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腓骨移植并一期抽出式延长治疗胫骨大段骨缺损伴肢体短缩

    作者:杨运发;徐中和;侯之启;张光明

    目的:分析吻合血管腓骨移植并一期抽出式延长治疗胫骨大段骨缺损伴肢体短缩的可行性及其疗效.方法:随机选取60例正常成人胫腓骨正侧位X线片,比较胫骨干髓腔窄内径和腓骨干宽外径;临床对4例胫骨大段骨缺损伴肢体短缩应用吻合血管腓骨移植并一期腓骨近段抽出式延长进行治疗.结果:正位胫骨干髓腔窄内径(11.84±2.14)mm与侧位腓骨干宽外径(12.31±2.06)mm、侧位胫骨干髓腔窄内径(11.62±2.06)mm与正位腓骨干宽外径(11.27±2.02)mm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临床应用4例,术后3~6个月双下肢等长,6~9个月骨接合部骨性愈合,下肢形态、功能满意.结论:(1)腓骨纵轴旋转90°,可顺利插入胫骨髓腔;(2)吻合血管腓骨移植并一期腓骨近段抽出式延长治疗胫骨大段骨缺损伴肢体短缩,方法可行,疗效满意.

  • 抗牵张力测量在肢体延长中的应用

    作者:罗阳;李起鸿;府伟灵

    1951年,俄罗斯学者Ilizarov从临床、生物学、工程学等诸多方面对各种创伤、先天性畸形等疾病的治疗进行研究,发现了组织再生的一般生物学原理:张力-应力法则(law of tension-stress),即给活体组织持续、稳定的缓慢牵伸使其产生一定张力,可刺激某些组织的再生和活跃生长.

  • 正确认识与合理使用外固定支架

    作者:徐永清

    1840年,Malgaigne首先使用外固定支架治疗骨折,开启了外固定支架临床应用的先河.20世纪50年代,Ilizarov报告了其设计的用于下肢骨牵引延长的器械,并相继就其在动物实验与临床应用上的经验做了讨论,提出了一种张力-应力法则,即建立在组织自身对损伤的再生反应基础上的"张应力理论".这成为20世纪矫形外科的里程碑.目前,外固定支架的理论基础和临床应用已日趋完善,并广泛应用于骨折固定、肢体延长、四肢骨缺损、骨不愈合、畸形矫正、肢体功能重建等治疗.

  • 中西医结合治疗胫骨骨髓炎合并骨缺损疗效观察

    作者:何忠;杨兵;黄宗权;陈正;叶大杰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胫骨骨髓炎合并大段骨缺损的临床疗效. [方法]采用Ilizarov外固定架压缩复位固定和骨延长手术治疗13例胫骨骨髓炎并大段骨缺损患者,术后配合中药口服,术后1~2周治以清热解毒、活血通络为法,内服五味消毒饮合桃红四物汤(桃仁10 g,红花6 g,当归10 g,赤芍10 g,生地黄15 g,川芎10 g,金银花15 g,野菊花15 g,蒲公英15 g,紫花地丁10 g,青天葵10 g);术后3~12周治以补益气血、续筋接骨为法,内服益气养血接骨汤(党参10 g,茯苓10 g,白术10 g,当归10 g,熟地黄15 g,白芍10 g,龙眼肉10 g,制自然铜20 g,地鳖虫15 g,鸡血藤20 g,杜仲10 g). [结果]所有13例患者伤口均愈合,无复发,平均随访时间15个月(10~26 个月) ,胫骨缺损均得到治愈,骨愈合时间平均3.6个月(2 ~5个月),骨延长平均8 cm(5~11 cm),5个月以后骨痂生长达到胫骨化,所有患者恢复了负重行走功能.疗效按Johner-Wruhs标准进行评定,优10例,良2例,中1例. [结论] Ilizarov外固定架技术配合中药分期治疗胫骨骨髓炎并大段骨缺损能减少抗生素的使用量,提高治愈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国内骨外固定器的研究概况

    作者:黄永雄

    骨外固定器治疗骨折,Parkhill(1898)先报导.该项技术在骨折及其并发症的治疗中所以能获得良好效果,主要是因为能给骨断端提供牢靠的固定,但不影响骨的修复性再生能力,从力学与生物学两个方面为骨愈合提供有利的条件.从目前文献看来,骨外固定治疗的主要适应症是四肢不稳定性骨折、感染性骨折、骨折不连接和感染性骨不连.外固定列是肢体延长所必需.目前在国外广泛应用的外固定器主要有Hoffmann,Wagner, Vidal-Adrey, Anhderson,Judet, AO 与Iizarov等几种.国内有力臂式和以孟和、李起鸿为代表半环槽式两大类,十年来,经各医学专家的不断研究改良,取得较大的进展[1,2,3].

