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12例急性下壁心梗误诊分析
急性下壁心梗是急性心梗的一种,常因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疼痛发生在上腹部常被误诊为上消化道疾病,而误诊误治,轻则延误加重病情,重则危及生命突发猝死,引发医疗纠纷.
-
急性右室心肌梗死诊断进展
急性右室梗死(acute fight ventricular infarction,ARVI)是急性心梗的特殊类型,常被漏诊或误诊,目前对该病的了解已经日益深人.由于右室梗死的解剖特点、特殊病理生理情况和血流动力学改变,治疗该部位心梗与其他部位的心梗不尽相同.
-
心电图ST-T异常对心血管疾病的预测价值探讨
近些年在我国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冠心病发病率呈日益增长趋势.近在冠心病Ⅱ级预防和治疗方面取得成绩的重要的部分就是对有症状和无症状的冠心病的早期诊断.人类心肌梗死的心电图改变早在1920年被描述,包括缺血、损伤和细胞坏死,在一定程度上分别表现为T波改变、ST移位和Q波出现等[1].从而心电图(ECG)演变成了一个极其有用的临床工具.急性心梗和变异性心绞痛可引起短暂的ST段改变,而无临床冠心病证据的患者静息心电图ST-T异常是否能预测冠心病死亡、心血管死亡和所有原因死亡率?这种预测有无性别差异?它对预后的独立贡献是什么?现将有关临床研究作一综述.
-
心电图ST段对急性心梗预后的评价
在北美和欧洲,急型心肌梗死(AMI)是首要的人口死亡原因.在美国每年约有100万人因急性心梗而住院.此外,估计有20~30万人在达到医院以前已死于AMI.虽然急性心梗的死亡率已有所下降,但其发病率仍然值得关注.在急性心梗后恢复期住院期间,医生的职责应是着手帮助病人减少危险因子、降脂治疗、戒烟等并进行心梗后危险分层.因此,对AMI患者根据心电图上ST段改变进行危险评估很有意义[1].
-
急性心梗后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病情况与护理方法研究
目的:研究急性心梗后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病情况与护理方法.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82例心肌梗死患者临床资料,监测8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情况.结果:8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有36例患者急性心梗后并发恶性心律失常,对36例患者给予抢救治疗和相应护理措施,36例患者病情均保持平稳.监测36例患者发生恶性心律失常时间:有17例患者发生在6-12h,有3例发生在1-6h,有10例发生在12-18h,6例发生在18-24h.结论:急性心梗患者要加强24h内的心电监护,护理人员要掌握恶性心律失常临床评估和判断,通过临床护理可以及时发现恶性心律失常,有时采取救治措施,以此降低死亡率,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
2例断指再植术后并发急性心梗的病情观察与护理
目的 总结2例断指再植术后并发急性心梗,急诊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患者易出现的护理问题,提出相关护理对策.方法 2例患者由于同时具有两种疾病,并伴有高血压高血脂、心理不稳定等不利因素,提出应加强对患者生命体征的观察及疼痛、心理、排便的护理,促进患者康复进程,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结果 本组2例断指均成活,急性心梗得以控制.结论 严密观察病情及细心护理,对断指再植术后并发急性心梗病例的痊愈十分重要.
-
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82例分析
不稳定型心绞痛(UA)是冠心病介于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包括初发劳力型心绞痛、恶化劳力型心绞痛和自发型心绞痛,具有病变复杂、进展迅速、易演变为急性心梗或猝死的特点.我们在常规西药基础上,加用中药治疗UA取得显效,报告如下.
-
中西药合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40例
1996年1月以来,我们用血府逐淤汤加减救治急性心肌梗死获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40例中,男24例,女16例;年龄50~78岁,平均65岁。心电图均有典型的S—T段抬高或有Q波的急性心梗心电图演变过程(或心下壁、或心后壁、或心尖部、或广泛前壁),并有较典型的临床症状,其中1例并发急性心源性休克。……
-
中药针剂治疗脑心综合征35例
脑心综合征是指各种急性颅内疾患引起的继发性心脏损害,临床尤以急性脑血管病继发心肌缺血、心律失常、急性心梗或心力衰竭为常见.心电图异常表现可高达70%左右[1],其中缺血性表现占50%,主要为ST-T改变,各种心律失常占发生率约为1/3,急性心梗发生率为3%~33%,常被卒中掩盖,一旦合并救治困难,预后不良,死亡率高达52%[2].我们在临床中用中药针剂辨证治疗本病,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
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心梗PCI术后患者CRP,IL-6及TNF-α的影响
目的 比较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血脂正常急性心梗PCI术后患者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及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的影响.方法 入选127例单支血管完全闭塞PCI术后患者,分为A组42例、B组44例、C组41例,给予阿托伐他汀片A组20mg 1次/d;B组40mg 1次,d;C组80mg 1次,d;用药前及用药后1周、2周及4周分别测定C-反应蛋白、血细胞介素-6及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结果 用药后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及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B组较A组明显降低(P<0.05),C组又较B组明显降低(P<0.05).3组降低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总胆固醇作用相似(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能降低血脂正常急性心梗PCI术后患者C-反应蛋白、血细胞介素-6及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且呈剂量依赖性.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药物干预及其对预后的影响
目的:本研究回顾性研究阿司匹林在院前急救急性心梗中的使用情况和院前药物干预对急性心梗预后的影响.方法:用统计学方法回顾性研究,阿司匹林在院前急救中的使用情况,以及院前用药对预后的影响.结果:阿司匹林在急性心梗院前急救中用药比例较低.年龄因素与是否服用阿司匹林无明显相关性.有急性心梗病史、心电图ST段抬高性心梗、非ST段抬高性心梗、高年资出诊医生等因素均与院前阿司匹林的使用有不同程度相关性,矫正了混杂因素,氧气、硝酸甘油、B受体阻滞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在院前的使用与患者1年内的死亡率只有阿司匹林有相关性.结论:在院前急救心肌梗死中阿司匹林的服药率仅占一半,院前急救中及时准确的诊断对于及时服药是关键,因此我院需要大力发展院前急救队伍,提高急救的诊断、治疗水平.
