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前置胎盘发病的相关因素分析
正常妊娠时胎盘应附着于子宫的前壁、后壁或侧壁。前置胎盘指的是妊娠28周以后,胎盘附着在子宫的下段,其下缘部分达到或者完全覆盖宫颈内口,位置低于胎儿先露部[1]。妊娠晚期出血的常见原因之一是前置胎盘,在妊娠晚期,子宫下段部分逐渐地延展,从而牵拉宫颈内口,宫颈管逐渐缩短,宫颈口扩张,然而附着于子宫下段的胎盘前置部分不能相应伸展,导致其与子宫附着处分离,引起血窦破裂出血。故前置胎盘的主要临床症状是在妊娠晚期或临产时,出现反复的无痛性、无诱因的阴道流血,偶尔也会发生于20周左右。阴道流血出现时间早晚、出血量的多少以及反复发作的次数与前置胎盘的类型有关。胎盘附着于子宫下段前壁时,听诊子宫下段可闻及胎盘的血管杂音,可有贫血貌,胎先露高浮,胎位异常,胎心可以正常,也可能会因为孕妇失血过多致胎儿窘迫、胎心异常甚至胎死宫内等。然而目前对于前置胎盘的病因文献报道的结果也存在一定差异,研究尚不是很充分。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分析引起前置胎盘妊娠发病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预防前置胎盘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
-
跟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皮缘感染坏死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应对策略
跟骨骨折在跗骨骨折中为常见,发生率约为60%[1],多为高处跌落时足跟着地所致,跌落的高度、地面性质及体质量均对骨折严重程度具有影响。对于跟骨舌状骨折、跟骨体横形骨折波及关节并有移位者、有移位的跟骨横形骨折、舌状骨折以及跟骨后结节骨折、青壮年的跟骨压缩骨折甚至粉碎性骨折、跟骨严重粉碎性骨折等,需手术治疗。切开复位加压螺丝钉内固定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在临床治疗中被广泛应用,其在显露跟骨体横形骨折及跟距关节后,直视下用骨膜剥离子将移位骨折复位,由后骨折块的外面向前上用一枚加压螺丝钉固定可实现骨折的完全复位,临床疗效良好,能明显降低致残率[2]。但是手上所造成的并发症也渐渐引起临床重视,其中切口的皮缘坏死是跟骨骨折术后为常见的并发症,约8.3%。本研究通过大样本的病例回顾性对比观察,分析皮缘坏死组与非坏死组临床特点的差异,判断皮缘感染坏死发生的危险因素并总结应对策略,为临床预防跟骨骨折内固定术后发生皮缘感染坏死的发生提供参考。
-
老年患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分析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多数患者在预后和转归中自行停止发作,无持久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但在临床实际中发现相当一部分TIA患者反复发作终发生完全性脑卒中,具有高度的危险性.因此TIA越来越受到临床医师的重视.对2007年2月至2011年3月本院急诊科就诊的123例60岁以上的老年TIA患者的门诊及住院资料进行分析,探讨其危险因素、临床特点,为临床预防和诊疗提供依据.
