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骨库骨的抗原性比较研究

    作者:王金成;陈伟;刘光耀;高忠礼;段德生;袁绍辉;张远鹰

    目的研究冷冻、冻干、脱钙同种异体骨和无机骨等骨库骨的抗原性.方法应用皮肤移植对比分析法,将骨库骨分为5组,每组10例,与皮肤移植结果相比较,测定其抗原性.结果新鲜同种骨移植组平均皮肤脱落时间为8.7±1.1天,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延长(P<0.05).冷冻同种骨、冻干同种骨、脱钙同种骨和无机同种骨移植组平均皮肤脱落时间分别为10.8±1.0,10.7±1.4,11.7±0.7和13.8±1.5天,与新鲜骨相比延长,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上述处理后骨的抗原性降低,但除无机骨外,均不及一次移植皮肤的13.9±1.1天(P<0.05).无机骨不具有抗原性.无机骨的无抗原性是其作为载体的先决条件.

  • 1999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生命科学部免疫学学科受理项目评析

    作者:吕群燕

    1999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免疫学学科共受理面上项目298项,其中自由申请项目223项,青年基金70项,地区基金5项.受理项目的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四大领域,即基础免疫学、应用免疫学,临床免疫学和移植免疫学.本文将具体介绍所受理基金项目的研究方向、研究基础、专家评价等情况,希望能为2000年免疫学科研工作者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提供参考.

  • CD39-CD73协同作用在移植免疫中的研究

    作者:樊华;贺强

    随着器官移植的广泛开展和移植术后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相关副作用的出现,如何控制器官移植后的排斥反应,诱发宿主对移植物的免疫耐受,一直是移植免疫学领域研究的热点及难题.国外学者提出新发现的CD39调控的腺苷产生构成调节性T细胞(CD4+Treg)免疫调节机制重要的一部分[1-2].在人类自身免疫病系统性红斑狼疮[3]和多发性硬化症[4]中已被证实参与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国外学者提出假设,在CD4+Treg细胞上高表达的CD39以及其调控产生的腺苷的免疫抑制途径有可能参与抑制移植后的急性排斥反应以及诱导和维持免疫耐受,但尚未在临床移植患者中检测证实[5-6].

  • 临床免疫学检验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作者:王兰兰

    随着21世纪快速发展的个体化医疗模式的推行与应用,依托基础免疫学理论与生命科学相关技术研究的快速发展,临床免疫学检验的应用已涉及多种疾病发病机制研究、疾病诊断、治疗方案选择与治疗效果评估等方面.现在,应关注临床免疫学检验新技术、新方法与临床的结合与应用,不断提高本专业人员的知识结构与应用能力,以便为临床医疗和患者健康提供更有效的服务.

  • Th1/Th2细胞与移植免疫耐受

    作者:宋予军;杨占宇;董家鸿

    随着器官移植手术的开展,如何诱导宿主对移植器官的特异性免疫耐受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特别是对一些"免疫特惠器官”的研究,逐渐提出了如免疫偏离、克隆清除、克隆不应答、免疫抑制等诱导免疫耐受的途径[1,2].但人们发现诸如克隆不应答、克隆清除并不能完全解释自身免疫耐受及移植免疫耐受的机制.然而免疫抑制的理论得到了大多数学者的承认,并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3].现在免疫学的研究进展不仅证实了外周免疫抑制性T淋巴亚群的存在,而且研究的重点集中在CD4+的Th1/Th2亚群的转换与免疫耐受之间的关系.

  • 大家-王学浩教授

    作者:

    王学浩中国工程院院士、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著名肝胆外科、肝脏移植专家。现任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脏外科研究所所长、国家卫计委器官移植临床重点专科主任、重点实验室主任、人体器官移植专家组成员,中华医学会移植免疫学组组长、江苏省肝移植中心主任、江苏省医学会副会长等职。并兼任国家科技奖评委、教育部长江学者评委,中华器官移植杂志、中华肝胆外科杂志、中华消化外科杂志、HB PD INT ( SCI)等20余家杂志副主编、编委等。

