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微生物酵素对大鼠肝再生的作用及其机制

    作者:

    服用微生物酵素(MF)活体肝移植术后患者肝脏再生速度比不服用的快一些.研究结果表明大鼠部分肝切除(PH)后,由于肠黏膜损伤而引发肠源性内毒血症,而MF能防止肝移植早期感染[1],其作用是否能促进肝再生值得研究.

  • 流式细胞术动态检测肝大部切除后再生相关因子的实验研究

    作者:唐望先;张国;王俊平;张文英

    为探讨肝细胞生长因子(HGF)、转化生长因子-α(TGF-α)、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在肝再生中的作用及机制.应用流式细胞术(FCM)动态检测再生肝组织S期肝细胞百分含量及HGF、TGF-α、TGF-β的变化.结果表明:HGF、TGF-α浓度在肝大部分切除6 h后达高峰,而TGF-β 24 h后缓慢上升.提示HGF、TGF-α、TGF-β分别通过不同的机制影响肝再生,HGF、TGF-α为正性调节因子,TGF-β为负性调节因子.

  • 简易部分肝切除自体肝移植大鼠模型的建立

    作者:陈晚平;何鑫;李珂;刘初平;吴金术;叶启发

    目的:建立一种简易的大鼠部分肝切除自体肝移植模型.方法:采用SD大鼠,在既往自体肝移植模型基础上进行简化和改进,摒弃传统的门、腔及颈内静脉置管转流方法,改进冷灌注方法,建立了研究大鼠部分肝切除自体余肝移植模型.结果:手术过程大大简化,成功率为96.7%.门静脉、下腔静脉置管时间不超过1min,无肝期为16~18(中位时间16.15±2.15)min,冷灌注期间切除大鼠2/3的肝脏.再灌注1-2min肝脏恢复正常颜色,术后1h大鼠即可活动、饮水.结论:本模型简单易行,手术时间短,重复性好,特别适用于研究各种外加因素对自体肝移植残余肝脏的影响,为部分肝切除自体肝移植的基础理论研究提供了较为理想的模型.

  • 裸鼠肝部分切除术后肝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微血管密度变化的研究

    作者:龚时文;区庆嘉;闵军;陈涛;褚忠华

    目的研究肝部分切除后裸鼠肝癌组织微血管密度(MVD)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以探讨其促进肿瘤生长的机制.方法采用切除裸鼠肝左叶和中叶观察肝肿瘤生长情况,以免疫组化和图像分析检测肝癌组织MVD、VEGF的表达.结果肝部分切除后,肿瘤组织MVD和VEGF表达明显增强,肿瘤组织重量和体积明显增加.结论肝部分切除后肿瘤组织VEGF表达增强,肿瘤新生血管形成增多可能为其促进肿瘤生长的机制.

  • 肝细胞生长因子及其受体与肝纤维化

    作者:张爱;蔡立勉;章丽金

    肝细胞生长因子 (hepatocyte growth factor ,HGF)是一种多效性细胞因子,是由 NAKAMURA等于 1984年从部分肝切除大鼠血清中分离得到,因其能刺激原代培养肝细胞生长和合成,将其命名为 HGF.自从 HGF发现至今,国内外对其做了许多研究,对它的来源、结构、功能乃至基因序列都有了较为全面、透彻的了解.近年来临床和实验研究显示,活化肝星状细胞 (hepatic stellate cell, HSC) c- met/HGFmRNA和蛋白质合成增加,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 HGF水平升高.因此 HGF与肝纤维化可能有着密切关系.现就 HGF与肝纤维化研究进展概述如下.

  • 肝细胞生长因子在诊断及治疗心肌梗死中的研究应用进展

    作者:张群霞;王志刚

    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 growth factor,HGF)又称扩散因子(scatter factor,SF)初发现于大鼠部分肝切除的血液中,被认为是肝脏损伤时所释放的一种活性物质.

  • 肝再生过程中肝星状细胞及基质金属蛋白酶的动态变化

    作者:杜娟;张新胜;王雁北;程秋妍

    目的 研究大鼠肝大部切除(PH)后再生过程中肝星状细胞(HSCs)的动态变化及肝MMP-2、MMP-9的活性变化,探讨肝星状细胞在肝再生中的作用.方法 按Higgins等方法制备肝大部切除动物模型,于术后恢复不同时程取材,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肝HSCs的动态变化,明胶酶谱电泳法检测肝中MMP-2、MMP-9的变化.结果 (1)正常肝小叶内HSCs呈网架状分布,PH后Desmin阳性HSCs的数量递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阳性HSCs的数量也呈递减趋势.(2)PH后再生过程中,肝脏MMP-2、MMP-9的表达逐渐增多.结论 肝再生过程中HSCs的增殖反应较慢且维持的时间短,这不同于肝纤维化等肝病过程中HSCs维持较长时间的激活状态.肝再生过程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9的表达发生显著改变,提示基质金属蛋白酶-2,-9参与了肝再生过程.