-
2-06 顺铂对小鼠肾脏超微结构的影响
目的顺铂(DDP)已广泛应用于抗癌治疗,但是因引起严重的肾功能损伤而限制了药物的使用.该文拟探讨顺铂对小鼠肾脏超微结构的影响,以期为DDP的毒性防护提供新思路.方法昆明种小白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DDP组:DDP2 mg/kg、DDP+茶多酚(TP)组:TP 2.0g/kg.观察指标:肾脏电镜超微结构.结果对照组肾小球结构正常;DDP组曲管上皮细胞线粒体严重空泡化,刷状缘微绒毛融合破坏,基底皱纹消失;肾小球基底膜增厚走向紊乱,内皮细胞肿胀,间质纤维化.DDP+TP组,肾结构有一定的损伤,上皮细胞线粒体少部分空泡化,刷状缘微绒毛轻度损伤,肾小球结构正常,而相对DDP组的损伤程度明显减轻.因此可见TP是可以拮抗DDP毒性的.另外,本次实验还发现DDP可以使曲管内皮细胞水肿,模糊不清,此损伤国内外未见报道.结论 DDP可引起小鼠肾脏组织损伤,TP在一定程度上能拮抗DDP所致的肾损伤.应用于临床预防DDP肾毒性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
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预防
目的:分析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临床预防情况.方法:选择2017年1月与至2018年12月道里区的手足口病患儿254例作为研究对象.以2017年12月31日为临界点,此时间之前的患者纳入2017年组,共158例,此时间之后(实施严格的预防措施)的患者纳入2018年组,共96例.对比不同时间组各季度的预防效果、手足口病的发病年龄分布情况以及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结果:采取预防措施后,2018年组的手足口病在各季度的发病例数均少于2017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各年龄段均有手足口患儿,但均主要分布在1~4岁,其中2018年组的1岁、2岁等年龄段的患儿手足口病发病率明显低于2017年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时间组手足口病患儿在症状和程度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017年组的致病病毒主要为CoxA,而2018年组的致病病毒主要为EV71,占比81.3%,显著高于2017年组的3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足口病主要在1~5岁婴幼儿群体中发病,近年来致病病毒已趋向为EV71,做好手足口病的预防措施,可以较好地降低发病率,效果明显,值得重视.
-
骨筋膜室综合征的临床预防与护理措施
目的 研究分析骨筋膜室综合征的临床预防与护理措施.方法 选取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两组均为前臂、小腿等不同部位骨折,对观察组进行临床预防和护理,对照组进行常规的预防和护理.结果 观察组痊愈19例,关节和肌肉的活动能力得到了较好的恢复,未痊愈1例.对照组痊愈14例,未痊愈6例.观察组痊愈率(95.0%)高于对照组(70.0%)(P<0.05).结论 通过临床预防和科学的护理对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进行治疗,可有效地提高骨筋膜室综合征的痊愈率,值得临床推广和实施.
-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临床预防与治疗
目的:探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简称"妊高症")的临床预防措施与治疗方法.方法:选取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100例,设为观察组,根据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给予降压、镇静和解痉等治疗,另外选择同时期于我院足月分娩的健康产妇100例,设为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比较两组的分娩方式与妊娠结局,提出妊高征的预防措施.结果:两组的胎儿或新生儿死亡率无明显差异,观察组产妇的剖宫产率与早产率均高于对照组,P <0.05,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容易导致产妇早产,发生不良妊娠结局,应当要求其按照医嘱定期产检,加强病情监测与孕期保健,实施健康宣教和心理疏导,充分休息,保持心情愉悦,避免发生妊高征,若发现疾病征兆,应及时给予针对性治疗.
-
上海市新华社区高血压临床预防主导式管理模式效果分析
目的 通过对社区高血压实施临床预防主导式管理前后相关指标的分析,探讨高血压临床预防主导式管理模式的可行性.方法 按照以社区为基础的半试验研究设计,在上海市新华社区确定干预组和对照组后,自社区健康档案中随机抽取各240名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的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高血压患者实施临床预防主导式管理,对照组实施常规的三级管理模式,一年后总结干预效果.结果 经过干预,干预组高血压患者血压的控制率由原来的25.0%上升到38.1%,高出对照组14.3个百分点.患者的血压控制行为如服用抗高血压药物的比例、同时采取五种血压控制措施的比例均有明显上升(P<0.05);患者的个体危险因素如饮酒、食盐过多(人均每日用盐量≥6克)、不参加体育锻炼的比例明显下降(P<0.05).结论 社区高血压临床预防主导式管理模式较传统的高血压三级管理模式在改善健康状况、提高高血压控制率方面效果更好,具有可行性.
-
试论临床预防的社会突破
临床预防已经取得了技术突破,在推广临床预防的过程中还需社会突破.文章从提高认识、转变理念,政策支持,加强学术研究与评价,列入人材培训计划四个方面论述临床预防社会突破的内涵.
