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母婴同室使用婴儿防盗系统的家属满意度调查
近几年来,婴儿被盗在医院频频发生,除基层医院有此问题发生外[1],西安、杭州等大城市医院也有此类事件发生[2-3].从文献记载中可以知道,1983-2008年美国122名婴儿在医院内被盗,其中母婴同室69人,婴儿室17人,儿科17人,其他19人[4].为加强母婴同室婴儿的安全管理,避免婴儿丢失,设计一套可靠性和完整性的婴儿防盗管理系统,对提升医院整体专业形象,提高医院综合管理水平势在必行.湖州市妇幼保健院于2011年5月引进婴儿防盗系统,总体投入在两百万人民币左右,在近一年的使用过程中,取代了之前较为落后的防盗手段,提高了医院对婴儿的管理,确保了婴儿的安全,为婴儿防盗做好了严格的防范.
-
试论中药炮制文献整理与研究
中药炮制是一门古老的制药技术,由于历代炮制经验流传途径不同,文献记载有别,因此具体炮制方法有很大区别,对炮制品作用的认识亦存在许多分歧。加之对整个炮制历史演变亦有系统整理,以致建国以来,全国炮制方法因人因地而异,且缺乏科学的质量控制标准,严重影响了中医临床用药的安全和疗效。因此,必须加强中药炮制文献的整理和研究,特别是传统炮制经验历史沿革的研究。通过文献研究,搞清传统炮制的原始意图,作用目的、技术方法及其理论的起源、发展、演变、真伪、优劣、特点等一系列问题,后加以澄清和解决。 1、参证分析文献,确定正确炮制方法《本草经集注》说:“医不识药,唯听市人,市人以不辩究,皆委系送之家,传习造作,真伪好恶并皆莫测。所以有钏乳酢煮令白,细辛水渍全直,黄芪蜜渍为甜,当归酒洒取润……世用既久,转以成法,非复可改,专立如何?”明确指出醋制乳石,水渍细辛,蜜制黄芪,酒洗当归是药商迄求形式,其炮制方法是错误的,说明古代医家就已重视炮制的规范问题。又如《证类本草》记载生枣代醒睡,炒用治失眠之说,现通过药理研究与临床观察,证明生熟枣代均有安眠作用。蔓荆子历代并无炒炭的记载,现用之炒炭法,显系误传。这种在历代文献中就已指出的不正确的炮制方法,无疑必须改正。但对某些记载却必须仔细推敲,能用现代实验方法加以考正。如宋代发现人参不去芦会人吐,山茱萸不去核能滑精,至后世则有芦必去,金樱子、吴茱萸皆唱去核,这种推广是否正确?又如南北朝时发现大豆汁能解乌头毒之后,这些辅料广泛用于各种毒剧药的解毒炮制,是否适当?现已证明,生姜、甘草并无解半夏毒之效。川乌炮制法变化极多,所用辅料繁复,无疑是古代各种炮制法之复名,现代研究证明,水浸泡加热可使乌头碱水解,是川乌有效的炮制方法,而辅料解毒作用并不明显。 明清时许多文献研究对中药炮制的某些方法提出异议,例如有人提出用黄连、盐、童便制附子甚为不妥。清代《本草从新》认为用砂仁,姜末蒸制熟地甚不确当,是“反以散动香燥,乱其性点矣……”。亦不同意地黄炒炭,认为“是以甘润养阴之品,变为苦燥伤阴之物,非徒无益而有害之矣”。由此可见,文献记载和现用的炮制方法并不一定完全正确,需要考证分析,以确定较正确的炮制方法。
-
10例后颅窝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临床诊治和预后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PCNSL)是较少见的一种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约占颅内肿瘤的0.5%~1.7%.PCNSL可发生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任何部位,但大多数发生在幕上,文献记载幕上与幕下比为1.1~9.5∶1,大约50%的PCNSL发生在大脑半球,后颅窝约占10%~30%[1].
-
识真机顺,应变不胶——孙一奎治便血、呕血案赏析
孙一奎,字文垣,号东宿,别号生生子,明代休宁人.据文献记载,孙氏少时习儒,以机颖俊奕著称.后来在访问其兄而往括苍的途中,遇到"异人"以禁方相授,且试之有效,即由儒从医,并游历彭、蟸、庐、浮、沅、湘、三吴等地,寻访名师.如此博学勤访30余年,学验俱丰,医名大振.一生著述颇多,有<赤水玄珠>30卷,<医旨绪余>2卷,<孙文垣医案>5卷,洋洋140余万言.孙氏擅治外感内伤杂病.读其治疗"董龙山夫人便血"和"族侄明之痰火呕血"2例病案(见<新安医籍丛刊·孙文垣医案>),深感孙氏临证之时,察受病之因,酌病机详确,审经络虚实,合色脉,衍天和,调燮阴阳,参相造化,认证真切扼要,论治不胶常法,方自心出,药到病除.
