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PCI术后应用不同的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效果不同

    作者:

    美国Brown等报道,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应用不同的血小板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病人的临床结果显著不同(Am J Cardiol,2001,87: 537).对以往8项前瞻性、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进行总结后发现,静脉应用血小板GP Ⅱb/ Ⅲa受体拮抗剂阿昔单抗(abciximab)、eptifibatide和替罗非班(tirofiban)这一类药物可降低PCI术后缺血性并发症的发生率.但这三种药物的结构和功能有很大差异,因此,Brown 等推测PCI术后应用阿昔单抗与小分子拮抗剂eptifibatide和替罗非班的临床效果可能不同 .为此,作者对8篇文章作了荟萃分析.该8项临床研究共纳入14 644例患者,其中治疗组8 876例,安慰剂组5 768例,治疗组中5 0 22例 (57%)应用阿昔单抗,3 854例(43%)应用小分子拮抗剂eptifibatide或替罗非班.所有患者还接受肝素和阿司匹林治疗.其中一项研究在PCI术前18~24小时开始用药,其他研究均在术前不久开始用药,PCI术后治疗时间为1~36小时不等.分析随机分组30天内的死亡、急性心肌梗死(M I)、急诊血运重建和大出血发生率,评估二类血小板GP Ⅱb/Ⅲa受体拮抗剂的临床差异.结果显示,(1)30天病死率:二类药物均不能显著降低病死率[阿昔单抗组OR为0.69,95% 可信区间(CI)为0.4~1.9;eptifibatide或替罗非班组OR为0.74,95%CI为0.43~1.28] ;(2)MI发生率:与安慰剂组相比,只有阿昔单抗组病人MI发生率显著减低(4.3%比8.5%, OR为0.49;95%CI为0.40~0.59);eptifibatide或替罗非班对MI发生率无显著影响(OR为0 .85;95%CI为0.69~1.04);(3)急诊血运重建率:与安慰剂组相比,二组病人均显著降低(阿昔单抗组2.7%比6.2%,OR为0.42,95%CI为0.34~0.53;eptifibatide或替罗非班组为4.2%比5.5%,OR为0.76,95%CI为0.60~0.96);(4)大出血发生率:与安慰剂组相比,只在阿昔单抗组显著增加(5.8%比3.8%,OR为1.53,95%CI为1.24~1.90),epti fibatide或替罗非班组对大出血发生率无显著影响(5.0%比4.3%,OR为1.19,95%CI为0. 94~1.52).作者认为,两类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的临床效果显著不同:阿昔单抗可降低PCI 术后心肌梗死和急诊血运重建率,但增加大出血的发生率;而小分子拮抗剂eptifibatide和替罗非班仅降低急诊血运重建,但对大出血发生率无显著影响;两类药物均不降低PCI术后3 0天病死率.摘自<中国医学论坛报>2001年7月19日14版

  • 老年冠心病多支血管病变不完全血运重建的疗效观察

    作者:马欣;苏毅;慕春言

    目的 分析冠心病多支血管病变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进行不完全血运重建术后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2008年7月至2011年7月接受介入治疗的138例老年多支冠状动脉病变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情况,根据主要的冠状动脉及其重要分支是否完全再血管化分为完全血运重建组(61例)和不完全血运重建组(77例),比较两组患者血运重建完全与不完全的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的性别、高血压、高脂血症、吸烟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不完全血运重建组糖尿病患者的比例高于完全血运重建组(P<0.05),与完全血运重建组比较,近期及远期死亡、急性心肌梗死和再次血运重建的发生率以及心绞痛复发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患者冠状动脉多支病变可以只对引起症状的血管进行血运重建,改善生活质量,同时安全性较好.