-
胸腰段脊柱前路手术并发症的临床预防
目的 探讨胸腰段脊柱前路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原因,以期找出佳的预防手术并发症的手段.方法 选取2008年1月-2011年1月在该院进行胸腰段脊柱前路手术的48例胸腰段骨折患者,其中8例患者术后出现并发症,通过术前和术后的CT检查、X线片以及术后的跟踪随访情况,分析探讨出胸腰段脊柱前路手术并发症的类型、原因以及治疗方法.结果 8例并发症患者中1例为腹膜后乳糜液漏,切口疝并发症1例,气胸1例,2例为深静脉血栓栓塞,肺炎合并胸腔积液1例.6例并发症经过积极治疗后,全部治愈.结论 明确探寻出胸腰段脊柱前路手术并发症的发病原因,可以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或及时找出佳的治疗手段,将损伤降低到小.
-
中药新药的药理研究与评价
中药新药的药理研究包括:主要药效学、一般药理学及药代动力学研究等.1 主要药效研究作为一个药必须是有效的,否则就不能称之为药.因此,评价一个新药是否有效,一般是从它的主要药效作用入手,即从它预期用于临床预防、诊断和治疗目的的药理作用开始.为研究和评价一个抗肿瘤药,应从"扶正祛邪”、"增效减毒”作用开始;研究和评价一个治疗跌打损伤药,则应从"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等作用开始,进行有针对性的试验研究工作.这就是主要药效研究的主要内容.通过研究,可进一步了解新药药理作用的有无、强弱、范围、特点以及与同类药或原剂型相比有哪些优越性,也可作为该药有否进一步开发前景的参考材料.
-
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及药敏分析
目的 了解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情况,并做支原体培养加药敏分析,为临床预防、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检测门诊泌尿生殖道患者360例标本,统计支原体感染率,并作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360例标本中有182例培养出支原体,阳性率50.6%.结论 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以解脲支原体(UU)为主,对各种抗菌药物已产生一定的耐药性,尤其是混合性感染的耐药性更加严重.因此,对怀疑患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的患者,应留取标本进行支原体和药物敏感情况检测,对临床选择用药有重要的意义.
-
子宫内膜癌的二元发病模式及其临床病理意义
子宫内膜癌是妇科常见的侵袭性肿瘤之一.2005年中国大陆新发病患者估计为2万例[1].该病常见于绝经后妇女,诊断平均年龄约60岁.1973-1978年期间,美国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有短暂增加,这与此期间普及雌激素替代治疗有关.除雌激素替代治疗因素外,其他危险因素包括:肥胖、高脂饮食、生育因素(未产、初潮提前和绝经延迟)、多囊卵巢综合征、三苯氧胺治疗乳腺癌.随着当今中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肥胖症增多,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也相应提高.总的来说,与其他常见的恶性肿瘤相比,妇科恶性肿瘤的分子研究相对滞后.子宫内膜癌的诊断主要依据传统的组织学方法,分子水平的辅助诊断贡献较少.根据其发病途径不同, 子宫内膜癌可分为两种类型,即所谓二元发病模式.因两型子宫内膜癌的临床预防、早期诊断和治疗措施差异较大,及时了解新的研究动态有重要的临床和病理实践意义.
-
早期自然流产患者蜕膜淋巴细胞表面分化抗原簇的表达
不明原因早期自然流产严重危害孕妇身心健康,其免疫学发病因素目前尚不清楚.本研究旨在探讨患者蜕膜中淋巴细胞表面分化抗原簇(CD)的表达,为此种疾病的发病机制研究以及临床预防、诊治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
-
天曲益脂康对血脂异常者血脂水平影响的观察
血脂与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联,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冠状动脉病变及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对血脂异常患者进行有效的降脂治疗, 是临床预防急性心血管疾病发生的重要环节.