  • 一种制作肝内管道标本的雕刻涂色法

    作者:汤陈琪;罗小龙;吕润潇;黄会龙;郭晓丹;吴爱群

    肝内管道可分为Glisson(肝门静脉、肝固有动脉、肝管)和肝静脉两大分支与走行互为相反的系统,以两者为基础,可划分或确定肝叶、肝段与肝裂,这也是肝脏外科进行部分肝切除或定位治疗的重要依据.传统显示肝内管道的方法较多,如铸型雕制法[1]、肝段铸型组装法[2]、局部碱腐蚀法[3]等,这些方法的特点是可清楚显示肝内管道,但难以辨认其深度并确切定位,且需要新鲜肝脏,或因灌注问题造成标本浪费.为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在上述方法的基础上,通过雕除防腐肝脏的管道间组织,再结合管道涂色的方法制作肝内管道标本,取得更满意的效果.

  • 大鼠70%肝切除后门静脉血流动力学变化及其与肝再生关系初探

    作者:杨蕗璐;马琳;王红;陈克霏;卢强;凌文武;罗燕

    目的 初步探究大鼠70%肝切除(PH)后门静脉血流动力学变化及其与肝再生的关系.方法 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70%PH组,于术前及术后第1、3、7、14天采用5.0~12.0 MHz高频超声探头测量门静脉主干管径(PVD)及大血流速度(PVV);并观察肝组织形态学变化及细胞增殖核抗原(PCNA)表达,计算肝脏再生率(LRR).结果 大鼠70%PH术后第1天,PCNA开始升高,肝细胞以空泡样变为主,肝窦受压变窄,PVD增粗,PVV减慢;第3天,肝细胞达核分裂高峰期,PCNA达峰值,肝窦结构紊乱,PVD达峰值而PVV降至低;术后第14天,肝细胞形态和肝小叶结构逐渐恢复,PCNA恢复至假手术组水平,LRR增至90%以上,同时,PVD、PVV均恢复至假手术组水平(P>0.05).结论 大鼠PH后血流动力学参数PVD、PVV与肝细胞的病理改变、核分裂状态、再生肝脏体积等因素有关,为超声应用于临床监测肝细胞再生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基础依据.

  • 细胞因子对肝再生的调节

    作者:李玮;林世德;龙骏;铃木一幸

    肝细胞在正常情况下很少分裂,但在肝损伤(外科切除、化学性或病毒性损伤)后会表现出强大的再生能力.在肝脏部分肝切除(PH)术后,残余肝细胞几乎同时立刻进入G1期,约1周就基本恢复到原有的肝脏重量和功能[1].许多细胞因子,如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 growth factor,HGF)、肿瘤坏死因子(tumour necrosis factor,TNF)、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growth factor,EGF)和转化生长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a,TGF)等在肝脏再生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现将细胞因子与肝再生的相关研究综述如下.

  • 肝再生过程中Notch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航宇;窦科峰

    肝脏再生能力在各种病理状态下会受到不同程度影响,因此研究肝再生有助于解决肝源短缺的问题.肝再生过程受到多种信号通路的调控,其中Notch信号通路是进化中高度保守的信号转导通路,其调控细胞增殖、分化和凋亡的功能涉及几乎所有组织和器官.已有研究证实Notch信号通路在肝再生过程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现就Notch信号通路在肝再生作用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大鼠腹部手术应激后血清 miRNA 表达谱的差异分析

    作者:千年松;杨凡;印凡;赵宏

    目的:应用 miRNA 芯片技术建立大鼠腹部手术应激后血清 miRNA 差异表达谱,从中发现与早期手术创伤后应激相关的 miRNAs。方法:建立大鼠部分肝切除手术模型。检测手术前后大鼠血清中 ALT、AST 和CRP 浓度水平及肝脏病理改变,评估腹部创伤后大鼠应激情况。采用 miRNA 表达谱芯片筛选手术前后大鼠血清中差异表达的 miRNAs,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 RT - PCR(real - time RT - PCR)进行验证。采用生物信息学软件(MiRand 和 TargetScan)预测候选 miRNA 的靶基因。结果:血清 miRNA 表达谱出现明显改变,24个miRNAs 在2/3部分肝切除术(PH)后24h 大鼠血清中表达明显升高,特别是 miR -9,其在2/3PH 术后24h 大鼠血清中的表达水平为术前的50多倍,real - time RT - PCR 检测 miR -9的结果与芯片结果相符。通过生物信息学预测,CDH1、E - cadherin、MTHFD2、PDYN、MCPIP1、BCL2L11、CMA1、Map3k1等可能是 miR -9的靶基因。结论:腹部手术创伤后,大鼠血清表达谱发生明显变化,提示 miRNA 可能参与调控创伤后应激反应。

