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应用扩散效应改善偏瘫患者足跖屈内翻的疗效观察
偏瘫患者在功能恢复过程中出现足下垂、尖足内翻、足趾/跖屈曲痉挛状态,严重阻碍患者步行功能的提高.对足跖屈内翻的处理方式目前比较常用的是A型肉毒毒素的胫后肌注射配合物理治疗.本次研究旨在利用肌肉兴奋的扩散效应去改善足跖屈内翻,从而改善患者的步行功能.现报道如下.
-
触发式功能电刺激结合序列组合训练对卒中足下垂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
目的:探讨触发式功能电刺激结合序列组合训练对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40例脑卒中致足下垂的患者,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0例。在常规药物治疗、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采用电刺激结合神经肌肉功能再训练肢体功能强化训练及步行训练;实验组采用特制触发式功能电刺激设备辅助步行治疗结合序列组合训练。比较两组治疗8周后 Berg平衡测试、“起立-走”计时、10 m大步行速度和2/6分钟步行能力。治疗每次60 min,每天2次,每周5天,共计8周。结果治疗8周后,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Berg平衡测试、“起立-走”计时、10 m大步行速度、2/6分钟步行能力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t分别=-11.09、-9.25;5.19、5.95;-7.94、-6.25;-9.11、-7.69,P均<0.05);实验组2/6分钟步行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6,P<0.05)。结论触发式功能电刺激结合序列组合训练更有效改善卒中足下垂患者2/6分钟步行能力。
-
脑卒中后足下垂康复新进展
在我国,脑卒中的发病率为2‰,近年来,急性脑血管病发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发病年龄呈下降趋势,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应用,脑卒中的救治水平不断提高,死亡率下降,残疾率和残疾人数不断上升。
-
自制防垂足垫在预防足下垂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 观察防垂足垫在预防足下垂患者中出现足部皮肤压疮发生率.方法 将60例脊髓损伤伴截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使用"丁"字鞋、沙袋传统的护理方法.观察组使用自行设计制作的防垂足垫.比较两组压疮发生率.结果 对照组发生压疮9例,观察组发生压疮1例,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自制防垂足垫通过保持踝关节功能位,预防足下垂的发生,避免传统护理用具引起的压疮、不便于观察等,同时增加了患者的舒适感.
-
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法治愈腰椎问盘突出致足下垂一例
患者男性,69岁,农民,半素体健,无腰椎间盘突出症病史.因腰伴右下肢疼痛、右足无力10d,于2007年12月12日来我院正骨科门诊.查体:跛行步态.背面脱腰椎左凸侧弯,顺时针旋转,骨盆逆时针旋转,右臀上翘,L5棘突右偏,L4-S1棘突压痛(+),向右下肢放射性压痛(+).
-
腰椎间盘突出症首发足下垂的外科治疗
目的 探讨首发足下垂症状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与预后.方法 对有1年6个月以上随访结果的9例患者作回顾性总结,分析影响其疗效的因素.结果 根据Sears提出的主观评分评定:优5例,良1例,可1例,差2例.结论 首发足下垂症状的腰椎间盘突出症一经确诊,应尽快手术,彻底减压,手术的延迟将会造成严重后果.
-
肌电生物反馈结合针刺治疗脑卒中偏瘫足下垂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肌电生物反馈结合针刺治疗脑卒中偏瘫足下垂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3例脑卒中偏瘫足下垂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针刺治疗)、反馈组(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和综合组(肌电生物反馈结合针刺治疗),每组21例.分别于入组前、疗程结束后进行胫骨前肌表面肌电峰值(surface electromyogram signal,sEMG)、踝关节活动度(ankel range of motion,AROM)和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Fugl-Meyer assessment of lower limbs,FMA-L)检测,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后胫骨前肌功能、AROM和下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的差异.结果 治疗前3组患者sEMG、AROM和FMA-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疗程结束后3组患者sEMG、AROM和FMA-L评分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组治疗前后sEMG、AROM和FMA-L评分差值均高于针刺组及反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肌电生物反馈和针刺治疗对改善脑卒中偏瘫足下垂均有一定效果,将两者联合运用有助于提高疗效.
