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浓度与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关系

    作者:杨国庆;陆菊明;潘长玉

    目的观察空腹血浆总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研究对象为55例2型糖尿病(DM)和19例(男12例,女7例)非DM健康对照者(CON).DM组分为两个亚组:无微血管并发症(NDC)组39例(男17例,女22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组16例(男8例,女8例).所有患者肾功能和尿白蛋白/肌酐(Alb/Cr)均正常.根据眼底荧光造影判断视网膜病变的严重程度.应用高效液相-反相色谱分析和荧光检测的方法测定空腹血浆总Hcy水平.结果 DR组、NDC组和CON组间的血浆总Hcy浓度差异有显著性(F=2.405 ,P=0.031), DR组血浆总Hcy水平[(14.7±5.28) μmol/L]显著高于NDC组[(11.3±4.94) μmol/L]和CON组[(9.65±2.66) μmol/L].NDC组与CON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在DR组,增殖性视网膜病变(PDR)亚组总Hcy水平显著高于背景性视网膜病变(BDR)亚组(t=2.405,P=0.031).本研究中,总Hcy超过14.97 μmol/L即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其中PDR亚组有4例,BDR亚组为1例.结论伴视网膜病变的2型DM患者血浆总Hcy水平高于正常人,其中PDR组的血浆总Hcy浓度高于BDR组.空腹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可能是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 2型糖尿病患者糖耐量正常一级亲属血管内皮功能及炎症因子的研究

    作者:陈树春;宋光耀;王世娟;叶蔚;马博清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一级亲属糖耐量正常者(FDR)的血管内皮功能、炎症因子水平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测定31例正常人、57例FDR的血管内皮功能、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及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水平,同时测定胰岛素水平,计算胰岛素敏感性(IAI).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FDR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减低[(12.45±3.37)%比(5.03±0.34)%], IAI降低[(-3.79±0.57)比(-4.11±0.46)],血浆PAI-1水平升高[(30.46±12.28)μg/L比(39.25±6.54)μg/L],血清VCAM-1水平升高[(637.31±107.32)μg/L比(742.39±124.31)μ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结论糖耐量正常的2型糖尿病患者一级亲属胰岛素敏感指数下降、血管内皮功能受损、纤溶活性降低,且血管内皮功能失调与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

  •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剂治疗对db/db糖尿病小鼠胰岛的作用

    作者:邵加庆;岩下乃夕;杜宏;王燕燕;赵明;王坚;綿田裕孝;河盛隆造

    目的 探讨长期坎地沙坦治疗能否延缓糖尿病状态下胰岛功能的进行性衰竭和高血糖的恶化.方法 将8周龄的db/db小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给予坎地沙坦酯1、10 mg/kg体重、马尼地平10 mg/kg体重和安慰剂灌胃治疗6周,同窝出生的8周龄db/m小鼠作为非糖尿病对照亦给予安慰剂治疗.投药6周后行糖耐量试验后取胰腺,进行胰岛素、氧化应激损伤标志8-OHdG的免疫组化检测以及电镜观察胰岛β细胞的超微结构紊乱情况.结果 长期坎地沙坦治疗轻微改善糖耐量,减轻了胰岛含量随糖尿病进展的丧失.坎地沙坦治疗显著减少氧化应激产物8-OHdG在胰岛中的水平,电镜观察发现坎地沙坦治疗显著增加β细胞内胰岛素颗粒的形成,明显减轻db/db糖尿病小鼠β细胞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过度增殖以及线粒体肿胀,抗氧化作用和减轻线粒体肿胀效应均呈现剂量依赖性,而且所有保护效应均独立于血压的下降程度.结论 在糖尿病起病后,坎地沙坦治疗并不能逆转糖尿病,但是能轻微改善糖耐量,并通过减轻氧化应激损伤、胰岛β细胞超微结构紊乱,从而保护胰岛β细胞功能,延缓β细胞功能衰竭,这些保护作用均独立于降压之外.