-
急性心梗的常见诱因分析
急性心肌梗塞(AMI)是持续而严重的急性心肌缺血所引起的部分心肌坏死.AMI患者特征是病情危重而变化快,死亡率高,大多数病人在急性心梗发作后的分析调查中能够找到明显的诱因.如果针对诱因加以注意和护理并预防,可以有效降低突发AMI的概率.
-
嵌顿痔伴冠心病急性心梗术后大出血1例
患者男,44岁.因大便干燥致肛内肿物脱出,肛管外翻,肛缘水肿,炎症期不能用手将脱出物还纳,疼痛剧烈.
-
注射用红花黄色素不良反应1例分析
注射用红花黄色素商品名为乐坦,其成份为羟基红花黄色素A,近来已广泛用于动脉硬化所致的缺血性心血管疾病[1],如:冠心病、心绞痛、急性心梗等。该药可活血化瘀、通脉止痛。随着临床应用的增多,其不良反应及安全性也备受关注。
-
优质护理在急性心梗护理中的应用
目的:研究优质护理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到我院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取数字随机分组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1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则在对照基础上实施优质护理干预,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经不同护理干预后,实验组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间数据对比具有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间数据对比具有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优质护理应用到急性心梗护理,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可在临床中大力推广应用.
-
急性心梗实施早期溶栓治疗的相关护理方法
目的:探讨急性心梗采用静脉溶栓治疗的效果分析.方法:以我院诊治的急性心梗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治疗的时间为2014年至2016年,平均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进行尿激酶溶栓治疗,研究组进行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同时给予护理干预.结果:治疗后研究组的冠状动脉再通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者之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心梗患者通过静脉溶栓治疗能够增加冠状动脉再通率,降低不良反应率,可以广泛应用于临床.
-
D-二聚体在急性心梗溶栓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探析
目的:探讨D-二聚体在急性心梗溶栓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抽样选取2013年10月~2016年10月我院收治的98例急性心梗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根据溶栓治疗后冠状动脉是否开通分为溶栓未通组(n=49)和溶栓再通组(n=49)两组.检测两组患者溶栓前、及溶栓后2h、6h、24h、48h的D-二聚体含量变化情况,分析D-二聚体在急性心梗溶栓治疗中中的价值.结果:两组溶栓前的血浆D-二聚体含量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再通组溶栓后溶栓后2h、6h、24h、48h的血浆D-二聚体含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D-二聚体水平可有效反映溶栓再通效果,是急性心梗溶栓治疗冠状动脉再通的重要指标.
-
急性心梗合并恶性心律失常患者的急救护理进展
急性心肌梗塞是临床常见、起病急、病情发展迅速的危重病症,且急性心肌梗塞具有较多并发症,以心律失常为常见,而恶性心率失常情况危急,具有极高猝死率,且抢救成功率较低,临床中,护士对于心电图掌握有所欠缺,当患者心电图发生变化时,不能及时发现并作出正确判断,这样就失去心电监护的意义,所以,早期识别恶性心率失常心电图,熟练掌握急救设备及药品的使用方法是抢救病人的关键,这样才能有效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病死率,提升患者生存质量.
-
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急性心梗静脉溶栓后再通率的影响
目的观察丹参注射液对急性心梗溶栓后再通率的影响.方法将本院近3年来收治的急性病人随机分成A、B两组:A组常规给予尿激酶100~150万U静脉溶栓;B组除采用常规溶栓治疗,同时给予丹参注射液250ml静滴,然后给予心电监护、心肌酶及临床症状观察,按WHO(世界卫生组织)确立的再通标准,确定心梗后冠脉再通率.结果经过总结,A组(常规组),30例中有17例再通,再通率为56.5%;B组(中西医组合组),30例有20例再通,再通率为66.6%.经统计学处理(X2=4.31,P<0.05)两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丹参注射液和溶栓药物合用明显增加急性心梗溶栓的再通率.
-
冠脉内注射前列地尔对急性心梗患者急诊PCI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
目的 研究前列地尔对行急诊PCI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术后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心内科2017年2月~2018年2月行急诊PCI术的的急性心梗患者120例,将所有患者随机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水化治疗;观察组在常规组的基础上术前30分钟给予0.9%氯化钠溶液100 ml+前列地尔10μg静脉滴注,1次/d,连续7 d.观察两组患者术后6 h、12 h及24 h测定血清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术后24 h及7 d测定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PCI术后即刻造影结果:校正的TIMI帧数(CTFC).结果 术后6 h、12 h以及24 h,观察组CK和CK-MB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两组NT-proBNP、LVEDD、LVEF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观察组NT-proBNP、LVEDD均低于对照组,LVEF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CI术后即刻观察组患者CTFC为(26.81±4.12)帧,低于对照组的(35.92±4.91)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前列地尔可明显改善急性心梗患者PCI术后的心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