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恶性血液病27例化疗后骨髓抑制期住层流床的护理

    作者:李彦珊

    目的:分析研究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后骨髓抑制期住层流床的护理措施。方法:选取接受化疗治疗后出现Ⅳ度骨髓抑制的恶性血液病患者54例,将其均分为两组,对照组27例患者被安置在普通病床,研究组27例被安置在层流床,并注意监测患者病情以及体温变化,给予患者实施必要的护理。结果:研究组患者的继发感染率、情绪焦虑例数、发热持续时间、平均抗生素使用时间以及平均住院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均存在显著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后骨髓抑制期住层流床可有效减少感染发生以及住院时间,有利于患者身体健康的早日恢复。

  • 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后便秘的预防及护理对策

    作者:胡霞

    目的 探讨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后便秘的护理对策.方法 2012年5月-2013年5月我院90例恶性血液病化疗后的患者,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预防措施及护理对策,比较2组患者便秘的程度.结果 采取护理对策的观察组恶性血液病患者便秘发生率及便秘程度交对照组均低,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对于恶性血液病化疗患者,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及护理对策,可降低便秘的发生率及便秘程度.

  • 树突状细胞与恶性血液病的免疫治疗

    作者:王玮;孙秉中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 DC)是目前发现的功能强的抗原递呈细胞(antigen-presenting cells,APC),其对肿瘤的免疫治疗是现今肿瘤和免疫学研究的热点和重点。有关DC免疫治疗的基础研究较多,而对其临床应用的研究较少。

  • 流式细胞仪ProCOUNT法计数CD34+细胞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马莉;顾健;汪中强;吴蔚;王红

    目前外周血干细胞移植(PBSCT)已成为治疗恶性血液病、实体瘤及自身免疫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并在各学科有着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对于有剂量要求的造血干细胞移植方案而言,精确的造血干细胞计数十分重要.

  • 化疗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治疗研究进展

    作者:梅琳

    目前国内患肿瘤的人数逐年增长,每年新增各种肿瘤患者约有数百万人,而化疗是恶性血液病和恶性肿瘤综合治疗的重要手段,通常80%-90%的化疗患者会出现白细胞降低、20%-30%的患者会出现明显的血小板减少的情况[1]。随着粒/粒巨集落刺激因子的应用,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下降得到了有效治疗。而血小板减少却难以有效缓解。因此,化疗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chemotherapy -in-duced thrombocytopenia ,CIT)成为近年来限制肿瘤化疗的重要原因之一。现对近年来CIT 的中西治疗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伊曲康唑预防恶性血液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疗效分析

    作者:李玉巧;梁志伟;罗国桢;李丽萍

    目的 研究伊曲康唑对恶性血液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预防作用.方法 采用同期随机对照将高危患者分为两组,实验组38例,进行伊曲康唑预防性治疗,对照组36例,未进行预防治疗.结果 真菌感染率分别为20.5%和38.9%,经χ2检验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伊曲康唑预防恶性血液病侵袭性真菌感染安全可靠.

  • 两性霉素B治疗恶性血液病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分析

    作者:韩效林;张小毅;王婉玲

    广,疗效好,但须合理用药,定期监测肝肾功能、血钾水平.

  • 两性霉素B雾化吸入治疗血液病恶性肿瘤并发下呼吸道真菌感染的疗效观察

    作者:李玲

    血液恶性肿瘤是以造血细胞恶性克隆性增殖为特征的一组肿瘤性疾病,由于长期大剂量使用化疗药物,长期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及免疫抑制剂使机体抵抗力下降,使其容易发生侵袭性真菌感染.我科于2008年6月~2012年9月采用两性霉素B雾化吸入治疗恶性血液病并发下呼吸道真菌感染78例,现将其临床疗效报道如下.

  • 循环miRNA在恶性血液病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周丹;罗自勉;周新伏

    循环miRNA是一类非编码小RNA分子,可作为许多疾病特别是恶肿瘤的生物标记物,近年来研究发现,在不同的恶血液疾病中miRNA具有不同的表达谱,并且对疾病的诊断、疗效及预后评估具有重提作用,本文对循环miRNA的来源、功能及循环miRNA与恶血液病的关系进行综述.