  • 单纯空腹血糖受损和单纯空腹高血糖型糖尿病的代谢特征

    作者:田景琰;李果;顾燕云;张贤玲;李风英;周伟斌;张宏利;王晓;骆天红;罗敏

    目的 评估初发的单纯空腹血糖受损(iIFG)和单纯空腹高血糖型糖尿病(IFH)患者的胰岛素分泌及胰岛素敏感性特征,进一步探讨进展为IFH的相关因素.方法 2004-2005年瑞金医院内分泌科门诊初诊病人,隔夜空腹10 h后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其中同时行胰岛素释放试验1852例.其中糖耐量正常(NGT)557例;iIFG 221例;IFH 81例.比较各组的代谢指标及胰岛素分泌和胰岛素敏感性指数.结果 对1852例接受者操作特征曲线(ROC)分析确定的糖耐量异常(除外糖尿病)发生的佳空腹血糖切点为5.590 mmol/L,2型糖尿病发生的佳空腹血糖切点为6.695mmol/L.从NGT→iIFG→IFH,早期相胰岛素分泌和胰岛素敏感性指数均逐渐降低.结论 初发的iIFG和IFH均有显著的早期相胰岛素分泌缺陷和胰岛素敏感性降低.β细胞胰岛素分泌缺陷和胰岛素抵抗均是从NGT向iIFG向IFH的进展过程中的重要因素.

  • 钙蛋白酶10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家族史及血糖水平的关联

    作者:洪靖;李光伟;李春梅;惠汝太;孙淑湘;王继征;叶珏;蔡慧

    目的分析高血压家系和非高血压家系后代,钙蛋白酶10(CAPN-10)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家族史、血糖水平的关联.方法测定大庆地区187个高血压家系和191个非高血压家系第二代直系亲属的空腹血糖、胰岛素、甘油三酯和纤维蛋白原,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单链构型多态法(SSCP),DNA测序分析CAPN 10基因多态性.结果 (1)高血压及非高血压家系的第二代直系亲属中CAPN 10基因UCSNP-43 G/G型频率分别为86.6%、75.4%(P<0.05);该基因型携带者在有高血压家族史有高血压人群明显多于无高血压家族史非高血压人群(OR为2.84,P=0.01).(2)多因素分析,排除年龄、性别和体重指数影响后,空腹血糖高四分变量组(5.42±0.1)mmol/L 比低四分变量组(4.09±0.3)mmol/L携带该基因型明显增多(OR值为3.32).结论 CAPN 10基因UCSNP-43可能是大庆地区原发性高血压和糖尿病的遗传因素之一,其中 G/G型对于预测高血压患者后代是否发生2型糖尿病有一定作用.

  • 肠内营养混悬液(TPF-DM)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胰岛素和血脂的影响

    作者:李玉秀;潘诗海;曾静波;于康;孙琦;刘秋英;秦薇;张茜;潘清蓉;于建春;徐涛;韩少梅;王姮

    目的 评估肠内营养混悬液(TPF-DM)(Diason 0.75 kcal/ml)(1 kcal=4.184 kJ)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胰岛素和血脂的影响.方法 随机、对照、平行研究,对照药物采用肠内营养混悬液(TPF)(能全力0.75 kcal/ml).76例符合条件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进入试验组和对照组,后完成例数试验组36例,对照组35例.观察时间6 d,全部热量来自肠内营养液,入组前行标准餐,结束时行肠内营养液餐,服用前(0 h)和服用后0.5、1、2、3 h取血测定血糖、胰岛素、血脂和安全性指标,并计算血糖、胰岛素和血脂曲线下面积(AUC).结果 两组服用肠内营养混悬液后血糖、胰岛素AUC均明显低于服用标准餐者,服用肠内营养混悬液(TPF-DM)的试验组服营养液后与服标准餐后血糖、胰岛素AUC差值绝对值明显大于对照组[(-6.42±8.62)h·mmol·L-1比(-1.87±5.30)h·mmol·L-1,P<0.01;(-36.94±49.77)h·mIU·L-1比(-18.20±32.62)h·mIU·L-1,P<0.05)].两种营养液均能显著降低胰岛素抵抗,但两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标准餐相比,服用两种肠内营养混悬液餐后TG AUC明显下降,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TC、LDL-C、HDL-C没有明显影响.两组安全性指标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与肠内营养混悬液(TPF)相比,肠内营养混悬液(TPF-DM)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和血清胰岛素影响更小,两者对血清TG有改善作用,对血脂其他项目没有影响.肠内营养混悬液(TPF-DM)对2型糖尿病患者是安全的.

