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320名离退休干部5年血脂情况的动态观察研究
目的 测量并分析离退休干部血脂的动态变化情况,为制定、调整相应的老干部保健措施和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近5年西安市3个干休所320名老干部的三项血脂指标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进行了测量并分析.结果 老干部随着年龄增长,血清总胆固醇水平逐年增高;血清甘油三酯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水平呈现缓慢下降的趋势.不同年度血清总胆固醇水平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三项血脂指标在男、女之间无明显的性别差异(P>0.05).血脂异常检出率各年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血清总胆固醇升高是该人群血脂异常的主要危险因素;检测血脂指标的变化、控制血脂水平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一项重要保健措施.
-
260例中老年甲状腺结节患者3年超声观察结果分析
目的 了解甲状腺结节的发展变化规律,为规范甲状腺结节的评估、诊治和随访提供帮助.方法 使用高分辨率超声,对2014年6~8月在我院体检的1391名中老年人进行甲状腺结节筛查,并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选出260例中老年甲状腺结节患者,回顾性分析其在3年间(2012 ~ 2014年)的超声变化情况.结果 中老年人群甲状腺结节的检出率为69.5%,女性检出率显著高于男性(P< 0.05);260例甲状腺结节患者3年随访期间,结节出现逐年增多增大趋势(P<0.05),但总体上仍以多发、低回声、囊性和< 10mm的结节为主;对增长过快或超声提示有可疑恶变征象的12例结节进行细针穿刺抽吸活检(FNAB),发现有2例发生恶性变,恶变率为0.77%.结论 甲状腺结节在不断发展变化,存在发展为恶性肿瘤的风险,为了及早发现癌变、及时采取正确的临床处理,有必要对其进行长期的超声动态观察.
-
超声在评价荷丹片联合二甲双胍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中的应用价值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结构的变化,生活方式的改变,工作压力的不断增加,脂肪肝的患病率及检出率在逐年增加[1],脂肪肝的检查手段也多种多样,现通过不同的检查手段对荷丹片联合二甲双胍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疗效的观察,并进行对比分析,探讨超声检查在脂肪肝治疗期动态观察方面的实用价值.
-
急性脑梗死血清S100B变化
脑梗死是严重危害身体健康的常见的脑血管病,占到全部脑卒中的70%,在疾病早期及时发现并得到即时有效的干预治疗,是降低脑梗死恶化、致残、死亡的关键.目前,对缺血性中风的诊断依然停留在通过影像学获得确诊依据的临床阶段,而早期缺血性变化在CT扫描上很微弱或缺如,功能磁共振DWI(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据报道可在缺血发生后90分钟显示病灶,与PWI(灌注加权成像)相结合可确定缺血半暗带,但磁共振设备昂贵,且有诸多检查禁忌证,临床难以普及.诸多研究已转向寻找对脑梗死进行早期诊断、指导治疗、判断预后的血清标记物.本研究采用ELISA法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S100B的变化作了动态观察,并分析了其与临床神经功能缺失症状的关系.
-
急性腹型心肌梗死74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急性腹型心肌梗死的临床表现、误诊情况及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2008年收治的74例急性腹型心肌梗死临床资料.结果:误诊为胃痉挛28例,急性胰腺炎3例,急性胃肠炎11例,胆囊炎、胆石症7例,急性阑尾炎2例,尿路结石1例,腹膜炎2例.误诊率62.2%.结论:急性腹型心肌梗死属于不典型心梗,易误诊.临床医师遇到以上述症状为突出表现的病人应高度警惕腹型心梗的可能.结合病史综合分析病情,动态观察病情变化,尽早做出明确诊断,争取宝贵的抢救时间.
-
胸腹部气体液体的观察对影像诊断的意义
人体胸部及腹部是机体内液体和气体变化极易表现和发现的部位.本文尽量详述胸、腹部液体、气体及气液共存状态下的X线表现,重点在于如何运用X设备,利用液体及气体的变化的自然规律,从而达到影像诊断的目的.
-
应激性溃疡应用胃肠减压时的护理
应激性溃疡是患者并发休克、出血、感染或肺肝肾等脏器功能严重受损伤时,胃黏膜表现出的以黑便、呕血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疾病.我院在对应激性溃疡患者进行止血及其他对症治疗,以及控制疾病的同时,积极的给予胃肠减压,很好的控制了疾病的发展,并积极给予出血的治疗.2008年10月~2010年9月收治患者98例,对其进行动态观察.现报告如下.
