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肝癌的临床价值

    作者:刘静;张志明;方苇;张晓东;王艳清;郑碧玉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RFA)治疗肝癌的疗效.方法 35例肝癌49个病灶行超声引导下RFA治疗,对治疗前后病灶的超声影像、超声造影、螺旋CT检查、肝功能、AFP变化以及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等进行综合研究以评价疗效.结果 RFA后5min,超声造影,肿块中83.7% (41/49)各个时相无增强,即回声缺失;1周后彩超示肿块中87.8% (43/49)血流信号明显减少或消失;1个月后螺旋CT扫描肿块中81.6% (40/49)大小无明显变化,但肿块内无强化.肝功能有不同程度改善,甲胎蛋白下降,CD4+、CD4+/CD8+明显升高,sIL-2R明显降低.结论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肝癌是有效的微创治疗手段,其为操作简便、损伤小、安全性高的有效方法.

  • 超声引导下冷循环射频治疗肝癌的疗效观察

    作者:张辉;郑荣琴;陆敏华;闫萍;陈军;黄冬梅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下冷循环射频系统治疗肝癌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在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穿刺射频或术中射频治疗肝癌患者40例,共48个病灶,对比治疗前后的影像检查,评价肝癌消融是否完全,并记录射频治疗后的并发症及其转归情况.结果冷循环射频治疗后,当肝癌直径<3 cm、直径3~5 cm、直径>5 cm时,一次治疗完全坏死率分别为95.8%,73.4%及40%.三组治疗后一年时复发率分别为0,16.7%,40%.主要并发症是疼痛、发热、出血等.结论冷循环电极射频治疗肝癌,是一种适应证较广泛,疗效较为确切,副作用较少的良好方法.

  • 2例非接触式球囊标测系统指导下行室性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术患者的护理

    作者:曹爱芳

    目的:总结非接触式球囊标测系统指导下室性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术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回顾分析在非接触式球囊标测系统指导下行室性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术的2例患者的病例资料,并总结临床护理方法。结果:2例患者均在非接触式球囊标测系统指导下标测到心动过速的靶点,并成功进行射频消融治疗,术后恢复良好。结论:非接触式球囊标测系统是一种较新的技术,对疑难复杂心律失常的射频消融治疗有很好的指导作用,术中及围术期护理有其自身特点,合理的护理措施有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和患者术后康复。

  • 利多卡因局部麻醉联合瑞芬太尼静脉强化在肝肿瘤射频消融中的临床价值

    作者:王灏琛;王健;吕天石;宋莉;佟小强;邹英华

    目的 探讨利多卡因局部麻醉联合瑞芬太尼静脉强化在肝肿瘤射频消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我科接受肝脏肿瘤射频消融治疗的患者1 252例.全部消融患者均采用美国RITA集束多极射频针.经皮穿刺前采用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剂量为2 mg/kg体质量,射频过程中给予瑞芬太尼起始剂量为0.05 μg/(kg· min),经静脉泵入.记录患者射频消融术前24 h(T0)、手术开始时(T1)、手术开始后30 min(T2)及手术结束时(T3)各时间点的平均动脉血压(MA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进行镇痛疗效评定.结果 1 250例(1 250/1 252,99.84%)患者均顺利完成射频消融手术,平均手术时间为(59.02±14.63) min,瑞芬太尼平均用量为(242.22±22.73)μg,VAS疼痛评分平均为(2.42±1.13)分.与T0时间点比较,T1、T2、T3各时间点SPO2无明显改变,而MAP、HR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肿瘤大径>5 cm的患者VAS疼痛评分高于肿瘤大径≤5 cm的患者(P<0.05).病灶位于膈顶部及被膜下患者的VAS疼痛评分高于病灶位于其他部位的患者(P均<0.05).2例患者出现较严重的麻醉相关并发症,均与瑞芬太尼的呼吸抑制作用有关,经相应治疗后均完全康复.结论 利多卡因局部麻醉联合瑞芬太尼静脉强化可有效缓解患者在肝肿瘤射频消融术中的疼痛感,肿瘤大小和肿瘤部位是影响镇痛效果的主要影响因素.