  • 糖尿病前期尿白蛋白排泄率和微量白蛋白尿患病率的比较

    作者:王先令;陆菊明;潘长玉;田慧

    目的比较糖耐量正常(NGT)、单纯空腹血糖受损(I-IFG)、单纯糖耐量低减(I-IGT)、糖耐量低减合并空腹血糖受损(IGT/IFG)、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2型 DM)5种不同糖代谢状态的尿白蛋白排泄率(UAE)和微量白蛋白尿(MAU)患病率.方法根据75 g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75 g OGTT)结果,将2934例受试者分为:NGT组1332例、I-IFG组186例、I-IGT组470例、IGT/IFG组236例、新诊断的2型DM组710例.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过夜12 h尿白蛋白.UAE在20~200 μg/min之间定义为MAU.结果 (1) UAE水平[中位数(四分位数)],在新诊断的2型DM组为8.50(4.89~15.95) μg/min、IGT/IFG组为6.93(4.85~10.89) μg/min、I-IGT组为6.51(4.09~10.74) μg/min,均高于I-IFG组的5.56 (3.70~9.23) μg/min(P值均<0.01);I-IFG组与NGT组的5.26(3.50~8.12) μg/min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MAU的患病率在新诊断的2型DM组为20.7%、IGT/IFG组为13.1 %、I-IGT组为11.7%、I-IFG组为5.8%、NGT组为5.6%,同样呈现上述变化规律. (2) 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UAE与OGTT 2 h血糖、舒张压、体重指数呈现独立正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导致MAU危险性增加的因素有OGTT 2 h血糖、舒张压、体重指数的升高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降低.结论 I-IGT人群已经出现UAE水平和MAU患病率的升高,并且IGT/IFG和新诊断的2型DM人群升高更为明显;而上述指标在I-IFG人群与正常人群之间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提示在糖代谢异常早期,与空腹血糖的升高相比,餐后高血糖对UAE的影响更大.

  • 盐酸吡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多中心临床研究

    作者:潘长玉;高妍;高鑫;李光伟;罗邦尧;史虹莉;田慧;贾培红;林寰东;邢小燕;赵咏桔;周丽诺

    目的评价盐酸吡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患者合用磺脲类和双胍类药物时的降血糖作用,观察其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和多中心临床研究方法.对283例应用磺脲类和双胍类治疗而血糖控制不佳(7.0 mmol/L≤空腹血糖<13.0 mmol/L)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入吡格列酮30 mg组与安慰剂组治疗随访6次共12周.结果于12周时,试验组与对照组空腹血糖水平较基线值分别平均下降了1.1 mmol/L和0.4 mmol/L(P<0.001);餐后血糖分别下降了1.5 mmol/L和0.3 mmol/L(P<0.001);糖化血红蛋白(HbA1c)分别下降了0.7%和0.4%(P<0.01).试验组空腹胰岛素下降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其两组治疗前后的差值比较均分别具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试验组HOMA-IR显著降低(P<0.01).结论 12周的临床观察显示,对2型糖尿病患者饮食、运动和口服降糖药(磺脲类和双胍类)治疗控制不佳者联合应用吡格列酮(30 mg/d),代谢控制可得到进一步的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强,安全性和耐受性好.

  • 国产比索洛尔对高血压2型糖尿病患者糖代谢的影响

    作者:

    目的观察国产比索洛尔对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糖代谢及血压的影响情况.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组.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糖耐量和血压等的变化.结果共有92例患者完成研究,其中比索洛尔组47例,卡托普利组45例.治疗前和经12周治疗后两组HbA1c、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收缩压和舒张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表明比索洛尔作为高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对于原发性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糖代谢无明显不良影响,同时具有良好的降压效果.