-
预防下肢深度烧伤足下垂的康复护理
目的:探讨康复护理对下肢深度烧伤患者足下垂的预防作用.方法:按住院时间先后将64例下肢深度烧伤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2例,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综合性康复护理.结果:观察组踝关节活动度范围、背屈及趾屈活动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未发生足下垂,对照组发生16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康复护理可预防下肢深度烧伤后足下垂.
-
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诊治体会
骨筋膜室综合征是临床常见而又严重的骨科并发症,若处理不当轻者可致肢体肌肉坏死,神经麻痹,严重者可导致截肢。小腿是其好发部位。我院从1997~1999年共收治此症12例,现小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12例中男9例,女3例,年龄20~45岁,左小腿7例,右小腿5例,11例有胫腓骨骨折,1例为软组织挫伤,均为车祸伤和闭合性损伤。1.2 治疗与结果 12例均行彻底切开减压术,结合应用脱水剂,其中1例留有轻度足下垂外,其余小腿功能恢复正常。
-
步态训练矫正仪对脑卒中足下垂患者步态改善的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步态训练矫正仪对脑卒中足下垂患者的步态改善情况。方法收集符合本研究标准的脑卒中足下垂患者共3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15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的药物治疗及功能康复训练,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加用步态训练矫正仪治疗,1天2次,每次10~15 min。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分别对两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 评分)、异常步态模式评定量表及步态时空参数的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的 FMA 评分、异常步态模式评分及步行参数均较治疗前改善(P ﹤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步态训练矫正仪可改善脑卒中患者足下垂步态。
-
烧伤后早期应用踝关节创伤康复器预防足下垂的效果观察
目的 探讨足踝部深度烧伤患者早期使用踝关节创伤康复器预防足下垂的效果.方法 将深度烧伤合并踝关节烧伤的住院患者抽样86例,其中早期使用踝关节康复器治疗65例,对照组21例未使用康复器按常规治疗,观察足下垂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半年创面愈合后足跟正常着地,踝关节活动较好,足下垂发生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早期应用踝关节康复器治疗足踝部深度烧伤能明显降低足下垂发生率.
-
腰椎管并腹膜后恶性蝾螈瘤1例
患者,女性,19岁。因“左下肢间断疼痛半年,双下肢活动不灵3 d”入住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有家族性神经纤维瘤病史。查体:左腹部肌紧张,可扪及肿物约成人拳头大小,表面光滑,质地较硬,活动度差,无压痛,腹部皮肤感觉可,腹壁上、中、下反射(++、++、+)。双下肢无张力状态,仰卧位可见双足下垂,肌肉松弛,右下肢弥漫性感觉减退轻度,肌张力低下,肌力:屈髋、髋外展、髋内收、伸膝、屈膝2级,小腿肌力0级,膝反射、跟腱反射阴性。
-
穴位肌电生物反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足下垂的临床观察
目的:评价穴位肌电生物反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足下垂的疗效.方法:将40例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20例.2组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及肌电生物反馈的参数相同.治疗组将肌电生物反馈体表电极粘附于足三里、阳陵泉、解溪、上巨虚4个穴位:对照组将体表电极片沿着肌肉纤维方向粘附于胫前肌肌腹两端.2组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进行Fugl-Meyer运动功能(FMA)下肢功能评分、踝关节主动关节活动度(AROM)测量和踝关节大背屈时胫前肌等长收缩的表面肌电积分值(iEMG)检测.结果:2组治疗8周后对FMA下肢功能评分、踝关节AROM及胫前肌iEMG等指标进行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各指标进行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肌电生物反馈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足下垂及下肢运动功能.