  • 增强CT引导全身麻醉下射频消融治疗肾上腺转移瘤

    作者:周慷;石海峰;杨宁;金征宇;潘杰

    目的 评估增强CT引导结合全身麻醉监控下射频消融治疗肾上腺转移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在增强CT引导结合全身麻醉监控下对46例(52个病灶)肾上腺转移瘤患者进行射频消融治疗,评估技术成功率、肿瘤残余率、肿瘤复发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1例(1个病灶)因严重并发症终止消融治疗.41个病灶射频消融成功,技术成功率为80.39%(41/51),10个病灶局部残余,局部残余率为19.61%(10/51).病灶大径≥3 cm与<3 cm射频消融后的局部残余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严重并发症发生率4.35%(2/46),轻微并发症发生率34.78%(16/46),常见的术中并发症为高血压危象(10/46,21.74%).8个病灶在3~24个月[平均(11.52±7.33)个月]内复发,复发率为19.51%(8/41),其中7个再次接受消融治疗未复发,总的肿瘤局部控制率为76.92%(40/52).结论 增强CT引导结合全身麻醉监控下经皮射频消融能安全、有效地控制肾上腺转移瘤的局部进展.

  • 肝细胞癌射频治疗前后淋巴细胞亚群及T细胞功能的变化

    作者:王艳滨;吴后男;严昆;陈敏华;柯杨

    目的运用细胞膜表面标记和细胞内因子标记的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全血标本,从细胞数量和细胞功能两个角度,观察射频消融(RFA)治疗前后肝细胞癌(HCC)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和T细胞功能分型的变化.方法经穿刺活检证实为HCC、进行RFA根治性治疗的26例患者为治疗组,以年龄、性别为匹配条件,同期选择正常对照26名为对照组.治疗组分别于RFA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清晨空腹静脉取血.流式细胞仪测定B、NK、T、CD+4T、CD+8T细胞百分含量及单细胞水平上Th1、Th2、Tc1、Tc2功能亚群.分析两组间免疫指标的差别、分析治疗组于RFA治疗前后免疫指标的变化.结果肝细胞癌患者与正常人比较,NK细胞计数下降、CD+8T细胞中Tc1细胞的比例下降.射频治疗后Ⅰ类细胞比例增加,NK计数增多.其中男性、>55岁、病理分级为Ⅰ~Ⅱ级、临床分期为Ⅰ~Ⅱ期及Child-Pugh分级为A/B的患者,射频治疗后其NK计数或Ⅰ类细胞的比例明显高于治疗前,增高的幅度分别大于女性、≤55岁患者、病理分级为Ⅲ~Ⅳ级、临床分期为Ⅲ~Ⅳ期及Child-Pugh分级为C的患者.结论本研究结果提示:RFA治疗1个月后,HCC患者的免疫指标有所提高,外周血免疫功能指标发生了变化,Ⅰ类细胞(Th1、Tc1)和NK逐渐增多,免疫抑制状态有所改善,细胞免疫功能逐渐增强.

  • 射频消融治疗小肝癌的螺旋CT随访观察

    作者:郑加贺;刘兆玉;卢再鸣;张军;温峰;单明;郭启勇

    目的 探讨螺旋CT评价小肝癌射频消融术的疗效及随访过程的价值.方法 对28例小肝癌患者行RFA治疗,分别于治疗后1个月、3个月及6个月行螺旋CT随访.结果 术后1个月CT显示25例肿瘤完全坏死,其中19例肝动脉期与门静脉期均无强化,6例动脉期边缘薄环状强化;3例发现肿瘤残留表现为动脉期边缘结节状强化.25例肿瘤完全坏死者术后3个月及6个月CT随访示毁损灶较术后1个月缩小,无强化,其中2例术后6个月发现肝内异位复发.结论 射频消融是小肝癌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是评价其疗效及随访的有效影像检查手段.