  • XTRM-FIT冠状脉生物涂层支架联合替罗非班治疗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作者:刘培良;张明;苗磊;李轩;石春来

    目前公认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进行血运重建,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主要方法之一.XTRM-FIT冠状动脉生物涂层支架系统,是荷兰蓝色医疗公司新的冠状支架,突出特点具有专利的"Dylyn"超薄生物涂层通过紧密工艺均匀帖敷于支架上,更大程度的改善了术后的膜超常增生及炎性反应率.其人体测试显示在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率的指标上要比纯裸支架有着显著的减少.以降低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率和防止支架内血栓形成.国产抗血小板药物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欣维宁,武汉远大制药集团有限公司,国药准H20041165)对减少PCI术中、术后急性及亚急性血栓并发症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采用XTRM FIT冠状动脉生物涂层支架系统术中、术后联合替罗非班治疗老年ACS患者35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 老年慢性完全闭塞病变34例治疗体会

    作者:张占海;李杰;赵蔚

    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因高龄、病程长、多支病变,合并其它脏器功能异常,属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适应证中高危人群.作者收集34例具有典型心绞痛症状、心电图正常或部分ST-T变化、冠状动脉造影(CAG)为多支病变的老年慢性闭塞病变病例,分别进行完全或非完全血运重建,取得良好临床效果,报告如下:

  • 老年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血运重建后影响预后因素的分析

    作者:李密娟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综合护理干预方法及效果.方法:收集100例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老年冠心病并高血压患者.本院将高血压,冠心病患者分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0例),采用不同的护理方法.在护理干预的基础上,调查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在上述观察指标上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对老年冠心病和高血压患者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 干细胞移植与心肌细胞再生的研究进展

    作者:刘伟;冯兵

    近年来,有关急性心肌梗死后的血运重建如溶栓、冠脉介入治疗术、冠脉搭桥术等进展很快.研究表明,血运再通后能挽救濒死心肌、恢复冬眠心肌和顿抑心肌的功能,但不能修复或逆转已坏死的心肌,更不能促进心肌再生.

  • 急诊血运重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脏胶原合成与降解的影响

    作者:吴强;黄山;刘相飞;张静;张雪松;彭林林;张晓丽

    目的:探讨急诊血运重建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脏胶原合成和降解代谢的影响.方法:对33例AMI患者分别予常规药物治疗(常规组,14例)和急诊血运重建治疗(急诊组,19例),应用酶联免疫法分别检测AMI后1周、6个月及12个月的血清Ⅰ型前胶原羧基端肽(PⅠCP)、Ⅲ型前胶原(PCⅢ)、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及组织抑制因子-1(TIMP-1)含量.以30例正常人为对照组.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常规组和急诊组各时点的PⅠCP、PCⅢ均明显增高(P<0.05),MMP-1和TIMP-1均显著降低(P<0.05).急诊组6个月的PⅠCP、PCⅢ和12个月的PCⅢ均低于常规组同期相应指标(P<0.05),急诊组6个月的TIMP-1高于同期常规组(P<0.05).结论:急诊血运重建抑制AMI后中期(6~12个月)心脏胶原重构的作用强于常规药物治疗.

  • 血运重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脏胶原重塑的影响

    作者:吴强;彭林林;张晓丽;刘相飞;张雪松;张静;俞杉;梁勤

    目的:探讨血运重建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脏胶原合成和降解代谢的影响.方法:对65例AMI患者分别予以常规强化内科保守治疗(常规治疗组,20例)或在此基础上的血运重建治疗(血运重建组,45例),应用酶联免疫法分别检测AMI后1周、3个月及6个月的血清Ⅰ型前胶原羟基端肽(PICP)、Ⅲ型前胶原(PCⅢ)、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及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因子-1(TIMP-1)含量.并计算PⅠCP/PCⅢ的比值.以48例正常人为对照组.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常规治疗组各亚组和血运重建组6个月亚组的PⅠCP及常规治疗组和血运重建组各亚组的PCⅢ明显增高(P<0.05),而2组的PⅠCP/PCⅢ、MMP-1及TIMP-1显著降低(P<0.05).血运重建组各亚组的PⅠCP、1周亚组的PCⅢ及6个月亚组的MMP-1低于常规治疗组相应时点亚组(P<0.05).结论:AMI后出现心脏胶原重塑的表现.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血运重建可进一步抑制AMI后心脏胶原的合成与降解.