  • Hepcidin在恶性血液病贫血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作者:刘新颖;杨硕;陈贵琴;汪丹;谢杨;夏春晓;李美杰;刘建会

    目的:探讨铁调素(hepcidin)在恶性血液病贫血患者中的表达,并对hepcidin与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血红蛋白(hemoglobin,Hb)、血清铁和铁蛋白表达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方法:收集80例恶性血液病贫血患者外周血,分别检测hepcidin、IL-6、Hb、血清铁和铁蛋白的表达水平,并以30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使用SPSS 21.0软件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恶性血液病贫血患者血清中hepcidin、IL-6、Hb、血清铁和铁蛋白的表达量分别为(61.93 ± 19.98)μg/L、(5.56 ± 1.17)ng/L、(96.68 ± 12.35)g/L、(9.85 ± 1.09)μmol/L和329.42(299.70~459.06)μg/L;健康对照组相对应的表达量分别为(21.35 ±7.38)μg/L、(2.52 ± 1.28)ng/L、(140.07 ± 7.71)g/L、(19.95 ± 4.25)μmol/L和95.72(76.56 ~131.42) μg/L,两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恶性血液病男性贫血患者中hepcidin、IL-6和Hb的表达量均高于女性患者(P<0.05);中度贫血患者hepcidin、IL-6和铁蛋白的表达量均高于轻度贫血患者,Hb和血清铁表达量低于轻度贫血患者(P<0.01).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epcidin与Hb、血清铁含量呈负相关,与IL-6、铁蛋白含量呈正相关(P<0.05).结论:Hepcidin在恶性血液病贫血患者中高表达,并与贫血程度相关,提示hepcidin在恶性血液病贫血发生中具有重要作用.

  • 非髓性白血病的其他恶性血液病中DNMT3A基因突变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作者:罗自勉;娄典;周新伏;尹亚飞;胡十齐;雷晓宇;周丹;刘利华;谭振清;朱凯波

    目的:了解DNMT3A基因突变在非髓性白血病的其他恶性血液肿瘤患者中的发生率、分布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196例非髓性白血病的其他血液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提取患者外周血基因组DNA,针对DNMT3A基因突变热点R882位点设计引物,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法扩增DNMT3A基因23号外显子整个编码区基因片段,再将扩增产物纯化后测序,分析DNMT3A基因突变在本组恶性血液病患者中的发生率、分布情况及临床意义.结果:在57例非霍奇金淋巴瘤及34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中各检出1例伴DNMT3A基因突变,在25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45例多发性骨髓瘤和35例骨髓增殖性肿瘤患者中均未检测到DNMT'3A基因突变.结论:非髓性白血病的其他血液肿瘤患者中DNMT3A基因突变少见,伴DNMT3A基因突变的1例T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淋巴瘤患者预后不良,联合去甲基化药物的化疗方案使伴该基因突变的1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一度获得血液学完全缓解,但短期内转为急性白血病并发严重感染死亡.

  • 恶性血液病化疗过程中同时抗乙肝病毒疗效的Meta分析

    作者:靳鸣;宋燕燕;裴梦婉;肖晖

    目的:运用Meta分析评价恶性血液病化疗过程中预防性应用抗乙肝病毒药物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MEDLINE、EMBase、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维普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关于携带乙肝病毒的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同时抗病毒的随机对照实验,同时追索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检索时限均为从建库至2015年3月.统计学分析采用RevMan5.2软件.结果:现有研究显示,携带乙肝病毒的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同时应用抗病毒药物可以降低患者乙肝病毒激活率,降低化疗延迟率和肝炎相关病死率,减少肝功能损害的情况,从整体上改善患者化疗后不良临床反应,既可以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又可以延长生存时间.结论:建议对HBV携带的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前应预防应用抗病毒药物.

  • 国产两性霉素B单药治疗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疗效观察

    作者:徐丽昕;曹永彬;王志红;刘周阳;王静;吴晓雄

    目的:探讨国产两性霉素B治疗恶性血液病患者合并侵袭性真菌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2011年确诊为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IFI)33例的临床表现和诊疗过程.结果:两性霉素B治疗IFI有效率73%,不良反应主要是发热,低血钾和肾功受损.结论:国产两性霉素B治疗血液病患者合并IFI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可以耐受,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 G试验联合 GM 试验在恶性血液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价值

    作者:张海涛;郝锦霞;郭桂丽

    目的:探讨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G实验)联合曲霉半乳甘露聚糖检测(GM试验)对恶性血液病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MB-80微生物动态快速检测系统和酶联免疫吸附法定量检测血浆1,3-β-D葡聚糖及半乳甘露聚糖的含量,将检测结果及临床特征进行分析.按照欧洲癌症研究治疗组织及真菌研究组(EORTC/MSG)诊断标准,在349例患者中,确定诊断2例,临床诊断23例,临床拟诊175例,排除诊断149例.结果:G、GM试验分别以20ng/ml、0.5为诊断界值,G试验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PPV)和阴性预测值(NPV)分别为77%、89.9%、91.1%、74.4%.G/GM试验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PPV)和阴性预测值(NPV)分别为100%、90.4%、85.9%、100%.结论:C试验联合GM试验是诊断恶性血液病患者IFI的早期、快速的方法.

