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促酰化蛋白通过PLC信号途径调控脂滴相关蛋白TIP47的表达
有显著的下调作用;(3)U73122和ASP处理后脂肪细胞中TIP47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较仅ASP处理的脂肪细胞有显著降低,而较仅U73122处理的脂肪细胞有明显增高.结论 PLC信号途径参与ASP调节TIP47表达的信号转导,从分子水平深化了对ASP成脂作用的认识,为肥胖症的认识及防治开拓新的思路.
关键词: 促酰化蛋白 U73122 TIP47 313-L1脂肪细胞 肥胖症 -
油酸诱导SW872前脂肪细胞分化及分化过程中促酰化蛋白的分泌
目的探讨油酸对SW872前脂肪细胞的诱导分化作用及SW872细胞分化过程中促酰化蛋白的分泌.方法体外培养SW872细胞,0.6 mmol/L油酸作为诱导分化剂刺激SW872前脂肪细胞,油红O染色观察细胞形态的变化及脂滴的聚集,化学比色法测定甘油三酯的总量,ELISA方法测定培养上清中促酰化蛋白的含量.结果SW872细胞分化之前呈成纤维细胞样,胞内无脂滴,甘油三酯的含量较低;加入0.6 mmol/L油酸诱导分化刺激72 h时,SW872细胞已经完全分化,胞浆中脂滴明显增多,油红O染色可见胞浆中丰富的脂肪染色,甘油三酯的含量是诱导分化前的14倍(P<0.01).诱导分化之前,SW872细胞分泌ASP的量非常低,几乎不能检测出;诱导分化72 h,ASP的含量增加到1.12 ng/mg细胞总蛋白质.结论油酸能诱导SW872前脂肪细胞分化为成熟的脂肪细胞;ASP的分泌与脂肪细胞的分化程度密切相关.
-
脂肪细胞促酰化蛋白促进下游信号蛋白的表达
目前认为,新型脂源性激素促酰化蛋白(acylation stimu-lating protein,ASP)具有与胰岛素相似的生物学作用[1].作为一种新型脂源性激素,对阐明ASP信号途径及深入研究ASP调控能量代谢的机制极为重要.
-
2型糖尿病和冠心病患者血浆促酰化蛋白水平的研究
目的:测定2型糖尿病和冠心病患者血浆促酰化蛋白(ASP)水平,探讨血浆ASP与体重指数、血脂的相关关系.方法:实验分3组:正常对照组47例、糖尿病组63例、冠心病组62例,记录每例被试对象的年龄、性别、身高、体重、血压,并计算体重指数(BMI).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ELISA)检测血浆ASP浓度,免疫比浊法检测血脂等生化指标.结果:①糖尿病组、冠心病组ASP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②ASP与体重指数、收缩压、舒张压、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B100呈显著正相关(分别为r=0.32,P<0.01;r=0.24,P<0.01;r=0.19,P<0.01;r=0.35,P<0.01;r=0.10,P<0.05;r=0.29,P<0.01;r=0.32,P<0.01).③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载脂蛋白B100、体重指数、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舒张压终进入方程,它们是影响血浆ASP水平的重要因素,其中载脂蛋白B100的作用大.结论:ASP参与了糖尿病和冠心病患者脂质代谢紊乱的发生,血浆ASP水平可能作为估价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危险性的新指标.
-
促酰化蛋白301T>C基因多态性与新疆维吾尔族及汉族人群2型糖尿病的相关性
近来的研究发现,脂肪组织不仅可以储存能量,而且还是一个重要的分泌器官,它分泌多种生物活性分子,通过内分泌、旁分泌和自分泌方式调节机体的能量代谢.其中,促酰基化蛋白(ASP)是一种由脂肪细胞和纤维母细胞分泌的76个氨基酸的小分子碱性血浆蛋白,等电点(PI)=9.0,分子量8932.它影响脂肪组织葡萄糖转运和游离脂肪酸存储,对能量平衡的维持有着重要作用[1].已有研究表明ASP与糖尿病有一定的相关性,但尚未见ASP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T2DM)关系的报道.因此本研究目的在于探讨新疆地区维、汉族患者ASP基因rs7257062位点多态性与T2DM、血脂代谢的关系.