  • 异源性心肌细胞裂解液诱导骨髓干细胞免疫源性的实验研究

    作者:曹欣欣;戴玉华;张抒扬;陈连凤;赖晋智;严晓伟

    目的 将家兔心肌细胞裂解液体外诱导小型猪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所得心肌样细胞回输入原动物,观察其是否激活机体免疫反应.方法 将小型猪MSC体外经家兔心肌细胞裂解液诱导所得的心肌样细胞与单纯培养基培养的MSC分别回输入原小型猪体内,于不同时间点,采用流式细胞计数法检测外周血CD4+、CD8+T淋巴细胞数目变化,ELISA法检测体外血清白介素(IL)-2、IL-4浓度变化,采用Cell Counting Kit-8试剂盒检测细胞回输后小型猪脾淋巴细胞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杀伤活性.结果 两组细胞回输入原小型猪体内后血CD4+、CD8+T淋巴细胞数目,血清IL-2、IL-4浓度,在各时间点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各组动物脾淋巴细胞CTL杀伤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经家兔心肌细胞裂解液诱导所得心肌样细胞回输入原小型猪体内,不激活机体免疫反应,提示采用此方法制备的心肌样细胞可能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 微创技术在器官移植中的应用

    作者:郑树森;徐骁

    微创是人类梦寐以求的一种医学理念,微创技术在外科诊治中的应用是现代医疗水平不断进步的结果,也是重视病人生活质量与功能康复的需要[1].所有微创技术具有的共同特点是:创伤小、失血少、痛苦轻、恢复快、疤痕小、住院时间短等.现今世界上几乎所有的手术都已成功地或探索性地施行微创操作技术,其中腹腔镜外科的迅速发展就是微创技术应用于腹部常规手术的典型代表.腹腔镜手术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我国获得广泛开展,许多医疗中心的水平已接近世界水平.处理恶性肿瘤以及涉及到重要脏器切除与重建的具有复杂操作的腹腔镜手术至今仍存在争议,但是微创化是临床医学发展和革新的趋向,器官移植领域亦是如此.近半个世纪以来,依托于现代外科手术、器官保存、围手术期处理技术、移植免疫学、分子生物学和医学影像学的迅猛发展,器官移植技术已日趋成熟,成为目前有效治疗各种终末期疾患的方法,人们多年来希冀更新器官的梦想正在得以实现.然而,迈入21世纪,器官移植领域仍面临供体缺匮、术后并发症以及长期存活障碍等挑战.因此,系统性地将微创理念贯穿于整个器官移植过程中,将是未来病人长期存活率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可靠保障.

  • 胰肾联合移植的现状及进展

    作者:郑树森;严盛

    成功的胰肾联合移植(simultaneous pancreaskidney transplantation,SPK)能同时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的终末期肾病,使患者术后具有正常的内分泌功能和生理性调节能力,从而阻止甚至逆转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进展,因此是终末期糖尿病患者有效的治疗方法.自从1967年Kelly等[1]报道为一例Ⅰ型糖尿病继发肾功能不全患者行胰肾联合移植术以来,伴随器官保存技术的发展、手术方式的日臻完善、新型免疫抑制剂的临床应用和移植免疫学的新发现以及术后管理、监测方法的进步,SPK经历了近40年的风雨变迁.