  • “S”形截骨术用于肢体延长的疗效及并发症观察

    作者:张智;毕军花;蔡小利;李刚;朱明海

    目的:观察“S”形截骨术在肢体延长中的应用疗效及常见并发症。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行肢体延长术患者79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n=40)和对照组(n=39)。观察组采取“S”形截骨术,对照组采取横行截骨术,比较两组的治疗情况(延长长度、延长幅度、牵伸时间)、术后恢复情况(外固定时间、骨愈合时间、骨愈合指数)、并发症发生情况(轴线偏移、疤痕挛缩、延迟愈合、筋膜室综合征、关节僵硬、针道感染)。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肢体延长长度与延长幅度分别为(7.8±1.3) cm、(21.8±3.3)%,对照组患者分别为(8.2±1.6) cm、(22.1±4.2)%,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牵拉时间为(111.4±20.1) 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140.2±23.7)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外固定时间、骨愈合时间及骨愈合指数分别为(158.3±30.4) d、(347.5±46.1) d、(46.6±5.1) d/cm,均低于对照组(179.1±38.8) d、(379.4±43.9) d、(59.8±20.1) d/c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7.5%(7/40),低于对照组的38.5%(15/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S”形截骨术进行肢体延长在取得满意肢体延长幅度基础上还可缩短牵拉时间、加快骨愈合速度,骨愈合指数低、术后并发症少,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缓慢牵伸肢体延长周围神经亚临床损害修复过程的观察

    作者:范少地;许建中;唐康来;李起鸿

    目的探讨肢体缓慢牵伸延长周围神经亚临床损伤的自然修复过程.方法 62只日本大耳白兔胫骨延长至40%,停止延长后2周、4周、8周时观察胫神经损伤自然修复的组织学及感觉诱发电位(CSEP)的改变.结果延长40%时,可见广泛的节段性脱髓鞘,朗飞氏结区增宽,且主要发生于大的有髓神经纤维;电镜下可见髓鞘呈双环状,空泡状改变及环形小体形成压迫轴突;并可见新形成的髓鞘;停止延长后随着时间的延长,这种改变逐渐修复;至8周时基本恢复正常.肢体延长造成了胫后神经明显的电生理损害,且随着延长幅度的增加而加剧.停止延长后2周,CSEP的潜伏期恢复约50%.停止延长4周恢复约65%,峰值、面积亦恢复约50%.停止延长8周,各项指标均恢复95%以上.结论缓慢牵伸下肢延长过程中周围神经的损害是可逆的,并可在短期内修复.

  • 缓慢牵伸肢体延长时周围神经损害及修复过程中生长相关蛋白-43mRNA表达的实验研究

    作者:范少地;许建中;李起鸿;吴康

    目的:观察缓慢牵伸肢体延长时周围神经相应的脊髓及背根神经节(DRG)中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mRNA表达.方法:29只日本大耳白兔胫骨以1mm/d的速度缓慢牵伸延长至20%、40%,停止延长后2、4周,用原位杂交技术观察坐骨神经相应背根神经节及脊髓中GAP-43 mRNA的表达及定位,以图像分析仪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缓慢牵伸至20%时相应脊髓及神经节呈阳性表达,延长40%时呈强阳性表达,停止延长4周恢复正常.结论:缓慢牵伸周围神经虽无神经临床损害症状,但引起GAP-43mRNA表达的上调,并在停止延长后4周恢复正常;缓慢牵伸过程中神经的亚临床损害广泛存在,并存在着强烈的神经再生反应.