-
冠心病患者血浆促酰化蛋白与血脂关系的研究
促酰化蛋白(acylation stimulating protein,ASP)是促进脂肪酸酯化和甘油三酯合成的强刺激因子,与人类脂肪代谢密切相关.ASP代谢途径的功能失调,会引起一系列脂质代谢紊乱,与肥胖症、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本研究比较冠心病患者血浆ASP、血脂的变化,并分析它们之间的相关关系.
-
新疆维、汉民族促酰化蛋白基因301T>C多态性分布特征及其与血脂的关系
目的 研究促酰化蛋白 (ASP)基因多态性在新疆维吾尔族及汉族人群的分布特征其及与血脂的关系.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多态性(PCR-RFLP)方法,对527例维吾尔族和407例汉族健康体检者促酰化蛋白基因多态性进行检测.结果 ASP基因的三种基因型在汉族组的分布频率分别为:TT型74.9.1%,TC型21.3%,CC型3.6%;在维族组的分布频率分别为:TT型47.6%,TC型40.2%,CC型12.1%,两组基因型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维族组及汉族组中301T>C基因型亚组间的TG水平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等位基因携带者(TC+ CC基因型)较TT型有更高的TG水平(P<0.05).通过非条件logistic回归校正了性别、年龄、吸烟饮酒史、体质指数、血压、血脂等影响因素后,在维汉两组C等位基因携带者较TT型患高甘油三酯血症的风险明显增高(维族组OR =3.31,95%CI:1.31 ~8.36;汉族组OR=3.98,95% CI:1.81 ~ 8.74).结论 ASP白基因多态性分布频率在新疆维汉民族之间有差异,该多态性与血清TG水平有关,C等位基因可能是高甘油三酯血症的一个危险因素.
-
血浆促酰化蛋白在评价儿童肥胖症发展中的意义
促酰化蛋白(Acylation Stimulating Protein,ASP)具有促进脂肪酸酯化和甘油三酯合成的作用,与人类脂肪代谢密切相关.为探讨ASP与肥胖症发病的关系,2000年1月至2002年8月,我们检测了在我院及武汉市妇幼保健院门诊就诊的30例单纯性肥胖症患儿和30例正常健康儿童的血浆ASP及血脂水平,现报告如下.
-
脑卒中与血浆促酰化蛋白、游离脂肪酸和脂联素水平的关系及意义
脑卒中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通过控制脑卒中传统的危险因素只能使心血管事件降低约30%,因而寻找并控制脑卒中新的危险因素对其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有研究报道,促酰化蛋白水平在冠脉疾病[1]和肥胖[2]人群显著升高,游离脂肪酸是机体能量调节中关键的因素[3],脂联素在冠心病、肥胖、糖尿病患者显著降低[2,4,5].然而这些因素与脑卒中之间的关系国内外未见相关研究.因此,我们通过对60例脑梗死和41例脑出血患者进行研究,同时排除糖尿病和肥胖危险因素的干扰,探讨血浆促酰化蛋白、游离脂肪酸和脂联素与脑卒中的关系,以期对脑卒中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
促酰化蛋白对3T3-L1脂肪细胞炎性反应的影响
目的 观察3T3-L1成熟脂肪细胞胰岛素抵抗状态下促酰化蛋白(acylation stimulating protein,ASP)对炎性因子(IL-6、MCP-1、MIP-1α和TNF-α)分泌水平以及炎性信号因子(JNK1、IKKβ)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3T3-L1成熟脂肪细胞分别给予不同浓度(0、0.125、0.5、1.0mmol/L)油酸(C18:1)或棕榈酸(C16:0)温育过夜,诱导胰岛素抵抗,在此基础上给予ASP刺激,用ELISA测定IL-6、MCP-1、MIP-1α和TNF-α 4种细胞炎性因子的分泌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JNK1和KKβ蛋白表达.结果 油酸诱导的胰岛素抵抗下,ASP刺激的脂肪细胞IL-6和MCP-1的分泌水平轻度下调,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ASP刺激的脂肪细胞MIP-1α和TNF-α的分泌水平显著下降,MIP-1α和TNF-α的分泌分别下调57%(P<0.05)和48% (P <0.05)(1.0mmol/L油酸组).棕榈酸诱导的胰岛素抵抗下,ASP刺激的脂肪细胞IL-6分泌水平呈下降趋势,大下调50% IL-6(P<0.05);22% MCP-1(P>0.05),35% MIP-1α(P >0.05)和38% TNF-α(P >0.05)的分泌.高浓度(1.0mmol/L)油酸和棕榈酸诱导的脂肪细胞胰岛素抵抗状态下,ASP刺激的炎性信号蛋白JNK1蛋白表达显著下调,分别为34% (P <0.05)和54% (P <0.01).但IKKβ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脂肪酸诱导的脂肪细胞胰岛素抵抗状态下,ASP在一定程度上调节炎性因子分泌,参与调节JNK、IKK/NF-κB信号通路中重要信号分子的功能,ASP参与了脂肪细胞脂毒性-炎性反应的调控.