-
对《神农本草经》失传的思考
<神农本草经>是我国有文献记载的早的药物学专著,后世中药学的形成和发展无不滥觞于此,所以<神农本草经>一直被奉为中药学的经典著作.然而由于多种历史原因,原书已佚.只是其中的内容被辗转保存于历代的本草著作之中.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各种<神农本草经>的版本,都是后人从历代本草著作中所用的<神农本草经>内容而辑成,所以统称为<神农本草经>辑本.
-
我国结膜吸吮线虫病的研究进展
结膜吸吮线虫(Thelazia callipaeda)主要寄生于犬、猫等动物眼部,也可寄生于人眼[1],引起结膜吸吮线虫病(Tehlaziasis),是一种人兽共患疾病[2].国外有文献记载还可寄生于猴、鼠、狐等野生动物眼结膜囊内[3、4].世界上早发现的人体病例是在我国北京(stuckey,1917)、福州(Trimble,1917).迄今病例数也以我国为多.
-
云南白药治疗鼻中隔利特尔区出血的疗效观察
鼻出血是临床常见病,中西医同名为"鼻衄",中医认为"衄"的病理基础为"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1].鼻衄既可单纯由鼻病引起,亦可由全身疾病所致,而据医学文献记载,鼻衄以鼻中隔利特尔区出血者较多占40%~50%[2].我科自2001年以来将云南白药粉局部应用于利特尔区化学烧灼后,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
胆囊切除术中胆道损伤3例预防体会
在胆囊切除术中胆道损伤时有发生,此种损伤无论对医师还是病人都是一种悲惨的合并症.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近年来胆道损伤的发生率已大大降低,文献记载,直到现在胆管损伤仍达0.21%[1].所以此问题仍需高度重视,特别在预防方面.本院自1993年10月至2002年9月共开展胆囊切除术1 578人次,术后发现胆道损伤3例,报告如下.
-
冬季的“养生宠儿”——红薯
据《本草纲目》等古代文献记载,红薯"补虚乏、益气力、健脾胃、强肾阴"、"长寿少疾".《中华本草》谓其"味甘、性平,归脾、肾经","补中活血、益气生津、宽肠胃、通便秘".而近世卫组织评选的佳健康食品中,红薯被评为13种佳蔬菜之一.现代医学认为,红薯的保健功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健身缓老 日本国立癌症预防研究所2010年公布的一项研究结果指出,红薯中含有一种特殊成分——脱氢表雄酮,这种激素可以延缓衰老.而美国斯坦福大学营养研究院也通过实验证实了这种说法.美容养颜 红薯所含黏液蛋白能保持血管壁的弹性,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红薯中的绿原酸,可抑制黑色素的产生,防止雀斑和老人斑的出现,红薯中的雌激素,有保持人体皮肤细腻、减少皮下脂肪堆积和润肤、防皱、美容养颜之功效.有助减肥 红薯有助于减肥,是因为红薯中的膳食纤维有助于促进食物中的脂肪、糖的排出,而脂肪和糖正是致人肥胖的"元凶".另外,吃红薯后,进食者不容易产生饥饿的感觉,这就大大减少了零食的次数.
-
1999年福州市暴发流行登革热1649例的临床分析
1999年福建福州发生了解放以来首次登革热(DF)暴发流行.据文献记载该病首次暴发至今相隔(1944~1999)达55年之久.1999年7~10月间先在福州近郊仓山区城门镇连坂村发生,以后迅速波及邻近的村庄,市区也出现散在性病例,流行时间101d,患病者达1 649例.现作回顾性分析如下.
-
骨髓检查进展与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规范化
骨髓检查是一项古老的技术.据文献记载,早在1868年,Neumann和Bizzozero等就发现骨髓是一种造血器官:Neumann并首先证实白血病与骨髓异常造血有关[1].
-
"通腑攻下"法在急腹症中的应用体会
急腹症是一类以"急性腹痛"为主要表现的腹部脏器疾病的总称.具有发病急、变化快、病情重的特点,如不及时治疗,常可发生多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中医文献记载无急腹症之病名,但散见于腹痛、胁痛、结胸、黄疸、肠痈、蛔厥、呕吐、便秘、瘕积聚等病证中,与现代医学之急性阑尾炎、急性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急性胰腺炎、急性肠梗阻、溃疡病穿孔等疾病颇为相似.本文就"通腑攻下"治疗急腹症,在临床应用中的粗浅体会,浅述如下.