  • 2型糖尿病高危人群的血管内皮功能与血浆游离脂肪酸水平

    作者:陈树春;马慧娟;宋光耀

    目的 研究2型糖尿病(T2DM)患者、糖耐量正常的2型糖尿病一级亲属(FDRs)、糖耐量减低(IGT)人群的血管内皮功能、血浆游离脂肪酸(FFA)水平并与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方法 测定36例健康人(男16例,女20例)、57例FDRs(男27例,女30例)、59例IGT(男25例,女34例),35例T2DM(男15例,女20例)的FFA水平、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EDV)以及空腹胰岛素、TC、TG、BMI、腰臀围比、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同时计算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AI).结果 FDRs、IGT及T2DM组的EDV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FDRs组(5.03±0.34)%,IGT组(3.09±0.28)%,T2DM组(2.62±0.29)%,对照组(12.45±3.37)%];FFA水平高于对照组[FDRs组(0.52±0.08)mmol/L,IGT组(0.52±0.12)mmol/L,T2DM组(0.59±0.23)mmol/L,对照组(0.46±0.18)mmol/L];IAI低于对照组(FDRs组-4.20±0.38,IGT组-4.41±0.72,T2DM组-4.65±0.64,对照组-3.79±0.5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T2DM、糖耐量正常的FDRs及IGT人群存在IAI降低、血管内皮功能受损、FFA升高.

  • 罗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观察

    作者:文迪雅Ⅳ期临床研究协作组

    目的评价马来酸罗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多中心开放、马来酸罗格列酮单一或与二甲双胍或磺酰脲类合用治疗2型糖尿病12周.结果 2 308例患者入选,2 134例完成,174例退出.各治疗组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相似,主要为血脂紊乱(9.77%)、上呼吸道感染(6.11%)和水肿(5.32%).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极低,其中除1例不排除与试验药物相关的可能性外,其余10例均与试验药物无关.12周治疗后,ALT平均值(22.8 IU/L)较基线值(25.5 IU/L)轻度下降;血红蛋白、血细胞压积轻度下降;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有轻微升高,高密度脂蛋白保持不变.空腹血浆血糖:马来酸罗格列酮单一治疗组下降1.70 mmol/L,合用磺酰脲类药物组下降1.47 mmol/L,合用二甲双胍组下降1.36 mmol/L.结论大样本的患者单一服用及在磺酰脲类药物或二甲双胍的基础上服用罗格列酮是安全的,可良好耐受,并可有效降低患者空腹血糖的水平.

  • 2型糖尿病患者尿铜蓝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

    作者:史虹莉;方京冲;杨叶虹;姜文宇;谢洁怡;李吟遒;朱禧星

    目的评价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测定尿铜蓝蛋白(Cp)的临床意义.方法取143例正常人和3 960例次2型糖尿病患者晨尿,同时测定尿白蛋白/肌酐(Alb/Cr)和Cp/Cr,Alb测定用放免法,Cp测定用ELISA法.结果 (1)134例正常人尿Cp/Cr值范围为0.01~1.12 ng/mmol,中位数为0.36 ng/mmol.Cp/Cr>0.924 ng/mmol可考虑测试结果异常,男性与女性之间晨尿Cp/Cr无统计学差异,Cp/Cr与年龄不相关.正常人群晨尿Cp/Cr与Alb/Cr呈正相关.(2)以Alb/Cr≥2.5 mg/mmol为早期糖尿病肾病的诊断标准.2型糖尿病病人晨尿Cp/Cr的敏感性为90%,特异性为66%,符合率为73.6%,Kappa值为 0.48,Cp/Cr与Alb/Cr正相关,运动后Cp/Cr升高,而 Alb/Cr无明显改变.结论晨尿Cp/Cr可能为诊断2型糖尿病早期肾脏病变的标准之一,且较尿Alb/Cr更为敏感.

  • 不同糖调节受损人群血糖波动与氧化应激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康怡;陆菊明;吕朝晖;张小群;郑华;马芳玲;窦京涛;母义明;王先令