  • CEUS评价肝癌射频治疗后的局部进展:与初发肝癌的自身对比

    作者:徐倩;杨薇;武金玉;严昆;王凇;白静;吴薇;陈敏华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HCC)射频消融(RFA)治疗后局部进展病灶的CEUS灌注特征,并与初发HCC的CEUS灌注模式进行自身对照比较.方法 收集本院RFA治疗后,经随访发现局部进展病灶并于治疗前后均接受CEUS检查的HCC患者33例.比较初发病灶与RFA治疗后局部进展病灶CEUS灌注特征,包括增强时相、荷瘤血管、增强形态、增强边界、增强过程、廓清时相、内部坏死等.结果 RFA治疗后局部进展病灶100%(33/33)呈动脉期或门静脉期增强,96.97%(32/33)呈实质或延迟期廓清,与初发病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灌注特征比较:HCC初发病灶多见荷瘤血管(29/33,87.88%)、增强形态规整(27/33,81.82%)、边界清(26/33,78.79%);增强过程以周边至中心多见(18/33,54.55%),部分病灶出现内部坏死(9/33,27.27%).RFA后局部进展病灶多见无荷瘤血管(20/33,60.61%)病灶、增强形态不规则(31/33,93.94%)、边界不清(27/33,81.82%);增强模式以整体增强多见(19/33,57.58%),内部坏死相对少见(2/33,6.06%).结论 RFA后局部进展病灶造影灌注特征具有特殊表现,有助于其早期诊断及生物学行为检测.

  • 经皮肝脏射频消融术对肝癌治疗的初步研究

    作者:封云;佟小强;杨敏;邹强;吕永兴;邹英华

    目的研究射频消融对肝脏恶性肿瘤的治疗效果.方法对16例肝脏恶性肿瘤患者共18个病灶超声引导下进行射频消融治疗,大小1.9~6.6 cm.术前术后均进行增强CT扫描,并定期随访.结果术后病灶完全坏死率为68.7%,复发率为36.6%.完全坏死率的相关因素分析显示病灶直径、介入治疗史、消融温度、电极针大小为相关因素.结论射频消融是原发性及转移性肝癌安全有效的方法,其长期效果尚待进一步观察.

  • 经皮射频治疗肝肿瘤中肠穿孔预防措施探讨

    作者:陈敏华;严昆;戴莹;杨薇;高文;廖盛日;吴薇;张晓鹏;黄信孚

    目的探讨经皮射频治疗近消化管肝肿瘤时肠灼伤、肠穿孔发生的原因及预防策略,评价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有手术切除史或其他治疗等原因不宜接受再手术的邻近消化道肿瘤55例59个病灶,制定相应的附加方法及治疗后预防措施进行治疗,并进行超声、CT随访.结果经皮射频治疗后3~72 h内持续不同程度腹痛者占38.2%(21/55例),其中48例治疗后7天内行超声或CT检查,右上腹显著疼痛、肠壁增厚水肿者占25%(12/48例),12.5%(6/48例)肠壁增厚显著,并在肝肠之间有少量积液;12例有右上腹手术或邻近肠管区域肿瘤的2~3次射频治疗病史,其中2例为胆肠吻合术后.2~3周后10例疼痛症状缓解,2例持续性右上腹不适隐痛达4~6个月.3个月后超声或CT检查,8例(14.5%)显示肠粘连,无1例发生肠穿孔.本组病例肿瘤1次射频消融成功率达89.8%(53/59灶),治疗后复发率达15.3%(9/59灶),其后有11例(11/55,20.0%)采用手术切除或术中RF等方法再治疗.结论右上腹手术及邻近肠管区域局部反复射频治疗是RF易发生肠壁灼伤的危险因素;重视预防策略,可有效减少肠穿孔并发症的发生.