-
后溪穴治疗咽喉肿痛的基础理论研究及临床应用
目的:研究后溪穴治疗咽喉肿痛古今文献记载和治疗的理论基础、可行性及其临床应用.方法:查找古今文献资料,搜寻后溪治疗咽喉肿痛相关记载,网罗相关临床应用并分析其治疗原理.结果:用后溪穴治疗咽喉肿痛古人就已使用,古书中也早有记载.但是其临床应用比古代在相对于通过后溪治疗其它疾病上要少得多.结论:后溪治疗咽喉肿痛从古至今都有很好的疗效,却不被今人充分地运用到临床,且此法须得到广泛推广应用.
-
春令多病老幼宜防
据文献记载,春天是各种传染病(如流行性脑膜炎、麻疹、百日咳、白喉等)的发病高峰季节.这些疾病是通过空气在儿童中散播传染的.要预防这些传染病,父母好不要把孩子带到电影院、医院或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去,并且尽可能不串门.
-
浅谈尿路感染的中医治疗
尿路感染是以尿液内大量细菌繁殖引起尿路炎症,并以尿频,尿急,尿痛,尿路刺激等为临床症状.可分为上尿路感染(主要是指肾盂肾炎)和下尿路感染(主要是指膀胱炎).相当于祖国医学"淋症"范畴.文献记载;"淋病;小便涩痛,欲去不去,不去又来,滴滴不断."<内经>记载:"诸淋所发,皆肾虚而膀胱有热也,肾虚则小便数(尿数增多),膀胱热则水下滞,数而涩(尿频不畅)则淋漓不安,小腹玄急痛引脐下."
-
蜡样管型在尿液分析镜检中的形态及临床意义
在尿液分析离心镜检中,有形成分形态学及临床意义的研究,已有大量文献记载,但蜡样管型在镜下的形态描述的不够具体。常规检验中把这类管型列入透明管型或者颗粒管型,因此掩盖了其临床意义,笔者认为蜡样管型有形态学上的特点和临床上的特殊意义。
-
症状性胸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进展
胸椎间盘突出症(thoracic disc herniation,TDH)是一种少见病.首例文献记载的胸椎间盘突出来自于1911年的1例尸检报告.胸椎间盘突出症这个名称是Mixter等在1934年首先提出来的.本症的发病率仅占整个脊椎椎间盘突出症的0.25%~0.75%.Benson报道占椎间盘突出症的0.5%.该病发病早期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故诊断较困难,延误诊断时有发生.近20年来随着CT扫描和MRI检查的临床应用,明显提高了胸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率,同时亦发现大量无症状性胸椎间盘突出及胸段多间盘病变.由于部分患者为无症状胸椎间盘突出,多数学者认为无症状患者无需手术,故手术率仅占整个脊椎椎间盘手术的0.22%~1.5%[2].据报道,症状性胸椎间盘突出症(prolapse of thoracic disc,PTD)发生率为每年百万分之一,仅0.02%~0.18%的患者需要手术治疗[3].Singounas(1992年)报告胸椎间盘突出并脊髓压迫的发生率仅在0.15%~0.8%,T8~9椎间盘突出常见.
-
人工肩关节的研究进展
1历史回顾文献记载,肩关节是早进行人工关节置换的关节,1892年3月11日法国医生Jules Pean在巴黎的Hospital St.Louis对一个患有肱骨近端大结节脓肿的年轻人进行了第一个有报道的人工肩关节手术,并于1893年第一个报导了人工肩关节手术;Pean医生使用的假体用铂金管子置换肱骨干,橡胶球充当肱骨头,用马毛将周围的肌肉缝合于铂金管子上,手术后功能效果非常好,但由于持续的感染两年后不得不取出了假体[1].
-
糖皮质激素诱导的骨质疏松发生机制
1932年Cushing描述了由于垂体肿瘤产生ACTH引起的继发性肾上腺增生症所致的骨骼脱钙现象,这是对于糖皮质激素诱导的骨质疏松的早文献记载.随着糖皮质激素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其所致骨质疏松的发病率逐渐上升.据报道[1],服用糖皮质激素患者发生骨折的危险性随剂量的增加而增加.本文拟就有关文献对糖皮质激素诱导的骨质疏松发生机制做一综述.
-
云南大理州390例新发麻风患者家庭内传染情况调查
文献记载,麻风患者家庭中往往出现多例患者,即麻风病具有家庭内集聚现象1.为了解大理州麻风病在家庭内的传染情况,2006年9~10月我们对大理州1996~2005年10年新发现的390例麻风患者的家庭内麻风传染情况进行了专项调查,报道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