-
早期介入功能性电刺激对脑梗死足下垂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脑梗死后早期介入功能性电刺激对足下垂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40例脑梗死足下垂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20例.2组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早期介入功能性电刺激治疗.治疗前后采用踝关节主动关节活动度、下肢运动功能(Fugl-Meyer评分)及步行能力(Step Test时间)评价患者下肢体运动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治疗后患者踝关节主动 关节活动度、下肢运动功能、步行能力较对照组有明显提高(P<0.05).结论:早期应用功能性电刺激能改善脑梗死足下垂患者踝关节主动关节活动度,改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步行能力.
-
足下垂刺激仪对脑卒中足下垂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目的:观察足下垂刺激仪联合功能锻炼对脑卒中足下垂患者的治疗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6年2月于我院住院治疗的脑卒中合并足下垂患者104例,运用数字随机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52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功能锻炼;研究组在此基础上,于患者步行过程中使用足下垂刺激仪.观察分析研究组和对照组足跖屈群肌张力治疗效果、胫前肌肌力治疗效果、FMA评分.结果:研究组足跖屈群肌张力、胫前肌肌力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FMA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足下垂刺激仪联合功能锻炼能够显著地改善脑卒中合并足下垂功能障碍患者的肌张力,促进下肢运动功能改善,从而改善患者预后.
-
绷带固定预防胫腓骨外支架固定术后足下垂的效果研究
目的:观察实施胫腓骨外支架固定术患者采用绷带固定预防足下垂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48例胫腓骨开放性骨折采用外固定架固定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48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术后仅采用肌肉按摩和踝关节伸屈活动预防足下垂,观察组患者在采用对照组患者预防措施的基础上,同时采用绷带固定预防足下垂,观察两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情况以及足下垂的发生程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足下垂发生率为29.2%,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58.4%,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采用绷带固定预防胫腓骨外支架固定术后足下垂,预防效果显著,操作简单,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
集束干预在预防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足下垂的应用
目的:探讨集束干预措施在预防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足下垂中的应用效果。方法:48例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采用防足下垂常规的护理,实验组在此基础上采用集束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患者足下垂的发生率。结果:对照组患者足下垂发生率33.3%,实验组8.3%,实验组足下垂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采用集束干预措施能有效降低足下垂发生率,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提高护理质量。
-
电针结合康复技术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足内翻的疗效观察
脑卒中为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致残率极高,给患者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尤其脑卒中后患侧下肢往往呈足下垂、足内翻异常步态,使患者行走能力受限.本研究用电针结合康复技术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足内翻,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
针刺治疗腓总神经麻痹1例
引起腓总神经麻痹的原因很多,典型症状为足下垂,足不能背屈,走路时须用力抬高患侧下肢,呈跨越步态.小腿前外侧可有肌肉萎缩麻木;足背面和足1~4节趾背面有感觉障碍.腓浅神经麻痹则足不能外翻,腓深神经麻痹则足不能内翻.本站用针刺治疗腓总经麻痹1例,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
基于微电子机械系统传感器的功能性电刺激系统
我们设计了一个基于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传感器的功能性电刺激系统,系统由上位机和下位机两个部分组成,下位机包括信号采集传感器陀螺仪和无线蓝牙芯片,上位机包括电刺激输出系统和无线蓝牙芯片.下位机将采集到的角速度通过无线蓝牙传输给上位机,上位机实时处理接收到的角速度信号,通过步态分段算法检测摆动相,当检测到脚尖离地这个时刻,发出控制信号使电刺激系统输出信号,刺激患者胫前肌使足部产生背屈运动,从而克服足下垂步态.实验中将下位机分别穿戴在大腿、小腿和踝关节三个位置.结果表明,本研究所设计的算法能准确进行步态分段,准确率达97%以上,并且穿戴在小腿和踝关节位置较佳.此系统实现方法简单,且穿戴方便,为足下垂患者康复治疗提供更为安全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 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 步态分段 功能性电刺激 无线 足下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