  • 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联合经皮射频消融治疗中央型非小细胞肺癌

    作者:马军朋;卢伟;杨超;郑好;蒋富强;杜鹏;杨剑

    目的 探讨TACE联合经皮射频消融(PRFA)治疗中央型非小细胞肺癌(CNSCLC)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41例不可手术切除的中晚期CNSCLC患者(共50个病灶),均接受肿瘤供血动脉TACE治疗(化疗方案:吉西他滨1 000 mg+顺铂90 mg;栓塞材料:Embosphere微球),并于术后5天接受PRFA治疗肿瘤.术后以增强CT随访观察肿瘤大小及其强化情况,并根据改良实体肿瘤疗效评价标准评价联合治疗效果,计算术后3、6、12个月的客观有效率(ORR).通过Kaplan-Meier生存分析获得患者术后无进展生存时间(PFS).观察并记录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对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TACE及PRFA治疗.术后3、6、12个月ORR分别为92.68% (38/41)、78.05% (32/41)和68.29%(28/41).患者中位PFS为14.8个月.32例发生术后并发症,包括胸疼13例、气胸8例、少量咯血6例、血胸3例、喉返神经损伤1例、胸膜反应1例,均较轻微,可自行缓解或经对症处理后好转,未出现脊髓损伤、大咯血及大量血气胸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TACE联合PFRA为治疗中晚期CNSCLC的有效方法,且安全性较高.

  • 原发性小肝癌射频消融与无水乙醇注射治疗对比研究

    作者:智慧;罗葆明;文艳玲;杨海云;欧冰;马健鸿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RFA)和经皮穿刺无水乙醇注射治疗(PEIT)治疗原发性小细胞肝癌(SHCC)患者的佳适应证.方法对127例SHCC进行了RFA和PEIT,其中RFA组81例共97个病灶,PEIT组46例共59个病灶.比较患者RFA及PEIT 1、2、3、4、5年生存率和并发症,统计两组患者的医疗费用.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RFA组术后1、2、3、4、5年生存率分别为91.3%、76.4%、62.8%、51.7%和44.4%;PEIT组病患者术后1、2、3、4、5年生存率分别为78.0%、60.0%、47.8%、37.5%和33.3%;RFA组患者平均治疗费用明显高于PEIT组.结论对于SHCC,RFA疗效优于PEIT;对于位于肝包膜下、大血管分支旁、血供丰富的SHCC,以PEIT为宜;PEIT费用低廉,患者依从性较好.

  • 经皮射频联合肝动脉导管化疗栓塞治疗大肝癌疗效分析

    作者:崔彦;畅坚;周立艳;吉敏;李晓鸥;王平;董满库;张宏文;李成林

    目的评价经皮射频(PRFA)联合肝动脉导管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大肝癌的疗效.方法应用RF-2000射频仪和10电极LeVeen射频针经皮穿刺热消融治疗76例大肝癌患者81个病灶(肿瘤直径5.1~15.0 cm),PRFA 前后联合TACE治疗,随访观察治疗效果、并发症和患者生存情况.结果 PRFA操作均顺利完成.并发症6.58% (5/76),包括电极片灼伤皮肤2例,胆漏1例,腹腔出血1例,急性胆囊炎1例.PRFA相关死亡1例,该患者PRFA治疗后3天死于脑梗死.TACE无并发症.随访16~62个月,随访率92.1%,患者血清AFP下降89.3%,缓解率98.6%,6个月、1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98.6%、72.9%和30.6%.结论 PRFA联合TACE能发挥互补增益作用,是治疗大肝癌的一种有效备选方案.