  • FTY720作用机制及诱导移植免疫耐受的研究

    作者:张雷;朱彤;孙尔维;沈世乾;郭辉;闵志廉;陈忠华

    目的进一步探讨FTY720作用机制及诱导移植免疫耐受的可能途径. 方法电泳观察FTY720(10 μmol/L)对体外培养的小鼠脾细胞DNA的作用.利用BALB/c(H-2d)到C57BL/6(H-2b)小鼠颈部异位心脏移植模型,观察FTY720不同给药时间对移植物存活的影响.将受体鼠分为6组:第1组(n=6)为空白对照组,第2~6组为实验组.第2组(n=14)、第3组(n=6)、第4组(n=6)每天管饲FTY720(3 mg/kg体重);服药时间分别为:第2组移植前3日~移植后第11日,第3组移植当日~移植后14日,第4组移植前3日~移植当日.第5组(n=6)和第6组(n=6)于移植前3日~移植后第11日分别管饲环孢素A(10 mg/kg体重)和40-氧-(2-羟乙基)-雷帕霉素RAD(3 mg/kg体重).第2组中长期存活鼠中,部分接受了二次(皮肤)移植,部分检测了全血清IL-4和IFN-γ浓度. 结果小鼠脾细胞与FTY720共育后,DNA出现典型的凋亡改变.第1组移植物中位存活时间(MST)为8 d;第2组所有移植物存活均超过27 d,1/2的移植物存活超过100 d;第3组的MST为16.5 d;第4组的MST为14 d,有1只超过100 d;第5组、第6组的MST分别为10 d和13 d.第2组长期存活的小鼠IL-4水平明显升高,IFN-γ水平稳定. 结论 FTY720的提前使用对移植免疫早期反应有控制作用,这可能与FTY720诱导淋巴细胞凋亡有关.移植前使用FTY720并于围手术期维持用药的方案诱导了小鼠对同种异体移植物的稳定耐受,效果优于所有目前已知的FTY720单用或联合其他药物的用药方案,显示了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 应用抗菌药物防治外科感染的指导意见(草案) ⅩⅫ--胰肠联合移植后感染的防治

    作者:《应用抗菌药物防治外科感染的指导意见》撰写协作组

    一、概述胰肠联合移植是治疗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等疾患的有效手段.随着移植免疫学的飞跃进步及外科技术的日臻完善,国际大型移植中心胰肠联合移植术后一年生存率超过90%,移植胰腺一年功能存活率超过75%.包括感染在内的各类并发症是导致移植物失功和移植受者死亡的重要原因.由于胰肠联合移植受者的流行病学特点和胰肠解剖学及病理生理学的特殊性,胰肠联合移植较其他器官移植防治感染难度更大,临床处理甚为棘手.

  • 肾移植术后存活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齐隽;闵志廉;朱有华;刘玉杉;陆健;王立明;王亚伟;任吉忠;郑军华;徐丹枫;周梅生;姚亚成;高轶

    目的分析影响肾移植存活的因素,以提高肾移植术后长期存活率. 方法采用SAS软件,统计2 016例(2 105次)肾移植受者群体中的33个相关变量.用Kaplan-Meier曲线计算1、3、5、10年移植肾存活率及移植肾半生存期,用Log-rank方法进行单变量分析,采用COX模型多元回归计算相对危险度. 结果移植肾1、3、5、10年存活率分别为83%(1 543/1 859)、75%(1 125/1 500)、66%(800/1 212)、48%(291/607),剔除有移植肾功能死亡的病例后,存活率则为89%(1 655/1 859)、82%(1 230/1 500)、75%(909/1 212)、69%(419/607),两者的移植肾半生存期分别为(8.78±0.14)年和(14.09±0.20)年.与肾移植长期存活关系密切的单变量有:供肾缺血时间,移植次数,免疫抑制药(ISA)种类和组合,排斥,移植肾功能恢复正常时间及术后肌酐水平,急性肾小管坏死(ATN),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DGF),急性排斥的治疗方法,感染并发症等因素. 结论免疫抑制剂的改进提高了肾移植短期存活率,也显示出长期存活的趋势.提高供肾质量,降低带有移植肾功能的患者的死亡率是现阶段提高移植肾长期存活率的一个有可能实现的途径.

  • 肾移植2 123例临床总结

    作者:于立新;徐健;叶桂荣;付绍杰;马俊杰;邓文锋;杜传福;王亦斌;姚冰

    目的总结肾移植的临床经验,探讨影响肾移植存活的因素,提高长期存活率. 方法回顾性总结2 123例肾移植病例的临床资料,对人和(或)肾存活率,供肾的切取、灌注、热冷缺血时间对移植的影响,植肾技术、免疫抑制剂的应用,HLA配型,群体反应抗体(PRA)检测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等进行了分析. 结果 1978~1990年423例中发生超急性排斥反应者9例(2.1%),急性排斥反应198例(46.8%),1,3和5年人和(或)肾存活率为86.7%/76.3%,72.5%/67.9%和69.5%/59.3%;1991~2001年,共1 700例肾移植,其中未发生超急性排斥反应,急性排斥反应252例(14.8%),1,3和5年人和(或)肾存活率高达98.6%/96.7%,93.1%/87.3%和88.1%/83.6%. 结论适应证的选择、高质量的供肾是保证肾移植成功的关键;PRA的检测、良好的HLA配型有利于减少移植肾的早期失功能并提高肾移植长期存活率;加强对肾移植患者的随访,指导康复治疗,对患者能否长期存活有重要意义.构