  • 细胞骨架相关基因在大鼠肝再生中表达模式分析

    作者:李红蕾;陈晓光;张富春;马纪;徐存拴

    目的:在基因转录水平了解细胞骨架相关基因在大鼠肝再生中的作用. 方法:采用搜集网站资料和查阅相关论文等方法获得上述基因,用Rat Genome 230 2.0 芯片检测它们在大鼠再生肝中的表达情况,用真、假手术比较方法确定肝再生相关基因. 结果:初步证实249个参与细胞骨架结构和功能的基因与肝再生相关. 其中,肝再生启动[部分肝切除(PH)后0.5~4 h]、G0/G1过渡(PH后4~6 h)、细胞增殖(PH后6~66 h)、细胞分化和组织结构功能重建(PH后72~168 h)等4个阶段起始表达的基因数为107, 29, 137和5,基因总表达的次数为209, 113, 1063和326. 表明相关基因主要在肝再生启动阶段起始表达,在不同阶段发挥作用. 它们表达的相似性分为均上调、上调占优势、均下调、下调占优势、上调和下调相近等5类,涉及107, 37, 67, 28和10个基因,它们共上调1118次,下调480次,分为40种表达模式. 表明肝再生中细胞生理生化活动具有阶段性、多样性和复杂性. 结论:肝再生早期和前期微丝形成相关基因表达增强,早期、前期和后期微管形成相关基因表达增强,早期、中期和后期中间纤维形成相关基因表达增强,前期核纤层形成相关基因表达增强.

  • 片仔癀对部分肝切除小鼠的肝再生的作用研究

    作者:项龙庆;罗渢

    目的:研究片仔癀对70%肝切除小鼠肝再生的影响,为临床肝再生用药研究提供动物模型.方法:将8周龄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片仔癀预处理组)和对照组(生理盐水预处理组).采用70%肝切除方法建立肝再生模型,术前连续两周通过灌胃给予小鼠片仔癀0.2 mg/g体质量(实验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第14天灌胃完片仔癀和生理盐水2h后对两组小鼠分别进行70%肝切除手术(PH).用肝质量/体质量比、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 Time PCR)、丙氨酸转氨酶(ALT)和免疫组化等研究方法来评估片仔癀对小鼠部分肝切除手术后肝再生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相比,70%肝切除手术后48、72、168 h,实验组肝质量/体质量比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24、48、72 h,实验组血清ALT水平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24、48、72、168 h,实验组肝细胞生长因子(HGF)降低;术后48 h,实验组Ki-67表达量低于对照组.结论:片仔癀对70%肝切除小鼠的肝再生产生抑制作用,延缓了肝再生过程.

  • 正常及肝纤维化小鼠大范围肝切除后的肝再生研究

    作者:张迪;刘子荣;陈峰;崔子林;张雅敏

    目的:比较正常及肝纤维化小鼠行肝脏大范围切除后的肝再生情况,研究肝纤维化对肝切除后肝脏损伤和肝再生的影响。方法选择120只C57/BL6小鼠,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60只。实验组背部皮下注射40%四氯化碳(CCl4)玉米油溶液诱导肝纤维化模型,对照组给予等量玉米油。6周后肝纤维化成模,两组行肝左、中叶切除。分别于术后3小时、6小时、12小时、24小时、48小时和72小时处死小鼠,采集血液标本与残存肝脏组织,检测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肝组织病理,肝重体重比值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观察肝脏损伤及再生差异。结果肝切除后,实验组各时间点ALT、AST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均在12小时达到峰值,且与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ALT(U/L):923.11±41.26比869.55±33.65;AST(U/L):976.69±48.65比744.77±21.42,均P<0.05〕;肝脏病理显示,实验组正常肝小叶破坏,有假小叶形成,肝细胞索排列紊乱,肝细胞出现变性坏死,损伤较重,而对照组肝小叶及细胞形态正常,损伤较轻;肝体重比及PCNA检测显示,相对于对照组,实验组肝再生延迟或缓慢,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阳性表达细胞数在48小时达到高峰,且PCNA阳性细胞数显著降低〔PCNA阳性细胞数(个):92.33±10.68比176.33±14.74,P<0.05〕。结论肝纤维化病变可使小鼠大范围肝切除后肝脏损伤加重,肝再生减缓。

55 条记录 3/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