  • 兔肢体缓慢牵伸延长对相邻关节软骨代谢的影响

    作者:王序全;李起鸿;许建中;周强

    目的探讨肢体缓慢牵伸刺激作用下相邻关节软骨的功能代谢变化及其生物适应能力.方法 30只健康成年新西兰兔分为延长组(A)及延迟观察组(B),再按延长幅度不同分为10%(A10,B10)、20%(A20,B20)及40%(A40,B40)3亚组,每组5只,另外5只作正常对照.采用胫骨上干骺端截骨缓慢牵伸肢体延长,延长速度1 mm/d,分上、下午2次完成.定期摄X线片监测延长幅度及膝关节影像学变化.生物化学方法测定预定延长幅度时的胫骨平台关节软骨基质糖胺聚糖(glycosaminoglycan,GAG)含量及羟赖氨酸与羟脯氨酸构成比变化.结果①各组不同时相点膝关节软骨未见明显影像学异常.②A1o、B10及B20组软骨GAG含量正常;A20组仅氨基半乳糖显著性下降(P<0.05);A40组中氨基己糖、氨基半乳糖和葡萄糖醛酸均出现明显下降(P<0.01)而氨基葡萄糖并无明显变化(P>0.05);B40组GAG含量较A40组均有显著性恢复(P<0.01),其中氨基己糖及氨基半乳糖已恢复至正常水平.③A40及B40组软骨基质胶原中HYL/HYP比分别为0.18及0.17,其余各组之比值接近于正常比0.24左右.结论低幅度延长时关节软骨代谢功能能有效适应缓慢牵伸刺激,但大幅度延长时关节软骨会出现暂时性代谢功能紊乱.

  • 严重瘢痕肢体延长术1例

    作者:许建中;李起鸿;范少地

    严重瘢痕肢体的短缩畸形多由严重创伤或血源性骨髓炎所致,由于存在大量贴骨瘢痕,骨骼的血循环严重破坏,给肢体延长术带来了较大困难,现将1例严重瘢痕肢体延长的成功治疗经验报告如下.

  • 肢体延长治疗新进展

    作者:李明;张德文

    肢体延长是矫形外科常见的问题,被广泛的应用于临床以治疗较大的骨缺损(感染,创伤、肿瘤等骨切除)、多种原因所致身材矮小、肢体不等长等疾病,由于上述情况所导致的肢体短缩给患者身心健康带来严重的损害,从而对治疗方法及效果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以满足患者需要.

  • 肢体延长术影响骨愈合因素及促进骨愈合方法的研究

    作者:代飞;吴梅英;许建中

    肢体延长术是1905年Codivilla提出的[1],经不断改进和完善,现已广泛应用于儿科、创伤科、重建外科等领域治疗肢体不等长、矫身材、骨软骨发育不良、骨缺损、肢体畸形等疾患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有几种主要的类型:(1)根据延长方法可分为:①一次性延长或立即快速延长.Codiivlla介绍的方法就是一次性延长.它是截骨后一次性将肢体延长到所需的长度,然后通过自体骨移植等方法使延长区达到骨性愈合.Wagner[1]在一次性延长的基础上有所改进,提出了术后立即快速延长的方法.这种方法是长骨骨干皮质截骨立即牵伸延长,延长速度达1.5mm/d,延长结束后延长区要达到骨性愈合,也必须辅以骨移植.②缓慢牵伸延迟延长.Ilizarov首先提出这种方法,其要点是

    关键词: 肢体延长 骨愈合
  • 医护合作照护模式对双下肢不等长患儿术后并发症的影响

    作者:蒋小平;蒋林峻;陈霞

    目的 比较传统护理模式与医护合作照护模式对双下肢不等长行Ilizarov外固定矫形术后患儿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寻找有利于减少术后并发症的照护模式.方法 以2006年4月至2014年3月因双下肢不等长在该院行Ilizarov矫形术的56例患儿为研究对象,以两种照护模式实施时间为分界点,将患儿分为传统护理模式组(对照组)和医护合作照护模式组(观察组),比较两组患儿手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儿均未发生严重的神经血管损伤、骨髓炎及骨质疏松等并发症,局部皮肤损伤、针道感染、再骨折、肌肉挛缩和关节僵硬等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双下肢不等长行Ilizarov外固定矫形术患儿实施医护合作照护模式,能有效预防和减少术后并发症,有助于促进患儿术后康复,值得推广应用.

  • Ilizarov技术治疗儿童双下肢不等长

    作者:卢阳;李明;刘星;罗聪;瞿向阳;曹豫江;周海;郑超;翁刘其

    目的 探讨Ilizarov技术治疗儿童双下肢不等长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6年12月该院收治住院的采用Ilizarov技术进行骨延长治疗双下肢不等长31例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观察31例患儿术前及术后肢体长度均不服从正态分布,随访6~60个月,平均25个月,肢体短缩长度为2.2~16.0cm,术前双下肢长度差距4.4cm(3.5cm,6.5cm),术后双下肢长度差距0.5cm(0.3cm,1.2cm),骨延长1.4~6.9cm,平均3.9cm.手术前后肢体长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优21例(67.74%),良7例(22.58%),中2例(6.45%),差1例(3.23%).男性与女性及股骨与胫腓骨治疗效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创伤性及非创伤性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lizarov技术能在一定程度上矫正下肢的成角畸形,对治疗创伤性双下肢不等长治疗效果较好,且具有方法简单、手术创伤小、不需要植骨、并发症较少等优点.