    目的 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研究不同糖调节受损人群的血糖波动与氧化应激的相关性.方法 2008年1月至7月选取北京地区稳定人群66名,根据美国糖尿病学会(ADA)2003年标准分为正常糖耐量组(13例),糖尿病前期组(17例),2型糖尿病组(36例);所有受试对象均行72 h动态血糖临测,选取平均血糖波动幅度评价血糖波动情况;其间第48~72小时留取24 h尿,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8-异前列腺素F2α(8-isoPGF2α)评价氧化应激水平.2型糖尿病组给予"重组赖脯胰岛素25"强化治疗12周,其间定期随访、指导生活方式干预并调整胰岛素用量.对干预前、后血糖波动、氧化应激和各项代谢指标的变化行方差分析,并对其影响因素行相关分析及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1)基线时2型糖尿病组24 h尿游离8-isoPGF2α分泌率(8-isoPGF2α/Cr)为(1706±477)pg/mg,与糖尿病前期组[(216±65)pg/mg]和正常糖耐量组[(269±60)pg/mg]比较升高690%和5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7.304,P<0.05);2型糖尿病组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为6.04 mmol/L,与糖尿病前期组[(2.7±1.2)mmol/L]和正常糖耐量组[(1.7±0.5)mmol/L]比较升高124%和2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7.729,P均<0.05).(2)2型糖尿病组经"重组赖脯胰岛素25"干预后,24 h尿8-isoPGF2α/Cr、MAGE、糖化血红蛋白、甘油三酯与干预前比较分别降低34.53%,31.81%,18.50%,28.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6.108、18.378、39.322、5.942,P均<0.05);此外,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与干预前比较显著下降(F值分别为7.879、11.684、38.952、61.207,P均<0.01).(3)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24 h尿8-isoPGF2α/Cr与MAGE呈显著相关(r=0.593,P<0.01);与空腹血糖(r=0.415,P<0.01)、餐后2 h 血糖(r=0.472,P<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r=-0.307,P<0.01)、甘油三酯(r=0.296,P<0.01)、收缩压(r=0.268,P<0.05)显著相关;而与糖化血红蛋白无相关(r=0.186,P>0.05).(4)以24 h尿8-isoPGF2α/Cr为因变量,以上述与其有相关性的变量为自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同门分析,只有MAGE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进入终方程(决定系数r2分别为0.354、0.346,P均<0.01);偏相关分析与卜述结果 一致.结论 (1)2型糖尿病组与正常糖耐昔组、糖尿病前期组比较血糖波动幅度大,氧化应激水平高;(2)2型糖尿病氧化应激活化程度与血糖波动和部分血脂代谢相关;(3)经胰岛素强化干预后,血糖波动幅度下降,氧化应激反应减轻.

  • 蛋白酶体α亚单位6基因-8C/G位点多态性与甘肃东乡族人群肥胖症和胰岛素抵抗的关系

    作者:刘静;袁新建;胡正强;张俊岭;郭茜;石智勇;徐三妮;高宏霞

    目的 探讨蛋白酶体α亚单位6(proteasome subunit alpha type 6,PSMA6)基因多态性与甘肃东乡族人群肥胖症和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RFLP)技术对2006年3月至2008年3月甘肃东乡族住院和门诊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117例和同期接受体检的144名糖耐量正常者PSMA6基因-8C/G酶切位点进行多态性分析.以体重指数≥25定义为肥胖症,据此将正常糖耐量组及2型糖尿病组进一步分为肥胖症亚组和正常体质量亚组.以胰岛素抵抗指数(insulin resistance index,HOMA-IR)男性<4.31、女性<4.51为分割点,将正常糖耐量组及2型糖尿病组进一步分为胰岛素抵抗亚组和非胰岛素抵抗亚组.以放射免疫法测定各组人群空腹血清胰岛素水平,采用氧化酶法测定空腹血清葡萄糖水平.应用t检验及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PSMA6基因-8C/G位点多态性与甘肃东乡族人群2型糖尿病有关(x~2=5.805,P=0.016),其多态性分布具有人种和地域差异.肥胖症组和胰岛素抵抗组PSMA6基因-8C/G位点G等位基因携带者(CG+GG)基因频率显著高于非肥胖症组和非胰岛素抵抗组(x~2=11.584,P=0.001;x~2=4.506,P=0.034).在正常糖耐量组,胰岛素抵抗亚组G等位基因携带者(CG+GG)基因型频率及G等位基因频率均显著高于非胰岛素抵抗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265,P=0.012;X2=4.572,P=0.033).结论 PSMA6基因-8C/G位点多态性与甘肃东乡族人群肥胖症和胰岛素抵抗相关,其多态性具有人种和地域差异.

