLRred构建成功.结论 本项研究中构建的recA基因启动子红色荧光蛋白同源重组克隆载体正确,可应用于recA基因表达的研究,同时可为研究变形链球菌致龋基因的表达提供内参照.

  • 变形链球菌生物膜对抗菌剂敏感性的研究

    作者:唐子圣;朱敏;刘正

    目的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CLSM)观察变形链球菌生物膜对抗菌剂的敏感性.方法在体外形成变形链球菌生物膜,用不同浓度青霉素分别作用于生物膜3 h.生物膜进行荧光染色,CLSM扫描观察.结果变形链球菌生物膜在青霉素浓度为2 500mg/L时作用3 h,未被完全杀死,随着药物浓度增加,生物膜对青霉素的抵抗力逐渐减弱.结论变形链球菌生物膜比浮游状态变形链球菌对青霉素具有更高的抵抗力,提示临床应该以新的思路来研究控制生物膜造成的感染.

  • 菌斑固相、变形链球菌及葡聚糖对酸的缓冲作用

    作者:岳林;包旭东;高学军

    目的研究糖代谢后菌斑固相缓冲力的变化及影响因素.方法采集40名18~21岁的大学生的饥饿牙菌斑,体外10%蔗糖孵育1 h.体外制备无糖培养和2%蔗糖培养的变链菌团.以25 mmol/L KCl制备菌斑固相、变链菌团和不溶性葡聚糖混悬液及可溶性葡聚糖溶液,用1 mmol/LHCl滴定并计数细菌密度,统计学分析.结果变链菌团代谢蔗糖后的缓冲容量为(0.099±0.047)mmol/L,比无蔗糖培养的变链菌团的缓冲容量(0.609±0.202)mmol/L低,且缓冲力随细菌密度降低直线下降,葡聚糖几乎没有缓冲作用[(0.028~0.032)mmol/L].人牙菌斑固相缓冲力的变化规律与体外纯菌培养研究结果一致.结论菌斑固相缓冲力与所含细菌密度密切相关.

  • 酸性环境下唾液分泌型IgA对变形链球菌免疫反应的体外研究

    作者:聂敏;范华俐;樊明文;胡萍;刘加荣;边专

    目的探讨在酸性条件下,唾液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与变形链球菌的特异性结合是否会产生变化.方法收集武汉市20位志愿者的牙菌斑样本及无菌颌下腺、舌下腺唾液,随机引物聚合酶链反应(AP-PCR)鉴定临床变形链球菌分离株.分组培养:对照组在pH7.2的培养基中厌氧培养,实验组在pH5.5的培养基中培养.变形链球菌菌株全细胞蛋白凝胶电泳,利用Western blot方法分析个体唾液SIgA与自身变形链球菌菌株和标准参考菌株 S. mutans GS-5,S. mutans IngbrittC的免疫印迹反应.结果①SIgA与自身菌株和标准菌株均有免疫印迹条带;②同一个体对不同基因型的变形链球菌菌株出现不同的免疫印迹条带;③酸休克后,没有新的特异性条带出现,但有某些印迹条带强度增强.结论变形链球菌在酸性条件下可以产生酸休克蛋白,但不足以与SIgA发生特异性结合,仅有部分反应条带强度增加.提示酸性环境不影响SIgA对变形链球菌的识别.

774 条记录 9/39 页 « 12...6789101112...383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