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体液免疫在异品系大鼠腹主动脉移植硬化中的作用

    作者:万云乐;沈文律;李幼平;李波;罗义刚

    目的:探索体液免疫在移植动脉硬化演变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建立大鼠腹主动脉移植硬化模型,HE染色和光镜下检查植入的腹主动脉病理学改变,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自动测出其管腔面积、内膜面积和中膜面积.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植入的腹主动脉壁IgG、IgM、C3沉积情况.结果:异品系移植组术后60 d腹主动脉管腔明显缩小,内膜显著增厚,中膜变薄.增生的腹主动脉内膜主要由单核/巨噬细胞和平滑肌细胞构成,中膜层平滑肌细胞坏死,数量减少,弹力膜断裂.IgM、C3在术后各组各时点动脉壁上均未见沉积现象.IgG在异品系移植组术后7 d、15 d时动脉中膜层呈强荧光沉积,30 d后IgG荧光消失.结论:体液免疫因子IgG可能参与了异品系大鼠移植腹主动脉硬化的过程.

  • 第五届羊城肝脏移植高峰论坛会议纪要

    作者:汪国营

    第五届羊城肝脏移植高峰论坛暨两岸三地肝脏移植研讨会于2012年12月21日至22日在广东省广州市隆重召开.会议由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中山大学器官移植研究所、广东省器官移植研究中心共同举办,<器官移植>杂志、<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杂志>协办.本次会议的主题是"转化医学在肝脏移植领域的应用".会议由大会名誉主席黎介寿院士、大会主席陈规划教授主持.

  • SD大鼠喉移植自然免疫排斥的病理学观察

    作者:彭汉伟;李浩;曾宗渊

    [目的]对SD大鼠喉移植的自然免疫排斥过程进行病理学观察,定义移植喉急性免疫排斥反应的病理评价标准.[方法]实验采用作者已建立的改良模型进行鼠喉移植.实验组12例,受体和供体均为封闭群Ⅱ级雄性SD大鼠,移植术后第1,3,5,7,14,21天(各2例)解剖移植喉,常规病理观察移植喉的组织结构变化;对照组12例,受体和供体均为F344近交系大鼠,方法同实验组.[结果]实验组术后第1天移植喉表现为周围组织,黏膜固有层水肿;术后第3天时固有层增厚,炎症细胞浸润,小涎腺腺泡结构部分破坏,扭曲;呼吸道上皮部分坏死脱落,白细胞浸润,气管腔有浆液渗出;术后第5天小涎腺严重破坏、萎缩,气管上皮呈大部分坏死脱落,肌肉和甲状腺开始坏死、萎缩、炎症细胞浸润;术后第7天则软骨膜开始破坏,软骨周围有大量炎症细胞浸润,甲状腺、小涎腺、肌肉大量破坏,仅剩少量变性组织残留.术后第14天移植喉正常结构消失,大量炎症细胞浸润,软骨结构仅剩部分;术后第21天移植喉完全被疤痕组织替代.对照组术后第1、3、5天变化与实验组相近稍轻,术后第14天、第21天移植喉外周纤维包裹形成,喉结构存在,气管黏膜鳞状化,涎腺、甲状腺、肌肉部分萎缩,甲状软骨结构基本正常.[结论]同种异体SD大鼠异位喉移植的免疫排斥过程呈渐进性过程.黏膜上皮、涎腺、甲状腺、肌肉、软骨被机体免疫排斥破坏时间不一,黏膜上皮早,软骨迟.喉移植免疫排斥的时序性与免疫排斥程度分级相关.

  • 艺术性的遗传半相合骨髓移植

    作者:郭坤元

    现代移植免疫学理论和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推动着临床骨髓移植的进步,已从有血缘关系间 (相关 )的移植发展到无血缘关系 (无关 )间移植,从遗传上全相关间移植发展到半相合间的移植,从治疗低危险度恶性血液病发展到治疗高危险度恶性血液病,从住院病房中移植发展到门诊家庭中的移植.