  • 胰岛素抵抗和2型糖尿病大鼠主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及相关活性物质的变化

    作者:吴静;雷闽湘;柳蓝;谢小云

    目的 观察胰岛素抵抗和2型糖尿病大鼠胸主动脉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和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PKB)的变化,探讨胰岛素抵抗和高血糖状态下内皮功能障碍的发生机制.方法 4~6周龄雄性SD大鼠高糖高脂喂养6周,建立胰岛素抵抗模型(IR组),再从中取20只予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Z)腹腔注射建立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DM组),喂养8周后用正常血糖高胰岛素钳夹技术的葡萄糖输注率评价胰岛素抵抗,用大鼠离体主动脉环对乙酰胆碱的血管舒张反应来评价大鼠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Gress重氮化反应法检测主动脉NO含量,免疫组化法检测主动脉eNOS阳性表达,RT-PCR方法检测主动脉PI3K、PKB、eNOSmRNA表达,透射电镜检测大鼠主动脉超微结构变化,并检测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甘油三酯和胆固醇水平,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结果 (1)IR和DM组大鼠体重、空腹胰岛素、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高(P<0.01),胰岛素敏感指数、葡萄糖输注率显著低(P<0.01).(2)IR和DM组大鼠胸主动脉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显著低于NC组(P<0.05),DM组又低于IR组,大鼠主动脉对乙酰胆碱诱导的大舒张反应与空腹血糖、甘油三酯、胆固醇和空腹胰岛素呈显著负相关,与胰岛素敏感指数显著正相关(P均<0.01).(3)IR、DM组大鼠离体主动脉NO浓度及PI3K、PKB、eNOS mRNA相对光密度较正常对照组显著低(P<0.01),而DM组上述指标又低于IR组(P<0.05).免疫组化显示IR、DM组主动脉eNOS阳性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显著低(P<0.01).(4)IR和DM组大鼠胸主动脉透射电镜检查均可见内皮细胞和内皮下超微结构的病理改变.结论 胰岛素抵抗和2型糖尿病大鼠存在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下降和主动脉超微结构的病理改变,同时主动脉NO浓度、eNOS免疫组化阳性表达、PI3K、PKB、eNOSmRNA表达也下降,提示PI-3K、PKB、eNOS表达下降致NO产生减少可能是胰岛素抵抗和高血糖内皮功能障碍的机制之一.

  • 糖/血小板反应素-1/转化生长因子β1信号传导途径在糖尿病心肌病发病中的作用

    作者:钟明;张薇;苗雅;马骁;巩会平;孙慧;唐梦熊;张运

    目的探讨糖/血小板反应素-1(TSP-1)/转化生长因子(TGF)β1信号传导途径在糖尿病心肌病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高脂高热量饮食诱导出胰岛素抵抗,加小剂量链脲佐菌素注射建立糖尿病心肌病动物模型,以Masson染色、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左室心肌胶原含量、TSP-1、TGFβ1 mRNA和蛋白质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糖尿病心肌病大鼠左室心肌组织胶原含量明显高,存在心肌间质纤维化;TSP-1 mRNA和蛋白质表达均明显高,TGFβ1 mRNA、活性和非活性TGFβ1蛋白质表达亦明显高;TSP-1、TGFβ1 mRNA水平与空腹血糖、心肌组织胶原含量以及左室舒张功能指标均明显相关,TSP-1、活性TGFβ1蛋白质表达水平与空腹血糖、心肌组织胶原含量以及左室舒张功能指标之间亦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但非活性TGFβ1蛋白质表达水平与空腹血糖、心肌组织胶原含量以及左室舒张功能指标之间无相关性.结论糖/TSP-1/TGFβ1信号传导途径在糖尿病心肌病时心肌间质纤维化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临床上糖尿病心肌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靶点.