-
血液净化模式对尿毒症患者晚期氧化蛋白产物水平的影响
晚期氧化蛋白产物(advanced oxidation protein products,AOPP)是新近发现的与氧化应激有关的大分子尿毒症毒素,是蛋白质被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活化生成的次氯酸所修饰的产物[1],AOPP潴留可能是血液透析患者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原因之一[2].有报道终末期肾病(ESRD)患者循环AOPP水平明显增高[3].AOPP潴留通过氧化应激引起内皮细胞损伤可能是其参与AS发生、发展机制之一[4].血液净化模式对AOPP潴留的影响目前尚无报道.本研究旨在观察血液净化模式对AOPP的影响,为临床预防尿毒症心血管并发症提供新思路.
-
儿科ICU 中真菌感染防治
近年来,在儿科临床随着广谱抗生素、激素、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胃肠外静脉营养、气管插管、中心静脉置管、留置导尿管、手术等侵袭性操作在ICU 的普遍使用,患儿真菌感染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患儿真菌感染因其临床症状的不典型性、早期缺乏特异性指标,使得临床预防、诊断和针对性治疗十分困难.为全面的认识和治疗患儿真菌感染,本文对真菌感染的流行病学特点、病原变迁、危险因素、诊断,抗真菌药物临床特性及药物治疗效果进行综述.
-
基质金属蛋白酶与其抑制剂在消化道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MMP和TIMP之间的相互平衡可以保证机体在生理状态下的细胞迁移和细胞外基质重构.MMP和TIMP之间平衡失调在细胞外基质降解这一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为肿瘤早期浸润的标志,在肿瘤细胞侵袭和转移等病理过程中也发生作用.基质金属蛋白酶MMP因其强烈恶性组织特性并具有独特的分解各种细胞外基质能力,被确定是有希望的癌症治疗靶位.由于认识到MMP在肿瘤侵袭及转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对MMP的抑制剂的研究也倍受重视,这类抑制剂有可能成为广谱抗肿瘤治疗剂,通过MMPs,TIMPs表达量的检测可以协助临床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判断良性肿瘤,特别是交界性肿瘤的转归,从而指导临床预防抗肿瘤治疗.通过研究MMP-TIMP之间及肿瘤与宿主细胞间的相互作用,为临床恶性肿瘤的诊断,预后判断及治疗提供理论及试验依据,对临床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术后电风暴——患者和医生的噩梦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术后电风暴是ICD患者所特有的现象,即发生了需要多次转复的快速、成簇的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VT/VF).定义为植入ICD后,24h内出现≥3次的互不相连的需要ICD进行干预的VT/VF事件.ICD电风暴发生的原因还不十分清楚,目前认为心肌缺血、电解质紊乱、交感神经兴奋均为可能的诱发因素,而低射血分数、宽QRS波以及缺少β受体阻滞剂治疗是患者植入ICD后出现电风暴的强预测因素.但遗憾的是,临床工作中只有一小部分患者能够发现诱发因素,大多数患者发生电风暴无明显诱因可寻,这也给临床预防电风暴发生带来了一定难度.ICD电风暴不仅缩短ICD的寿命,给患者造成了极大痛苦,明显增加了患者的住院时间,而且增加了死亡率.一旦发生电风暴,无论对于患者还是医生,无疑都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因此,临床上如何预防和处理ICD术后电风暴是至关重要的.
-
论阿尔茨海默病存在的危险因素及临床预防
目的:研究阿尔茨海默病( AD)的危险因素以及临床预防措施。方法:收集AD患者39例为观察组,并选择同期来院检查无精神障碍的健康人42例作为对照组,分析AD相关危险因素,并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年龄、脑血管病史、糖尿病史、头部创伤史均是AD的危险因素,其中年龄、脑血管病史以及头部创伤史是AD的独立危险因素,而脑力劳动是其独立保护因素,P<0.05。结论:AD的发病危险因素较多,应加强对头部创伤史、脑血管病史老年患者的重视度,倡导并鼓励老年人群勤用脑、多思考,积极参与体力活动,戒烟限酒等,全面预防AD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