  • SPECT评价维奥欣对急性心肌梗死的影响

    作者:李金巧;王瑞霞;杨杰

    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梗塞面积大小和左室功能与死亡率直接相关.近年来,由于AMI的溶栓治疗、直接经皮腔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补救性PTCA的开展,使其病死率明显减低,而对于无条件或已错过急性血运重建的患者,药物治疗仍十分重要.本研究试图通过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术(SPECT)评价中药维奥欣对AMI的抗缺血及提高左室射血分数(LVEF)值的作用,并对其可能的机制作进一步探讨.

  • 缺血性心肌病的规范化血运重建策略

    作者:胡锋;陈婷

    缺血性心肌病(ICM)患者心功能较差,冠状动脉病变复杂,是血运重建风险的高危人群,其血运重建的合适时机及方式仍是富有挑战性的问题.积极控制心肌缺血,挽救存活心肌,建立规范化的血运重建策略,打破心肌缺血-心力衰竭恶性循环是治疗缺血性心力衰竭的关键步骤.此外,慢性疾病的综合管理和药物治疗、心力衰竭器械治疗的进步是改善其生存预后的重要因素.

  • 老年冠状动脉3支病变PCI血运重建策略对预后的影响

    作者:于丰源;郑博;霍勇;陈明

    目的:探究老年冠状动脉(冠脉)3支病变患者接受完全血运重建与不完全血运重建的远期预后差异.方法:入选我院2008-01-01-2013-06-30就诊、就诊年龄≥70岁,冠脉造影发现未处理3支病变,并在我院接受PCI治疗患者,记录基线数据,并根据血运重建方式分为完全血运重建(complete revascularization,CR)组68例与非完全血运重建(incomplete revascularization,IR)组251例,随访时详细记录患者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MACCE)发生情况,采用单因素、多因素分析探究血运重建程度对患者远期预后影响.结果:平均随访(4.40±1.49)年,两组MACCE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R组29.48%,CR组29.41%,P=0.9910).CR组患者全因死亡率低于IR组(5.88%:17.93%,P=0.0076),多因素分析显示完全血运重建是全因死亡的保护因素(HR=0.29,P=0.0204).结论:老年冠心病3支病变患者PCI行完全血运重建预后较好.

  • 药物洗脱支架时代再次血运重建的临床研究

    作者:黄炜;刘树珂;燕宪亮

    目的:探讨PCI术后再次血运重建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筛选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2011 03-2012 12接受药物洗脱支架置入术后再次行冠状动脉造影术(CAG)复查患者293例,首次PCI到再次CAG平均时间为(10.77±4.82)个月.排除混合病变病例后,根据复查CAG结果及再次血运重建部位将患者分为CAG组(94例)、靶病变再次血运重建组(TLR组,52例)、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组(TVR,76例)及非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组(NTVR组,28例).分析不同部位再次血运重建的发生与首次PCI到再次CAG时间的关系,进一步探寻不同部位病变再次血运重建的危险因素.结果:80.8%的靶病变再次血运重建发生在首次PCI术后10个月内,75.0%的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发生于首次PCI后7~15个月,71.4%的非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发生于PCI术后14个月以后.吸烟及支架总长度是PCI术后靶病变再次血运重建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而首次PCI到再次CAG时间则是其“保护”因素;慢性心力衰竭、分叉病变PCI史、吸烟及LDL-C是PCI术后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高血压、慢性心力衰竭、首次PCI到再次CAG时间、吸烟及LDL-C是PCI术后非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不同类型的再次血运重建具有不同的时间分布特征,其各自影响因素也不相同.