  • 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术后焦虑状态患者的静息态MRI低频振幅分析

    作者:杨建平;吕贵文;雷益;夏军;林帆

    目的 采用低频振幅(ALFF)观察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术后出现焦虑状态患者的全脑功能活动.方法 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26例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术(RFCA)后焦虑状态患者作为RFCA组,纳入同期年龄、性别相匹配的26名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组,2组均行fMRI,对2组有差异脑区的ALFF进行双样本t检验,提取有差异的脑区与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进行偏相关分析.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RFCA组左侧颞中回、右侧壳核、左侧杏仁核ALFF增高,左侧前额叶背外侧皮层(DLPFC)、右侧楔前叶、左侧额中叶、右侧枕中叶ALFF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lphasim校正,P<0.01).左侧DLPFC的ALFF值与HAMA评分呈负相关(r=-0.872,P=0.013).结论 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术后焦虑状态患者在静息状态下存在脑功能的异常,ALFF有助于为该疾病的发病机制提供更多证据.

  • CT引导下经肺或肋膈角射频消融治疗肝顶部肿瘤

    作者:张强;李晓光;潘杰;石海峰;郭子义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经肋膈角或肺组织对肝顶部肿瘤进行射频消融治疗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 对45例肝顶部肿瘤患者采用CT引导下经肋膈角或肺组织人路行射频消融治疗.记录过肺组织或肋膈角电极针数目及肺组织内电极针长度.分析围手术期并发症及临床疗效.结果 45例肝顶部肿瘤患者,原发性肝癌34例,转移癌11例.全身麻醉34例,局部麻醉11例.病变大径0.91~6.67 cm,中位数1.83 cm.肺组织内电极长度0~59.42 mm,中位数9.90 mm.单针过肺13例,2针同时过肺13例,3针同时过肺3例,单独1支过肋膈角8例,1支过肋膈角同时1支过肺组织7例,1支过肋膈角同时2支过肺组织1例.无症状少量气胸11例(11/45,24.44%).肺组织穿刺针道少量出血6例,右肩部疼痛9例,1周左右症状消失.随访3~14个月,局部复发7例(7/45,15.56%).结论 经肋膈角或肺穿刺射频消融治疗肝脏恶性肿瘤安全可行,尤其对于射频消融治疗时常规路径无法到位的肝顶部肿瘤,可采用此方法.

  • 肝肿瘤射频消融术后感染性并发症的处理

    作者:王健;闫子光;佟小强;吕天石;宋莉;吕永兴;邹英华

    目的 分析肝恶性肿瘤经皮射频消融术(RFA)后感染性并发症的临床特点及处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于我科接受RFA治疗的356例肝脏恶性肿瘤患者,其中原发性肝癌296例,肝转移癌60例.对于术后有严重感染表现的患者进行即刻腹部超声和(或)CT增强扫描.明确肝内局部脓肿形成后,采取置管引流、使用抗生素等干预措施,并随访1年.全部脓肿引流液均行细菌学检查并根据药敏结果调整抗生素用药.结果 356例RFA术后共5例患者发生局部严重感染,其中3例为肝脓肿,1例胆汁瘤合并感染,1例为腹壁脓肿.1例肝脓肿患者肝内局部病灶与结肠肝曲形成窦道且经久不愈,经外科手术局部修补+肝内脓肿置管引流后局部及全身症状有所缓解,但于RFA术后8个月死于全身衰竭.1例腹壁脓肿患者经抗感染、置管引流、局部换药处理后局部及全身症状有所缓解,但于RFA术后6个月死于肿瘤进展.1例肝脓肿和1例胆汁瘤合并感染患者经单纯病变部位置管引流+抗生素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缓解,随诊1年达到临床治愈.1例肝脓肿患者经病变部位置管引流+抗生素治疗后,感染灶痊愈,但随访至9个月时死于肝内肿瘤转移导致的多脏器功能衰竭.结论 RFA术后严重感染性并发症并不少见,感染途径可来自肠道菌群逆行感染,Whipple术等导致Oddi括约肌无功能的RFA术后继发严重感染的明确诱因.除根据药敏实验应用敏感抗生素外,及时行脓腔穿刺引流、外科干预等综合治疗是针对RFA术后局部感染性并发症的有效方法.