-
促酰化蛋白与相关疾病的研究进展
促酰化蛋白(ASP)是脂肪组织分泌的一种生物活性物质,ASP与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在人C5 a新型受体、蛋白激酶C和磷脂酰肌醇3-激酶等信号通路的参与下发挥其生物学作用。近年来,对ASP的研究取得重要进展,ASP代谢途径功能失调与肥胖症、胰岛素抵抗、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该文结合国内外资料,对 ASP的信号转导途径、生物学功能及与相关疾病的关系进行综述。
-
促酰化蛋白受体C5L2在前脂肪细胞分化过程和脂肪酸负荷下的表达研究
目的 观察3T3-L1前脂细胞分化和游离脂肪酸(FFA)对3T3-L1(前)脂肪细胞C5L2基因和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逆转录(RT)-PCR和流式细胞仪检测不同分化时段和FFA处理后(前)脂肪细胞C5L2 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 3T3-L1脂肪细胞C5L2 mRNA表达呈分化依赖性增加,而C5L2蛋白表达水平在分化早期显著增强,诱导分化6 h C5L2蛋白表达增加了21%(61%±18%vs 51%±15%,P<0.05);分化12 h达高峰,增加了38%(70%±12% vs 51%±15%,P<0.01);分化3 d基本恢复至0 d水平.在3T3-L1成熟脂肪细胞,0.5 mmol/L和1.0 mmol/L油酸分别抑制46%(0.58±0.21 vs 1.08±0.46,P<0.05)和84%(0.18±0.04 vs 1.08±0.46,P<0.05)C5L2 mRNA表达,而0.125 mmol/L油酸即能显著下调36%(35%±8% vs 54%±7%,P<0.01)C5L2蛋白表达.低浓度棕榈酸均能明显抑制C5L2 mRNA和蛋白的表达,1.0 mmol/L时C5L2 mRNA和蛋白表达分别减少了41%(0.57±0.28 vs 0.97±0.41,P<0.05)和55%(24%±13%vs 54%±7%,P<0.01).油酸和棕榈酸对前脂肪细胞C5L2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促酰化蛋白/C5L2途径参与了脂肪细胞分化的调控过程.C5L2 mRNA和蛋白表达的下调可能参与了油酸和棕榈酸诱导的成熟脂肪细胞胰岛素抵抗的发生.
-
单纯性肥胖症儿童血浆促酰化蛋白与血脂的关系
促酰化蛋白(acylation stimulatingprotein,ASP)是由脂肪细胞分泌的一种生物活性物质,是调节脂肪细胞功能和脂肪储备的关键因素之一.ASP通过协调脂肪酸的酯化和葡萄糖的转运来调控脂肪细胞内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的合成,与人类脂肪代谢密切相关[1].近年来,对血浆ASP、补体(C3)、游离脂肪酸(free fatty acid,FFA)与血脂各指标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同时比较血浆ASP与C3水平的研究,报道较少,且均为对成人的研究[1].对各指标间相关关系的研究结果,尚有争议.本研究比较正常儿童和单纯性肥胖症患儿血浆ASP、C3、FFA与血脂的变化,并分析其相关关系.
-
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促酰化蛋白与血脂的相关性探讨
目的测定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促酰化蛋白(ASP)浓度,并探讨血浆ASP质量浓度与血脂各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采用ELISA方法检测血浆ASP浓度,用免疫比浊法检测血脂指标,并分析ASP与血脂的相关性.结果⑴糖尿病组ASP浓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⑵糖尿病组血浆TCh、TG、HDL-c、LDL-c、ApoA、ApoB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均存在差异有显著性(P﹤0.05).⑶ASP与BMI、TCh、TG、LDL、ApoB100呈显著正相关(分别为r=0.32,P﹤0.01;r=0.35,P﹤0.01;r=0.21,P﹤0.05;r=0.29,P﹤0.01;r=0.32,P﹤0.01).结论血浆ASP的异常与2型糖尿病血脂紊乱的发生密切相关.