-
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参数变化及临床意义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小儿常见的出血性疾病,其特点是自发性出血,血小板减少.骨髓中巨核细胞的发育受到抑制.由于体内存在抗血小板自身抗体,血小板被吞噬细胞所破坏.血小板参数测定能够反应骨髓的代偿情况,有助于鉴别血小板减少的原因,越来越受到临床重视.本文动态观察了ITP患儿治疗前后血小板参数的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
-
尿液妊娠试验定量检测的应用及临床意义
目的:定量检测尿液中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的含量,了解早期胚胎发育情况,监测保胎和流产手术的效果.方法:运用固相夹心法免疫试验,检测尿液中HCG的含量,运用金标斑点法定量读数仪,读出反应板中阳性斑点的含量.结果:尿液中HCG含量大于25IU/L即为阳性,定性试验只能检测出大于50IU/L的标本,二者之间的含量无法测出,定量试验不仅能测出25~50IU/L的含量,而且可以动态观察尿液中HCG的含量.结论:改变检测观念,从单纯的定性试验,变为定量检测,可有助于对先兆流产、宫外孕、滋养层异常等各种疾病的及时发现、动态观察和分析,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
彩色超声对小儿门静脉积气的诊断
目的:探讨小儿门静脉积气彩色超声的声像图特征和临床意义.方法:观察22例门静脉积气幼儿的声像图和临床表现,和查阅相关的文献,所有患儿均在短时间内进行了复查.结论:彩色超声检查在识别门静脉积气明显优于其他检查方法,并且由于其所具有的快捷无创便于复查,因此成为动态观察门静脉积气优的检查方法.
-
DR系统的应用
随着医学影像设备和计算机的发展,常规X线摄影业实现了数字化存储和传输,由计算机X线摄影到直接数字X线摄影,彻底改变了放射科传统的摄影模式,实现了普通X线摄影的数字化革命.数字平板探测器的出现改变了传统X线设备的成像链,极大地提高了影像的对比度和分辨率,强大的图像后处理(图像的放大、反转、滤波、降噪、灰阶变换、不同窗宽、窗位的调整等)技术很大程度上扩展了影像的动态观察范围,DR系统对X线敏感性高,硒物质的直接转换技术使X线的吸收率高于间接转换的3~4倍,由于采用了14位的数字图像转换,图像灰度精度大,层次丰富.
-
药物流产不全超声诊断特征
目前,应用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药物来终止早期妊娠,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应用超声实时检查药流不全患者,可以很便捷、很直观地、反复而多切面地观察宫腔及子宫内膜,并对双侧附件也可以实时动态观察 ,能够及时发现宫腔内及双侧附件的异常声像图.本文31例药流不全患者,均经过清宫手术及病理证实.经超声检查并分析其声像图特征认为:超声诊断药物流产不全极具临床价值,为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提出了可靠依据.
-
无痛胃镜检查过程中对病人的动态观察及思考
目的:对无痛胃镜检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动态观察,了解其不良反应及思考解决不良反应的对策.方法:总结459例无痛胃镜检查者,观察用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静脉麻醉下胃镜检查情况.结果:459例检查者共有70例出现不良反应,包括舌后坠、呛咳躁动、血氧饱和度下降、心律失常、血压下降,误吸等,经处理后绝大部分患者能完成整个检查.结论: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静脉麻醉下进行的胃镜检查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检查方法.
-
新生儿肺透明膜病33例X线动态观察及分析
目的:探讨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的X线特征及动态观察的意义.方法:对33例经X线动态随访和临床证实的新生儿肺透明膜病进行分析.结果:33例均表现为肺野透亮度降低,其中3例出现细小颗粒影,12例出现磨玻璃样改变,14例出现粗颗粒样影,4例呈"白肺"样改变.合并新生儿肺内感染8例,气胸及纵膈积气4例,心脏外形改变6例,支气管肺发育不良1例.结论:本病主要X线征象为网状、颗粒状影,两肺野透亮度降低和支气管充气征.X线检查及动态随访对本病的诊断、预后及并发症的发现具有重要的价值.
-
原发性脑出血继续出血的相关性研究
原发性脑出血(ICH)是指原发性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也称为自发性脑出血,占全部脑卒中的20%~30%.其致死率及致残率较高.脑出血后1次出血通常在30分钟内停止,但近年来,随着CT检查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利用头CT对脑出血病人进行动态观察,发现部分病人在病后24小时内仍有血肿继续扩大,存在继续出血.继续出血是指脑内血肿在病程早期持续活动性出血不断扩大,其发生率在20%~75%.
-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的彩色多普勒诊断体会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检查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在278例临床诊断为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应用彩色多普勒动态观察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超声图像的变化.结果:278例患者中170例在超声图像恢复至正常后停止药物治疗,未见病情复发;108例在临床症状、体征好转后自行停止治疗,淋巴结超声图像仍可见淋巴结肿大表现,37例未见复发,71例在1周和14 d时病情复发.结论:彩色多普勒检查可以指导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治疗,当超声图像恢复正常后停止药物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不易复发,反之则复发率较高.