  • 睾丸支持细胞与共刺激通路阻断剂对异体移植肾细胞的保护作用

    作者:赵鸿;孙晓青;丁强;张元芳

    目的研究表达Fas配体(FasL)的睾丸支持细胞与共刺激通路阻断剂细胞毒性T细胞相关抗原4免疫球蛋白(CTLA-4Ig)对异体移植肾细胞的保护作用,以提高移植肾的免疫耐受性.方法酶消化法制备睾丸支持细胞及肾细胞.取106个细胞混合移植于大鼠肾包膜下,实验大鼠分为3组:对照组(10只)、混合细胞移植组(混合移植组,16只)、联合CTLA-4Ig组(CTLA组,10只).分别于术后1、7、14、20 d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水平变化.术后20 d取出移植物,以亲和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技术观察肾细胞存活状况;MD-20图像分析系统测定混合移植物灰度值;末端脱氧核糖核酸转移酶介导的X-dUTP缺口末端标记(TUNEL)法观察移植物中凋亡的细胞. 结果对照组无移植物存活; 混合移植组14只移植物存活,灰度值为0.362±0.017;CTLA组10只移植物均存活,灰度值为0.445±0.021;混合移植组与CTLA组间灰度值差异有显著意义 .术后CTLA组血清IL-2水平较混合移植组低,差异有显著意义;混合移植物中可见凋亡的淋巴细胞. 结论异体肾细胞移植中,睾丸支持细胞与CTLA-4Ig对移植肾细胞具有协同保护作用.

  • 心脏移植受者FK506治疗窗的临床初探

    作者:文爱东;蔡振杰;李彤;刘维永;赵磊;王晓武

    目的寻求适合中国人心脏移植受者FK506理想治疗窗谷浓度范围.方法应用微粒子酶免疫分析法(MEIA)测定6例心脏移植受者口服FK506后全血谷浓度,以FK506谷浓度结合病人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的情况,总结FK506在心脏移植术后的治疗窗.结果术后1年病人的FK506谷浓度控制在5~25 ng/ml,未出现严重的排异反应和肾毒性,但术后早期曾出现头痛和震颤等不良反应.结论 FK506具有良好的免疫抑制效果,其治疗窗谷浓度范围,术后第1个月内为:15~20 ng/ml,第2~3个月10~15 ng/ml,第4~6个月8~12 ng/ml,6个月后5~8 ng/ml,此浓度范围即可有满意的免疫抑制效果,又可减少FK506的肾毒性.

  • RNAi在免疫耐受诱导和终止方面的研究进展

    作者:余晓萍;郑家法;张艳

    目的:总结国内外RNAi在免疫耐受的诱导和终止方面的研究进展.方法:应用Highwire及CNKI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系统,以RNAi、免疫耐受、移植免疫和肿瘤免疫等为关键词,检索1998~2007近10年相关的文献.文献选择标准:对参考文献进行初选,选择RNA干扰在各方面的应用及其发展近况等文献.纳入标准:l)RNAi在基础及临床研究中的应用进展;2)RNAi在肿瘤基因治疗方面的研究情况;3)RNAi在免疫耐受领域的应用前景;4)RNAi作用机制及其应用的优缺点评价.文献筛选:粗选有120篇关于RNAi方面的文献,根据纳入标准选出约近70篇,后精选30篇文献作为综述参考文献.结果:随着RNA干扰技术的广泛应用,利用RNAi特异性沉默某些基因的表达,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的免疫耐受或抗肿瘤免疫,从而为这两种疾病在基因水平的治疗提供了可能.目前RNAi在体内的具体作用机制仍不十分清楚,投入临床和仍处于研究阶段的RNAi药物远期作用仍不肯定.结论:RNAi在医学各个领域的研究应用颇多,但其作用的准确性,特异性和高效性仍有待进一步探讨.