  • Tribble 3在糖尿病心肌病心肌间质重构时的表达和缬沙坦干预的影响

    作者:张薇;钟明;唐梦熊;马骁;苗雅;孙慧;张运

    目的探讨Tribble 3(TRB3)基因在大鼠Ⅱ型糖尿病心肌病心肌间质重构中的可能作用及缬沙坦干预的影响.方法 32只Wistar大鼠以高脂高热量饮食诱导加小剂量链脲佐菌素注射建立Ⅱ型糖尿病心肌病动物模型,随机分为糖尿病心肌病组和缬沙坦治疗组(缬沙坦30 mg*kg-1*d-1灌胃),以8只正常大鼠作对照.采用Masson染色测定心肌胶原含量,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心肌TRB3 mRNA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糖尿病心肌病组左室心肌组织胶原含量显著高(11.01±3.05比16.92±3.18,P<0.01),与糖尿病心肌病组相比,缬沙坦组心肌胶原含量明显低(16.92±3.18 比 13.23±3.14,P<0.05),心肌组织胶原含量与空腹血糖呈明显正相关(r=0.746,P<0.01);与对照组相比,糖尿病心肌病组大鼠心肌TRB3 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0.0198±0.0082 比0.1108±0.0933,P<0.05);与糖尿病心肌病组比较,缬沙坦组TRB3 mRNA表达水平明显低(0.1108±0.0933 比 0.0367± 0.0234,P<0.05);与对照组比较,缬沙坦组TRB3 mRNA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心肌病组大鼠心肌TRB3 mRNA表达与血糖正相关(r= 0.69,P<0.05),与心肌组织胶原含量正相关(r= 0.67,P<0.05).结论首次证实TRB3基因在大鼠心肌中表达,发现了TRB3基因可能参与了糖尿病心肌病心肌间质重构,缬沙坦干预减轻糖尿病心肌病心肌间质重构,改善左室舒张和收缩功能,下调TRB3基因的表达.

  • 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小鼠对缺血刺激的反应及其机制研究

    作者:李拥军;林清;刘昌伟;管珩;柳夏林

    目的 研究在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状态下,小鼠肢体对缺血刺激的血管生成反应,并探讨其发生机制.方法 雄性C57BL/6小鼠40只,分别以常规饲料(对照组20只)和高脂肪饲料(糖尿病组20只)喂养.12周后,创建小鼠下肢动脉缺血模型,应用激光多普勒扫描仪记录肢体血流恢复情况.术后4周处死小鼠,取下肢肌肉组织行组织病理学检查,CD31染色,评价血管密度;取正常下肢肌肉组织分别行ELISA和Western Blot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下游因子AKT的表达状况,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VEGF受体的表达情况.结果 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鼠肢体缺血后其自身恢复和新生血管密度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小鼠;肌肉组织中VEGF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而VEGF受体表达差异却无统计学意义.肌肉组织中PAKT/AKT比值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肢体对缺血刺激的反应明显减弱,这一现象可能与VEGF信号传导通路功能不全有关.

  • 冠状动脉再血管化治疗预后与2型糖尿病控制程度的关系

    作者:郭永和;张维君;成万钧;周玉杰;周志明;赵迎新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病人冠状动脉再血管化治疗预后与血糖控制程度间的关系,为预后及二级预防提供有益的指导.方法对153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及181例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CI)的2型糖尿病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后随访2~3年,依据术后临床预后分为良好和不良,采用单因素分析比较两组中血糖控制程度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血糖控制不良与再血管化治疗预后不良的相关危险程度.结果 CABG组和PCI组分析结果显示,预后不良组比预后良好组血糖控制明显较差(P=0.007、0.008),经回归分析示血糖控制不良明显增加预后不良危险性(OR=2.033,P=0.008和OR=2.476,P=0.006).结论 2型糖尿病病人经冠状动脉再血管化治疗后其预后与血糖控制程度显著相关.有效地控制血糖于正常水平,才有可能改善2型糖尿病病人冠状动脉再血管化治疗的预后,进一步说明对于伴发2型糖尿病的冠心病病人,积极有效控制2型糖尿病对冠心病治疗和预后有极其重要意义.

  • 2型糖尿病对冠心病患者大隐静脉旁路血管内皮细胞的影响

    作者:李世康;栗振坤;龙村;何立术;周琦云;胡应学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对冠心病患者大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 选取预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40例患者,其中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20例(试验组)及无糖尿病20例(对照组)。每例均取其大隐静脉旁路血管的远心端1 cm长的血管环,切成3段。分别观察血管内皮形态学的变化及采用器官管槽法,在37℃有氧条件下,检测苯肾上腺素(10-5 mol/L)引起的血管收缩反应、以及不同浓度(10-9~10-5 mol/L)的硝酸甘油、乙酰胆碱引起的血管舒张反应。结果 试验组大隐静脉超微结构受损程度较对照组严重。苯肾上腺素引发的预收缩强度和硝酸甘油引发的非内皮依赖性舒张反应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乙酰胆碱引发的内皮依赖性大舒张反应,试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2型糖尿病会加重冠心病患者大隐静脉旁路血管内皮细胞的损害。

1055 条记录 5/53 页 « 12345678...525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