  • 急性心肌梗死的血运重建及心肌保护

    作者:董吁钢;李怡

    急性心肌梗死是具有较高致死致残率的心血管危重症.早期进行血运重建及有效的心肌保护是改善患者预后的重要手段.随着药物及器械的进步,对于合并多支血管病变的急性心肌梗死的急诊介入治疗策略也从仅干预罪犯相关血管发展到可以对非罪犯相关血管进行干预.对于急性期的心肌保护措施也有不少研究.本文试对近期相关的临床及基础研究进行简要回顾,供大家参考.

  • 冠状动脉多支病变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直接PCI是否需要完全血运重建

    作者:曾秋棠;彭昱东

    直接PCI(PPCI)是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有效的再灌注治疗策略.多支病变(MVCD)患者PPCI是否一次性完全血运重建仍然颇具争议.近5年来的临床研究结果证实,部分MVCD患者在PPCI时一次性完全血运重建可能有利.本文回顾了这些研究进展,为PPCI的临床策略选择提供新的循证医学证据.

  • 不同血运重建策略对75岁以上女性缺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分析

    作者:龙本栋;梁牧;林安晓;文其云

    目的:探究血运重建策略对年龄大于75岁的女性缺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年龄大于75岁女性缺血性心力衰竭患者,根据是否完全血运重建,分为部分血运重建组(partial revascularization group,PR组)与完全血运重建组(completely revascularization group,CR组).分别于3个月、12个月返院行心脏彩超检查,对比两组患者病死率、左室射血分数,评价不同血运重建策略对年龄大于75岁的女性缺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结果:PR组27例,CR组40例,两组基线资料无统计学差异.3个月后,两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均得到有效的改善(PR∶CR为39.6%∶48.4%),P=0.004;一级不良事件无统计学差异,P=0.377;不良事件率无统计学差异(40.7%∶25.0%),P=0.287.随访至12个月,左室射血分数改善(PR∶CR为41.8%∶48.1%),P=0.008;一级不良事件无统计学差异,P=0.276;两组患者事件率无统计学差异(63.0%∶37.5%),P=0.082.结论:老年女性缺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经积极完全血运重建能改善心脏功能,不能改善事件率,亦未能带来生存获益.

  • 药物洗脱支架置入术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对多支病变患者近中期生活质量的影响

    作者:陈宁;李玉东;杨守忠;柴志勇;张金盈

    目的:比较药物洗脱支架置入术与冠状动脉(冠脉)旁路移植术对多支病变患者近期和中期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经冠脉造影证实为多支病变的患者209例,根据血运重建方式分为药物洗脱支架置入术组和冠脉旁路移植术组.采用SF-36生活质量调查表对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及1年定期随访.结果:两组基线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组内比较:8个维度中除总体健康状况外,其余7个维度生活质量评分在术后1个月及术后1年均较术前有明显提高(均P<0.05),但术后1年评分与术后1个月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组间比较:术前两组评分各个维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个月及术后1年冠脉旁路移植术组在机体疼痛(t=2.279 6和2.450 7,P<0.05)、躯体功能(f=2.300 2和3.259 8,P<0.05)两个维度评分高于药物洗脱支架置入术组,其余6个维度两组患者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药物洗脱支架置入术和冠脉旁路移植术均可有效改善多支病变患者近中期生活质量,其获益来自血运重建本身;冠脉旁路移植术在缓解机体疼痛及改善躯体功能方面优于药物洗脱支架置入术.