  • 射频消融在胃癌肝转移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姜彬彬;严昆;尹珊珊

    胃癌肝转移是胃癌的晚期阶段,也是导致胃癌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射频消融因其安全性高、创伤小、可多次治疗等成为胃癌肝转移综合性治疗方案中可供选择的手段之一.本文对胃癌肝转移射频消融治疗疗效、射频消融联合其他治疗的疗效、影响射频消融预后的因素等进行综述.

  • 兔肝VX2肿瘤射频消融后不同区带VEGF的表达和细胞凋亡

    作者:刘亚;吕维富;朱先海;施长杲;王亚光;刘开才;成德雷;周春泽;鲁东

    目的 分析兔肝VX2肿瘤射频消融(RFA)后不同区带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和肿瘤细胞凋亡情况.方法 将48只兔肝移植VX2肿瘤,建立动物模型,分为实验组(n=42)和对照组(n=6).对实验组行RFA,分别在术后即刻、1天、2天、1周、2周、3周各处死7只实验兔,留存肿瘤标本,进行HE染色、VEGF检测、Annexin V-FITC/PI标记和流式细胞仪检测,观察不同时间段、不同区带的VEGF变化及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实验组RFA术后针道炭化区、热凝固区和消融边界区平均VEGF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针道炭化区、热凝固区及边界区术后即刻与其他时间点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针道炭化区及热凝固区VEGF在术后即刻达高峰,术后1天~3周呈整体下降趋势,消融边界区VEGF在术后即刻到1周呈上升趋势,2周后下降.术后针道炭化区、热凝固区和消融边界区平均肿瘤细胞凋亡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各区带细胞凋亡率均在术后1天达高峰,后呈下降趋势.结论 RFA后针道区和热凝固区内肿瘤细胞VEGF下降和肿瘤凋亡显著,而消融交界区仍可能有存活的肿瘤细胞;在RFA后第3周时,残留肿瘤细胞的增殖能力可恢复到术前状态,此时宜进一步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 正常动物肝脏的射频消融实验

    作者:封云;佟小强;杨敏;邹强;吕永兴;邹英华

    目的射频消融灶影像学及病理表现以及注射盐水对消融范围的影响.方法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实验猪肝脏进行射频消融,温度100℃,时间20 min.消融术后即刻进行增强CT扫描,术后饲养不同时间并复查CT,处死后行病理检查.结果 100℃温度下,消融灶大径3.16 cm,注射盐水后大径4.08 cm,二者差别具显著统计学意义.CT随访显示消融灶不同程度缩小.病理切片消融灶内呈凝固性坏死,CT显示为无增强病灶.结论射频消融在正常动物肝脏中可产生有效的凝固坏死灶.注射盐水可明显增加消融灶范围.

  • 兔肝VX2肿瘤RFA后残余瘤与炎症的鉴别:CT与病理对照

    作者:张曦彤;吴钺;刘静;庄薇;李海伟;王磊;宋庆宏;徐克

    目的 通过CT扫描与病理对照,对兔肝VX2肿瘤RFA后残余瘤与炎症进行鉴别.方法 兔肝VX2肿瘤射频消融(RFA)后不同时期行CT及病理检查,观察RFA后不同时期的残余瘤与炎症的CT表现.结果 CT增强扫描,残瘤与炎症均表现为周边强化带,炎症还表现为强化带外侧的肝组织由内向外逐渐减弱强化影,炎症的这种强化影于术后第2天强,之后逐渐减弱,2周后基本消失.结论 RFA后1周内,CT增强扫描尚不能准确分辨残瘤与炎症反应带;两周后低密度灶周边出现强化影应考虑为残余瘤存在.

4037 条记录 9/202 页 « 12...6789101112...20120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