  • 下肢髓内延长技术应用进展

    作者:厉孟;甄平;秦泗河

    目的 对下肢髓内延长技术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方法 查阅国内外有关下肢髓内延长技术的文献,对其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下肢髓内延长系统主要包括机械型、电力马达驱动型及磁力驱动型.与传统外固定延长技术相比,该技术在并发症发生率、术后肢体功能、骨愈合、患者舒适度、切口美观度及住院时间等方面,均具有明显优势.但亦存在器械故障导致延长失败、髓内感染、血管神经损伤、延长长度受限、价格昂贵等不足,并在髓腔狭窄、多段弯曲、骨髓炎、皮肤感染、骺板未闭等情况下应用受限.结论 下肢髓内延长是肢体延长技术的一大改进,目前临床应用较少,但初步临床疗效良好,是肢体延长、骨重建及矫形外科的发展方向.

  • 掌指骨延长的研究进展

    作者:焦伟;王斌

    目的 总结掌指骨延长的研究进展,探讨存在的问题及进一步研究方向.方法 查阅近年国内外关于掌指骨延长的文献,并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目前有多种方法 治疗手指短缩畸形,掌指骨延长法相对占优势.它包括一次性骨延长、骨痂延长、缓慢牵伸延长3种,每种方法 均有优势和局限.但在截骨部位、延长长度及速度以及术后并发症等方面尚存争议.结论 相对于一次性骨延长和骨痂延长术,缓慢牵伸延长术创伤小、并发症少,但远期疗效尚不明确,还需要长期临床随访观察.

  • 肢体延长后延长区的骨愈合

    作者:刘华彦;吴梅英

    目的 探讨肢体延长后延长区骨再生的影响因素,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其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广泛查阅近期有关肢体延长后延长区骨再生的文献,综述其骨再生过程及各种影响因素。结果 肢体延长后延长区骨再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延长速度、延长时间、截骨部位及方式、患者年龄及病因等均会影响延长区骨再生过程。结论 延长速度小于1.0 mm/d、适宜的延迟等待时间、延长区轴向加压及轴向微动刺激等均有利于延长区骨再生。

  • Ilizarov 技术在桡骨远端骨骺损伤早闭后腕关节畸形矫正治疗过程中的护理

    作者:龙秋瑚;王娟

    国际矫形外科学界公认,Ilizarov的生物学理论与技术是20世纪矫形外科发展的里程碑之一,尤其是对复杂创伤骨折的治疗、重度肢体畸形的矫正、肢体延长、骨不连、骨缺损、慢性骨髓炎等疑难骨科疾病的治疗,越来越发挥着传统骨科技术无法替代的作用[1]。2010年9月至2012年6月我院将Ilizarov技术应用于11例桡骨远端骨骺损伤早闭后腕关节发生畸形的患者,对其发育畸形的腕关节进行矫正治疗,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现将治疗过程中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 组合式骨外固定架在骨科临床的应用

    作者:刘玉龙;杜璠

    骨外固定架是将上、下折段穿针,在皮外将所穿针固定在外固定架上,从而达到骨折两端良好的对位和固定目的.此法既不是单纯内固定,也不是单纯的定外固定,是一种二者兼而有之的固定方法.该固定方法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但直到50年代后才被重视和发展,并广泛应用于新鲜骨折、骨折不连结、开放粉碎骨折及肢体延长等,起到了过去内固定及外固定所不能达到的效果.目前国内的外固定架有半环式、四边式、全环式以及组合式等,我们所用的全部为组合式外固定架.

  • 下肢短缩伴骨不连与骨缺损患者的加压外固定与肢体延长

    作者:朱光宏;吴翔;卜光昌;黄建军;谭士凯;彭青松

    目的分析加压外固定与肢体延长治疗下肢短缩伴骨不连与骨缺损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1月~2015年1月在我院诊治的23例下肢短缩伴骨不连与骨缺损患者临床资料,对其采用外加压固定于肢体延长治疗方法,观察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性愈合时间及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对23例患者进行随访6~24个月,患者缺损新股生产良好,骨不连端完全愈合,平均愈合时间5.8(4~12)个月,并且患者的下肢缩短畸形基本矫正。其中有2例患者发生感染,对其进行抗感染和对症治疗后痊愈。结论加压外固定与肢体延长治疗下肢短缩伴骨不连与骨缺损患者的临床疗效较为理想,并且治疗时间较短,在临床中时可取的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和应用。

85 条记录 4/5 页 « 1234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