  • 肝移植后患者外周血Tfh细胞亚群的变化特征及意义

    作者:张可;施明;孙艳玲;王立峰;王洪波;刘鸿凌;刘振文;金磊;王福生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前和术后患者外周血滤泡辅助性T细胞(Tfh)亚群的表达变化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对11例肝移植术后肝功能稳定的患者进行随访研究,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移植前和移植后4周外周血中Tfh细胞亚群频率的变化.结果 与移植术前比较,移植术后4周患者外周血Tfh1 (CD4+CXCR5+CXCR3+CCR6)细胞频率较移植前有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fh2(CD4+CXCR5+CXCR3-CCR6)细胞频率较移植前明显升高(P<0.05),Tfh1 7(CD4+CXCR5+CXCR3-CCR6+)细胞频率较移植前有上升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fh2和Tfh17细胞可能与肝移植后患者肝功能的恢复有关.

  • 肝移植患者外周血Tfh细胞特征的初步研究

    作者:石彦超;孙艳玲;刘振文;王福生;施明

    目的 检测肝移植术前和术后患者外周血滤泡性辅助性T细胞(Tfh)及其分子表达特点,探讨其在肝移植免疫中的作用.方法 肝移植术后患者及健康对照各20例,其中移植术后肝功能稳定者13例,对其进行断面研究;余7例病例资料完整,进行随访研究.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所有入组者的Tfh细胞频率,并对随访患者进行术后1月的动态监测,同时检测其丙氨酸转氨酶(ALT)水平.结果 与移植术前相比,移植术后患者外周血CD4+CXCR5+Tfh和CD4+CXCR5+PD-1+细胞频率明显升高(P<0.05),CD4+CXCR5+ICOS+细胞虽有上升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随访发现移植术后肝功能稳定患者CD4+CXCR5+Tfh水平在移植术后明显上升,1周后达峰值随后下降,其ALT水平也在术后第10天达到峰值后降低.随访期间1例患者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其CD4+CXCR5+Tfh水平与ALT水平变化趋势一致.肝功能稳定组与健康对照组相比,CD4+CXCR5+Tfh、CD4+CXCR5+PD-1+和CD4+CXCR5+ICOS+细胞频率均明显升高(P<0.05).结论 外周血CD4+CXCR5+Tfh细胞在肝移植后表达上调,可能参与了肝移植术后的免疫调节.

  • 复合新型骨基质材料体内外成骨能力的组织工程研究

    作者:郑磊;王前;裴国献;马建标;王亦农

    为评价一种新型无机-有机复合骨基质材料(new bone-matrix material, NBM)的体内外成骨能力,取骨髓基质干细胞来源的成骨细胞与材料进行体外复合培养,复合体再行肌内植入,通过相差显微镜、扫描电镜以及组织学观察体内外成骨情况.结果发现,体外培养时成骨细胞与材料可发生良好的粘附、增殖,并分泌大量细胞外基质成分,而细胞-材料复合体肌内植入后4周可见大量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8周仍未见新生骨组织生成.作者认为NBM的这种体内外成骨能力的差异可能与NBM具有免疫原性,引起宿主免疫反应,从而丧失体内成骨环境有关.

  • 10-羟基喜树碱对异抗原刺激下大鼠淋巴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作者:蔡明;石炳毅;莫春柏;钱叶勇;王燕;周文强

    为探讨10-羟基喜树碱(HCPT)对异基因大鼠器官移植物急性排斥反应抑制作用的机制和有效浓度,制作器官移植体外动物模型,以SD大鼠淋巴细胞为刺激物,Wistar大鼠淋巴细胞为反应物行体外混合淋巴细胞培养试验,观察HCPT对淋巴细胞增殖反应的抑制作用,以及不同剂量浓度与抑制效果之间的量-效关系.结果显示,100μg/ml、10μg/ml和2μg/ml浓度的HCPT对SD大鼠淋巴细胞刺激下Wistar大鼠淋巴细胞的增殖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抑制指数分别为0.734±0.085,0.537±0.361, 0.503±0.225;100μg/ml组的抑制效果明显高于10μg/ml和2μg/ml组(P<0.05,P<0.01).提示HCPT对抗原刺激下大鼠淋巴细胞的分化增殖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抑制效果与药物浓度具有显著的相关性.

99 条记录 1/5 页 « 1234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