  • 左西孟旦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血清sST2水平的影响

    作者:杨峰;徐承义;刘心甜;张李涛;吴明祥;刘成伟

    目的:评估左西孟旦对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PCI)术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合并心力衰竭患者血清可溶性ST2(sST2)水平的影响.方法:将87例PPCI术后前壁或广泛前壁STEMI合并心力衰竭(包括心原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左西孟旦治疗组(研究组44例)和标准药物治疗组(对照组43例).基线(d0)、第5天(d5)检测血清sST2水平,进行呼吸困难评分,并收集随访6个月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包括心原性死亡与因心力衰竭再次住院).结果:2组血清sST2基线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d5时研究组血清sST2水平较对照组显著下降[(84.5±28.1) ng/mL vs (95.7±22.3) ng/mL,P<0.05],呼吸困难评分较对照组显著改善[(3.3±0.7)分vs (3.0±0.8)分,P<0.05].6个月临床随访时,研究组总体MACE发生率29.5%,对照组37.2% (P >0.05).结论:左西孟旦可改善PPCI术后前壁或广泛前壁STEMI合并心力衰竭患者临床心功能,减低血清sST2水平.

  •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新发右束支阻滞的临床特征及其在急诊再灌注决策中的价值

    作者:李静超;杨朝宽;楚英杰;陈岩;刘晓宇;董淑娟;贺文奇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新发右束支阻滞(RBBB)临床特征及其在急诊再灌注治疗决策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538例接受急诊介入诊疗AMI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新发RBBB组、无束支阻滞(BBB)组和新发左束支阻滞(LBBB)组;比较3组临床基线资料、急诊冠状动脉造影及院内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率;筛选AMI患者出现新发RBBB及住院期间发生MACE事件的独立预测因素.结果 AMI患者合并新发RBBB的发生率为6.32%,多见于左前降支(LAD) (52.94%)近段(42.98%)完全闭塞,其次为右冠状动脉(RCA)(38.24%)近段(28.96%).与无BBB组相比,新发RBBB组患者心功能分级Ⅱ级以上比率(Killip)、CKMB峰值更高;梗死相关血管(IRA)前向TIMI血流0/1级比率、IRA近段闭塞比率、急诊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比率(91.18%vs 69.04%)[OR=4.634(95% CI 1.395-15.399),P=0.012]以及住院期间MACE事件发生率(61.76%vs 17.36%,P<0.001)更高;与新发LBBB组相比,新发RBBB组CKMB峰值较低,IRA前向TIMI血流0/1级比率和接受急诊PCI比率(91.18% vs 57.69%)[OR=7.578 (95% CI 1.836~ 31.277),P=0.005]更高,超急期二者的检出率、IRA近段闭塞比率及院内MACE事件发生率(61.76% vs 46.15%,P=0.660)无明显差异.Logistic回归逐步法分析显示患者的IRA前向TIMI血流0/1级及IRA近段闭塞与是否出现新发RBBB呈正相关.COX回归比例风险模型逐步分析显示新发RBBB(RR=3.33,P<0.001)、新发LBBB(RR=2.97,P<0.001)均为院内MACE事件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 新发RBBB多为LAD或RCA近段完全闭塞所致,临床症状重、住院期间MACE事件发生率高,且可出现在AMI超急期,同新发LBBB一样同为住院期间发生MACE事件的独立因素,故其应作为急诊再灌注治疗的指证.

  • 新西兰兔肢体动脉移植后血管形态的变化

    作者:张杨杨;葛文;袁彪;张倞;李刚;张伟倍

    随着心脏血运重建全动脉化概念在CABG(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的广泛被接受,RA(桡动脉)成为仅次于胸廓内动脉的候选血管桥.RA桥术后近期通畅率较高,但中、长期随访结果差异较大[1,2].我们通过建立自体肢体动脉桥动物模型,观察移植后肢体动脉重塑情况.

  • 冠心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体外诱导分化的研究

    作者:孙龙;池一凡;刘丽;潘思林;邢泉生

    内皮祖细胞(EPCs)是干细胞移植疗法常见的种子细胞之一.EPCs是指外周血、骨髓和脐血中存在的内皮细胞前体细胞,具有定向分化成为成熟内皮细胞的能力,并可参与缺血组织血运重建,有效促进血管新生,增加局部缺血组织血流,是出生后组织血管新生的重要途径[1,2].

445 条记录 17/23 页 « 12...14151617181920...22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