  • 恶性血液病合并粒细胞缺乏患者并发深部真菌感染的研究

    作者:张霞;刘雨银;靳玉洁;章正华;姜铧;万楚成;夏云金

    目的:研究恶性血液病合并粒细胞缺乏患者并发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粒细胞缺乏合并DFI患者的资料.结果:接受骨髓移植、多次化疗、反复应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等治疗的粒细胞缺乏患者,细胞及体液免疫功能明显降低,同时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破坏了宿主正常菌群生态平衡,成为真菌感染的高危人群.医院内DFI的病原菌主要为白色念珠菌,占61.8%;应用rhG-CSF等药物能缩短粒缺的时间,有利于DFI的治疗.结论:粒细胞缺乏的血液病患者极易并发深部真菌感染,应尽早行保护性隔离.应及时应用rhG-CSF,缩短白细胞减少持续时间,合理使用抗生素,对高度怀疑真菌感染病灶存在时应预防性应用抗真菌治疗,适时据培养结果选用有效抗菌药物.

  • c-FLIP mRNA 在恶性血液病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作者:宋敏;王建宁;张柳波;侯艳秋;孟庆齐;陆化

    目的:探讨 c-FLIP mRNA 在恶性血液病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用采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42例恶性血液病骨髓单个核细胞c-FLIP mRNA 的表达.包括急性白血病(AL)27例,其中初治21例及复发和完全缓解(CR)后AL各3例、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5例、慢性中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NL)1例和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CLL)4例,多发性骨髓瘤(MM)3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一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2型(MDS-RAEB-2)2例.结果:在初治和复发 AL、初治 CML、CNL、CLL、MDS-RAEB-2、MM中 c-FLIP mRNA 均呈异常增高表达,初治AL中c-FLIP mRNA 的表达与复发A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FAB各亚型之间的表达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初治AL与CLL c-FLIP mRNA 的表达显著高于初治CML(P<0.001),但初治AL与初治CL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DS-RAEB-2、MM c-FLIP mRNA 的表达与AL的cFLIP mRNA 表达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和CR后AL均为阴性表达.c-FLIP mRNA 的表达与初治AL患者年龄、性别、初诊白细胞数、LDH以及核型、免疫表型无关.初治未达CR的AL患者其c-FLIP mRNA表达高于CR者,但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恶性血液病c-FLIP mRNA的表达异常增高.c-FLIP mRNA能反映恶性血液病骨髓细胞的凋亡抑制情况,并与恶性血液病的类型、疾病状态、临床疗效和预后密切相关.

  • 伊曲康唑注射液治疗恶性血液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研究

    作者:赵万红;曹星梅;何爱丽;刘苏虎;陈银霞;刘捷;马肖容;张王刚

    目的:研究伊曲康唑注射液治疗血液恶性病患者合并侵润性真菌感染的疗效.方法:对30例按标准诊断患者应用伊曲康唑注射液,剂量200~400 mg/d第1天,以后200 mg/d用药14天.结果:临床总有效率为66.7%,确诊病例、临床诊断病例与拟诊病例有效率分别为71.3%、86.3%、25.0%.确诊病例、临床诊断病例与拟诊病例有效率之间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粒细胞减少,应用广谱抗生素及糖皮质激素是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伊曲康唑注射液起效时间3天~7天,中位时间4天.结论:伊曲康唑注射液对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疗效显著,对存在危险因素的患者早期诊断,积极治疗,可取得良好效果.

  • 砷剂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探讨

    作者:张西春;曹晓莉;李皓;李兴华

    继化学药物治疗恶性血液病和肿瘤50年以后,近年来出现了诱导分化及诱导凋亡疗法,有专家报告,砷剂药理作用主要是选择性原浆毒作用.其主要成分三氧化二砷(砒霜,As2O3)可诱导CML细胞株(K562)、MM细胞株(KM3)呈凋亡特征[1].我国学者将砷剂制成注射剂静脉滴注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获得了较高的安全缓解率,且副作用小,与常用全反式维甲酸无交叉耐药性.

  • 恶性血液病化疗并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的临床分析

    作者:王谷云;姚红霞

    0 引言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FN)是肿瘤化疗患者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据报道FN有4%~21%的死亡率~([1]).为进一步了解恶性血液病化疗患者并FN的临床特点,我们对2005-01/2008-12因患恶性血液病化疗在我院住院治疗的20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 伊曲康唑预防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后真菌感染的临床研究

    作者:顾伊丽;查晓东;王虎庚;顾春燕

    目的:探讨伊曲康唑在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伴感染时真菌感染预防中的应用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56例恶性血液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伴感染的患者,将其分为伊曲康唑早期预防组33例和对照组23例,比较两组患者真菌发生率及不良反应。结果伊曲康唑早期预防组真菌感染发生率为6.06%,对照组为26.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伊曲康唑早期预防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15%,对照组为8.6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跃0.05)。结论恶性血液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在发热早期应用口服伊曲康唑治疗可以显著降低真菌感染的发生率,副反应轻微,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989 条记录 45/50 页 « 12...424344454647484950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