-
血浆脂联素和促酰化蛋白水平与儿童肥胖症发病的关系
目的 研究并探讨血浆脂联素和促酰化蛋白水平与儿童肥胖症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3年10月~2014年10月石家庄市第一医院门诊部收治50例肥胖症患儿作为观察组研究对象,并选取50例正常体型儿童作为对照组研究对象.通过ELISA检测方法对其血浆脂联素浓度和促酰化蛋白水平进行检测.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儿的血浆脂联素明显更低(P<0.05),其促酰化蛋白水平明显更高(P<0.05),其血脂各项指标均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血浆脂联素浓度与BMI为负相关,促酰化蛋白水平与BMI呈正相关.结论 儿童肥胖症越严重,其血浆脂联素越低,促酰化蛋白水平越高.这两项指标可作为儿童肥胖症诊断和防治的重要检测指标,为儿童肥胖症的预防提供参考依据.
-
11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1型、促酰化蛋白在肥胖大鼠伴高脂血症形成中的机制
目的:11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1型(11β-HSD1)、促酰化蛋白(ASP)在肥胖伴高脂血症中的机制。方法随机选取 SD雄性大鼠60只,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施以高脂饮食,对照组常规饮食,观察1~8 w进食量、体重和血压的变化;并在8 w后检测甘油三酯( TG)、总胆固醇( TC)、低密度脂蛋白( LDL)、极低密度脂蛋白( VLDL)、高密度脂蛋白( HDL)水平。处死动物取其肝脏,利用RT-PCR方法测量组织中11β-HSD1、脂蛋白酯酶(LPL)mRNA的变化,利用转染技术转染11β-HSD1 RNAi后3T3-L1脂肪细胞并与不同浓度ASP培养,以正常脂肪细胞作为对照,观察细胞凋亡和细胞活性。结果实验组食量先下降后上升,而对照组逐渐下降;实验组体重急剧上升,且大于对照组;实验组血压逐渐上升,而对照组维持一定水平;在第8周,实验组血脂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实验组11β-HSD1 mRNA水平大于对照组,而LPL mRNA水平则相反;随着ASP溶液浓度的升高,未转染11β-HSD1 RNAi后3T3-L1脂肪细胞活力逐渐上升。而转染11β-HSD1 RNAi后3T3-L1脂肪细胞活力不变,而细胞凋亡与此相反。结论11β-HSD1是导致高脂血症和肥胖的一个有效因素,ASP通过11β-HSD1基因片段对脂肪细胞进行调节,从而影响脂类代谢。
关键词: 11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Ⅰ型 促酰化蛋白 肥胖 高脂血症 -
C5L2基因新的SNP位点C698T与新疆地区维吾尔族人群2型糖尿病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促酰化蛋白( acylation-stimulating protein,ASP)的功能受体C5L2基因新的SNP位点C698T多态性与糖尿病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直接测序的方法,在C5L2基因第二外显子区发现新的SNP位点C698T;采用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对252例2型糖尿病患者和747名健康对照者C5L2基因C698T进行分析.结果 C5L2基因C698T杂合子基因型在2型糖尿病组和对照组的分布频率分别为0.107和0.0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8.576,P<0.01).在调整了年龄、性别、吸烟、饮酒,高血压、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混杂因素后,C698T杂合子SNP仍为新疆维吾尔族人群2型糖尿病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OR=3.373,95%CIl.736 ~6.553).结论 在新疆维吾尔族人群中,C5L2基因C698T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具有相关性,CT基因型可增加新疆维吾尔族人群2型糖尿病发生的风险.
-
重组人白介素6对SW872脂肪细胞促酰化蛋白分泌的影响
体外培养SW872细胞,油酸诱导其分化为成熟的脂肪细胞,然后加入重组人白细胞介素6(IL-6)观察其对SW872成熟脂肪细胞促酰化蛋白(ASP)分泌的影响.结果显示0.6 mmol/L油酸刺激72h能成功诱导SW872前脂肪细胞分化为成熟的脂肪细胞;IL-6对SW872成熟脂肪细胞ASP的分泌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表现为时间和剂量依赖效应.