  • Th1/Th2免疫应答与移植免疫

    作者:秦雪;李山

    移植免疫学与临床器官移植学是密切相关的,而免疫排斥反应一直都是阻碍器官移植广泛开展的突出问题,其中细胞因子(Cytokine,CK)在排斥反应中的作用已受到关注.自1986年Mosmman和Coffinan依据分泌细胞因子的差别,将小鼠Cd+4T细胞进一步分成Th1(主要产生IL-2及IFN-r)和Th2(主要产生IL-4及IL-10)型细胞因子以来[1],1991年Maggi等又证实,人的Th细胞与鼠类似,也可分为Th1和Th2两类,产生与鼠类似的细胞因子及生物学功能[2,3].

  • 同种异体移植免疫耐受的研究进展

    作者:

    随着器官移植免疫学、供受体HLA配型等研究的深入发展,及新型免疫抑制剂的发明、应用,多种器官移植相继获得成功并已成为这些器官终末期疾病的有效治疗手段.但器官移植后需长期乃至终生应用免疫抑制剂,除沉重的经济负担外,还将造成明显的感染和恶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升高,且迄今对慢性移植排斥尚无有效的控制方法.解决这些难题终的理想措施是诱导受体建立针对供体移植物的特异性免疫耐受.以下将从T细胞免疫耐受诱导和维持的机制对其进展作一综述.

  • 肾移植患者的免疫抑制药物治疗

    作者:黄伟华

    移植免疫学的进步为肾移植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新型免疫抑制剂的开发和应用使尸肾移植病人的生存率大大提高,促进了肾移植技术的广泛开展.尽管如此,临床所应用的免疫抑制剂均毫不例外地对人体正常的特异性或非特异性免疫防御功能有负作用.免疫抑制剂使用得当,则可以适当地降低机体对移植器官的免疫反应性,避免或减少排斥反应的发生,使移植器官发挥其相应功能,从而维持受者生命,提高其生活质量,恢复其正常的生活.若使用不当,一方面可因过度的抑制机体免疫反应性,引起各种严重的甚至是致命性的感染或恶性肿瘤;另一方面,免疫抑制剂对机体及移植器官本身具有毒性作用,造成相应器官功能障碍或移植器官丧失功能,导致患者死亡.因此,正确、合理地使用免疫抑制剂对维持移植肾的功能和患者的生命至关重要.

  • 同种异体血管移植的研究及临床应用

    作者:彭辉;阳富春

    同种异体血管移植免疫排斥较异种血管弱,与人工材料相比更符合生理特点,而且具有抗感染效果好、勿需终身抗凝等优点,在临床应用,特别是小血管移植中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1].

  • 睾丸支持细胞对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抑制的实验研究

    作者:刘立新;高平;彭方兴;陈永兵;严律南

    原位肝移植术后免疫排斥主要为T细胞及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如果能特异性诱导这部分活化T淋巴细胞凋亡,使移植物免受其攻击,即可保护移植物,使其获得免疫豁免.睾丸支持细胞(Sertoli细胞)可持续表达FasL,免疫反应时进入免疫豁免区的活化淋巴细胞高表达Fas抗原,与FasL结合导致淋巴细胞凋亡,从而维持免疫豁免.

  • 含川芎嗪的玻璃化液对异体神经移植免疫反应的影响

    作者:袁新;蒋电明;陈增刚;刘建文;黄英如;欧方生

    目的:观察含不同浓度川芎嗪(Tetramethylpyrazine.TMP)的玻璃化保存液对异体神经移植的免疫学变化,以探索含川芎嗪的玻璃化液保存同种异系(体)神经后对其抗原性的影响.方法:在Wistar大鼠的背部和腹部皮下植入经过含川芎嗪的玻璃化液保存的SD大鼠的坐骨神经,对照组植入新鲜自体神经.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异体神经中T淋巴细胞的侵润程度.结果:含320 mg/L川芎嗪的玻璃化液在-20℃保存异体神经3周后.CD4+和CD8+淋巴细胞的侵润程度明显轻于含其他浓度川芎嗪的玻璃化液保存的异体神经移植组,神经组织较好保持原形态,周围仅见极少量淋巴细胞侵润,与自体神经植入组无明显差别.结论:含320mg/L川芎嗪的玻璃化液在-20℃保存同种异体神经3周后的抗原性明显降低,植入体内后免疫排斥反应不明显.