-
通辽市城区孕妇尿碘动态观察与分析
尿碘是反映人体碘营养状况和评价干预效果的敏感而客观的指标.碘的摄入水平与排泄水平具有很高的相关性,尿碘的排泄量占碘总排泄量的90%以上,所以基本代表机体碘的摄入量[1] .孕妇是碘敏感人群,长期连续地开展这一人群的尿碘监测,不仅可以反映这一特殊群体的碘营养状况,而且还可以间接的评价当地补碘措施的效果.为此,我们于2000-2009 年对通辽市科尔沁区城区孕妇尿碘进行了动态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流行性出血热患者血清IL-18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本文对不同类型流行性出血热(HFRS)患者70例(轻中型组33例,危重型组37例)和对照组30名,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血清白介素-18(IL-18)含量并观察其动态变化,同时检测血小板(PLT)、尿蛋白(UP),血清BUN、Cr,以探讨HFRS患者检测IL-18的临床意义.结果表明各组患者血清IL-18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危重型组IL-18含量增高幅度及持续时间均高于轻中型组(P<0.01).危重型组死亡的5例患者血清IL-18含量高于生存者同期水平(P<0.001).UP、BUN、Cr与IL-18之间呈正相关,PLT与IL-18呈负相关.病程前2天,轻中型组及危重型组IL-18升高者分别为72.7%和81.7%.IL-18与HFRS的病情严重程度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动态观察IL-18和联合UP、BUN检测有助于HFRS的早期诊断,病情监测及预后的判断.
-
缺氧缺糖/复氧复糖HT22细胞损伤的动态观察
目的 探讨缺氧缺糖/复氧复糖不同时间点小鼠海马神经元细胞系HT22细胞损伤情况.方法 取对数生长期的HT22细胞,随机分为6组:正常对照组、缺氧缺糖/复氧复糖(OGD/R)0 h组(OGD/R 0 h)、缺氧缺糖/复氧复糖12h组(OGD/R 12 h)、缺氧缺糖/复氧复糖24h组(OGD/R 24 h)、缺氧缺糖/复氧复糖48 h组(OGD/R48 h)、缺氧缺糖/复氧复糖72 h组(OGD/R 72 h).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细胞均在缺氧缺糖6h后进行复氧复糖.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法检测细胞存活率,乳酸脱氢酶(LDH)法检测细胞损伤情况,Bax、Bcl-2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正常组HT22细胞呈两极或多极,突起明显,突起之间相互交织成网状,细胞膜光滑且完整,胞体折光性强,OGD/R各组细胞胞体轴突减少,细胞皱缩,胞质凝聚.与正常组比较,OGD/R各组细胞存活率均显著降低(P<0.05),OGD/R 12 h至OGD/R 24 h达到低(P<0.05);OGD/R 12 h及OGD/R 24 h组LDH显著升高(P<0.05),OGD/R 0 h、48 h、72 h组均有升高趋势.除OGD/R0h组和OGD/R 72 h组外,OGD/R各组Bax/Bcl-2比值均较正常组显著升高(P<0.05),峰值出现于OGD/R 24 h.结论 缺氧缺糖/复氧复糖细胞损伤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随着复氧复糖时间的延长,细胞损伤不断加重,24 h达到顶峰,随后细胞损伤情况逐渐缓解.
-
双价肾综合征出血热灭活疫苗免疫反应的动态观察
为动态观察沙鼠肾原代细胞双价肾综合征出血热灭活疫苗免疫动物后的免疫反应,采用人用剂量的1/20肌内注射免疫小鼠,局部麻醉下采集尾血,分离血清,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血清抗体水平;处死动物时分离腹股沟淋巴结和脾脏淋巴细胞进行分类计数.结果显示:双价肾综合征出血热疫苗在初次免疫后第2针血清抗体有较大提高,并维持在高水平.流式细胞分类计数,疫苗注射组腹股沟淋巴结CD+4细胞的免疫荧光强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脾脏的B细胞荧光强度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接种该疫苗后细胞免疫亢进.表明沙鼠肾原代细胞双价肾综合征出血热灭活疫苗随接种时间的推移,产生良好的免疫反应.这种反应在免疫2针后能够维持较高水平.该疫苗的免疫机理可能是通过局部淋巴结对抗原呈递来实现的.同时提示,疫苗可能造成细胞免疫功能亢进.
关键词: 双价肾综合征出血热灭活疫苗 免疫反应 动态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