-
血浆促酰化蛋白水平与儿童青少年肥胖和代谢综合征的关联性分析
目的 探讨儿童青少年血浆促酰化蛋白(ASP)水平与肥胖及代谢综合征(MS)的关系.方法 以2004年北京市儿童青少年代谢综合征(BCAMS)调查总样本中1 603名6~18岁儿童青少年为研究对象.采用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推荐的标准诊断超重和肥胖.符合下述5项指标中的3项及以上者诊断为MS:①腹型肥胖(腰围≥P90);②高血压(≥P90);③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03 mmol·L-1;④三酰甘油≥1.24 mmol·L-1;⑤高空腹血糖(≥5.60 mmol·L-1).采用ELISA法检测血浆ASP水平,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补体3(C3)水平.采用方差分析比较超重、肥胖及MS儿童青少年的血浆ASP水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血浆ASP水平与超重、肥胖及MS的关系.结果 1 603名研究对象中男性873名(54.5%)、女性730名(45.5%);超重和肥胖者分别为291名(18.2%)和709名(44.2%);MS为376名(23.4%).正常体重、超重和肥胖组MS检出率分别为2.2%(13/603名)、15.5%(45/291名)和44.9%(318/709名).正常体重组血浆ASP水平男性低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27,P<0.05).正常体重、超重和肥胖组血浆ASP的几何均值(P25~P75),男性分别为37.52(22.36~64.58)、57.88(34.10~95.11)和60.63(35.30~109.72) nmol·L-1;女性分别为44.16(27.27~74.72)、60.25(35.68~113.15)和66.68(44.56~113.97) nmol·L-1,均呈逐渐升高趋势(男性:F=34.329,P<0.001;女性:F=22.246,P<0.001).C3水平仅在肥胖女性中升高(P<0.01).血浆ASP水平随MS组分聚集的数目增加而升高(男性:F=16.422,P<0.001;女性:F=9.661,P<0.001),与高血压、腹型肥胖和高空腹血糖的关系尤为密切.血浆ASP水平升高与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和MS的患病风险密切相关,相对于低5分位值,位于高5分位值的ASP水平与超重、肥胖和MS关系的OR值(95%CI)分别为3.90(2.38~6.39)、6.05(4.06~9.01)和2.89(1.93~4.33).结论 超重、肥胖和MS儿童青少年血浆ASP水平明显升高,血浆ASP水平可能对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和MS的发生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
促酰化蛋白对3T3-L1脂肪细胞分化进程中adipophilin和perilipin表达的影响
本文旨在通过观察前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促酰化蛋白(acylation stimulating protein,ASP)对脂滴相关蛋白adipophilin和perilipin表达的影响,探讨adipophilin和perilipin在介导ASP促成脂过程中的作用.体外培养小鼠来源的3T3-L1前脂肪细胞,经典激素鸡尾酒法诱导分化,根据实验室前期工作验证的adipophilin和perilipin基因和蛋白水平的时序性变化规律选取儿个代表性的时间点(0 d,3 d,6 d,9 d),设立ASP(1 μmol/L)刺激组、胰岛素(100 nmol/L)刺激组及空白对照组,[3H]油酸掺入法测定脂肪细胞甘油三酯合成率,[3H]-2-脱氧葡萄糖([3H]-2-DG)掺入法测定脂肪细胞葡萄糖转运率,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分别检测adipophilin和perilipin 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显示:(1)脂肪细胞分化第3天和第6天,ASP组甘油三酯合成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P0.01),胰岛素组各检测时间点甘油三酯合成率与正常对照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2)脂肪细胞分化第6天和第9天,ASP组和胰岛素组葡萄糖转运率均较同期空白对照组显著增加(P0.05,P0.01),胰岛素组增加效应较ASP组更为显著(P0.05,P0.001).(3)与空白对照组相比,ASP组adipophilin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从0天起显著升高(P0.05,P0.001),第4天以后无显著统计学差异,ASP组perilipin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从第3天起显著升高(P0.05,P0.001),直至完全分化成熟(第9天)仍显著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4)胰岛素组adipophilin和perilipin基因和蛋门表达水平均与同期对照组相比无显著统计学差异.以上结果提示,ASP组perilipin及adipophilin的表达与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ASP促进甘油三酯合成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ASP可能通过调节adipophilin、perilipin基因和蛋白的表达影响脂肪细胞内脂质聚积和脂滴形成.