  • 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对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影响

    作者:张凯宁;苏丽萍

    自然杀伤(NK)细胞表面的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KIR),可通过与人类白细胞抗原(HLA)相互作用,影响NK细胞活性,进而影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的预后.在去T淋巴细胞allo-HSCT中,KIR/HLA错配的异源反应性NK细胞,在抗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未去T淋巴细胞allo-HSCT中,KIR/HLA错配对患者预后影响迥异.研究者提出,在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HSCT)中也存在移植物抗白血病(GVL)效应,并且患者存在不同KIR对移植预后影响不同.笔者拟就KIR/HLA错配在造血干细胞移植中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临床视网膜移植

    作者:李志杰;彭广华

    视网膜下腔存在有限度的免疫赦免,针对接种抗原可诱导抗原特异性体液和细胞免疫反应的抑制.同种异体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 RPE)具有一定的免疫原性.在未实施免疫抑制剂的情况下,大部分接受视网膜下腔RPE移植治疗老年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AMD)的患者发生了移植排斥反应.这些移植细胞是否能改善渗出型AMD的视力预后还需进一步的研究.其手术并发症有:囊样黄斑水肿、黄斑皱褶和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与此相反,在接受神经视网膜组织移植的晚期视网膜变性患者在术后长期观察期间未发现显著的排斥反应征象及其严重的并发症.但是,移植的神经组织能否重建视网膜内神经网络及其治疗效果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综述文献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骨髓移植后移植物抗宿主病的研究现状

    作者:唐君玲;李晓明

    骨髓中除含有造血干细胞外,还含有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MSC),是中胚层发育的早期细胞.BM-MSC来源广泛,取材容易,体外增殖能力强,贴壁培养加以分离适于作为临床细胞和基因治疗的良好靶细胞.BM-MSC作为造血微环境主要细胞成分一基质细胞系的干/祖细胞,通过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特性,通过与造血细胞直接接触,分泌细胞外基质及多种细胞因子调控造血,维持造血微环境的结构和功能完整性,实现对造血的精细调控,并具有支持造血、促进植入、及低免疫原性、免疫调节等功能[1].近年研究显示BM-MSC对抑制异基因骨髓移植(Allo-geneic 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Allo-BMT)后的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versus-host disease,GVHD)有一定作用,在移植领域显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因为Allo-BMT是治疗造血系统恶性疾病、重症联合免疫缺陷、某些自身免疫疾病以及实体瘤等疾病的有效方法,但与之伴发的GVHD仍是引起移植失败和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严重影响了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效果.所以如何防治GVHD的发生已成为当前移植免疫学研究领域中急需解决的难题之一.

  • 宫内注射胎肝细胞对大鼠肝移植排斥反应的影响

    作者:杨雁灵;窦科峰;李开宗

    目的:研究宫内注射胎肝细胞对大鼠移植免疫反应状态的影响.方法:将LOU/CN大鼠的胎肝细胞注射于宫内CHN胎鼠的腹腔.以分娩7~9 wk龄时的CHN雄性大鼠作为受体,LOU/CN雄性大鼠作为供体,进行原位肝移植.观察受体大鼠存活时间,并以混合淋巴细胞培养检查移植排斥反应状态.结果:和对照组相比较,宫内注射组大鼠的存活时间明显延长.混合淋巴细胞培养显示,移植排斥反应被明显抑制(P<0.01).结论:胎肝细胞宫内注射于胎鼠可延长大鼠肝移植的存活期,使移植排斥反应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

  • 树突状表皮T淋巴细胞在小鼠皮肤移植免疫排斥反应中的作用及机制

    作者:黄华;燕荣帅;刘美希;周俊峄;谭江琳;张晓容;胡晓红;黄勇;贺伟峰

    目的 探讨树突状表皮T淋巴细胞(DETC)在小鼠皮肤移植免疫排斥反应中的作用及其相关机制. 方法 (1)取1只野生型C57B L/6雄性小鼠背部全层皮肤,分离表皮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DETC表达情况及细胞表型.另取1只野生型C57BL/6雄性小鼠背部全层皮肤,分离表皮,免疫荧光技术观察DETC形态学特征.(2)分别取4只绿色荧光蛋白(GFP)标记C57BL/6雄性小鼠、7只野生型C57BL/6雌性小鼠(野生型组)以及7只γδT淋巴细胞δ基因敲除C57B L/6雌性小鼠(基因敲除组).剪去野生型组与基因敲除组小鼠背部1.4 cm×1.4 cm大小全层皮肤,移植GFP标记C57BL/6雄性小鼠背部1.2 cm×1.2 cm大小全层皮肤,通过小动物活体成像仪及肉眼观察,判定并记录移植皮片存活时间.(3)取2只野生型C57B L/6雄性小鼠,分离表皮细胞,加入48孔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激活组和对照组,每组4孔.激活组加入2 μg/mL刀豆蛋白A 10 μL,对照组加入等量PBS,处理24 h后用流式细胞仪检测DETC表达γ干扰素情况.(4)取4只GFP标记C57BL/6雄性小鼠(供体);取14只野生型C57 BL/6雌性小鼠(受体),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γ干扰素中和组和对照组,每组7只.按(2)中方法构建皮肤移植模型,术前和术后72 h,γ干扰素中和组小鼠腹腔注射1 mg/mLγ干扰素中和抗体200 μL,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同(2)中方法观察并记录移植皮片存活时间,并将γ干扰素中和组与(2)中基因敲除组移植皮片存活时间进行比较.对皮片生存曲线进行Log-rank(Mantel-Cox)检验. 结果 (1)小鼠皮肤表皮细胞内DETC阳性表达率为7.27%,且DETC均为CD3+表型细胞.DETC呈树突状散在分布于小鼠皮肤表皮中.(2)基因敲除组小鼠移植皮片存活时间为22 ~ 35 d,较野生型组的12 ~ 16 d明显延长(x2=14.10,P<0.001).(3)激活组DETC的γ干扰素表达率为22.7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0.51%.(4)γ干扰素中和组小鼠移植皮片存活时间为19 ~24 d,较对照组的12~16 d明显延长(x2=13.60,P<0.001),但与(2)中基因敲除组小鼠移植皮片存活时间相近(x 2 =0.06,P=0.810). 结论 DETC在C57BL/6小鼠皮肤移植免疫排斥反应中起促进作用,该作用可能是通过其分泌γ干扰索实现的.

  • 组织改造

    作者:郑炜;田光磊

    外科技术和移植免疫学理论的进展为器官及组织移植建立了良好的基础.虽然器官移植已是移植的主要焦点,但在挽救生命和功能重建方面还有许多项目要做.对器官移植远期功能改善所做的努力使得由于免疫因素导致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减少,然而可用于移植的器官的量远远少于要接受移植治疗的患者数,因而近些年研究重点转向可供移植器官的组织工程方面.

  • 心脏移植动物模型的构建

    作者:何莹;宫念樵

    心脏移植动物模型是研究移植免疫学常用的实验模型和重要手段[1-5].从1964年Abbott等[6]首次成功建立小鼠心脏移植模型开始,经过了50多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相对稳定的心脏移植模型建立方法,其中以小鼠和大鼠异位心脏移植模型为常用,颈部和腹部为主要移植部位.

  • 免疫抑制剂及免疫抑制方案的进展

    作者:张伟杰

    自1954年首例临床肾移植在美国成功实施以来,肾移植已成为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的重要手段.随着免疫抑制剂的不断研发及免疫抑制方案的不断优化,移植物的短期存活率得到了显著提高,在许多移植中心1年存活率都达到了95%以上.近年来,在分子生物学和移植免疫学发展的基础上开发高特异性、高选择性而低不良反应的新型免疫抑制剂成为移植界关注的热点,本文就这方面的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 嵌合体在非清髓性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马莉;王列样;苏丽萍

    供者细胞在受者体内的植人情况即嵌合状态与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发生和恶性血液病的复发均密切相关.非清髓性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allo-HscT)后早期检测供受者嵌合状态是一种简单、至关重要而有效的方法,能够实现早期判断allo-HSCT后疾病的转归,对于提高移植成功率、减少疾病复发、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99 条记录 5/5 页 « 1234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